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读《一半是火焰 一半是海水》读后感

读《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读后感一直都很喜欢王朔的写作风格,他的文风干脆利落,宛如一把锋利的尖刀,直插进你的心脏。
他是个痞子,疯言疯语,调侃讽刺,但是他真实,他所有的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在很早的时候,就出现过一段“王朔热”的风潮,抨击他的人有很多,很多人恨不能把他赶出文学圈,尤其是当他涉足影视圈以后,许多学院派老学究更是瞧不上他。
但是没关系,他狂傲,他说“我没写完,都比你们丫写得好。
”他描写的好人不像好人,坏人不像坏人,女人不够善良淳朴,男人不够勇敢彪悍,看着感觉很亲切,很多人说他俗,说对了,他写的东西真的是俗,但是我忘记从哪里听来的一句话,是这样说的“真正的艺术就是俗,不过不是庸俗,而是通俗。
”王朔的文风浅显易懂,但是其内涵丰富,总能引起你的无限回味。
他笔下的人物也是性格鲜明,自成世界。
第一个文章,内容挺丰富的,能说的地方也挺多,那就都简略的提一下吧。
张明是那个时代最典型的一种人,我也就把他称作时代的后遗症了吧。
他们是文革阴影下的新青年,他们困惑迷惘,不知前路,但是内心还带着革命所给予的天生的优越感,他们无所事事,颓废阴郁。
装作一副怡然自得的模样,实际上却是个地痞流氓,他们出口成脏,欺瞒诈骗,生活却依然贫瘠,他们沾沾自喜。
而吴迪呢,用后来言情小说的套路来说,就是那种不甘于平凡,喜欢坏男人的女学生,有意思的是,王朔笔下的女性人物总喜欢倒贴,黏腻的不行。
这个吴迪就是那种被花言巧语迷惑,天天贴附在张明身边,以为他们之间的爱情又伟大又轰轰烈烈。
但是他们都明白,生活是如此令人绝望。
感情维系也是微弱的可以。
后来,吴迪因为张明自杀身亡,才算是一个小小的解脱。
张明不懂爱情,但他终于是洗心革面了,在经历过所有痛苦黑暗的深渊之后,人性由恶转为善了。
在吴迪死前,他出牢以前,他的生活和脾性可谓是火焰,但是一切尘埃落定,他的内心早已塌陷成一片大海,就在这个时候他遇到了胡亦,一个与吴迪极其相像的女孩(ps:文章这里的前后呼应还是很巧妙的)。
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的意思

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的意思摘要:一、引言:理解“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的比喻意义二、海水的象征意义:稳定、宁静、清澈三、火焰的象征意义:激情、热烈、变革四、如何在生活中找到平衡:学会切换视角、调整心态、运用海水与火焰的优势五、结论:平衡人生,实现内心和谐正文: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这句话描绘了一个充满对比和矛盾的世界。
在我们的生活中,海水与火焰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品质和状态,它们在我们的内心世界中不断碰撞、交融。
要如何在这样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实现内心的和谐呢?首先,我们要理解海水与火焰的比喻意义。
海水象征着稳定、宁静和清澈,它给我们带来安慰和放松。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需要有这样的时刻,让自己像海水一样平静,去感受生活的美好。
而火焰则代表着激情、热烈和变革,它激发我们前进,追求更高的目标。
在人生的低谷时期,我们需要火焰的力量,去振奋精神,勇敢面对挑战。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在海水与火焰之间进行切换。
比如,在工作时,我们要像火焰一样充满激情,投入全部的热情和精力,以求在工作中取得突破。
而在业余时间,我们要学会像海水一样宁静,去关爱家人,享受生活。
这种切换并非易事,但只有学会平衡,我们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中走得更远。
要实现这种平衡,我们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
面对生活的种种矛盾,我们要学会接受,而不是逃避。
