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 专题2 现代文阅读 热考文体1 小说 第5课时 小说在高考中的必考点__形象题
高考语文考点复习现代文阅读小说阅读课件

环境描写的作用
▪ 1.景物描写: ▪ 营造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 2.环境、场面描写: ▪ ①交代人物活动背景; ▪ ②点明事件产生的时间(节令)、地点; ▪ 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 ▪ ④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性情、心境; ▪ ⑤自然环境可以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
质特征。
三是从小说的精致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 题。
小说的主题(写作目的)
• 1、主题的评价:以小见大,立意深远。 • 2、归纳主题的方法 • ①抓人物形象;②抓情节发展; ③
抓写作背景。如:
• 《孔乙己》:通过对断腿前后的孔乙 己遭遇的描写(情节),刻画了受封建文 化和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形 象(形象),控诉了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 制度的罪恶。
▪ ⑷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
回顾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的切入点
• 从人物的肖像描写、行为描写、语 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方 面入手。
• 从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入手。 • 从人物间的关系入手。 • 从作者的评价。
细节是文学作品中细腻描画的最 小环节。作品中的人物性情、故事情 节、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是由许多细 节组成的,成功的细节可以增强艺术感 染力,是文学创作和记叙文不可忽视的 技能。
一、关于情节。这类型的题目主要 是环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 题型有: 1、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 么作用? 2、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 用?
(2)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 手:
①抓住场面;
②寻找线索;
③理清小说的结构。
(3)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
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 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
高考语文复习 专题1 现代文阅读 第5课时 “论述文”文体知识与特色考点

第5课时备考策略上—关注各类文本的“特殊性”, “特色”的就是重点考查的现代文阅读Ⅰ涉及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等各类文本,它所考查的题型,既有共性题型,又有特色题型。
共性题型上一课时已讲;特色题型包括论述类文本的论证特点,科普文的语言、说明技巧,访谈的技巧和内容,新闻的语言和技巧,传记的形象和技巧,等等。
下面分文体系统知识,精讲特色考法。
“论述文”文体知识与特色考点一、是什么,关注什么——文体知识系统建构(一)论述类文本的基本特点(二)论述类文本的“三要素”1.论点论点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
论点有如下特点:(1)论点一般表述为一句话,所表达的意思准确鲜明。
(2)论点出现的位置多变。
①有的直接出现在开头,开门见山;②有的出现在文章结尾,大多以“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为标志,收束全篇;③有的出现在文章中间,勾连首尾;④有的标题就是全文的论点,直观醒目。
当然,也有少数文章并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需要考生自己概括。
(3)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
为了使论述更深刻,更有条理,中心论点之下可以有若干分论点。
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统率和被统率的关系,而各分论点之间不能互相矛盾、交叉或包含。
把握论述类文本的论点,首先应通读全文,明确文本论述的话题;在此基础上,边读边勾画,特别要注意论点经常出现的各种位置,如标题、开头、结尾等,看能不能在文中找到直接表述论点的关键语句;如果文中实在没有表述中心论点的语句,我们也可以先勾画出各个段落或各个层次的总领句、总括句(有时称之为“分论点”),并分析各个段落或层次之间的思路结构和逻辑联系,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中心论点;甚至,有些论述类文本每段也没有自己的关键句,那就需要我们先抓住各段的论据材料,以及作者评价分析论据材料的语句,从中把握作者的态度倾向,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各段的观点,进而将各段的观点组合起来把握整个文本的中心论点。
高考语文复习 专题2现代文阅读 热考文体1 小说 第7课时 既有考查难度又有考查深意的__主旨标题题

