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阶段考考试试题(二)(无答案) 新人教版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段考(12月)试题

2019学年上学期第二次段考高一级历史科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本大题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请在答题卡上填涂正确答案。
1.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2.“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
从横切面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
”上述材料最能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上A.以血缘为纽带分配政治权力 B.具有家国同构的特点C.宗族是管理国家的基层组织 D.宗法关系定封建等级3.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4.在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帝王、大臣等人的生平事迹为其拟定谥号,从战国时期起,“辨行迹、明善恶、寓褒贬”逐渐成为拟定谥号的规范。
这一规范主要是为了A.尊崇和颂扬先人 B.缓和君臣关系C.惩恶劝善维护统治 D.巩固儒学地位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
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6.读下表,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7.《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8.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新 版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2019学年上学期高一历史第二次月考试题说明: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一、选择题(共35题,每题2分,共计70分。
每小题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1. 据史料记载,周武王因神农氏的后代文叔知礼守节,便将其封于许,建立许国。
后人便以国名“许”为姓氏。
由此可知,与许姓来历有关的制度是A. 世袭制B. 宗法制C. 分封制D. 礼乐制度【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许姓来源于周武王分封许国,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世袭制,故A项错误;宗法制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故B项错误;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故D项错误。
2.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根据家谱记载,到祖国大陆原籍地认祖归宗的“台湾人”很多……这种“认祖归宗”的情结源于古代的A. 分封制B. 郡县制C. 宗法制D. 井田制【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认祖归宗、祭祖扫墓、修家谱等等都是宗法制的影响,故C项正确;分封制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故A项错误;郡县制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故B项错误;井田制是西周的土地制度,故D项错误。
3. 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
这条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A. 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B. 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C. 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D. 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答案】C【解析】题目中的“官员在酒店吃喝……重则……轻……”、“王公贵族……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等信息表明宋朝采取种种措施来防止权力的滥用,故D项正确;A项中“遏止”、B项中“严密”、C项中“有效”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故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高度关注选项中的程度词。
4. 以下关于元朝行省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①是当时地方最高行政区,行使权利时受中央的节制;②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③为保证官员尽职尽力,中央采取省官互迁的形式加以控制;④行省最高长官有权利决定或更改赋税征收制度A. ①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②④【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元代的行省制是中央派驻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行使权利时受中央的节制;而且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中央采取省官互迁的形式对行省官员加以控制;行省最高长官拥有较大权力,但是不能决定或更改赋税征收制度等。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 人教版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图1是西周分封示意图(部分)。
钱穆先生这样解释:“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周人(都城在镐京)从东北、东南张其两长臂,怀抱殷宋(宋国为殷商后代微子的封国)。
”其主要含义是A.突出鲁、齐在诸侯国中的政治地位B.西周重视对殷商遗民的防范C.西周疆域向南北方向扩大D.镐京与宋成为两大政治中心图12.清代史学家赵翼说:“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于是先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也。
