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推荐】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次区域合作机制研究
浅析区域经济理论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运用

大, 则说 明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 越高 。
( 见表 1 )
业 。这将 有效 辐射周 边 区域 ,作为 带 动整个 经济 区最终 实现协 调发 展 的第
一
分析 可见 ,虽 然河 南省 工业 产值 占全 国的 7 %,但省 内产业集 聚程度不 高 ,整体 工业分 工在 全 国范 围内 的地
势 。 同时 ,河 南省第 三产 业和 进 出 口 情 况 明显与应 达水 平不符 ,而 城镇 人
均 可支配收入也低于全 国水平 。可见 ,
3 + 、ST战略 ( 发挥 优势 、规避 威
胁) 。坚持走 “ 化”同步协调 发展道 三
、
中原 经济 区特 点 、现状 与战
略分 析
路 ,在保证 农业 技术 发展 、农 业生 产 率提 高的基 础上 ,充分发挥 区位优势 , 在 解决三 农 问题 的同时提 高工 业化 水
阳 、许 昌 、焦作 、新 乡 、平顶 山等 市 根据 各地 不 同资源 禀赋 和 区位 条件 , 合 理分 工 ,建 成分 工明确 、聚集效 应
明显 的二级 区域 中心 ,进 而促 进这些 区域核 心 向全 区域 辐射 ,带动 区域 内 的经济发展 ,实现作为增长极 的作用。 其 次 ,以 主要 交 通 线 为发 展 轴 , 发 挥辐 射区域 优势 。作 为全 国交通 运 输 枢纽 ,中原 经济 区优越 的交 通 区位 为梯度转 移 提供 了有 利条 件 。以京 广 铁路 、陇海铁 路 、焦枝铁 路为 主发 展
进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和紧迫性 。
2 %,豫北地 区占 1%,豫西豫西南地 0 1 区 占 1. 24 %。其 中,中原城市群的人均 生产 总值 是全 省 平均 水 平 的 174 3. %。 省 内区域经 济发展存 在着 严重 的不 平
推进中原经济区行政区划间有效合作

推进中原经济区行政区划间有效合作农工党河南省委员会【期刊名称】《协商论坛》【年(卷),期】2013(000)005【总页数】2页(P6-7)【作者】农工党河南省委员会【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山西运城陕西渭南河南三门峡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国务院就正式批复了中原经济区规划。
要科学构建中原经济区,使区域经济真正能够协调发展,还须针对中原经济区发展中存在的行政区隔这一体制障碍,破除行政区划藩篱,通过区域内政府间的有效合作,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对区域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与优化整合。
探索区域行政资源方面的制度安排与创新,实现区域内政府间的有效合作,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一、中原经济区行政区划存在的问题传统的区域经济是以行政区划为界,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资源优化配置。
各自为政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催生的地方保护主义,加剧了地区分割及不良竞争,与市场经济背道而驰,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深层根源,这个问题也是阻碍中原经济区深入发展的重要体制障碍。
以近年来欲积极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为例,奔腾于晋、陕高山深谷之中的黄河,在西岳华山脚下拐了一个大弯后,向东奔流而去。
黄河大拐弯处,分布着山西运城、临汾,陕西渭南,河南三门峡四个市。
这片土地承东启西、沟通南北,处在中国的地理中心区域,被称做“黄河金三角”。
但该地区面临着许多难题,例如在三省交界地带,移动通讯信号分属各省,导致当地人本是给本村人打电话,打着打着可能就成了长途;又如该区域是世界最大的浓缩苹果汁出口基地,由于区域内16家大型果汁企业常为抢生意对内“火拼”,前些年致使苹果价格暴跌最低至每斤0.15元,甚至出现了一批果农砍伐果树的现象,严重阻碍了地区经济发展。
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行政区划分割了原本具有紧密联系、相对完整的经济单元,使“黄河金三角”区域内的资源配置、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及产业合理分布受到限制。
