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1---翟侯凤
岐山县四小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8《将军与孤女》教学设计(互动交流)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

《将军与孤女》教学设计(互动交流)教学目标:1、运用工具书辨字正音,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理解文本注重个性化感知,做到说话有理有据,形成良好的表达习惯;课内阅读向习作拓展,将阅读学习恰当迁移,培养学生合理表达。
2、授课时注意引导学生从人物语言,举止上去把握人物内在的精神世界,通过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加深时课文的理解,品位语言魅力.3、凭借具体语言材料,使学生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教学重难点:凭借具体语言材料,使学生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讲了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2、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将军与孤女)3、师:聂将军就是聂荣臻(师板书)(看书上图)这位就是聂荣臻将军。
4、交流搜集到的聂荣臻将军的资料.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5、介绍故事背景。
1940年8月,我军打响了有名的“百团大战",聂荣臻领导的晋察冀军区是参加部队之一.8月20日晚上10点,聂荣臻一声号令,中央纵队三团,在工人的配合下,扑向井陉车站,到21日黎明,就把矿区的日军全部消灭。
本课中的两个日本小姑娘,就是三团一营战士在攻打井陉煤矿时救出来的.【设计意图:课前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背景资料及聂荣臻将军的故事。
在了解人物性格特点的前提下,去整体感知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习生词。
(1)出示:攻克谴责仇怨义正词严感慨无辜寸草不生泣不成声戈化玉帛兵戎相见(2)指名读-—齐读。
(3)理解词义。
(全班交流、理解)攻克:攻下.谴责:斥责;责备。
仇怨:仇恨;怨忿。
正义词严:道理正当措辞严肃。
城市空间结构

2016年第2期总第72期双课堂教学城市空间结构侯章凤(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实验中学,山东淄博255300)编者按:本教学案例打破了传统教学以“课堂和课本为主”的束缚,让学生走进自己生活的城市,在调查、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不断地展示自我、超越自我、成就自我。
【案例概述】本节课是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二的一节新授课案例。
该案例的教学以周村区的城市结构为案例,使用了学校的教学特色“721信息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本节课在淄博市“一师一优课”活动中被评为优课。
课前教师利用课前学案、电子地图和网络平台微课指导学生预习教材,实地调查周村的主要城市活动和土地利用方式,培养了学生调查研究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和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和求知欲。
课上,教师组织学生展示共享本组调查成果,为探究活动提供充足的图文信息,引导学生进一步结合案例分析小组探究调查获取的资料,归纳总结城市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形成原因,这一过程中同时培养了合作学习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
本教学案例打破了传统教学以“课堂和课本为主”的束缚,让学生走进自己生活的城市,在调查、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不断地展示自我、超越自我、成就自我。
【案例亮点】亮点1:以乡土地理作为案例的复习导入城市空间结构的上一节是城市区位和城市体系的学习,课末通过网络平台的互动讨论,教师设计了“结合周村的地理和历史材料,分析周村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课下作业中教师提供了周村区的相关历史和地理资料,通过资料一是学会应用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二是为下一节课的调查和导入做好铺垫。
本节课课上学习的伊始是教师利用平台点评上节课的课下作业的回帖情况,回顾上节课的重点知识导入本节课。
亮点2:以乡土地理作为案例的信息采集与共享课前教师设计和印制周村城区主要城市活动和土地利用方式调查报告,分好小组,明确调查的任务和要求,就近组织调查周村城区主要城市活动和土地利用方式并将调查的成果上传至平台,课上共享调查的成果。
第26课《清平乐村居》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清平乐村居》这首诗的基本内容,理解并背诵诗歌,学会正确朗读和默写。
2.通过分析诗句,让学生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高他们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诗词表达自己情感的能力,学会用诗词描绘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4.引导学生了解古人的生活环境,掌握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本案例以问题导向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内涵,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通过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诗句,提高语文素养。
3.小组合作,提升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本案例的一大亮点。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不仅提高了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还使学生在互动中取长补短,共同提升。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音乐和视频等,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氛围。通过展示田园风光的图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歌所描绘的美丽村居之中,从而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兴趣和情感共鸣。同时,我还会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他们回忆和分享自己对于乡村生活的体验和感受,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诗词。
第26课《清平乐村居》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首描绘田园生活的诗歌。这首诗以清新脱俗的语言,展示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在教学这首诗的过程中,我旨在让学生通过品味词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同时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关爱自然,珍惜美好生活。本案例将围绕这一目标,设计一系列具有实用性和人性化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4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

