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王朔为例浅论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

合集下载

浅析电影《顽主》的人物塑造

浅析电影《顽主》的人物塑造

浅析电影《顽主》的人物塑造作者:胡涛来源:《电影评介》2014年第22期一、《顽主》的电影简介《顽主》是根据王朔同名小说改编,米家山导演的一部电影,围绕“三T”公司兴衰的荒诞故事,表现了改革开放年代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景象,及人们的各种心态,包括各种病态人格、行为和种种不尽人意的现象,用调侃、玩耍的方式对此进行了嘲讽,表达了对旧秩序、旧道德观的反思、批判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影片拍摄于1987年,正是改革开放以后文化环境最宽松时期,影片将荒诞风格与纪实的艺术手法相融合,高度再现了各种生活图景,给人以亲切、朴实、可信之感,同时片中音乐、歌曲的处理与作品的气氛、格调也十分谐调,将当时生活中都市人特别是都市青年人的各种情绪渲染得淋漓尽致。

二、《顽主》的创作背景关于“顽主”——顽主儿是北京地区对聪明仗义但不务正业,游手好闲但不堕落的一种社会人员的统称。

正是这种多面性,使这类人身上有更多与其他人不同的特质以及特点。

而被称为“痞子作家”的王朔似乎对这类人群十分偏爱,比如其作品中《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中的张明;《永失我爱》中的何雷;《浮出水面》中的石岜;《空中小姐》中的“我”,都是这种平常的甚至是社会最底层的人。

他们不谈理想,想的只是过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轻松的生活。

我认为,这是与作者生活的时代以及生活经历有关。

首先,从时代来说,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年代。

中国以改革开放的积极姿态代替以往的闭关自守政策,计划经济体制下被压抑多年的人性复苏,而自由被压制太久,一旦获得被释放的机会,反而以百倍的速度滋长,甚至疯狂扭曲,为了追求物质、利益、金钱而不择手段的金钱至上的观念出现。

其次,从作者个人来说,王朔从小在部队大院长大,并且经历了文革的混乱年代,亲眼目睹了首都北京在改革前后的巨大变化。

面对变化,他有着自己的看法和思维,面对社会上新出现的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他感觉很新鲜也很愿意琢磨,于是,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在他的小说中被成功的塑造出来了。

浅谈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对小说《动物凶猛》的改编

浅谈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对小说《动物凶猛》的改编

浅谈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对小说《动物凶猛》的改编作者:冷蓓康夏清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6期摘要:姜文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改编自王朔小说《动物凶猛》。

该影片对小说的主题向度进行了一定调整,通过情节的改造着力突出了主人公马小军鲜明的个性,并通过新增加的人物形象升华了影片思想内涵。

关键词:《阳光灿烂的日子》;《动物凶猛》;改编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124-01姜文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以下简称《阳光》)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可以说,该影片的巨大的成功与其对原著《动物凶猛》的精湛改编有密切关系。

一、调整主题向度小说《动物凶猛》通过文革时期军大院的一群少年打架、闲聊、拍圈子等故事展示了其在青春时期狂热的“英雄主义”情节和原始的、毫无方向、猛兽般的“性”欲。

它是作者对蛰藏着野性和暴力的青春期的回味和感叹,是一段难以忘怀的文革记忆。

而影片《阳光》在继承原小说风格特征和气质的基础上,以更为留恋、怅惘的口吻追忆、讲述了这段日子。

它在突出少年“英雄主义”情结和对“性”焦灼而热烈的向往的同时,弱化了小说中少年的“兽性”,增添了温情的因子,表现出初恋情愫的美好和“对特定年代自由、纯真的庆幸以及难以割舍的情”。

