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三摸底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唐山市2016届高三年级摸底考试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唐山市2016届高三年级摸底考试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唐山市2016届高三年级摸底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正值“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

基于对这一现象的担忧,为了维护社会安定,巩固封建统治,孔子提出了如下思想:“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论语·季氏》)一些人把“寡”解为土地财产少当是误读,所谓“寡”类似于老子“小国寡民”中的“寡民”。

孔子的“贫”是指土地和财产少。

孔子的“均”应有两解:一是“平均”,如((荀子·君道》:“以礼分施,均编而不偏”;二是“公平”,相当于《管子·形势》所言“天公平而无私,故美恶莫不覆;地公平而无私,故小大莫不载。

”这段话经常被当作儒家宣传平均主义的经典表达加以批判。

有的学者指出,社会财富分配的公正合理,确实是社会稳定的前提之一,但孔子“患不均”之正确,并不能证明“不患贫”之合理;“均无贫”不合事实,“不均才贫”更不合逻辑;“均”是分配形式,“贫”是财富多少,财富分配之均与不均,与财富之多少没有关系。

“不患贫”是危险的,因为“贫”正是“不安”的首要原因;物贫则人争,争则不安;人所争者,正是这不足之物。

“均无贫”彻底的没逻辑,其极端形式是人人都是零,也就不是贫;而人人都是零,均是绝对均了,但贫还是贫。

这番言论虽不乏深刻,但存在诸多误解。

不能脱离特定的语境加以解释。

要知道,孔子这段话是针对季康子掌权者之流通过对外战争攻伐等不义手段掠夺土地和人口而讲的,不是泛泛而论。

他分别把“均”、“和”、“安”和“贫”、“寡”、“倾”当作两种价值,“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表面上看是只追求平均、安定而排斥土地和人口的增加,其实不然,他不过是强调通过采用“均”、“和”、“安”的手段和途径达到解决“贫”、“寡”、“倾”的问题。

2016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第I卷

2016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第I卷

2016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第I卷(总分:160分时间:150分钟)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庄子与这个世界做了长久的厮守,故而有了最绵缈的缠绵。

他对世界那种既恼又怜的丰富神情简直使人。

他对世界,在极端的蔑视里有细致的与回忆,在极端的怜惜里有失望与无奈。

他仿佛当众把一切都掷在脚下,给我们看,并遏制不住地冷笑;而当众人散去,他又收拾起这一切,把它们拥在胸前失声痛哭。

A.不可理喻体察踩踏B.捉摸不透体谅踩踏C.捉摸不透体察作践D.不可理喻体谅作践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当前,我国己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宏观调控思路也需要适时转变,应该把握政策定力,不能仅仅因为“速度焦虑”而踩大油门过快运行。

B.《易传》所言的“修辞立其诚”是千百年来中国立言者信守的古训,它要求立言者说真话,矢志穷究天地间的真理,批评家当然也不例外。

C.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家书研究中心为重建中国民间记忆,致力于家书搜集和整理工作,自2015年4月至今,近五万多份家书从海内外汇集而来。

D.天津京剧演员刘桂娟一则“点翠头面”的微博引发网友热议,就猎杀翠鸟获取翠羽做京剧演员的头饰是否过于残忍,网友的回答是肯定的。

3.下面一段文字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

,,,。

,,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①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②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③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④早的山桃也多吐莆⑤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⑥我现在所在的地方A.⑤④①③⑥②B.④①⑥②⑤③C.②④①③⑥⑤D.⑥②④①⑤③4.文章语体是为适应不同交际需要形成的语文体式,下列句子不合语体风格的一项是(3分)A.村子里很静,杜鹃鸟在果林的深处不住气地啼叫。

果树的嫩叶,在四月的微风中絮语。

江西省赣州市2016届高三3月摸底考试(一模)语文试题 含解析

江西省赣州市2016届高三3月摸底考试(一模)语文试题 含解析

2016年3月本试题分第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炭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共45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练习。

赋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它的产生,承沿了“诗六义”之一“赋”的表现手法,是诗经基础上的发展。

