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课堂实录
声声慢课堂教学实录完美版

《声声慢》课堂教学实录【教学设想】1、学生是主体。
让学生充分调控课堂流程,不仅让学生按教师的计划进入课堂学习,而且让师生在不可预知的情况下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教师的作用主要表达在备课上,备好教学资料,备对教学的独特理解。
2、朗读是主线。
分四次读:一读,读准音,理解文意;二读,读出感情,说出感受;三读,读出意蕴,培养语感;四读,开声朗读,放胆评点。
3、体验是主导。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语言积累与生活常识,丰富语感,培养语文素养。
4、实践是主旨。
注重语言实践运用。
【教学过程】师:同学们,大家在初中时学过《如梦令》吧?生:学过!师:那它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生:李清照,南宋的。
师:大家还知道关于李清照生平的一些什么知识呢?生1:她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著名的女词人。
生2:她是婉约派的词人代表。
师:是的,由于中国文坛几千年的历史都是男性为主,而李清照能在中国的文坛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确实是一位女中豪杰。
今天我们来学习她创作的一首词——《声声慢》。
(师板书课题、作者)师:我们学习古诗文必须反复诵读,直到能背诵。
古人言“诗读百遍,其义自见”,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对,不诵读就难以领会文章的意蕴。
这一课我们就通过反复诵读来学习《声声慢》。
读第一遍,要求结合注释读准音,并弄懂大体意思。
读完后,存在疑问的,可以与相邻的同学商量,定不一来的,请提出来。
(学生读,师板书:一读,读准音,理文意。
)……师:大家读过了。
用两分钟时间理清大意。
……师:有什么问题吗?生1:黄花是什么花?师:谁能回答这个问题?生2:黄花指菊花。
师:从哪里看得出是黄花?生2:秋天的黄花大都是菊花。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写的是秋天呢?生3:“咋暖还寒时候”这正是忽暖忽寒的秋天时节。
师:是这样的,还有其它问题吗?生:“怎一个愁字了得”是什么意思?师:你明白其中字面的意思吗?生:大意是一个“愁”字怎能概括得了?师:这既是词人的感叹,又是词人的自问,你是不是觉得有些自相矛盾?生:对。
声声慢课堂实录

《声声慢》课堂实录一、组织教学教师:上课!同学们好!课前运用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毛宁《晚秋》)和李清照图片,营造课堂气氛。
教师导语:靖康之乱,风云突变,国仇家恨,霜雪共寒。
她用笔抗争,化愁为美,留下千古绝唱。
--她,就是南宋才女李清照。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尘烟,走进李清照《声声慢》,寻觅这位乱世的美神,细细地品味一代才女的满腹愁情。
(学生自读本课的学习目标,教师用白板展示标题)!二、检查自主学习教师:出示幻灯片,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学生回答加点字注音。
戚戚(qī)乍暖还寒(zhàhuán)将息(jiāng xī)憔悴(qiáocuì)三、引导学生知人论世教师:学习课文前,我们先要了解作者生平。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南宋婉约词代表。
她的一生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早期生活优裕,婚姻美满。
前期的词大多数写自己伤春惜春、闺中相思。
例如《醉花阴》。
晚年经历国破家亡夫死孀居的重重打击,后期~作品词风哀婉凄凉。
《声声慢》就是她晚年凄凉之作。
四、整体感知教师提问:这首词朗读时该用什么语调学生:低沉、缓慢、哀伤。
教师:对。
下面大家用低沉缓慢语调诵读课文,要读准字音,压住韵脚。
想词人所想,思词人所思,读出词人满腹的愁怨。
2教师:哪位同学能为大家示范一下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做好点评准备。
学生:范读课文。
)教师:谁能点评一下她读得怎样学生:语速太快,没有把握住作者情感。
教师诵读指导:前三句读出悲痛、哀伤,要读得跌宕起伏。
“怎敌他/晚来风急!”应读得急切快速。
“点点滴滴”:字字血泪,读得一字一顿,。
“愁”字重读,“了得”轻声读出,读得哽咽。
播放背景音乐,教师范读。
(学生掌声)教师:大家再次诵读诗歌,把握词人情感。
哪位同学能再为大家示范一下(播放音乐)让学生跟着音乐,酝酿感情。
学生再次范读,教师带头鼓掌。
教师:这位同学读得声情并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教师提问:词中哪个字最能体现作者情感(抓词眼)学生:愁。
李清照《声声慢》课堂实录

李清照《声声慢》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熟读本词,感受婉约词风,了解李清照其人。
2.抓住本词用词的特点,体会词人的思想情感。
3.运用上个单元诗歌鉴赏的方法来鉴赏本单元的词章,学以致用。
【课前预习】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李清照其人其词其风格。
