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第五单元导学案

合集下载

八上第五单元导学案

八上第五单元导学案

21 桃花源记备课组: 审核: 【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含义和古今异义现象。

2、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学习重难点】1、掌握、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含义,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2、了解本文所反映的社会理想,辩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这种社会理想。

【学习流程】第一课时 1、解释加点的词。

(1)缘.溪行( )(2)屋舍俨然..()(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4)黄发垂髫.( ) (5)延.至其家( ) (6)此中人语.云( ) (7)诣.太守( ) (8)欣然规.往( ) (9)未果.( ) 2、解释下列句中古今异义的词。

(1)阡陌交通 古义: 今义: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 (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义: 今义: (4)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 今义:3、解释下列多义字:复前行,欲穷其林( )处处志之( )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 ) 寻向所志( )便扶向路( )寻病终 ( )寻向所志( ) 为线索,描绘了一个 、 、 的桃花源。

5、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他进入桃花源后见到了怎样的景象?第二课时6、“此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叹惋一词表现了桃源人怎样的心态?7、讨论分析: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放飞想象的翅膀,想象桃源人的生活与当时外界人民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之处?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社会理想?这理想在当时社会能实现吗?8、深入探究: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穴中人语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

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

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

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xǐ,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

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

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八上第五单元导学案

八上第五单元导学案

21.桃花源记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归纳文言词汇的特点,理清课文的思路和结构。

2.学习运用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

3.感悟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理想。

第一课时●重点:朗读、背诵课文,归纳文言字词和句式。

一、课前预习1.阅读课文注释及相关资料,补充下面卡片内容。

豁.然( ) 俨.然( ) 阡陌.( ) 髫.( ) 骥.( ) 邑.( ) 诣.( ) 3.解释加点词。

(1)捕鱼为.业: (2)缘.溪行: (3)渔人甚异.之:(4)复前.行: (5)欲穷.其林 (6)便得.一山:(7)才.通人: (8)桑竹之属.: (9)具.答之:(10)遂.与外人间隔: (11)延.至其家: (12)此中人语.云:(13)俨然..: (14)既.出: (15)便扶向.路:(16)处处志.之: (17)及.郡下: (18)遣.人随其往:(19)欣然规.往: (20)寻.病终:4.整体感知。

文章以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桃花源,到桃花源,再到桃花源,一线贯之,层次分明,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富有“传奇”色彩。

请以此为线索,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发现桃林的经过。

(开端)第二部分():第三部分():二、合作探究问题一:一读,标出下列重点句子的朗读节奏,读通文章,并熟读成诵。

(1)武陵人/捕鱼为业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问题二:二读,疏通文义,感知文章。

合作翻译全文,掌握以下重点词句。

(1)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 今义:交通古义: 今义:妻子古义: 今义:绝境古义: 今义:无论古义: 今义:不足古义: 今义:(2)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①具答之②便要还家(3)找出文中符合要求的句子并翻译。

①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译:②省略句:A.便舍船,从口入。

译:B.问所从来。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语文导学案(生用)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语文导学案(生用)

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第五单元文化的魅力)姓名: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自主学习第一课时桃花源记(一)组姓名【学习目标】1.掌握省略句以及“皆、咸”“具、俱、并”等文言虚词,认识“妻子、交通、无论、鲜美、绝境”等古今异义的词。

一.课前自主学习(25分钟)1.朗读课文,圈点文中生字词。

豁.()然开朗屋舍俨.()然黄发垂髫.() 便要.还家()阡陌..()交通无人问津.()间.()隔诣.()太守刘子骥.() 此中人语.()云2.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1)古今异义①缘.溪行(古:今:)②芳草鲜美..(古:今:)③说如此..(古:今:)..(古:今:)④阡陌交通⑤率妻子..(妻子:古:今:绝境:古:今:)..邑人来此绝境⑥无论..(古:;今:)..魏晋(古:今:)⑦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⑧遂与外人间隔..(古:今:)⑨各人复延.至其家(古:今:)(2)一词多义舍:①便舍船()②屋舍俨然()志:①处处志之()②寻向所志()寻:①寻向所志()②未果,寻病终()其:①复前行,欲穷其林()②既出,得其船()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②不足为外人道()3.作者链接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