鉴于“黄河金三角”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该区域需要建立一个跨区域的平台,消除协作的行政壁垒,推动开放、统一、有序的大市场的形成,实现从按行政区域配置资源向按经济区域配置资源转变。
1.2017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资助计划

混杂纤维增强粉煤灰陶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 安阳师范学院 耐久性试验研究 河南省中医药资源及其旅游开发研究 安阳师范学院
基于‚双赢‛视角的河南粮食主产区土地流转 安阳师范学院 长效机制研究 有界线性算子在推广框架中的应用 安阳学院
分布阶分数阶偏微分方程的高效快速算法研究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忆阻动态耦合神经网络的动力学分析及应用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钢管混凝土空间桁架结构在大型螺旋咬边钢板 安阳工学院 仓开发中的应用研究 郑州航空港临空物流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研究 安阳工学院 平面调和映射与极小曲面中的若干问题研究 安阳师范学院
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与药物开发的基础应用 安阳师范学院 研究 镧锰氧化合物基层状复合薄膜中的磁电耦合机 安阳师范学院 制研究 蜂窝-VANET 异构无线网络中无线资源协同管理 安阳师范学院 的研究 甲骨文大规模语义关联数据的构建方法研究 CPS 系统行为的可执行建模与自动分析方法 安阳师范学院 安阳师范学院
— 3 —
17A310014 17A310015 17A320019 17A320020 17A320021 17A320022 17A320023 17A320024 17A330001 17A330003 17A413001 17A430012 17A530001 17A630008 17A630009 17A630010 17A790009 17A790010 17A790011 17A790012 17A790013 17A790014 17A790015 17A880005 17A110017
柠檬醛抑制 Clostridium Perfringens 的机理 河南城建学院 研究 基于微观分析的混凝土干缩及自收缩变形研究 河南城建学院 再生骨料塑性混凝土力学变形性能试验研究 河南城建学院
中原经济区建设与城市群发展的政策建议

[ 关键词 ] 中原 经济 区 ; 城 市群 ; 政 策建议 [ 中 图分类 号 ] F 1 2 7 [ 文献 标识 码 ] A [ 文章 编号 ] 1 0 0 8— 5 7 9 3 ( 2 0 1 3 ) 0 2— 0 0 5 1 — 0 2
业带 动农 村产 业结 构的升级 , 在制定 产业结 构政策 中应 充 分考 虑城 市周边农 村产 业结构 的变化趋 势 , 实现农村 与城
充分利 用 中央政 府 对 中原 经 济 区的优 惠政 策 , 做好 中原经 济 区城 市群 发展规 划 ; 打造 创 新型 制度 环 境 , 加
大财税 政 策、 金 融政 策 的支持 力度 ; 着 力构 建 中原 城 市群一 体化 的产 业集群 ; 提 升 中原 城 市群 的基 础 设施
承 载 力。
第2 7卷 第 2期
2 0 1 3年 4月
河南财政税务 高等专科 学校 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He n a n C o l l ea t i o n
V0 1 . 27. No . 2 Apr . 2 01 3
支 持 力度
、
充分 利 用 中央 政 府 对 中 原 经 济 区 的 优 惠 政 策 , 做
好 中原 经 济 区城 市 群 发 展 规 划
第一 , 中原经济 区城 市群 发展 战 略应该 是 开放 性 的 ,
必须充分考虑将 中原经济 区的发展 纳入 国际 、 国 内经 济 的
循环之 中, 尤 其 注 重 其 与 周 边 区 域 的 经 济 联 系 以 及 在 经 济
是 农 村 经 济 的 带 动 作 用 。河 南 省 是 人 口大 省 、 农业 大 省 ,
城市群统一 的财政 体制 。这里 所强调 的统 一财 政管 理体
如何建立有效的中原经济区旅游合作机制

2 . 3 加强各级培训 。 开展各类竞技性 比赛 加强 与区域 内旅游教育培训部 门的交流 .定期召开联席会议 . 为 旅游从业 人员教育培训 工作提供便利 : 实现培训 的统 一标 准 . 包括旅 游职业经理人 培训 、 导游 资格考试 、 饭店 员工技能 与外语 等级考核等 方 面, 为 区域 内人才 的流动奠定基础。 尤其要提出的是 . 要熟悉 中原经 济 区内的旅游景点 , 各地在编写《 导游基础知识》 时应加上 中原经济 区 1 组 织 协 调 机 制 内除 自己省 内其他 四省旅游景点的内容。此外 . 要在区域 内城市经常 开展各类竞技性 比赛 , 比如饭店技能专业 大赛 。 导游员讲解大赛 . 厨师 1 . 1 建立 政府 协调组织 这种竞技性 活动不但能调动参赛 人员的积极性 . 提高参 中原 经济 区旅 游合作要想 顺利 的开展 .必须加强政府 的主导地 技能大赛等 , 还可 以和其 他地 区的同行 进行有效 的沟 通 . 有助 位. 以此作为发展 区域旅游 的保 障机制 . 在 政府的统一调 控和支配下 赛人员 的专业 素质 , 于区域内旅游行 业服务质量的提高 开展合作 。
