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学生用)
三角函数及解三角形测试题(含答案)

三角函数及解三角形测试题(含答案)三角函数及解三角形1.在锐角三角形ABC中,角A的对边为a,角B的对边为b,角C的对边为c。
根据正弦定理,$\frac{a}{\sinA}=\frac{b}{\sin B}=\frac{c}{\sin C}=2R$,其中R为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
根据余弦定理,$c^2=a^2+b^2-2ab\cos C$。
根据正切的定义,$\tan A=\frac{a}{b}$。
根据余切的定义,$\cotA=\frac{b}{a}$。
根据正割的定义,$\sec A=\frac{c}{a}$。
根据余割的定义,$\csc A=\frac{c}{b}$。
2.选择题:1.设$\alpha$是锐角,$\tan(\frac{\pi}{4}+\alpha)=3+\sqrt{22}$,则$\cos\alpha=\frac{2\sqrt{22}}{36}$。
2.一艘船向XXX,看见正西方向有相距10海里的两个灯塔恰好与它在一条直线上,继续航行半小时后,看见一灯塔在船的南偏西60°,另一灯塔在船的南偏西75°,则这艘船的速度是每小时5海里。
4.已知函数$f(x)=3\sin\omega x+\cos\omega x$,$y=f(x)$的图象与直线$y=2$的两个相邻交点的距离等于$\pi$,则$f(x)$的单调递增区间是$(\frac{k\pi}{2}-\frac{\pi}{12},\frac{k\pi}{2}+\frac{5\pi}{12})$,其中$k\in Z$。
5.圆的半径为4,$a,b,c$为该圆的内接三角形的三边,若$abc=162$,则三角形的面积为$22$。
6.已知$\cos\alpha=-\frac{4}{\pi}$,且$\alpha\in(\frac{\pi}{4},\frac{\pi}{2})$,则$\tan(\alpha+\frac{\pi}{4})=-\frac{7}{7}$。
三角函数和解三角形典型题及常见题汇总

三角函数和解三角形典型题及常见题汇总三角函数是数学中重要的分支之一,它与解三角形问题密切相关。
本文将对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进行介绍,并通过解典型题和常见题的方式,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三角函数。
一、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1. 正弦函数(sine function):对于一个角α,它的正弦值(sinα)等于其对边与斜边的比值,可以表示为sinα = 对边/斜边。
2. 余弦函数(cosine function):对于一个角α,它的余弦值(cosα)等于其邻边与斜边的比值,可以表示为cosα = 邻边/斜边。
3. 正切函数(tangent function):对于一个角α,它的正切值(tanα)等于其对边与邻边的比值,可以表示为tanα = 对边/邻边。
二、解三角形典型题1. 已知两边及夹角(SSA):当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和夹角时,可以利用正弦定理求解第三边的长度。
具体步骤是:a) 使用正弦定理:sinA/a = sinB/b = sinC/c,其中A、B、C分别表示三个角的度数,a、b、c分别表示这些角所对应的边长。
b) 带入已知数据,求解未知边的长度。
2. 已知两个边及对应角(SSS):当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边及其夹角时,可以利用余弦定理求解第三边的长度。
具体步骤是:a) 使用余弦定理:c^2 = a^2 + b^2 - 2ab*cosC,其中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边长,C表示对应的角度。
b) 带入已知数据,求解未知边的长度。
三、常见题汇总1. 解三角形:已知三个角或两个角及一边的情况下,求解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
2.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通过画图并观察三角函数的周期、对称轴、最大最小值等性质。
3. 三角方程的求解:根据给定的三角方程,使用三角函数的性质和恒等式进行推导和求解。
4. 三角函数的应用:在物理、工程等领域中,通过三角函数可以描述和求解各种周期性现象,如电流的变化、振动的周期等。
结束语通过学习三角函数和解三角形的典型题目,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三角函数的概念和公式。
第4章 三角函数、解三角形 第1节 任意角和弧度制及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因此 cos 2θ=2cos 2θ-1=25-1=-35.
索引
(3)函数 y= 2cos x-1的定义域为__2__k_π_-__π3_,__2_k_π_+__π3__(k_∈__Z__) _.
解析 ∵2cos x-1≥0, ∴cos x≥21. 由三角函数线画出x满足条件的终边范围(如图阴 影部分所示), ∴x∈2kπ-π3,2kπ+π3 (k∈Z).
索引
2.弧度制的定义和公式 (1)定义:把长度等于__半__径__长__的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的角,弧度记作
rad. (2)公式
角 α 的弧度数公式 角度与弧度的换算
|α|=rl(弧长用 l 表示)
1°=1π80
180° rad;1 rad=___π___
弧长公式 扇形面积公式
弧长 l=_|_α_|_r_ S=__12_lr__=__12_|_α_|r2
索引
感悟提升
应用弧度制解决问题时应注意: (1)利用扇形的弧长和面积公式解题时,要注意角的单位必须是弧度. (2)求扇形面积最大值的问题时,常转化为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 (3)在解决弧长问题和扇形面积问题时,要合理地利用圆心角所在的三角形.
