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部血管CTA成像技术
胸部CT成像技术

有下列情况者需确认后才能做冠状动脉的CT检查
·有明显心律不齐、顽固性心力衰竭、碘过敏、肝肾功能 不全及其他对比剂使用禁忌症的患者不适合做本检查。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如不进行溶栓治疗,应在恢复期后择 期进行检查。 ·放置心脏起搏器的患者需确认ECG信号可以满足成像要求 的方可进行检查。 ·心功能不全、瓣膜关闭不全等疾患可以影响冠状动脉的 对比剂灌注效果,应作为特殊情况对待。 ·静息心率较快且存在β -受体阻滞剂禁忌症者不适合做本 检查,如:失代偿性心功能衰竭(Ⅲ级或Ⅳ级);严重 哮喘或使用β -受体激动剂;活动性支气管痉挛和(或) 严重慢性阻塞性肺病不能耐受β -受体阻滞剂;2°或3° 房室传导阻滞,或1°房室传导阻滞伴R-R间期大于0.24 秒。
3.其他因素对成像质量的影响: ①钙化斑块明显者,产生明显伪影,影响冠状动脉的常 见效果。 ②检查时身体移动所造成的运动伪影,重建后图像模糊。 ③右心房高密度对比剂伪影:缩短扫描时间、减少对比 剂用量和采用双通高压注射器,能有效消除右心房对 比剂伪影对RCA显示的影响。 ④呼吸运动伪影:检查前对患者进行屏气训练,使用尽 可能短的扫描时间,一般能消除呼吸运动伪影。 ⑤扫描时间及扫描延迟时间:扫描时间越短,图像质量 受屏气后心率波动的影响越小;扫描延迟时间确定的 越准确则冠状动脉对比剂充盈的越好,图像质量就越 好。
检查技术
·检查体位:患者仰卧,头先进,两臂上举抱头,身体 置于床面正中,侧面定位线对准人体正中 冠状面,体轴中心线偏左侧,使心脏尽量 位于扫描区域的中心。 ·定位片:①获取胸部前后及侧位片。 ②扫描条件:管电压120kV;管电流20mA。 ·扫描范围:从气管隆突下1cm到心脏膈面下方,怀疑 冠状动脉异位起源或者冠状动脉-肺动脉 漏时,应向上扩大扫描范围;冠状动脉搭 桥术后复查者自锁骨下缘至心脏膈面下方; 胸痛三联征(胸痛、呼吸困难、咳血)检 查者自主动脉弓至心脏膈面下方。
CTA检查技术你了解多少?

CTA检查技术你了解多少?CTA技术的发展是医学领域的一大突破,它的出现为医生提供了一种快速准确的血管成像方法,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CTA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它可以用于检测和评估各种血管疾病,如动脉狭窄、动脉瘤等。
通过CTA技术,医生可以非常清晰地观察到病变的位置、形状和大小,辅助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接下来,让我们具体了解一下 CTA检查技术吧1.CTA检查技术的原理1. 1CT扫描原理:CT扫描是一种通过利用X射线成像原理进行体内断层成像的技术。
它通过旋转式X射线源和探测器固定在扫描装置内,逐层扫描人体,获得大量关于身体内部结构的图像数据。
这些数据经过计算机处理后,可以生成高分辨率的断层图像,供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CT扫描在医学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医生检测和诊断各种疾病,如肿瘤、骨折、感染以及心血管疾病等。
1.2造影剂的使用:CTA检查中,医生通常会使用一种叫做造影剂的药物,将其注射到患者的血管中。
造影剂能够通过CT扫描显示出血管内的结构,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疾病。
造影剂还可以帮助医生评估血液流动情况,检测血管狭窄或阻塞等问题。
这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无需手术,对患者来说更加安全和方便。
1.3.数字重建:数字重建处理是CT扫描的重要步骤,它将扫描得到的断层图像转化为连续的三维立体图像。
这为医生提供了全面观察和分析血管立体结构的能力,有助于准确诊断和治疗血管相关疾病。