2.熟读本词到背诵,且能默写。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知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谁写得吗?生:是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师:很好。
李清照是谁呢?哪个同学能给同学们讲讲?生: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著名女词人。
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是著名学者,母亲也有工于文章,李清照从小就有文学艺术方面的才能。
18岁和太学士赵明诚结婚。
靖康之变后南下孤苦晚年。
师:在《夏日绝句》中,借古讽今,用项羽不肯过江东来讽刺当朝懦弱无能苟且偷安的君臣,全诗慷慨激愤。
她的诗作一般是阳刚豪放,而她的词作却委婉含蓄,如今天要学习的《声声慢》,和《夏日绝句》一样反映的是对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的愤怒,看看在词作中怎么含蓄地表达的。
师:下面让我们带着李清照的情感集体朗诵一下。
二、放名家诵读材料,感受在情感把握的诵读中体会词作者的情感。
生:(略)师:非常好!说明同学们课前预习功课做得很足,但情感中把握不是很好,也许是齐读的原因,情感很难凸显。
下面,我们听听名家的朗诵,从中体会情感,找出自己的不足。
(放录音)师:和我们比较,怎样?生:好!师:表现在哪里?生1:我感觉到了浓浓的愁苦之情。
生2:老师,读后我感觉作者描写的景都不好,有点灰色。
生3:是的,我发现在情景的把握上还是不很好!师:同学们觉得呢?生:是。
师:同学们的感觉很棒。
词有上下两阕,同学们,一般而言,上阕写景,下阕抒情,让我们看看本词中有哪些景?写了哪几个场景?三、将诗歌表现手法学以致用,抓方法,披愁情。
生:描写的景有:满地的黄花,梧桐,滴落到黄昏的细雨。
①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④⑤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声声慢》课堂实录及优秀教学反思

《声声慢》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中学语文论文《声声慢》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一.导入,创设情境,渲染情绪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李清照的一首词,先自由地出声读一遍。
(师板书课题、生朗读)师:你读出了什么?生1:这首词充满了愁绪。
生2:给人的感觉是女主人公特别的痛苦与感伤.师:写“愁”的诗句能回顾一下吗?生(齐):能。
生1: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里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他把自己的思念托付给明月,带给远方寂寞的朋友。
生2: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生3:李煜《虞美人》中写国破家亡之愁的诗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师:同学们,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愁”是一个永恒书写的主题,在李煜的笔下,愁是一江向东流去的春水;在李清照的笔下,又是船上点点滴滴的忧思;在李白的眼里,此时愁不仅从水上到了船上,又到了天上,是一轮明月,那么我们今天所学的这首有关愁的一首诗词,到底“愁”在哪里?又是如何写“愁”的?(师出示目标:1.涵咏字句,感受本词凄美的意境。
2.鉴赏意象.)二.朗读,整体感知诗歌凄美的意境师:李清照这首《声声慢》“字字含愁、声声是愁”,现在请同学们试着读出这种味道。
(师为学生配乐、学生自由读,师指导)师:谁愿意给大家朗读这首凄婉哀切的《声声慢》?(每个组都有学生举手示意,师找了一个平时回答问题不太积极的同学朗读,让其他同学评点。
)生:朗读得字正腔圆,但感情不够饱满.师:那你能朗读出感情吗?(学生笑)生:试试吧。
(读后,学生鼓掌,其他学生评点)生:有一种如泣如诉的感觉,感觉她就像李清照。
(众笑)生:真是“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同学评点很好,是呀,我们要想读好一篇诗词,必须融入作者的生命。
三.冥想,品读愁情,解读手法师:找出奠定全词感情基调的句子。
生:两句分别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师:我们先看看诗歌开头直接写愁的诗句有什么特点?生:运用了许多的叠词。
高中语文《声声慢》课堂实录

《声声慢》课堂实录一、导语师:(师生问好)有这样一位女子,她一生清高,半世孤苦。
心细如,尘独步词坛。
她用七十年短暂的生命,书写了中华民族流传千年的凄婉。
(多媒体展示1)后人评价她说:“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她就是?(生:李清照)当又一年秋风起,秋叶落,她一个人孤寂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黄花中写下了这首传唱千年的《声声慢》。
(多媒体展示2 题目,作者)(多媒体展示3 学习目标)二、学习目标:1、品读作品的语言2、体会作者的感情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录音2.学生自由读3.学生个读,请一个学生读,另一个学生点评生:情感表达不到位师:那你能不能带着感情给我们读一下?生读,全班同学给予掌声。