赋之名称由诗经而来,它与诗经有着密切关系。

赋与楚辞也有承继关系,只要细读楚辞作品即可发现:楚辞中出现了铺陈现象,有些篇章显然已具备较多赋的成分。

但是,楚辞毕竟又不同于赋.楚辞内容长于“言幽怨之情”,抒情成分浓;而赋“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抒情成分淡,咏物说理多。

宋玉的《风赋》、《钓赋》,内容为咏物,以不带抒情成分的客观者口吻描述,符合“直书其事"、“体物写志”特征。

严格说,楚辞也应是赋的近源.赋在战国后期形成,秦时只产生了一些杂赋。

到汉朝,突发勃兴,涌现出大量的赋家及其赋作品。

汉帝国的强盛,使帝王贵族奢侈淫逸之风滋长,伴之而成的,便是歌功颂德文学的畸形发展;汉代献赋制度的产生,促使文人竞相撰著赋作.但它们过于追求词藻、堆砌铺陈、多奇字僻字,又因长于铺陈,自不免失之繁琐、累赘、堆砌。

而文学成就较高的如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也具有相当的历史价值,它们对研究汉代社会的政治、历史、文化、风俗、地理、艺术等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赋发展到魏晋,出现新趋势:篇幅减小,题材扩大,抒情成分增多.这种趋势,虽汉时已萌发,并出现了一些抒情小赋,但整个文坛尚未形成风气,且数量不多,故而主宰汉文坛的仍是大赋;而到魏晋时,由于赋在风格特征上逐步趋向于诗歌化,因而在赋史上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建安以后文人作赋,大多旨在抒情,而不注重献赋媚上,这使赋成了抒情工具。

云南省昆明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云南省昆明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资料概述与简介 昆明市2016届高三模拟调研测试 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8页。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 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并请认真填涂准考证号。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职业技能的渊源,无论“巫”与“优”是否有渊源关系,都改变不了这个事实。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有人因“巫觋”是最早具有专业性质的歌舞艺人而将其视为“优伶”的远祖;也有人认为是一母所生,并无渊源。

B.在春秋时前的漫长的历史时期,既有以歌舞事神的“巫觋”,同时也有专事音乐歌舞以供奴隶主享乐的艺人,但是并无优伶的职业名称。

C.《国语》和《左传》的相关记载,说明春秋时期已经有了“优”、“伶(泠)”称谓,表明他们已经有了独立的职业身份,甚至可以代代继承。

D.巫文化解体后,原先从事祭祀的巫觋面临着职业的重新选择,一部分巫觋利用自己的歌舞专长事人,于是才有了“优伶”这个职业。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优伶与原始歌舞的表演者的不同点之一,体现在他们是古代中国娱乐观众的职业演员,他们的社会地位低,身份卑贱。

B.优伶的出现,与社会权贵阶层的娱乐需求出现有关,权贵阶层把音乐歌舞作为专利享用,自然就有了专事声色歌舞的人。

C.《国语?齐语》中优伶影响政事的事情,不仅春秋时期有,后世也屡有发生,比如欧阳修在《伶官传》中就有记载。

D.从事娱乐的优伶职业群体,是文化娱乐独立于物质生活后社会分工的结果吗,它源于原始歌舞,在巫觋文化的解体中最终形成。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适应性摸底考试-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示范高中2016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适应性摸底考试-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示范高中2016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安徽省示范高中2016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近些年,“文化创新”已经成了流行词汇。

所谓文化创新,其实并不在于创造一些新口号、新提法,关键是要能针对时下所面临的问题,探寻出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

所以,在考虑如何进行文化创新时,首先应考虑我们当前遇到了什么问题。

从国际社会经验讲,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 000美元,即人们有了较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之后,会有强烈的精神生活的需求,此时社会容易爆发信仰危机。

据2 0 1 3年的数据统计,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6 7 6 7美元,经济进入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与此同时,人们的精神信仰领域也问题重重。

这是我们进行文化创新的时代背景。

毋庸置疑,当下人们信仰领域出现的种种问题,与传统的断裂有直接的关系。

因此,文化创新就必须重新思考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

放眼全球,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法国有法兰西民族的文化,德国有日耳曼民族的文化,各民族文化都沿着各自的传统发展。