这一技术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医疗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好的治疗选择2.CTA检查技术的应用2.1血管疾病诊断:CTA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多种血管疾病,如动脉狭窄、血栓形成和动脉瘤等。
通过观察血管的狭窄程度、血流速度和血管壁的异常等特征,医生可以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除了血管疾病的诊断,CTA检查还可以用于指导血管介入手术。
在进行血管介入治疗之前,医生需要了解患者血管的形态和血流动力学情况,以便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 成像技术

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是一种新的微创血管成像技术,经周围静脉高速注入碘对比剂后,在靶血管内对比剂充盈的高峰期,对其进行快速容积扫描,然后由计算机后处理软件重建靶血管立体影像的一种血管成像技术。
适用于诊断血管本身的疾病,例如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大动脉炎导致的血管狭窄、肺动脉血栓或瘤栓、先天性或动脉硬化性动脉狭窄(例如肾动脉狭窄)等。
也适合显示其他病变对血管的影响,例如肿瘤对血管的包绕、推移和侵犯。
CT只能在每一层图像上断续显示血管,无法全程显示血管的走行和血管的外形,不利于诊断血管的狭窄、扩张、畸形、栓塞、走行异常等病理改变。
CTA以二维或三维的形式整体显示血管的走行与外部形态,可以单独显示血管,也可以与其邻近的解剖结构同时显示;可以根据对比剂充盈的时间差,单独显示动脉血管,也可以动静脉血管同时显示;并且能从不同角度观察,对于诊断各种血管疾病具有较大的优越性。
螺旋CT血管成像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可作为常规扫描;而常规X线血管造影技术需要动脉插管,创伤较大,接受X 线辐射多,有一定危险性,病人不易接受。
目前,由于CTA的图像质量越来越高,许多血管疾病的诊断性检查CTA已经逐步替代X线血管造影术。
原来被认为在诊断上是高难度的冠状动脉疾病,CTA也正在取代DSA作为首选检查方法应用于临床。
当然,无法进行血管内治疗是目前CTA的不足,小于3毫米的动脉瘤显示能力尚不如DSA,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
可以用于进行CTA检查的CT机器主要有两种:电子束CT(EBCT)和螺旋CT(SCT)。
EBCT的时间分辨力较高,每层的扫描速度可达50ms,可以消除心脏搏动和呼吸运动的伪影,适用于心脏大血管的CTA检查。
近几年螺旋CT得到了飞速发展,多层螺旋CT的出现,使其扫描速度达到甚至超过EBCT,尤其是64层螺旋CT,其单层扫描速度仅有37ms。
胸部cta检查标准

胸部cta检查标准胸部CTA检查标准。
胸部CTA(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是一种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对胸部血管进行成像的检查方法。
它能够清晰显示胸部血管的结构和血流情况,对于诊断和评估各种胸部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胸部CTA检查的标准及注意事项。
一、检查前准备。
1. 患者需提前4-6小时禁食,以确保胃肠道内无明显气体和食物残留,避免影响检查成像效果。
2. 患者需要脱掉胸部以上的衣物和饰品,避免对检查造成干扰。
3. 患者应告知医生自己的过敏史和药物使用情况,以便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使用造影剂。
二、检查过程。
1. 患者需要躺在检查床上,保持平稳呼吸,医生会在适当部位固定好患者的头部和身体,避免在检查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移动。