作品有诗,散文等。

陶渊明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

他曾做过小官,但因“”而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

后人称其为“”或“”。

4.背景链接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

他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而以《》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记”相当于诗的序。

但因为这个“记”有着生动的故事、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表达形式而流传更广泛,更为人们所喜爱。

二.课堂合作研讨(一)展示检测课前自主学习(15分钟)(二)课堂合作探究:(25分钟)1.自由朗读课文。

2.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More practice导学案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More  practice导学案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More Practice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学习使用钢琴谱阅读简单的歌曲。

•了解如何用相对全音符和半音符表示旋律。

•听出音阶中的高音和低音。

二、预学任务:
1.阅读教材P43的“更多乐曲练习”一栏,了解欧洲的旋律是如何被传承的。

2.了解简谱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符号。

3.积累一些基础的乐理知识,如什么是音符、半音符、全音符、低音、高音等。

三、学习重难点:
1.琴键如何对应简谱。

2.如何用相对全音符和半音符表示旋律。

3.如何听出音阶中的高音和低音。

四、教学过程:
第一步:钢琴谱的阅读
阅读教材p43页“更多乐曲练习”中的钢琴谱乐曲,理解如何读唱钢琴乐曲。

第二步:相对全音符和半音符的理解
理解什么是相对全音符和半音符,搭配教材中的练习进行实践。

第三步:听出音阶中的高音和低音
听教材中的例子,分辨音阶中的高低音,加深对乐曲的理解和感受。

第四步:实践练习
根据教材提供的练习乐曲,进行实践练习并加深感性理解。

五、总结: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如何使用钢琴谱阅读乐曲,并了解了相对全音符和半音符的使用方法,同时也加深了对音阶中高音和低音的认知。

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将进一步进行训练,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和能力。

语文八上五单元导学案

语文八上五单元导学案

21 桃花源记执笔人:佟桂霞审核人:吴彩霞【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大意,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理解作者的理想。

3.背诵全文。

【学习重难点】1.理解课文大意,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理解作者的理想。

【知识链接】简介陶渊明:【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积累1、预习检测:给加点的字注音:豁.然开朗()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黄发垂髫.()便要.还家()及郡.下()刘子骥.()诣.太守()与外人间.隔()2、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①文言词语1——通假字:②文言词语2——古今异义芳草鲜美..古义:今义:阡陌交通..古义:今义: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今义:古义:今义:我的补充:③文言词语3——一词多义1、志:处处志之( ) 寻向所志(2、寻:寻向所志( ) 寻病终(我的补充:④文言词语4——找出文中的同义词要— 悉—⑤文言词语5——其他实词、虚词我的积累:二、结合注释,翻译课文(注意把握重点词的意思)三、反复诵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课文以什么为线索?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记叙的?2、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每段写了什么内容?读后完成下题:第一部分(第1节):写第二部分(第2~3节):写第三部分(第4~5节):写(二)熟读课文,局部探究★★研读第一部分,回答问题:1、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2、如此奇异幽雅的环境,假如你来到这里,你会有何感想?你又有何推断呢?★★研读第二部分,回答问题:1、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 美,你看 ”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交流示例:a、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b、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无垠,就像是一块偌大的毡子……我的感受:2、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感受到桃花源的“乐”为什么而乐?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看。

八年级上册英语第5单元导学案

八年级上册英语第5单元导学案

Unit 5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 ?邀请的用语②学会使用情态动词can,have to(2)过程与方法:组内或者班内进行合作学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与人交往,注重细节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内容】:Section A 1a—1c(P25)【学习目标】:一、词汇目标:1、lesson cn.课;课程have lessons上课have a piano lesson=go to a piano lesson上钢琴课have an English lesson上英语课do one’s lessons做功课2、情态动词have to与must必须的区别have to不得不,表示客观需要,有时态变化,否定形式为don’t have to=needn’t不必;must必须,表示主观需要,否定形式为mustn’t不许,禁止。