我们要明白,海水与火焰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只有学会面对,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成长。
此外,我们还要善于运用海水与火焰的优势。
海水的稳定和清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生活的压力,保持冷静的头脑。
火焰的激情和变革,可以让我们在困境中不断寻求突破,实现人生的价值。
当我们能够在海水与火焰之间游刃有余,我们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实现内心的和谐。
总之,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这是生活对我们的考验。
只有学会在海水和火焰之间找到平衡,我们才能实现内心的和谐,过上充实而美好的人生。
5733506_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WORLD VISION 2013.NO.20Culture 文化·旅游站在卡普里岛上的制高点,我向对岸的那不勒斯湾与维苏威火山眺望。
蓝得深邃的地中海上,一艘艘白色的船只拖着身后扬起的白色浪花从卡普里岛向对岸驶去,这很像一幅刺绣的画,蓝色的丝绸上,绣着绿色的山与城市,白色的小船和线状的浪花。
强劲的海风吹得旁边的松树飒飒地摇晃,暮色正在降临,一群群的鸟儿也开始归巢了。
一时间,我忽然想念一念范仲淹的那篇《岳阳楼记》,此情此景,若有好酒在手,把酒临风,真有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皆忘之感。
古罗马皇帝钟爱的小岛卡普里岛有个别名叫做海妖岛,不光是说有海妖塞壬在此地唱起甜蜜美妙的歌曲迷惑经过的水手,更因为岛本身有种魅惑人心的美。
罗马皇帝提比略因为钟情于这个小岛,用了大于卡普里数倍的土地来换它,然后在岛上住了十年。
而到了现代,无数的明星富豪更是将卡普里岛作为度假胜地,因此,卡普里岛被称为是上流社会的岛屿,港湾中停满了富豪的游艇,就连出租车也颇为拉风,全部都是白色小敞篷。
也有说法称,在卡普里一不小心就会碰到个把欧美巨星,而岛上的宅子,说不定就是哪个明星或者富人的私产。
我辈并非手握天下的皇帝,也不是腰包鼓鼓的明星巨富,但是依然可以尽情享受卡普里岛动人的风光。
与同样以海景著名的阿玛菲海岸诸镇相比,那些小镇有些小家碧玉的感觉,而卡普里则不同。
白色78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一边是宁静美丽的度假岛,另一边则是混乱得略显惊悚的城市,海的两端的对比好像海水和火焰那般强烈。
卡普里VS那不勒斯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Culture 文化·旅游WORLD VISION 2013.NO.20的海岸崖壁、岛上有些森然的松树和颇为气派的房屋建筑,都让这里生出一种大家闺秀的气质。
而如果站在岛的制高点眺望那不勒斯湾,海景之壮丽难以名状,似乎只有在那种情况下才可以明白那句名言“朝到那不勒斯,夕可死矣。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是根据王朔的小说《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改编的电影,由刘奋斗编导,莫小棋、廖凡、任达华主演。
该片讲述了一一个无情的皮条客王耀(廖凡饰) 与纯情少女丽川(莫小棋饰) 之间发生的爱恨情仇的故事。
该片于2008年在戛纳首映。
该片超长的篇幅,缺乏戏剧效果,对虐心式爱情故事,还有疑似真刀真枪的情爱片段,表达方式有时候看上去很自负也很虚假,特别是太过游离的台词,引经据典不明所指,但电影的意识形态非常少见,扑朔迷离,不乏感情与肉体的结合片段。
在电影当中,导演没有利用复杂的音乐背景,而是简单的以多人物对话为主,蒙太奇手法也以平移的手法为主要线索。
虽然电影当中并没有刻意的去体现一个人的某种特性和品质,但却在种种细节中去体现了演员的细腻感情纠葛。
特别是在内地,也特别在于能接受这种拍摄要求的青年演员。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今天,换了以前的手机,打开一看,上面全是你给我发的短信,看看之后不仅心酸,脑里全是你对我的好,可感情为什么要背负这样的沉重呢?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我已选择成全,为何还是不能忘记,是恨还是还在爱?我为什么没有追求快乐的勇气?很想和你在一起,为什么还要放你走。