”材料表明秦朝政治体制建构的本质含义是A .由神权政治转向君权政治 B .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C .由城邦国家转向镇土国家D .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3.“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
"这则纪功石刻说的是A.周天子分封天下 B.秦始皇统一六国C.汉武帝开拓疆土 D.忽必烈一定乾元4.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我国监察制度确立于秦汉时期,最早发端于秦朝设置的A.丞相 B.御史大夫C.太尉 D.诸卿5.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
这一举措A .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 B.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C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 .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6.唐太宗时,假设国家要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一批人才补充官僚机构,这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吏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部 D.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礼部7.图2和图3中,我国当时实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图2 图3A.郡国并行制、行省制B.分封制、郡县制C.郡县制、行省制D.分封制、行省制8.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
精品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查试题 人教版新版

2019学年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历史试卷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变法带来的变化是( )A.以礼治国取代以法治国B.血缘宗法制度从此消失C.世卿世禄制向官僚制度转变D.国家通过统一考试选拔官员2.春秋时期开始有“县、郡”名称,原指直属于国君的土地。
楚国灭国很多,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来改为重要地区都掌握在国君手里,其他地区的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由永远世袭改为两代以后就收归国家。
材料说明楚国( )A.逐渐走向中央集权 B.率先废除了分封制C.最早实行了郡县制 D.具备了称雄的实力3.美国学者G·罗兹曼认为:“科举曾充当过传统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动力的枢纽。
这种考试是为维持儒家的国家正统的运作需要而设计的,是授予特权和打通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手段,构成了社会理想的中国模式。
”这是因为科举制的实施( )A.提升了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B.体现了公正唯贤的选才标准C.有利于强化专制和集权政治D.促进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4.如图6所示,与隋朝大运河相比,元朝大运河航道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洛阳城市经济衰落 B.加强对南方的控制C.政治中心向北迁移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5.下面《唐朝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描绘的是唐朝敦煌地区最高统治者张议潮接受唐朝廷敕封为河西节度使后,统军出行的浩大场面。
下列与图片历史信息相关的是( )A.节度使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B.节度使镇守边关,享受超官秩的仪仗C.节度使接受敕封,加强了君主专制D.藩镇势力强大,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6.孙健在《中国经济通史》提到,“西汉时期,冶铁业非常发达。
据考古发掘,在北京清河镇、山东藤县、河南鲁山、南阳、巩县、方城和江苏的利国驿等地,都发现过汉代冶铁遗址。
其中以南阳、巩县两处冶铁遗址规模最大。
”这本质上反映了( )A.中原地区农业发达 B.河南冶铁业发达C.政府重视手工业 D.经济重心开始南移7.郑和下西洋,中国以金银钱财、陶瓷、绸缎等换得了西洋各国的珍珠、宝石、珊瑚、玛瑙,长颈鹿、狮子等各种珍禽异兽,槟榔、椰子等热带植物。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 人教版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图1是西周分封示意图(部分)。
钱穆先生这样解释:“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周人(都城在镐京)从东北、东南张其两长臂,怀抱殷宋(宋国为殷商后代微子的封国)。
”其主要含义是A.突出鲁、齐在诸侯国中的政治地位B.西周重视对殷商遗民的防范C.西周疆域向南北方向扩大D.镐京与宋成为两大政治中心图12.清代史学家赵翼说:“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于是先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也。
”材料表明秦朝政治体制建构的本质含义是A .由神权政治转向君权政治B .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C .由城邦国家转向镇土国家D .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3.“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
"这则纪功石刻说的是A.周天子分封天下 B.秦始皇统一六国C.汉武帝开拓疆土 D.忽必烈一定乾元4.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我国监察制度确立于秦汉时期,最早发端于秦朝设置的A.丞相 B.御史大夫C.太尉 D.诸卿5.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
