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试题答案

合集下载

2024北京西城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北京西城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北京西城高三(上)期末语文2024.1本试卷共10页,共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北京有一条古老的城市轴线,如脊梁一样,贯穿南北,两翼对称。

梁思成先生把这种在中国古代大建筑群平面中统帅全局的轴线称为“中轴线”。

北京中轴线是中国现存规模最恢宏、保存最完整的城市中轴线,被称为中国都城规划的典范之作。

元朝四年(1267年),在金代琼华岛离宫的基础上开始建造元朝的都城。

先在积水潭东北岸设置中心台,再由中心台引一条正南正北的直线作为全城的中轴线。

明朝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扩建外罗城,修建永定门。

至此,北京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全长约7.8千米全部竣工。

中轴线是中国传统思想在城市建筑上的反映,是古都北京的文化脊梁。

“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中国自古有北极崇拜的居中观,明代北京城扩展南城之后,紫禁城处于全城居中靠北的位置,符合“坐北朝南”“南面而王”的理念。

“象天法地”,将都城位置与天象中的北辰相对,中轴线及两侧建筑群的排布以星辰排布为鉴,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信仰。

“左祖右社”,宫殿的左边(东)是皇家太庙,右边(西)是社稷坛,这体现了古代礼制中重祖先、敬土地的思想。

新中国成立以后,北京中轴线的重心由紫禁城南移至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国旗杆、人民英雄纪念碑等成为核心。

在皇家祭祖的太庙以南200米建造了历史博物馆和革命博物馆(现合并组建为国家博物馆),蕴含着铭记历史、传承文化的深意;在社稷坛以南200米建造了人民大会堂,这里是人民代表参政议政的地方,如此规划寓意深刻。

进入本世纪,中轴线逐渐延伸,在北延长线上集中建造了一批规模宏大的体育设施,“鸟巢”和“水立方”分列于中轴线北端的两侧,也形成了对称的格局。

随着中轴线北延南伸的逐步实现,以及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脚步渐近,历经风雨的北京中轴线,正像承载着它的这座城,焕发新的生机。

高三语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三语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三语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经过这次事件,他变得更加成熟了。

B.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

C.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值得一读。

D. 他的演讲,不仅打动了听众,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答案:D解析:A项中“经过”应改为“经历”;B项中关联词“不仅”应放在“他”之后;C项中“值得一读”前应加上“非常”。

2.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

B.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C.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D.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答案:A解析:A项中的“春风”赋予了春风以人的行为,使其具有了“绿”的动作,是拟人手法。

其他选项均未使用拟人。

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是:A. 他热爱学习,热爱工作,热爱生活。

B. 春天的花开了,夏天的果实成熟了,秋天的落叶飘零了。

C. 他既聪明又勤奋,既善良又正直。

D.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知识的海洋,是智慧的源泉。

答案:A解析:A项中“热爱学习,热爱工作,热爱生活”使用了三个并列的短语,构成排比。

其他选项中B使用了排比,但不是三个并列短语;C使用了并列,但不是排比;D使用了比喻,不是排比。

4.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设问修辞手法的是:A. 你为什么要这样做?B. 这样做对吗?C. 这样做值得吗?D.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答案:B解析:B项中的“这样做对吗?”是一个设问句,即提出问题,不期待回答。

其他选项均不是设问。

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是:A. 他的心像石头一样坚硬。

B. 他的心像水一样柔软。

C. 他的心像火一样热情。

D. 他的心像风一样自由。

答案:ABCD解析:ABCD项均使用了比喻,将“心”分别比喻为“石头”、“水”、“火”和“风”,形象地表达了不同的心情。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6.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宋代词人苏轼的《________》。

高考全国卷3语文试题及答案真题 人教版高三

高考全国卷3语文试题及答案真题  人教版高三

高考全国卷3语文试题及答案真题人教版高三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淮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

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

其一,空间弹性。

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

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

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成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因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