师点评:4.齐读过渡:师:这首词的情感基调是什么?生:愁师板书:愁过渡:李清照为什么愁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李清照(多媒体展示)四、了解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是婉约派词人的代表。
她出身于名门,早期生活优裕、美满。
金兵入侵时,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南迁避难,后赵明诚病死,至此她过着悲苦孤独的晚年生活。
词作前期多写闺怨离愁,清丽柔媚;后期多写怀旧悼亡,凄婉哀怨。
今有词集《漱玉词》。
李清照的一生我们可以这样概括: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五、读懂李清照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着读懂李清照,看从文中的某一个句子,你能读出一个什么样的李清照,理由又是什么呢?(多媒体展示)从文中的(句子),我读出了的李清照。
理由。
老师给你们提供一个范例:(多媒体展示)从“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我读出了一个思念丈夫、怀念故国的李清照。
理由是:在那样萧瑟的秋日黄昏,李清照瘦弱的身影晕开了满地的寂寞,漂泊异乡的她望见北雁南飞,只觉似曾相识,忆起多年前与丈夫小别,鸿雁传书,而今岁月忽已晚,那日夜相伴的枕边人已化作荒烟蔓草间的一缕孤魂。
再多的望穿秋水也盼不到云中遥寄的锦书,如今她真是人比黄花瘦了。
《声声慢》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声声慢》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声声慢》课堂实录时间:2004年11月12日上午第三节地点:璧山中学艺术馆多媒体教室执教教师璧山中学巫正鸿听课教师:璧山县第二届语文骨干班学员师:我们现在来学习《声声慢》,昨天对文中的背景作了一些分析,李清照在举家南迁,在国家破碎,失去丈夫,自己又年迈体弱,心境凄凉的情况下,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词。
这首词,用尽了她的情感,融入了她的心血,竭尽了他的才智,是那么的凄惨哀婉,如泣如诉。
现在假定你就是李清照,这就在这样一种哀苦难遣的处境中,抒发心中的苦闷,你来朗读,该如何读。
师朗读(声情并茂)。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师:老师范读后,请同学们有感情的读一遍。
学生齐读。
后抽了一男生,一女生来朗读,并作点拨。
师:现在我们开始分析课文。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作者一大清早起来,在冷冷清清的气氛中,寻觅什么?学生:在寻找旧时的欢乐。
师:你是怎样看出来的?生:根据意境,寻寻觅觅,不会是在找娱乐,而是在回忆过去的日子。
师:李清照在年青的时候,有过幸福的日子。
他的丈夫18岁就是太学士,是有名的金石学家。
两夫妻恩恩爱爱,据李清照的文章记载,他们夫妻俩博闻强记,常以记某诗某事在某书的某页为戏,自得其乐。
学过的词有《西江月》。
师生齐背: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简要的赏析后):还有对丈夫深情思念的《一剪梅》师生齐背: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师:(简要的分析后)还有《醉花阴》,师生齐背: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声声慢》课堂实录

小组讨论
分组
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分成小组 进行讨论。
讨论主题
讨论主题紧扣教学内容,引导学生 深入探讨。
讨论成果展示
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展示讨论成果, 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提出建议。
课堂展示
学生准备
学生在课前准备好展示内 容,可以包括演讲、PPT 演示等形式。
展示过程
学生按照抽签或教师指定 的顺序进行展示。
05
课后作业
词牌创作
总结词
通过创作词牌,学生能够加深对词的结构和韵律的理解 ,提高诗词创作能力。
详细描述
学生需根据《声声慢》的词牌要求,创作一首新的词作 。教师需指导学生理解词牌的韵律和结构特点,并鼓励 他们发挥创意,写出有自己风格的词作。
阅读拓展
总结词
通过阅读与《声声慢》相关的文献资料,学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这首词的背景、含义和影响。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女词人,她的词作 多写个人情感,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
词中叠词的运用
词中运用了大量的叠词,如“寻寻觅 觅”、“冷冷清清”等,增强了词的 音韵美和表现力。
学生反馈
01 学生普遍认为这首词情感深沉,语言优美,对其 中的意象和叠词运用印象深刻。
02 部分学生对于词人李清照的生平及时代背景不太 了解,希望老师在讲解时能更深入地介绍。
引导学生欣赏《声声慢》 的音乐美,包括音韵、平 仄和节奏等方面。
02
课文解析
词牌介绍
01 词牌定义
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格 律和韵脚要求。
02 《声声慢》
属于词中的慢调,多指宋代柳永创制的慢词。