这一举措A .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 B.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C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 .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6.唐太宗时,假设国家要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一批人才补充官僚机构,这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吏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部 D.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礼部7.图2和图3中,我国当时实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图2 图3A.郡国并行制、行省制B.分封制、郡县制C.郡县制、行省制D.分封制、行省制8.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新版 新人教版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级第二次质检历史试卷考试时间:6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35*2=70分)1.“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
”以下关于宗法制的说法正确的是()A. 井田制是宗法关系的依据B. 制礼作乐导致了宗法制度的形成C. 宗法制确定了权力传承的标准D. 宗法制度仅适用于天子和诸侯2.若你是秦朝丞相,当与同时期的罗马元老院成员相遇时,在治国原则上的最大分歧是()A. “秦法”与《十二铜表法》 B. “郡县制”与“元首制”C. “三公九卿”与“公民大会”D. “皇权至上”与“政事共商”3.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
“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
以下各项不属于这一转型时期特征的是( )A. 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B. 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型C. 神权政治向世俗政治转变D. 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型4.《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这说明西周分封制下分封的主体是()A. 功臣B. 古代帝王的后代C. 立功将士D. 同姓亲族5.东周时期,各国相继扩大征兵范围,执行作战任务的军人,不但从“国人”每家一名“正卒”延伸到“余子”,而且还扩大到原只肩负力役的“野人”。
各国纷纷在既有城墙外修筑外城“郭”,以扩大城区范围,建立户籍制度。
各国也先后颁布成文法律,以普遍、一致的条文保障平民利益。
这些变化共同体现了( )A. 战争的频繁B. 平民的崛起C. 法治的兴起D. 专制的强化6.“(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
”秦朝驰道的修建( )A. 加强了对诸侯国的控制B. 有效地扩展了统治疆域C. 建立起了垂直管理体系D. 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7.2000万人口的秦朝,可以调40万劳动力去修长城,70万人去修始皇陵,70万人去修阿房宫,50万人戍五岭……这是西周天子难以办到的事。
精品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无答案)(新版) 新人教版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无答案)第I卷(选择题共32题,每题1.5分,共计48分)1、《吕氏春秋》载:“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仲衍,其次曰受德。
受德乃纣也,甚少矣。
纣母生微子启与仲衍,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
纣之父、纣之母欲置子启以为太子。
太史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
故纣为后。
’”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A.商纣为王不符合当时的制度规定B.商纣因得到大臣的支持得以继位C.商王对于王位继承的发言权很少D.商朝末期嫡长子继承制已经确立2、《汉书》记载:“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周制所丧……”为此秦朝开创了:A. 三公九卿制B.皇帝制度C. 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3、2015年,“中国梦”“大部制”依然是中国民众关注的热词。
对中央权力部门进行改革,让权力相互制约在阳光下运行,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主流趋势,也是中国中央政治机构改革“中国梦”的内涵之一。
下列我国历史上的政治现象与上述文明发展主流趋势不一致的是A.秦代三公九卿明确了权力部门的分工B.唐代三省六部使相权被分散削弱C.宋代“二府三司”使各权力部门相互制约D.元代行省制度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4、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
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
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
由此推断,此事可能发生在( )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5、西汉中期,一批深知百姓疾苦、能直言进谏的有识之士进入统治阶层。
他们入仕的主要途径是( )A.军功授爵B.察举制或征辟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6、下图是一副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结构示意图”。
请根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7、雅典人认为:“在我们的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和宽恕的;但是在公家的事务中,我们是遵守法律的。
这是因为这种法律使我们心悦诚服。
”这段材料主要说明了( )A.古代雅典的民主制度是间接民主B.雅典公民毫无人身自由C.雅典民主政治轮番而治的特点D.雅典的民主建立在法律基础上8、某中学进行《三世纪罗马帝国模拟法庭》的课外活动。
人教版2019学年高一历史考试试卷及答案(共10套 )

