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模因论看网络语言

合集下载

模因论视角下的网络语言

模因论视角下的网络语言
社 会 观 察
模 因论视 角下的 网络语言

5 1
【 要】 摘 当今社会科 学技术飞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也由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脑和网络的出现和普及就可以证明 这一点。如今 电脑和网络已经成为 了人们社会 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 了一些改变,也带 来 了一 种新 的语 言 形式 :网络语 言 。本 文将从 模 因论 的 角度 来解 析这 一语 言 现 象 。 旨在 为在 网络 时代 研 究人 们 交际 言
分类和特点进行的 ,对它 的形成和传播却缺乏研究 。本文将 从模 因论的角度解析 网络语言 的形成 和传播 。从 而为网络时 ‘ 代的交际言语 行为提供 一个新 的研究视 角。
‘ 因作为文化基 因, 模 靠复制 、传播而 生存 , 语言是 它的 载体之一 。模 因有利 于语言的发展, 而模 因本身则靠语 言得 以复制和传播, 可见模 因与语言有着极其密切 的关系 。 何 自 ”( 然 ,20)人类 的语 言之所 能够流传到今 天是模 因作用 的结 05 果 。因为人类语 言也 是通过不断地模仿 ,复制得 以传播 和流 传 的。如果语言不再被模 仿和复制 ,那么它就可能消亡 。我 们可 以说 “ 语言 本身就是 一种模 因 ,模因也寓 于语言 当中” ( 自然 ,20 )根据模因论 ,语言模 因可 以分为两类 。一种 何 07
让人有所联想 ) 、同构异义横 向嫁接 ( 例如 《 大话西游 》就有 彩票 版等 ) 。
பைடு நூலகம்网络语 言 中的模 因
网络语 言作为一种 语言变体 ,在其形成和传播 的过程 中 也是离不 开模 因的。下面我们就从语言模 因的基 因型和表现 型分别来解析一下 网络语言 。
1 基 因型模 因 . 网络语言 中有很多是基 因型的。网民们对待 同一事物或 现象有着多种称 呼。我们在 前面已经提过。我们仔细观察就 会发现在 网络语言 中的相同信息异型传递通 常是使用得谐 音。

从模因论视角下看网络流行语“真香”

从模因论视角下看网络流行语“真香”

从模因论视角下看网络流行语“真香”
从模因论的视角来看,“真香”可以被解读为一种特定的模因,模因是理查德·道金斯所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一个在社会间传播的非遗传文化特征。

与基因类似,模因在社会间传播,并且在传播过程中不断进化、变异和适应环境的要求。

从“真香”这个词语的形式来看,它具有简短、易传播的特点。

网络流行语在网络传播中往往需要在有限的空间内表达出来,所以短小精悍的词语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和传播。

而“真香”只有两个字,简单明了。

“真香”这个词语具有一定的反讽意味。

在网络中,人们常常使用表面上与实际相悖的语境来娱乐和调侃。

而“真香”则具有一种戏谑的口吻,意味着对某种情况或言论的赞叹和讽刺。

这种反讽的特点与模因的进化有关,模因往往在不同的语境中演化和变异,以适应不同的社交环境和情境的要求。

模因论视角下网络流行语的研究

模因论视角下网络流行语的研究

语言LANGUAGE网络流行语,又称网络热词,是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和网民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一种语言形式,生动形象、有趣,往往围绕着一些社会热点,越来越风靡,受到网友的追捧。

语言学家桂诗春教授曾说:在生活中通过模仿而传递的文化因素比比皆是,从“文革”的红卫兵运动到如今的媒体炒作都是其体现。

随着汉语的影响力扩大,有些中国的网络流行语还被创造了英语形式,进入了英语词典,如“给力”(gelivable)、“土豪”(Tuhao)等。

以往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多从社会语言学、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从模因论的角度阐释也是近些年来的探究热点。

1 模因论1.1 何为模因Memes一词是在1976年由英国动物学家理查·道金斯(Dawkins)在《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一书中创造的。