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

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

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

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其三,意义弹性。

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只要能够在忙碌的生活中抽出时间阅读,无论是“浓缩书”还是原著,都是有益的。

但是,我们需要意识到,“浓缩书”只是一种辅助阅读工具,不能替代原著的阅读体验。

虽然“浓缩书”可以帮助我们快速了解书籍的主要内容,但是它无法替代我们亲自阅读原著所带来的阅读乐趣和思考体验。

因此,在选择阅读方式时,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来决定是否选择“浓缩书”。

二)夹叙夹议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我国古代有一位名叫张衡的科学家,他在地震、测量等领域做出了很多贡献。

但是,他最为人所知的成就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

这个器具可以感知地震的方向和大小,是古代科学技术的杰出代表。

张衡的地动仪是如何工作的呢?它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利用了重力和惯性的作用。

地动仪由一个圆形青铜器和八个青铜龙组成,龙的口中吐出一颗铜球。

当地震发生时,地面会产生震动,铜球就会从龙口中掉落,掉落的方向和位置就可以反映出地震的方向和大小。

虽然张衡的地动仪在当时是一项伟大的发明,但是它的精度并不高。

由于当时的工艺水平限制,地动仪的制作难度很大,而且只能在平稳的地面上使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地震仪器的制作和使用也得到了极大的改进,现代的地震仪器不仅精度更高,而且可以在各种地形和环境下使用,为人类提供了更加准确的地震预警和监测服务。

三)议论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越来越依赖网络购物。

但是,网络购物中的售后服务却成为了消费者最为关注的问题。

有些商家售后服务不到位,甚至拒绝退换货,给消费者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网络购物售后服务的监管,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首先,政府应该加强对网络购物售后服务的监管力度。

制定相关法规和规定,加大对商家的处罚力度,确保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同时,加强对售后服务质量的监督和检查,对于售后服务不到位的商家,应该及时予以惩罚,以起到警示作用。

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文章节选:(此处省略具体文章内容,模拟考试题目)1. 根据文章内容,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什么?2. 文章中提到的“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有哪些主要的不同点?3. 作者认为如何正确地对待“传统文化”?二、古诗文阅读(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3分,共6分)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4-5题。

古诗文节选:(此处省略具体古诗文内容,模拟考试题目)4. 请解释文中“”一词的含义。

5. 这首诗(文)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三、语言知识运用(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6. 请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空白处。

- 他虽然年过花甲,但精神矍铄,______(A. 精神焕发 B. 精神饱满 C. 精神抖擞 D. 精神焕发)。

7. 请指出下列句子中使用不当的成语,并说明原因。

- 他们为了这次活动,真是“煞费苦心”,准备了整整一个月。

8. 请根据所给材料,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 这篇文章的论点清晰,论据充分,论证严密,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文。

9. 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四、写作(50分)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材料:(此处省略具体材料内容,模拟考试题目)- 要求:请以“*”为题,写一篇文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三语文试题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 根据文章内容,作者对“传统文化”持肯定和尊重的态度,认为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

2. 文章中提到的“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主要不同点在于,现代文化更加注重创新和变革,而传统文化则强调传承和稳定。

3. 作者认为正确地对待“传统文化”应采取开放的态度,既要保护和传承,也要与现代文化相融合,使之适应时代的发展。

二、古诗文阅读4. “”一词在文中指的是(具体解释根据节选内容而定)。

第三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第三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第三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哈三中2024—2025 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学年八月月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本次试卷考试时间为150 分钟,分值为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26 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 小题,1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 题材料一: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刻的历史契合和强烈的精神共振。

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追求人的全面解放。

在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与把握方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具有本质上的内在一致性。

这种高度契合与共振的内在一致性,源于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普遍原则的高度认同,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人类美好社会理想的执着追求。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契合和共振,其核心体现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追求人民福祉的思想精神。

《尚书·泰誓》云:“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由此可见,以人为本的精神,早在上古时代,即已居于意识形态的核心地位。