索引
训练1 (1)(2021·长沙质检)已知弧长4π的弧所对的圆心角为2弧度,则这条弧所
在的圆的半径为( D )
A.1
B.2
C.π
D.2π
解析 ∵弧长4π的弧所对的圆心角为2弧度,
∴4rπ=2,解得 r=2π, ∴这条弧所在的圆的半径为2π.
索引
10π (2)在单位圆中,200°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为______9__,由该弧及半径围成的
5π 扇形的面积为______9__. 解析 单位圆半径 r=1,200°的弧度数是 200×1π80=109π. ∴l=109π,S 扇形=12lr=21×109π×1=59π.
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题型归纳及习题含详解

题型 53 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的表示与区别 思路提示
(1) 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的表示与识别可用列举归纳法和双向等差数列的方 法解决.
(2) 注意正角、第一象限角和锐角的联系与区别,正角可以是任一象限角,也 可以是坐标轴角;锐角是正角,也是第一象限角,第一象限角不包含坐标
4. 熟练运用同角三角函数函数关系式和诱导公式进行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
和简单恒等式的证明.
命题趋势探究
1.一般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2.角的概念考查多结合函数的基础知识.
3.利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和诱导公式进行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是重要考点. 知识点精讲 一、基本概念
正角---逆时针旋转而成的角; (1)任意角 负角---顺时针旋转而成的角;
二、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1.定义 已 知 角 终 边 上 的 任 一 点 P(x, y) ( 非 原 点 O ), 则 P 到 原 点 O 的 距 离
r OP x2 y2 0 . sin y , cos x , tan y .
r
r
x
此定义是解直三角形内锐角三角函数的推广.类比,对 y ,邻 x ,斜 r , 如图 4-2 所示.
的终边逆时针旋转整数圈,终边位置不变.
注:弧度或 rad 可省略 (5)两制互化:一周角= 3600 2 r 2 (弧度),即 1800 .
r
1(弧度)
180
0
57.30
57018
故在进行两制互化时,只需记忆 1800 ,10 两个换算单位即可:如: 180
5 5 1800 1500 ; 360 36 .
C. 0, ,是第一、二象限角
三角函数解三角形计算

三角函数解三角形计算在解三角形计算中,三角函数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
通过运用三角函数,我们可以轻松地计算出三角形的各种属性,包括角度、边长和面积等。
一、三角函数的定义在解三角形计算中,三角函数包括正弦函数(sin)、余弦函数(cos)和正切函数(tan)。
它们的定义如下:1. 正弦函数(sin):正弦函数用于计算三角形中的角度和边长之间的关系。
对于一个角度为θ的三角形,其正弦值为三角形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即sinθ =对边 / 斜边。
2. 余弦函数(cos):余弦函数可用于计算三角形中的角度和边长之间的关系。
对于一个角度为θ的三角形,其余弦值为三角形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值,即cosθ = 邻边 / 斜边。
3. 正切函数(tan):正切函数可以计算三角形中的角度和边长之间的关系。
对于一个角度为θ的三角形,其正切值为三角形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值,即tanθ = 对边 / 邻边。
二、应用实例下面以一个具体的实例来说明如何利用三角函数解三角形计算。
假设有一个三角形,已知其中一条边长为8 cm,另一条边长为10 cm,夹角为30度。
我们要求解该三角形的角度和剩余边长。
1. 求解角度:首先,利用余弦函数可以解出夹角的值。
根据余弦函数的定义,cosθ = 邻边 / 斜边,代入已知数据可得cosθ = 8 / 10,解得cosθ = 0.8。
然后,通过反余弦函数可求得夹角的值,即θ = arccos(0.8) ≈ 37度。
2. 求解剩余边长:利用正弦函数可以解出对边的长度。
根据正弦函数的定义,sinθ =对边/ 斜边,代入已知数据可得sinθ = x / 10,其中x表示对边的长度。
解得x ≈ 5.77 cm。
三、总结通过上述实例,我们可以看出,三角函数在解三角形计算中的重要性。
通过运用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我们可以准确地计算出三角形的各种属性。
在实际应用中,掌握三角函数的使用方法可以更加便捷地解决与三角形相关的问题。
三角函数及解三角形知识点总结

1.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 设〉是任意一个角,p (x,y )是〉的终边上的任意一点(异于原点),它与原点的距离是「“x 2r 2.o ,位置无关。