在Blackmore的著作《谜米机器》(The Meme Machine)中指出,任何一个信息,只要能够通过模仿而被复制,就可以被称为meme。

我国学者何自然和何雪林于2003年将memes翻译为“模因”。

模因(meme)与基因(gene)的发音相似,表示“基因相同而导致相似”的意思,故指文化基因。

模因论 (memetics)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

它指文化领域内人与人之间相互模仿、散播开来的思想,并一代一代地传递下来。

这一研究成果可谓是生物学与语言学的“跨界”。

自从这一理论引入我国以来,就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

1.2 模因的复制和传播D a w k i n s认为模因库中的模因作为复制因子(replicators),从一个宿主的大脑传到另一个宿主的大脑,语言、书本和网络也是传播的媒介。

当然,这种“复制”不都是完全“克隆”,而是形式和内容相似,不乏交际人的创造和改良,因此模因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规律影响,还会有宿主意图和语境两个方面的影响。

人脑中的信息只有在被“触发”,即复制、加工和传播之后才算是模因,在这一过程之前只能算是具有模因潜势的元表征信息。

网络语言传播的模因论解读

网络语言传播的模因论解读

网络语言传播的模因论解读模因论是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模因仿照基因而得名,通过语言复制和传播,同时也促进了语言的发展。

语言模因的传播和复制分为基因型和表现型两种方式。

从模因论的角度看,语言模因揭示了网络话语传播的规律。

标签:网络语言;模因论;模因;基因型;表现型一、模因论的基本观点模因论的理论基础是新达尔文进化论观点,它试图从历时和共时的视角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诠释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文化具有传承性的本质特征。

模因论的核心概念是模因。

模因(meme)一词是牛津大学动物学家和行为生态学家里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首先提出来的,在其著作The Selfish Gene中,他描述了基因复制因子的特征,从而设想出文化传播的基因——模因。

模因仿造了基因一词,指的是通过模仿而进行自我复制的现象。

任何一种思想或信息,只有通过模仿而被复制才能被称为模因,它可以是单个模因,也可以是互相支持的若干单个模因的集合,即模因复合体。

它实际上是文化基因,是语言的载体之一,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话语流传的规则和语言传播的规律,从而推动语言的发展。

语言模因对翻译研究、文化研究及语言教学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并有助于促进语言的进化和发展。

模因论解释了语言的演变,也为研究语言的交际和交流特别是网络时代言语行为交际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二、网络语言模因的两种表现形式从模因论的角度来看,模因的传播途径是多元化的,主要包括教育和知识传授、语言运用本身、交际和交流三方面。

布莱克摩尔认为模因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传递:“对结果的拷贝和对指令信息的拷贝。

”即“内容相同形式各异”的基因型和“形式相同内容各异”的表现型。

何自然把模因基因型划分为相同信息直接传播和相同信息异形传播,把模因表现型划分为同音异义传播、同型联想传播和同构异义传播。

网络语言中成功复制传播的模因,主要表现为模因基因型(即相同信息异形传播)和模因表现型(即同构异义传播)。

从模因论视角下看网络流行语“真香”

从模因论视角下看网络流行语“真香”

从模因论视角下看网络流行语“真香”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社交媒体、聊天软件还是网络直播平台,都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网络流行语。

最近备受热议的网络流行语之一便是“真香”。

这个词汇源自于游戏领域,一时间在网络上掀起了一阵“真香”热潮。

那么,从模因论的视角来看,究竟是什么让这个词汇在网络上如此流行呢?模因论认为,模因是可以在人类之间传播、演化和改变的文化单位。

网络流行语也是一种模因,其具有传播迅速、影响深远的特点。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从模因论的角度来探讨网络流行语“真香”的流行原因。

网络流行语“真香”最早起源于游戏领域,特指游戏中的某些特殊情境或某一类型的游戏。

后来,这个词汇被逐渐引入到了社交媒体和聊天软件中,成为了广泛使用的网络流行语。

从模因论的视角来看,“真香”之所以能够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开来,主要是因为它满足了人们的情感需求,并且具有一定的社会符号意义。

