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必修3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测试题
【小初高学习】高中地理 2.2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课时训练(含解析)湘教版必修3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读我国1825年和1958年洞庭湖面积变化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洞庭湖面积萎缩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①植被破坏,导致泥沙淤积②围湖造田③河流含沙量大,泥沙淤积④人口激增,对土地需求增加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2.洞庭湖面积萎缩对当地环境的影响有( )。
A.生物多样性增加B.沙漠化面积扩大C.农作物单产上升D.旱涝灾害频率增加解析:第1题,植被破坏导致泥沙淤积,围湖造田、人口激增对土地需求增加都可能导致湖泊面积缩小。
其中,人口激增及其产生的发展需求是洞庭湖萎缩的根本原因,而河流含沙量大,泥沙淤积属于自然原因。
第2题,湖泊萎缩、湖泊水量减少产生的影响: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减弱,水循环减弱,大气降水减少;湖泊调洪能力下降,使该区域及河流下游旱涝灾害增加;鱼类生存环境受到影响,生物多样性减少。
洞庭湖平原附近属于湿润地区,不会出现土地荒漠化现象;湖泊萎缩不会影响农作物单产量。
答案:1.B 2.D3.下图中反映围湖造田对湿地破坏后的气温曲线、流量曲线分别是( )。
A.甲和丙B.乙和丁C.甲和丁D.乙和丙解析:湿地能调节气候,涵养水源,所以湿地破坏后气温年较差变大,对应乙线;流量的季节变化也增大,对应丁线。
答案:B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
鄱阳湖湿地是中国首批7个国际重要湿地之一,素有“珍禽王国”“候鸟天堂”“中国第二长城”之美名。
近几十年来,由于湖区不合理开发,鄱阳湖湿地面临生态失衡的严重危机。
面对此现状,国务院于2009年12月12日批复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分布图,完成第4~5题。
4.鄱阳湖湿地与三峡湿地相比,不具有的重要价值是( )。
A.维持生物多样性B.调蓄洪水和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C.航运和旅游观光D.发电5.鄱阳湖被誉为“候鸟天堂”,其在冬季成为迁徙鸟群重要栖息地的原因是( )。
A.湖滩面积大,水浅B.湖底砂砾石广布,水质好C.湖区少有大雾,能见度好D.湖泊受人类活动影响小解析:第4题,鄱阳湖湿地地势较低,落差较小,并且位于湿润地区,其灌溉、发电作用不明显。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2.2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试题 湘教版必修3

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课后篇巩固探究一、学业水平引导读图1和图2,完成第1~2题。
1.湿地的功能主要是( )①提供水资源②调节气候③防风固沙④调蓄洪水⑤美化环境⑥保护生物多样性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⑥C.①②④⑤⑥D.①③④⑤⑥2.关于造成两图所示湖泊面积缩小的主要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跨流域调水造成图1所示湖泊面积缩小B.周围大面积引水灌溉造成图2所示湖泊面积缩小C.沙漠侵吞造成图1所示湖泊面积缩小D.围湖造田造成图2所示湖泊面积缩小解析:第1题,防风固沙不属于湿地的功能。
第2题,根据经纬度判断图1位于气候干旱的中亚地区,图2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
图1所示湖泊面积缩小是由于引水灌溉导致的入湖水量减小;图2所示湖泊是围湖造田造成的湖泊萎缩。
答案:1.C 2.D读某沿海湿地景观示意图,完成第3~4题。
3.图示湿地的重要价值主要是( )A.防风固沙B.维持生物多样性C.调蓄洪水D.增加海洋渔业资源4.保护该类湿地的有效措施是( )A.建立保护区B.实施退田还湖C.排水开垦D.发展滩涂养殖解析:第3题,沿海湿地为生物提供栖息生存环境,维持了生物多样性。
第4题,建立保护区可以有效地保护沿海湿地;实施退田还湖是保护湖泊不是沿海滩涂;排水开垦只会破坏湿地;发展滩涂养殖会破坏湿地。
答案:3.B 4.A西藏和黑龙江省的沼泽湿地面积广大。
读表,完成第5~6题。