2. 三角函数在各象限的符号:(一全二正弦,三切四余弦)+L i+ ——L+ _ - + ------ ■——+ -■sin : cos : tan :3.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4.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k 二.一诱导公式(把角写成2…形式,利用口诀:奇变偶不变,符(2)商数关系:tan-E屮一、cos 。
(用于切化弦) (1)平方关系: 2 2 2sin 工 cos ■■ -1,1 tan : 1cos 2:※平方关系一般为隐含条件,直接运用。
注意“ 1”的代换si …y,cos 」那么r三角函数值只与角的大小有关,而与终边上点5. 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度 0s30cA45“A60“90 120cA135“150s 180c 270° 360弧31JIJI2n3兀 5兀 JI3兀 2兀度64323462si n 。
01 竝迈1旦1 01222222cosa亦11念力12_112 2222号看象限)sin (2k .亠 x ) = sin x cos (2k ■亠 x ) = cosx [)tan (2k ,亠 x )二 tanxsin ( -x ) - - sin x cos (-x ) =cosx H )tan(-x ) - - tanxm )|sin (,亠 x ) = -sin x cos (m ) = - cosx tan (二 x ) IV ) Sin (兀 _x ) =sin x cos (兀—x ) = —cosx tan (兀一sin (— -〉)= cos ..zsin (㊁:)=cos :V )-?) = sin :6. 三角函数的图像及性质7.函数厂Asi n( X J图象的画法:n 5m —兀-2兀①“五点法” __设X-x…•,令X = 0, 2,,2,求出相应的X 值,计算得出五点的坐标,描点后得出图象;②图象变换法:这是作函数简图常用方法。
初三数学利用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含答案

解直角三角形中考要求知识要点模块一 解直角三角形一、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根据直角三角形中已知的量(边、角)来求解未知的量(边、角)的过程就是解直角三角形. 二、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如图,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归纳: (1)三边之间的关系:222a b c += (勾股定理) (2)锐角之间的关系:90A B ∠+∠=︒(3)边角之间的关系:sin cos ,cos sin ,tan a b aA B A B A c c b=====三、解直角三角形的四种基本类型(1)已知斜边和一直角边(如斜边c ,直角边a ),由sin aA c=求出A ∠,则90B A ∠=︒-∠,b =; (2)已知斜边和一锐角(如斜边c ,锐角A ),求出90B A ∠=︒-∠,sin a c A =,cos b c A =; (3)已知一直角边和一锐角(如a 和锐角A ),求出90B A ∠=︒-∠,tan b a B =,sin ac A=; (4)已知两直角边(如a 和b ),求出c =tan aA b=,得90B A ∠=︒-∠. 具体解题时要善于选用公式及其变式,如sin a A c =可写成sin a c A =,sin a c A=等. 四、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可概括为:“有斜(斜边)用弦(正弦,余弦),无斜用切(正切,余切),宁乘毋除,取原避中”.这几句话的意思是:当已知或求解中有斜边时,就用正弦或余弦;无斜边时,就用正切或余切;当所求的元素既可用乘法又可用除法时,则用乘法,不用除法;既可由已知数据又可用中间数据求得时,则用原始数据,尽量避免用中间数据. 五、解直角三角形的技巧及注意点在Rt ABC ∆中,90A B ∠+∠=︒,故sin cos(90)cos A A B =︒-=,cos sin A B =.利用这些关系式,可在解题时进行等量代换,以方便解题.cb CBA六、如何解直角三角形的非基本类型的题型对解直角三角形的非基本类型的题型,通常是已知一边长及一锐角三角函数值,可通过解方程(组)来转化为四种基本类型求解;(1)如果有些问题一时难以确定解答方式,可以依据题意画图帮助分析;(2)对有些比较复杂的问题,往往要通过作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作辅助线的一般思路是:①作垂线构成直角三角形;②利用图形本身的性质,如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垂直于底边等.例题精讲【例2】 如图所示,O 的直径4AB =,点P 是AB 延长线上的一点,过P 点作O 的切线,切点为C ,连接AC .(1)若30CPA ∠=︒,那么PC 的长为 .为O 的切线,tan303=︒的大小没有变化七、直角三角形中其他重要概念(1)仰角与俯角:在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叫做仰角,在水平线下方的叫做俯角.如图⑴.