网络流行语“真香”具有一定的社会符号意义。

模因论认为,模因的传播离不开社会环境的支持和认可。

在当下社会中,“真香”这个词汇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与当代年轻人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是一致的。

当代年轻人喜欢通过网络流行语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而“真香”恰好符合了他们对于美好事物的理解和赞美。

这个词汇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开来,并得到了大众的认可和支持。

网络流行语“真香”的传播还离不开互联网的特性。

互联网的高度互联性和可传播性为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

在互联网上,用户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平台快速传播和分享自己的情感和观点,而网络流行语正是适应了这种互联网传播的特性,得以在短时间内传播开来。

从模因论视角下看网络流行语“真香”

从模因论视角下看网络流行语“真香”

从模因论视角下看网络流行语“真香”
网络流行语“真香”是近年来在中国网络社交媒体上流行的热词之一,它的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从模因论的视角来看,“真香”也是一种成功的模因,它满足了人们的情感需求,同时也符合网络传播的特点。

尽管“真香”这个词的含义并不复杂,但它却能够准确地表达出人们的情感态度。

在网络社交媒体上,人们常常需要通过文字或表情来传达自己的情感,而“真香”这个词能够简洁地表达出某事物给人带来的满足感和喜悦,给人一种直观的感受。

这种简洁有效的表达方式符合了人们追求即时满足感的心理需求,使得它成为了人们表达情感的首选。

网络流行语“真香”还通过与其他元素的结合扩大了它的影响力。

模因的传播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字词,它还会融合其他元素,如图片、视频等,进一步放大了它的影响力。

“真香”这个词经常会与表情包、搞笑图片等搭配使用,让人们在看到这些相关的内容时更容易与“真香”这个词产生关联,并且更容易记忆和传播。

这种与其他元素的结合不仅丰富了模因的形式,也增加了它的吸引力和娱乐性,进一步推动了“真香”这个词的传播。

网络流行语“真香”从模因论的视角来看,是一种成功的模因。

它简洁准确地表达了人们的情感态度,满足了人们追求即时满足感的需求;它在网络传播中的迅速传播速度和与其他元素的结合进一步扩大了它的影响力。

由于模因的传播特性和社交媒体的快速传播渠道,网络流行语“真香”能够快速地在网络上流行开来,并且持续产生影响力。

模因论视域下网络热梗的传播心理动因——以网络热梗“泰裤辣”为例

模因论视域下网络热梗的传播心理动因——以网络热梗“泰裤辣”为例

“模因”一词最早由英国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提出,在道金斯看来,模因近似于基因,是一种文化传播单位或模仿单位,凭借其特有的高速进化方式进行自我复制,其传播过程其实就是语言、观念、信仰、行为方式等的传递过程。

新媒体语境下,用户利用互联网生产大量的U G C(用户生成内容),其中也创造出表情包、恶搞视频等形态的模因,模因的广泛使用成为互联网文化中一道独特的景观。

因此,模因理论在互联网时代更具文化解释力。

“梗”字来源于汉字“哏”,意为“笑点、伏笔,或有特别指涉含意或讽刺意思的东西”,[1]娱乐性网络热门话题常常会因为其趣味性而被网友戏称为“热梗”。

作为网络流行文化的组成部分,网络热梗中形式多样的模因在一定意义上助推互联网流行文化的跨圈层传播。

本文以“泰裤辣”这一网络热梗作为个案,分析模因在这一热梗生成与传播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试图从模因的角度揭示网络热梗生成与传播的一般规律。

一、“泰裤辣”网络热梗中模因的形式“泰裤辣”这一网络热梗可以追溯至2023年3月11日,歌手王琳凯在“深圳A Y O!音乐节”中的一段个人演说。

在演说中,王琳凯呼吁观众勇敢做自己并直言:“这件事情,太酷啦!”但因王琳凯的个人表述存在逻辑问题,因而被网友戏称为“有一种没文化但是想激励别人的感觉”。

视频一经公布,王琳凯在音乐节中独特的造型以及极具个人特色的发言迅速在网络上发酵,新浪微博、B站等社交媒体的网友纷纷加入到对王琳凯的调侃之中。

演说中出现的“太酷啦”,经词语谐音的仿制规则被网友改编为具有娱乐色彩的网络热梗“泰裤辣”。

现如今,“泰裤辣”这一热梗仍被网友们津津乐道,并由此衍生出一系列的网络模因,形式多样的模因凭借其娱乐性成为热梗传播的催化剂。

模因的生成依赖于网络信息中的“先后文本”,其中“先文本”常常具有一些引人注目的特性,这些特性使得模因可以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被“标出”从而给予“先文本”被复制和模仿的可能。