2. 医生会在患者体内注入一定量的造影剂,以增强血管成像效果。
在注射造影剂时,患者可能会感到一些热感或异物感,这是正常现象。
3. 检查过程中,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调整CT机的扫描参数,确保获得清晰的胸部血管成像。
三、检查注意事项。
1. 对于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应在严格掌握适应症的前提下进行胸部CTA检查,以避免对胎儿或婴儿造成不良影响。
2. 患者在接受胸部CTA检查时,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指导,保持呼吸平稳,避免在检查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运动。
3. 检查结束后,患者应多饮水,以加速体内造影剂的排泄,减少对肾脏的刺激。
四、检查结果解读。
1. 医生会根据胸部CTA的成像结果,评估患者胸部血管的通畅情况、管壁病变情况以及血流动力学情况。
2. 根据检查结果,医生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动脉瘤、动脉粥样硬化等血管疾病,为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五、注意事项。
1. 胸部CTA检查属于放射性检查,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检查,并严格控制辐射剂量,以避免对身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2. 患者在接受胸部CTA检查前,应向医生详细描述自己的病史和过敏史,以避免在检查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
CTA 和 CT 的区别

CTA 和 CT 的区别发表时间:2019-11-20T15:15:58.610Z 来源:《生活与健康》2019年8期作者:孙国庆[导读] CTA的全称为CT angiography,翻译成中文指代的是CT血管造影技术,又被称为非创伤性血管成像技术,而CT指代的是电子计算机X 射线断层扫描技术。
现代医学诊疗手段层出不穷,在为广大患者提供了更丰富的治病选择的同时,也向普通百姓的医疗认知提出了新的考验——面对众多的英文缩写,光是理解其具体名称就已经很困难了,更何况还要加以区分,简直就是“让人头大”,以现代医学诊断技术中的CTA和CT进行举例,二者又有哪些不同呢?1、名称定义上的不同CTA与CT是医学影像诊疗技术的“左膀右臂”,提起二者的不同,大家首先能够想到的是名称与定义上的不同,CTA的全称为CT angiography,翻译成中文指代的是CT血管造影技术,又被称为非创伤性血管成像技术,而CT指代的是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
在相关的医学应用范围内,CT被分为三类,分别为平扫CT,增强CT与脑池造影CT。
平扫CT一般以横断面扫描为主,增强CT需要配合特定的造影剂加强显示效果,而脑池造影CT对于中耳癌的诊断更为可靠。
2、应用范围的不同虽然CTA与CT只差了一个字母,但二者的应用范围存在很大的不同。
2.1 CT的应用范围:2.1.1神经系统病变的检查:CT可应用于神经系统病变部位的检查,工作重点在于人类的“脑”,在脑科的相关医疗诊断活动中,对于出现脑颅外伤,脑内炎症以及先天畸形等疾病的观测常采用CT手段。
2.1.2对于胸部病变的检查:对于肺部的病变的检查,CT扫描可以说是“如有神助”,在相关的医疗诊断活动中,CT对于肺部的医疗检测是“无微不至”的,无论是普通的肺部创伤,还是严重的肺部癌变,甚至肺瘤病毒的扩散,都逃不开CT检查的“明察秋毫”。
而对于胸部其它部位的观测,如纵隔内是否产生肿物,淋巴是否产生病变等,CT扫描的显示效果也十分令人满意。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临床应用

应使用非离子型对 比剂 , 对高危人群使用非 离子型对 比剂要