春秋时代,孔子高举“仁”的旗帜,明确提出“爱人" 的思想。

战国时代,孟子提出:“仁者爱人。

”儒家学派顺应时代需求,融会诸家思想,对以人为本的思想传统进行与时俱进的总结发展,后来其取得中国文化的核心地位,绝非偶然,而是适应了历史发展的本质要求。

在中国思想史上,最全面概括人类社会理想之基本内容的,是“大同"的理想,其理想本质,是现实的目标和未来的憧憬。

作为中国文化重要内涵和感性表现的文学艺术,必然鲜明生动地表现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中国古人在对美好社会理想的执着追求中,体现出一种强烈的创造精神。

后世各类文献所载古代神话,最能体现中华民族先人的创造精神。

“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以形象生动的艺术夸张,展现了一往无前的创造精神。

_语文丨河北省沧州市2023届高三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_语文丨河北省沧州市2023届高三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一、现代文阅河北省沧州市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读。

材料一:王昌龄《出塞》(其一),之所以引起争议,就是因为它的后面两句,把豪情直截了当地抒发出来了。

意境艺术最忌直接抒发,一旦直接抒发出来,把话说明了,意境就消解了,或者转化为另一种境界了。

这是我国古典诗歌的另一种艺术境界,至今我国的诗学还没有给它一个命名,使之成为一种范畴,它不以意境的含蓄隽永、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特点,它的特点不是意境式的温情,而是激情,其想象如天马行空,不可羁勒。

关键在于其直接抒发的情感与理性拉开了距离,17世纪的诗话家将之总结为“无理而妙”。

中国诗中直接抒发的杰作也比比皆是。

但是,直接抒发容易流于直白,也就是流于“议论”。

王昌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之所以引起争议,就是因为其多少有点抽象。

但是,并不是所有类似议论的诗句都是命中注定流于抽象的,如李白的“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又如白居易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等等。

我国古典诗话曾经把这个问题提到理论上来总结,最早是清代贺裳在《载酒园诗话》卷一中说:“诗又有以无理而妙者,如李益‘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此可以理求乎?然自是为语。

至如义山‘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李商隐《瑶池》),则又无理之理,要进一层。

总之诗不可执一而论。

”这里说的“无理而妙”,“理”是与人情对立的,与一般的物理、事理之“理”有根本的不同,主要是与情相对立的“实用理性”。

明代钟惺、谭元春读李益《江南词》中的“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以为其好处是“荒唐之想,写怨情却真切”,“翻得奇,又是至理”,就隐约提出了理论上的“情”与“理”的关系:于情“真切”,乃为“至理”,但又是“荒唐”之想;“无理而妙”,超越通常的“理”,才是“妙语”,结论是“无理之理”。

高考高三语文试卷及答案

高考高三语文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文化逐渐衰落,乡村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许多乡村学校面临生源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资源匮乏等问题,乡村教育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教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提高乡村教育质量,促进乡村教育公平。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乡村文化衰落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B. 乡村教育面临着生源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资源匮乏等问题。

C.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教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D. 提高乡村教育质量,促进乡村教育公平是当前乡村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章首先提出了乡村教育面临的挑战,然后分析了这些挑战的原因。

B. 文章通过举例论证,说明了我国政府为改善乡村教育所采取的措施。

C. 文章最后总结了提高乡村教育质量、促进乡村教育公平的重要性。

D. 文章结构清晰,论证严密,逻辑性强。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节选自《平凡的世界》)孙少安站在门口,听着那熟悉而又陌生的脚步声,心头猛地一震。

他知道,那声音是从县上来的,而且,就是那个人的。

他抬起头,果真看见县上的那个人出现在门口。

“是少安哥,是你回来了?”县上的那个人说。

“是的,我回来了。

”孙少安回答。

“少安哥,听说你在外面混得不错,还想着回来吗?”县上的那个人问。

“我想回来,我离不开这片土地。

”孙少安说。

县上的那个人沉默了一会儿,说:“少安哥,你知道,你在外面混得那么好,回来能做什么呢?”孙少安笑了笑,说:“我知道,但我还是想回来。

这里是我的根,这里有我的亲人,这里有我的朋友。

”县上的那个人看着孙少安,心里不禁暗暗佩服。

他知道,孙少安是个有情怀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1.(3分)D(“应该不会改变”错。


