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传播学第6章

合集下载

《教育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教育传播学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适用专业:教育技术学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 32学时 2学分其中实验学时: 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教育传播学》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之一,是国家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核心课程之一。

教育是一种典型的文化信息传播活动,教学、学习的实质就是实现信息的流动。

如何将教育信息结构化、符号化,实现教育信息的有效互动,是教育传播学研究的实质。

无论是基于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还是现代化的多媒体组合教学模式以及远程教学模式,都可以在教育传播学的理论框架内找到合理的解释。

进入信息时代,教育传播学是现代教育技术信息化教育的基本理论之一,为本专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习者应该达到以下目标:了解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传播类型及传播领域的主要发展趋势;了解教育传播学区别于大众传播等相关相近领域的特殊性;掌握教育传播学的基本结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体系;学会运用教育传播理论与方法,分析教育教学过程,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能够将所学的教育传播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并在自己感兴趣的范围内,继续从事教育传播理论研究,为不断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教育传播学而努力。

二、课程教学要求1.教材使用与建设本课程使用的教材为南国农教授编写和李运林教授主编或主持修订的《教育传播学》教材,并制作了相应的电子讲义与课程教学资源库等。

2006年本教材已列入被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立项。

2.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本课程使用的扩充性的资源有:(1)向学生推荐的参考文献和有关刊物,在图书馆和我院资料室都可以获得;(2)往届学生的课程作业(主要为电子作品等);(3)向学生推荐的网络资源(如有关网站、网络资源);(4)专家讲座,有关专家的专题报告视频通过网络和课堂播放等形式供学生使用。

这样,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扩大了其知识视野,可以帮助其进行基于资源的学习和主动探究,可以使其很好地理解教育传播的理论,促进教育传播理论向实践应用迁移。

教育传播学(第六章)

教育传播学(第六章)

选择性理解 包含四种意义:依习惯来说, 包含四种意义:依习惯来说,人们通常依照某些经验 来接受传播内容;依心理的调和来说,人是接受合乎 来接受传播内容;依心理的调和来说, 于自己本身信念的传播内容, 于自己本身信念的传播内容,排斥或歪曲与自己观念 相反的内容;依易得性来说,人们通常喜欢接受容易 相反的内容;依易得性来说, 理解的传播内容;依效用性来说,人们接受传播内容, 理解的传播内容;依效用性来说,人们接受传播内容, 总是以能帮助自己解决困难为优先。 总是以能帮助自己解决困难为优先。 选择性记忆
学术能力测试(SAT) 学术能力测试(SAT) SAT这样的测试对判断学生潜力并不意味着什么,它仅仅 SAT这样的测试对判断学生潜力并不意味着什么, 这样的测试对判断学生潜力并不意味着什么 展示的是学生在标准化测试中的好坏。 展示的是学生在标准化测试中的好坏。对学生的评判不应 该用他们不能做什么,而应该用他们能做什么来判断, 该用他们不能做什么,而应该用他们能做什么来判断,因 此教育应集中在展现学生的个人潜能上。直到最近, 此教育应集中在展现学生的个人潜能上。直到最近,这种 观点都被认为是乌托邦(理想)的和不现实的, 观点都被认为是乌托邦(理想)的和不现实的,现在一种 新的学习和智力理论才使教育者和政策制定者开始重新考 虑上个世纪的教育方法,这种理论就是多元智力理论。 虑上个世纪的教育方法,这种理论就是多元智力理论。
教育传播中学生的角色 学生是受播者又是反馈信息的传播者 作为受播者的学生是信息的译码者,接收传播信号, 作为受播者的学生是信息的译码者,接收传播信号, 进行信息的加工与存储,以及输出反馈信息。 进行信息的加工与存储,以及输出反馈信息。
第二节 教育传播中学生的传播行为
一. 学生的传播行为 1. 接收传播信号 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 认真听取教师的课堂讲授 视听其它多种教学传播媒体 视听大众传播媒体 亲自参与教学实践和社会活动

传播学教程新版分章节重点

传播学教程新版分章节重点

传播学教程分章节重点目录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3)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10)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15)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19)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22)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25)第七章大众传播 (30)第八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33)第九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38)第十章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 (41)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46)第十二章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53)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58)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61)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68)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一)关于传播的定义与传统1.社会学传统: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美—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3.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的实质与其他定义1.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2.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

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3.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一)社会信息科学与传播学1.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A.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教育传播学讲义