比对一般人群使用离子型对 比剂安全得多 , 在笔者 使用 的 三千多例非 离子 型对 比剂 中 , 龄 最 大 者 8 年 7岁 , 小 者 4 最 岁 , 一例 发生过敏反应 。检查结束后 , 无 嘱患 者留观 1 i , 0r n a 观察无明显不适方 准离开 。使 用对 比剂毒 副反应 临床表 现 分度及处理方法见附表 2 。在临床 工作 中 , 还会 发生对 比剂
m tn M R) 最 大 密 度 投 影 ( xm m it s ypo ci , ao, P 、 i mai u n ni r et n e t j o M P 、 面 遮 盖 显 示 (uf esao i l ,S 、 积 再 现 I)表 sr c dwds a S D) 容 a h py
重建层间隔 0 65m n在工作站 内对图像进行 三维 重建后 处理 。结 果 .2 6 T 4
例, 血管三维成像 清晰 , 清楚显示血管病 变以及病变与周 围血管结构 的毗邻 关系 , 横断面显示周 围结 构
及其异常改变 的信息。结论 C A对血管病变有较高的定位 、 T 定性 诊断价值 , 为临床诊断及外科设定 手
动脉瘤 、 下肢动脉狭窄 、 肝硬化侧肢 体循 环等疾病 , 清晰显示
血管病变的位置 、 小或范 围 、 态及 病灶与 周 围血 管结构 大 形 的毗邻关系 , 横断面 显示周 围结构 及其异 常改变 的信 息 , 为
临床诊断及外科设定 手术 方案提 供可靠 的依 据 , 高 了 C 提 T
术 方 案提 供 可 靠 的 依 据 。
【 关键词】 血管成像 ; T; C 应用 科学 技术 的发展 , 动着 时代 飞速 向前。多层 螺旋 C 推 T
胸部血管CTA成像技术

胸部血管CTA成像技术螺旋CT血管成像(CTA)自应用于临床以来,因其检测时间短、创伤性小、影像后处理技术多样,已在全身各个部位大、中血管中得到普遍应用。
作为一种诊断手段,已体现出取代传统血管造影的趋势。
多层螺旋CT(MSCT)的问世,不仅使螺旋CT的时间分辨率得以提高,其空间分辨率以及影像后处理技术也得到很大改进。
从而使CTA的影像质量和评价的准确度得到很大的改善和提高。
肺血管疾病,尤其是肺栓塞以及中央型肺癌严重影响着病人的处理与预后,而MSCTA在检出这些疾病中有积极的作用。
此外,MSCTA在肺静脉系统的异常小也有独到的应用价值。
第一节肺血管系统解剖和变异一、肺动脉1.正常解剖肺动脉主干位于心包内,为一粗短的动脉干。
起自右心室,在升主动脉前方向左后上方斜行,至主动脉弓下分为左、右肺动脉(图1)。
左肺动脉较短,水平向左,在左主支气管前方横行,在肺门处分又为升支和降支,分别营养左肺上叶和左肺下叶。
右肺动脉较长,水平向右,经升主动脉和上腔静脉的后方达右肺门,分3支进入右肺上、中、下叶。
2.解剖变异肺动脉系统先天性变异包括肺动脉发育不良、肺动脉起源异常(如肺动脉吊带)、特发性肺动脉扩X等。
图1 肺动脉二、肺静脉1.正常解剖肺静脉左右各二,分别称为左、右上肺静脉和左、右下肺静脉(图2)。
起自肺门、分别注入左心房。
正常情况下肺静脉孔左右各两个,右肺静脉孔径大于左肺静脉、上肺静脉孔径大于下肺静脉。
不同时相肺静脉孔口径大小不一样。
右上肺静脉平均长约15mm,收集右肺上叶和中叶的静脉血,包含4个主要的分支:尖支、前支、后支和中叶支。
右下肺静脉平均长12mm,收集右肺下叶的血液,位于右上肺静脉的下后方,由上支和底段总静脉汇合而成。
底段总静脉由底段上静脉和底段下静脉汇合而成。
左上肺静脉平均长20mm,由左上肺段静脉汇集而成,通常由尖后支、前支、舌支组成。
左下肺静脉平均长15mm,收集下肺各基底段的静脉血液,由上支和底段总静脉构成。
CT血管成像 (CTA)检查须知

CT血管成像(CTA)检查须知是指从被检者的静脉中快速注入一种对比剂,通过血液循环,在血管中对比剂浓度达到最高峰值的时间内进行扫描,经处理重建血管的三维立体影像。
可以同时显示脑、心脏血管腔内、腔外和血管管壁病变,既可实现大范围血管成像又可实现小血管小分支的精细显像。
检查目的:协助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静脉瘤、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血管狭窄、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冠心病的辅助诊断,检查冠状动脉病变狭窄情况。