法国不会放弃自己的文化传统而完全接受德国文化,反之亦然。

这本是文化发展的一个常识。

但是近代以来,中国主张放弃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势力非常强大,这无异于摧毁自己的精神长城。

其实,文化创新决不能摒弃本国的文化传统,相反,文化创新恰恰应该以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本前提。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承的统一?为此,需要从制度上解决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源头活水”问题。

这里所说的“源头活水”有两层意思:一是作为“源头活水”的“中华元典”那就是要重视中华民族历史上那些最基本的文化经典,比如“五经”、“四书”等。

“中华元典”是中华民族价值观的载体,是中国文化的根脉,其对于一个民族的存续至关重要,正如古语所说:“叶断犹可将,根断心永绝”。

但对于这一根脉,我们向来是不太重视的。

上世纪初曾经积极倡导政治革新的梁启超对此深以为忧,他说:“今日非西学不兴之为患,而中学将亡之为患。

2016年11月高三摸底考试语文答案

2016年11月高三摸底考试语文答案

2016年11月高三摸底考试语文参考答案题次 1 2 3 4 7 10 11 12 17 18 19答案 C D A A E C E B C C C A D1.C(“百姓”的内涵在先秦时就已具备。

原文“于其后”的意思是指在“天下”这个概念背后,而不是指在有了这篇文章之后。

2.D(用顾炎武的观点来看,这是“亡天下”的表现,易姓改号,才谓之亡国。

3.A(A这里的“让天下”,让的是政权,“天下”这一概念里不包含“民众”“百姓”等意义,所以不能体现民本思想。

)4.(1)A E (答E给2分,答A给2分,答BCD不给分。

B项,先埋怨后怀疑。

C“毫不留情,故意弄伤”有误。

D 项“也为他后来能当上支书伏笔”有误。

)5.①喜欢唱戏,技艺高超。

他是远近有名的戏迷,扮相好,唱腔好,做功近乎专业水平。

②聪明能干,眼光独到。

他刚当村支书就领人修通公路,组织村民整出果园,带领村民发财致富。

③一心为民,有情有义。

他用自己的钱给村里办果品加工厂,即使蒙受村民的误解也无怨无悔。

④有气度:不在乎村民的误会,能包容村民的讥讽。

(共4分,答出1点计1分,答出2点计2分,答出其中3点即计满分。

要求既概括特点又结合文本内容。

)6.标题“湖桥绝唱”一语双关:一是说天成是湖桥远近有名的票友(戏迷),他扮演秦琼近乎专业水平,在当地堪称一绝;二是说天成是湖桥的好支书,他竭忠尽智为群众致富,他英灵早逝,他的功绩成为绝唱。

(4分,每点2分)7.(1)CE (A“摆脱了和萧军之间的感情纠葛得以平静地投入自由的创作空间中”表述错误,原文第二段中说“正试图用出走来逃离与萧军的情感困局”,说明该项所说的不是事实,而是萧红的愿望。

B“萧红的漂泊是自身的主动选择”表述不当,萧红开始时的逃婚是被动的选择。

D“也带给她巨大的精神力量”在文中缺乏依据,原文第三段中说“萧红好像隐隐找到了一种悲痛化出来的力量,这是她微小的坚强”故所谓“巨大的精神力量”无从谈起,另外,“促使她选择离开日本回国”于文无据。