也就是,小说侧重于对特定年代里少年们生命活力的赞美,而影片则重点强调了其中的自由、美好和令人怀恋。

而这大概正是影片选用《阳光灿烂的日子》而不是《动物凶猛》作为片名主要原因。

二、改造情节,集中刻画主人公鲜明个性,强化影片主题马小军是影片的中心人物,为塑造其鲜明个性,强化电影主题,影片对小说情节做了大量增删、整合。

首先,影片增加了马小军童年生活场景,包括送别父亲、偷看小姑娘跳舞、和伙伴打闹等。

这三个场景充满了丰富的暗示、象征意义:“送别父亲”交代了故事展开的时代背景——文化大革命和主人公家庭背景——军人家庭。

这特殊的时代背景和父亲角色的缺位使主人公获得了空前的自由,为故事展开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性;“偷看小姑娘跳舞”、“和伙伴打闹”则暗示了情节发展的两个主要方向:前者暗示主人公对美的追求,就像他后来对米兰的迷恋和渴望。

阳光是怎样灿烂的——谈《动物凶猛》的电影改编

阳光是怎样灿烂的——谈《动物凶猛》的电影改编


然, 女. 河 北 青年 管理 干部 学 院传 媒 系 助 教 , 硕 士 。 研究 方 向 : 广播 电视 艺 术 学 。
] 0 5
首》 和《 牛虻》 , 电影也 只有《 列 宁在 1 9 1 8 》 , 整 个社会 环境 显得 没有丝 毫 的生气 , 没 有青 春 的 活力 , 一切 都 显得 死气 沉沉 。他们 的思 想和灵 魂 没有得 到真 正 的 自由, 他 们 的反叛行 为是 在 向大 环境 叫嚣 , 是在 向 自
出来 的 , 也 可 以理解 成王 朔心 里想做但 是 由于现 实 的原 因不 能够 做 出来 的事情 。一 个 时代 不 管 是混 沌 还 是繁荣 , 总 会在这 个年 代成 长起来 的年 轻人 身上 留下烙 印 , 或喜 或 悲 。
( 二) 王 朔 对 人 性 的 诠 释 人性 是 在一定社 会制 度和 一定 历史 条件下 形成 的人 的本性 , 是在 “ 人之 初 、 性本 善 ” 的 基 础 上 经 外 部
河 北 青 年 管 理 干 部 学 院 学 报 2 0 1 4年 第 5期
阳 光 是 怎 样灿 烂 的
谈《 动 物 凶猛 》 的 电 影 改 编
史晓 丹


( 河 北 青 年 管 理 干 部 学 院 ,河 北 石 家 庄 0 5 0 0 3 1 )
摘要: 王 朔的 小说 《 动物 凶猛 》 和 姜文 的 电影《 阳光 灿 烂 的 日子 》 看 起 来 没 有丝 毫的联 系, 但是 最后 在 两人 的 共 同协 作 下 铸 就 了一 部银 幕 经典 , 一部 汇 集 了所 有 非 凡 魅 力 的 电
由呼喊 。细读 王朔 的《 动 物凶猛 》 你会 发现 , 在王 朔写 完 自己和伙 伴们 的叛逆 行 为之 后 都会 加 上这 样 一

影片《看上去很美》观后感700字五篇

影片《看上去很美》观后感700字五篇

影片《看上去很美》观后感700字五篇这部经典的影片可以说是一直陪伴着我。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经典电影《看上去很美》观后感700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经典电影《看上去很美》观后感700字《看上去很美》是王朔小说中最后一部被改编的电影,被张元看中。

张元认为《看上去很美》里有教育问题,有成长问题,有个人独立问题,有关于自由的问题,有关于规定的问题,有人的成长,里面既有喜剧,也有悲剧,它是复杂的,有很多层次的。

幼儿园是三岁到六岁儿童的世界,但这个儿童世界也可以被看作成人世界的折射,或者说,它是成人世界的寓言。

所以改编成电影时,张元主要选取了小说的前三分之一部分,也就是集中在幼儿园发生的那个部分。

以下是本人为大家用心搜集整理的看上去很美观后感1500,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习吧! 在你的童年,一定也有那么一朵小红花,像罂粟一样令你痴迷,又限制着你的自由。