03 特点
节奏缓慢,多用叠字、叠句,以抒发词人深沉的 情感。
省级优质课一等奖鲁迅《声声慢》教学实录

省级优质课一等奖鲁迅《声声慢》教学实录一、引言本文档记录了我所教授的鲁迅《声声慢》一节课的教学情况。
该课程获得了省级优质课一等奖,以下是详细的实录。
二、教学准备在上课前,我充分准备了以下教学资源和活动:1. 课堂PPT,包含了鲁迅的生平简介、《声声慢》的背景和主题等内容。
2. 音频和视频剪辑,用于展示相关的音乐和影像资源,以增加学生的兴趣。
3. 阅读材料,包括鲁迅的其他作品和相关评论,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鲁迅的文学风格和思想。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与预热我通过展示鲁迅的图片和简介,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然后,我播放了一段与诗歌主题相关的音乐,用于预热学生的情绪和思维。
2. 课文解读我通过分析《声声慢》的词句、用词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主题。
我引导学生讨论诗中的情感表达,以及诗人对现实的反思和思考。
3. 诗歌鉴赏我播放了一段配有诗歌声音和影像的视频剪辑,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感受深入体验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然后,我带领学生共同品味诗歌的美和内涵,鉴赏其中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
4. 小组合作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分析并朗读《声声慢》的诗句。
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并互相交流讨论。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含义和形式,提高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反馈与总结在本节课结束后,我收集了学生的反馈,并进行了课程总结。
学生普遍对课程内容和设计表示满意,他们对鲁迅的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提高了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五、教学效果与评价通过实际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反馈,我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对鲁迅的《声声慢》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欣赏。
2.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3. 通过多媒体资源的运用,提升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注意力集中程度。
六、结语本节课的成功得益于充分的教学准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积极参与的学生。
希望这份教学实录对今后的课堂教学有所启发和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极深的造诣 ,所 以选取 的这 七组叠 字依照传统音 韵学分析 , 除
对于这句话 的解读 , 大体有这么两种 , 请大家看看 , 哪一种更
“ 觅觅 ” 外, 其余六 字的声母 全属于齿音 , 所 以读起来有 一种微 弱 恰 当? 呻吟 、 低迷 凄切的沉重 之感 , 而这种 声韵 恰恰 紧密地配 合 了词 人 投影 4 : ( 1 ) 满地的菊 花开得是如 此繁盛 , 而我 的面容是这样 抒 发凄惨 悲痛的心情 。这就是七组叠字极富音韵美 的原 因。 师: 由此看来 , 七组叠字无论从渲 染气氛 、 情感 内容还是语 音
投影 2 : ① 感情上 : 层层递进
② 奠定基调: 愁苦凄凉
③音韵美 : 凄切低徊
师: 《 声声慢》 能成 为流传千古的名作 , 除 了开篇这 高绝 千古 、
俩半生收藏 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 。 所以 , 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
正如刚 才一位 同学所说 , 还在于 其营造 尽了国破家亡 、 颠沛流离的苦痛 。 《 声声慢》 就是在这样 的背景下写 匪夷所思 的七组叠 字外 , 出的优美意境 。意境 的营造离不开对意象 的选取和运用。从某种 成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品味李 清照 的这首《 声声慢》 。 诗就是意象的艺术。接下来 , 我们就着重从意象的角度 师: 现在 , 我们 就 尝试着 进入 这 样的 背景 , 齐 声 朗读 一下 这 意义上说 ,
首词 。
( 师 生 齐读 )
来鉴赏《 声声慢》 的动人之处 。 先请大 家找一找 , 在这 首词里 , 词 人主要选 取 了哪些 意象来
愁” 绪? 师: 我们先从整体上把握作者在 这首词 中所要表达 的情感是 抒写她的“ 众生 : 淡酒 , 秋 风, 雁, 黄花 , 梧桐 , 细雨。 什么?能否用词中的一句话来表述 ? 众生 : “ 这次第 , 怎一个愁字了得 !”
一
投影 l : 起 旬 七 组 叠 字 好 在 哪 里?