2016年高三语文模拟考试答案

2016年高三语文模拟考试答案

10默写 •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 梨花开
(2)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 时已惘然。 (3)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 12.(25分) • (1)(5分)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 • 答A,B不给分。
• (A“父亲的阻挠”不正确; • B“建筑设计是一个崇高而美好的职业 “不是她姑妈的教导,是她自己的认识; • E“她的建筑设计作品不能给人震撼的 感觉”不准确,她的建筑以“创造出具 有中国文化、地域特色和时代风貌的和 谐建筑”为最高准则。)
• 7(1)”高登想不接受它
(或赠金),未被允许, 又无法归还,(就)请求 把钱放到学府里,(用来) 买书以答谢百姓。
(2)登归葬其母,事讫诣狱,而舜陟先以事下狱死矣,事 卒昭白。
(2)高登回去安葬其母, 事情结束后来到监狱,而胡 舜陟先前因事下狱死了,冤 情最终昭雪。(讫:结束, 以:因为,卒:最终,句意 2分,共5分)
4B 5 A 6C • 4.B(馆:使……住在宾馆、 客舍里) • 5.A(它日,琥有请属,登谢 却之,琥怒,谋中以危法。会 有诉琥侵贷学钱者,登呼至, 面数琥,声气俱厉,叱下,白 郡及诸司置之法) • 6.C( “秩”为“官阶,官吏 的品级等次”之义。)
7(1)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 书以谢士民。
8上片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出了怎样的 景象?(5分)
Hale Waihona Puke • 答案:主要用了对比(反衬)的 手法。(2分) • 描写了今日风雪交加,朝京人绝 的景象,与昔日元宵节的繁盛景 象形成对比。通过临安上元节昔 盛今衰的对比,反映物是人非以 及政治形势的重大变化。(3分)
9“(6分)“与君犹对当时月”的“犹”字表现了作

江西省南昌市2016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摸底测试试卷及答案

江西省南昌市2016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摸底测试试卷及答案

江西省南昌市2016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摸底测试试卷及答案江西省南昌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摸底测试语文试题本试题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B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大传统与小传统在西方国家,所谓大传统和小传统,也可以叫做“上层文化和下层文化,正统文化和民间文化,学者文化和通俗文化”。

在所有的社会里,有一种属于少数上层文化人的文化传统,叫做“大传统”,它是经学院、寺庙的教育而形成的,哲学家、神学家等其他文化人的这个传统,是有意识培养和延续的产物,主要是通过有计划的设计过的教育而传播;但是,还有一种属于非文人的文化传统,它产生于日常生活,而且这种传统也没有人专门去培养和发展,它是自然生成的。

这种说法,在中国也大体适用。

大传统在中国古代是由私塾、学校、书院的教育来传播的。

现在受过新式学校教育的人可能会看不起私塾,虽然那些私塾先生很早以前就常常是文学讽刺的对象,比如普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反》里嘲笑先生摇头晃脑念“金筐箩”,但是,他们实际上在文化传播中是最重要的。

这个大传统,就通过一些有财产、有教养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和上层社会的通行规则,逐渐建立起来。

在古代中国,一个在这样传统里生活的人,从小就受家塾教育,从小就读经典,长大考经典,成人以后按照经典的礼仪规则参加社会活动,依靠书信、诗词往来的必要知识,就形成互相认同的一个阶层。

他们的行为、举止、谈吐是他们互相认同的标志,这个传统的延续,也由一代一代的教育来保证,同时,他们还通过科举考试、婚姻关系,使这个阶层保持开放性和流动性。

而民众有民众的传统,我们不要以为民众没有“知识”,他们只是没有书本的、抽象的、学校教出来的“知识”,实际上他们有另一套“知识”。

这些知识构成小传统,而这些知识主要通过一些途径来传播。

乡土中国在几千年里已经形成一些习俗和规则,像亲与疏、责与戏、荣与耻、好与坏、怎么对人、如何做事,一个人在家中、在乡下、在和小时同伴一起玩的时候,就渐渐受到这样的教育,这种教育是无形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摸底考试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21分)一壶乾坤⑪在远古时代,宜兴丁蜀一带,人们耕作之余,取山间陶土,制作缸瓮碗罐。