离你的那个城市远吗?心与心的距离远吗?这是我一直想问你的问题,你的城市没有我,就如你以后的生活也将不在有我,而这段感情留给我的确是满眼的触景伤情。
耳边似乎还能听见“琳儿,面煮好了,你自己放佐料还是我帮你放呢?”“有人叫你琳儿吗?以后我要天天这样叫你”,但还是擦肩而过,我不愿意自己在想他,可想到自己,心里又会倍受煎熬,难道海水一样的伤害还不足以浇灭内心的火焰吗?这样的痛苦什么时候才能过去?。
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经典语录

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经典语录导读:本文是关于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经典语录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1、你还年轻,依然漂亮。
——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2、我们不会互相诽谤,互相鄙薄吧?——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3、那就这样吧,别悲天悯人,自叹命薄了。
你还年轻,依旧漂亮。
——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4、我不想谈过去,穷途末路的人才对过去眷恋不已,可不谈过去,又没的说。
——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5、其实并无龙门,人只不过给自己制造幻境,一时一地称雄,自以为与众不同。
——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6、你管得着吗!谁想管我,这不行那不行的,就跟谁能千年万世地活下去似的。
——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7、想开点,现在刻骨铭心的惨痛,过个几十年再回头看看,你就会觉得无足轻重。
——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8、上床睡觉时,我翻来覆去地想,我们过去说过什么山盟海誓的话?大概真没说过,可那,还用说吗?——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9、我们种种不顺和苦恼归根结蒂一个穷字。
为挖这个穷根,我什么都不吝,就是搭上一切也在所不惜。
——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10、她把我看成完人,这不免给我带来许多不便,因为我不是完人;她把我认作强者,这更糟糕,会苛求我。
——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11、叫我深深感动的不是什么炙热呀,忠贞呀,救苦救难之类的品德和行为,二十她对我的那种深深依恋,孩子式既纯真又深厚的依恋。
——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12、我自认是个超脱的人,在长期危险动荡的生活中,在与形形色色、三教九流人物交往中,养成了见怪不怪、处变不惊的沉着性格,因而屡屡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13、我可不喜欢什么事都清楚地知道结局,有条不紊地逐次达标,那也太乏味了。
多一分远见,就少一分刺激。
如果我知道下一步,每一步会碰到什么,产生什么后果,我立刻就没兴趣活了。
12605628_突尼斯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现在突尼斯主要景区都见持枪士兵,但都很亲和,在苏斯等地进入酒店,亦需安检。
其实突尼斯国内政治、社会稳定,恐怖袭击只是极个别事件,旅行非常安全。
突尼斯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文| 徐昕“地中海明珠”之旅(上)文明的交融。
突尼斯居于战略要地,一直是不断更替的文明之争夺对象,也是多元文化和悠久文明的融合地。
