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经验分享 讲题 让思维教学植根课堂

合集下载

特色校本课程经验交流发言稿

特色校本课程经验交流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校特色校本课程的经验。

近年来,我校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政策,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积极探索特色校本课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下面,我就我校特色校本课程建设的一些经验与大家进行交流。

一、明确课程目标,把握课程方向我校特色校本课程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明确课程目标。

我们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特色,力求让每个学生在特色校本课程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二、整合校内外资源,打造特色课程体系1.挖掘校内资源。

我校充分利用学校师资、场地、设备等资源,开设了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

如:书法、绘画、音乐、舞蹈、体育、科技等。

同时,我们还邀请校内优秀教师担任课程主讲,确保课程质量。

2.整合校外资源。

我校积极与社区、企业、高校等合作,引入优质校外资源,丰富校本课程内容。

如:邀请知名企业家开设讲座,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指导,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等。

3.打造特色课程体系。

我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市场需求,构建了涵盖文化、艺术、科技、体育、社会实践等领域的特色课程体系。

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课程”、“科技创新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等。

三、创新课程模式,提升课程实效1.课程设置灵活多样。

我校根据学生需求,采用必修课、选修课、兴趣小组等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同时,我们还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注重实践与体验。

我校将实践与体验贯穿于特色校本课程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如: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科技馆、企业等,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发展的脉搏。

3.加强教师培训。

为了提升特色校本课程的质量,我校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四、加强课程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我校建立了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评价等方面的评价体系,确保特色校本课程的质量。

(完整版)数学校本课程

(完整版)数学校本课程

“行知文化”校本课程南昌市桃花学校序言数学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是整个科学的基础知识。

创新教学的先行者里斯特伯先生指出:“学生学习数学就是要解决生活问题,只有极少数人才能攻关艰深的高级数学问题,我们不能只为了培养尖端人才而忽略或者牺牲大多数学生的利益,所以数学首先应该是生活概念。

”在生活中学数学,以学生生活中实实在在的鲜活材料来吸引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我们选取的都是从学生生活实践中取材,将数学知识巧妙地运用于生活之中,增加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实现新课改所倡导的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目标。

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满足学生已有的兴趣和爱好,又要激发和培养学生新的兴趣和爱好,要要求和鼓励学生投入生活,亲身实践体验。

选题要尊重学生的实际、学生的探究本能和兴趣,给与每个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广阔空间,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有兴趣,习有方法,必有成功。

学生的个性在社会活动中得以健康发展,学生的潜能在自学自育中得到充分开发。

我们的“行知文化”校本课程方案包括两个基本部分:一般项目和基本具体方案。

课程纲要一、课程目标:以贴近生活实际、加强数学应用为宗旨,针对数学这门课的特点,从生活中挖掘数学,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并且加强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鼓励学生能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功,培养学生的成功心态,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使每位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体现。

二、课程概况:本课程由李红杰、孙艳丽、李丽等老师具体负责实施。

本课程在七、八、九年级中实施。

三、课程内容与活动安排:让学生体会数学史可发生在我们的周围,我们的生活空间是无穷的数学世界,在课堂上多设情景,应用数学解决问题,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在愉快、轻松的学习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观察事物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利用校本课程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利用校本课程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摘要本文介绍了利用校本课程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和优势。

首先,文章阐述了校本课程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作用。

然后,介绍了校本课程的定义和特点,以及它与传统课程的区别。

接着,文章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校本课程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最后,总结了校本课程对学生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强调了校本课程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地位。

简介随着教育的发展和变革,人们对于学生发展全面素质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传统的课程安排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但忽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校本课程应运而生。

本文将深入探讨利用校本课程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校本课程的定义和特点校本课程是指依据学校的特点和实际需求,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由学校自行设计和组织实施的一种课程。

与传统课程相比,校本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独特性:校本课程由每所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求进行设计,与其他学校的课程有所不同,注重培养学生的特长和兴趣。

2.实践性:校本课程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活动和实际问题解决,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综合性:校本课程跨学科设计,注重知识的整合和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4.学生主体性:校本课程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利用校本课程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法校本课程对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利用校本课程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法:1.引入课程项目:学校可以引入一些与学生兴趣相关的课程项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比如,学校可以开设音乐、美术、舞蹈等课程,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2.优化课程内容: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优化课程内容,将传统课程与校本课程相结合。