Mary,for your eyes,you (have to,must) stop playing computer games.We (have to,must) help people who are in trouble.另外,含有must的一般疑问句的肯定答语为:Yes,you must,否定答语为No,you needn’t./No,you don’t have to.-Must I clean the room now? –No,you / .二、短语目标:1、come to the party 来(参加)聚会2、on Saturday afternoon 在星期六下午3、study for a test 备考4、go to the doctor 去看医生5、have a piano lesson 上钢琴课6、visit / see sb. 拜访某人7、have to do sth. 不得不做某事三、句型目标1、发出邀请:Can you come to my party?你能来参加我的聚会吗?接受邀请:①Sure / Certainly / Of course, I'd love / like to.②Yes, I'd love /like to. /I’m glad to.我非常乐意。

人教版初二八年级上册英语Unit 5第五单元导学案教学案讲学稿

人教版初二八年级上册英语Unit 5第五单元导学案教学案讲学稿

人教版初二八年级上册英语Unit 5第五单元导学案教学案讲学稿Unit 5第五单元导学案教学案讲学稿Unit5 Can you come to my birthday partySectionA一、教师寄语: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二、学习目标:Knowledge aims: 1) words and phrases : lesson, another, concert, whom, weekday, study for a test, have a(n)……2) Important sentences:—Can you come to my birthday party—Sure, I’d love to./ I’m sorry, I have to……Ability aims: 1)学会发出、接受和拒绝邀请。

2)掌握如何表达义务。

Emotion aim: 学会邀请他人和接受或拒绝他人的邀请,增进与他人之间的感情,培养交往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熟练掌握情态动词Can的用法2〕精确表达邀请别人,接受和拒绝别人的邀请。

四、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课程____2.又一个_____3.音乐会______4.为考试而学习______5.去看病_____6.上钢琴课______7.援助我的父母_______8.拜访我的姑姑_______ 〔二〕自主学习。

Listening and writing.〔Finish1b, 2a and 2b〕Check the answers in groups. Then complete the test below.A.英汉互译。

1.another time________2.多谢你的邀请___________3.go to the guitar lessons ___________4.太多作业___________5.go to the concert________6.棒球比赛_______B.用所给单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八年级上第五单元导学案(教师用)

八年级上第五单元导学案(教师用)

