必修3《劝学》拓展阅读及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的学习中文言文是重点,所以我们要多做阅读练习题。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一、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 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学不可以已已:已经B.木直中绳中:合乎C.声非加疾也疾:强D.圣心备备:具备2. 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B.虽有槁暴C.参省乎己D.君子生非异也3.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及词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取之于蓝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②寒于水④取之于蓝,而青于蓝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4.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A.虽然有的干枯了,不再挺直,这是火的熏烤使它变成了这样。
B.即使又干枯了,也不再重新挺直,这是使它弯曲变成了这个样子。
C.虽然有的干枯了,不再挺直,这是使它弯曲变成了这个样子。
D.即使又干枯了,也不再重新挺直,这是火的熏烤使它变成了这样。
高中语文9劝学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9 劝学一、语基落实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蓼.蓝(liǎo)靛.青(diàn)跂.望(zhì)驽.马十驾(nú)B.鳝.鱼(shàn)舟楫.(jí)锲.而不舍(qiè)木直中.绳(zhòng)C.须臾.(yú)跬.步(guǐ)骐骥.(jì)以为轮(róu)D.槁暴.(pù)省.亲(shěng)蟹螯.(áo)金石可镂.(lòu)思路解析:A项,“跂”应读“qǐ”;C项,“跬”应读“kuǐ”;D项,“省”应读“xǐng”。
答案:B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已:停止。
B.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C.车柔以为轮,其曲中规.规:规则。
D.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假:借助,利用。
思路解析:C项,“规”,圆规。
答案:C3.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思路解析:①句为宾语前置,②句为介词结构后置。
③句中的“马之千里者”和④句中的“庙堂之高”与例句中的“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一样,都是定语后置。
答案:D4.根据提示填空。
(1)对于思与学的辩证关系,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荀子的经验是:,。
(2)《劝学》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两个比喻进行论证,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答案:(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2)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5~8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
1《劝学》课外阅读训练(含答案)

1《劝学》课外阅读训练(含答案)《劝学》课外阅读训练一、课外阅读Ⅰ阅读下面三段节选自《荀子·劝学》的文字,回答下面问题[甲]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rú)而动①,一可以为法则。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②。
[乙]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③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丙]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千、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注释:①端而言,蝡而动:极细微的言行。
端,微言。
蝡,微动。
②禽犊:家禽和小牛,古时用来做馈赠礼物。
③兰槐:一种香料。
1.给[甲]文中画线部分的句子加上标点。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形乎动静形:形状,形体。
B.其渐之滫渐:浸泡。
C.游必就士就:接近。
D.长而异俗长:长大成人。
3.从“劝学”的目的出发,概括这三段文字的基本观点。
[甲][乙][丙]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2)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二、课外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甲]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选自刘向《说苑》)[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高中语文必修三人教版检测:第三单元第9课劝学含答案

第9课劝学人的一世,就是一个不断学习、提升自己学问涵养的过程。
荀子在《劝学》中提出的看法“学不可以够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中国传统文化素来着重各样形式的学习,也留下了好多成语、古训,如熟能生巧、天道酬勤、聚沙成塔、聚沙成塔等,“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就退”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念书时”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都是劝人勤劳学习的名句。