第7课时既有考查难度又有考查深意的——主旨、标题题小说的主旨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意蕴等,它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创作的意图所在;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或是对情节的高度概括,或是人物性格的突出体现等,在某种程度上说,标题有时就是作者创作意图的精要概括。
所以解答主旨、标题题,首先要想到文章的创作意图。
题型一主旨题这里说的主旨题,其范围要广一些,除了小说主题外,还包括小说的思想意蕴和情感意蕴。
小说的思想意蕴是指作品表现出来的思想意义或价值,指文本带给读者的思考和认识,重在理解小说的思想性、认识性;小说的情感意蕴是指作品的情感意义或取向,即作者的情感态度、喜怒褒贬,重在理解作者的倾向性。
[例一] (2018·江苏高考)阅读《小哥儿俩》(文本见第4课时题型二“典例”)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目:小说叙述了小哥儿俩的日常故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
(6分)答:[解析] 小说中作者的情感往往隐藏在故事和人物背后,需要读者调动个人的情绪和感觉,透过字里行间去揣摩和把握。
主要看作者关注什么,选取什么内容;突出什么,在哪方面着墨较多,描写了哪些细节等。
标题“小哥儿俩”,轻松快乐,暗含作者对童真童趣的喜爱。
文中对大乖二乖的动作、语言等描写细致逼真,二人可爱的形象在读者眼前活灵活现,这表现了作者对儿童成长的关注。
作者对“妈”的着墨虽然不多,但都是在关键处,如“那野猫好像有了身子,不要太打狠了”,大乖二乖的快乐成长与母亲的关爱是分不开的,这些反映了作者对母爱的颂扬。
文中爸爸、叔叔、妈、厨子,大家都是善良和蔼的,他们共同为孩子创造了快乐温馨的成长环境。
通篇来看,作者对家庭琐事的叙述流露着脉脉的温情,这表达了作者对和谐家庭氛围的赞许和对善良人性的礼赞。
将上述内容分类梳理、整合,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 ①对童真童趣的欣赏;(抓人物形象的角度)②对儿童成长的关注;(抓情节的角度)③对母爱的颂扬;(抓人物形象的角度)④对和谐家庭氛围的赞许;(抓环境描写的角度)⑤对善良人性的礼赞。
备战2023年上海高考语文复习讲练热点2 小说阅读训练带讲解

热点02 小说类文本阅读训练(建议用时:30分钟)1. 文学类试题根据体裁主要为小说和散文,命题趋势主要向两者边界模糊的散文体小说或小说体散文中选材。
2. 考点相对固定,命题形式相对稳定,主要为主观问答题。
2023年是新课改后上海第二次高考,将会在2022年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考生把握总体论证思路、把握文章主要论点的考查。
一、考点解读1.“概括作品的主要内容”,主要指能概括部分或整体的作品内容,对于小说主要是能概括小说主要情节,即小说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尾,直至把握主要人物形象。
2.“把握作品的行文线索和思路”可与“分析选材、组材的特点和作用”合并理解。
主要指能把握小说的叙事手法、人称使用、叙述视角、叙事顺序及其以及选材、组材特点等行文脉络,并体会作者的构思艺术,能从整体分辨章节或段落的主次和不同重要性。
3.“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可与“赏析作品的构思特点、表现手法、语言的表现力”合并理解,主要是指能理解小说关键语句的潜在义、引申义、双关义、象征义的理解和分析对于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思想主旨的作用。
考查重点主要是环境、景物描写。
4.“把握作者的情感,分析作品主题的思想内涵”,即能从对小说具体内容的具体分析中把握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5.“依据作品内容进行联想、想象、推断”,是指能够依据已有的情节、情境、片段结合文章主旨、情感脉络、人物形象进行扩展、延续、补充、推演的能力。
6. “评价作品内容、思想的意义和价值。
”与“赏析、评价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可合并理解。
是指在全面通读小说基础上对小说艺术形象、思想内涵、人物所体现出来的时代意义、社会价值进行挖掘并加以评价。
二、复习技巧1.以考试手册为导向,把握考点的频度,熟悉题型及其解答思路。
复习时重点研读考试说明,在全面熟悉能力考点基础上,对常考和非常考能力制定不同应考策略,形成相应知识和方法体系。
上述考点中,按考试频度分析,考点2、3、4是常考考点。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第一部分第五章文学类文本阅读强化一小说阅读课件

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主题是小说的灵魂,分析小说的主题时,
要从人物、情节、环境出发,进行探讨。
【真题示范】(2011 年辽宁卷)
怪 人
[乌拉圭]比亚Biblioteka ①这是给牲口烙印的日子。早晨的阳光倾泻下来,照得人们头
昏眼花。
在用横木和立柱造的宽大畜栏里,一群小牛犊踢打着蹄子,
眼里冒着火光,在弥漫的尘烟中急得团团打转。从那激怒的神色 看,这样被囚禁在里头,它们再也不能忍受了。
畜栏外面,准备套牲口前蹄的人排成两行,中间留一条通道。
他们手握绳索,睁大眼睛,等待小牛出栏。
在畜栏的门旁,巨大的火堆熊熊燃烧, 火焰冲天。 突然,套牲口的人拖出一头小牛来。当它走到场地上的时候,
加乌乔②们发出一阵吼叫,吓得它发疯似的埋头奔跑起来。十几条
套索在空中发着咝咝声,凶猛的小牛咆哮了一声,扑通倒在地上。 勇士们一拥而上,把它捆缚起来,按在了地上。 “烙!”一个人叫道。 打烙印的人从火堆那儿跑了过来。 火红的烙铁烙得小牛毛皮发着吱吱的声响,冒出一股白烟, 发出一股臭味。然后,小牛被解下绳索,身上流着血,疼痛而悲