年份1990年1995年2000年省(区)黑龙江省22.13 20.97 17.67西藏24.17 25.55 26.755.黑龙江省和西藏自治区沼泽湿地成因的相似之处是( )A.降水丰富,集中于夏季B.气温低,蒸发微弱C.冰雪覆盖,有利于下渗D.地势低平,排水不畅6.下列关于两地湿地变化的原因和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黑龙江省湿地大幅减少,主要是由于农业基地的开发B.湿地减少加剧了黑龙江省的洪涝灾害C.西藏湿地面积增大与全球变暖有关D.旅游资源的开发是西藏湿地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解析:第5题,黑龙江省地处纬度较高的地区,西藏自治区位于高海拔地区,两地沼泽湿地共同的成因是气温低,蒸发弱。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第二章 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列地理事物中,属于湿地的是()A.锡林郭勒草原B.潮间带滩涂C.“三北”防护林D.天山上的冰川解析:湿地分布的范围广泛,无论是干旱、半干旱地区还是高原、山地地区都有湿地分布。
湿地既包括人工湿地,如水库、稻田等,也包括天然湿地,如河流、湖泊等。
潮间带是海洋到陆地的过渡地带,属于湿地。
答案:B阅读下表,完成2~3题。
湿地的美称湿地的作用①“资源的宝库”②“生命的摇篮”③“天然空调机”“天然水库”④“地球之肾”众多鸟类的栖息地“鸟类的乐园”2.下列关于湿地的作用与其美称对应正确的是()A.①——提供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B.②——生产粮食、药材、工业原料、农副产品C.③——涵养水源,调蓄洪水D.④——净化水中污染物质3.表中湿地的美称没有体现出的湿地作用是()①维持生物多样性②调蓄洪水③旅游观光④航运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第2题,湿地的作用与其对应的美称如下表:湿地的作用湿地的美称第3题,“鸟类的乐园”可以体现“维持生物多样性”;“天然水库”体现“调蓄洪水”。
答案:2.D 3.B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有多条河流从东、南、西三面注入,北部有水道通往长江,湖泊水面呈现“冬季一条线、夏季一大片”的景象变化。
鄱阳湖是候鸟迁徙途中的重要栖息地。
据此完成4~6题。
4.鄱阳湖在冬季成为迁徙鸟群重要栖息地的原因是()A.湖滩面积大,水浅B.湖底砂砾石广布,水质好C.湖区少有大雾,能见度好D.湖泊受人类活动影响小解析:从材料中鄱阳湖“湖泊水面呈现‘冬季一条线、夏季一大片’的景象变化”,可以得出鄱阳湖在冬季成为迁徙鸟类重要栖息地的原因是湖滩面积大,湖水浅。
答案:A5.鄱阳湖冬、夏水面景象变化的原因是()A.湖底有线状洼地,冬季河道封冻,夏季来水量大B.湖底平坦,入湖水量夏季大于冬季C.湖底有线状洼地,水位季节差异明显D.湖底平坦,长江顶托作用季节变化明显解析:鄱阳湖冬、夏季水面景象的变化本身就说明了水位季节变化明显,而材料中“冬季一条线”表明其湖底有线状洼地。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 2.2学考通关-《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为例》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为例》学考通关一、选择题1.2011年12月3日在湿地公园放鱼的现场,不仅见到了很多熟悉的“老面孔”,还见到了很多新加入的“护滇卫士”。
在风景如画的湿地公园中放鱼,让他们兴奋不已,“老面孔”希望活动能年年持续办下去,新“护滇卫士”则认为活动解决了他们前几次没能参与的遗憾……湿地的主要生态功能有()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轻污染B.吸烟滞尘、净化空气C.吸纳一切来自自然和人为的污染物D.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2.2011年12月3日在湿地公园放鱼的现场,不仅见到了很多熟悉的“老面孔”,还见到了很多新加入的“护滇卫士”。
在风景如画的湿地公园中放鱼,让他们兴奋不已,“老面孔”希望活动能年年持续办下去,新“护滇卫士”则认为活动解决了他们前几次没能参与的遗憾……导致我国湿地面积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变暖,水分蒸发B.工农业废水的大量排放C.围湖造田,垦荒种粮D.过度开发,发展旅游业3.“洪水一片,枯水几条线”是对洞庭湖现状的真实写照。
造成洞庭湖萎缩的主要原因是()①泥沙淤积②蒸发加强③围湖造田④降水减少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4.“洪水一片,枯水几条线”是对洞庭湖现状的真实写照。
治理洞庭湖萎缩的主要措施有()①长江流域退耕还林,封山育林②洞庭湖区退田还湖,平垸行洪③洞庭湖区开挖湖泊,加大湖盆④长江干流修筑堤坝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5.“洪水一片,枯水几条线”是对洞庭湖现状的真实写照。
洞庭湖区耕地不足,人地关系矛盾尖锐,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①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②立体养殖,综合开发资源③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第三产业④修建水电站,开发水能资源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2.2同步练习《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同步练习
1.下列土地类型中属于湿地的是
①湖泊②麦田③沙漠④沼泽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2.过去洞庭湖不断萎缩的主要原因是