生活平淡简朴。

一日,村里来了一位云游僧人,边走边喊道:“卖富贵土,卖富贵土!”人们不知究竟。

几位长者觉得奇怪,便跟随其后。

走到一个拐弯处,异僧不见了,天边出现了一道绚丽的彩虹。

老人们忽见有几个土坑,里面全是五颜六色的泥土。

老人们就把这些奇妙的五色土带回村里,捣炼烧制,竟出现五彩缤纷的色彩效果。

于是,一种独有的紫砂陶,雄踞一方。

⑫在西方,陶瓷工业高度发达国家,都没法生产出紫砂泥。

我国地大物博,红色陶土分布极广,但所产陶土矿物组成、化学组成与宜兴不一样,因此,把宜兴紫砂泥说成世界独有,决不言过其实。

⑬“女娲补天、抟土造人”,我们的祖先认为人是泥土塑造的,最后人又回归大地、化做泥土。

紫砂就是大地深处的一把土,要说简单,世界上哪有比它更简单的存在呢?但就是这么一把土,不加任何东西,捏啊捏啊,就捏出了一个奇妙的世界。

千变万化的乾坤都可以装进一把壶里。

紫砂从诞生那天起,就穿越沧桑风雨,塑造着不朽的东方传奇。

⑭紫砂泥又称岩中岩、泥中泥。

其中又分红泥、紫泥、团山泥。

即便是在宜兴,也只有丁蜀镇郊黄龙山中的甲泥矿层里才能找到。

紫砂,贵在有“砂”,那是一种含铁量很高的独特材质。

由于这种“砂”的作用,烧成后的紫砂壶外观,便会呈现出远比一般陶泥黏土丰富得多的肌理效果,它透气性好、盖不夺香而无熟汤气。

一经泡养和把玩,“火气”尽消,其“水色”和韵味,可与玉器媲美。

它那独特的肌理之美,更是世界上任何陶瓷材料都无法比拟的。

⑮紫砂矿土从岩中取出,质坚如石;几个月日晒雨淋,渐渐风化,状如粉末。

需经长期陈腐伏土,方能褪去火气,这样的过程就像储藏老酒,时间越长,酒越醇香。

生泥变成熟泥的工艺流程,经过千百年的经验积累,更是自成体系,各怀绝招。

⑯为什么紫砂艺术只属于宜兴呢?除了地理地质上的天然优势,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宜兴有几千年的制陶史。

早在新石器时期,宜兴的先民就在这片土地上烧造原始的陶器。

长期积累的成型工艺和紫砂壶的诞生,都是一脉相承的。

⑰紫砂乾坤千奇百妍,历代艺人以巧夺天工之技,将一把小小的紫砂壶出神入化,演变出千万般英姿与风情。

其造型完全用手工拍打身筒,或泥片镶接成型,成为世界造型一绝。

其间又通过变形与装饰,彰显其斑斓多姿的风貌。

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⑱成型的紫砂壶坯,要放进窑里烧成。

这也是一门天大的学问。

在丁蜀镇的前墅村,我们见到了一座迄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的老龙窑。

时间越过了千年。

如今的陶都,龙窑只是作为一座活文物而存在着。

窑的变革让应运而生的倒焰窑、隧道窑、推板窑和电窑在以后的岁月里大放异彩。

⑲终于,一把承载了紫砂艺人和窑工血汗,经过了千锤百炼的紫砂壶出品了。

那么,我们如何来鉴定它的优劣呢?⑳鉴别一把壶的好坏,首先看它的造型,要神形兼备。

其次要试一下实用功能。

泡绿茶宜选扁形口大的壶,这样散热快,不易变色;泡红茶宜选高形小口壶,经沸水冲泡后茶汤色香浓。

还要看端把是否提握方便,壶嘴出水是否流畅,口盖是否严密。

第三要看色泽肌理效果,听其音质。

一把好壶的音质是很清脆的,有金属的质感;然后再看制作的精致程度,壶的表面应该光洁圆润、线条流畅、底部平整,刻画周到;最后要看印章,名家的壶,印章十分讲究,有一整套印章分别盖在壶底、壶把、壶盖内,大小相宜,还配有签名证书、作品照片等,有的在壶上某个部位做了暗号。