而方枪枪和他的同学们正如你一样,对小红花充满着向往。

在这个幼儿园里,不尿床、自己穿脱衣服、早晨起来便出便便、饭前自觉洗手、睡觉不说话,每达成一个目标就可以得到一朵小红花,连续七天得到五朵小红花的小朋友就可以当班长。

方枪枪很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小红花。

可是他老尿床,不会自己穿衣服,早上也拉不出便便,李老师还老是刁难他,方枪枪一直得不到小红花,直到有一天某领导来视察才勉强被给了一朵小红花。

小红花的确很美,能够得到老师的赏识也很美,但美的代价就是听话,忍受成人社会对儿童天性的剥夺甚至摧残。

我最喜欢的一幕是方枪枪趁着上厕所时和北燕逃课出去,他们手牵着手在小路上飞奔,他们是那么的快乐,当方枪枪在树后单纯而真挚的亲吻北燕的脸颊,这是他自由的最大限度。

他们一起在公园里狂奔、嬉戏,逃离规矩的束缚。

然而快乐的时光是那么的短暂,他们还是得回到幼儿园,承受大人对他们的安排。

在这个奖惩严明的幼儿园里,方枪枪就是一个异类,他没有办法达到老师要求的标准,也无法被老师和同学影响而发生改变,于是他只能被放逐被隔离,方枪枪想逃跑,跑到街上,看到锣鼓震天,一个个大人青春的面孔上洋溢着笑脸,而他们的胸前无一例外都挂着一朵大红花。

(完整版)由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

(完整版)由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

由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祝福——(桑弧根据鲁迅的同名小说改编)骆驼祥子——(凌子风根据老舍的同名小说改编)早春二月——(谢铁骊热气柔石的小说《二月》改编)原野——(凌子风根据曹禺的同名戏剧改编)红玫瑰白玫瑰——(香港导演关锦鹏根据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倾城之恋——(香港导演许鞍华根据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半生缘——(香港导演许鞍华根据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色戒——(李安根据张爱玲的同名小说改编)芙蓉镇——(谢晋根据古华的同名小说改编)孩子王——(陈凯歌根据阿城的同名小说改编)白鹿原——(王全安根据陈忠实的同名小说改编)阳光灿烂的日子——(姜文根据王朔小说《动物凶猛》改编)霸王别姬——(陈凯歌根据香港作家李碧华的同名小说改编)红高梁——(张艺谋根据中国作家莫言的同名小说改编)黄土地——(陈凯歌根据珂兰的小说《深谷回声》改编)活着——(张艺谋根据中国作家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长恨歌——(中国香港导演关锦鹏根据王安忆的同名小说改编)菊豆——(张艺谋根据刘恒的《伏羲伏羲》)满城尽带黄金甲——(改编自曹禺的话剧《雷雨》)大红灯笼高高挂——(张艺谋根据苏童的《妻妾成群》改编)金陵十三钗——(张艺谋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看上去很美——(张扬根据王朔同名小说改编)甲方乙方——(冯小刚改编自王朔小说《痴人》)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徐静蕾改编自茨威格同名小说)天下无贼——(冯小刚改编自赵本夫同名小说)鬼子来了——(姜文改编自尤凤伟小说《生存》)一地鸡毛——(冯小刚根据刘震云同名小说改编)暖——(霍建起导演根据莫言的《白狗秋千架》改编)乱世佳人——(改编自米切尔的《飘》)乱——(日本导演黑泽明根据英国作家莎士比亚的戏剧《李尔王》改编)。