(2)坡角与坡度:坡面的垂直高度h 和水平宽度l 的比叫做坡度(或叫做坡比),用字母表示为h i l=,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记作α,叫做坡角,则tan hi lα==.坡度越大,坡面就越陡.如图⑵. (3)方向角(或方位角):方向角一般是指以观测者的位置为中心,将正北或正南方向作为起始方向旋转到目标的方向线所成的角(一般指锐角),通常表达为北(南)偏东(西)××度.如图⑶.八、解直角三角形应用题的解题步骤及应注意的问题:(1)分析题意,根据已知条件画出它的平面或截面示意图,分清仰角、俯角、坡角、坡度、水平距离、垂直距离等概念的意义;(2)找出要求解的直角三角形.有些图形虽然不是直角三角形,但可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把它们分割成一些直角三角形和矩形(包括正方形);(3)根据已知条件,选择合适的边角关系式解直角三角形;(4)按照题目中已知数据的精确度进行近似计算,检验是否符合实际,并按题目要求的精确度取近似值,注明单位. (一)仰角与俯角图(3)北图(2)图(1)俯角仰角视线视线水平线铅垂线30,400DCB CD ∠=︒=米),测得A 的仰角为60︒,求山的高度AB .【答案】作DE AB ⊥于E ,作DF BC ⊥于F ,在Rt CDF ∆中30400DCF CD ∠=︒=,米,1sin304002002DF CD =⋅︒=⨯=(米)cos30400CF CD =⋅︒=米) 在Rt ADE ∆中,60ADE ∠=︒,设DE x =米, ∴tan 60AE x =︒⋅(米)在矩形DEBF 中,200BE DF ==米,在Rt 45ACB ACB ∆∠=︒中,,∴AB BC =, 200x +=,解得200x =,∴200AB AE BE =+=()米【巩固】如图,某电信部门计划架设一条连结B C ,两地的电缆,测量人员在山脚A 地测得B C , 两地在同一方向,且两地的仰角分别为3045︒︒,,在B 地测得C 地的仰角为60︒,已知C 地比A 地高200米,且由于电缆的重力导致下坠,实际长度是两地距离的1.2倍,求电缆的长(精确到0.1米)【解析】过点C 作CH AD ⊥于H ,过B 作BE AH ⊥于E ,BF CH ⊥于F ,由题意得604530CBF CAH BAH ∠=︒∠=︒∠=︒,,200CH m =, 设BC x =米,在Rt BFC ∆中,由cos BF CBF BC ∠=,sin CFCBF BC∠=1cos sin 2BF BC CBF x CF BC CBF =∠==∠=,,易得 FE D BCADCB AACH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200AH CH ==,从而12002002AE AH EH x BE FH =-=-==,,在Rt ABE ∆中,tan30BE AE =︒,由此得12002002x ⎫=-⎪⎝⎭,解得200146.4x =≈,根据题意,电缆的实际长度约为 146.4 1.2175.7⨯≈米【答案】175.7(二)坡度与坡角图所示).已知图纸上的图形是某建筑物横断面的示意图,它是以圆O 的半径OC 所在的直线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A 是OD 与圆O 的交点.(1)请你帮助小王在下图中把图形补画完整;(2)由于图纸中圆O 的半径r 的值已看不清楚,根据上述信息(图纸中1:0.75i =是坡面CE 的坡度),求r 的值.【答案】(1)图形补全如右图所示:O CA(2) ∵1:0.754:3i ==∴:4:3CH EH =在Rt CHE ∆中,5CE = ∴43CH EH ==, ∴437DH DE EH =+=+= 在Rt ODH ∆中,222HO DH OD += 即()()222477r r ++=+,解得83r =.(三)方向角【例8】 如图,AC 是某市环城路的一段,AE BF CD ,,都是南北方向的街道,其与环城路AC 的交叉路口分别是A B C ,,.经测量花卉世界D 位于点A 的北偏东45︒方向、点B 的北偏东30︒方向上, 2AB km =,15DAC ∠=︒.(1)求B D ,之间的距离; (2)求C D ,之间的距离.【解析】(1)如图,由题意得,4530EAD FBD ∠=︒∠=︒,.∴ 451560EAC EAD DAC ∠=∠+∠=︒+︒=︒. ∵ AE BF CD ∥∥, ∴ 60FBC EAC ∠=∠=︒. ∴ 30DBC ∠=︒.又∵ DBC DAB ADB ∠=∠+∠, ∴ 15ADB ∠=︒.∴ DAB ADB ∠=∠. ∴ 2BD AB ==. 即B D ,之间的距离为2km .(2)过B 作BO DC ⊥,交其延长线于点O 在Rt DBO ∆中,260BD DBO =∠=︒,.∴2sin 6022cos60DO BO =⨯︒===⨯︒ 在Rt CBO ∆中,30tan30CBO CO BO ∠=︒=⋅︒, ∴CD DO CO =-==km ). 即C D ,之间的距离为km 【答案】(1)之间的距离为2km ; (2)之间的距离为km .332B D ,C D ,332和平路文化路中山路30°15°45°FEDCBA 和平路文化路中山路ABC DEF45°15°30°O【巩固】台风是一种自然灾害,它以台风中心为圆心,在周围数十千米范围内形成气旋风暴,有极强的破坏力.据气象观测,距沿海某城市A 的正南方向220km 的B 处有一台风中心,其中心最大风力为12级,每远离台风中心20km ,风力就减弱一级,该台风中心现在以15km/h 的速度沿北偏东30︒方向往C 移动,且台风中心风力不变,若城市所受风力达到四级,则称受台风影响. (1)该城市是否会受这次台风影响?请说明理由.(2)若受台风影响,那么台风影响该城市的持续时间会有多长? (3)该城市受台风影响的最大风力是几级?