这样写是为塑造烛之武的典型形象服务的,达到了“未见其人,先闻其才”的效果,使烛之武“临危受命,深明大义,弃积怨担国忧”的大美形象更加饱满。
在讨论学习中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及合作探究的能力。
小
结
本节课了解了《左传》及相关文学常识,研读了文章第一二自然段,掌握了一些文言基础知识,并通过思考讨论认识了烛之武其人。
《烛之武退秦师》
学科
语文
教材名称
高中语文必修1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题
烛之武退秦师
课型
新授课
授课人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掌握本文中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
重难
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学
方法
诵读、启发、讨论、讲解
教学
资源
PPT课件、多媒体投影仪、《烛之武退秦师》的朗读音频
《烛之武退秦师》第一课时教案
国别体: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语》、《战国策》等。
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记》、《三国志》
等。
通过学习,了解古代史书的几种体例,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诵读感知
(参照教学设计幻灯片8)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劳动的开端》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劳动的开端》教学案例【设计思想】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课文《劳动的开端》是一篇表现旧社会劳动人民艰辛生活的文章,作者吴运铎根据自己的战斗经历写成传记《把一切献给党》,本课就是节选于本书。
从课文中可以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练自己的坚强意志。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以自主阅读为主,并通过理解“艰难”一词感悟作者的“劳动的开端”是怎样开始的,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和作者的坚强意志。
【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12个生字,理解“万丈深渊、威胁、艰难、晃荡”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我”第一次挑煤的经过,体会作者的“劳动的开端”是怎样开始的,并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感受。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辛生活,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练自己的坚强意志。
【教学重难点】理解“我”第一次挑煤的经过,体会作者的“劳动的开端”是怎样开始的,并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感受。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学习的第五单元主题是?(板书:劳动)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本单元的一篇新的课文——《劳动的开端》本课的作者是——吴云铎你怎么知道的?(预习)那好,老师就来检查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
(二)预习探究1、挨饿煎熬威胁摔跤打赌煤矿趁早歪斜艰难晃荡万丈深渊(个别读、齐读)2、看着课题“劳动的开端”,同学们,你是怎样理解“开端”这个词语的?作者的劳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挑煤3、作者挑煤是从多大开始的?——12岁4、12岁,和我们年龄差不多,你现在过着怎样的生活?同学们,你们多么幸福啊,可是我们的作者却是这么的不幸,12岁就开始了挑煤工作,你能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作者第一次挑煤的过程吗?——艰难(三)品读体验同学们,请你快速浏览课文,从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挑煤艰辛的句子。
1、“工人进出连腰也伸不直,像狗一样爬进去挖煤,又像狗一样把煤从窑里拖出来。
”“像狗一样”,人像狗一样,合适吗?我们可不可以把这个“狗”字换成其他词呢?——课文里的“狗”字和你换的这个词语,哪个更好?为什么?“狗”字说明窑主不把工人当人看,工人的地位非常卑微。
(北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西门豹治邺》优秀教学案例

此外,我还注重课堂拓展,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并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课堂的最后,我还安排了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能够理解并尊重西门豹的治国理念,认识到民生改善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2.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西门豹的事迹,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3.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勇于挑战传统观念。
4.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西门豹治邺》,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高自己的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将以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作为导入,引起学生对《西门豹治邺》课文的兴趣。例如,讲述西门豹治理邺地的传说,或者以一个相关的历史事件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接着,我会向学生介绍课文的基本信息,包括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通过简要介绍,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共同讨论一个问题,如“西门豹治理邺地的策略对后世有哪些启示?”
2.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分享自己的观点等方式,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在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确保讨论的深入进行。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蝉》优秀教学案例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声音是谁发出来的吗?”“你们对蝉有什么了解?”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为课文学习打下基础。
3.引出课文标题《蝉》,简要介绍作者和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育承担着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等多重任务。《蝉》这篇课文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内涵,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文本的基本内容,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同时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对生命的尊重意识。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和互动中来。此外,我还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展示蝉的生长过程图片、播放蝉鸣录音等,以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结合课文内容,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
-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使他们在课堂外也能接触到丰富的学习内容。
3.注重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提高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提高学习效率。
2.给予小组明确的任务和目标,如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讨论蝉的生命周期等,让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任务。
3.引导小组成员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反思与评价
反思与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文本中提炼关键信息,概括文章主旨。
统编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舐犊情深)整体教学案例整合

统编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舐犊情深)整体教学案例整合新课标关于对单元整体教学的解读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结构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
”按照新课标的精神,今后语文课程教学主要以学习任务群形态呈现,按照各学段的学习任务,确定学习主题,设计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非常适合于学习任务群教学形态。
可以预见,单元整体教学过程设计必将成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语文课教学设计的主要形式。
单元整体教学是以语文核心素培养为目标,根据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整合教学内容,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以学生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的学习方式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以可视化成果的形式呈现学业成就,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单元教学内容、学情与目标设定单元教学内容与学习价值的分析:本单元以“舐犊情深”为主题,编排了精读课文《慈母情深》《父爱之舟》和略读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以及口语交际《父母的爱》、语文园地和习作《我想对您说》。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1.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
2.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本单元的课文通过对文中的场景、人物言行举止中的细节具体描述,突出父母之爱。
两篇精读课文都要求学生通过场景和细节描写的感受,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母爱和父爱。
略读课文则要求学生在理解和体会父母之爱的不同方式前提下、再来感悟作者自己的情感。
在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的第二题中,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场景描写的作用,会自己利用场景描写来从突出人物特点以及在课后小练笔和习作中学会运用场景和细节的写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策略》教学案例
师:那么一共有几种不同的订阅方法?(7种)
师:拿出我们课前准备的表(教材P64上的),用打“√”表示订法,动手做一做,完成这个表格。
(教师巡视,对于困难的学生可作适当的指导)
指名到实物展示台来完成表格,集体订正。
师:怎么从这张表中看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怎么看?(竖着看,一列就是一种订阅方法)
师:通过一一列举,不但能看出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订法,而且还能看出每种订法分别订的什么书。
要得到全部答案,你觉得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学生思考,引导他们说出:要有序,不重复,不遗漏)(板书)
意图:(进一步让学生熟识用一一列举的方法可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新问题,活用方法,掌握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