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4编 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课时作业30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二)课时作业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二)课时作业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28分)前门箭楼的燕子黄裳①已经二十多年没有上北京了,真有说不出的相思。
②到北京的那天,天真够热的,觉得这里的太阳确是不同凡响。
不过却热得干脆、痛快,绝不拖泥带水,这是比江南高明的地方。
在前门外住下后,已是该吃晚饭的时候,就慢慢溜出来,在前门大街上闲走。
“都一处”“一条龙”“月盛斋”这些店招看了就使人感到亲切,即使里边卖的食物与过去不大一样了,也不要紧。
“都一处”卖的是蟹肉包子,这应该是南京或上海的特色,现在是“南风北渐”了。
但小米稀饭却是地道的北京风味,好得很。
可惜我想再来一碗的时候,却卖光了。
③来到前门箭楼前,已是黄昏时分。
白天几次经过,我已经贪婪地看过好几眼,现在就想细细地、前前后后好好地看看她。
箭楼新粉刷过,虽然有金碧辉煌的彩绘,但整体依旧是庄严肃穆的。
因为她的主体是用一色深灰色城砖砌成的,落落大方。
楼身比我保留的任何旧印象都干净得多。
我曾经看见过在她身上画着日本仁丹的商标,美丽牌香烟的“美女”和其他乱七八糟各式各样的布告招贴,就像浑身贴满了膏药。
那可真让人不舒服,简直就像中华民族百年来苦难的象征。
她像一位英雄的母亲,承受着重重苦难、凌辱,骄傲地挺首屹立,默默地护卫着、看守着从她身边川流不息地走过的儿女。
今天,她是应该开颜一笑了。
④一种过去我没有见过的景致在眼前出现了,千百只燕子不住地围绕着箭楼飞,飞来飞去,飞进飞出,就像夏天雷雨前荷塘上穿梭飞舞的蜻蜓,蜂衙前哄聚的蜂群。
⑤过去从来没有看见过这样的景色,我在箭楼侧边伫立了很久。
⑥忽然想起宋徽宗画过的《瑞鹤图》。
那构思是有些相近的,不过比起眼前的这一派喧腾景象,可寂静得多了。
⑦也许应该像故宫那样,在画檐朱栋之间结起铁丝网来吧,我不知道。
古代诗人喜欢用燕雀这样的小动物,点缀宫廷殿阁间,制造一种凄寂的气氛。
我想,这是由他们所处的时代和诗人的感情决定的。
其实同样的事物,用来抒写无论哪一种心情都是可以的。
全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4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第二单元散文整体阅读课件

②提炼词语概括,根据对语境的理解来概括画面、特定物的
特征。
步骤三:联系背景,探讨情感 第一步,抓首尾段。首尾段往往有作者议论的语句,这是把 握作者情感意图的捷径。 第二步,标记相关语句。①有关写作背景的语句。②特征与
情感相通的语句。写景散文 —— 主旨情感在景和人的特征相
通处;写物散文——主旨情感在物和人的特征相通处。 步骤四:概括主旨,明确中心 明确所写景或物特征,考虑手法(写景散文常用手法:借 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咏物散文常用手法:托物 言志、借物喻人、象征等),明确情感或主旨。
2.阅读步骤与技巧 步骤一:寻找线索,理清脉络 文章往往会写到某些人或借助某些琐屑的事件来反映主 旨,这些事件之间有时看来并无“直接联系”,这就更需要 读者耐心、静心寻找线索(线索可以是人,可以是事,可以是 物,可以是情等),梳理思路,思考这些事件都是从哪些不同 角度来完成共同的主旨,也就是看作者用一个什么“神”来 将这些看似没有联系的材料统摄在一起的,而这个“神”最
二、掌握不同体裁类型散文的阅读技巧 (一)写景状物散文 1.体裁特点
(1)既描绘景物的色彩、形状、声音,让景物具有立体感,也
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觉描摹景物, 突出其可感性。 (2)既变换观察角度,让景物形态具有全景感,也描写景物变 化,突出景物形态的丰富性。
(3)既运用虚实结合手法,扩大想象空间,也运用比喻、对比
后的落脚点是人生过程中的某个道理或社会中的某个现象。