教育传播学讲义

《教育传播学》讲授提纲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传播一、什么是传播(一)三个实例1.幼儿隔离2.海员打捞3.切断一个人与外界联系,看能维持多久?(二)传播对人类的意义1.传播是个体成长中必不可少的条件,缺少这个条件个体就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个体。

2.传播是维持个体正常思维和行为不可缺少的条件。

3.传播是维持社会正常思维的重要条件。

(三)传播定义模式人类借助各种载体或媒体进行交流、交往以达到各种目的意图一种活动或过程(人际间传播)人们通过符号、信号,传递、接收与反馈信息的活动,是人们彼此交换意见,思想、感情,以达到互相了解和影响的过程。

二、传播的类型(一)人对人传播(人际传播)P31.个人之间传播2.组织传播组织传播一个很重要的任务,通过一定的媒体3.大众传播通过一定媒体,对一群不可预知的受众,进行信息传递交流活动。

目的:从多方面影响受众,使之接受和认同传播着的意向4.教育传播(二)人的内在传播;分类:外刺激传播(心理学)反射性传播(生理)思维性传播:思维性传播则是没有任何干扰,是最纯粹的传播。

I<——>ME(三)传播的功能1.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其功能:美国社会学家萨皮尔认为:社会是一个主要由传播维持的这类关系所组织的网,传播就象血液流经心血管一样,流过社会系统,为整个社会机体服务。

传播具有维持社会正常运转的功能。

2.从政治学的角度看其功能:美国政治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认为传播有三个功能:(1)传播具有授予团体和个人以社会地位的功能。

(2)传播具有促进执行社会准则的功能(社会舆论)。

(3)传播具有消极的误导功能。

(从某种角度,具有精神麻醉作用)3.从传播学角度传播学家拉斯威尔认为传播有三大功能:监视环境、应付环境、传递遗产。

传播的主要功能有:沟通、协调、教育、娱乐。

第二节教育传播一、教育传播的概念(一)概念师生之间利用有效媒体特定内容促进学生发展(二)教育传播的特点1.明确的目的性2.内容的严格规定性3.受者的特定性3.媒体和通道的多样性二、教育传播的演进(一)口语传播阶段主要特征:信息较少且零散无序。

教育传播学题库

教育传播学题库

第一章一、填空题1、传播一般可以分为四大类,自然传播、动物传播、机器传播和人的传播。

人的传播又分为人对人的传播和_人的内在传播,人对人的传播又可分为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教育传播。

2、一般来说,传播的主要功能有_沟通、协调、教育、娱乐_。

3、教育传播的四要素有教育者、_教育信息_、教育媒体、受教育者。

4、教育传播起源于人类从事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需要,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教育传播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他们是口语阶段、文字阶段、电子阶段、网络阶段二、名词解释和简答1、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

2、教育传播的特点有哪些?①明确的目的性②内容的严格规定性③受者的特定性④媒体和通道的多样性3、简述教育传播学的性质。

①属于交叉学科中的边缘学科,是教育学与传播学相互渗透的产物;②教育传播学是综合运用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和提示教育信息传播活动的过程与规律,以求得最优化的教育效果。

③教育传播学是研究教师和学生通过传播行为来建立关系的学问。

三、论述题1、互联网引发的教育传播变革体现在哪几个方面?(1)教育传播观念的变革:从主要满足教育者需要走向主要满足学习者需求的教育传播价值观。

(2)教育传播要素的变革:4大要素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①教育者从把关人变成引导者:②教育信息由模拟信息变成数字信息③教育媒体由单向媒体变成双向多向媒体④学习者由被动变成主动;(3)教育传播方式的变革:由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传播方式变成多对多的传播方式。

在学校教学传播中,数字化学习和学生自主学习成为主流学习方式。

数字化学习(E-learning),就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利用多媒体软件和网上资源进行的学习活动。

自主学习,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具有主体意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一种学习方式。

互联网进入教育教学领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环境,给予了有力的支持。

教育传播学(全套课件337P)

教育传播学(全套课件337P)

主我(I)和客我(me): 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接收装臵:感官 传递装臵:神经 处理装臵:记忆、思维 输出装臵:语言、动作、表情、行为等
3、传播的功能
拉斯韦尔,传播有三大功能:监视环境、应
付环境、传递遗产。《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 与功能》;
一般:沟通、协调、教育、娱乐;
4、传播学能做什么?
一般是在两个以上人中进行; 是一种过程,一种互动; 必带有信息,传者、受传者、信息、通道是基本
条件;
以符号和信号为中介;
2、传播的类型