王琳凯作为公众人物,“名人标出”效应使其在网络信息中更容易引发关注,为网络热梗的生成提供了可能性。

从模因论的视角解释网络语言-精选文档

从模因论的视角解释网络语言-精选文档

从模因论的视角解释网络语言[文献标识码]A: The meme i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languages. It is transmitted by imitating languages.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he memetic phenomena in network languages, the author tries to illustrate the reasons that the meme of network languages are successfully transmitted from the three perspectives.1. 引言1.1 模因论模因论(memetics)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

它试图从历时和共时的视角对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文化具有传承性这种本质特征的进化规律进行诠释。

模因论中最核心的术语是模因(meme)。

(何自然,2005)模因(meme)这一概念源于社会生物学,最早见于新达尔文主义倡导者、英国著名动物学家Richard Dawkins于1976年出版的The Selfish Gene(《自私的基因》)。

在这本畅销书中,Dawkins在该书的最后一章引入了与基因相对应的模因概念,用以说明文化的传播,把它定义为:文化传递的单位(Dawkins, 1976: 192)。

“meme”一词源自希腊词“mimeme”,意指被模仿的东西,就是说模因概念的核心是模仿,模因库中的模因,其繁衍的方式是经由广义上的模仿过程而发生的,它将自己从一个头脑传到另一个头脑里(Dawkins, 1989: 192);从广义上说,模仿是模因复制的方式(Dawkins, 1989: 194)。

模因是通过模仿而被传递的,就是说如果模仿行为发生了,那么,就必然有某样东西得到了传递,而这东西正是我们所说的模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模因论看网络语言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网络的魅力越来越大,层出不穷的网络语言让人目不暇接,一些搞笑幽默,朗朗上口的词语句子在青少年中迅速传开。

从语用学的角度,我们不难看出,正是模因论的功效造就了这些流行的网络语言。

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模因论对一系列网络流行语的形式的分析,说明模因论的重要性。

【关键词】模因论;网络语言;模因论的重要性
0 引言
1)模因论
模因论(memetics)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探讨模因的概念和传播,并且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

模因是指一系列的文化理念,符号或实践,通过文字,语音,手势,仪式或其他可模仿的现象从一个人的思想传播到另一个人。

模因用了与基因相近的发音,表示“出自相同基因而导致相似”的意思。

我们将meme译成“模因”,是有意让人们联想它是一些模仿现象,是一种与基因相似的现象。

基因是通过遗传而繁衍的,但模因却通过模仿而传播,是文化的基本单位。

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Tarde Gabriel 在其书The Laws of Imitation(《模仿的法则》1890年)中提出:社会交际起源的所有相似物都是各种模仿形式直接或间接的结果,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部模仿的历史,模仿是社会发展和存在的基本原则,是社会进步的根源。

而英国著名动物学家Richard Dawkins 在1976年出版的The Selfish Gene(《自私的基因》)一书中首次正式提出文化进化的单位meme。

之后英国著名学者Susan Blackmore 也在著作The Meme Machine中提到说把模因看作是和基因等价的复制因子,模因之间相互竞争着,自私地、不顾一切地要进入到另一个人的大脑、另一本书、另一个对象之中,这最终决定了我们的文化以及心理结构。

20世纪末逐步形成了用模因解释文化进化的新领域。

2)网络语言
语言的本质是帮助人们更好的沟通与交流,了解彼此的需求与愿望,语言的发展也是根据人们需求的发展与转变日趋形成的。

网络语言就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语言形式。

它因为简洁生动的形式和方便幽默的特点,一诞生就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偏爱,发展神速。