提示 : 可从情感 内容 、 语 音特点 、 在整首词 中所处 的位置等方
面考虑 。
师: 不错 , 这位 同学谈 到了思乡和思人两个层 面的情感 , 很值
得思考 。大家请看 注释⑥ : 李 清照当年 曾寄给丈夫赵明诚一 首《 一
剪 梅》 , 其 中有 : “ 云中谁寄锦 书来 , 雁 字 回时 , 月满西 楼” 之句 , 以 表达对别居异地的丈夫的思 念之情 。而如今昔人 已逝 , 那雁 , 也许 就是 当年 为他们传递 书信的使 者。俏言情语还犹 在耳畔 , 恩 爱之 情犹在心 中 , 但如今丈夫 已逝去 , 睹物思人 , 天人相隔 , 情何 以堪 ?
这是思人的层面。至于思 乡, 词人本是北方人 , 因国破而逃难至南 方 。而此时看 到秋 天北雁南 飞 , 想 到天 暖和了 , 雁还 能北归 词 的开头 , 给人 一种凄 凉的感觉 ,
也为这首词奠定 了感情基调。
师: 这组 同学从这些叠字所 渲染 出的气氛来感受其妙处 , 确实 是一个很好的鉴赏角度。
词人通 过人与黄 花的对 比, 表现 出为相 思所苦 , 憔悴 不堪之 师: 一个非常有趣 的发现 !这里 , 我给大家补 充一下 。宋词是 状 。而在《 声声慢》 中, 词人是这样描写黄花 的。 可以歌唱 的, 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 的内容 。李清照对音 律 满地黄花堆积 , 憔悴损 , 如今有谁堪摘 。 生3 : 这些字在读的时候 , 嘴 巴都张不大。
雁在异 乡相逢 , 更增 添 了词人 的天涯沦落 之感 。所 以才有 “ 正伤
心” “ 却是” 之语 。大雁确实是古诗 中常用来表现离愁别恨 的意象 。
心情感的变化 。 两组 同学分析得都很有道理。 除此之外 , 我们是否
至于“ 黄花 ” , 我们都知道指的是菊花。“ 黄花 ” 这个 意象 , 在李 还可 以从这七组叠字的语 音特 点上来 品读 出其 中的韵味呢?请 同 清照的另外一首词中也出现过 , 请看投影 。 学们再细心地品味一 下。 投影 3 : 莫道不销魂 。 帘卷西风 , 人 比黄花瘦( 《 醉花阴》 )
师: 大家找得 比较准确 。那么这些 意象是如何体现词人 内心
愁” 呢?请大家小组讨论一下 。 师: 大家找得很准确 。在这句 中, “ 愁” 是关键词 , 而这个 “ 愁” 的“ 生4 : 淡酒 、 秋风 , 喝酒是为 了浇愁 , 表 明作 者的心情是不 畅快 字可 以说是整首词的词眼。 而“ 急风” 代表 了一种环境 , 是一种 比较恶劣的环境 。 师: 接下 来 , 我们一起具 体分析 和品味李 清照是 如何运用 多 的; 师: 很好 , 这种分析还: 黾很有说服力 的。喝酒往往是为了排遣 样化 的艺术表 现手 法来抒 写这种愁绪 的。先看 起句 , 作 者连用七 种孤 独的情绪 , 而这个 “ 淡” 字, 可 以让我 们想见词人 晚年 的心 组叠字 。对于这七组叠字 , 历来 对其评价都很高 。我想 , 恐怕大家 境是如何的惨淡 , 生活是何等的悲苦凄凉。 对这首词 的了解也 多是缘于这七组叠字 ,可见 其确实写得好 , 那 生5 : 关 于大雁 , 古代: 有鸿雁 传书的说法 , 雁 应该也代表着 一 么你能分析一下这七组叠字到底好 在哪里吗 ?( 分组讨论 ) 种思念 , 词人这 时看 到大雁 , 勾起 了对故乡 、 对亲人 的思念之情。
2 0 1 4年 2月 2 8日
∥ 宣宝 田 慢》 课堂实录
文/ 张 艳
师: 同学们 , 《 声声慢 》 是李清照 晚年 的名作 , 历来被人们所称
道。作者在写这首词时 , 正值金兵入侵 , 北 宋灭亡 , 而与 自己志趣 相投 的丈夫也病死 在任上 , 不仅 如此 , 在南渡避难 的过 程 中夫 妻
生2 : 我感觉 出这七组叠字在情感 上有一种递进关系 。 “ 寻觅” 是描 写动作 ; “ 冷清 ” 描述 环境清冷 , 但也 寓含着作 者的心情 是孤 寂 的; 而“ 凄凄惨惨戚戚” 就是直接写痛苦的心情 了。
师: 非常好 !这组 同学从词义 的角度 , 细腻地 品味 出了词人 内
人却有家不 能回 , 因而勾起 了浓烈 的思乡情绪 。而 旧时相识 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