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消费理论的对比总结.(优选)

合集下载

西方经济学界几种流行的消费理论

西方经济学界几种流行的消费理论

答:消费理论是经济学中,在研究简单的国民收入理论中一个很重要理论,即:在货币市场上利率和产品市场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的国民收入决定原理;主要认为,在不考虑货币市场条件下,国民收入可以通过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来进行调节,并实现均衡;通常在调节总供给和总需求相等时,常通过调节社会总需求来完成;而社会总需求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考虑货币市场情况下,消费需求主要受国民收入影响;1、西方经济学界几种流行的消费理论:1凯恩思的绝对收入理论,其主要理论为:在短期中,收入与消费是相关的,即消费取决于居民现期的、绝对的收入,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是稳定的,也就是边际消费倾向且边际消费倾向呈递减;2杜森贝的相对收入理论,其主要观点为:消费并非取决于现期的绝对收入,而是取决于相对收入水平,即相对于其他人的收入水平和相对于本人历史上最高的收入水平;3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理论,其主要观点为:人们是根据其预期寿命来安排收入用于消费和储蓄的比例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根据他一生的全部预期收入来安排他的消费支出,居民消费主要受制于该家庭在其整个生命期间内所获得的总收入;4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其主要观点是:一个人的收入可分为持久收入和暂时性收入;持久收入是稳定的、正常的收入,暂时性收入是不稳定的、意外的收入;消费者的消费是持久性收入的函数; 以上的消费理论认为消费是影响国民经济均衡的重要因素,收入是影响消费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但收入具有多种形式,不同的收入形式对消费的影响有所侧重;2、我国要扩大消费需求,必须采取合理的消费政策,为此,必须借鉴西方经济学者对消费理论;1依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可以通过理顺收入分配机制,努力提高城乡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因为收入与边际消费倾向是稳定的函数关系,中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比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更高,由此,对国民经济中的消费扩大贡献比高收入者更大;同理,农民的边际消费倾向相对比较高,应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现金购买能力;2依据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理论,应加快建立社会保障新制度,树立消费者信心,引导消费者的支出预期;因为人们是依据其预期寿命来安排消费与储蓄的比例,社会保障制度越完善,则消费的比例会越高,从而刺激现期的消费,反之则减少,我国的国企改革、医疗改革和住房改革加剧了我国这几年的储蓄额增加,消费减少,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依据以上的理论,还可以采取鼓励性的消费政策,拓展新的消费领域增加消费品的品种,刺激消费;加大有利于促进消费的基础设施投资,改善城乡居民消费环境;积极发展消费信贷,加快个人信用体系建设;。

经济消费学知识点总结

经济消费学知识点总结

经济消费学知识点总结消费者理论消费者理论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它研究消费者在市场经济中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决策。

消费者理论的核心是效用理论,即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会考虑商品的效用,以求达到最大化的效用或满足程度。

消费者理论主要包括消费者预算约束、效用函数和边际效用。

1. 消费者预算约束消费者预算约束是指在给定的收入水平下,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所面临的预算限制。

消费者预算约束可以用数学公式表示为:P₁X₁+P₂X₂+...+PnXn = I其中,P₁、P₂、...、Pn分别表示商品1、商品2、...、商品n的价格,X₁、X₂、...、Xn分别表示购买的商品1、商品2、...、商品n的数量,I表示消费者的收入。

预算约束表明,消费者的消费总支出不能超过收入水平。

2. 效用函数效用函数是消费者用来描述其对不同商品的效用程度的函数。

通常情况下,效用函数可以表示为:U = f(X₁, X₂, ..., Xn)其中U表示总效用,X₁、X₂、...、Xn分别表示不同商品的数量。

效用函数描述了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效用程度,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会根据商品的效用程度做出选择。

3. 边际效用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商品所带来的额外效用。

通常情况下,随着消费商品数量的增加,边际效用会递减。

消费者在做出购买决策时,会考虑商品的边际效用以及商品的价格,以求达到最大化的效用。

消费心理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受到的心理影响和心理因素。

消费心理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决策有着重要影响,了解消费心理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商品定价和营销策略。

1. 消费动机消费动机是指驱使消费者进行消费的内在动力或目的。

消费动机可以分为理性动机和情感动机。

理性动机主要包括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追求生活质量等,情感动机主要包括情感满足、社交需求等。

了解消费者的消费动机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把握消费者的需求,制定合理的营销策略。

