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兰亭集序》说课稿
2021年兰亭集序说课稿4篇

2021年兰亭集序说课稿4篇兰亭集序说课稿篇1《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
《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
一、说教材地位《兰亭集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为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往往包含抒情或说理的成分,或表达物我两忘的喜忧,或抒发时不我待的忧思,或倾诉怀才不遇的愤懑。
阅读这一类的__,一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二要联系作者身世和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__寄寓的感情和旨趣。
二、说教法和学法反复阅(诵)读体味法。
在反复阅(诵)读中体会其中节奏、语气和韵味,养成良好的文言语感。
同时培养学生对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
关键语句切入解读文本法。
__阅读的最高功夫是把厚书读薄、把长文读短,抓关键语句是达到这一境界的最佳途径。
为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__寄寓的旨趣,着重抓文本中的关键性语句,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落实,结论有据。
三、教学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四、教学设想《兰亭集序》通过对宴游之乐的渲染、铺垫来引发自己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
感情由“乐”到“痛”再到“悲”,线索十分明显。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睿智的先贤对人生的终极意义有过这样或那样的求索,但似乎都没有一个完美的答案。
唯一相同的感受就是:人生永远面对变化,永远带着遗憾。
这是一个问题,却永远无法解决。
王羲之说:“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
悲夫!”这是__中最能打动读者、最能拨动人们心弦的一句话。
关键的问题是作者因何而“悲”,如何理解这个“悲”。
2023兰亭集序说课稿模板集锦6篇

2023兰亭集序说课稿模板集锦6篇兰亭集序说课稿篇1教学要点: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的思想感情。
教程要求:一、导入课文问: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书画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
王羲之有"书圣"之美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出示图片)。
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到其书法美,还要跟大家一起来欣赏其__的美。
二、听录音(再出示碑贴全文)三、自由读四、赏析第一段__记叙了这次兰亭集会的盛况,让我们先来看,这是怎样的一个集会?时间、地点、事由、人物、景析: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
"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
析: "引以为流觞曲水……"文人都是高雅之士,因此,他们的聚会免不了"酒"与"诗", "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产品",他流觞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前面,谁就取来饮酒),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
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
出示"流觞曲水"图片,伴白:看到这幅图,似乎时光倒转,回到兰亭集会上,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
实用的兰亭集序说课稿三篇

实用的兰亭集序说课稿三篇兰亭集序说课稿篇1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________。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因为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
《兰亭集序》出自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第八课。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兰亭集序》这篇__在思想上、语言上也都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这部作品在中国文学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作为一篇书序,__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二、说学情当我们对教材和课文有一定的把握之后,这还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对学生的情况做一下基本把握。
此年龄这是高一年龄段,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虽然有所提高,但是学生的文言学习基础仍很薄弱,且本学期文言文难度较之上学期有很大提升,学生还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此文正体现了这一理念。
不仅如此,学生若能根据学习很好的理解__的内容,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同时又能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三、说教学目标在把握住了整篇__的教材和学生的基本情况后,我们依托于这两个情况和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设计出了如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词的意义,做到能够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法体会__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__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021年实用的兰亭集序说课稿四篇

2021年实用的兰亭集序说课稿四篇兰亭集序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第三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它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作为一篇书序,__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在立意上不同凡响。
二、说教学目标王羲之的__文风清淡,语言简洁而潇洒。
《兰亭集序》中的写景句子更是美不胜收,所以我把背诵__定为教学目标之一;另外,学生虽有一定的文言学习基础但仍很薄弱,且本学期文言文难度较之上学期有很大提升,学生还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词的意义;掌握文言句式,熟练而准确地翻译句子,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体会__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提高文言阅读能力;(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据此我将该课的知识目标定位本课的教学重点。
而课文二三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由于经历浅,对生活没有深刻的认识,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所以我将理解作者在__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定为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__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点拨法。
“点拨法”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在学习__中,我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2、讨论法,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同时,在教学中,让学生质疑,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互提出难句质疑;3、归纳法,用归纳法归纳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
2021年兰亭集序说课稿范文5篇