柏柏尔人文明,迦太基文明,古罗马文明,拜占庭文明,阿拉伯文明,东西方文明十字路口的奥斯曼帝国,法兰西文明,各种似有冲突的文明在岁月的冲刷下相互融合,开放包容,汇成色彩斑斓的“地中海明珠”。
正如突尼斯的地理,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迦太基的黄昏人至突尼斯,必到迦太基。
一下飞机,未及休息,我们就立即奔向迦太基遗址。
公元前9世纪初,腓尼基人在突尼斯湾沿岸建立迦太基城,后成为地中海贸易中心。
三次布匿战争,历时百年,波澜壮阔,迦太基的繁左:位于杰尔巴岛的拉格里巴犹太教堂,这是最古老的犹太教堂之一。
右:本文作者与埃尔杰姆斗兽场内持枪护卫的军人合影。
作者供图2016年8月,应突尼斯国家旅游局邀请,我和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华东政法大学教授童之伟、张铭宴一行四人赴突尼斯旅行,突尼斯国家旅游局驻华公关负责人小杏仁全程陪同。
来回十天,走马观花,海滩、戈壁、沙漠、山林、建筑、艺术、风土、人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上就有七处遗址,突尼斯的美丽令人惊叹,而最令我难忘的是Hot Spot 热点·亲历华于公元前146年被罗马人付诸一炬,如今只能看到罗马人城池下的地基和零星的残垣——迦太基的黄昏。
传说泰雅国公主黛多为避兄长追杀,西渡到此建立迦太基。
特洛伊沦陷后,埃尼亚斯海上漂泊七年,经维纳斯指引到迦太基,黛多对埃尼亚斯一见钟情。
宙斯不满埃尼亚斯放纵,派使者提醒其光复使命。
埃大悟离开,黛多自杀,发毒誓让其后人永世为仇。
埃的子孙完成复兴,建立罗马帝国,后罗马灭迦太基。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塞》、维吉尔的长诗《埃尼亚斯纪》、乔叟的名诗《虚名之屋》均书及此传奇故事。
我的心: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我的心: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我的心,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所谓海水,不过是我内心的理智而已,所谓的理性,所谓的真相。
所谓火焰,亦不过是我内心的情感而已,所谓的感性,所谓的幻想。
一个人,总是在一半的海水和一半的火焰中不停挣扎,却发现自己怎么也包容不下,这一半的海水,这一半的火焰。
越是包容不下,越是挣扎,不停的挣扎,却愈行愈远,愈行愈远。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两个自己,一个穿蓝衣,一个穿红衣,不停的在自己的梦里纠结,不停的在脑海里争吵,似乎自己就分裂成了两个人,两个人格,不停撕扯着自己的灵魂,所以才需要酒精的麻醉,才需要尼古丁清洗自己的肺腑。
是理智背叛了情感,还是情感出卖了理智?我也不知道,所以,才会觉得自己心里空荡荡的,似乎遗失了什么美好时光,还是遗忘了什么,就连自己都分不清楚了。
突然,想起那只跛了一足的黑猫,只是自己也分不清楚自己的感受了,究竟是同情,还是怜惜,抑或是顾影自怜。
有些人,天生就学不会这么放下,所以固执着自己的固执,却被伤害的越来越深,越来越不相信自己,就像所谓的自信,不过如此,却不知道这么去表达。
又生日了,又一年了,可是心里的感慨却并没有减少一点,伤悲嘛,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如此伤悲。
欺骗,背叛,谎言,痛,痛彻心扉,所以,才会发出流年似水的感慨,所以不停的喝酒,不停的喝酒。
那么我的灵魂,究竟那一半是海水,那一半是火焰。
如果是海水,我宁愿化作一块坚冰,永沉在黑暗的深海;如果是火焰,我宁愿化作一簇花火,璀璨的湮灭在无尽的夜空中。
如果,要有光,那么该照亮我的世界;如果,没有光,那么活在深渊里亦无不可。
我,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互相侵袭,互相争斗,我感觉自己就像在和自己对话,很想和自己说话,却不知道从何说起,所以,纠结着自己的纠结。
生活还是得继续,那就继续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萧雪慧教育随笔《教育——必要的乌托邦》读后
很少有哪本书会象《教育——必要的乌托邦》这样深地牵动人的情绪,让人一边读它一边和作者共同经历着理想、火焰、希望、光芒、挫折、沮丧、激情、孤愤、痛苦和理性,而读后又是异常地心情沉郁。
