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数学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导学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第1课时。
详细内容包括:1. 认识平移:了解平移的定义,掌握图形在平面内沿着直线方向做相同距离的移动。
2. 认识旋转:了解旋转的定义,掌握图形在平面内绕着某一点做圆周运动。
3. 判断平移与旋转:通过实例,让学生学会区分平移和旋转。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平移和旋转的定义,能够判断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图形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平移和旋转的定义,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2. 教学难点:判断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理解平移和旋转的实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直尺、圆规等。
2. 学具:方格纸、剪刀、彩笔、图形模型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推拉门、旋转木马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图形的运动。
2. 新课导入:(3)判断平移与旋转:教师给出实例,让学生判断是平移还是旋转。
3. 动手操作:(1)学生用学具进行平移和旋转的实践操作。
(2)小组合作,探讨平移和旋转的规律。
4. 例题讲解:(1)判断下列图形的运动是平移还是旋转。
(2)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并分别进行平移和旋转。
5. 随堂练习:(1)判断下列图形的运动是平移还是旋转。
(2)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并进行平移和旋转。
六、板书设计1. 平移的定义2. 旋转的定义3. 判断平移与旋转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判断下列图形的运动是平移还是旋转。
(2)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并进行平移和旋转。
2. 答案:(1)平移:①、③、⑤;旋转:②、④、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概念掌握较好,但在判断平移和旋转时,部分学生还存在困难。
今后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平移和旋转的概念,以及它们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概念,能够识别和描述平移和旋转。
2. 培养学生运用平移和旋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概念,能够运用平移和旋转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掌握平移和旋转的性质,能够描述和解释平移和旋转。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具:练习本、彩色笔、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一、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 老师展示一个图片,图片中有一个方形和四个小正方形。
2. 老师将方形平移一下,然后问学生:“你们觉得这个方形是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回答:“方形平移了。
”老师再将方形旋转一下,问学生:“这个方形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回答:“方形旋转了。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老师讲解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平移是将一个图形上的所有点都按照某个方向作相同距离的移动,而旋转是将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O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
2. 老师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平移和旋转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和理解。
三、例题讲解(10分钟)1. 老师出示一个例题:一个正方形,将其向右平移3格,向上平移2格,问学生新的正方形位置在哪里?2.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回答:“新的正方形在原来的正方形的右边和上面。
”3. 老师讲解平移的性质,即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只改变图形的位置。
四、随堂练习(10分钟)1. 老师出示一些平移和旋转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2. 老师选取一些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评价。
五、课堂小结(5分钟)2. 老师强调平移和旋转在实际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平移所有点按某个方向作相同距离的移动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改变图形的位置旋转绕着某一点O转动一个角度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改变图形的位置作业设计:1. P72 练习六第1题:让学生画出一个正方形,然后将其向右平移3格,向上平移2格。
四年级数学下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
具体内容包括:教材第32页至第34页,主要包括平移、旋转、翻转等图形变换的定义和特点,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平移、旋转、翻转的概念和特点,能够运用这些变换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图形变换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图形变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平移、旋转、翻转的定义和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直尺、圆规等。
学具:学生每人准备一张白纸、彩笔、剪刀、直尺、圆规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图形变换现象,如电梯的上下运动、风车的旋转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图形变换。
2. 教学新课(1)平移1. 概念:物体在平面内沿着直线方向移动,大小和形状不变。
2. 特点:方向不变、距离不变。
3. 应用:举例说明平移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旋转1. 概念:物体围绕一个固定点进行转动,大小和形状不变。
2. 特点:角度不变、旋转中心不变。
3. 应用:举例说明旋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翻转1. 概念:物体围绕某一条直线进行翻折,大小和形状不变。
2. 特点:翻折线对称、翻折前后图形一致。
3. 应用:举例说明翻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例题讲解以教材第32页例1为例,讲解图形变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33页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平移、旋转、翻转的概念和特点2. 图形变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教材第34页练习题第1、2、3题。
2. 答案:见教材答案部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图形变换的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2024年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教案

2024年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35页至第37页,涉及平移、旋转和翻转等图形运动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图形的平移、旋转和翻转运动,能够识别并描述这些运动。