步骤二:把握要素,理清人与事关系 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一般都要包含时间、地点、事
件、人物和事件发生、发展的原因和结果等基本要素。当然,
这并不是说,每一篇这类文章,对这些要素都务必写明,在 有的文章中,如果某些要素是读者熟知的,只要不影响表达 效果就不必写出来。也就是说,有些要素虽然没有写明,但 文章中却已经具备了。阅读这类文章,把握这些基本要素,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4编 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课时作业33不分版本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4编第二章文学类文本阅读课时作业33不分版本文学类文本阅读(时间:30分钟总分值: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沧桑黄河岸韩振远这一段黄河堤岸是黄河自己的选择,也是黄河自己开凿出来的。
想来应该是在洪荒时代吧,或者更早。
从高原雪山流下的河水肆虐横冲,浪涛连天,在山峦沟壑间择路而行,一路冲刷。
于是,就有了河岸。
没有河岸的河流不是河流,有了河岸的黄河水,就有了约束。
在河岸间流淌的黄河水,不管是激荡狂放,桀骜不驯,还是平静无奈,死气沉沉,都在沿着河岸规定的线路奔流。
尽管会穿越千山万壑,拐过九曲十八弯,冲撞跳跃,始终都还在河岸之间。
河的归宿永远是大海,河岸永远是河的屏障。
尽管有时河会冲冠一怒,但它到底还要选择新的河岸。
对于黄河来说,晋陕峡谷好似铜墙铁壁。
滚滚流淌的黄河水,一进入这道横亘在晋陕之间的天堑,就变得暴躁起来。
仿佛一队浩荡奔来的铁骑般,在一道道关隘前,越战越勇,却越陷越深。
在岩石与激流的对抗中,碰撞出惊心动魄的气势,又绘制出一幅幅令人心荡神驰的美景。
群山之间,便有了老牛湾、碛口、孟门、壶口、禹门口。
在人类的啧啧赞叹声中,黄河水却不得不收束起傲慢的身躯,一番苦斗,涌入深邃狭窄的河道。
在一个凄风萧瑟的日子里,我和《山西文学》主编鲁顺民来到了河曲县一个叫“弥佛洞〞的地方。
钻过一道石洞,深深的河谷便骤然出现在面前。
这里是真正的河岸,我们站立的地方是在河岸半壁开凿出的一条栈道,窄窄的,宽不过二尺。
朝上望,怪石狰狞,好似悬在头顶;朝下望,河水幽幽,如临深渊。
河水在脚底下流淌,两面石质的河岸高耸,对面的高原仿佛伸手可触。
再朝身后望,我和顺民都被河水感动了。
眼前坚硬的岩石上,印着一道道细密的纹理,那该是黄河水经年累月冲刷的痕迹。
看上去,那些纹理轻盈流畅,好似是随手画上去的。
细看,整个崖壁像一本叠起的书,那一道道水痕就是厚重的书页,不用翻开就能看到黄河悠久的历史;又像一道道年轮,清楚地记载着黄河水流过的轨迹。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文学类文本阅读复习任务群一

⑤联背景:把人物放在典型环境(一定的历史背景)中,结合人物的 身份、地位、经历等因素分析,也可以准确把握人物的形象特点。
(2)找准分析概括角度 四纬三经: a.四个纬度:个体与他人,个体与外物,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我。 b.三个经度:审德(审视其道德品质),审美(审视其审美态度),审智 (审视其人生智慧、能力才干)。
【类题延练】
[2020·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前文情节:乔治与尼克这一对好友先在峡谷里尽情享受滑雪的乐趣, 再在客栈里喝酒休息,后准备告别。]
乔治和尼克都高高兴兴的。他们两人很合得来。他们知道回去还有
一段路程可滑呢。 “你几时得回学校去?”尼克问。 “今晚,”乔治回答,“我得赶十点四十的车。” “真希望你能留下,我们明天上百合花峰去滑雪。” “我得上学啊,”乔治说,“哎呀,尼克,难道你不希望我们能就
3.精准答题 (1)根据题干要求,确定答题模式: 概括式:特点①+特点②+特点③…… 分析式:特点①+具体分析;特点②+具体分析…… (2)学会用术语答题,最好选用从文中找到的点明人物形象特点的词
语。
3.重点题型——分析人物心理 梁生宝背拴拴下山时,有着怎样复杂的心理?