在场的二十个人异口同声地发出恐怖的叫喊,冒着红色火 焰的木柴四处飞溅,烟雾弥漫,尘土飞扬,眼前的一切顿时变 得模糊不清。 当公牛被两条绳索套着犄角从烟雾中拖出来的时候,大家 才看清这幅惨景,都惊呆了。那男童站在被公牛冲毁的火堆旁, 面色如土,但是安然无恙。有着不幸经历的怪人马乌罗却直挺 挺地躺在地上,一动也不动;他的头枕着灰烬,结实的胸膛已 经被公牛的凶恶犄角挑开。 (朱景冬译,有删改)
【注释】①比亚纳(1868—1925):著名作家,其作品多取材于 加乌乔的口头传说。②加乌乔:南美潘帕斯草原牧民的统称,意 思是“孤儿”、“流浪者”,性格强悍而狂放。 1.“怪人”马乌罗与众不同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概括说
高考语文复习 专题2 现代文阅读 热考文体1 小说 第4课时 得小分容易得高分难的__环境题

第4课时得小分容易得高分难的——环境题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恰当的环境描写有助于人物的刻画和主题的表达。
考查环境描写的命题角度有三种:环境描写的手法、环境特点的概括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这三种命题角度往往以两种形式呈现:一是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相结合,二是环境描写的手法和作用相结合。
题型一环境描写的手法环境描写的手法是指作者在交代环境时运用的各种技巧,包括描写的具体方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描写的角度(写作顺序、观察角度、感觉角度等)。
考题有的侧重于考查具体方法,有的侧重于考查描写角度,更多的则是综合性考查。
(一)环境描写的分类1.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地方的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主要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等。
它包括的范围很广,小至房间住所、一街一巷,大至城区地区。
它涉及的内容很多,可以是室内的布局、陈设,住宅内外的装饰、布置,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等。
它有大有小,大的有城市、地域等,小的有居所、家庭等。
它有硬有软,“硬”指的是看得见的如建筑、器物等,“软”指的是人际关系、风土人情等。
如《林黛玉进贾府》中,院落的布置和室内的陈设,属于“硬”的社会环境;人物间的关系,属于“软”的社会环境。
2.自然环境,是指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时序节令、风雨霜雪等自然景物,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景物等。
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描写的风雪,属于自然环境。
(二)环境描写的常用手法描写技巧①场面描写、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与细描(精雕细刻、浓墨重彩,也称工笔);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③烘托、映衬、象征等;④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比等。
描写角度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绘形绘声绘色)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俯视仰视等;③写景顺序——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等。
2022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模块一现代文阅读专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一小说阅读第五节鉴赏小说手法课件

【思路构建】 【试题情境】本题为应用性考查,文本通过诙谐幽默的语言创设了幽默诙谐的 情境,引导思考作者为达到幽默的效果使用的手法。 【必备知识】①小说中有关“语言风格”的相关基础知识;②有关多角度描写 刻画人物语言的陈述性知识;③相关鉴赏术语的基础知识。 【关键能力】①能获取小说中具有幽默效果的语句;②能透过幽默语句找到相 对应的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审答题眼】“语言的幽默”“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
糖的,声音之大令人“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这种夸张令人忍俊不禁。(写出三 处即可)
【提·关键能力】 品味小说语言艺术,包括两方面:一是指赏析作者的语言风格,如平实、朴 素、华丽、冷峻、热烈、简洁、明快、晓畅、典雅、清丽、幽默、辛辣、含蓄 等;二是指赏析语言的描写技巧,如简洁传神、细腻逼真、生动形象地描摹人物 动作、神态与内心世界等描写技巧,遣词造句技巧,修辞方面的技巧等。
题型二 小说的语言艺术 小说语言的鉴赏有两层含意:一是鉴赏小说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即作品中 人物的语言;二是鉴赏小说作者的语言风格,即作者的叙述语言(用语特点和语 言风格)体现在高考题中往往有三大题型: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或赏析重 要语句和品味小说的语言艺术。
【讲·典例精析】 【例2】(201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6分)