2. 培养学生运用图形运动进行问题解决的能力,提高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图形的旋转和翻转运动的性质及运用。
教学重点:图形的平移、旋转和翻转运动的识别和描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直尺、三角板。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平移、旋转和翻转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2. 教学新知(20分钟)(1)平移运动: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认识平移运动,并引导学生用直尺和三角板在纸上进行实际操作。
(2)旋转运动:以生活中的实例为例,让学生了解旋转运动,并在黑板上进行示范。
(3)翻转运动: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认识翻转运动,并引导学生用彩色笔在纸上进行实践。
3. 例题讲解(15分钟)结合教材第36页例题,讲解图形运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完成教材第37页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并给予及时反馈。
5. 小结与拓展(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图形运动的特点和性质,并布置拓展延伸任务。
六、板书设计1. 《图形的运动》2. 内容:(1)平移运动(2)旋转运动(3)翻转运动3. 例题及解答过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教材第37页练习题1、2、3。
(2)拓展延伸:寻找生活中的图形运动实例,并与同学分享。
2. 答案:(1)练习题答案见教材。
(2)拓展延伸无固定答案,以学生实际观察和思考为主。
2024年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教案

2024年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主要围绕第二章“平移与旋转”展开。
详细内容包括:平移的定义与性质,旋转的定义与性质,对称图形的认识,图形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平移与旋转的定义、性质,能识别并绘制对称图形。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图形运动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平移、旋转的定义与性质,对称图形的识别。
难点:理解平移、旋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板、圆规、剪刀、直尺、量角器等。
学具:练习本、铅笔、彩色笔、剪刀、直尺、量角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如推拉门、旋转木马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2)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平移、旋转的运动过程。
2. 例题讲解(3)对称图形的认识:通过观察、折叠等手段,让学生发现对称图形的特点,能识别并绘制对称图形。
3. 随堂练习(2)在方格纸上,画出给定图形经过平移、旋转后的图形。
(2)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图形运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平移的定义、性质及实例2. 旋转的定义、性质及实例3. 对称图形的识别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填空题:根据平移、旋转的定义,选择正确的答案。
(3)解答题:在方格纸上,画出给定图形经过平移、旋转后的图形。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平移、旋转的概念掌握情况,以及对对称图形的认识程度。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图形运动,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5.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6. 例题讲解的深度与广度7. 板书设计的信息量与清晰度8.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答案的准确性9.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重点关注教材的章节和详细内容的选取与组织。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7单元图形的运动(二)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7单元图形的运动(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7单元“图形的运动(二)”主要包括平移和旋转两种图形的运动。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基本性质和特点,学会用图形运动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练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平移和旋转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图形的初步知识,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积累了丰富的关于平移和旋转的实例。
但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概念、性质和特点的理解还有待提高,同时,运用平移和旋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需要加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移和旋转的概念,知道它们的基本性质和特点,能够运用平移和旋转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基本性质和特点。
2.难点:运用平移和旋转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合作交流法和练习法进行教学。
通过实物、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和思考,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图片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直尺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平移和旋转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平移和旋转的概念、性质和特点,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知识。
同时,教师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确平移和旋转的定义。
3. 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分析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新人教版四年级下数学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导学案

四年级数学导学案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内容分析: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在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有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能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和它的另一半,这里是进一步认识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本单元教材先设计了画对称轴,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活动,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从而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探索新知识。
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对称轴,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重点:1、认识图形的对称轴,并能画出轴对称图形。