答案: ①他背受伤的拴拴下山,是情愿的,觉得这是自己的责任。 ②想到拴拴的父亲王老二的表现,觉得委屈、难受。 ③再想到王书记的谆谆教导,不再觉得委屈,而变得沉着、坚定。
亏生宝事先想到集体出门人多,为预防意外,主动学习,按照护士 的指点,用药棉蘸酒精,洗净创口周围脚板上的死肉皮。然后他把消 炎粉倒在原来已经叠好的四方块纱布上,按到创口上,用胶布粘住,
高三语文新课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第4编 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课时作业31 Word版含答案.doc

课时作业三十一(时间:30分钟满分: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寻找溪水的源头汤一介自儿女出生后,我和乐黛云忙于各种运动,很少有时间照顾孩子们。
现在可以有点时间和儿女在一起,对上天的这一点赐予,我们十分珍惜。
在1962年春夏之交,我们常常带孩子们去香山或卧佛寺等地郊游。
我们和孩子都更喜欢卧佛寺及其深处的樱桃沟。
我们多次乘公交车到卧佛寺站下车,再走一公里小路到卧佛寺的殿门。
路的两边长着很多野草。
我们一路走着,一路玩一种叫作“勒崩将”的斗草游戏,孩子们很高兴,我们也很高兴。
在这条路的中段,有个不大的长亭,亭上爬满了藤萝,我们常在这里小憩,喝一点水,吃一点东西。
孩子们总是围着长亭乱跑,汤双喜欢摘些野花野草编成花环扣在汤丹头上,说姐姐真美!我们走进卧佛寺大门,直奔安睡的卧佛,鞠一躬就匆匆离去。
寺内有两个水池,水从卧佛后面的小溪流入。
两个孩子都很好奇,想弄清楚溪水是从哪里流出来的。
问了僧人,得知是从樱桃沟流过来的。
于是,樱桃沟就成了他们执意要去的地方。
一天,我们终于向樱桃沟进发。
一出卧佛寺后门,就看到一条小溪,小溪的一条支流就是卧佛寺池塘的源头。
沿小溪上行,见一座小桥,溪水在桥下的堤坝形成一个小型水库。
过桥来到小溪的左岸,看到一个别有风格的小园,用竹子围起来的一方小天地,名叫“周家花园”。
园内有几间青砖瓦房,院子里有几张方桌方凳。
我们走进园子,要了一壶茶,慢慢地品茶,观赏着周围的竹子和小草花。
茶和我们平时喝的很不一样,有着竹叶的清香和苦甜。
一问,方知是用香山竹叶和北京香片混合自制的。
喝完茶,我们就从溪水的左岸往上走,一路都要踏着大大小小的石块前行。
两个孩子脱了鞋袜走在慢慢流着的溪水里,又笑又叫,十分快乐,也让我和乐黛云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快乐,而过去的苦恼也都随之烟消云散。
我想,只有亲近大自然,像陶渊明所说的那样“纵浪大化中”才能得到这样的精神享受。
大约走了一个多小时,我们终于来到了樱桃沟。
其实这里只是一个乱石岗,到处是打碎的砖头瓦块,杂草丛生。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第三篇文学类文本阅读第二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二小说阅读 4课时作业

课时作业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莫高窟的挣扎蒋方舟人生从未如此文化苦旅过,前段时间,我重走了丝绸之路。
真是苦旅,戈壁沙漠再辉煌壮丽,一成不变的景色看久了,即便是王维,也吟不出什么新的诗句。
西域的入口是敦煌,僧人求法之旅从这里开始。
当我在大马路上饥寒交迫接近绝望的时候,看到无尽的青黑天下压着金边,有夕阳霞光的地平线处就是敦煌,当时场景就像电视剧《西游记》的一幕,我好激动,马上想说的是:“大师兄,你快看,那就是敦煌。
”进了城,《西游记》里面奇诡的神秘文明,变成了现代化的摩登小城,紧凑洁净,饭馆的霓虹灯闪烁。
擦肩而过的很多都是外国人,场景让人有点穿越,它仿佛又变成了丝绸之路上中西贯通的重镇,异国商贾云集,胡人遍布。
到敦煌当然是为了看莫高窟。
我去之前,就有很多人告诉我:“莫高窟一定会让你觉得失望的)。
”乍一看,确实是如此,这里和中国其他旅游景区没有区别,到处都是戴着墨镜、遮阳帽,满脸不耐烦地排队的游客。
人群里最大声的永远是小朋友的哭喊,都吵着要回家。
但我并没有失望,因为原本也不是为了寻找民族自豪感来的。