①泥沙淤积②周边地区灌溉用水过量③人工围垦④气候干旱,蒸发旺盛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3.读图“洞庭湖变迁”,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最大的湖泊是________ ,最大的淡水湖是________。
(2)A平原的名称是________,B平原的名称是________。
(3)乙图与甲图相比,洞庭湖发生了什么变化? ________,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自然原因:________;人为原因:________ (4)为什么要在洞庭湖周边地区设立大片蓄洪区? ________。
4.读图“黄河三角洲1956一1996年40年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示意”,回答
(1)40年间,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海域和水域面积有什么明显变化?为什么? ________。
其主要原因:一是________;二是________。
(2)1996年与1956年相比较,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未利用土地在空间分布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对现有未利用土地应如何开发利用?
________。
主要原因是
(3)1991年与1956年相比较,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盐碱地在空间分布上有什么变化?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
主要是________。
高二地理必修3第二章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专题训练

高二地理必修3第二章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专题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以下与森林、陆地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的是〔〕A、湿地B、陆地C、生物圈D、大气圈1A2、湿地被称为〝地球的肾〞,最主要的是由于湿地具有什么功用〔〕A、调理气候B、美化环境C、污染水中的污染物D、维护生物多样性2C图5为某地域的平面图,图6为图5中河流R的纵剖面图,表2为图5中P地的月平均温度和月平均降水数据。
据此回答3—7题.表23、依据表2的气候数据,判定P地所在地域属于〔〕A、亚热带季习尚候B、温带大陆性气候C、温带季习尚候D、温带陆地性气候3B4、河流R的水源补给主要来源于〔〕A、春季融雪B、春季降水C、深层地下水D、冰川融水4D5、近年来,河流尾闾地域的农业区不时增加,尾闾湖基本消逝,主要缘由能够是〔〕A、中下游地域工业农业用水量添加B、臭气层空泛C、中下游地域沙尘暴添加D、酸雨的危害5A6、近年来,散布于冲积—洪积扇前缘的泉水少量消逝,主要缘由能够是〔〕①全球气温降低②下游森林被少量砍伐③泉眼被沙尘梗塞④过量抽取地下水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6C7、协调本地域开展和环境之间关系的途径有〔〕A、添加移民B、限制工农业开展C、扩展耕空中积D、保育自然植被7D读〝三江平原〞表示图,剖析完成8—11题。
8、冲积构成三江平原的〝三江〞是指〔〕A、黑龙江、松花江、嫩江B、黑龙江、松花江、牡丹江C、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D、松花江、嫩江、牡丹江8C9、在三江平原普遍散布的土壤类型是〔〕A、黑土B、黑钙土C、黄土D、水稻土9A10、三江平原的沼泽作为一种湿地生态系统,其构成按地域散布规律属于〔〕A、纬度地带性B、经度地带性C、垂直地带性D、非地带性10D11、我国政府2021年下令中止开垦三江平原上的沼泽地,主要缘由是〔〕A、沼泽地的土壤贫瘠B、开发的本钱太高C、粮食过剩,价钱偏低D、为了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11D二、读图题12、读以下资料和图,完成以下各题。
2022高中地理2.2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同步训练湘教版必修3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课时训练一、选择题1.对于湿地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湿地是水位常常靠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B.湿地的共同特色是地表常年有水或常常有水C.湿地宽泛散布于世界各地,我国湿地种类多样D.我国的湿地仅散布在沿海和平原地域答案: D以下图为我国两大淡水湖,据图回答2~4 题。
2.甲湖是 ________,乙湖是 ________。
A.洞庭湖太湖 B .太湖巢湖C.鄱阳湖太湖D.巢湖洞庭湖分析:选A。
联合图中信息及湖泊形状可判断:甲为洞庭湖,乙为太湖。
