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学年奉贤区高三语文一模卷含答案

合集下载

上海市2013年各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答案(一)

上海市2013年各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答案(一)

上海市2013年各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答案(一)闵行区一模答案一阅读一、(16分)1.(1分)陈滥(写错一字不得分)2.(2分)⑴、⑵,⑶,⑷?3.(2分)人类灭亡(或人类倒退回野蛮原始的时代,或摧毁人类的文明)(2分)4.(2分)B5.(4分)内涵①:无论是“雨”还是“雪”,所代表的都是公正与无私:在下雨或者下雪时,无论高低贵贱都是平等的。

内涵②:无论是“雨”还是“雪”,都涤除了人性中的污浊与黑暗:雨水有洁净的功能,雪的洁白也会让污秽在它面前无所遁形。

或“雨”和“雪”既是洁净的,又是污秽的。

(4分)(评分要点:内涵各1分,理由陈述各1分)6.(5分)提示:“雨非雨,雪非雪”,“雨”和“雪”绝对不仅仅是客观的自然现象,相反是神秘、朦胧、飘渺的,因而可以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和丰富的意象解读。

正如白居易的“花非花、雾非雾”一样飘渺朦胧,意涵丰富。

另外,“雨”、“雪”的描写,还有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象征等作用。

答题时注意摘取原文信息,进行充分说明。

选取其中一点进行论述即可。

要点:摘取原文中关于“雨非雨”或者“雪非雪”的信息1分;举例说明中能够扣住所筛选的信息要点进行正确的阐析3分,语言表达1分。

示例1:“雪”不仅是自然现象,同时它的“严寒与温暖,随你怎么写就怎么写”可以让我们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着丰富的解读: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风雪不仅有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而且“风雪的严寒”与“陆虞侯等人的密谋陷害”相呼应,当林冲无意中听到杀人计划时,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天气的寒冷,还有忍辱含垢、苟且偷生希望的彻底破灭,深入骨髓的寒意终于让他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在这里,风雪的严寒让我们对林冲的性格有了丰富的解读。

示例2:“雨水可以让大地恢复生机,让万物复苏”,人也如此,《最后一片叶子》中琼珊在疾病的困扰中丧失了生存的信念,而凄风苦雨之夜贝尔曼用生命画下的最后一片叶子让琼珊有了生存下去的热望,从一蹶不振、沮丧绝望中恢复了生机,从而走向新生。

2013届高三模拟试卷(01)语文参考答案

2013届高三模拟试卷(01)语文参考答案

2013届高三模拟试卷(01)语文试卷参考答案1.D。

A.悄无声息qiǎo;B.抛头露.面(lù);C.偌.大(ruò)椎心泣血chuí2.D。

A.额手称庆;B.候车,走投无路;C.掉以轻心;(注:般配和班配现通用)3.C。

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还没有停止,多形容新生事物正在蓬勃发展。

不能和“正”“刚刚”等词语连用。

A.不求甚解原意是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只求领会文章的大意。

现在多指学习不认真,不会深刻理解或指不深入了解情况。

B.光风霁月,形容雨过天晴时万物明净的景象,比喻太平清明的政治局面,也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心地。

D.泾渭分明,泾河之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来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也用来比喻人品的清浊,或比喻对待同一事物表现出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4.B。

A 搭配不当,删去“和先进的战斗机”,或者改为“至今仍未能研制出先进的战斗机和发展出完善的国防工业”。

C.成分残缺,“除了”前面应该加“中国民众”,因为前面一句话的主语是“中国民众的神经”,与后面不同,后面的主语不可省略。

D.关联词位置错误,把“一旦”放在“中国”前面。

5.A。

B最后的两个问句是连续问,所以应该吧最后一个逗号改为问号。

C句号应改放在引号的外面。

D第一个逗号改为顿号。

6.C。

觉民那里表述错误,应该是觉新。

觉新一开始不同意觉慧出走,但后来还是决定暗中帮助弟弟觉慧,帮他筹集了路费。

7.D。

无中生有,原文讲的是“多元文明的繁荣的出现和确立,是人类进化到更高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

”8.C。

A项张冠李戴,原文是“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从一个侧面看来就是民族融合的历史”,主语应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史”。