人教版2019学年高一历史考试试卷(一)【基础达标】一、选择题1.就气流状况而言,下图为()A.低气压B.高气压C.气旋D.反气旋2.关于气旋的叙述正确的是()①中心气流下降②中心气流上升③过境时多阴雨天气④过境时多晴朗天气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3.与我国北方秋高气爽天气有关的天气系统是()A.准静止锋B.快行冷锋C.反气旋D.气旋4.下图是三圈环流的一部分,读后指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是动力原因形成的高压,丁是热力原因形成的高压B.乙是千冷气流,丙是暖湿气流C.乙是西北风,丙是东南风D.甲是极地高压,丁是副热带高压5.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A.紫外线区B.可见光区C.红外线区D. X射线区6.关于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A.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都具有选择性B.太阳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都无选择性C.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作用无选择性,散射作用有选择性D.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散射有选择性,反射无选择性7.白天多云气温比晴天低,其主要原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A.吸收作用B.散射作用C.反射作用D.保温作用8.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是由于太阳光穿过大气层时()A.直接到达地面的蓝光比重大B.空气分子使蓝光发生散射作用C.高层大气分子大量吸收蓝色光D.到达地面的蓝色光又完全被反射到高空9.在以下有关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叙述中,正确的是()A.太阳高度角愈大,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厚度也愈大B.大气密度愈大,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也愈大C.大气透明度愈大,太阳辐射愈弱D.太阳高度角愈小,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得愈少10.大气的保温效应是因为()A.大气对太阳辐射的选择性吸收作用B.地面的反射作用C.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D.大气的逆辐射作用11.一般说来,阴天比晴天的日较差小,原因是()A.阴天云量多,大气对流旺盛,把大部分热量传给大气B.阴天云量多,大气的保温作用强C.阴天大气水汽含量多,水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D.阴天云量多,白天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夜间增强了大气逆辐射12.在晚秋或寒冬,用人造烟幕来防御霜冻的原理是()A.增强太阳短波辐射B.增强大气逆辐射作用C.增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D.增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13.产生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是()A.相邻地区存在气流升降运动B.地区之间存在热量差异C.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D.相邻地区的地面状况差异14.有关大气水平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如果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风向应与气压梯度力方向一致B.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高空风向偏转到与等压线垂直C.近地面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成直角D.地转偏向力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15.下图中各点之间的气压关系正确的是()①A点比B点气压低②B点比D点气压高③B点和D点气压相等④C点比D点气压高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6.下图为“南半球某地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示意图,风向正确的是()17.人在北半球背风而立,低压在他的()A.左前方B.右前方C.左后方D.右后方18.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形成原因是()A.温度比赤道附近地区低,冷空气收缩下沉形成B.温度比赤道地区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C.赤道上空的空气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不能前进,在300附近上空堆积,产生下沉气流形成D.从高纬度来的冷空气在300附近上空堆积.产生下沉气流形成19.在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中,有两支冷暖性质不同气流相遇的地带,它出现在()A.赤道附近B.南北纬300附近 C.南北纬600附近D.极地附近20.关于中纬西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北半球为西南风②南半球为西南风③在中纬西风影响下降水较少④中纬西风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副极地低气压带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21.下列哪个气压带控制下的天气通常是多雨的()A.赤道低压带B.极地高气压带C.极地东风带 D.信风带22.下列节气中地球上气压带风带位置最北的是()A.春分日B.夏至日C.秋分日D.冬至日23.地球上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其规律是()①夏季北移②冬季南移③夏季向高纬度方向移动④冬季向低纬度方向移动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4.由于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夏天亚欧大陆上形成的气压中心和切断的气压带名称是()A.亚洲低压副热带高压带B.印度低压副极地低压带C.亚洲高压副极地低压带D.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副热带高压带25.形成季风的最主要原因是()A.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B.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C.反气旋的影响D.气旋的影响26.由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夏季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向右偏转成的是()A.