400多个洞窟只开放了20多个,看完感受最深的是:美的事物总逃不过重重磨难,总要挣扎求生才能活下来。
第一重磨难来自于自然。
这里雨少风大,强风把沙子吹到崖面。
日久天长,入口处设置的窟檐逐渐磨损,失去了遮蔽阳光的功能。
莫高窟高大,俯仰天地,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一副衣不蔽体的模样。
第二重磨难来自于宗教变迁。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经历过四次灭佛的劫难。
最早是北魏太武帝:“各地有造佛像者诛,有经书焚烧,有僧侣悉坑之。
”敦煌由于偏远,不仅没有受到废佛令的破坏,反而成为中西僧侣和教徒的避难所。
他们把信念附在一斧一凿里。
到了11世纪,新疆部分地区开始信奉伊斯兰教。
佛教僧侣预感到劫难的可能性,就把数万件经书和藏画放在17窟中近千年。
17窟就是著名的藏经洞,早就被洗劫,经书和佛像都已不在,只有当时藏经和尚洪辩的雕塑孤寂地守着空无一物的洞窟。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第二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5课时作业

课时作业(2017·福建福州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配角聂鑫森父亲邵伟夫,先是话剧演员,后来又成了电影、电视演员。
他的名字很气派,“伟夫”者,伟丈夫之谓也。
可惜他一辈子没演过主角,全是很不起眼的配角,虽是剧中有名有姓的人物,也就是说几句不痛不痒的台词,演绎几个小情节而已。
他的形象呢,身材矮小,脸窄长如刀,眉粗眼小口阔,演的多是反派人物:黑社会小头目、国民党下级军官、现实生活中的可怜虫……他的名字是当教师的爷爷起的,爷爷曾对他寄望很高。
没想到他读中学时,有一次演一个小话剧的配角,神采飞扬,被动员去读一所中专艺校的话剧班,从此他就很满足地走上了演艺之路。
因为母亲是苗族人,可以生两胎,我下面还有一个妹妹。
我叫邵小轩,妹妹叫邵小轮。
通俗地说,我是小车子,妹妹是小轮子。
我们的名字当然是父亲起的,母亲似乎很欣赏,觉得低调一些反而会有大出息。
母亲在街道居委会当个小干部,人很漂亮。
我和妹妹似乎承袭了她的基因,长得都不丑。
母亲对于嫁给了父亲,一直深怀悔意,原想会有一个大红大紫的丈夫,不料几十年来波澜不惊。
我母亲都不让我们去剧院看父亲的戏;电视上一出现有父亲身影的剧目,她便立即换台。
她还嘱咐我们,不要在人前提起父亲是演员。
读初中时,一个男同学悄悄告诉我:“你爸爸的戏演得真好,可惜是个小角色。
如果让他演主角,肯定火!”父亲在家里的时间很少,尤其是进入影视圈后,或是东奔西跑到一个个剧组去找活干,或是找到了活必须随剧组四处游走。
每当他一脸倦色回到家里,首先会拿出各种小礼物,送给妈妈、我和妹妹,然后把一叠钞票交给妈妈。
我把男同学的话告诉他,他听了,微微一笑,说:“在一个戏中,只有小人物,没有小角色,这正如社会的分工不同,却都是平等的。
主角造气氛,配角助气氛,谁也离不开谁。
”母亲轻轻“哼”了一声,然后下厨房去为父亲做饭菜。
我看见父亲脸上的肌肉抽搐了一下,很痛苦地低下了头。
我读高中妹妹读初中时,父亲在出外三个月后,回到家里。
文学类文本阅读—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探究高考真题(含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高考真题】(2023·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长出一地的好荞麦曹多勇这年里,德贵最后一次来种河滩地已是腊月里。
这期间,他先后种过一次黄豆,两次绿豆,两次麦子,庄稳还是颗粒无收。
这情况,德贵还有岁数更大的犁都没经历过。
儿子儿媳说这怪气候叫厄尔尼诺现象,德贵不听这道理,骂天,说这是要绝人啊!大河湾土地分两种:一种在围堤坝里,淮河水一般淹不掉,是大河湾人赖以生存的保障;另一种地在堤坝外,无遮无拦地紧疾淮河,一年里能收季麦就不错了,秋季天都荒着——这地叫河滩地,也叫荒地,大河湾只德贵一人秋季天还耕种河滩地。