2. 消费态度消费态度是指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的评价和态度。

消 费 理 论

消 费 理 论

3 11000 10850 0.85 0.99 4 12000 11600 0.75 0.97
随着收入增加,消费占收 入的绝对比例也呈递减状 态, APC也有递减趋势。
5 13000 12240 0.64 0.94 6 14000 12830 0.59 0.92 7 15000 13360 0.53 0.89
10
边际储蓄倾向MPS
当Δs与Δy趋于无穷小时,MPS = ds/dy
MPS是储蓄函数的一阶导数; 储蓄曲线上任一点切线斜率。 收入由100元增加到120元,消费由80元增加到94元。 MPS =S/Y= 26-20/120-100= 0.3
储蓄函数为线性时,MPS为常数(1-b)。 非线性时,MPS有随收入递增趋势。 MPS和APS都递增,但是MPS>APS。
c = c(y)
450
y
满足dc / dy线性消费函数:c = a + by (1 > b > 0)
a-常数,自发性消费: 基本最低消费支出。 不随收入变化而变动。
b-常数,斜率,边际消费倾向
c
c=y
by-诱致性消费:
消费中受收入水平影响 的部分。
储蓄与收入之比=储蓄/收入 APS = s / y
收入100元中,80元用于消费,其余20元用于储蓄,平 均储蓄倾向 APS =s / y = 0.2
边际储蓄倾向:MPS marginal propensity to save 每增减1元国民收入所带来的储蓄的变化。 公式:储蓄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率 MPS=Δs/Δy
线性中,若a = 0,c = ky APC=MPC, 不再随收入增加而递减
7
4. 储 蓄
• 储蓄: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居民个人或家庭收入中 未用于消费的部分。

四效用与消费者理论

四效用与消费者理论
品的消费中所获得的额外的效用(或满足感)。
商品数量 1 2 3 4 5
MU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表4-1 啤酒数量及效用统计 总效用 10 15 16 16 15
边际效用 10 5 1 0 -1
边际效用曲线
总效用先越来越慢地递增, 然后开始递减,而边际效用呈逐 步递减的趋势。
Q
项目任务二:“喜洋洋”和薯片的较量
Utility
人们的欲望借助于消费商品和劳务而得到满足。 消费者消费某种商品或劳务而得到的满足感被称为效用 。 效用不仅是指商品本身的有用性或使用价值,更是消费者对所
消费商品或劳务满足自身欲望能力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或 评价,它不是一个客观范畴。从 通俗角度说,效用代表着 人们如果得不到它就会产生痛苦感,或者得到它就会产生 的幸福感 。
如果某种商品的消费能使消费者感到的满足程度高,商品 的效用就大;满足程度低,效用就小;如果给消费者带 来不适、不愉快或痛苦,就是负效用。
效用大小,取决于消费者对这种商品或劳务欲望的强度, 以及这种商品或劳务满足消费者欲望的能力。
不同的人对同一商品或劳务的效用评价,和同一个人在不 同的时间和地点对同一商品或劳务的效用评价都是不同 的。
商品数量 1 2 3 4 5
表4-1 啤酒数量及效用统计
总效用
边际效用
10
10
15
5
16
1
16
0
15
-1
•效用随消费者所消费的商品量的变化而变化。
项目任务二:“喜洋洋”和薯片的较量
总效用和边际效用
如果消费者消费某种商品的消费量记为Q,用 U表示该消费者消费该商品所获得 的效用量,那么可以构建效用函数U=f(Q)
来实现效用最大化。 消费者均衡就是表示消费者实现这一目的时的心理满足状态。 我们知道“均衡”具有不变的意思,由于消费者已经达到最满意状况,他不会

微观经济学之消费者理论

微观经济学之消费者理论

03
消费者选择理论
偏好与无差异曲线
偏好
消费者对不同商品或服务的主观喜好程度,是进 行消费选择的基础。
无差异曲线
表示具有相同效用水平的商品或服务组合,反映 消费者偏好的多样性。
边际替代率
描述在无差异曲线上,消费者愿意用一种商品交 换另一种商品的比率,反映偏好的替代效应。
最优消费决策
预算约束
消费者在进行消费选择时所面临的财务预算限制。
不同消费者对同一种商品或服务具有不同的 偏好,导致不同的效用评价。
商品组合与效用
边际效用递减
消费者在选择商品组合时,会选择能够带来 最大效用的商品组合。
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每增加一单位商品或服 务的效用会逐渐减少。
边际效用递减
1 2 3
定义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一单位商品或服务所带来的 新增效用,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每增加一单位 商品或服务的效用会逐渐减少。
原因
边际效用递减是由于生理和心理因素导致的, 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的需求逐渐得到满 足,对后续消费的欲望减弱。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应用
在制定价格策略、促销策略等商业决策时,需 要考虑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以制定更加有效的 策略。
无差异曲线
定义
无差异曲线是指能够给消费者 带来相同效用的商品组合的点
的轨迹线。
通过提高消费者剩余,市场可 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进而提高市场效率。
消费者剩余的经济学意义
消费者剩余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反映了消费 者在市场中的地位和利益。
通过研究消费者剩余的变化,可以了解市场的供求状况 、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消费习惯等方面的信息。
此外,消费者剩余还可以作为政策制定的重要参考指标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来提高消费者剩余,进而 提高市场效率和消费者的福利水平。