【审答题眼】“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叙述方式”“哪些好处”
【思路分析】
答案:①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 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②可以拉近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 象更加立体;③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提·关键能力】 鉴赏小说叙述艺术的“3抓”“1想”
有声电影 老舍
①二姐还没看过有声电影,可是她已经有了一种理论。在没看见以前,先来 一套说法,不独二姐如此,此之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也。她以为有声 电影便是电机嗒嗒之声特别响亮而已。不然便是当电人——二姐管银幕上的英 雄美人叫电人——互相巨吻的时候,台下鼓掌特别发狂,以成其“有声”。她确 信这个,所以根本不想去看。
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 第2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1节小说阅读 专题1文体专攻 新人教版

快速阅读的目的是在做题前整体把握文章。一篇文章是一个 有机的整体。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没有 整体把握的意识,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只有整体把握了 全文,将文章的骨骼、精髓看得透彻、明白,才能把命题人 的命题指向、意图看得清楚、明晰,才能快速而准确地答题。 所谓整体阅读,就是能初步把握小说情节,初步认识人物形 象,初步概括小说主题。
2.小说的分类
(1)按篇幅分:长篇小说(深刻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中篇小
说(展示人生长河中的一个片段)、短篇小说(截取一个生活片
段,以小见大)和小小说(也叫微型小说,聚焦生活的一个小
“镜头”,见微知著)。
(2)按题材分:历史小说、现代小说、科幻小说、推理小说、
神魔小说、言情小说、侦探小说、武侠小说等。
.
1.初步把握小说情节 小说本质上也是一种记叙文,可以按照记叙文阅读先明确 记叙的对象、事件及其前因后果,把握事件“发生—经过 —结果”的完整过程;也可以按照小说情节的基本结构— —开
.
2.初步认识人物形象 通过情节的发展及人物自身的言行心理描写,初步判断人 物的身份、地位、职业、生活的具体环境,他有哪些言行 和想法,他与其他人有着怎样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初步把 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
的中心任务就是要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塑造人物形
象一般离不开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一定的生活环境,所以人物、
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安排故事情节,
描写典型环境也就成了传统小说的基本艺术特征。
(1)小说中的人物
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之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
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
.
③辨析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如何,为什么 要这样安排人物,这都和表现主题有关联。如《面包》一文 中对二人是夫妻关系的交代,就暗示了“理解、宽容”的主 题。 (3)从情节发展看主题 小说的某些典型情节,常常有揭示主题的作用。情节的发展 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 要的矛盾冲突,通过分析典型.情节的阶段性意义、所涉及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时小说在高考中的必考点——形象题王安忆说:小说是心灵的历史。
毫无疑问,小说是写人的文学,小说要反映社会生活,要表现生活世界,必须写人,写人的心灵,写人的本性,写人与人的关系。
人的性格、人的命运、人性的弱点、人性的美丽,无疑都是小说要表现的内容。
就这个意义来讲,阅读小说就是读人,读人则主要是读人的内心世界。
性格特点往往只是内心世界的一种表征,没有内心体验的小说阅读,没有走进小说人物内心世界的小说阅读,只能是隔空互望,所谓性格特点的概括也只能是贴个标签而已。
——特级教师黄厚江《由虚构故事走向生活世界》(《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年8月)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是高考小说阅读考查中命题的热点,这部分常设考点有三个:形象手法赏析、形象概括分析、形象作用分析。
题型一形象手法赏析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是多方位的,它凭借各种艺术手段既对人物形象进行直接描写(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又对人物形象进行间接描写(如侧面衬托)。
人物描写的艺术手法往往是综合运用,所以,答题时要注意全面分析。