2021年兰亭集序说课稿范文5篇兰亭集序说课稿篇1学习要点:1. 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 了解__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学习过程:1. 背景知识(1)王羲之(303—361)世称王右军,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兰亭序》由来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
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
之后王羲之将诸名句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3)文体“序”:序,也叫“叙”或“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
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2. __讲析这是一篇山水游记散文,语言清新洒脱,注意__中的景语与情语;__不论记叙还是议论都颇有层次,理清作者的思路;魏晋时期,玄学风行,在山水游记中体悟、探讨人生道理,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哲学思想。
1)讲析第一段:(修禊)之乐。
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兰亭盛会的?第一句:时间、地点、集会的原因。
⑴古代纪年方法: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所谓“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字,“地支”则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这十二个字。
纪年的方法,从“天干”中的“甲”开始,配“地支”中的“子”依次搭配,得出: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等等六十个组合,俗称作“六十花甲”。
这种“天干地支”纪年法,六十年为一周期。
如:20__年是庚辰年;20__年是辛巳年;……⑵修禊: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风俗,古人视季春三月是万物萌生的时节,早在周代,人们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到河边以香草浸水沐浴,祛病除邪,《诗经》、《周礼》中都有记载。
有关兰亭集序说课稿4篇

有关兰亭集序说课稿4篇有关兰亭集序说课稿4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
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兰亭集序说课稿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兰亭集序说课稿篇1学习要点:1. 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 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学习过程:1. 背景知识(1)王羲之(303—361)世称王右军,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兰亭序》由来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
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
之后王羲之将诸名句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3)文体“序”:序,也叫“叙”或“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
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2. 文章讲析这是一篇山水游记散文,语言清新洒脱,注意文章中的景语与情语;文章不论记叙还是议论都颇有层次,理清作者的思路;魏晋时期,玄学风行,在山水游记中体悟、探讨人生道理,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哲学思想。
1)讲析第一段:(修禊)之乐。
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兰亭盛会的?第一句:时间、地点、集会的原因。
⑴古代纪年方法: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所谓“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字,“地支”则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这十二个字。
纪年的方法,从“天干”中的“甲”开始,配“地支”中的“子”依次搭配,得出: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等等六十个组合,俗称作“六十花甲”。
2021年兰亭集序说课稿模板六篇

2021年兰亭集序说课稿模板六篇兰亭集序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第三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它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作为一篇书序,__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在立意上不同凡响。
二、说教学目标王羲之的__文风清淡,语言简洁而潇洒。
《兰亭集序》中的写景句子更是美不胜收,所以我把背诵__定为教学目标之一;另外,学生虽有一定的文言学习基础但仍很薄弱,且本学期文言文难度较之上学期有很大提升,学生还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词的意义;掌握文言句式,熟练而准确地翻译句子,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体会__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提高文言阅读能力;(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据此我将该课的知识目标定位本课的教学重点。
而课文二三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由于经历浅,对生活没有深刻的认识,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所以我将理解作者在__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定为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__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点拨法。
“点拨法”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在学习__中,我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2、讨论法,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同时,在教学中,让学生质疑,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互提出难句质疑;3、归纳法,用归纳法归纳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
2021年有关兰亭集序说课稿四篇