比如,在语文课中引入阅读写作项目,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提供多元化学习机会:学校可以组织一些专题讲座、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

校本课程的构建

校本课程的构建

校本课程的构建构建校本课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循序渐进、周密细致地进行规划和实施。

在这一过程中,应秉持以下理念:聚焦学生发展需求、彰显学校特色、突出实践导向、注重跨学科整合、贯穿教与学的有机统一。

一、勘定校本课程理念校本课程的理念是指导整个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价值追求与基本原则,是课程建设的基石和航标。

1、价值追求首先,校本课程应与学校办学理念相一致,体现学校的育人情怀。

其次,课程应秉持全面促进学生发展的理念,注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并重,关注学生品德修养与审美情操的培育。

再次,课程设计应顺应教育发展潮流,植根当下、放眼长远,体现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

2、基本原则首先,以生为本是校本课程最根本的原则,课程内容设计应基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遵循认知与生理成长规律。

其次,校本课程应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注重将知识内化为能力,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

再次,校本课程应贯彻整体设计、分层实施的系统原则,形成纵向贯通、横向渗透的课程框架。

二、勾勒校本课程架构1、课程类型校本课程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涵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平台型课程,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第二类是传承民族文化底蕴的特色课程,如地方文化课程等;第三类是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的拓展课程,如兴趣社团活动等;第四类是反映学校办学传统的传统课程,如学校历史文化课程等。

2、课程结构校本课程结构一般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实施方式三个主要板块。

课程目标需清晰界定该门课程所期待达成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等层面的培养目标。

课程内容则是根据目标拟定的模块化内容框架,既有理论知识,也有实践活动环节。

实施方式则是开展该门课程的具体教学组织形式。

3、课程时数校本课程的时数分配遵循以生为本和知行统一的原则,平衡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的时间。

通常将理论性知识点集中在一段时间教授,而将实践环节安排为若干专题单元或跨学期的活动,避免过于割裂和碎片化。

总体来看,理论与实践的时间安排要合理配比。

校本课程应“以生为本”

校本课程应“以生为本”

校本课程应“以生为本”李银河师福寿临洮县第三实验小学内容提要: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打上了学校特有的烙印。

因此,校本课程的“本”,首先是“以校为本”。

然而,学校又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如何使课程适应学生的能力、兴趣、经验以及现实生活的需要,并以学生获得学习的利益为终极目的,这就是课程存在的根本意义。

这样说来,校本课程的“本”,更应该是“以生为本”。

主题词:尊重主权学生参与小组讨论一、尊重主权,让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决策第一,校本课程研制过程中必须要有学生参与决策。

允许学生参与校本课程决策至少有两个作用:一是能够使学生对校本课程感兴趣,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二是学校若真正把学生放在“决策者”的位置上,学生能感觉他们有参与课程决策的责任。

因此,真正意义上的校本课程,学生一定会成为其中的“决策者”。

第二,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也需要学生参与决策。

校本课程的内容应选取与学生现实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容,尽可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如果缺少学生决策,教师精心设计的课程内容“大餐”有时很难符合学生的“胃口”,使学生在进行课程选择的时候陷入矛盾的境地。

第三,教师充分挖觉教材,总结题型。

二、模式多元,促进学生独立、主动、创造地学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主导”的价值主要在于激活学生的思维。

根据校本课程内容和目标的不同,我们可以将校本课程实施模式分成知识类和活动类两种。

当校本课程与学科课程有机结合时,校本课程的目标一般以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为主。

这时校本课程实施模式与学科教学很相似,以班级授课为主要形式,以学校为学习场地,其教学方法主要有小组讨论、问题探索、技能训练等等。

小组讨论——这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对话过程。

主持人应事先布置好讨论题目,精心设计讨论提纲,控制讨论进度,引导讨论方向,鼓励人人参与讨论,提炼概括并初步形成讨论结果。

在讨论中要重点防止“话语霸权”和“开无轨电车”。

以阅读引领思维,建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以阅读引领思维,建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以阅读引领思维,建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摘要:数学阅读能力是学生认识数学原理、发展数学思想的基础能力。