B项时间范围错误“一直”应该改为“一段时间内”,原文在第二段第三行“西方文明从明代末年开始传入中国,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只是对传统的中华文明的局部补充”。

D项“可能”错误,原文是肯定语气,在第五段说“交融之后出现的人类文明仍然是千姿百态,我们的世界仍然是异彩纷呈”。

奉贤一模高三语文试卷

奉贤一模高三语文试卷

奉贤一模高三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共3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1. 根据文本内容,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3分)2. 分析文中提到的“XX”概念在文章中的作用。

(3分)3. 作者对于“XX”现象的看法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

(3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5题。

4. 文章中“XX”的象征意义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分)5. 作者通过“XX”这一情节,想要传达什么样的信息?(3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共12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6-8题。

6. 根据文本内容,概括“XX”的主要特点。

(4分)7. 文本中提到的“XX”事件,其影响有哪些?(4分)8. 作者对“XX”现象的态度是怎样的?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

(4分)二、古诗文阅读(共30分)(一)文言文阅读(共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9. 解释文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6分)10.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6分)11. 分析文中“XX”人物的性格特点。

(3分)12. 作者通过“XX”事件,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3分)(二)古诗词鉴赏(共12分)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13-15题。

13. 这首诗/词的主题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4分)14. 诗/词中“XX”的意象有何作用?(4分)15. 作者在诗/词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分)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一)词语运用(共6分)16. 根据语境,选择最合适的词语填空。

(3分)17. 分析文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3分)(二)句子运用(共6分)18. 根据语境,改写句子,使其更符合语境。

(3分)19. 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分)(三)语段运用(共8分)20. 根据上下文,补充完整划线处的内容。

(4分)21. 分析文中划线段落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4分)四、写作(共60分)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上海市2013年各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答案(二)

上海市2013年各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答案(二)

上海市2013年各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答案(二)宝山区高三语文参考答案(一)知识产权的终结(16分)1、束缚、约束(2分)2、破坏性创新发展的三个阶段(2分)3、D(2分)4、以当年复印的高成本和低质量说明当今数字技术使侵犯知识产权成本之低。

(3分)5、A(3分)6、只要自圆其说,两种观点(包括修改知识产权条律、降低使用知识产权成本使更多受众获益等)都可以。

(4分)示例1、应该大力保护知识产权,因为:知识产权是一种法定的无形财产,不容任意侵犯;在中国等地知识产权未能真正得到保护也是法律不健全与执法不力所致,中国的发展同样包含法制建设发展的要求;知识产权可以随意获取也削弱自身创新发展动力,不利于国家科技文化长远发展;互联网也会逐渐形成保护知识产权的游戏规则,免费午餐迟早会结束。

示例2:希望知识产权终结,因为:知识产权所有者应该获取一定的收益,但是目前的知识产权的成本过于高昂,这从“破坏性创新”带来的优质低价产品和服务中即可知道;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有了更广泛的获取信息渠道,想要保护也相当困难;伟大的发明创造、优秀文化作品都是人类的共同财产,应该为更多的人所分享;知识产权是一种新的垄断,不公平的竞争往往导致国家之间、企业之间贫富差距更加悬殊,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格格不入。

(二)听风楼记(22分)7、将“我”听到冯伯伯死讯后失去知觉的反应比作冻僵一般,又将对冯伯伯的回忆比作烤火,使自己慢慢缓过神来,形象地写出噩耗对“我”打击之重,回忆给“我”带来温暖与慰藉。

(3分)8、揭示了“此刻”在人生中普遍意义,尤其是“此刻”在社会历史特定时期的巨大推动作用,从而更好地表现冯伯伯对时间阐述的深刻性。

(3分)9、冯伯伯立足于社会人生,在行动中创造,在创造中表达自己的态度、立场,来理解社会人生。

(2分)10、C E(6分)11、文章开头不是采用一般的倒叙形式,而是由三十年前上听风楼告知惊天内幕起笔(这是两人关系发展、社会变革的重要事件),转到接到冯伯伯死讯的感受,自然引出对冯伯伯的回忆,使行文更富有变化,构思独特。

高中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上海市奉贤区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试题

高中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上海市奉贤区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试题