新时期以来,教育不断在反思着教育的问题,沉重的课业负担,没有欢乐、冷漠的校园和人生,麻木的心灵,过早枯萎的花朵,频繁的考试,考试的工具,人成为人的工具,而这一切都在理性与非理性,无限膨胀的希望的祖国里向前急驰。
现如今,更以为教育的大干快上的时代到来了:教育产业化甚嚣尘上,民办教育一轰而上,校中校,班中班,火箭班,各种名目的实验班,各种名目的收费班,教育的钱途无限,更遑论目前教育的课程改革,无非一种工具的武装和漂亮的言辞,又可以为无数的真假技术专家谋得新的职位和前途;给苟延的生命以暂得的喘息。
在一个实利的社会中,人多么容易沦为工具,能够便捷的使用、高效的产出而没有危险的工具!工具的时代,物统治人的时代。
一切变得太简单和粗糙,来不及了,一切都不能等待,人们要和市场搏斗,在市场中站稳而狠狠地赚它一把。
但鲜有思考:人之为人的目的是什么?教育是什么?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的问题是在教育之外还是内?教育可不可以是城市里的麦当劳或者说是给少数人的午餐?我近日读到的伦理学家萧雪慧先生的教育随笔《教育:必要的乌托邦》,给予了我更广阔的视野和深沉的思考,能感受到那燃烧着的缱绻情怀。
人不是人的工具,人是人的目的。
基于此,“教育是人类文化的一种传递活动和催化活动。
一方面,各个时代为了造就适应当时社会发展水平的社会成员,借助教育使个人通过掌握前人的经验达到当时社会的发展水平,在这个意义上,教育执行着社会遗传的特殊功能。
另一方面,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集团又要把自己的需要、期待、意图灌注到教育中,通过教育形成人类文化的某种新因素,在这个意义上,教育本身又是文化的一种创生活动。
由于这两方面的功能,教育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一个中介。
”
“由于文化与人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教育的文化功能同时也就是对人的意义。
这种意义是双重的。
一方面,教育是每个人生活的准备。
通过向个人传递文化遗产,它帮助个人超越一己之囿去掌握前人的经验,分享人类世代积累的知识财富,获得独立生活的必要前提。
另一方面,教育是形成人的素质、使人成为人的必经之途。
因为把人引入文化传统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个人实现生物遗传特质与文化之间的互动,唤起潜能,提高和革新自己受之于大自然的禀赋的过程。
经历这个过程,教育打开人性发展的道路,奠定人走向未来的基础。
”(萧雪慧《教育:必要的乌托邦》);在这里,对教育有两个理解,于时代而言,教育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一个中介;于个体的人而言,教育是每个人生活的准备,是人之成为人的必经之途;也就是说,作为人和时代的基础是教育。
这样看来,教育是时代的教育,教育是祖国的教育,祖国应当而且一定要给予她所有的民众以必要的教育!这应该是祖国的天职观念。
如果是这样的话,何至于:
社会以道德、法律规范要求我们,但社会对我们尽责了吗?人们以国家的名义要求我们,但当我们因贫穷而进不了校门时,当我们为挣学费而进作坊做童工时,被乱收费逼上绝路时,祖国在哪里?
当我们在那些过去还可以让贫者踏进去汲取知识的图书馆、博物馆外望馆兴叹时,当我们掏不起买路钱,连国土上自然景物也被道道关卡阻隔而不能得见时,祖国在哪里?
在萧雪慧先生的这本书中,主要有关于教育主体的权利和国家对教育投入之间的矛盾的论述,每个人的进步造就时代的进步与和谐,而教育的责任大焉,大学里的教师地位,人的价值、责任、理性和素质等关乎伦理的更关乎时代进步的沉重的话题。
是人道主义、理性主义的独立的知识分子的疾呼,教育的制度性设计,教育的目标和理念,每一篇篇什不长,但都是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对现实的直面和追问。
大悲悯、大热爱存乎其中。
不难理解,在这个“诱使人过于专注于物质、经济和其他种种现实功利的时代”,教育的乌托邦的必要性,尤其是官员们,掌握和制定和规划未来蓝图的人,看看今天,教育尤其侧重未来,今天不正是昨天的未来么?但我们在今天应该大有可为的,如何解决教育发展和人的发展的根本问题,不是教育里面的技术修补而是教育之外的理念与设计。
2004年5月4日值青年节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