【答案】⑴ 过A 作AD BC ⊥于D ,∵220AB =,30B ∠=︒, ∴110AD =由题意A 距台风中心不超过(124)20160-⨯=km 时,将会受到台风影响, ∴该城市会受到台风影响.⑵ 在BD 上取点E ,DC 上取点F ,使160AE AF ==,则由题意知:台风中心到达点E 时,该城市即开始受台风影响;台风中心到达点F 时,该城市即结束影响.由勾股定理得,DE∴EF =∵该台风中心以15km/h 的速度移动, ∴=. ⑶ 当台风中心位于D 时,A 市所受这次台风影响的风力最大,其最大风力为11012 6.520-=级(四)其它【例9】 小明发现在教学楼走廊上有一拖把以15︒的倾斜角斜靠在栏杆上,严重影响了同学们的行走安全.他自觉地将拖把挪动位置,使其的倾斜角为75︒,如果拖把的总长为1.80m ,则小明拓宽了行路通道_________m .(结果保留三个有效数字,参考数据:sin150.26︒≈,cos150.97︒≈)【解析】在Rt ABO ∆中,可求得cos15 1.80.97 1.75AO AB =⋅︒=⨯≈米,在Rt CDO ∆中,可求得sin150.468DO AB =⋅︒≈米 ∴ 1.750.468 1.28AD =-=米【答案】1.28米【巩固】如图1,一架长4米的梯子AB 斜靠在与地面OM 垂直的墙壁ON 上,梯子与地面的倾斜角α为60︒.(1)求AO 与BO 的长;(2)若梯子顶端A 沿NO 下滑,同时底端B 沿OM 向右滑行.① 如图2,设A 点下滑到C 点,B 点向右滑行到D 点,并且:2:3AC BD =,试计算梯子顶端A 沿NO 下滑多少米;② 如图3,当A 点下滑到'A 点,B 点向右滑行到'B 点时,梯子AB 的中点P 也随之运动到'P 点.若'15POP ∠=︒,试求'AA 的长.【答案】⑴ Rt AOB ∆中,90O ∠=︒,60α∠=︒∴30OAB ∠=︒,又4AB =米, ∴122OB AB ==米.sin 604OA AB =⋅==米 ⑵ 设2AC x =,3BD x =,在Rt COD ∆中,2OC x =,23OD x =+,4CD =根据勾股定理:222OC OD CD +=∴()()2222234xx ++=∴(213120x x +-=∵0x ≠∴13120x +-,∴x =2AC x == 即梯子顶端A 沿NO米 ⑶ ∵点P 和点P '分别是Rt AOB ∆的斜边AB 与Rt ''A OB ∆的斜边''A B 的中点∴PA PO =,'''P A P O = ∴PAO AOP ∠=∠,P A O A OP ''''∠=∠ ∴P A O PAO A OP AOP ''''∠-∠=∠-∠ ∴15P A O PAO POP '''∠-∠=∠=︒∵30PAO ∠=︒,∴45P A O ''∠=︒∴cos454A O A B '''=⨯︒==∴AA OA A O ''=-=米【例10】 关于三角函数有如下的公式:sin()sin cos cos sin αβαβαβ+=+ cos()cos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tan tan tan()(1tan tan 0)1tan tan αβαβαβαβ++=-⋅≠-⋅利用这些公式可以将一些不是特殊角的三角函数转化为特殊角的三角函数来求值,如图1图2图3tan 45tan 60tan105tan(4560)(21tan 45tan 60︒+︒︒=︒+︒===--︒⋅︒根据上面的知识,你可以选择适当的公式解决下面实际问题:如图,直升飞机在一建筑物CD 上方A 点处测得建筑物顶端D 点的俯角α为60︒,底端C 点的俯角β为75︒,此时直升飞机与建筑物CD 的水平距离BC 为42米,求建筑物CD 的高. 【解析】过点D 作DE AB ⊥于E ,依题意在Rt ADE △中,60ADE α∠=∠=︒,tan 60tan 60AE ED BC =⋅︒=⋅︒=.在Rt ACB △中,75tan75ACB AB BC β∠=∠=︒=⋅︒, ∵tan 45tan 30tan 75tan(4530)21tan 45tan 30︒+︒︒=︒+︒==-︒⨯︒∴42(284AB =⨯+=+∴8484CD BE AB AE ==-=+(米)【答案】建筑物的高为84米.课堂检测1. (2011•遵义)某市为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决定修建人行天桥,原设计天桥的楼梯长6AB cm =,45ABC ∠=︒,后考虑到安全因素,将楼梯脚B 移到CB 延长线上点D 处,使30ADC ∠=︒(如图所示) (1)求调整后楼梯AD 的长; βαDCBAE βαDCBAACB∠=.【解析】过点C作CD PB∥,则6045ACD BCD∠=︒∠=︒,所以6045105ACB∠=︒+︒=︒【答案】105°课后作业水坡CD 的坡度为2,坝高CF 为2m ,在坝顶C 处测得杆顶A 的仰角为30︒,D 、E 之间是宽为2m 的人行道,试问:在拆除电线杆AB 时,为确保行人安全,是否需要将此人行道封上?请说明理由(在地面上,以点B 为圆心.以AB 的长为半径的圆形区域为危险区域).【解析】过点C 作CH AB ⊥于点H ,得矩形HBFC 连接DF∵21CF DF =,2CF =(m) ∴1DF =(m)∴2CF HB ==(m),15HC BF ==(m) 在Rt AHC ∆中,tan3015tan30AH HC =⋅︒=⨯︒=,∵210.66(m)AB AH HB =+=≈ 12(m)BE BD ED =-=F E人行道DCB AFE人行道30︒H DCBA∴,AB BE∴不需将此人行道封上.【答案】不需将此人行横道封上。
第5章 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公式