对此,荀子《劝学》中就有很多经典的阐述:“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是讲累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持之以恒,金石可镂” ,是讲坚韧不拔;“蚓无帮凶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专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望者,专心躁也”,是讲专心专一。
美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字体赏美文《劝学》读后有感《劝学》第一句话就说“学不可以够已”,这就是告诉我们,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
也只有不断地学,才能后起之秀。
不断向学,能增加见解,远离愚不可以及;坚持向学,能完美自己,远离低俗平凡;诚敬向学,能是非分明,远离随声附和。
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一个向学之人身上,言辞语气、举手投足之间都会有一种独出心裁的魅力,如素雅之幽兰,发散沁人的幽香。
孜孜修业、专注研究的人,他们不必定是伟人,但绝对是有涵养有内涵的人,必定是真挚谦逊的人,也会是自尊自信的人。
假如将他们与街市之人的低俗、迷恋名利之人的势利、俗气之人的麻痹对比,会更为突出他们那一种由内而表面现出来的令人赞美的气质。
荀子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一世下来就天分异禀的人毕竟是少量,大多半都是一般人,而后,在芸芸众生之中,每一个人的智力与学问、人生观与价值观、为人处世、待人接物,都不同样。
很大多半原由是他们受教育的程度不一样,他们掌握知识的丰富度不一样。
即便天资聪颖,假如懒怠于学,也会一事无成,王安石笔下的仲永就是覆车之鉴。
相反即便天生愚痴,假如肯勤苦学习,他也能够获得成就。
2021-2022学年高中高一语文必修3人教版检测:第三单元 劝学 Word版含答案

劝 学 诗 (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鉴赏:该诗是唐朝诗人颜真卿所写的一首古诗。
诗歌明白如话,第一、二句形象地描写了男儿读书废寝忘食的情景。
第三、四句运用对比手法,警醒男儿要珍惜少壮年华,发愤苦读、有所作为,否则,等到老了以后再想读书就迟了。
诗歌铿锵有力,短短的28个字揭示了深刻的人生道理,达到了催人奋进的效果。
劝 学 诗 (宋)朱熹少年易老学难成, 一寸光阴不行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鉴赏:这首诗的主旨是劝少年人珍惜光阴,努力向学。
既用以劝人,亦用于自警。
该诗语言明白易懂,形象鲜亮生动,把时间快过,岁月易逝的程度,用池塘春草梦未觉,阶前梧桐忽秋声来比方,格外贴切,倍增劝勉的力气。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谢灵运《登池上楼》中的诗句,后被赞誉为写春意的千古名句,此处活用此典,增加了语言表现力。
1.注音须臾.(yú) 蛟.龙(jiāo ) 跬.步(kuǐ) 骐.骥(qí) 驽.马(nú) 舟楫.(jí) 蟹螯.(áo ) 蛇蟮.(shàn ) 金就砺.(lì) 跂.而望(qì) 假舆.马(yú) 锲.而不舍(qiè) 以为轮(róu ) 金石可镂.(lòu ) ⎩⎪⎨⎪⎧参省.(xǐnɡ)省.事(shěnɡ) ⎩⎪⎨⎪⎧槁暴.(pù)暴.力(bào ) ⎩⎪⎨⎪⎧中.间(zhōnɡ)中.绳(zhòn ɡ) 2.写对字形⎩⎪⎨⎪⎧qi è(锲)而不舍qì(契)约 ⎩⎪⎨⎪⎧t ǐn ɡ(挺) 直tǐnɡ(梃)棒⎩⎪⎨⎪⎧自jǐ(己) sì(巳)时yǐ(已) 经⎩⎪⎨⎪⎧q í(歧)途jì(伎)俩qì(跂)而望◎写法归纳(1)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
荀子《劝学》阅读答案及翻译

荀子《劝学》阅读答案及翻译劝学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
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肉腐出虫,鱼枯生蠹。
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邪秽在身,怨之所构。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
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
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
酰酸,而蚋聚焉。
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019年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同步训练:劝 学(含解析)

9 劝 学一、语基落实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蓼蓝(liǎo) 靛青(diàn)跂望(zhì)驽马十驾(nú)B.鳝鱼(shàn)舟楫(jí)锲而不舍(qiè)木直中绳(zhòng)C.须臾(yú)跬步(guǐ)骐骥(jì)以为轮(róu)D.槁暴(pù)省亲(shěng)蟹螯(áo)金石可镂(lòu)项,“跂”应读“qǐ”;C项,“跬”应读“kuǐ”;D项,“省”应读“xǐng”。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已:停止。
B.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C.车柔以为轮,其曲中规规:规则。
D.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假:借助,利用。
项,“规”,圆规。
3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句为宾语前置,②句为介词结构后置。
③句中的“马之千里者”和④句中的“庙堂之高”与例句中的“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一样,都是定语后置。