良 好 的合 作机 制 , 这样 才能有助于实现旅 游的合作 和发展 。 中原经济 区旅游合作机制的建立和发展起 着至关重要 的作 用。 本文结合 中原经济区 的旅 游发展现状 , 从 组织协调机制 、 人 才调 配机 制、 利益分 享机制 和行 为约束机制几 个方面分析如何建立有效的旅游合作机 制。 【 关键词 】 中原 经济区; 旅 游合作 ; 合作机制 中原经济 区的旅游合作 已有成果 。 不但加强 了中原经济区城市 间 的交流与合作 ,更 以旅游一体化带动 区域城市 间的经济文化融合 . 旨 在共 同打造具有大 中原特色 的旅游品牌 。 但 中原经济 区的旅游发展仍 然存在一些问题 , 比如旅游产业的转型 、 城市旅游形象 的整 合 。 以及区 域合作机制的有效建立等一系列问题 还亟待解决 . 本文就 如何 建立区 域的旅游合作机 制进行研究 分析 . 主要从 组织协调机 制 、 人才调 配机 制、 和行为约束机制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省外和国外的一些旅游 专家 , 为促进 中原经济 区的旅游 发展 提供宝贵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多中心多层次城镇网络构建研究

方面要尽力尽快把郑州培育成一个“ 龙头 ” 的 型 特大 中心城市 、 把洛 阳培育成 副中心城市来带 动整 个区域的发展 , 另一方面, 要同时构建豫中、 豫北 、 豫
城镇 网络 的必 要性
一
是区域经济发展规律 的要求。根据区域经济
南、 豫东、 豫西五大组团的多 中心多层次城镇 网络 , 以优 化 中原 经 济 区经 济空 间结 构 。
豫南、 豫东 、 西五大组 团的多中心 多层次 的城镇 网络体 系, 豫 从而优 化 中原经 济 区经 济空 间结 构, 促进 中原 经济 区
建设。
关键词 : 多中心 多层次 ; 断裂 点; 主成分分析 ; 中原经济 区 中图分类号 :22 F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3- 7 1 2 1 ) 1 00 5 10 -0 5 (0 2 0 —0 5 —0 -
高 友 才
摘
要: 中原经济 区建设 以中原城市群为载体 和核心 , 因此随着 中原经济 区上升为 国家 战略和 中原 经济 区进 入正
式实施阶段 , 中原城市群发展 已提到首要位置。从 中原经济 区现状和战略构想 出发 , 应用 区域 经济学理论 、 断裂 点 理论及 主成分 分析 法, 可对 中原城市群发展提 出具有崭新 意义 的战 略构想 : 即一方 面要尽 力尽快把 郑州培 育成 一 个“ 头” 龙 型的特 大中心城 市、 把洛 阳培 育成副 中心城 市来带动整个 区域的发展 ; 一方面要着 力构建豫 中、 北、 另 豫
中原经济区建设以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根据区
基金项 目: 河南省软科学课题《 科技创新与 区域经济转型耦合发 展研 究》 020403 ) 河南省教 育厅人 文社科项 目《 (940514 、 现 代都市圈经济研究》 2 1 - D- 1) (01 J 03 。 作者简介 : 高友才 , , 大学商学院教授 , 男 郑州 博士( 郑州 400 ) 503 。
中国不同地理区域合作案例

中国不同地理区域合作案例摘要:一、引言二、华北地区合作案例1.京津冀一体化2.环渤海经济圈三、华东地区合作案例1.长三角一体化2.闽东南经济协作区四、华南地区合作案例1.粤港澳大湾区2.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五、西部地区合作案例1.成渝城市群2.兰西城市群六、结论正文: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同地理区域间的合作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合作。
本文将分析中国不同地理区域的合作案例,以期为区域合作提供借鉴。
二、华北地区合作案例1.京津冀一体化:作为中国的首都和经济重心,北京、天津和河北在政策推动下,实现了交通、环境、产业等多方面的协同发展,有效提高了整体竞争力。
2.环渤海经济圈:以京津冀为核心,辽宁、山东等周边省份参与,形成了一个涵盖东北、华北、华东地区的经济合作区,促进了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升级。
三、华东地区合作案例1.长三角一体化:上海、江苏、浙江三地在政策引导和市场推动下,形成了紧密的经济联系和产业协作,成为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地区之一。