四种不同消费心理比较

四种不同消费心理比较

5R: 1 节约资源,减少污染(Reduce)2绿色生活,环保选购 (Reevaluate)3重复使用,多次利用(Reuse)4分类回收,循环再 生(Recycle)5保护自然,万物共存(Rescue)
勤俭节约,艰 苦奋斗
艰苦奋斗精神,任何时候都应该发扬光大。
四种不同消费心Leabharlann 比较消费心理 从众心理特 点
利 弊
态度
具体分析 盲目从 众不可取
利:健康合理的从众 可带动产业。弊: 不健 盲目性,仿效性。 康合理的从众误导经 济
求异心理
与众不同 标 新立异 夸耀 显耀 符合实际讲究 实惠
利: 展示个性,推动 新工艺新产品 弊: 代价大 社会不一定 认可 利: 无 弊: 不健康,对个人 生活不利
攀比心理
具体分析 过分 标新立异不值 得提倡 不提倡 理智 提倡
求实心理
利: 对个人社会都 有利 弊;无
做理智的消费者 四项原则 具 体 要 求
量入为出,适 度消费 避免盲从,理 性消费 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进行消费 要避免盲目跟风,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只重物质消费而忽视 精神消费的倾向。
保护环境,绿 色消费

消费者行为相关理论

消费者行为相关理论

消费者行为相关理论消费者行为是指个人在购买和使用商品或服务时所表现出的思考、决策和行为过程。

为了理解和解释消费者行为,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相关的理论。

本文将对其中几个重要的理论进行介绍。

1.可及性和认可理论(Theory of Accessibility and Acceptance)可及性和认可理论由心理学家Bernard Weiner提出,他认为消费者的态度和行为受到两个主要因素的影响:可及性和认可。

可及性是指个人对某个商品或服务相关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而认可是指消费者对这些信息的接受程度。

2.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社会认同理论由社会心理学家Henri Tajfel提出,它强调人们在购买行为中将考虑自己所属的社会群体对特定产品或品牌的认同程度。

消费者希望通过购买某些商品或使用某些服务来展现自己的社会身份和归属感。

3.期望效用理论(Expected Utility Theory)期望效用理论是经济学家Von Neumann和Morgenstern提出的一个基本理论,它认为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会根据自己对所得效用的期望来作出决策。

换言之,消费者会比较不同选择的各种可能结果,然后选择他们期望效用最高的选项。

4.驱动动力理论(Drive Theory)驱动动力理论由心理学家Clark Hull提出,它强调消费者的行为是由内部驱动力推动的。

消费者购买和使用某个商品或服务的原因是为了满足他们的需求和欲望,以减少内部的紧张和不满。

5.认知一致性理论(Cognitive Consistency Theory)认知一致性理论由心理学家Festinger提出,它认为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商品或服务时希望保持自己的认知一致性。

换言之,消费者会尽量选择与自己既定的信念和价值观一致的商品或服务,以避免产生认知冲突和不安。

上述理论只是消费者行为研究中的一小部分,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的理论和模型被提出和使用。

4个消费函数

4个消费函数

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重定向自绝对收入理论)绝对收入假说(Absolute Income Hypothesis,简称AIH)——也称为绝对收入理论、绝对收入假设、绝对收入假设消费函数模型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概述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认为,在短期中,收入与消费是相关的,即消费取决于收入,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消费倾向。

同时,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将增加,但消费的增长低于收入的增长,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所占的比重是递减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这种理论被称为绝对收入假说。

绝对收入假说:收入的绝对水平决定消费(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相对收入假说:收入的分配状况及消费者历史上最高的收入水平决定消费(詹姆斯·杜森贝里James Stemble Duesenberry)生命周期假说:消费者根据一生的收入流来优化一生的消费流(弗兰科·莫迪利安尼Franco Modigliani)持久收入假说:持久性(而非暂时性)收入水平决定消费(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的公式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是假定消费是人们收入水平的函数,其基本公式是:C= α + βYt(式中C为现期消费,α为自发性消费即必须要有的基本生活消费,β为边际消费倾向,Yt为即期收入,βYt表示引致消费),它的基本含义是消费是自发消费和引致消费的和,消费者的消费主要取决于即期收入。

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的主要观点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的其主要观点如下:第一,实际消费支出是实际收入的稳定函数。