4根据提示填空。
(1)对于思与学的辩证关系,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荀子的经验是: , 。
(2)《劝学》用“故”归纳上文,又用“ , ”两个比喻进行论证,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5~8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劝学》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劝学》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劝学孟郊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15.(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击石取火起兴,由事物的道理引出学习的道理,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令人感到亲切自然,易于接受。
B.颔联转入正题,先从正面讲“学是‘知道’的前提”,再从反面讲“不学就不会懂得自然之理”,情寓理中,令人信服。
C.颈联强调了“已运”的重要性,对“他得”也进行了辩证理解,这种为学主张对当下我们的学习和研究很有启示。
D.尾联两句表达的观点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和“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是一致的。
16.(6分)与荀子的《劝学》相比,孟郊在对待学习的态度方法上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
【答案】15.B16.不同:荀子提倡:积累、坚持、专一。
孟郊提倡:注重实践、批判借鉴、及早努力、珍惜时光。
结合诗句分析:①注重实践:石要发出火,必须靠撞击,人要懂得道理,必须靠学习;②批判借鉴:他人的劳动成果,并不是自己的贤能,需批判性借鉴,在“己运”的基础上予以吸收;③及早努力、珍惜时光:一个人应该趁着青春年少趁早努力作为,人不可能永远都是“少年”。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再从反面讲‘不学就不会懂得自然之理’”错误。
“自然”理解为“自然之理”错,“不学非自然”意思是,人如果不学习,知识绝不是自然而然就会有的,换句话说,知识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荀子:“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这是从反面设喻来说明积累的重要。
经过一正一反的设喻,阐明学习要注意积累。
又以“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相比,再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与“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相比,从而充分显示出“不舍”的重大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劝学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
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
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
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
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
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
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
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
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
圣人生于疾学。
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
敌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
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病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凡说者,兑之也①,非说之也。
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
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同“缒”zhuì)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②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故为师之务,在于胜(同“循”)理,在于行义。
理胜义立则住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
凡遇合③也,合不可必。
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
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
曾点使曾参,过期而不至,人皆见曾点曰:“无乃畏邪?”曾点曰:“彼虽畏,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④于匡,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
”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
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
(选自《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