总之,每个作者都有他自身的防伪方式。

⑴如果说,神奇的传说只是人们把朴素的心愿附丽于想象的翅膀,那么,紫砂陶的发现和由此焕发的巨大魅力,却让世界记住了宜兴。

“陶都”的美誉让宜兴一路风尘,从历史的深处走来。

紫砂壶的缘起和勃兴,则一直可以追溯到宋代和明代。

⑵宜兴民间,保存着一件出自北宋年间的紫砂器。

从造型看它非常粗拙,然而已经隐现出古代工匠的智慧;窑火的冶炼技术虽不成熟,但它已经彰显出紫砂壶的雏形。

它泡茶不走味,储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取暖不烫手。

色泽光润古雅,茶汤纯郁芳馨;风格超凡脱俗,意韵深厚沉郁。

风雅文人、达官名宦趋之若鹜,几与金玉同价。

⑶宋代,宜兴已经是一个逾万户的都市。

苏东坡与宜兴有着天然的缘分。

官可以不做,甚至文章可以不写,而阳羡茶却不能不喝。

他在蜀山脚下讲学,提倡“饮茶三绝”,即茶须阳羡茶,水要金沙泉,壶须紫砂壶。

后来宜兴人喜欢用一种叫“东坡提梁壶”的款式,上镌“松风竹炉、提壶相呼”之句。

尽管东坡时代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紫砂壶,但这里的人都愿意相信,东坡正是有了三绝之宝,才感叹一声:“从此买田阳羡、种橘品茶而吾将老矣。

”⑷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大概没有不喜欢茶与紫砂壶的。

明代以后,社会风习受新儒学的影响,平淡娴雅、质朴温厚已成为一种时尚。

紫砂壶的敦厚内敛、古雅蕴藉,甚合文人心意。

他们感叹于这里的溪山风流、茶陶仙洲。

有一句流传千古的禅林法语只有三个字:“吃茶去”,那是叫人把缠绕于心的世间烦恼抛却一边,以空虚清明的心境去过一种清淡无为的生活。

⑸布衣百姓没那么多讲究,但茶还是被郑重地排在柴米油盐之后。

江南乡镇的小巷深处,一年四季都飘着茶香;鼎沸闹市、寻常巷陌的老茶馆更是星罗棋布。

无论时代兴衰、王朝变更,壶中沸水依然滚,茶里言语扑面香。

许多人把生命里的宝贵年华留在了一壶茶里,了悠悠岁月,了百年人生。

那一排排黑苍的紫砂老壶已经记不清侍候了几代茶客,了多少从风雪驿道而来的寒士,了多少潦倒失意的心灵,承载了多少普通人的欢愉和惆怅;垒起七星灶,砂壶煮三江;一个砂壶四个杯,风清月朗美紫砂。

1.文章第1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2分)2.文章从整体上看,主要写了三部分内容,它们是:(答案不能超过提供的方框字数)一.写□□□□;二.写紫砂壶;三.写□□□□(2分)3.对文章内容判断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A.紫砂壶历史悠久,诞生于新石器时代。

B.文人喜欢紫砂壶与壶的品质有关。

C.茶与壶已经融入到百姓的悲欢人生之中。

D.文中提到苏轼的“三绝”是为了体现文人的风雅情趣。

E.紫砂壶的肌理之美在于其中“砂”的作用。

F.由紫砂到紫砂壶是一个由简单到神奇的过程。

4.文章第15段的划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正确的顺序是(3分)A.温暖抚慰泡老恍惚B.恍惚温暖抚慰泡老C.泡老恍惚温暖抚慰D.恍惚泡老抚慰温暖6.纵观全文,《一壶乾坤》中的“乾坤”在文中的表层义和深层义分别指的是什么:(4分)表层义:深层义:二、阅读下文,完成7-11题。

(22分)①一滴水,无法挤疼大海,一滴眼泪,却会!②有一次,母亲在午睡时做了一个梦,梦到我掉进了井里,旁边一大帮人,却没有人去救。

母亲赶到了,毫不犹豫地跳进去救我,把我救上来,自己却死过去了。

她隐隐地听到人们说:“只有当妈的才能这样啊,把孩子救上来,自己却死过去了。

”③母亲在睡梦中惊醒,她感到这个梦很不吉利,眼皮也不停地跳,她担心我会发生什么事情,迫不及待地给我打电话,可是我在午睡的时候有关机的习惯,母亲就一遍一遍地打,一直打了两个小时,我才开机。