本文从用数学阅读唤醒小学数学课堂的本真色彩、用数学阅读营造小学数学课堂的探究氛围和用数学阅读指导小学数学课堂的高效实施,阐述了数学阅读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以培养学生的数学高阶思维能力,建构高效数学课堂。

关键词:数学阅读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在数学学习中,随着学习内容的进阶,需要学生自主阅读的内容会越来越多,数学题目中的难懂字句也会越来越多,数学学习的难度逐渐递增。

尤其是对应用理解类的数学题,教师需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并引领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学生才能理解数学题目给出的信息,从而自主分析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联,提高学习效率,发散数学思维。

一、用數学阅读唤醒小学数学课堂的本真色彩(一)寓教于故事情境之中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为如何创设情境而烦恼。

如果教师能够利用好数学阅读材料,寓教于故事情境之中,让学生通过阅读故事,预习新知识,就能使数学课堂更加高效。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道阅读题: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法比类大全》中记载了一道“哪吒战夜叉”的趣题——八臂一头号夜叉,三头六臂是哪吒。

两出争强来斗争,不相胜负正相交。

三十六头齐出动,一百八手乱相抓。

旁边看者殷勤问,几个哪吒几夜叉?首先,学生需要先读懂该文言故事的意思,将其翻译成白话文。

其次,学生在阅读后要归纳出该问题属于“鸡兔同笼”类问题。

这种阅读故事的预习形式,既能通过趣味性的故事情境,驱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又能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去研读数学教材,从而深化学生的数学学习。

(二)引导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小学数学课堂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自觉提问的平台。

利用好数学阅读,不但能为数学课堂教学提供情境素材,而且能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并在自学的过程中学会提问。

这些问题通常是学生在阅读时产生的疑惑,能让学生在上课期间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与思考,使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真问题:启发思维,激活课堂

真问题:启发思维,激活课堂

真问题:启发思维,激活课堂作者:封海蓉来源:《江苏教育》2017年第01期【摘要】引导学生“问学”,提出问题很重要,什么样的问题才能推动学习的深入,什么样的问题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这需要教师的深入思考。

“无疑而问”的问题不仅使语文课堂苍白乏味,更让学生的思维变得迟钝、僵化。

要想使问题具有启发性,能启迪学生深入思考,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加深学生思维的深度,就需要提出“真问题”。

“真问题”应该是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具有思维含量,需要学生重组信息创造答案或用逻辑推理发现证据支持答案,并能推动教学深入发展的问题。

【关键词】真问题;思维;语文课堂【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1-0010-02【作者简介】封海蓉,南京市中华中学附属小学(南京,210019)教科室主任,一级教师。

语文课堂是培养儿童思维的主阵地,让儿童从“懂知识”转向“会学习”。

因此,语文课堂要以儿童思维发展为圆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从被动地学习转向主动地学习,从而发展儿童思维,提升儿童语文学习素养。

语文课堂要从“学问课堂”转向“问学课堂”,引导学生“问学”,师生共同提出核心问题,核心问题能吸引学生进行深度探究,能让师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

在核心问题的引领下开展学习活动,教师在师生、生生对话中实现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和点拨,并抓住问题的节点适度拓展、加深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以“问”促“思”,以“问”促“学”,形成敢问、善问、乐学、会学的课堂生态,实现“问”和“学”的和谐统一。

一、在自主阅读中寻找“真问题”对于语文学习来说,自主阅读尤为重要。

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主动思考,独立感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逐步形成自己的学习认知系统。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生成许多问题,教师如果善于把握、筛选,披沙沥金,就会在其中发现有价值的“真问题”。

因而,我们可以把自主阅读从课内延伸到课前、课外,在教学之前,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大胆质疑,然后,将自己最想和他人交流讨论的问题记录下来。

将问题贯穿于课堂教学

将问题贯穿于课堂教学

将问题贯穿于课堂教学
教学中贯穿问题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式,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培养学生
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的目的。

本文将探讨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贯穿问题,提出问题,并给出一些贯穿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一、贯穿问题的意义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提出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让学生主
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提出问题,可以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究问题,培养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促进师生互动。