Unit 5 Do you want to watch a game shows?【学习目标】1熟记相关电视节目和时尚饰品的词汇。

2.熟记谈论个人打算和对某事物的看法意见的句型。

3.能谈论自己的喜好,并熟练表达对电视节目的看法。

4.能对了解各类电视节目实行有筛选型的收看,并能制定自己的计划。

【重点难点】1熟记相关电视节目和时尚饰品的词汇,掌握谈论个人打算和对某事物的看法意见的句型。

2.能谈论自己的喜好,并熟练表达对电视节目的看法。

Period One (Section A 1a—1c)主备人:刘环审核人:李红梅【学习目标】1.识记描述电视节目的词组。

2.能表达自己对相关影视节目的看法【重点难点】能使用所学的电视节目的词汇,表达自己对相关影视节目的看法。

【导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预习33页中的生词,根据音标会读知意,然后合起课本翻译下面的短语脱口秀连续剧,肥皂剧运动节目游戏节目才艺展示节目足球比赛不介意不喜欢不能忍受2.朗读33页中的句型, 然后英汉互译下列句子1.你想看什么节目?2.你认为脱口秀节目怎么样?.3.我不介意他们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自主学习1.看图完成1a2.自读下面的点拨讲解,完成后面的例句(1)want①want sth想要某物②want(sb)to do sth想要(某人)做某事,类似的词还有,像ask、forget、try、decide、hope、remember等,后都可接V不定式.eg :The old woman wants her son (buy)some vegetables.(2)当我们表达“对某人或物的看法”时常用以下句型:How do/does sb like +人或物? = what do/does sb think of +人或物?eg :你怎么看待你的假期?(3)mind○1作n时,是不可数名词,意为“思想,心意”○2作V时,意为“介意,注重在意”,常用于否定句和疑问句中,构成句型:mind (one’s)doing sth 介意或在意(某人)做某事eg:Do you mind (my)sitting this seat ? 你介意我坐在这个座位上吗?(4)stand○1作不及物动词时,意为“站立”,构成stand up,反义词为sit down.○2作及物动词时,意为“忍受,忍耐”,一般多用于否定句中,构成短语:can’t stand (doing)sth 不能忍受(做)某事eg :I can’t stand (垃圾食品)My brother can’t stand (write) (日记).(5)let sb do sth 让某人做某事,类似的还有make,help等.eg :Let’s(watch) a talk show.(二)合作探究1.放录音让学生完成1b,2.小组操练,完成1c.3.集体讨论句型:What do you think of …? I think ….三、达标检测(一)连词成句:1.do,what,you,of,think,sitcoms ?2.like,you, do, sports shows?3.can’t,I ,operas, soap, stand .4.mind,he,TV,doesn’t,shows. (二)根据句意和首字母提示补全单词:1. I can’t s_____ _ talk shows. I never watch them.2. Do you mind w________ _ sitcoms?3. —What do you think of soap o____ _____ ? —I don’t m____ _____ them.4. There are many s____ _____ shows on TV.(三)英汉互译英:1.你认为谈话类节目怎么样?2.事实上,我不能忍受肥皂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桃花源记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读熟课文,说出文章大意。

2、准确翻译课文1、2自然段。

3、理解“夹岸数百步……落英缤纷”这一段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课前预习案】的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你需要先用15分钟的时间预习课文:第一步:诵读课文三遍,注意注释中有注音的字;第二步:根据注释,能大概翻译1、2自然段。

第三步:将你不理解的词语在课本上圈画。

(2)然后用15分钟来完成【课前预习案】。

【知识链接】1、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

东晋著名诗人。

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诗》《桃花源记》(《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2、记:可以是游记和碑记(或铭记),相当于现在的记叙文,有的夹有一点议论,更像散文。

一、自主学习1、解释加点的词。

(1)缘.溪行()(2)屋舍俨然..()(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4)黄发垂髫....()(5)落英..()(6)缤纷..()(7)仿佛..()(8)豁然开朗....()(9)阡陌..()2、解释下列句中古今异义的词。

(1)阡陌交通古义:今义:3、翻译句子: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新课探究1、翻译课文前两段。

(不理解的词句在课本上圈画,小组释疑)2、第一段“渔人甚异之”中的“之”指的是什么内容?渔人为什么会“甚异”?如何理解这一段描写在文中的作用?3、第二段渔人进入桃花源后见到了怎样的景象?设想一下,渔人此时此刻的感受。

三、【达标检测】(一)《桃花源记》,作者,名,字,(朝代)著名诗人。

(二)解释加横线的词语1、渔人甚异之:2、欲穷其林:3、落英缤纷:4、仿佛若有光:5、其中往来种作:6、悉如外人:7、黄发垂髫:8、并怡然自乐:(三)翻译语句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作业】1、翻译课文1、2自然段。

2、背诵课文1、2自然段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准确翻译课文3、4、5自然段。

2、正确理解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课前预习案】的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你需要先用15分钟的时间预习课文:第一步:仔细阅读,根据注释,能初步翻译3、4、5自然段。

第二步:将你不理解的词语写到学案上。

(2)然后用15分钟来完成【课前预习案】。

【知识链接】写作背景: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民不聊生之时。

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

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义熙元年,他仓促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隐居田园,躬耕僻野。

他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

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一、新知自学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便要.还家()(2)屋舍绝境..()(3)无论..魏晋()(4)具言..()(5)叹惋..()(6)及.郡下()(7)便扶向.路()(8)诣.太守()(9)寻向.所志.()⑽遂.迷()⑾未果..(.).(12)问津..(.).2、解释下列句中古今异义的词。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今义:(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今义:(3)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今义:二、新课探究1、翻译课文3、4、5段。

(不理解的词句在课本上圈画,小组释疑)2、作者在文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3、翻译句子:①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②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4、试写出文章中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达标检测】(一)《桃花源记》,作者,名,字,(朝代)著名诗人。