东亚的东南季风B.东亚的西北季风C.南亚的东北季风D.南亚的西南季风27.关于锋面的叙述正确的是()A.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叫锋面B.锋面总是倾斜在暖气团一侧C.锋面两侧温度、湿度、气压、风等差别不大D.锋面过境时一定出现云雨、大风天气28.冷锋过境时,当地的气温和气压变化情况是()A.气温下降,气压升高B.气温、气压均下降C.气温气压都升高 D气温升高,气压下降29.当暖锋过境时常出现的天气是()A.连续性降水B.天气晴朗,气压下降C.气温湿度骤降,天气晴朗D.狂风暴雨30.我国华北地区某地,几天内天气变化情况如下:开始两天晴转阴,接着出现强大的西北风,风停后转晴,气温下降,判断是()A.冷锋过境天气B.暖锋过境天气C.准静止锋影响下的天气D.反气旋影响下的天气二、综合题31.下图是我国某地区两天的气温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后回答:(1)A,B两条曲线中,表示阴天时气温变化的是__________(2)白天阴天,气温比晴天时较,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3)夜晚阴天,气温比晴天时较,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33.根据下图中所给内容,完成下列要求:(1)图中①、②、③表示的辐射名称:①_____辐射,②____辐射,③_____辐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阶段考考试试题(二)(无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题,共60分)1.中华法系有个特点:法自君出、律外有法。
君主发布的诏、令、诰、谕、敕是具有最高效力的法律形式。
这段评述揭示了古代中国( )A.“法”大于“律”的法制特点B.君主、官吏的“人治”政治特征C.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特点 D.君主专制的社会政治特征2.在古代中国两千余年的文明演进历程中,君主专制制度曾经发挥了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对这一作用认识准确的是( )A.该制度有利于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经济活动B.该制度有利于解放人民思想从而促进科学技术进步C.该制度有利于推动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该制度有利于避免政治腐败3.《礼记》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这表明礼乐制度( ) A.具有和谐社会关系的作用B.利于分封制的确立和完善C.使封建等级观念趋向弱化D.导致官僚政治制度的形成4.秦简《语书》说,如果官员对其辖内吏民的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等不能及时察觉而失职,将被免职,称之为“不胜任”。
这从侧面反映出秦朝( )A.社会秩序比较稳定B.地方官员失职现象十分严重C.已经确立官僚政治D.地方官员仅负责维护社会稳定5.汉光武帝设尚书六人。
尚书官位低微,但“天下枢要,在于尚书”。
同时设中常侍等宦官多人,掌传达皇帝口诏,阅览尚书呈进的文书。
光武帝此举的主要意图是( )A.进一步提高皇帝决策的权威性B.降低宰相在中央机构中的地位C.确保皇帝诏令按照程序来实施D.完善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官制6.汉武帝“设附益之法”,不许诸侯王招结宾客,限制诸侯王的活动,”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这一措施( )A.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督B.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C.改良了地方社会风气D.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7.有学者说,汉代人们的自我奋斗代替了祖先的荫庇和血统论,从而使许多出身于平民的人物活跃于政治舞台。
这是因为汉代( )A.选官体制进行了革新B.军功授官已经成为主流C.人们的参政热情提高D.皇权专制统治得到完善8.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学校》中提出建立学校制度,天子“公其是非于学校”,然后公议学管,定期评议政治。
下列机构与黄宗羲主张建立的“学校”具有相似职责的是( )A.西汉的中朝B.唐朝的三省C.宋朝的谏院D.元朝的都察院9.下图是中国唐朝三省六部制和美国三权分立体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实质问题的选项是( )A.唐朝的制度更为先进 B.唐朝的决策权在尚书省和皇帝C.美国的制度更符合美国国情D.唐朝是专制制度,美国是民主制度10.明清两朝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作出详细的规定。
这直接有利于( )A.规范官员行为,提高监察效率B.削弱相权,加强皇权C.完善监察体系,有效杜绝腐败D.行政与监察分权制衡11.雅典执政官克利斯提尼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起来,这一时期的雅典被恩格斯称为“民主共和国”恩格斯的观点主要源于克利斯提尼推行的( )A.以财产与依据的等级制B.以地域为基础的选举制C.为公民提供参政观剧津贴D.用陶片放逐危害民主者12.古代雅典公民参加公民大会时会得到装饰着各种图像的青铜或铅制的证牌,公民可凭此在参加完会议后获取一定的薪酬。
这说明古代雅典( )A.注意提高公民参政热情B.政冶腐败现象日趋严重C.重视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D.公民大会兼有商业活动13.罗马法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反对刑讯逼供。
中国刑法规定: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
这些规定( )A.其目的是保护弱势群体B.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重视获取证据的合法性D.表明了法律的宽松与灵活14.罗马法规定:打麦场邻地的所有人不得在其土地上建设房屋,致挡阻阳光和扬麦时所需要的风。
这说明在古代罗马( )A.法律不能保护私有财产 B.法律对公民和自由民区别对待C.法律重视调节贵族和平民的利益矛盾 D.注重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15.恩格斯评价:梭伦改革“在制度中加入一个全新的因素”,通过改革,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逐渐遭到排斥。
这说明梭伦改革的财产等级制( )A.剥夺了贵族的政治权力B.实现全体公民之间的平等C.便于工商业主参政议政D.成为平民控制政府的工具16.图5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 )A.小国寡民B.城邦政治C.财产等级D.轮番而治17.公元前399年经过抽签的方式,雅典从自愿报名的候选人中随机选出501人,组成陪审团,负责审判苏格拉底。