检查前:1、有明确对碘过敏的不做此项检查;属过敏体质或对鱼、虾、海带过敏的患者,请事先告知,以防意外。
2、患者有房颤、早搏的不宜行此项检查。
3、甲状腺疾病有限制碘摄入量的不做此项检查。
4、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严重心衰患者,请事先告知,以防意外。
5、有哮喘、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前列腺肥大、房室传导阻滞、血压过高或过低患者,请事先告知,以便我们调整控制心率药物的使用。
6、如您日常服用双胍类药物,如二甲双胍、苯乙双胍等,请在检查前48小时停用,并一直持续到检查后48小时。
检查中:1、检查前CT室会给您做静脉穿刺留置套管针,以备术中注射造影剂。
2、心率过快对此项检查影响很大,最佳心率为65次/分左右,不超过70次/分。
心率过快者检查当日会用药调整,如果调整不达标,暂缓检查,待调整心率达标后再行检查。
3、检查时按医生提示进行吸气、憋气、喘气,吸气时幅度为7-8成,不宜过深。
4、注射造影剂时,患者会有全身发热、会阴部发热,属正常药感,切勿慌张,认真注意屏气指令,不能说话,不能动,以免导致检查失败。
5、造影剂注入和扫描的持续时间约20秒,因心理因素致患者心率波动或心律不齐,或患者移动、屏气不到位等,将直接影响图像质量及诊断,请患者理解并配合。
6、注射造影剂时,部分患者因外周血管条件不好或其他原因,可能会出现注射部位造影剂外漏现象,导致局部肿胀、疼痛等表现。
一旦出现此情况,不会对患者造成严重影响,同时工作人员会告知您处理方法,请您谅解并配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胸部血管CTA成像技术螺旋CT血管成像(CTA)自应用于临床以来,因其检测时间短、创伤性小、影像后处理技术多样,已在全身各个部位大、中血管中得到普遍应用。
作为一种诊断手段,已体现出取代传统血管造影的趋势。
多层螺旋CT(MSCT)的问世,不仅使螺旋CT的时间分辨率得以提高,其空间分辨率以及影像后处理技术也得到很大改进。
从而使CTA的影像质量和评价的准确度得到很大的改善和提高。
肺血管疾病,尤其是肺栓塞以及中央型肺癌严重影响着病人的处理与预后,而MSCTA在检出这些疾病中有积极的作用。
此外,MSCTA在肺静脉系统的异常小也有独到的应用价值。
第一节肺血管系统解剖和变异一、肺动脉1.正常解剖肺动脉主干位于心包内,为一粗短的动脉干。
起自右心室,在升主动脉前方向左后上方斜行,至主动脉弓下分为左、右肺动脉(图1)。
左肺动脉较短,水平向左,在左主支气管前方横行,在肺门处分又为升支和降支,分别营养左肺上叶和左肺下叶。
右肺动脉较长,水平向右,经升主动脉和上腔静脉的后方达右肺门,分3支进入右肺上、中、下叶。
2.解剖变异肺动脉系统先天性变异包括肺动脉发育不良、肺动脉起源异常(如肺动脉吊带)、特发性肺动脉扩张等。
图1 肺动脉二、肺静脉1.正常解剖肺静脉左右各二,分别称为左、右上肺静脉和左、右下肺静脉(图2)。
起自肺门、分别注入左心房。
正常情况下肺静脉孔左右各两个,右肺静脉孔径大于左肺静脉、上肺静脉孔径大于下肺静脉。
不同时相肺静脉孔口径大小不一样。
右上肺静脉平均长约15mm,收集右肺上叶和中叶的静脉血,包含4个主要的分支:尖支、前支、后支和中叶支。
右下肺静脉平均长12mm,收集右肺下叶的血液,位于右上肺静脉的下后方,由上支和底段总静脉汇合而成。
底段总静脉由底段上静脉和底段下静脉汇合而成。
左上肺静脉平均长20mm,由左上肺段静脉汇集而成,通常由尖后支、前支、舌支组成。
左下肺静脉平均长15mm,收集下肺各基底段的静脉血液,由上支和底段总静脉构成。
底段总静脉绝大多数由底段上、下静脉组成,少数由底段上下静脉和后静脉组成。
2.变异肺静脉的变异主要包括肺静脉数目的变异及肺静脉汇入点的变异。
(1)肺静脉数目的变异同时亦引起肺静脉孔的变异。
最常见类型是右肺静脉为包含上、中、下肺静脉的三分支型。
(2)肺静脉汇入点的变异主要指部分或伞部的肺静脉未汇入正常的左心房,而是直接汇入右心房及其属支。
图2 肺静脉第二节扫描前的准备工作一、病人准备1.登记员预约时提前告知:患者检查前4-8小时禁食;48小时内禁用双胍类药物,如二甲双胍、苯乙双胍等;高血压患者可正常服用降血压药物;详细阅读检查同意书,了解检查可能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影响;检查时必须有家属陪同。