2013学年奉贤区高三语文一模卷含答案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6题)西洋镜里的中国文化面目与出路苗蛮子○1“崇洋媚外”这个词,近些年在中国有些火,那些对西方文明热情拥抱的国人,很自然地被归入这个词条之下。

殊不知,早在18、19世纪,许多西方人也曾对中国文明充满着近乎狂热的崇拜,而且其中不乏有像伏尔泰这样的启蒙思想家。

○2两个世纪之前,中国的文官制度与科举考试、语言文字与文学艺术、圣哲文化与贤明统治等等,无一不受到思想启蒙家们的盛赞。

伏尔泰在《风俗论》中说,“哲学家在东方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和物质的世界。

”据说伏尔泰在盛赞儒家学说的同时,甚至还在礼拜堂里挂起孔子像,朝夕膜拜。

而在霍尔巴哈、波维尔等人眼里,“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如果中国的法律变为各国的法律,中国就可以为世界提供一个作为归向的美妙境界。

”在英国诗人拜伦笔下,中国更被描绘成一个美丽的幻影:“遥远的中国开来的船/无一不为他卸下馨香的产品”。

○3看着欧洲思想家(而不是普通老外)笔下这些炫目的词句,亲爱的同胞、尤其是那些据说是“爱国分子”的国人,是不是有些晕乎得飘飘然了呢?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就是一种无知与谵妄了。

○4启蒙思想家们将十八九世纪的中国描绘成天堂,当然有欧洲人多激情浪漫的因素,至于像拜伦这类疯子式的天才诗人,将中国虚化为一个理想物也就更不足为奇。

但我们不能因此而说启蒙思想家们是由于脑袋发热,而看不到闭关锁国的中华帝国的种种缺陷。

比如同时代的卢梭就认为,中国人考虑更多的是规矩,他们的伦理更多是掩饰,而他们的人性则多为屈尊和崇上;而中国人的这种特点,以至于在孟德斯鸠看来,不免有些悲观地不确信“一个能够保证政治自由的政府是否适合中国”。

○5欧洲启蒙时代的中国观,当然是不完整的,也更是功利的——启蒙思想家笔下的中国,不过是他们按照“既定需要”主动剪裁了的文明片段。

欧洲启蒙时代,启蒙思想家急需一种外力作为传统思想堡垒的突破口。

2013年上海市高三各区语文一模作文题与立意

2013年上海市高三各区语文一模作文题与立意

2013年上海市各区(县)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一模)语文试卷选编(作文题目与分析部分)目录普陀区.......................................................................................................... •杨浦区.. (2)长宁区 (2)闵行区 (3)嘉定区 (3)虹口区 (4)松江区 (4)浦东新区 (5)徐汇区 (5)宝山区 (6)金山区 (6)静安区 (7)闸北区 (7)黄浦区 (8)崇明县 (8)青浦区 (9)奉贤区 (9)普陀区【题目】29、根据下面材料,选取一个角度展开联想,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一个英国小伙子,参加“非诚勿扰”节目,女问:有房吗?婚后跟谁住?答:上世纪老房子;跟家人一起住。

数灯熄灭,女方又问:你什么工作?答:大兵。

剩一盏灯,最后女问:结婚有宝马车吗?答:奶奶不同意,一般用马车。

灭灯。

隔天,《泰晤士报》头版:我皇室成员哈利王子参加“非诚勿扰”,首轮即遭淘汰。

杨浦区【题目】近来,一些民国时期的小学生作文受到热捧。

有一篇《公平的太阳》写道:“天上的太阳,一天到晚放出了温暖的光,照耀着一切的人物,不论有钱的,没钱的,都受到它的恩惠。

”有人评价其具有深刻的人文素养。

还有《蟋蟀》一文:“玩者利用蟋蟀之手以为博,而蟋蟀不自知,胜则欣欣而喜,败者泱泱而恨。

”评论道:作文流露出一派天真自然的童趣,遣词造句古朴智慧温雅。

也有专家认为一味地厚古薄今是没有意义的。

现在的小学生不在民国的语境里生活,而现在的小学生信息量更大,知识面更广,没有必要向民国小学生学习作文法。

根据上述材料,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

要求:①不少于800字;②不要写成诗歌;③不要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参考分析】可以赞同推崇民国小学生文风的观点,也可以赞同专家“没必要厚古薄今”的观点。