第二,收入是指现期绝对实际收入水平。

第三,边际消费倾向是正值,但小于1。

第四,边际消费倾向随收入增加而递减。

第五,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

概括起来,绝对收入假说的中心是消费取决于绝对收入水平,以及边际消费的倾向递减。

相对收入假说(重定向自相对收入理论)相对收入假说(relative income hypothesis,简称RIH)也称杜森贝里的短期消费函数、“不可逆性”假设消费函数模型、相对收入假设什么是相对收入假说相对收入假说是1949年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杜森贝里(James Stemble Duesenberry)在《收入、储蓄和消费者行为理论》中提出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种消费理论的对比总结
消费理论主要有四种:绝对收入消费理论、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生命期的消费理论、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

一.绝对收入消费理论该理论由凯恩斯在《通论》中提出,该理论认为在短期中,收入与消费是相关的,即消费取决于居民现期的、绝对的收入,消费与收入之间具有稳定的函数关系,消费函数若假设为C=a+bY,其中a>0,0<b<1,C、Y 分别是当期消费和收入,b为边际消费倾向。

但凯恩斯提出,边际消费倾向随收入Y的增加而递减。

平均消费倾向C/Y也随着收入的增加而有递减趋势。

二.相对收入消费理论
该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里(J.S.Duesenberry)在《收入、储蓄的消费行为理论》中提出来的。

在指出凯恩斯的错误假设的基础上,杜森贝里提出消费并不取决于现期绝对收入水平,而是取决于相对收入水平,即相对于其他人的收入水平和相对于本人历史上最高的收入水平。

根据相对收入假设,杜森贝里认为:①人们的消费会相互影响,有攀比倾向,即“示范效应”,人们的消费不决定于其绝对收入水平,而决定于同别人相比的相对收入水平。

②消费有习惯性,某期消费不仅受当期收入的影响,而且受过去所达到的最高收入和最高消费的影响。

③消费具有不可逆性,即所谓“棘轮效应”
三.生命期的消费理论
该理论由莫迪里安尼(F.Modigliani)提出,该理论认为人们是根据其预期寿命来安排收入用于消费和储蓄的比例的。

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根据他一生的全部预期收入来安排他的消费支出,居民消费主要受制于该家庭在其整个生命期间内所获得的总收入;其消费函数公式可以表示为:C=aWR+bYL ,c仍然为年消费额,
a为财产的边际消费倾向即每年消费的财富的比例,Wr为实际财产,b为工作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即每年消费的工作收入的比例,YL为年劳动收入。

它表明当收入相对于一生平均收入高(低)时,储蓄是高(低)的;它同时指出总储蓄取决于经济增长率及人口的年龄分布变量。

比如,社会中的年轻人与老年人所占比例大,则社会的消费倾向就较高、储蓄倾向就较低;中年人比例大,则社会的储蓄倾向较高、消费倾向较低。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也分析了其他一些影响消费与储蓄的因素,比如高遗产税率会促使人们减少欲留给后代的遗产从而增加消费,而低的遗产税率则对人们的储蓄产生激励、对消费产生抑制,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等会使储蓄减少。

四.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
该理论由弗里德曼(M.Friedman)提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决定。

所谓永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

永久收入大致可以根据观察到的若干年收入的数值之加权平均数计得,距现在的时间越近,权数越大;反之,则越小。

根据这种理论,政府想通过增减税收来影响总需求的政策是不能奏效的,因为人们减税而增加的收入,并不会立即用来增加消费。

上述生命周期假说和永久收入假说有联系也有区别。

就区别而言,前者偏重对储蓄动机的分析,从而提出以财富作为消费函数之变量的重要理由;而永久收入假说则偏重于个人如何预测自己未来收入问题。

就联系而言,不管二者强调重点有何差别,它们都体现一个基本思想:单个消费者是前向预期决策者,因而在如下几点上都是相同的:①消费不只同现期收入相联系,而是以一生或永久的收入作
为消费决策的依据。

②一次性暂时收入变化引起的消费支出变动甚小,即其边际消费倾向很低,甚至近于零,但采自永久收入变动的消费倾向很大,甚至近于1。

③当政府想用税收政策影响消费时,如果减税或增税只是临时性的,则消费者并不会受到很大影响,只有永久性税收变动,政策才会有明显效果。

五.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

五.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
1.利率
就低收入者而言,利率提高会增加储蓄,就高收入者而言,利率的提高会使他们减少储蓄,对于全社会而言,利率的提高究竟会增加还是减少储蓄,则由这些人的增加和减少储蓄的总和的正负净额来决定。

2.价格水平
货币收入(名义收入)不变时,若物价上升,实际收入下降,若消费者要保持原来的生活水平,则消费倾向(平均消费倾向)就会提高,反正,物价下跌时,平均消费倾向就会下降。

3.收入分配
国民收入分配越是平均,全国性的平均消费倾向就会比较大,反之则反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