2、能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难点:1、认识图形的对称轴,并能画出轴对称图形。
2、能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第1课时轴对称备课人:易松审核人:王娟教学内容:教材82-83页例1、2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对称轴,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图形的对称轴,并能画出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认识图形的对称轴,并能画出轴对称图形。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出示轴对称图片师:这些图片好看吗?为什么好看?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因为对称而让人觉得美的物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些美丽的对称图形。
(板书:轴对称图形)二、复习旧知1、你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2、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3、看书中图片,画出对称轴。
三、学习新知1、出示例1(1)这幅图对称吗?(2)中间这一条直线表示什么?(3)点A和点A在这幅图中是两个对应点,它们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个小格。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导学案

自己完成
五 、 课 堂 1.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教师个人补充意见:
小 结 , 布 2. 生活中有很多漂亮的图案都是用图形的平移设计
置 作 业 。 出来的。同学们可以运用图形平移的知识设计出美丽
单元结构导图
课时教学设计
课时 1 轴对称
教学设计表
学科:数学
年级:四年级
册次:下
学校:
课题
轴对称 (P82 例 1、P83 例 2)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例 1 通过看一看、 数一数方格纸中 承前启后
分析
的轴对称图形, 发现轴对称图形的
对应点与对称轴之间的关系。例 2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
形的另一半,并总结画法。
方形,使其成为轴对称 图形,并画出对称轴。
自己填一填,画一画
四、课堂 1.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教师个人补充意见:
小结,拓 2. 镜面对称时,镜子中的物体和实际物体的大小相
展 延 伸 。 同,只是左右方向发生对换,镜子中的物体的左是 ( 5 分 实际物体的右。 钟)
板书设计
轴对称
2.会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平移,
感受平移的特点,
发展空间观念。 3.在操作、交流、讨论、辨析等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
重点:认识图形的平移,探索平移
化解措施
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的性质。
难点:能按要求画出简单的图形平
移后的图形。 教 学 设 计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观察、探索,明确性质→运用性质,掌握画法→巩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2.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感受平移运动的特点,发展空间观念。
学习重
点难点
重点:1.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3.理解图形平移的特征和性质。
襄州四中小学部导学案设计
年级
四
学科
数学
课时
4
主备
聂剑
次备
李军洁
朱行玉
学习内容
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
教材简析
本册“图形的变换”单元中的“轴对称”内容提前至本册,并与原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图形与变换”单元中的“平移”内容进行整合并重新编排,体现以下变化:
①在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时,突出了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同时巩固了点到直线的距离知识;
(二)探索新知
1、画出轴对称图形。教师:根据对称轴,补全下面的轴对称图形。教师:要想顺利的画出另外一半的图形,你有什么办法呢?根据是什么?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预设:我们刚刚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点的特点,可以利用这个方法来画。教师:很好,怎样来找点呢,所有的点都找吗?
预设:不用,只要数出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在对称轴的另一侧点出关键点的对称点;顺次连接描出的各个点即可。
【设计意图】回顾旧知识,唤醒学生的记忆,帮助后面更好地学习。
二、探索新知
1、提出问题。
教师:现在在方格纸上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图形,你能够知道他的面积是多少吗
2、提出要求,独立解决。
教师:请你自己求一求这个图形的面积,可以在图上标一标,写一写,画一画。学生自己活动,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选取典型案例。3、讨论交流。
②在习题中增加了对称轴是斜置的情况(练习二十第6*题),使学生加深理解轴对称的特征;
③增加了利用平移知识解决问题的例题。
学情分析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对称、平移现象,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或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因此,教师要切实组织好学生的课堂活动,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3、在探究式的教学活动中,培养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精神,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学习重
点难点
重点1、认识平移现象,能计算平面图形平移的格数。
难点体验平移的思想。
教师准备
课件
学生准备
常规学习用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活动:
课件演示:一个图形在方格图中从左往右平移。师:图形做的是什么运动?(平移)往哪个方向平移的?它向右平移了几格?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同答)
师:你还能在图形中找出其他的对应点吗?学生完成后反馈。
(2)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探究以下问题:
①数一数,看看轴对称图形中每组对应点有什么特点。
②画一画,连接每组对应点,看看每组对应点的连线与对称轴有什么关系。学生交流后,全班反馈。
反馈小结:轴对称图形中每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每组对应点的连线与对称轴垂直。这就是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特征。(板书)
板书设计:
平移
平移的特点:图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图形的大小和形状没有改变。
平移二要素:方向、距离
襄州四中小学部导学案设计
年级
四
学科
数学
课时
4
主备
聂剑
次备
李军洁
朱行玉
学习内容
利用平移解决问题例4
学习目标
1、学生掌握运用平移的方法解决简单不规则图形的面积问题的策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通过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运用平移的方法解决简单不规则图形的面积问题,加深对“平移”这种图形变换方式的理解。
反馈总结:“箭头”分别向右平移了7格;向上平移了5格。
师:在平移时要说清楚平移的两个要素: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即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师: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是怎样数平移的格数的?