上海市各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答案(四)

上海市各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答案(四)

上海市2013年各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答案(四)浦东新区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三语文检测试卷参考答案一阅读 80分(一)(16分)1.国人普遍存在的重人伦(1分)、轻真理(科学)的心态(1分)。

2.D(2分)3.呼应第①段,批评国人把科学看成“器者”、“术者”、“艺者”;引出第⑥段批评国人把科学等同于现代技术、设备、生产线。

(第⑤段中所谓“太低、太粗”实际上对应的是第①段“在国人眼中,科学乃器者、术者、艺者”;所谓“太呆、太窄”主要对应的是第⑥段中“我们接受现代技术、设备、生产线,却没有来得及在我们的文化中,适时接受乃至培育出科学精神”)(答对1点得2分,答对2点得3分)4.只有人们不再功利地关注技术的成果和效用时,我们这个时代才会真正拥有科学精神。

或者:只有人们不再功利地关注技术的成果和效用时,科学才会真正走进我们这个时代。

(2分)5.B(3分)6.社会制度(或“民主制度”、“社会体制”,答“最佳拍档”不得分)的发展没有给科学精神提供良好的条件;我们的文化没有适时地接受和培育出科学精神;功利性的目的使人们更多地关注技术从而背离了科学精神的真正意义。

(答对1点得1分,答对2点得3分,答对3点得4分。

)(二)(21分)7.常州没有精彩的、迷人的历史文化(或:常州没有被历史称为“吴”的故事与精彩)。

(2分)8.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淹城对春秋文化的完整封存(或保留、保存、珍藏)和不受世俗干扰的沉静与坚守。

(2分)9.此句在第⑥段意在强调淹城“小”而有魅力(虽小如“逗号”,但有着还原历史价值的奇特魅力)(1分)。

在第○11段则强调淹城形态的“逗号”负载着的“活法文化”,令人沉思与回味(1分)。

两句在文中反复使用,推进文意,逐层揭示出淹城的历史文化内涵。

(1分)10.《桃花源记》虚构了陶渊明的理想的生活图景,(1分)淹城的先人使之变成了现实,(1分)并且因地制宜,创造出“三城三河”的城堡模式。

(1分)人们安全地、平静地、自由自在地生活着,孕育出独特的活法文化,(1分)。

2013年上海市奉贤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含详解)

2013年上海市奉贤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含详解)

2013年上海市奉贤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一、阅读1.(16分)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美丽中国”不能雾霾重重①1978年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经济体,持续30年以上时间9%的年均GDP增长率也超过了当年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增长时间。

显然,持续超高速的经济增长,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为实现“以人为本”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

②但是,超高的经济增长同时带来了自然资源的极大消耗。

早在2002年,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所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共同编写的《2002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就尖锐指出,环境问题使中国损失GDP的3.5%﹣8%.但这10年来,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中国的资源消耗、尤其是对环境因素影响巨大的能源消耗一直处于“亢奋”阶段。

2011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34.8亿吨标准煤,成为世界第一。

研究表明,中国单位产值的矿产资源消耗与能源消耗,是世界平均值的3倍,单位产值的废物排放量,是世界平均值的数倍。

在中国经济强劲增长的同时,自然界已经不断发出警报:荒漠化扩展、耕地流失、草地退化、水资源短缺加剧等等。

这些都说明中国生态环境维持经济增长正在、或者已经达到负荷极限。

③从雾霾的成因看,除了天气本身的因素外,主要就是与排放的各种污染物有关。

而各种排放污染物与GDP密切相关。

GDP首先造成制造业的一次和二次污染,特别作为能源消耗大国排放的污染物成倍增加就难以避免。

各种排放污染物也与GDP和收入增长有关。

当收入随着GDP大幅度上升的时候(当然是好事),生活消耗也大幅度递增,甚至超过了收入增长。

例如,在中国,2012年与2002年相比,GDP增长了1.5倍,而汽车生产和销售同期几乎增长了5倍。

当汽车尾气等排放的污染物,在地面灰尘大、空气湿度低,地面的人和车流使灰尘搅动起来的时候,雾霾就难以避免。

此外,空调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功率越来越大,使用越来越频繁,热度与冷度越来越离谱。