3.甲湖湖面比上个世纪初减小了近一半,后来果是A.造成上游水土流失 B .致使湖滨土地沙化C.对湘江调理能力减弱 D .对长江调理能力减弱分析:选D。
洞庭湖对位于其下游的长江水位能起到调理作用。
4.依据乙湖泊周边地域生活、生产的特色,应主要防备湖水A.富营养化B.毒素增添C.酸度增添D.碱度增添分析:选 A。
太湖流域工农业发达,生产生活污水排放量大。
治理过程中以防备湖水富营养化为主。
2022 年福建漳州一中质检对照遥感图像发现,最近几年来我国新增土地最快的黄河三角洲,湿地增添幅度减小。
读以下图回答5~7 题。
5.黄河三角洲湿地泥沙泥沙B.黄土高原泥沙C.地上河河床D.渤海海底泥沙分析:选B。
黄河三角洲泥沙主要来自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
6.黄河三角洲湿地增幅减小带来的影响有A.耕地面积减少B.地下水位降落C.黄河三角洲海岸退后加剧D.土地盐碱化面积增添幅度上涨分析:选 C。
湿地增幅减小,耕地面积未减小,而是湿地增添幅度比本来减小;地下水位不受影响,土地盐碱化面积增幅降落,而三角洲受海浪侵害退后幅度加大。
7.最近几年来,黄河三角洲湿地增添幅度减慢的原由不.可能是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获得收效B.小浪底水利工程蓄水拦沙C.黄河中上游防备林发挥作用D.渤海风波强度增添分析:选 D。
黄河三角洲新增土地增幅减小不是因渤海风波加强造成的,而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有效和小浪底工程所发挥的作用,防备林也起了必定作用。
高中地理第二章 2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__以洞庭湖区为例课后作业含解析湘教版必修3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时间:25分钟总分:5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年2月2日为“世界湿地日”。
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事物属于湿地的是( C )①沼泽②耕地③河流④海岸带⑤森林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C.①③④ D.②④⑤解析:根据湿地概念可知,耕地和森林不属于湿地。
2.湿地的功能或用途是( B )A.扩大耕地的后备资源 B.当地径流的调节系统C.难以利用的淡水资源 D.扩建城区的理想用地解析:湿地的功能或用途主要体现在生态环境方面。
它可以通过调节径流等来达到调蓄洪水、改善气候的目的。
读下面甲、乙两图,完成3~4题。
3.湿地的功能主要是( C )①提供水资源②调节气候③防风固沙④调蓄洪水⑤美化环境⑥保护生物多样性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⑥C.①②④⑤⑥ D.①③④⑤⑥4.关于造成两湖泊面积都在缩小的主要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跨流域调水造成甲湖面积缩小B.周围大面积引水灌溉造成乙湖面积缩小C.沙漠侵吞造成甲湖面积缩小D.围湖造田造成乙湖面积缩小解析:根据经纬度和湖泊形状可判断,甲湖为咸海,乙湖为洞庭湖。
第3题,两湖泊同属于湿地,在调节气候、提供水资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防风固沙一般属于防护林的生态功能。
第4题,甲湖泊地处干旱地区,由于人们过度引水灌溉,入湖水量减少,导致湖泊萎缩;乙湖泊周围人口稠密,人类的围湖造田和泥沙淤积使湖泊面积减小。
水库露底、河水断流、稻田龟裂……高温热浪的炙烤让原本绿意盎然的大地燥热不堪,大面积龟裂的河床上满眼充斥着搁浅的船舶。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5~6题。
5.材料中“水库露底、河水断流、稻田龟裂”的原因是( D )A.围湖造田 B.森林破坏C.兴修水利 D.气候干旱解析:通过材料可以看出,是气候干旱降水少加上高温影响导致的“水库露底、河水断流、稻田龟裂”。
6.湿地面积的减小,所减小或丧失的功能有( A )A.涵养水源、调节气候B.提供商品粮C.吸收太阳紫外线D.吸纳一切来自自然和人为的污染物解析:只有A项的“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是湿地所具有的功能,其余选项均不属于湿地的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地理必修3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读下图,完成1~2题。
1.关于我国湿地的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类型多样②面积居世界第一位③分布广泛,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高山到平原均有分布④山西、甘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省区无湿地分布A .①②C .①③B .②③D .②④2.下列有关湿地的功能或用途,说法正确的是( )A .三江平原多荒地,为扩大耕地的后备资源B .鄱阳湖、洞庭湖面积广,为长江径流的调节系统C .崇明东滩地处土地紧缺的上海,为扩建城区的理想用地D .湛江红树林,可成为当地木材的供应地解析:第1题,我国湿地类型多样,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山,都有湿地分布。