2.闽东南经济协作区:福建、广东、江西、浙江四省交界地区的城市,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合作和资源共享,推动了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四、华南地区合作案例1.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香港、澳门和福建四地政府携手打造的世界级湾区,通过政策支持和跨境合作,实现了经济、科技、文化等多领域的互利共赢。
2.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涵盖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江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等九个省份的区域合作,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移和政策协同,提升了整个地区的综合实力。
五、西部地区合作案例1.成渝城市群:四川和重庆两个西部重要城市,通过交通、产业、科技等领域的合作,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2.兰西城市群: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个西部省份,通过共建兰西城市群,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作和资源共享,助力西部大开发。
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科学发展问题研究

21 年第 3 01 6期
中原经济 区建设 的科学发展 问题研究
凌 云 (- 财 政 税 务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河 南 ;南 - . I
郑州
4 16 ) 5 4 4
【 要 】 文以国务 院 E 正式 下发 的加快 中原经济 区建设 的指导 意见为纲领 , 摘 本 l 前 界定 了中原经济 区的概念 , 必须以科 学发展 观指 导 中原 经济区的建设 . 出 了中原 经济区发展 面临的主要任务 . 提 并提 出了建设 中原经济区的策略 方案 。 【 关键词 】 中原经济区;三化 ” “ 协调发展 ; 学发展观 科
设 的一 系列问题 . 如基本原 则 、 发展 目标 、 战略定位 和空间布局等 , 为 “ i化” 协调科 学发展 . 中原 经济区建设 的核 心内容 . 是 城镇 化又 三 协调科 学发展 的“ ”对 工业化 和农 业现代 化具有 引领作 结 . 河南 的发展指 明 正确前进的方 向 由此 . 中原崛起 、 河南振兴进 入了 是 “ 化” 解开了这个 “ ” “ 化 ” 结 ,l 协调科学发展才能顺利实现 一 大规模 的城 蓄势待发阶段 . 建设 中原经济 区是项系统丁程 . 不能一蹴而就 . 建设 用 . 其 市化不仅是解决工业和城镇建 设用地 的出路 . 也是农业现代化 的前提 过程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 实现科学发展 条件 因为只有越来越多 的农 民离开土地 . 才能为土地规模经 营提供 1以 科 学 发 展观 指导 中原 经 济 区建 设 . 空间 。 而土地规模经 营是现代农业 的基本表现形式。 在业内人士看来 . 11中原经济 区的内涵和定位 . 三 协 河南从一个 区域规划上升到 国家的战略 .历经多次变革 和扩充 这 就 是 中 原 经济 区 提 出 ” 化 ” 调 的基 本 逻 辑 近 年来 . 省城 镇 化 水 平 有 了较 大 增 长 .0 0年 达 到 3 .%. 仍 我 21 95 但 从“ 郑汴一体 化” 中原城 市群” 最后 到“ 到“ . 中原经济 区” 范围不 断扩 . 城镇化水平低成为制约我省经济社会 大. 界定越来越到位和准确 . 直至 以河南省全省为中心 . 辐射周边相邻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8个百分点 . 发展的主要 矛盾 一个令人深思 的现象是 : 依据世界银行的标 准 , 人均 省份 . 形成 了“ 中原” 大 的构架 0 0美元 . 城镇化率超过 5 %. 0 就达到 中等发达 国家 的 在发展格 局上 , 中原经济区 , 则在 以往 的“ 一极 、 两带 、 双翼” 的体系 生产总值 达到 3 0 0 0美元 , 但老百姓远没 达中等 发达国 上有所扩充 。《 指导意 见》 明确 了中原经济 区的空间布局以核心带动 、 ' 轴 水平 而河南 人均生 产总值近 3 0 0 远远低 于全 国的平均水平 带发展 、 节点提升 、 对接周边作为整体原则 , 形成放射状 、 网络化空间开 家的生活水准 城镇化率仅为 3 %多 . 23整治土地 . 三化 ” . 为“ 协调发展铺平道路 发格局“ 核心带动” 即提升郑州 、 物流 、 交通枢纽 、 商务 、 金融等功能 , 推 我省有 1亿人 t 3生活在 1. 67万平方公里 的土地 上 .人 口密度是 进郑汴一体 化的发展 . 建成郑洛工业走廊 . 提升引领 区域发展的核心带 - 人地矛盾突 出. 