这些与GDP密切相关的能量消耗和同步的污染排放,必然要受到自然界的警告甚至惩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学年奉贤区高三语文一模卷含答案(2013年1月)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6题)西洋镜里的中国文化面目与出路苗蛮子○1“崇洋媚外”这个词,近些年在中国有些火,那些对西方文明热情拥抱的国人,很自然地被归入这个词条之下。

殊不知,早在18、19世纪,许多西方人也曾对中国文明充满着近乎狂热的崇拜,而且其中不乏有像伏尔泰这样的启蒙思想家。

○2两个世纪之前,中国的文官制度与科举考试、语言文字与文学艺术、圣哲文化与贤明统治等等,无一不受到思想启蒙家们的盛赞。

伏尔泰在《风俗论》中说,“哲学家在东方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和物质的世界。

”据说伏尔泰在盛赞儒家学说的同时,甚至还在礼拜堂里挂起孔子像,朝夕膜拜。

而在霍尔巴哈、波维尔等人眼里,“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如果中国的法律变为各国的法律,中国就可以为世界提供一个作为归向的美妙境界。

”在英国诗人拜伦笔下,中国更被描绘成一个美丽的幻影:“遥远的中国开来的船/无一不为他卸下馨香的产品”。

○3看着欧洲思想家(而不是普通老外)笔下这些炫目的词句,亲爱的同胞、尤其是那些据说是“爱国分子”的国人,是不是有些晕乎得飘飘然了呢?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就是一种无知与谵妄了。

○4启蒙思想家们将十八九世纪的中国描绘成天堂,当然有欧洲人多激情浪漫的因素,至于像拜伦这类疯子式的天才诗人,将中国虚化为一个理想物也就更不足为奇。

但我们不能因此而说启蒙思想家们是由于脑袋发热,而看不到闭关锁国的中华帝国的种种缺陷。

比如同时代的卢梭就认为,中国人考虑更多的是规矩,他们的伦理更多是掩饰,而他们的人性则多为屈尊和崇上;而中国人的这种特点,以至于在孟德斯鸠看来,不免有些悲观地不确信“一个能够保证政治自由的政府是否适合中国”。

○5欧洲启蒙时代的中国观,当然是不完整的,也更是功利的——启蒙思想家笔下的中国,不过是他们按照“既定需要”主动剪裁了的文明片段。

欧洲启蒙时代,启蒙思想家急需一种外力作为传统思想堡垒的突破口。

而中国文化里恰好有他们所需要的东西:比如孔子思想中“有教无类”的不分贵贱的平等观念、中国科举制相对开放的人才选拔等等。

于是,中国文化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挑战神权的绝好武器。

有人比喻说,中国文化之于欧洲思想启蒙运动,结果是“拿东方之火煮熟..了西方的肉”,此话虽有自大之嫌,却也不无道理。

○6可尽管如此,对于启蒙思想家来说,中国文化也仅仅是一种工具而已,而不会改头换面全盘中国化。

西方人历来认为欧洲是世界的中心,潜意识中有一种强烈的优越感,自然是不屑于“以华为师”的。

据说当年腓特烈大帝在伏尔泰思想的蛊惑下,曾试着向乾隆皇帝提出要求通商。

只可惜这位专制而又开明的君主,被吃了个闭门羹。

腓特烈大帝后来在给伏尔泰的信中,恼羞成怒地称中国人“不过是些少见多怪的野蛮人”。

这其中,虽然有乾隆的夜郎自大,但也可看出欧洲人蒂固根深的东方落后论。

○7这样我们再来看今天外国人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潮——汉语、孔子、kongfu(功夫)、书法、京剧、饮食……这些中国文化符号,无一例外地受到了老外的关注。

面对这股前所未有的“中国热”,我们无疑有必要省思:老外是真的对这些东西感兴趣吗?是真正认同中国文化,还是更多出于一种猎奇心态?在我看来,答案恐怕更多地倾向于后者。

○8而且还要警惕这样一种盲目乐观心态:看着发烫的“中国热”,便天真地以为中国文化征服了全世界。

正如不能因为最近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便以为中国文学站上了世界文学的巅峰一样——这样的看法,显然是无逻辑的。

这当然不是否认莫言的文学成就,但事实上,莫言的作品能够进入西方主流视野,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翻译”以及“影视”的传播。