通过提出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和教师进行讨论和交流,促进师生
之间的互动,使课堂教学更加活跃和有趣。

4、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通过提出问题,可以让学生深入地理解知识,帮助学生
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

三、课堂教学中贯穿问题的实施方式
1、贯穿于教学的每个环节。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在导学环节、教学环节和巩固环节
贯穿问题,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参与到问题解决中来,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
问题解决能力。

2、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提出问题。

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提出相应的
问题,让问题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注重问题的引导性和启发性。

在教学中,提出的问题既要具有引导性,能够引导
学生深入思考和解决问题,同时又要具有启发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誕 生 社區的設施和服務
為我們服務的人
常識科思維教學的課程架構
年級 一年級 重點發展/持續強化思維工具 五感觀察法 六何法 推測後果 六何法 特徵列舉 時間線 推測後果 分類 比較異同(溫氏圖) 時間線 推測後果 特徵列舉 延伸影響
科 本 課 程 規 劃
二年級 三年級
四年級
五年級
比較異同(表列) 延伸影響
多方觀點 另類方法 兩面思考 多方觀點 另類方法
佛教陳榮根紀念學校
校本課程經驗分享
講題: 高層次思維教學分享(常識科)
陳宇副校長 陳家驊主任 二零一二年三月九日
1 知識和概念的認知和理解 2 思考技能
2.1 2.2 2.3 2.4 2.5 分類和排序 比較異同 自擬問題 正反兩面 判斷事實與意見
2.6 評價
3 研習技能
3.1 二手資料的處理 的蒐集和分析 觀察、文字記錄、繪圖、 做結論、表達意見和提議
多方觀點 六頂帽子思考法
六頂帽子思考法 全面因素 六頂帽子思考法 全面因素
六年級
一年級常識科
課題 高思維的教學策略 分類 比較異同(溫氏圖) 五感觀察法 分類 推測後果 推測後果 所培養的思維能力 分析,歸納,創意 批判性
級 本 課 程 規 劃
遊公園 愛護公園 正確的姿勢 健康的飲食習慣 舒適的家 定居好幫手 定居安全
九大共通能力
協作能力 溝通能力 創造力 批判性思考能力 運用資訊科技能力 運算能力 解決問題能力 自我管理能力 研習能力
批判性思考能力
研習能力
創意能力
校 本 課 程 規 劃
科 本 課 程 規 劃
級 本 課 程 規 劃
教 學 部 署
課 堂 實 踐
訓練高層次思維13 招
分類原則 強調擴散性、 多角度分析 六何思考法 強調時間演變、 強調兩方特徵 互動關係 比較/結合 時間線 比較異同 強調聚歛性、 多角度分析 特徵列舉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 學習領域指引(小一至小三)
促進高階思維
常識科在學校課程的定位
小學常識 課程文件
常識科旨在為學生提供相關的學習經驗, 讓他們有能力面對瞬息萬變的世界,及應 付新世紀的挑戰。本科讓小學生有機會結 合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科學教育與科 技教育三個學習領域所涉及的能力、知識 及價值觀進行學習。它透過手腦並用的學 習經歷及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創 造力。課程的設計著重培養學生的探究精 神,及發展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
我的校園
五感觀察法
中國傳統節日 繽紛節日在香港
比較異同(溫氏圖) 六何法
二年級常識科
課題 善用餘暇 我的玩具 我的友伴 回歸前的香港 高思維的教學策略 分類 多方觀點 時間線 特徵列舉 推測後果 特徵列舉 分類 特徵列舉 推測後果 多方觀點 推測後果 所培養的思維能力 分析,歸納,創意 批判性
級 本 課 程 規 劃
六頂帽子思考法 思維技巧名稱 多方觀點
延伸影響
奇妙關係
全面因素
互捉心理
兩面思考
另類方法
推測後果
常 識 科 推 行 思 維 教 學 的 策 略
總結
• • • • • 成為全校性的願景 整全的課程規劃 多學科或跨學科參與 課程、教學及評估環環緊扣 引入專業支援
鳴謝
• 教育局資優教育組曾有娣女士 • 漢華中學小學部歐惠珊校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