人均 资源 占有量较 低。同时 . 我省县城 动力 “ 轴带发展”依托亚欧大陆桥通道 . , 壮大沿陇海发展轴: 依托京广 全国的 43倍 . 分布广 , 县域人 口占全省人 口的 7 %左右 . 0 . 如何合理 通道 . 拓展纵向发展轴: 依托东南西北方 向的运输通道 . 形成“ 字形重 和县级市数量多 、 米” 这其 中最大 的难点是 点 开发 地 带 . 育成 新 的 发 展轴 :节点 提 升 ” 逐 步扩 大轴 带 节 点 城 市规 利用土地 资源有许许多多 的工作等着河南去做 . 培 “ . 是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这也是最核心 的问题 模, 完善城市功能 . 推进错 位发展 . 提升辐射能力 . 形成大 中小城市合理 什么? 2 . 一 步 突 出特 色 主 导产 业 . 4进 强化 集 聚效 应 布局 、 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n“ 城 . 对接周边”加强对外联系的通道建 . 经过近年来 的发展 .全省 1 0个产业集 聚区经济规模 的迅速扩 8 设, 促进与周边地区的合作 , 实现优势互补 , 从而实现共同发展 。 大. 已经成为我省经济 重要 的增长点 . 成为我省实现 工业 强省 的重要 1 . 2科学发展观的 内涵和本质 统计显示 . 今年上半年 . 全省产业集聚区固定 资产投 资更是 占 全 科学发展观 .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 2 0 年 7 2 是 03 月 8 H的讲 平台。 1 7 产业集 聚区利用外资 已占全省的 8 .%. 96 产 话中提出的 以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 种方法论 . 也是 中国共 省固定资产投 资的 4 .%. T业投资 的 5 .%. 62 全省集聚区 内规模 以上 产党的重大 战略思 想 科学发展 观 . 第一要 务是发展 . 心是以人为 业集 聚区工业投资 占全省_ 核 工业增 加值 比上年同期增长 2 . 对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 的贡献 5 %. 4 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 根本 方法是 统筹兼顾 73 在今年 8月份我省举 办的第 一届 . % 也是规模最大的 以承 河南省委 、 省政 府 提 出 建 设 中 原 经 济 区 . 重 要 的是 要 以 科 学 发 率 达 4 _ 最 21 1 展观为统领 . 服务全国大局 的角度谋划 中原 经济 区的建设 首先 中 接产业 为主题的“ 0 河 南省承接产业和技术转移合作交流 洽谈会 ” 从 共签约 3 7个项 目. 2 投资总额 3 1 亿元 其 中, 17个项 目在各 08 有 7 原 经 济 区 经 济 发 展 总体 滞 后 . i农 文 化 突 出 . 以 在 发 展 过 程 当 中必 上 , 所 占项 目总数 的 5 % 投资总额 1 1 4 : 7 4亿元 . 占总额 须突出科学 发展观 .中原经济 区的建设需要在科学 发展观的指导下 . 级产 业集聚 区落户 , 68 % 产业集聚区的作用和地位可见一斑 加强东中西各区域和区域内部的协 调发展 . 索出不以牺牲粮食和农 的 5 . 探 25支持边界城市“ . 跨省组团” 业为前提的“ 三化” 协调发展的道路 其次是 中原经济 区是跨多个行政 从整个 中原经济区来看 . 我省边界城市发挥着 主体区和合作 区的 区 . 以需 要统筹 协调 中原 经济区建 没必须 在科 学发展观指导下统 所 是我省建设 中原经济区的桥 头堡 和门户 比如焦作 、 鹤壁与 筹兼 顾 . 逐步建立 以粮食生产稳定增 长的长效机 制 . 率先走 出一条新 桥梁作用 . 山西的长治 、 晋城 , 阳 、 州与河北 的邯郸 、 台 . 阳与山东 的菏 安 林 邢 濮 型工 业 化 、 型城 镇 化 与粮 食 安 全 双 赢 的发 展 道 路 新 泽、 聊城 , 商丘 、 口与安徽的阜 阳 、 周 亳州等 . 可形成跨省 城市群或城 均 2建 设 科 学 发展 的 中 原经 济 区 的对 策 研 究 . 市亚群 . 携手发展 . 加强跨 省交流和合作 目前 的中原城市群区域经济 21 . 落实好 支农惠农政策 . 确保粮食生产核心 区建设 相互间经济联 系不够 紧密 . 竞争合作互动机 制有 待完善 .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被视为促进” 三化 ” 协调发展的重中之重 农 实力还不强 . 体化程度不高 比较可行 的途径是打造若干 “ 增长 三角 ” 在重视郑 . 产品深加工等涉农产业则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 内容 此前河南也曾提 t l 城市 作用的 同时. 充分发挥洛 阳副 中心城市 的作用 . 支持 出要做全 国人 民的” 厨房 ” 目前 来看 . 。 河南农产 品精深加 工做得还远 州 区域 中 , 跨 远不够 。 