第2题,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应加强保护,A 、C 、D 项错误。
答案:1.C 2.B某研究机构利用水池(4 m×2 m×1 m)、土壤、芦苇、水管等材料设计了一个人工湿地系统(如下图所示) 。
读图回答3~4题。
3.该设计主要模拟的湿地功能有( )①防风固沙②净化水质③涵养水源④塑造地貌A .①③C .①④B .②③D .②④4.若用无植物的相同模拟系统实验,则检测到( )A .出水口的排水量减少C .出水口的含沙量增加B .出水口流速明显减慢D .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解析:第3题,图示展示了植被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的功能。
第4题,若缺少植被,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减弱,故使出水口的水量增加,含沙量增加。
答案:3.B 4.C5.鄱阳湖是我国最重要的湿地之一,有关其叙述正确的是( )①对维持该区域野生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②可容纳大量污染物,使当地生态环境得到改善③大力围垦,有利于扩大耕地面积,缓解人地矛盾④能够调蓄洪水,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解析:选D 。
②说法中可容纳大量污染物是错误的;③大力围垦,有利于扩大耕地面积,缓解人地矛盾,但这样会使湿地的生态效益降低,因此也是错误的。
D 项正确。
红碱淖位于陕西神木县西北,系我国最大沙漠淡水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遗鸥繁殖与栖息地和陕北最重要的产鱼基地,素有“大漠明珠”之称。
近年来,红碱淖的水位以每年20~30厘米的速度下降,湖水pH 值由7.4~7.8上升到9.0~9.42。
这远远超出了鱼类生存的极限。
如图为红碱淖区域图。
据此完成6~7题。
6.红碱淖水位下降的原因最可能是( )①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②上游建拦水坝,使入湖径流减少③过度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④湖区生态环境恶化,pH 值上升⑤工业生产如采矿、洗矿,工业排放废水,使水质下降⑥湖区周边林地被砍伐,涵养水源能力下降A .①②③B .②③⑥C .①②④D .②⑤⑥7.保护红碱淖是当务之急。
关于保护红碱淖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利于调节气候②利于涵养水源、净化水质③利于调节河流径流④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⑤利于吸烟滞尘、净化空气、提高空气质量A .①②B .③④C .④⑤D .①④解析:第6题,红碱淖是最大沙漠淡水湖,水位的下降与水质的变化无关。
第7题,该湖不是水源地,不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位于河流下游,对河流径流无调节作用;吸烟滞尘、净化空气等为森林的作用。
答案:6.A 7.D湿地和森林一样,是世界上重要的生态系统。
西藏拉鲁湿地(如图)是世界稀有的、国内最大的城市湿地,为典型的青藏高原湿地。
结合图文材料回答8~9 题。
8.拉鲁湿地位于高寒的青藏高原上,其成因不包括()A.降水较多B.气温低,蒸发弱C.地势相对较低平,易积水D.高山冰雪融水是主要来源9.下列关于湿地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湿地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和生态服务功能②为了增加当地种植业收入,应将天然湿地围垦造田③湿地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④湿地的减少对当地的气候、蓄洪防洪有影响,但不会对污染物降解产生影响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8.拉鲁湿地位于高寒的青藏高原上,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弱,水源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湿地区域地势相对较低平,易积水,形成面积广大的城市湿地,因为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洁净,杂质和水汽含量少,降水较少,故答案选A。
9.湿地具有提供水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作用,但是湿地不能增加空气温度。
考点:该题考查湿地成因及作用。
答案:8.A 9.B昔日“八百里洞庭湖”水面缩小四成,由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退居成第二。
有关专家说,湖泊环境的日益恶化,已造成水灾频发,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性因素。
据此完成10~12题。