(一)小说常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1.直接描写(正面描写)形象手法阐释作用肖像描写是对人物形象外部特征的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身材、服饰等。
从人物肖像描写入手,可以迅速掌握人物的外在特征、身份、地位、教养,甚至内在性格。
小说中人物的肖像描写可以是相对静止的整体显示,如同电影中的人物特写镜头一样,从正面刻画人物肖像,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对林黛玉的肖像描写;也可以是对某一局部的重点刻画,如鲁迅在《祝福》里对祥林嫂眼神的三次描写。
①对于人物性格和人物形象的完整体现,有着重要的烘托作用;②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精神状态。
2.间接描写(侧面描写)(二)四种易忽略的表现手法1.场面描写2.点面结合3.抑扬结合4.虚实结合紧张迎敌的表现。
作用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能够达到“超以象外,得其寰中”(《诗品》)、“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艺术效果。
[特别提示]修辞也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常用手法,特别是比喻、夸张、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他(苏大夫)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颏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赛的乌黑锃亮。
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
他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手指一触,隔皮戳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
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
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
倘若再来,一准是鞠大功谢大恩送大匾来了。
(摘自《苏七块》)这段文字对苏大夫的正面描写有:“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颏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赛的乌黑锃亮”,这是肖像描写,突出了苏大夫精气神十足和干练;“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是动作描写,突出了苏大夫治病手法的娴熟,医术精湛。
对苏大夫的侧面描写有:病人谢恩送匾,突出了苏大夫医术高超,令人钦佩。
[典例] (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理水(节选)鲁迅当两位大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大抵陆续回来了,只有禹还在外。
他们在家里休息了几天,水利局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
这一天真是车水马龙,不到黄昏时候,主客就全都到齐了,院子里却已经点起庭燎来,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门外虎贲的鼻子跟前,大家就一齐咽口水。
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苔滑溜……。
微醺之后,才取出大家采集了来的民食来,都装着细巧的木匣子,盖上写着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体,有的是仓颉鬼哭体,大家就先来赏鉴这些字,争论得几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一块为第一,因为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
局外面也起了一阵喧嚷。
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
卫兵们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挡住他们的去路。
“什么?——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怔了一下,大声说。
卫兵们在昏黄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举戈,放他们进去了。
局里的大厅上发生了扰乱。
大家一望见一群莽汉们奔来,纷纷都想躲避,但看不见耀眼的兵器,就又硬着头皮,定睛去看。
头一个虽然面貌黑瘦,但从神情上,也就认识他正是禹;其余的自然是他的随员。
这一吓,把大家的酒意都吓退了,沙沙的一阵衣裳声,立刻都退在下面。
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又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
随员们就分坐在他的左右。
“大人是今天回京的?”一位大胆的属员,膝行而前了一点,恭敬的问。
“你们坐近一点来!”禹不答他的询问,只对大家说。
“查的怎么样?”大员们一面膝行而前,一面面面相觑,列坐在残筵的下面,看见咬过的松皮饼和啃光的牛骨头。
非常不自在——却又不敢叫膳夫来收去。
“禀大人,”一位大员终于说。
“倒还像个样子——印象甚佳。
松皮水草,出产不少;饮料呢,那可丰富得很。
百姓都很老实,他们是过惯了的。
”“卑职可是已经拟好了募捐的计划,”又一位大员说。
“准备开一个奇异食品展览会,另请女隗小姐来做时装表演,来看的可以多一点。
”“这很好。
”禹说着,向他弯一弯腰。