2021年有关兰亭集序说课稿四篇兰亭集序说课稿篇1教学要点: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的思想感情。
教程要求:一、导入课文问: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书画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
王羲之有"书圣"之美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出示图片)。
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到其书法美,还要跟大家一起来欣赏其__的美。
二、听录音(再出示碑贴全文)三、自由读四、赏析第一段__记叙了这次兰亭集会的盛况,让我们先来看,这是怎样的一个集会?时间、地点、事由、人物、景析: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
"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
析: "引以为流觞曲水……"文人都是高雅之士,因此,他们的聚会免不了"酒"与"诗", "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产品",他流觞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前面,谁就取来饮酒),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
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
出示"流觞曲水"图片,伴白:看到这幅图,似乎时光倒转,回到兰亭集会上,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兰亭集序》说课稿
《兰亭集序》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是必修课本的最后一个问题探讨专题中的第二篇课文,这一专题有两个功能:一是对前面20个人文话题的自然升华,由对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若干具体问题的思考,生发为对人之所以为人,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等终极问题的追问;二是这些文本本身对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提升具有引领功能,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丰富的课程价值。
第一板块的两篇课文都是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富有哲理思辩的文章。
《兰亭集序》作为一篇书序,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作者的生死观,虽然有人生无常、死生亦大矣的感慨,但一反魏晋时期流行的消极虚妄的人生态度,暗含把握当下人生,不宜空谈玄理的真实乐观的态度。
我想教学时应从文本出发,牢牢抓住文章的核心观点,注意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把文章蕴含的思想内涵挖掘出来,使文中包含的人生境界深深感染学生。
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作品展现的诗意的人生境界,让学生体会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山水审美情怀和他们精神超越的优美姿态。
所以,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
能力目标: 1)理清课文内容层次2)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情感目标: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二、说教法
对于文言文教学,我曾经以教师讲解为主,不重视学生诵读,因为文言文有讲头,其中的实词、虚词、句式、情感、理趣等等,都可以讲出很多东西来。
但这种做法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文言文本身,他们喜欢的只是其中的所谓文化。
发现这个问题后,我在教学中感到了一种舍本逐末的尴尬。
于是我参照新课标精神尝试改变文言文教学思路,从由教师讲解变成
让学生诵读,从重视翻译到重视感悟。
我把自己的思考设计为文言文五步诵读法: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懂句意,三读读出情感,四读品味评价,五读回味理解。
《兰亭集序》的教学,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一思路进行的,但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诵读法、点拨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
(为了清楚的体现我的文言五步诵读法,我把两个课时放在一个整体中)
1、诵读法。
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书,每一遍诵读都有目的,每一遍诵读都有任务。
通过诵读,使学生身临历史情境,直入文本深处,切身体验此景此情,与作者进行面对面地沟通与交流,产生心灵之间的感染与共鸣,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感悟文本、感悟人生。
2、点拨法。
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
点拨法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在学习本文中,我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3、讨论法。
讨论法是指在教师精心运筹下,以小组或集体的组织形式,围绕某一教学要点或专题,展开议论甚至争辩,从而获得知识、开发智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
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具准备
课件:王羲之生平简况、王羲之兰亭集序书帖影印、兰亭集序录音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古人对生死进行的哲理思考引出王羲之对生死的感悟。
(二)作者、作品以及文体简介
结合课下注解①了解作者后欣赏插图,再在幻灯上出示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龙的特点,同时简介文章体裁特点,扩充学生的相关知识,完成知识目标中对序文特点的了解。
(三)五步诵读
1、第一遍诵读:听录音范读,小声跟读,完成以下任务。
(1)、边听边校正自己的字音、句读错误。
(2)、勾画出自己有疑问的字词,读完后讨论。
(3)、给生字词注音。
2、第二遍诵读:自由诵读,完成以下任务
(1)、同学指出文中不解的字、词、句。
(2)、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字、词、句问题。
(幻灯片展示字词句)
3、第三遍诵读:配乐集体朗读(理清思路,整体把握情感)
要求从每一段中找出一个字概括作者的心情
4、第四遍诵读:学生代表有感情朗读
学生代表带着感情诵读,在朗读中分别体现出欢乐、痛苦、悲伤的感情。
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1)第一段中,作者的乐因何而生?
(2)第二段中,作者的痛缘何而来?
(3) 第三段中,作者的悲由何而发?
5、第五遍诵读:学生再次齐读全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四)讨论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重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1)、作者由乐转痛有无道理?
(2)、作者的悲哀之情是否是消极悲观?
(3)请大家来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五)小结
《兰亭集序》历来被誉为书、文兼美的艺术珍品。
作者一扫风靡流行的骈偶时尚,以清新自然的散体笔法记述了那次在中国文化史上著名的雅集盛会;并触景生情,临境兴叹;将自己对生命的热爱与眷恋,对人生价值的感悟与自然真谛的追问,坦诚且酣畅地倾诉于人性觉醒的启示录中。
一千六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重读这篇佳作,仍然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这一曲生命之歌的巨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