网络语言包括拼音和英文字母的缩写,以及含有某种特定意义的数字和短句。

网络上冒出的新词新句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生命力,如果那些充满活力的网络语言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约定俗成后我们就可以接受。

1 网络语言的主要特征
首先,从形式上,网络语言趋于符号化、数字化、字母化和短句化。

1)符号化:T_T(流泪);:-)(微笑);:-C(撇嘴)
2)数字化:5555(呜呜,表示哭泣);520(我爱你);1314(一生一世)
3)字母化:LZ(楼主);BF(boyfriend男朋友);BT(变态)
4)短句化:酱紫(这样子);杯具(悲剧);高富帅
然后,从内容上,网络语言具有新词新意层出不穷、超越常规语法准则、与时俱进和通俗易懂的特点。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任何语言符号得以复制和传播都会形成模因。

因此备受网友喜爱和追捧的网络流行语就是一种网络语言模因。

2 用模因论分析网络语言模因的传播
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分为基因型和表现性。

基因型传播就是指大脑里信息内容的自我复制和传播。

它的特点是内容相同,形式不同。

具体分为两类:相同信息直接传播和相同信息异形传播。

网络语言模因以后一类为主。

例如:1)“稀饭”=“喜欢。

【甄嬛体之做作业】——“方才觉得身体欠安,想必又是没有午休,我这一困倒不打紧,私心想到如若耽误了画画,定然又会惹来先生的戒尺,当然你若少布置一些,是最好不过的了。

我愿多画几幅,虽不保画得如何,倒也不负先生的谆谆教诲!”说人话:“老师太坑爹了,布置这么多,我都没时间午休,困得要死!”
2)2010年10月16日,河北一大学生开车撞倒女同学后,不停车抢救伤者反而继续前行,被保安和其他同学拦住后还嚣张高喊“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

后经证实了解,该男子名为李启铭,父亲李刚是保定市某公安分局副局长。

事件被报道后,引起了许多网友的关注。

某网站的一些网友开始了一项“我爸是李刚”造句大赛,不少网友恶搞般地把这五个字放进了古诗词中,许多网友借此表达了对权力阶层的一种声讨。

“人生得意须尽欢,因为我爸是李刚”、“蓦然回首,我爸是李刚”、“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我爸是李刚。

”、“俱往矣,数千古风流人物,还看李刚。

”、“不是所有牛奶都叫特仑苏不是所有爸爸都叫李刚”。

3)2012年1月,上映了一部电影,叫做《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主要讲述学生时代纯洁的爱情和青春时期的人生回忆。

观众们观看后对其很有感触,岁月是把杀猪刀,总有些事时不时让你感慨一下“那些年”的青春往事。

于是网友纷纷开始模仿造句,为了追忆曾经难忘的记忆和青春。

女生们想到了“那些
年,我们一起买过的衣服”“那些年,我们一起八的卦”;男生们想起了“那些年,我们一起玩的CS”、“那些年,我们一起逃过的课”;同学们想起了“那些年,我们一起抄的作业”、“那些年我们一起挂的科”;粉丝们则想起了“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小虎队”、“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超女”总之,各种“那些年”、各种怀旧,让大家过足了“怀旧瘾”。

因此,“那些年”体也风靡了网络。

3 结语
网络语言的流行,是因为它们被大多数人认可,得到了广泛的复制和传播。

这种强势模因的出现丰富了我们的语言文化。

这足以证明,网络语言迅速发展的秘密就是模因。

模因的传播就是文化的传播。

用模因论来解释这种流行也是再合理不过。

网络语言现象改变了广大网民的网络生活和思维方式,同时也日益影响着现实生活。

我们用模因论的观点来看网络语言,就是使我们使用的话语在理论上更明确。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曲卫国,熊学亮.语用学采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李西.从模因论的视角解释网络语言[J].四川:疯狂英语教师,2008.
[4]张家瑞,高蓓蓓.网络流行语的秘密:模因[J].四川: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
[5]http:///p-579321670202.html[O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