“有资格入选陪审团”的应是( )A.全体雅典人民B.雅典成年男性公民C.来自波斯的雅典商人D.雅典贵族18.古代罗马法规定:如果主人的严酷看起来是无法忍受的,将强迫主人出卖他们的奴隶。
此项规定主要反映了罗马法旨在( )A.稳定统治秩序B.强调人人生而平等C.保障公民权利D.彰显法律的公平性19.“这一法律适用的对象是罗马人与外国人相互之间的诉讼案件,它所调节的社会关系是不同民族的人之间的关系。
”“这一法律”是指( )A.习惯法B.《十二铜表法》C.自然法D.《万民法》20. 19世纪中叶前后数十年间,欧洲各个国家都出现了政党组织。
到19世纪末,宪法议会和政党已经成为全欧洲共同的政治现象。
这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欧洲( )A.资产阶级异常活跃B.工业化进程加快C.民众参政意识增强D.代议制逐渐完善21. 2003年3月,以英美军队为主的联合部队对伊拉克发动了军事行动,称伊拉克战争。
对于这次战争的决策,英国国王可以做的是( )A.主持内阁会议,要求内阁成员一致同意出兵 B.要求议会同意给战争拨款C.在对伊拉克出兵的决议上签字 D.邀请美国一起出兵打击伊拉克22. 1700年,英国议会通过的《吏治澄清法》规定,凡接受皇家薪资及年金的官吏,除各部部长和委员外,均不得为议会的下议员。
这说明英国( )A.国王的权力受到了限制B.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C.国王实际上“统而不治”D.国王与议会矛盾激化23.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由各州各自保留,或由人民保留。
材料体现的原则是( ) A.分权与制衡B.民主原则C.联邦制原则 D.共和原则24.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群体之间相互“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
下列说法体现这种“妥协”的是( )A.参、众两院名额的安排B.总统由选举产生的方式C.立法、行政与司法之间的权力分配D.华盛顿当选第一任总统25.“对成千上万的美国人来说,自由是一个活生生的真理,但对其他美国人来说,它又是一个充满残酷意昧的戏弄。
”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独立宣言》B.《邦联条例》C.1787年宪法 D.《人权宣言》26.近代法国先后产生了12部宪法,1789-1875年的86年内,法国平均每7年更换一部宪法,这样频繁地更换宪法在世界各国中实属罕见。
这一现象反映了( )A.启蒙思想的影响不断深入B.封建残余势力的复辟导致政治危机C.走向共和的历程非常艰难D.外国侵略势力的干涉打断民主化进程27.下图是近代某国某时期的政体示意图:示意图所示制度特点是( )A.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共同执掌B.内阁独立对议会负责C.元首是选民直选产生D.元首拥有任命内阁、主宰议会等大权28.下面是某人绘制的1871年之后的德意志帝国形象图。
据图可知,此人意在强调德意志帝国( )A.保留君主作为集权的象征B.军事工业发展非常迅速C.具有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D.实行联邦制的国家结构29.任免指按法律规定,任命或免去某人所担任某项职务的行为。
在近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后,以下任免权使用准确的是( )A.英国的国王可直接任免驻外国大使B.法国总统经参议院同意可任免内阁C.美国总统经众议院同意可任免大法官D.德意志帝国皇帝可直接任免帝国宰相30.《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共58人组成,表决时如有14票反对,即可否决议案,普鲁士拥有17名联邦议会代表”。
这表明( )A.联邦议会具有唯一立法权B.各邦享有绝对平等的权力C.突出了普鲁士的地位 D.皇帝具有统而不治的地位二、材料阅读题31.(15分)阅读下列材料:“辉煌属于希腊!宏伟归于罗马!”雅典的民主政治与罗马的法律曾经在地中海世界各领风骚、交相辉映,这两大古代文明,为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留下了宝贵遗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要感谢天地,因为我生就是一个人,而不是一头不能讲话的动物;其次我生为一个男人,而不是一个女人;我生就是一个希腊人,而不是一个外国人。
”——柏拉图(前427年~前347年)材料二中国历代有卷册浩繁、分支众多的法律,法有“六典”,刑有“八议”,都是对特权与等级的保护。
中国法的界定十分模糊,倒是皇帝圣旨、朝廷法令、祖宗遗训更具威力。
因为法自君出,皇帝“钦定”法律,皇权置于法律之上,法律对皇权的约束作用微乎其微。
——史仲文《中国人走出死胡同》材料三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
皇帝敕令具有法律的效力。
——东罗马帝国《民法大全》材料四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自然法是整个法律科学的思想基础和各种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它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
——(古罗马)西塞罗(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你认为柏拉图“感谢天地”的原因是什么?在雅典哪些人则是不幸的呢?(4分)(2)从材料二、三可以看出,东罗马帝国和古代中国在皇权与法律的关系上具有什么相同点?(2分)(3)材料四认为立法的指导原则是什么?与材料二、材料三相比,它的进步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4分)(4)“雅典的民主政治与罗马的法律为西方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留下了宝贵遗产。
”请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别加以说明。
(5分)32.(25分)阅读下列材料:“议会”,英文Parliament,来自法文的Parlement,是“讨论”的意思。
几乎是摸着石头过河,先行步入民主化之路的英国人是靠一系列的事件形成的习俗、惯例或“先例”,艰难而渐进地走上宪政之路的。
材料一材料二“光荣革命”后的国王仍掌控行政大权,议会成为完全主宰尚需时日。
1690年3—4月,英国议会《财政法案》将“国王靠自己生活”转变为“国王靠议会生活”;1701年颁布的(《王位继承法》旨在通过规定王位继承问题,实现议会对王权的控制。
1714年,乔治一世即位,因不通英语,逐渐不出席内阁会议。
1721年,下院多数党辉格党领袖、内阁首席大臣兼财政大臣沃波尔取代国王成为内阁首脑。
1742年,沃波尔因失去议会的支持而辞职,他这一行为开创了内阁得不到议会信任时必须辞职的先例。
1784年小皮特首相遭到议会下院反对时,提请国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选,获胜后仍继续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