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公式总结【预备知识点】一、任意角与弧度制(一)任意角1.任意角的概念:规定一条射线绕其端点任意方向旋转所形成的角。
2.任意角的分类:(1)正角:规定一条射线绕其端点逆时针方向旋转所形成的角。
(2)负角:规定一条射线绕其端点顺时针方向旋转所形成的角。
(3)零角:规定一条射线绕其端点无任意方向旋转所形成的角,始边与终边重合的角。
口诀:正逆负顺零重合3.相等角、相反角与角的运算(1)相等角:旋转方向相同且旋转量相等。
(2)相反角:旋转方向相反且旋转量相等。
(3)角的运算:线性加减运算与数乘运算。
4.常见误区:(1)锐角是第一象限角,但是第一象限角不一定是锐角,因为有周期。
例如420°。
(2)钝角是第二象限角,但是第二象限角不一定是钝角,因为有周期。
例如495°。
(3)直角不是任意象限角,属于y轴的特殊角。
(4)平角、周角属于轴线角,它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角。
(二)弧度制1.弧长公式及其意义(1)弧长公式:l=nπr180⟺lr=n∗π180=|α|⟺l=|α|r(2)弧长公式的意义:(i)圆心角α所对的弧长与半径r的比值,只与α大小有关。
(ii)弧长长度等于半径长的圆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的角,用rad表示,读作弧度。
其中rad可省略。
(3)一般地,正角的弧度数是正数,零角的弧度数是0,负角的弧度数是一个负数。
2.角度制与弧度制的互换依据:180°=π rad{1°=π180rad≈0.01745 rad 1 rad=(180π)°≈57.30°=57°18′(三)常见的角度制与弧度制互换表示二、三角函数常用特殊值【大重点,熟练背诵】【必考知识点】一、三角函数概念(1)定义式【熟记理解】(2)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大重点题型:化弦为切经常用到,结合诱导公式与恒等变换】(i)平方关系【重点记第一个】sin2x+cos2x=11+cot2x=csc2x1+tan2x=sec2x(ii)商数关系【重点记第一个】tanx=sinx cosxcotx=cosx sinx(iii)倒数关系tanx∗cotx=1sinx∗cscx=1cosx∗secx=1(3)三角函数在各象限的符号【大重点并背诵】二、诱导公式【大重点,以下表格全背】诱导公式的基本思路【以第1组~第4组为例】:(1)首先,任意负角的三角函数转化成任意正角的三角函数【用公式3或1】(2)其次,任意正角的三角函数转化成0∼2π的三角函数【用公式1】(3)最后,0∼2π的三角函数转化成锐角三角函数【用公式2或4】三、三角恒等变换【大重点,所有公式都要背】1.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Cα−β: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Cα+β: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Sα−β: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Sα+β: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Tα−β:tan(α−β)=tanα−tanβ1+tanα∗tanβTα+β:tan(α+β)=tanα+tanβ1−tanα∗tanβ扩展:三角和公式Cα+β+γ:cos(α+β+γ)=cosα∗cosβ∗cosγ−cosα∗sinβ∗sinγ−sinα∗cosβ∗sinγ−sinα∗sinβ∗cosγSα+β+γ:sin(α+β+γ)=sinα∗cosβ∗cosγ+cosα∗sinβ∗cosγ+cosα∗cosβ∗sinγ−sinα∗sinβ∗sinγTα+β+γ:tan(α+β+γ)=tanα+tanβ+tanγ−tanα∗tanβ∗tanγ1−tanα∗tanβ−tanα∗tanγ−tanβ∗tanγ2.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C2α: cos2α=cos2α−sin2α=1−2sin2α=2cos2α−1; cos2α=1+cos2α2,sin2α=1−cos2α2S2α: sin2α=2sinα∗cosαT2α: tan2α=2tanα1−tan2α扩展1:半角公式Cα2: cosα2=±√1+cosα2Sα2: sinα2=±√1−cosα2Tα2: tanα2=sinα1+cosα=1−cosαsinα=±√1−cosα1+cosα注意:正负由α2所在的象限决定!其中Cα: cosα=cos2α2−sin2α2=1−2sin2α2=2cos2α2−1=1−tan2α21+tan2α2Sα: sinα=2sin α2∗cosα2=2∗tanα21+tan2α2Tα:tanα=2∗tanα2 1−tan2α2扩展2:三倍角公式S3α: sin3α=3sinα−4sin3α=4sinα∗sin(π3−α)∗sin(π3+α)C3α: cos3α=4cos3α−3cosα=4cosα∗cos(π3−α)∗cos(π3+α)T3α: tan3α=3tanα−tan3α1−3tan3α=tanα∗tan(π3−α)∗tan(π3+α)扩展3:四倍角公式S4α: sin4α=−4∗[cosα∗sinα∗(2sin2α−1)]C4α: cos4α=1−8∗cos2α∗sin2αT4α: tan4α=4tanα−4tan3α1−6tan2α+tan4α扩展4:五倍角公式S5α: sin5α=16sin5α−20sin3α+5sinαC5α: cos5α=16cos5α−20cos3α+5cosαT5α: tan5α=5−10tan2α+tan4α1−10tan2α+5tan4α3.