一般:自然传播、动物传播、人的传播、机器传播; 人的传播:人的内在传播、人对人的传播; 人对人的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教育 传播; 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人的传播,特别是人对人的传播;

五段教学策略 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 九段教学策略(加涅) 引起注意→告知学生目标→刺激回忆前提性的学习→ 呈现侧记材料→提供学习指导→引出作业→提供作业正 确性的反馈→评价作业→促进保持和迁移

先行组织者(奥苏贝尔)

组织者:使用引导性材料,来帮助对学习内容建立定向 与引导,以便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发生在先,称:‚先行组织者(Advance Organizer )‛。 上位组织者:渐进分化策略 下位组织者:逐级归纳策略 并列组织者:整合协调策略
4、网络时代的教育传播变革

时空关系变化,打破原有传播结构; 传播要素变化: 教育者从把关人变成引导者 教育信息由模拟信息变成数字信息 教育媒体由单向媒体变成双向多向媒体 学习者由被动变成主动; 方式变革:一对一、一对多变成多对多

三、教育传播学

性质 属于交叉学科中的边缘学科,是教育学与传播学相互 渗透的产物; 教育传播学是综合运用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 去研究和提示教育信息传播活动的过程与规律,以求

教育传播学考点整理

教育传播学考点整理
当然,这种模式较好地反映了人际传播的情况,而不太适合大众传播。模式所暗含的传受两者的平等、等量的传播观念,在大众传播中是找不到的。
(课件:引入传播单位
信息经过循环,双方所得信息不断膨胀.
在共同的经验范围内,才能进行真正的传播
适用于人际传播)
(五)德弗勒的互动传播模式(P35)
该模式的主要优点是:首先,它克服了单项直线模式的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环节和渠道(大众媒介设施和反馈设施),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其次,这个模式还拓展了噪音的概念,指出噪音不仅对信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响,这一点加深了我们对噪音作用的认识。再次,该模式也显示了传者与受者产生含义不一致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噪音的干扰。反馈可以增加两者的一致性。不仅如此,这个模式的适用范围也比较普遍,包括大众传播在内的各类社会传播过程,都可以通过这个模式得到一定程度的说明。
(3)大众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站的编辑、记者和节目的制作者。教育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教师、教育管理者和教材编制者。
(4)大众传播主要是一种间接的传播,是传者通过媒体(报刊、图书、电影、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向广大公众进行传播。教育传播既可以是通过媒体的间接的传播,又可以是面对面的直接的传播。
2.远程教学传播模式(P41)
3.个人自主利用媒体自学的教育传播模式(P43)
4.协作互动传播模式(P44)
第三章教育传播信息和符号
信息:信息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与规律的表征。
信息的产生:(P56)
1.信息是在物质相互作用中产生的
2.相互作用的方式:
物质直接作用方式。
物质场的作用方式。
发射与接收方式。
语言运用的适当现象:僵化抽象、忽视差异、非此及彼、主观倾向

教育传播学(第六章)

教育传播学(第六章)

媒体素养教育
媒体监测与评估
教育传播学为媒体监测与评估提供了 理论框架,帮助媒体机构更好地了解 受众反馈和媒体效果。
教育传播学为媒体素养教育提供了理 论基础,帮助公众提高对媒体信息的 辨别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育传播学在企业培训领域的应用
培训需求分析
教育传播学为企业培训需求分析提供了理论指导,帮助企业更好地 了解员工的培训需求和目标。
03 研究对象
教育传播过程、教育传播媒介、教育信息传递和 教育效果评估。
章节概述
本章将介绍教育传播学的 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 用领域。
重点讨论教育传播学的理 论基础和核心概念,如信 息、媒介、受众和效果等。
分析教育传播学的实践应 用,如在线教育、多媒体 教学和教育信息传播等。
总结教育传播学的未来发 展趋势和挑战。
教育传播的效果评估
认知层面
评估受众对教育内容 的理解和记忆程度, 包括知识、概念、原 理等方面的掌握情况。
情感层面
评估受众对教育内容 的情感反应和态度变 化,包括兴趣、情感 认同等方面的表现。
行为层面
评估受众在接受教育 传播后行为的变化和 表现,包括实践操作、 问题解决等方面的能 力提升。
综合层面
综合评估教育传播在 认知、情感和行为等 方面的整体效果,全 面评价教育传播的价 值和影响。
04
教育传播的媒介与技术
教育传播的媒介
传统媒介
包括书籍、报纸、杂志等 印刷媒介,以及广播、电 视等电子媒介。
混合媒介
结合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介, 如电子书、网设备、 社交媒体等数字化媒介。
教育传播学(第六章)
目录
• 引言 • 教育传播学的基本概念 • 教育传播的过程与模式 • 教育传播的媒介与技术 • 教育传播学的应用与实践 • 结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
名词解释与填空
1.环境,是指主体周围与主体密切相关的一切要素构成的体系。