农产 品深加T企业普遍面临着高税负也是农业产业化不顺遂 边 界 城 市 “ 省 组 团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编推荐】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次区域合作机制研究、、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次区域合作机制研究2014年2月目录1绪论11.1研究背景11.2研究目的11.3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21.3.1国外对于次区域经济合作理论的研究21.3.2国内对于次区域经济合作理论的研究32次区域经济合作理论架构及实践借鉴42.1次区域经济合作概念的界定42.2对次区域经济合作概念界定的评议62.3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本质72.4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兴起72.5“湄、珠、长、渤”次区域经济合作经验借鉴92.5.1经济互补性是次区域合作的基础92.5.2地方政府在次区域合作中作用凸显102.5.3国际机构积极参与次区域经济合作102.5.4市场经济调节功能应起主导作用102.5.5次区域合作内容广泛而机制松散112.5.6次区域合作具有开放性和非歧视性112.5.7次区域经济合作主体具有明显差异性123中原经济区次区域经济合作评析123.1中原经济区空间要素积聚现状123.1.1要素向中原城市群集聚趋势日渐强化123.1.2以郑州、洛阳为增长极的“双核”结构已经凸显133.1.3特色鲜明的四区域格局基本形成153.2中原经济区周边经济区(圈)概况153.2.1长三角经济圈153.2.2京津冀都市圈163.2.3关中-天水经济区163.2.4武汉城市圈163.2.5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163.2.6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试验区163.3以次区域经济合作理论视角研究中原经济区区域经济合作173.3.1从实践运行层面看中原经济区次区域合作173.3.2从合作参与主体看中原经济区区域合作173.3.3从地域范畴划分看中原经济区区域合作183.4中原经济区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制约因素183.4.1刘易斯模型与“三化”协调183.4.2农村劳动者就业问题突出183.4.3中原经济区面临严峻的转型压力193.4.4发展的软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193.4.5中原经济区经济增长压力加大194中原经济区次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分析204.1中原经济区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比较优势和劣势204.2中原经济区次区域经济合作思路的调整214.2.1推进中原经济区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机制建设214.2.2中原经济区次区域合作主体间协调机制234.2.3国际组织的支持与协进机制234.2.4发挥中原经济区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关联效应234.3中原经济区次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的选择244.3.1加强市场经济的主导作用244.3.2形成增长极发挥辐射功能244.3.3建立政府主导的的区域协调管理机制254.3.4在指导思想上要做到主动开发254.3.5建立次区域跨国(边境)经济合作区265中原经济区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路径、难题及关键265.1路径选择——由次区域经济合作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渡265.2合作机制的创新是次区域经济合作的难题265.2.1次区域参与主体内部推进机制275.2.2次区域参与主体间协调机制275.3充分发挥关联效应是实现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关键275.3.1区位导向的聚集效应275.3.2核心城市的扩散效应285.3.3区域发展的外部效应285.3.4域内资源的互补效应28 6结束语297参考文献291绪论1.1研究背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特别是近十多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各国纷纷通过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形式维护本国利益,各种区域合作组织不断建立,区域化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强。