和差化积公式sin α+sin β=2sin α+β2∗cosα−β2sin α−sin β=2cos α+β2∗sinα−β2cos α+cos β=2cos α+β2∗cosα−β2cos α−cos β=−2sin α+β2∗sinα−β2tan α+tan β=sin(α+β) cosα∗cosβtan α−tan β=sin(α−β) cosα∗cosβcot α+cot β=sin(α+β) sinα∗sinβcot α−cot β=−sin(α−β) sinα∗sinβtan α+cot β=cos(α−β) cosα∗sinβtan α−cot β=−cos(α+β) cosα∗sinβsin2α−sin2β=sin(α+β)∗sin(α−β)cos2α−cos2β=−sin(α+β)∗sin(α−β)sin2α−cos2β=−cos(α+β)∗cos(α−β)cos2α−sin2β=cos(α+β)∗cos(α−β)记忆口诀:同名和差三角积,(sin α±sin β或cos α±cos β:等式左边只有同是正弦或同是余弦才可以相加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近几年高考中,三角函数和解三角形以解答题形式考查成为必考内容,其试题难度为中档题,由原来简单考查三角函数性质和三角恒等变换演变为知识间交汇考查,其综合应用能力进一步加大,创新角度更新颖。
其热点题型有:①与化同名研究三角函数性质的综合;②与正、余弦定相结合的综合;③与平面向量相结合的综合。
题型一 与化同名研究三角函数性质的综合 1.(2014天津)已知函数43cos 3)3sin(cos )(2+-+⋅=x x x x f π,R x ∈. (1)求)(x f 的最小正周期; (2)求)(x f 在闭区间]4,4[ππ-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2.已知函数x x x f cos sin )(+=.(1)若)(2)(x f x f -=,求xxx x 22sin 1cos sin cos +-的值; (2)求函数)()()()(2x f x f x f x F +-⋅=的最大值和单调递增区间.3.已知函数()12sin 36f x x π⎛⎫=-⎪⎝⎭,x R ∈.(1)求54f π⎛⎫⎪⎝⎭的值; (2)设α、0,2πβ⎡⎤∈⎢⎥⎣⎦,103213f πα⎛⎫+= ⎪⎝⎭,()6325f βπ+=,求()cos αβ+的值.4.已知函数f (x )=sin x +cos x ,f ′(x )是f (x )的导函数,F (x )=f (x )f ′(x )+f 2(x ) (I )求F (x )的最小正周期及单调区间; (Ⅱ)求函数F (x )在[,]84-ππ上的值域; (III)若f (x )=2f ′(x ),求1+sin 2xcos 2x -sin x cos x 的值.5.已知函数)0(21cos cos sin 3)(2>-+=ωωωωx x x x f ,其最小正周期为2π.(1)求)(x f 的表达式;(2)将函数)(x f 的图象向右平移8π个单位,再将图象上各点的横坐标伸长到原来的2倍(纵坐标不变),得 到函数)(x g y =的图象,若关于x 的方程0)(=+k x g ,在]2,0[π上有且只有一个实数解,求实数k 的取值范围.6.已知函数)0(3sin 32cos sin 2)(2>-+=ωωωωx x x x f ,其最小正周期为π. (1)求函数)(x f 的单调递增区间; (2)将函数)(x f 的图象向左平移6π个单位,再向上平移1个单位,得到函数)(x g y =的图象,若)(x g y =在 )0](,0[>b b 上至少含有10个零点,求b 的最小值.题型二 与正、余弦定理相结合的综合(一)常规的化简与求值问题1.在ABC ∆中,角C B A 、、所对的边分别为c b a 、、,且c A b B a 21cos cos =-,当)tan(B A -取最大值时,角C 的值为 .2.(2014天津)在ABC ∆中,角C B A ,,的对边分别是c b a ,,,已知C B b c a sin 6sin ,66==-. (1)求A cos 的值; (2)求)62cos(π-A 的值.3.在ABC ∆中,角C B A ,,的对边分别是c b a ,,,且0)cos (sin 2sin 1=+--C C C(1)求C sin 的值;(2)若8)(422-+=+b a b a ,求边c 的长度.4.已知函数)0(cos 2sin )(>+=m x x m x f 的最大值为2. (1)求函数)(x f 在],0[π上的值域; (2)已知ABC ∆外接圆半径B A B f A f R sin sin 64)4()4(,3=-+-=ππ,角B A ,所对的边分别是b a ,, 求ba 11+的值.5.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sin sin tan cos cos A B C A B+=+.(1)求角C 的大小;(2)若△ABC 的外接圆直径为1,求22a b +的取值范围.(二)判定三角形形状的问题1.(2010辽宁)在ABC ∆中,a b c 、、分别为内角A B C 、、的对边,且2sin (2)sin (2)sin a A b c B c b C =+++(1)求A 的大小;(2)若sin sin 1B C +=,试判断ABC ∆的形状.2.