注:①说:说教。
兑:悦。
②堇(jǐn):毒草,根有剧毒。
③遇合:师徒相遇而和洽。
④畏:被拘禁。
“无乃畏邪”中的“畏”,躲藏。
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彰:彰显、显著。
B.圣人生于疾学疾:痛恨,厌恶。
C.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益:更加,越来越。
D.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释:丢弃、抛弃。
【解析】选B。
疾:勤奋。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先王之教,莫荣于孝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①师尊则言信矣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①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②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①故师尽智竭道以教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解析】选D。
连词,表目的,来/连词,因为。
A.比。
B.那么。
C.代词,他。
3.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说明“劝学”和“劝师”的一组是()
A.①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②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
B.①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②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C.①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②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
D.①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②凡说者,兑之也
【解析】选B。
A.①是对待老师的态度,②强调了圣人的重要性。
C. ① 说的是教师的要务,②勤学的目的。
D.尊师的标准,②说教者。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君、父母都希望臣下、子女做到“忠孝”,臣下、子女都希望求得“显荣”,而要实现这些,只有通过学习。
B.作者认为,学习的关键在于尊敬老师。
“师尊”是搞好教学的前提,“胜理”“行义”是做老师的要务。
C.文章称颂“忠孝”“显荣”,并把曾点、颜渊和孔子作为尊师的楷模,这些都反映了本文作者的儒家思想。
D.文章提出“圣人生于疾学”,这无疑是对圣人“生而知之”的否定,也给唐代韩愈作《师说》以借鉴作用。
【解析】选C。
以孔子作为尊师的楷模错误。
孔子是颜渊尊敬的老师。
5.把文中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勤奋学习的关键在于尊重老师,老师受到尊重,他的话就会被人信从,他的道义就会被人称道了。
(2)所以老师一定要依循事理,推行道义,然后才能尊贵。
附译文:
先王的礼教,没有比孝更荣耀的,没有比忠更显赫的。
忠孝,是君主和父母所最希望的。
显荣,是子女和人臣所最向往的。
然而君主、父母的愿望不能实现,子女和人臣的愿望不能达到,这是由于不懂理义。
不懂理义,是由于不学习。
有志于学习的人,如果他的老师通达而又有实际的学问,我不相信他不会成为圣人。
出现圣人,天下就平治。
圣人在这个国家出现,这个国家在天下就有重要地位;圣人在那个国家出现,那个国家在天下就有重要地位。
因此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师的。
尊重老师,就不能计较老师的贵贱贫富。
如果能这样,名号就显赫了,德行就彰明了。
所以老师教育弟子,不管被教育者的轻重、尊卑、贫富,而要看被教育者是否能接受他的理论。
如果被教育者值得教,其他事情都好办。
这种学生,老师要他
做什么他就做什么,老师要他学的,他都能学成功,这种学生将来是可成为圣人的。
圣人之成是由于勤奋学习。
不勤奋学习而能成为魁士名人的,不曾有过。
勤奋学习,最要紧的是尊敬老师。
老师得到尊敬,他的言论必定被信从,他的理论也就会被人论述阐明。
所以,亲自登门去教人,学生是不会接受他的教育的;招呼老师来教,学生也不会接受他的教诲;自卑的老师,学生不会听他的教导;卑视老师的学生,也不会听老师的话。
老师如果用不可能教化他人、不会被人听信的方法勉强去教育人,想到推行自己的道,想要使自己尊贵,不也差得太远了吗?学习的人,处在不接受教化,不听教诲的地位,自行其是,却期望名声显赫,自身安逸,这好比怀着腐臭,却希望它发出香气,又好比进入水里,却又怕沾湿衣裳,那都是不可能的。
凡是说教讲学的人,是用敏捷的口才说服人,而不是迎合学生的心意使他们高兴。
今世说教讲学的人,多数不能用敏捷的口才说服人,反而迎合学生的心意使他们高兴。
不能用敏捷的口才说服人,反而迎合学生的心意使他们高兴,这好比抢救落水的人,却反而把—块石头绑在他身上让他沉下去;又好比给人治病却把毒药给他吃,这样只能适得其反。
世道更加混乱,不肖的君主更加糊涂昏庸,也就是由此而产生了。
所以做老师所要从事的,在于以理服人,在于推行其信条。
理能服人,信条能为人接受,地位就尊贵了,王公大人就不敢轻慢老师了,就是上至天子来拜见老师,老师接受他的朝拜,也不觉得惭愧。
凡是师徒相逢,能否互相融洽,那不敢肯定。
如果老师违背常理,放弃自己的信条,去追求不一定能实现的融洽关系,而希望人们尊重他,这不也很难吗?所以做老师的,只有以理服人,推行自己的信条,才能受到尊敬。
曾子说:“君子在道路上行走,有父亲的,可以看出来;有老师的,可以看出来。
那些无父而又无师的人,他在道路上行走,怎么能看不出呢?”这是说事奉老师就好象侍父亲一样。
曾点派曾参出去办事,曾参过了期限没有回来,人们都来看望曾点,说:“曾参大概藏起来了吧?”曾点回答说:“他藏起来?有我在,他怎么敢藏起来呢?”孔子被围困在匡,颜渊落在后面。
孔子说“我以为你死了。
”颜渊说:
“有老师在,我怎敢死呢?”颜回对待孔子,就好象曾参事奉他的父亲一样。
古代的贤人,他们尊敬老师到这个地步。
所以,老师用尽他的智慧把所有的知识教给那些尊敬自己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