2.(3分)D(“无论从哪个角度说”错,应是“从作家的角度来说”。


3.(3分)B(B项说“诗”对人的功用。

其他和材料二不相关。


4.(4分)要体现人民的情感和家国情怀,要以感性的审美体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要
有更加适合人民大众的艺术样式。

评分建议:一点2分,两点即满分,意思对、言之成理即可。

5.(4分)表现的“人”要真实具体,对人民的态度要真诚,艺术创新的地位要合适(不要把艺术创新沦为新媒介的附庸)。

评分建议:一点2分,两点即满分,意思对、言之成理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6.(3分)D(“没有一点虚构”错。


7.(3分)C(“发自内心的苦恼”错,此时应有“自卑”。


8.(6分)示例:感受到平凡人的不平凡:秦江、沈萍、沈萍的妈妈都是平凡人,但他们都
有不凡的活法;不屈服于命运最重要:秦江、沈萍都是寻找安放灵魂活法的人,不向命运屈
服;文学改变人的灵魂:沈萍从小就受到文学的影响“不认熊”,秦江因文学而为人熟知。

评分建议:一点2分,三点即满分,意思对即可。

9.(6分)示例:采用。

妈妈在沈萍小的时候背诵名篇,激发孩子不惧生活的“大浪”;沈
萍用花头巾与妈妈联系,就是要表达对妈妈的感激,自己已“张开双臂”即将飞翔;作品抒
发了对1976年后积极进取的一代青年的讴歌,也暗示着对祖国妈妈的礼赞。

评分建议:一点2分,三点即满分,意思对即可。

不采用。

小说重点塑造的是寻找不同活法的秦江;主要叙述的是沈萍对自己的深刻影响;
讴歌的是秦江、沈萍等一代年轻人的奋斗精神。

评分建议:一点2分,三点即满分,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3分)A(句意为:最后果然打败了齐国,并以此为功劳。

如今大王您说,我很赞成消
除战争。

可是其他诸侯国的人士在大王您朝廷里的,都是善于用兵的人。

我因此知道大王您
不会消除战争的。

”昭王无话回答。


11.(3分)C(《红楼梦》中不是自谦,而是指品行不端、没有出息。


12.(3分)D(公孙龙没有说对方窘境。


13.(8分)(1)司马喜在中山国王前就“非攻”的主张诘责墨家学派名叫师的人,说;“先
生您所主张的是‘非攻’吧?”
评分建议:难、状语后置、夫、句子通顺各1分。

(2)您太受您的君主轻视了。

您的君主说宁肯用奴仆当司徒,也不用您。

评分建议:贱、宁、无、句子通顺各1分。

14.(3分)孟卬曾经有益于国家,割地给秦王;以情感动魏王,“长叹”且述说秦会善待
自己如善待牛;以后果警醒魏王,将不会从秦国拿到秦答应过的东西。

评分建议:一点1分,三点即满分,意思对、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译文】
公孙龙用如何消除战争的话劝说燕昭王,昭王说;“很好。