④电话通了的时候,母亲在那边孩子一样“哇”地一声哭了起来。

听完母亲诉说的那个梦,我深深地自责起来。

对于母亲来说,无法和孩子联系的这两个小时,是多么漫长。

⑤母亲叮嘱我最近要多注意点儿安全,又一再地安慰我,说梦都是反的,梦见灾难就证明平安,没事的。

⑥这就是母爱吧。

她宁愿相信一个不真实的梦,并陷进自己假设的劫难里难以自拔。

⑦从那以后,我不再轻易地关机,因为我怕母亲再做那样可怕的梦。

⑧那一声“惊天动地”的哭泣,着实把我吓了一跳,我分明看到了在哭泣声后尾随而来的那滴眼泪,浑浊、咸涩,却又那么晶莹、甘甜。

⑨看过一篇文章,说一个失去老伴的父亲,内心充满了悲伤,可是他又不得不在儿女们面前装出笑脸,免得让孩子们替他担心。

后来,儿女们发现父亲喜欢上了吃洋葱,他总是一个人在厨房里默默地剥洋葱,眼里满是泪水。

孩子们问起的时候,他说是洋葱太辣。

其实他是在找一个借口流泪,给心底的悲伤找一个流淌的出口。

⑩有一种男人,宁可忍耐野火把心烧焦,也不会让火星溅到爱人的发梢。

有一种男人,心里藏着一个重洋,流出来,却只有一颗泪珠!○11我的父亲也是个刚强的父亲,我见过他唯一的一次流泪也是因为我。

○12那个秋天,我被一个发了疯的酒鬼连刺了四刀,多亏好心的邻居相救,才得以保住性命。

在重症监护室里三天三夜昏迷不醒,醒来第一眼,我就看到了父亲。

而当看到我终于醒来,父亲的一滴泪重重地砸到我的脸上,继而转身向外狂奔,语无伦次地对亲人们喊着:“孩儿醒了,孩儿醒了……”○13后来我才知道,当听说了我的遭遇,正在田地里干活儿的父亲风尘仆仆地从老家赶来,竟然连衣服都没来得及换,上面满是泥点子和汗渍的酸味。

母亲哭了一道儿,他训斥了一道儿,“你嚎丧个啥儿,儿子没事儿也被你嚎出事儿了。

”话虽如此说,心里早已七上八下地没了谱儿。

○14父亲,这个刚强了一辈子的汉子,天灾令他颗粒无收时没流过一滴泪,上山砍伐木头被大树压断了腿时没流过一滴泪,听说我出事儿时没流过一滴泪……在确认我醒了,重新活了过来的时候,终于哭了一次。

那一滴砸在我脸上的泪水里面,蓄着父亲满满60多年的沧桑。

○15现代舞之母邓肯的一生充满了太多的悲凉,一天之内,她的一双儿女就被汽车送葬于莱茵河中。

她在自传里悲伤地写道:“在人的一生中,母亲的哭声只有两次是听不到的——一次在出生前,一次在死亡后。

当我握着他们冰凉的小手时,他们却再也不会握我的手了。

我哭了,这哭声与生他们时的哭声一模一样。

一个是极度喜悦时的哭声,一个是极度悲伤时的哭声,为什么会一样呢?我不知道为什么,可我清楚这哭声真的是一样的。

在茫茫人世间,是不是只有一种伟大的哭声,孕育生命的母亲的哭声,既能包含忧伤、疼痛,又能包含欢乐、狂喜呢?”○16一滴水,无法挤疼大海,一滴眼泪,却会!因为那一滴滴眼泪里面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情感的风暴。

7.母亲在梦见儿子落井后惶恐不安,后来又说梦都是反的,前后是否矛盾?(4分)8.简析第⑩段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

(4分)9.第○12段画线句中“砸”字有何妙用?(4 分)10.对文章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6分)A.本文构思精巧,合理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情真挚,字里行间充满着对父母之爱的热烈歌颂。

B.本文先虚写母亲的眼泪,再实写父亲的眼泪,以虚衬实,有力地突出了父爱的博大与深沉。

C.第⑧段写儿子想象母亲的眼泪“晶莹、甘甜”,表达了儿子对至纯至真的母爱的深切感受。

D.第○14段“沧桑”一词,意蕴丰富,既指父亲生活上饱经磨难,又指父亲情感上历经波折。

E.第○13段写父亲对母亲的训斥,看似反常,实际上反映了父亲忧心如焚、焦躁不安的心情。

F.第⑥段写母亲“陷进自己假设的劫难里难以自拔”,主要表现了母亲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

11.第○15段写现代舞之母邓肯的悲情故事和悲伤诉说,有何用意?(4分)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6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