2.医生询问病史及查体:检查患者有严重的心、肝、肾功能异常者禁用;有糖尿病,溶血性贫血,出血、凝血机制异常者禁用;有青霉素、磺胺药、其他药物过敏史及吃海带等食物过敏,或眨复发作的急性喉头水肿、荨麻疹、皮肤划痕征阳性者慎用。
3.家属签知情同意书:护士向陪人以及可以合作的患者再次讲使用造影剂后可能发生的情况并请陪人或监护人双方(家长/患者)填写对比剂知情同意书,并与CT申请一起长期保存。
4.静脉留置针:一般选择患者右侧手上臂桡静脉或肘静脉为穿刺点,选用18G的静脉留针。
进检查室前去除胸罩、项链、胸部的首饰、金属钮扣等金属物。
5.摆位:病人仰卧位,身体置于床面中间,两臂上举抱头。
根据机型扫描基准线一般放置于胸腔入口处。
训练病人吸气和屏气要领。
6. 训练呼吸: 由于患者通常可耐受的屏气时间在20s以内,还有考虑到患者开始屏气到屏气稳定需要时间,故MDCT胸部检查应尽可能在此段时间内完成扫描。
准备扫描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其紧张情绪,有助于配合检查。
预先训练好患者正确的呼吸配合方法,即平静呼吸后屏气,以防止息者因屏气能力不足而产生呼吸移动伪影,造成图像重组时大的阶梯或错层状伪影,影响重组图像的质量。
7.连接高压注射器:告知患者检查时由于注射对比剂流速较快,会出现一过性的注射侧手臂发凉,全身发热等现象,均属正常反应,要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8.检查结束后,告知患者继续在候诊处等候15-20分钟,以观察有无过敏反应,假如期间有任何不适如:瘙痒、皮疹、潮红、恶心、呕吐等,请立即告知医务人员。
二、设备准备1.高压注射器:开启并调试高压注射器,一般要求使用双筒高压注射器,安装高压注射器针筒等检查前准备工作。
2.造影剂:对比剂注射流率直接决定靶血管内对比剂的浓度。
注射流率过快,容易造成血管破裂、对比剂外渗及针头滑脱等意外,并且加大了对比剂的用量,患者不易耐受,而过慢则达不到满意的动脉强化程度。
目前,胸部扫描采用造影剂浓度为300-370mgI/ml,剂量为25-60ml,注射流速为4.0-5.5ml/s。
检查前在恒温箱里放置当日检查所需的对比剂,进行对比剂加温到37℃,当对比剂温度达到后,将对比剂注入高压注射器针筒,安装外连接管,排气待用。
第三节检查体位和扫描范围一、扫描体位仰卧位,身体置于床面中间,两臂上举抱头,检者腋中线与水平线重合,人体正中矢状线与床正中线重合。
二、扫描范围一般胸部扫描范围自胸腔入口向下到肺下界膈面,在一次屏气状态下完成。
第四节胸部CTA的扫描方法一、合理的扫描方式肺动脉血管成像扫描方常用螺旋容积扫描,扫描方向常选用从头侧向足侧扫描,部分学者认为应从足侧向头侧扫描,认为正常呼吸时肺底活动度最大,肺尖部最小,因此先扫完肺底部层面,可以减少患者屏气能力的差异所致扫描后期呼吸运动伪影.同时还可以避免早期肺血管内高浓度对比剂掩盖小的血栓和上腔静脉高浓度对比剂周围产生条状伪影,影响上肺血管的观察。
扫描范围从肺底到肺尖部。
层厚0.33-1.25mm,80-120KV,150mAs,因扫描设备不同,扫描参数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原则是用最合适的扫描参数,根据扫描时设备的移床时间、扫描速度(即时间分辨率)设定优化扫描方案。
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患者辐射剂量,得到良好的图像质量。
二、选择合适的扫描延迟时间扫描延迟时间是指开始注射对比剂至开始扫描的时间。
肺循环时间短而快,错峰时间短,因此扫描延迟时间非常重要,确定扫描延迟时间的常用方法有三种。
1.经验法;2.小剂量团注实验法;3.阈值智能跟踪法。
1. 经验法:根据经验肺动脉强化峰值时间,直接输入延迟时间,常用肺动脉延迟时为10-15s;肺静脉延迟时间为16-20s。
但该方法局限性较大,患者血液循环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对肺动脉峰值时间影响较大。
故不建议用该方法行肺血管CT成像扫描。