我愿意跟宾客们商议这件事。

”公孙龙说;“我私下里估计大王您不会消除战争的。

”昭王说;“为什么?”公孙龙说:“从前大王您想打败齐国,天下杰出的人士中那些想打败齐国的人,大王您全都收养了他们,最后果然打败了齐国,并以此为功劳。

如今大王您说,我很赞成消除战争。

可是其他诸侯国的人士在大王您朝廷里的,都是善于用兵的人。

我因此知道大王您不会消除战争的。

”昭王无话回答。

司马喜在中山国王前就“非攻”的主张诘责墨家学派名叫师的人,说;“先生您所主张的是‘非攻’吧?”师说:“是的。

”司马喜说;“假如国王发兵攻打燕国,先生您将责备国王吗?师回答说:“这样说来,那么相国您赞成攻打燕国吗?”司马喜说:“是的。

”师说;“假如赵国发兵攻打中山国,相国您也将赞成攻打中山国吗?”司马喜无话回答。

路说对周颇说:“您如果不爱赵国,那么天下人一定会跟随您。

”周颇说:“我本来想让天下人跟随我啊。

天下人跟随我,那么秦国就有利。

”路说回答他说;“这样说来,那么您想让秦国有利啦?”周颇说:“想让秦国有利。

”路说说;“您想让秦国有利,那么为什么不因此而让天下人跟随您呢?”
魏王派孟卬割让绛、窃、安邑等地给秦王。

秦王很高兴,让起贾去向魏王为孟卬请求司徒的官职。

魏王很不高兴,回答起贾说:“孟卬是我的臣子。

我宁肯用奴仆当司徒,也不用孟卬。

希望大王另用其他的人诏示我。

”起贾出来,在庭院里遇到孟卬。

孟卬说:“您说的事情怎么样?”起贾说:“您太受您的君主轻视了。

您的君主说宁肯用奴仆当司徒,也不用您。

”孟卬进去谒见,对魏王说:“秦国客人说什么?”魏王说:“请求用你当司徒。

”孟卬说;“您怎样回答他的?”魏王说;“我说‘宁肯任用奴仆,也不用孟卬。

”孟卬长叹道:“您受秦国控制是应该的了,秦国善待我,您对此为什么要猜疑呢?把绛、窃、安邑的地图让牛驮着献给秦国,秦国尚且会好好对待牛。

我虽然不好,难道还不如牛吗?况且,您让三位将军先去秦国为我致意,说‘看待孟卬如同看待我一样’,这是重视我啊。

如今您轻视我,以后让我去索取秦国答应过的东西,我即使贤德,难道还能做到吗?”过了三天,魏王才答应了起贾的请求。

大凡君主给人大的官职,是因为他有益于国家。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3分)B(可以看出诗人仍然看重晚年生活。


16.(6分)多年不见庐山胜景的遗憾,不能在庐山享受自在生活的惆怅,岁月逝去容颜衰老的忧伤。

评分建议:一点2分,三点即满分,每点“恨”的内涵、诗句分析各1分,意思对、言之成理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1)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2)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3)示例:①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②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
西斜。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18.(3分)示例:①众口铄金、人言可畏、三人成虎、祸从口出②天花乱坠③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19.(4分)示例:所谓利害,或是他人口中的利害,或是现实中真切的利害,而后者是刘
基所说的“利害之实”。

评分建议:一点1分,三点且句子通顺即满分,意思对、言之成理即可。

20.(4分)示例: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出现了喻体“烟幕”;以此比喻掩盖真相或本意的言语;形象地凸显了语言蕴藏的巨大影响力;暗示人们要透过语言烟幕,灼见事实真相,明了事实。

评分建议:一点1分,四点即满分,意思对、言之成理即可。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21.(3分)D(D项和文中句子一样,都是表示“唤起听话人对于下文的注意”;A项表示“理应如此”的意思;B项表示“事实显而易见”的意思;C项用在祈使句中,表示期望或劝阻。


22.(6分)示例:①他们却总是缄默不语②不全因为“不屑”③一个是用文字做壶
评分建议:一处2分,意思对、言之成理即可。

四、写作(60分)
23.作文评价整体要求
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

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思考具有独立性;表达准确流畅,合理运用词语、句式、修辞等。

行文要围绕“向前走”的内涵、结果、方式、方法、目的、要求、态度、性质等的一个或多个方面阐述。

参考立意:盯紧目标向前走;带着初心向前走;青春不停留,非要向前走;辉煌的远方是走出来的;不向前,不踏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