因此,如官方所说的“莫言获奖是文学的胜利”,说是翻译(传播)的胜利,至少说是两者的胜利。

○9“中国热”以及莫言获诺奖,说明中国文化正逐步走向世界。

但也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国际话语权还存在着很大的落差,甚至根本就无从说起。

个中原因恐怕不在于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力不够,而在于中国当代文化对世界的吸引力不足——诸如京剧、书法等传统艺术形式无疑是有魅力的,然而较之传统文化符号的“繁盛”,则是中国当代文化的乏善可陈,我们从中实在拿不出足够吸引老外的东西。

何况,中国一些传统文化也因保护不力或墨守成规,而呈现衰败模样,致使吸引力大打折扣;更为尴尬的是,像书法、茶道等传统文化,在儒家文化圈的其他国家如日本、韩国,反而做得有声有色,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吸引力。

○10传统文化“强”而当代文化“弱”这种不平衡状态,并不是向世界所展示的一个完整而有活力的中国。

显然,未来中国能否在国际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格局中具有话语权,取决于中国能否在接续传统的前提下,创造出反映时代精神和普世价值的文化符号。

当然,在此过程中,我们不能妄自菲薄,老是仰西方人之鼻息,而有必要培养自己的文化评价标准和价值取向,毕竟无论是“中国热”还是莫言获诺奖,背后都有着强烈的欧洲中心主义色彩;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警惕那种文化自恋的心态,而盲目搞出一套标准与人类文明相隔绝,否则便怡人笑柄了。

1、简析第4段的作用。

(3分)2、第5段加点词“煮熟”在文中的意思是(2分)3、根据文章的意思,可依次填入第8段空格处的一组词语是().(2分)A、不仅更可以或B、与其不如或C、不仅更可以甚至D、与其不如甚至4、通读全文,概括“西洋镜里的中国文化”除第三副外的另外两副“面目”:(2分)○1○2○3在当代国际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的格局中,中国文化是缺乏国际话语权和吸引力的。

5、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A、作者对“崇洋媚外”者(第1段)和“爱国分子”(第8段)都持否定态度。

B、中国古代的政治和伦理道德曾受到部分欧洲哲学家的热情追捧。

C、作者记述腓特烈大地批评中国人“不过是些少见多怪的野蛮人”,目的在于揭示其不完整而功利的中国观。

D、作者提醒人们,要警惕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滋生国人的盲目乐观心态。

6、从2004年至今,孔子学院已在全球106个国家的350多个教育机构落户么,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全球品牌和平台。

以孔子学院为例,结合文章观点,分析改变当前西洋镜里的中国文化面目之出路。

(4分)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22分)流年(节选)彭学明○1我家的吊脚楼,是隐没在一片翠竹丛中的。