2.小剂量团注实验法:采用团注法,经肘静脉注入小剂量对比剂(15-20ml),注射速率应与正式扫描注射速率一致,在感兴趣层面进行同层动态扫描,计算对比剂到达靶血管强化峰值时间,为扫描延迟时间,该方法的优点:肺血管强化峰值时间准确,不易出现扫描过早或过晚情况出现,缺点:操作较复杂,患者接受辐射剂量较血管阈值发大,对比剂用量相对较大。
3. 阈值智能跟踪扫描法:先扫描定位像,在气管隆突下2cm肺动脉感兴趣区层面;在左心房层面选择肺静脉感兴趣层面,然后在肺动脉或左心房内置入感兴趣区(ROI),当感兴趣区阈值达到预设值时自动或手动触发扫描(肺动脉80HU,左心房80HU)。
如图3。
图3 肺动脉感兴趣区设定图三、窗宽、窗位的选择分别取3种不同的灰阶。
①肺窗,窗宽为1200Hu,窗位为550Hu,目的在于观察肺实质,②纵隔窗,窗宽为400Hu,窗位为40Hu,目的在于观察肺循环血管及纵隔结构.③血管窗,根据每例患者主肺动脉强化程度的不同,调节不同的灰阶(以纵隔窗为基础)至栓子显示最清晰。
国外有学者提出将略小于2倍肺动脉平均值作为窗宽,肺动脉平均值的1/2设定为窗位,有助于提高肺动脉栓塞的检出率。
第五节后处理技术将扫描得到的图像发送到后台工作站,图像分析在工作站进行。
目前图像后处理方法有以下几种。
目前随着后处理软件的改进,操作起来已不费时。
如图4-6。
图4 肺动脉VR图图5 肺静脉VR图图6 肺动静脉合并图4.表面遮盖显示重组(surface shaded display,SSD)是利用容积数据中物体表面的信号,建立物体表面轮廓形态,仅仅利用10%数据所产生的表面图像,信息少,空间层次一般,解剖细节不易辨认,目前已基本被VR取代。
由每条射线上密度最大的像素重组而成,其优势是能反映组织的实际CT值,可很好地显示肺血管的全貌,显示中央肺血管的管径、行径情况,其缺点是影像缺乏空间深度感,对复杂结构,尤其是结构重叠区域的三维关系的显示有一定限度。
上述后处理技术各有优势,如MIP能够显示更多的次级血管分支.但因其反映的是像素的最大密度值,因此周围高密度的结构可能影响对肺动脉的观察,为了能更清晰地显示肺动脉必须进行大量耗时的编辑剪切工作。
MPB和CPR更容易显示肿瘤与临近组织的关系,而且操作可以互动进行,简便容易,但其空间立体感不强。
SSD技术的优势在于其良好的空间立体感,对肺动脉利肿瘤空间关系的显示比MIP更加直观,容易理解;但受阈值影响很大,在血管内强化不佳时不能获得优良的三维影像。
VR技术既有很好的空间立体感,又有一定的显示血管系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显示病变的范围、位置以及其与血管的关系。
VE可实现在血管腔内的飞跃,用于发现官腔狭窄、闭塞或血栓等改变。
笔者的经验是在进行肺栓塞检查时,可首选MPR技术;在进行中央型肺癌检查时,可选择VR和SSD技术;在进行肺隔离症和动静脉畸形检查时,可选择MIP和VR技术显示。
第六节图像存储与打印胸部血管成像后处理图像存储没有硬性的规定,对于正常胸部血管成像选择一些特征性后理图像即可。
对于有疾病的胸部血管成像,存储第一张图像一般选择胸部血管成像正前位图像,这样临床医师在观察血管图像时对于某一患者的胸部血管就有了初步印象,更利于理解斜位VR图像、MIP图像及病变局部放大图像。
此外,图像存储应遵循以最少的后处理图像最清楚地显示血管性病变,避免图像后处理时可能出现的重叠假象。
其次,图像存储时可以先整体显示,利于显示病变在胸部血管成像位置及空间分布;之后可以对病变局部显示,以观察病变的细微结构。
一般CT后处理图像打印于CT胶片上,现在也有打印于彩色相纸上,各有利弊。
打印排版上一般选择3X3或3X4规格,这样显示在CT胶片上的后处理图像比较利于医师的观察;在图像排列上,第一张一般选择胸部血管正前位图像,后面排列显示胸部血管疾病的后处理图像,同一胸部血管病变的VR图像、MIP图像及MRP图像应逐次排放,横向上对于这一病变的信息量比较大,图像比较丰富;纵向上对于多个病变显示的更加有条理。
第七节扫描主要事项肺血管检查注意事项:因胸部CTA检查受患者性别,年龄,呼吸运动,心脏功能,心理素质等因素影响较大,因此在检查前,应充分了解病史,耐心细致,做好检查前准备工作,取得患者最大限度的配合,部分患者心功能差,心脏射血不足,检查时适当增加注射流速和对比剂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