世界各国尤其是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为了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都具有强烈的经济合作需求与愿望。
但是,在存在较大差异或者说异质的国家之间开展经济合作,建立具有排他性的经济一体化组织的难度较大,次区域经济合作(sub-regionaleconomiccooperation)方式是一种符合实际的必然选择。
一种观点认为,“次区域经济合作是东亚地区在实践中产生的一种适合于各有关经济体的共同发展方式。
从经济学观点看,其实质就是通过生产要素在次区域地缘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实现生产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给合作的各方带来共同的经济利益”。
①次区域经济合作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初出现的一种新型区域合作方式,这种合作方式在东亚地区表现的尤为明显。
中原经济区、大湄公河流域、东盟北部地区、东盟东部地区的经济合作就属于上述范畴。
应该看到,次区域经济合作是一种新的经济合作形式,尚处于发展阶段,即便是在概念上也无公认的界定,因此,对于次区域经济合作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和探讨就显得特别重要。
中原经济区地处中国内陆,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经济区有着显著的差异,运用传统的区域开发模式难以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换个视角,在尊重从传统理论和现实发展的前提下,寻找新的理论支撑点和研究路径来分析和研究中原经济区合作开发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
①赵永利、鲁晓东:“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次区域经济合作”,载《国际经济合作》,2004(1)。
1.2研究目的放眼全球,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践方兴未艾,但我们应当看到,次区域经济合作组织还处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合作目标分散化、非制度性、欠稳定等状态,即便是一些基本范畴问题也未形成十分一致的观点。
因此,有必要对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种种现象加以研究,找出具有一般意义的结论和对策,进而更好地服务于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践。
本文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研究和探索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理论,界定基本范畴,并寻求次区域经济合作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相互衔接或过渡的载体。
因此,本课题将在界定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框架的前提下,通过分析和研究国内外主要次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实践问题,并以中原经济区跨国次区域经济合作为中心,借鉴当今重要的次区域经济合作形式的经验,进一步探究次区域经济合作的难点、路径等一般规律。
人们依据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注重从该地区域内资源配置、产业分工、经济布局、以及区域经济协调等视角,研究促进区域内各方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但合作效果并不理想。
我们换一个角度来审视中原地区国际合作就会有新的发现:如果从区域合作层次上看,该区域合作具有明显的低层次特征,基础设施的对接与合作、消除贫困与经济增长、贸易投资的便利化等内容是其基本目标;从区域合作参加主体和决策主体看,该地区的合作所具有的地方性特征十分明显。
再从合作的机制看,该地区区域合作中各成员国的合作行为软约束,没有组建具有较强规范力的区域合作组织机构,体现的是功能一体化而不是制度性一体化。
上述特征说明中原地区开发项目是具有次区域经济合作属性的国际经济合作。
因此本课题试图从该角度探讨中原区域经济合作问题,并试图探索合作中遇到的难题及相应对策。
这是本课题研究的另一主要目的。