“不过第一要紧的是赶快派一批大木筏去,把学者们接上高原来。
”第三位大员说,“学者们有一个公呈在这里,他们以为文化是一国的命脉,学者是文化的灵魂,只要文化存在,华夏也就存在,别的一切,倒还在其次……”“他们以为华夏的人口太多了,”第一位大员道,“减少一些倒也是致太平之道。
况且那些不过是愚民,那喜怒哀乐,也决没有智者所推想的那么精微的。
……”“放他妈的屁!”禹心里想,但嘴上却大声的说道:“我经过查考,知道先前的方法:‘湮’,确是错误了。
以后应该用‘导’!不知道诸位的意见怎么样?”静得好像坟山;大员们的脸上也显出死色,许多人还觉得自己生了病,明天恐怕要请病假了。
“这是蚩尤的法子!”一个勇敢的青年官员悄悄的愤激着。
“卑职的愚见,窃以为大人是似乎应该收回成命的。
”一位白须白发的大员,这时觉得天下兴亡,系在他的嘴上了,便把心一横,置死生于度外,坚决的抗议道:“湮是老大人的成法。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老大人升天还不到三年。
”禹一声也不响。
“况且老大人化过多少心力呢。
借了上帝的息壤,来湮洪水,虽然触了上帝的恼怒,洪水的深度可也浅了一点了。
这似乎还是照例的治下去。
”另一位花白须发的大员说,他是禹的母舅的干儿子。
禹一声也不响。
“我看大人还不如‘干父之蛊’,”一位胖大官员看得禹不作声,以为他就要折服了,便带些轻薄的大声说,不过脸上还流出着一层油汗。
“照着家法,挽回家声。
大人大约未必知道人们在怎么讲说老大人罢……”“要而言之,‘湮’是世界上已有定评的好法子,”白须发的老官恐怕胖子闹出岔子来,就抢着说道。
“别的种种,所谓‘摩登’者也,昔者蚩尤氏就坏在这一点上。
”禹微微一笑:“我知道的。
有人说我的爸爸变了黄熊,也有人说他变了三足鳖,也有人说我在求名,图利。
说就是了。
我要说的是我查了山泽的情形,征了百姓的意见,已经看透实情,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非‘导’不可!这些同事,也都和我同意的。
”他举手向两旁一指。
白须发的,花须发的,小白脸的,胖而流着油汗的,胖而不流油汗的官员们,跟着他的指头看过去,只见一排黑瘦的乞丐似的东西,不动,不言,不笑,像铁铸的一样。
(有删改)题目: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
(6分) 答:[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应根据题干中的提示明确本文中的“中国的脊梁”指的是谁,然后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塑造该人物形象。
很明显,本文中的“中国的脊梁”指的是禹和他的随员。
作者在塑造这些人物形象时,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首先,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的正面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写群像,“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写禹,“面貌黑瘦”“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
这些外貌描写都描绘出了艰苦卓绝的实干家形象。
文中两次写禹“一声也不响”,而他一旦说话,则刚直有力,尤其是最后的表态“我要说的是我查了山泽的情形,征了百姓的意见,已经看透实情,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非‘导’不可!”,表现了他沉着、坚定、务实,有远见卓识。
通过对禹的语言描写,塑造了他关心民间疾苦的形象。
其次,通过和众大员的对比来塑造人物形象。
众大员“大排筵宴”,而禹和他的随员们却“乞丐似的”;众大员是脱离实际,而禹却是实事求是,调查实情;众大员因循守旧,禹却改革进取。
如此对比,突出了禹和随员们埋头苦干和躬身为民的精神,凸显了他们“中国的脊梁”形象。
[参考答案] ①肖像(外貌)描写。
将禹及其随员描写为“乞丐似的大汉”,写出艰苦卓绝的实干家形象。
②语言描写。
文中的禹坚毅寡言,一旦说话,则刚直有力。
③对比手法。
始终在同众大员的对比中塑造禹及其随员,从而凸显其“中国的脊梁”形象。
典型错例错因剖析因效果分析不到位而失分该答案梳理手法较全面,但是对每种手法所达到的效果分析不全面。
如要点①,肖像描写是为了表现禹及其随员艰苦卓绝的实干家形象;要点③,对比描写是为了凸显禹及其随员的“中国的脊梁”形象。
只能得4分。
“两步骤”解答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题(2014·江西高考)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间接描写(侧面烘托)的方法表现铁良的抻面手艺?请简要分析。
(《抻面》)(6分)[品思路]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手法技巧的探究赏析能力。
题干已明确了“间接描写”和“表现铁良的抻面手艺”两个答题关键点,就要找出哪些不是直接描写抻面手艺的,而这些内容和描写抻面手艺有什么关系,这样就不难回答了。
小说中“间接描写”的地方比较明显的有:①“客人出到街上,靠在铺面窗口看铁良抻面,好像是买了一张看戏的站票。
”②“客人就笑了,转身回到店里的座位上。
”可结合这两处做分析。
比较含蓄的有:①“客人挑起一筷子面,撑开嘴吃,热气蒸得额头有点儿亮。
”②“老头儿挑起面迎光看了看,手上的铐‘哗啦啦’响,吃了一口,说:‘是这个意思。
’”这两处用客人吃面时的反应来衬托铁良抻面手艺的高超。
分析时要从所用手法、所写内容方面入手。
[品答案] ①“客人出到街上,靠在铺面窗口看铁良抻面,好像是买了一张看戏的站票”“客人就笑了,转身回到店里的座位上”“客人挑起一筷子面,撑开嘴吃,热气蒸得额头有点儿亮”。
(找出间接描写文字,1分)运用比喻、神态描写、行动描写等手法,写出客人不同阶段的反应,衬托铁良抻面手艺的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