○2竹,是湘西最常见的植物,竹在湘西,最受欢迎。

正像一粒火可以燎原一样,一根竹可以发遍千山。

它预示着兴旺的人丁,预示着蓬勃的生命,预示着财源的茂盛。

因此房前养鱼,屋后栽竹,是湘西人最乐意做的美差。

○3我家的竹,是母亲和妹妹在修了小屋后栽的。

那年,母亲从一个亲戚家挖来两根楠竹栽下,第二年,就变几十根了,第三年,就变几百根了。

转眼,就是绿蒙蒙的,一大片了。

风一吹,绿意一片片招摇,一片片倒伏,绿色的声音从屋顶上沙沙响过。

茂密的绿色,生长出茂密的诗意,温柔而坚挺。

坚挺的是齐刷刷拔地而起的身姿,温柔的是整齐齐俯首而立的头。

阳光落在翠竹上,阳光是绿的。

鸟翅落在翠竹上,鸟翅是绿的。

母亲和妹妹的歌声落在翠竹上,母亲和妹妹的歌声是绿的。

霞光烧过的时候,母亲和妹妹,总会坐在吊脚楼的坪院里,看绿竹枝头百鸟跳跃,听绿竹枝头百鸟和鸣。

那被霞光和绿色染过了的鸟声,一声比一声脆,一声比一声甜。

特别是一场春雨过后,当竹笋像诗歌一样,从竹林里密密麻麻地冒出来时,母亲和妹妹听得到竹笋破土的声音,听得到诗歌激动的喘息。

那诗尖尖的,小小的,一圈一圈、一寸一寸地从地里旋出来,带着一点点叶芽,含着一点点嫩壳,像成千上万只鸟嘴,对着蓝天,唧唧合唱。

○4我家的吊脚楼,建起来很简单,也就是在小木屋的两头,各接了一排厢房。

也就是说,两头各接了两间悬空和吊脚的楼房。

小草一样的母亲,被生活的大山重压了一辈子,她也该在宽敞的吊脚楼里,轻松而敞亮地过她的晚年了。

○5像一个抱着双手,单腿独立,靠在墙上,望着远方的思想者,我家的吊脚楼,也正背依青山绿水,默默凝望。

凝望沧桑的岁月,凝望新生的希望,凝望母亲远去的凤凰。

是的,母亲像凤凰一样远去了,母亲的吊脚楼却地久天长地留了下来。

吊脚楼的一些章节,吊脚楼的一些画面,吊脚楼的一些质地,都带着母亲的体温,在民间闪光。

○6开始,我家的木窗都是简单地把十几根木条,一根一根整齐地隔开,留出空隙,透出光亮。

母亲从外面请来最好的木匠,把窗子和门,都重新改成花格的,雕上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刻上神话传说、民间故事。

把呆头呆脑的木头,硬是变成了一本有生命、生活、生气及艺术的活画图。

你看,门框上刻着的草地和树丛里,有一只鹿,有一群蜂,有一只猴浑然地连在一起,那意思是“一路封侯”;门板上的一株腊梅怒放着,有一只喜鹊停在梅梢,就是“”。

想想看,一路封侯了,哪能不喜上眉梢?而窗格上雕刻的鲤鱼、雄鸡、牡丹、百合、蔬菜、瓜果等万事万物,都栩栩如生地表达着年年有余、百年好合等吉祥的愿望。

母亲,真是人间最伟大的写手,任何作家艺术家,都在母亲富于诗意的想象里,。

○7吊脚楼下悬空的两个厢房里,母亲在一个厢房安上了碓、磨,在一个厢房堆放着杂物和柴火。

久而久之,那里就成了母亲另一个劳作的空间。

舂碓时,一只脚在踏板上使劲一踏一放,碓头就高高扬起,高高落下。

人在踏板上起起伏伏,谷在碓窝里越春越烂。

把春烂的谷米在筛子里一筛,壳是壳,米是米,干干净净。

母亲舂碓时,还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篙,竹篙上装着一把弯弯的棕树叶杆子,边春边用竹篙搅拌碓窝里的谷米,以便受力均匀,把所有的谷米都春到。

母亲在踏板上左右摇晃的身影,母亲边踩踏板边搅匀谷米的姿势,是那么的协调,那么的匀称,那么的优美,简直就像一个天才的舞蹈家,在跳一种别开生面的劳动舞。

是的,这是劳动,这是舞蹈,这是母亲的劳动、母亲的舞蹈,是母亲奉献给世界的最质朴伟大的舞蹈。

其实,母亲又何止是一个天才的舞蹈家?她脚下踩着的那个踏板不是一把琴吗?她手里拿着的那根竹篙不是一张弓吗?她一弹一拨的声响,不是世界上最动听的音乐吗?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乡村音乐演奏家!○8母亲就在这样的舞蹈和音乐里变老变瘦,我们就在这样的舞蹈和音乐里变美变俊,日子就在这样的舞蹈和音乐里变富变好。

从流浪的屋檐,到暂住的油坊,从简单的仓库,到温馨的小木屋和宽敞的吊脚楼,我历经艰辛而终获幸福的家,像小小的一滴水,反射着时代的光辉;我看似奇崛但却快乐的平民生活,像淡淡的一点绿,映衬着这个时代的底色。

时代在变,家也在变。

家,国,和时代,是一根血脉上的同一个细胞,相亲相爱,相生相息。

正像老母亲说的,好的国家社会,好的时代年头,都被我们赶上了,还有什么不满意的?7、赏析第8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3分)8、第6段两处空格应该填入的成语分别是:(2分)A B9吊脚楼是作者描述的重点,对此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6分)A、第1段独句成段,点出了“我家”的吊脚楼的位置,创设意境,引起注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