10.使“八百里洞庭湖”退居成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的主要原因是()①围湖造田③蒸发和下渗④引水灌溉②水土流失严重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11.湖泊环境恶化后,造成“水灾频发”的主要原因是()A.湖泊水对河水的补给量减小B.湖泊的调蓄功能降低C.水土流失加剧D.水资源减少12.治理洞庭湖萎缩的主要措施有( )①长江流域退耕还林,封山育林②洞庭湖区退田还湖,平垸行洪③洞庭湖区开挖湖泊,加大湖盆④长江干流修筑堤坝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第10 题,洞庭湖面积缩小是长期围垦和泥沙淤积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11 题,洞庭湖面积缩小后,其调蓄洪水的能力降低,加剧了长江洪灾。
第12 题,封山育林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减轻泥沙淤积;而退田还湖直接扩大了湖面。
答案:10.A11.B 12.A读某沿海湿地景观示意图,完成13~14题。
13.图示湿地的重要价值主要是()A.防风固沙B.维持生物多样性C.调蓄洪水D.增加海洋渔业资源14.保护该类湿地的有效措施是()A.建立保护区B.实施退田还湖C.排水开垦D.发展滩涂养殖解析:第13 题,沿海湿地为生物提供栖息生存环境,维持了生物多样性,故 B 正确;内陆的森林起防风固沙的作用,故 A 错误;河流沿岸湿地起调蓄洪水的作用,故C 错误;沿海湿地没有增加海洋渔业资源,故D 错误。
第14 题,建立保护区可以有效地保护沿海湿地,故A 正确;实施退田还湖是保护湖泊而不是沿海滩涂,故 B 错误;排水开垦只会破坏湿地,故C 错误;发展滩涂养殖会污染沿海水质,破坏湿地,故D 错误。
答案:13.B 14.A二、综合题15.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20 世纪50 年代,艾丁湖东西长约40 千米,南北宽约8 千米,总面积达到100 多平方千米。
但20 世纪80 年代后,湖面面积逐年减小。
近年来,当地政府采取多项措施,艾丁湖得到了“复活”,湖面面积逐年增大。
材料二洞庭湖面积变化表。
(1)艾丁湖湖泊萎缩的主要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洞庭湖水面变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下列湖泊因水体富营养化,从而大大缩短了湖泊生命周期的是_______________ 。
A.青海湖B.罗布泊C.白头山天池D.滇池(4)大量围垦对湖泊环境造成的巨大负面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解析】本题考查湿地保护。
(1)影响湖泊水量较少的主要人为原因主要是人类的过度用水。
(2)洞庭湖面积缩小的自然原因主要是泥沙淤积,人为原因主要是围湖造田。
(3)青海湖和罗布泊为内陆湖,咸水湖,不利于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而白头山天池位于山区,环境较优美。
而滇池位于昆明市区,周围大量的工农业污水注入,使富营养化严重。
(4)主要考查湖泊的生态功能,主要从河流具有调节河流径流量、调节区域小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降解水中有毒有害物质等方面分析。
【答案】(1)过度利用水资源(2)盲目大规模的围垦、泥沙淤积(3)D(4)筑堤建坝改变了湖区的地表形态,削弱了湖泊的调蓄功能;围垦破坏了湖泊的生态环境,影响到水禽的栖息、繁衍;围垦使生物多样性减少;降解污染物的能力下降;影响自然风光等等(任答四点)16.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每当来到贺兰山下的银川,人们都会被那一片片迷人的湖泊湿地和悠闲的水乡风光所打动。
上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银川湿地的储水量一度大幅下降。
如今从黄河灌区逶迤而来的一条条水渠,将湖泊湿地重新连通,塞上湖城风采得以重现。
材料二银川平原湿地分布图和年蒸发量和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图。
(1)银川湿地对当地环境最突出的贡献是什么?(2)分别分析上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造成银川湿地的储水量一度大幅下降的原因。
(3)近年来,贺兰山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环境有明显的好转趋势,当地可能采取的措施有哪些?解析:第(1)题,银川湿地最主要的效益是对气候的调节作用。
第(2)题,银川湿地储水量下降的原因是由于农业和城市建设占用湿地,即围湖造田和围湖造陆。
第(3)题,由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可知,贺兰山及其周边地区最主要的生态问题是土地荒漠化。
生态环境明显好转的措施即治理荒漠化采取的措施。
答案:(1)增加空气湿度,改善大气环境。
(2)60年代主要是因人口增长要解决吃饭问题,围湖造田发展农业。
90年代城市建设加快,围湖造陆。
(3)退耕还林、还草、还牧、还湖;保护天然林,封山育林、育草;发展节水农业;调整种植结构;生态移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