村人说德贵,那点河滩地还能结出金豆豆、银豆豆?德贵家人也说德贵,年年秋季天见你河滩地种呀种呀种,可临了收几次?德贵先是不愿搭理话,落后才说,俺见河滩地长草就像长俺心口窝,痛得夜夜睡不着觉呀!河滩地位于村东两里地,德贵村东里出了庄,赶头牛,扛张犁,沿河堤一直往东去。
人老,牛老,犁也老。
牛老,蹄迈得很迟缓,远处里还以为牛是站堤坝上不动弹。
人老,老在脊梁上,肩上挂一张犁,侧斜身显得更佝。
犁呢是犁铧小,犁把细,还满身裂出一道一道暗裂纹,像老人手上脸上的皱纹皮。
牛前边领,德贵后面跟,牛缰绳牵连他们俩,一副懒懒散散的模样,弄不清是德贵赶牛,还是牛牵德贵。
至河滩地头,德贵说一声“吁——”,牛停下蹄,瞪一对大牛眼瞧德贵。
德贵下堤坝往河滩地里走,牛也侧转身头低屁股撅,挺住蹄缓下堤坝追德贵。
关键时才分出牛还是受人支配着。
德贵没有即刻套牛犁地,他知道牛跟自己还有犁都得歇息喘口气,犁榫眼松,趴德贵肩“吱呀、吱呀”一路不停歇地叫。
德贵说犁,俺知道你榫眼咧着嘴,不湿润湿润水,你准散架。
牛嘴也“吧嗒,吧嗒”扯黏水吐白沫。
德贵说牛,俺知你嗓子眼冒着火,得去淮河里喝个饱。
于是,德贵、牛和犁三个老货径直朝淮河走去,牛饮水,人喝水,犁干脆丢河里。
德贵喝几口水站起身,骂犁,你个老货还真能憋气呢;骂牛,你个吃草的家伙能站俺上游饮水?淮河水这会儿还温温顺顺躺河床里,波浪一叠压一叠有条不紊地浪过来又浪过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类文本阅读
(时间:30分钟满分: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油菜花开的季节
刘舰平
油菜花开了,一种情感如春水般涨满溢漫开来;一首童谣便遥远而亲近地在耳边回响——油菜花,芥菜花,
新娘子打伞回娘家……
每当油菜花开的季节,乡村里便有新娘回娘家来。
在那油菜花金灿灿的田野里布根根背带一样的田埂上,便匆匆走着打红油纸花伞的新娘。
新娘子总是满脸的羞赧,满眼的迷惘;桃花样的秀脸,却有着一对汪汪泪眼。
我们不谙世事地追赶着,一遍又一遍地唱着这首童谣。
撑着红油纸伞的新娘便逃一般地躲进娘家屋里不出门。
每当耳边回响着这首童谣,我的心便开始战栗,想不知今在何方的你,阿莲。
当年的你我,是伙伴中唱着歌谣追赶新娘取乐的最忠实的朋友。
然而有一天你却悄悄地告诉我:你再也不唱这首歌谣了。
原因是你的堂姐回娘家哭诉,她不愿再要那个他。
你说那哭的情景好可怜好可怕。
后来,我们真的不再唱。
可是有一天,你却约我来到村后的草垛那边,你又唱起了这首歌谣。
歌没唱完,你已哭成一个泪人。
你说父母要你出嫁,嫁到山那边去。
你说你不去,那是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完全陌生的他,更何况你还想上中学。
于是,我们设计着逃跑的地方。
最后我说你就躲在草垛里,我每天给你送饭。
三天后乡亲们找到了你,你父母终于不再要你嫁给那个陌生的他。
这样,我们才有共同上中学的机会。
油菜花开的季节,我便再一次想起那首歌谣,再一次想起你。
想起你,我的心便开始哭泣。
我不知这一生还将有多少次想起你,不知还将有多少次痛彻肺腑的哭泣和自我囚困心灵的折磨。
走进中学生活的那段时光,我们天真烂漫,快乐得像一对小鸟,展开羽翎唱着歌,陶醉了山野小路,也陶醉了朝晖晚霞。
那时,我们似乎已开始懂得什么是男女的魅力,心如初放的花蕊,等待着采撷的蜂蝶。
你在音乐课的歌纸上抄下一首歌谣:
金星笔,亮光光,送给情哥写文章……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相互间虽很少说话,但我们却从对方的眼神里读懂了彼此的密码……可惜这样的日子并不太长,眼看着将毕业了,你家里又终止了你的学业,我便成了一只孤雁。
后来,我便离开了那所乡村中学到远方的城里去求学。
告别乡村的前一天傍晚,你在我挑水回家的路口挡住我,给我一条你亲手钩成的白纱线衣领,你说我一个人在外读书难洗衣,洗衣领方便些。
回到家里,我在灯下细看那一针针一线线钩成的衣领,那片心的领地便潮湿了,泪便流下来……
那年寒假回家,我便想象着在那路口能遇到你,可等到的消息却是你嫁到了山的那边去了。
妈妈说你出嫁那天是自己走的,这在村里是第一个;出嫁那天你没有哭,这在村里也是第一个。
这一切乡亲们是没法理解的,只有我知道:你在心里哭,泪在心里流。
寒假的日子里,我便踟蹰在上中学的山路边,我便徘徊在那布根根背带一样的田埂上。