本文以为线索,描绘了一个、、的桃花源。

(二)解释加黑词语1、具答之:2、咸来问讯: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4、遂与外人间隔:5、延至其家:6、遣人随其往:7、欣然规往:8、寻病终:(三)翻译语句问今世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业】1、翻译课文课文3、4、5自然段。

2、背诵课文3、4、5自然段22、短文两篇《陋室铭》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识记文学常识。

2、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

3、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本文的主旨。

重难点: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本文的主旨知识链接:“铭”文的特点:课文是一篇“铭”文,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修辞手法上多用比喻,对偶,排比,文句精美,句式整齐,讲究押韵,是典型的骈文。

本文除末尾句外,其余各句都押韵(文中押韵的字是:名、灵、馨、青、丁、经、形、亭),读来朗朗上口,极富音韵美。

托物言志写法:托物言志,托”借、假托的意思,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即借物言志,借物抒怀。

作者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居室的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借“陋室”扬“德馨”,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一、自主学习文学常识:本文作者(772-842)字梦得,代著名诗人。

人们非常熟悉的诗句有《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名句,和《乌衣巷》中的名句,。

本文选自《全唐文》。

(一):熟读课文,积累文学常识,掌握生字词1、了解本文的出处及作者,查阅有关资料弄清“铭”的含义。

(检查预习)2、熟读课文至背诵,默写两句自己喜欢对偶句。

(二):读通课文,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用法,了解课文内容(学习方法:对照课下注释,参考资料与巳学过和知识,先自学然后小组交流)3、写出下列加点实词的含义:有仙则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有鸿.儒()可以调.素琴()无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4、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无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

何陋之.有?5、这篇课文几乎通篇押韵、对偶,试通过朗读,体会它的音韵美。

文中押韵的字是:韵脚是:二、新课探究1、翻译句子:(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孔子曰:“何陋之有?”2、读懂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及托物言志的写法(学法:学生先注意听别人读课文,然后标画之后讨论,最后集体交流)本文紧紧扣住“陋室不陋”立意。

开篇“”,隐喻陋室具有“名”、“灵”的性质。

接着以“”一句统领全篇。

下文则用“”写室外环境之幽雅;用“”写室中人交往之雅;用“”写室中事的情趣之雅。

结尾再“”予以强调,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这是一种的写法。

3、解析课文(1)本文写“陋室”为什么开篇要写“山”和“水”?最后为什么要提到“诸葛庐”和“子云亭”?引用“孔子云”有何作用?(2)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对陋室进行了具体的描写?请概括。

这些是写“陋室”的“陋”吗?为什么?(3)、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联系全文可看出作者借“”赞扬“”(各填一个词语),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三、巩固练习用课文原句填空:(1)全文处处紧扣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2)写景色之雅的句子是:。

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写情趣之雅的句子是:。

这些是实写,虚写的句子是:。

(3)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

”课文中与这句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4)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爱莲说》学习目标:⒈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⒉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⒊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以及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容利的思想品质。

学习重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学习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

一、自主学习(一)了解作者、体裁。

⒈了解本文的体裁。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的范畴,通常借说明。

⒉了解本文的作者。

周敦颐(1017-1073) 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北宋哲学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先生。

(二)给括号前的字注音:蕃()濯()淤()涟()亵()鲜()有闻(三)解释下列加横点词语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2)出淤泥而不染..()(3)香远益清..()(4)亭亭净植..()(5)濯清涟而不妖..()()(6)不可亵玩..焉()(7)陶后鲜.有闻()(8)同予.者何人?()(9)宜.乎众矣()二、新课探究1、交流预习情况。

2、疏通文意,不理解的字词,先在组内讨论,再全班交流。

3、分组合作探究:( 1)作者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很可爱,为什么作者独独只喜爱莲花呢?从课文中找出作者喜爱莲花的原因。

( 2)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3)作者爱莲,不仅因为喜欢它的外形,更是因为它是一种人的化身。

你认为莲与君子有哪些相同之处?(4)作者借莲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志向?(5)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三、巩固练习1.试着翻译以下句子:(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