在ABC ∆中,若sin cos sin A C B =,其中,,A B C 是ABC ∆的三个内角,且ABC ∆中最大边长是12,最小角的正弦值是13(1)判断ABC ∆的形状; (2)求ABC ∆的面积.3.已知a b c ,,为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满足ACB AC B cos cos cos 2sin sin sin --=+,函数()sin f x x ω=(0)ω>在区间[0,]3π上单调递增,在区间2[,]33ππ上单调递减.(1)证明:a c b 2=+;(2)若A f cos )9(=π,证明ABC △为等边三角形.(三)研究三角形的周长与面积的问题1.在ABC ∆中,角C B A ,,的对边分别是c b a ,,,已知CcA a sin cos 3=(《三维》40,3)(1)求角A 的大小;(2)若6=a ,求ABC ∆的周长的取值范围.(注意变式)2.在ABC ∆中,c b a ,,分别为角C B A ,,的对边,且1)1tan (tan cos cos 2=-⋅C A C A .(《三维》39,2) (1)求角B 的大小; (2)若3,233==+b c a ,求ABC ∆的面积.3.在锐角ABC ∆中,c b a ,,分别为角C B A ,,的对边,且272cos 2sin 42=-+A C B .(《三专》132,2) (1)求角A 的大小;(2)若BC 边上高为1,求ABC ∆面积的最小值.4.已知ABC ∆中,三个内角C B A ,,的对边分别是c b a ,,,若ABC ∆的外接圆的半径为2,且 B b a C c A a s i n )(s i n s i n -=-. (1)求角C 的大小;(2)求ABC ∆面积S 的最大值.(四)最值与范围问题1.在ABC ∆中,角C B A ,,的对边分别是c b a ,,,若23,1==c b . (1)求角C 的范围; (2)求)6cos(sin 4π+C C 的最小值.2.已知函数1sin 32cos2)(2--=x xx f . (1)求)(x f 的值域和对称中必坐标;(2)在ABC ∆中,角C B A ,,的对边分别是c b a ,,,若1)3(=-πA f ,求2a bc的最大值.【变式】已知△ABC 是锐角三角形,2B A ∠=∠,则ba的取值范围是( ) .(2,2).(2,2).(1,3.(2,3)A B C D - )3.(2011浙江理)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已知sin sin sin ()A C p B p R +=∈且214ac b =. (1)当5,14p b ==时,求,a c 的值; (2)若角B 为锐角,求p 的取值范围.题型三 与平面向量相结合的综合(一)常规的化简与求值问题1.在△ABC 中,边,,2AB 1AC == 角32A π=,过A 作P BC AP 于⊥,且AC AB AP μλ+=,则=λμ .2.在ABC ∆中,若22()||5CA CB AB AB +⋅=,则tan tan A B= .3.(2014辽宁)在ABC ∆中,角C B A ,,的对边分别是c b a ,,,且c a >已知3,31cos ,2===⋅b B BC BA . (1)求a 和c 的值; (2)求)cos(C B -的值.4.在ABC ∆中,角C B A ,,的对边分别是c b a ,,,已知向量),cos 2,cos 2(),sin 3,(cos A A n A A m -== 1-=⋅n m . (1)若2,32==c a ,求ABC ∆的面积; (2)求)3cos(2C a c b +-π的值.(二)与周长、面积相关的问题1.已知向量)21,sin 3(),1,(cos -=-=x n x m ,函数m n m x f ⋅+=)()(.(1)求函数)(x f 的最小正周期;(2)已知角C B A ,,的对边分别是c b a ,,,A 为锐角,3,1==c a ,且)(A f 恰是函数)(x f 在]2,0[π上的最 大值,求b A ,和ABC ∆的面积.(三)最值与范围问题1.在ABC ∆中,角C B A ,,的对边分别是c b a ,,,4,,8==∠=⋅a BAC AC AB θ.(1)求bc 的最大值及θ的取值范围;(2)求函数12cos 2sin 3)(++=θθθf 的最值.2.已知)2cos ,2sin 3(),1,2(cos2x x n x m =-=,设函数1)(+⋅=n m x f . (1)若1011)(],2,0[=∈x f x π,求x cos 的值; (2)在ABC ∆中,角C B A ,,的对边分别是c b a ,,,且满足a c A b 32cos 2-≤,求)(B f 取值范围.3.已知ABC ∆中,角C B A ,,的对边分别是c b a ,,,)0,2(),cos 1,(sin =-=n B B m 的夹角θ的余弦值为21. (1)求角B 的大小;(2)若3=b ,求c a +的范围.4.在ABC ∆中,角C B A ,,的对边分别是c b a ,,,)1,2(),cos ,2(a q C c b p =-=,且q p //.(《三维》40,4)(1)求A sin 的值;(2)求三角函数式1tan 12cos 2++-C C 的取值范围.5.已知向量)cos ,sin (),0)(sin ,cos (ββλαλαλ-=≠=OB OA ,其中O 为坐标原点.(1)若6πβα=-且1=λ,求向量OA 与OB 的夹角;(2)若||2||OB AB ≥对任意实数βα,都成立,求实数λ的取值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