待到回校求学的时候,我却病倒了,医生说我是伤寒,可是却怎么也医不了根,一天天发烧,稍好一点我便躺在床上看书,想聊以自慰;可心灵情感的泛滥一旦成海,便怎么也平静不了的。
忽有一天,耳边又响起了油菜花的歌谣,是一群孩子在唱。
我一翻身坐起,走到门外,眼前竟是一片金灿灿的田野,油菜花金黄金黄地铺向天涯,我顺着孩子们的喧闹声找去,竟然看到了红油纸花伞下的你,莲啊!你当时立定,怔怔地目视着我,淡淡地一笑,脸上布满伤感的哀愁,眼神浸溢出无助的无奈。
我还来不及向你问候一声,你却一转身走了,身后那一群孩子在追赶着,他们无邪地跳着唱着:
油菜花,芥菜花,
新娘子打伞回娘家……
我呆呆地站着,目送你在歌声中走回家门,一串热泪便滴在了衣襟上。
(有删改)
1.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这篇散文或描绘画面,或追忆往事,或抒发情感,通篇采用第二人称,如两位好友促膝谈心,如泣如诉,具有强烈的感情冲击力。
B.写堂姐的故事,交代了不唱童谣的原因,展示了阿莲的同情心,同时推动情节的发展,为阿莲的早嫁做伏笔,暗指堂姐的现在就是阿莲的未来。
C.阿莲在音乐课的歌纸上抄歌谣,隐隐地传达了她对理想爱情的向往,既表现了她耽于幻想的性格,又便于和婚后的不幸构成鲜明的对比。
D.文中“医生说我是伤寒”一语,暗示病跟情绪有关,完全是由阿莲早嫁引起的,根本不是伤寒,充分表现“我”对阿莲的关注和同情。
E.文章最后写“我”与阿莲相遇,只写阿莲的哀愁和眼神,并不说出嫁后的情况,“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样写给读者留下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BE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项,“通篇采用第二人称”的说法不当。
C项,“表现了她耽于幻想的性格”说法不当,有向往不能理解为耽于幻想;“婚后的不幸”说法也不准确,阿莲的不幸主要是中断学业,被迫早嫁,婚后是否“不幸”,文章没有交代。
D项,“完全是由阿莲早嫁引起的,根本不是伤寒”说法于文无据。
]
☆2.油菜花的童谣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可从引起回忆、组织材料的线索、反衬阿莲的悲惨的命运三个方面组织答案。
作答时既要明确地指出具体作用,又要进行简单的阐述,答案要有理有据。
答案油菜花的童谣是引发回忆的引子,正是儿童唱油菜花童谣才引起“我”对阿莲的回忆;油菜花童谣是叙事线索,从小追着回娘家的新娘唱油菜花童谣,最后阿莲走上油菜花童谣里新娘们的老路,全文处处围绕油菜花童谣展开;油菜花童谣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图画,反衬阿莲的悲惨命运。
3.阿莲出嫁时是自己走的,而且没有流泪,这在全村都是第一个,怎样理解阿莲的这一举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阿莲的行为在村里是第一个,要理解她的这种举动,可结合阿莲的性格特征和作者的提示进行揣摩。
文中作者说“只有我知道:你在心里哭,泪在心里流”,这里既有对命运的屈从,又有深层的痛苦,可从理智、坚强等角度进行分析作答。
答案阿莲意识到命运不可抗拒,只能屈从,出嫁时自己走和不流泪,是理智的表现;阿莲把痛苦埋在心底,不表现出来,这是坚强的表现,也暗含着更深的痛苦。
4.你认为造成阿莲的悲剧的根源有哪些?试作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本题可从农村习俗、经济原因以及女孩本身等角度进行分析。
例如,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使女孩只有婚姻,
没有爱情;经济落后,许多家庭无力供女孩读书,女孩只得早早嫁人,等等。
答案农村落后的婚姻习俗,以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观念;农村的贫穷闭塞,一些家庭不愿也没有经济能力让女孩子读书,致使她们过早地离开课堂,走进婚姻的樊笼;女孩自身缺少自主意识,反抗精神不足,习惯于逆来顺受。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