1.3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1.3.1国外对于次区域经济合作理论的研究次区域经济合作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现在东亚地区的一种经济现象。
在过去的研究中,次区域经济合作又被称为“增长三角(成长三角)”、“自然的经济领土”或“扩展性都市区域”。
首先出现的次区域经济合作是在1989年12月,由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倡议,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的柔佛州、印度尼西亚的廖内群岛之间的三角地带建立经济开发区,并称之为“增长三角(成长三角)”(growthtriangle)①。
在1993年,亚洲开发银行的经济学家曾指出:次区域经济合作是“包括三个或三个以上国家的、精心界定的、地理毗邻的跨国经济区,通过利用成员国之间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同来促进外向型的贸易和投资”②。
该概念被用来具体指称图们江地区、澜沧江——湄公河地区、东盟北部地区、东盟东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行为。
可见,亚行的这一概念着重强调三个或三个以上主权国家部分相邻领土构建次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它强调了地理区域性和局部性。
有的学者把次区域经济看作是“自然的经济领土”的范畴。
美国的罗伯特?斯卡拉皮诺(RobertScalapino)于1992年提出了“自然的经济领土”(naturaleconomicterritories)这一概念③,其应为缩写为NETs。
罗伯特?斯卡拉皮诺指出,“自然的经济区域”指的就是跨越政治边疆的自然的经济互补性④;这里所谓的“自然”把并不是说政府不参与其中,而是指政府为促进该区域内的要素自由流动而做出的相关干预,即为实现“自然的经济领土”内的经济合作需要政府的宏观管理。
一些学者从城市扩展的角度研究次区域经济。
T.G.麦①陆建人:“增长三角——亚洲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形式”,载《当代亚太》,1994(1)。
②1993年亚洲银行发展总部在马尼拉召开“亚洲经济增长三角研讨会”,会议内容。
③美国国际问题专家罗伯特?斯卡拉皮诺(Robert Scalapino)于1992年,在美国《外交事务》上撰文内容。
④Robert A.Scalapino著“The United States and Asia:Future Prospects”第五章外交事务1991-1992年冬。
克吉(T.G.MaGee)和斯科特.麦克劳德(ScottMacleod)1992年通过对新柔廖增长三角的研究,撰文提出了“扩展的大城市地区”(ExtendedMetropolitanRegions)的概念,认为新加坡的周边地区——马来西亚的柔佛州和印度尼西亚的廖内群岛,可以通过与新加坡的经济合作而成为都市新加坡的扩大部分①。
1.3.2国内对于次区域经济合作理论的研究1998年,魏燕慎主编的《亚洲增长三角经济合作区研究》,是国内对“增长三角”进行研究的一部代表性著作。
该书在世界区域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亚洲增长三角经济合作区”展开相关研究,不仅仅研究了中国的相关增长三角,只是没有明确以次区域的概念进行相关的表述和说明。
陈才等学者认为,次区域经济合作是相对于区域经济合作而言的,指若干国地区接壤地区之间的跨国界的自然人或法人,基于平等互利的原则,在生产领域内,通过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而开展的较长时期的经济协作活动,在经济范畴上,它属于区域经济一体化范畴。
余昺雕认为②,要成为某种形式的“成长三角”,至少要具备地理上的邻近性、经济上的互补性、政府间相互协调的可能性等。
在能够考虑到的诸多因素中,有两点显得尤为重要:一是该“成长三角”地区的对外资金的吸引力;另一个则是各“点”腹地对“成长三角”地区的潜在与现实的支持程度。
王胜今认为③,在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阶段中还存在着更低级的形式和阶段,其并没有纳入到以发达国家为分析对象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框架之中,“增长三角”模式就是低级经济一体化的一种模式。
其本质表明,次区域经济合作阶段属于更为低级的区域经①T.G Magee Emerging Extended Metropolitan Regions in Asia-Pacific Urban System:“A Case Study ofSigapore-Jobor-Niau Growth Triangle”,香港中文大学,1992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