2.教育传播环境是指围绕教育传播活动四周的一切事物,是教育传播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外部条件总和。

选择题
1.教室环境的布置和设计的基本原则有()。

A、目标性原则
B、整体性原则
C、时效性原则
D、自主性原则
2.提出地球村概念的是()。

A、麦克卢汉
B、施拉姆
C、拉斯威尔
D、卢因
3.属于多媒体网络课堂教学环境的特点的是()。

A、便利性
B、主动性
C、交互性
D、协作性
E、多样性
F、开放性
4.教育传播环境的基本功能有()。

A、扩展功能
B、激励功能
C、陶冶功能
D、益智功能
E、增强功能
简答题及论述
1.对教育传播影响较大较直接的环境因素有
校园环境教室环境社会信息人际关系校风班风电、光、声、色、温度等
2、教育传播环境对教师和学生的作用。

1、扩大教师采集和选择教育信息的范围
2、为教师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3、使教师有可能采取更为灵活有效的方式进行教育传播活动
4、为教师提供更多的与学生接触,与社会交往的机会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3、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4、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
3.优化教育传播环境的重要途径有哪些?
(1)精心设计各种教育传播场所和设施;
(2)认真筛选各种社会信息,实现信息优控;
(3)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校风班风;
(4)重视培养学生自己控制、管理环境的能力。

4.结合所学理论发表你的见解:“为什么同处一个教育环境中的学生,学习效果却会有差异,甚至差异很显著?”
案例分析
参照下面材料中张副教授的观点,分析网络对教育传播环境的影响和要求
安徽某高校张副教授认为:有的人包括一些媒体过分渲染了“网吧”的负面影响,现代文明是不能拒绝的。

我们倒洗澡水不能倒掉孩子。

1.1920年的一天,在印度加尔格达西南的一个小城附近,一位牧师救下了两个由狼抚养长大的女孩儿。

这两个女孩,大的大约七、八岁,起名为卡玛娜,活到了十七岁;小的不到两岁,不到一年后就死在了孤儿院里。

卡玛娜不喜欢穿衣服,给她穿上衣服她就撕下来;用四肢爬行,喜欢白天缩在黑暗的角落里睡觉,夜里则象狼一样嚎叫,四处游荡,想逃回丛林。

她有许多特征都和狼一样,嗅觉特别灵敏,用鼻子四处嗅闻寻找食物。

喜欢吃生肉,而且吃的时候要把肉扔在地上才吃,不用手拿,也不吃素食。

牙齿特别尖利,耳朵还能抖动。

她15岁时的智力水平大致相当于三岁半的儿童。

2.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

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

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

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

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

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3.分析下面材料中这位老师的观点,谈谈网络对教育传播环境优化的要求。

北京市一位中学教师在报上撰文说:“对中小学生上网,笔者持不赞成态度。

一些中小学生通宵达旦地坐在电脑前,废寝忘食,没心思上课,饭不香觉不眠,严重影响了生活、学习;迷网之后的孩子又满嘴谎话、脏话,痞味十足,经常向大人要钱,编理由骗钱,骗不到就偷大人的钱,或者把家里值钱的东西拿去变卖,其思想行为已向坏的方面转化;中小学生随意浏览有赌博、色情、反动等内容的网站游戏,其身心健康无疑将受到影响。


首先我们应该肯定这位老师反映了迷网学生的一些真实情况。

这说明新兴的网络媒体给我们的教育传播环境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许多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这需要我们对新的教育传播环境进行优化。

当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这位老师的观点有些偏颇。

虽然网络给我们的教育传播环境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网络给我们教育传播环境带来的前所未有的积极的变革。

不赞成学生上网是不对的,这只是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

网络要求我们在优化教育传播环境中,首先必须认真筛选各种社会信息,实现信息优控。

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建立严格的审查和把关制度,不断提高教育者的理论修养和识别香花毒草的能力,注重对社会信息及时筛选和处理。

其次要重视培养学生自己控制、管理教育传播环境的能力。

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对自控自理环境重要意义的认识,让学生组织自己的全部活动,对学生的活动进行适当的评价和指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