师生交流后明确:可以抓住图形上的关键位置上的点或线。
教师利用图形进行演示:根据图形上一组对应的关键点,数出两个对应点之间的格数就是平移的格数。(板书:关键点)
2、说明:
为了能看清平移的情况,用实线表示平移前的图形,虚线表示平移后的图形,用箭头表示平移的方向。
3、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图形变换的另一种形式:平移。板书课题:平移。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例3。
(1)探究平移的特点。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关于平移的小游戏,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最聪明,能迅速找到变化和没变的地方。
3、在活动中欣赏图形的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学习重
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难点:准确判断轴对称图形,并找出对称轴。
教师准备
课件、尺子
学生准备
尺子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教材第82页的轴对称图形。
学生欣赏。
师:这些图形漂亮吗?它们有什么特征?
3、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审美观念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重
点难点
重点:掌握画图的方法和步骤。
难点: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教师准备
课件
学生准备
常规学习用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同学们,我们昨天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谁能说说它有什么特点?预设: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教师:谁能来展示一下你画出的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2、探究结果汇报。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预设: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时,先确定对称轴,找出关键点,数出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然后点出关键点的对应点,最后依次连接各个对应点,就可以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教师:你能简要概述一下上面画轴对称图形另一半时的步骤吗?学生:确定对称轴后,一找关键点;二数出距离;三点对应点;四连线。
2、在方格纸上利用图形平移的知识设计美丽的图案。学生动手画一画,小组交流展示。
3、完成练习二十一的第2、6题。
四、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平移必须具有两个要素:一是平移要有方向,二是平移要移动一定的距离;还学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经过平移后的图形。
对称轴:折痕所在直线叫做对称轴。轴对称的性质:每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每组对应点的连线与对称轴垂直
襄州四中小学部导学案设计
年级
四
学科
数学
课时
2
主备
聂剑
次备
李军洁
朱行玉
学习内容
轴对称例2
学习目标
1、会画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掌握画图的方法和步骤:先画出几个关键的对称点,再连线。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轴对称图形。
出示教材第86页例3主题图。
引导学生观察:平移前后的两个图形,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师生交流后明确:“箭头”始终没有发生变化(板书:形状、大小不变);“箭头”的位置变化(板书:位置发生变化)。
(2)平移的“二要素”。
师:大家真聪明,一眼就看出了“箭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那谁能说一说它是怎样变化的?学生独立思考后在组内交流。
难点:1.在方格约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2.利用平移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准备
课件
学生准备
常规学习用具
襄州四中小学部导学案设计
年级
四
学科
数学
课时
1
主备
聂剑
次备
李军洁
朱行玉
学习内容
轴对称例1
学习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对称轴。
2、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并能画出一个图形的对称轴。
三、练习
教材第88页练习二十一第1、3、4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用平移的知识解决了一些问题,你对平移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又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利用平移解决问题
利用平移的方法:把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规则的图形,直接求长方形的面积。例4:4×6=24(c㎡)答:这个图形的面积是24 c㎡。
教师:这里有几位同学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一起来看看。
预设1:数方格的方法。数一数这个图形有占多少个方格,当数到不是整个格时,要拼一拼。
预设2:算一算的方法。在前面拼一拼的基础上算一算:1×1=1(c㎡),4×6=24(c㎡)。
预设3:利用平移的方法。把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规则的图形,直接求长方形的面积。
3、教材第85页第6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轴对称图形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又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轴对称
一找关键点;二数出距离;三点对应点;四连线。
襄州四中小学部导学案设计
年级
四
学科
数学
课时
3
主备
聂剑
次备
李军洁
朱行玉
学习内容
平移
学习目标
1、学生结合实例,进一步感知平移现象。
2、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补全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是这节课的难点,在学生充分的讨论后,通过学生的实践来总结出方法,进行提炼,学生记忆的会更深刻
(三)知识运用
教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找到了画对称图形的方法,那我们来练一练吧。
1、动手操作:剪下教材附页上的脸谱,补全到教材第84页第2题的空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