《阳光灿烂的日子》电影分析

《阳光灿烂的日子》电影分析

导演简介
姜文
姜文,河北唐山人,1963年出生在唐山的姥 姥家,童年在唐山度过。父亲是参加过抗美援朝 的军人,母亲是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在从老叶家 回到父母身边后,又辗转到过贵州、湖南。10 岁时全家才迁到北京定居。四处迁移的生活和部 队的特殊环境对姜文产生了很大影响。 1984年毕业于中戏表演系。凭借电影《芙蓉 镇》和《春桃》荣获两届百花奖最佳男主角。导 演作品包括《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 《让子弹飞》等。其中《阳光灿烂的日子》摘得 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
景别
景别直接决定影片的风格。近景、特写等小景别突出 戏剧性,彰显细节,容易把观众带入戏剧化情境当中。 相反,全景、远景等大景别则用来减弱人为的戏剧化 倾向,把观众带入朴实自然、生活气息浓郁的非戏剧 化情境中。 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中运用了大量的中景、近景、 特写等景别,特别是特写镜头比较多。 特写镜头主要是起强调、突出表现对象的作用,给观 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本身就 是一部强烈主观化的电影,所以姜文用了大量的近景、 特写镜头来表现、渲染自己的情感、情绪和激情。
·傻子路路 外号“古伦木”,这个名字源于 当年流行的一部外国电影中的一 句台词。傻子整天歪斜着身子骑 在一根大木棍上,当人们叫他一 声“古伦木”的时候,他就回答 一句“欧巴”。这个人物除开始 因为他被人欺负引起马小军和 “六条”的几个孩子打架外,实 际上是一个与影片叙事无关的人 物。
他好像一个“神”,注视着片中每个人的悲欢离合和种种 变迁,他是影片中每个人“阳光灿烂的日子”的见证。 影片最后,当中年时代的马小军们坐在卡迪拉克车上,洋 洋得意地喊他的时候,他酣畅淋漓地骂了一句“傻B”。 观众或许会觉得奇怪:怎么又出现“古伦木”了?这实际 上是勾起了人们对过去五彩缤纷的“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回忆 和赞美。

从小说到电影——浅析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改编艺术

从小说到电影——浅析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改编艺术

一、王式凶猛———小说是王朔的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以“文革”为故事背景,讲述了一群少年人在部队大院中的成长过程。

小说妙趣横生,情节古怪而又真实贴切。

小说中的人物生活在青春乌托邦,那里有趣的故事总是发生在夏天,总是阳光灿烂。

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人物表现出的青春期的各种幻想躁动,仿佛带着夏日的热烈跃然纸上。

“我”生活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军官干部家庭,一个尚未成年的懵懂少年崇尚英雄并且梦想成为英雄,满脑子幻想,外表羸弱文静,内心渴望放荡不羁,逃学、打群架、喝酒是惯有的事,看似叛逆,实则纯真。

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米兰是美丽并且神秘的,看守所里的出现使米兰不再是照片上纯粹意义的美的形象,后来得知她与当时著名的“顽主”认识时,米兰变得深不可测,变得复杂,而她依然是美丽的,出现的时候都仿佛被笼罩上了光环,突出米兰如女神般的独特魅力。

高晋是“我们”一群哥们中年龄大、个儿高、最漂亮,各方面都很出众的“老大”。

他的一举一动足以证明他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虽然在小说出现的次数不是很多,但每一次出场总是一鸣惊人,阳光总是照在他明朗的脸上,他是豪迈、率真、稳重的。

可以说,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仿佛一类凶猛的缩影,表现出典型的青春期的成长过程。

王朔的叙述语言充满了嘲讽却又意味深长,“我热切地盼望卷入一场世界大战,我毫不怀疑人民解放军的铁拳会把苏美两国的战争机器砸得粉碎,而我将会出落为一名举世瞩目的战争英雄。

我仅对世界人民的解放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看似嬉戏和轻佻的语气中,充满了对所谓未来和理想的戏谑与嘲讽。

在小说的后半段笔锋直转,通过中年“我”的自我颠覆,否定了自己的故事,现实中的“我”并不凶猛狂野,只是在记忆中那么渴望撒点野。

事实是“我”与米兰从未相识过,将虚伪与谎言混为一谈。

原来发现“我想说真话的愿望有多强烈,我所受到文字干扰便有多大”。

王朔说这篇小说是自己喜欢的,确实是在一种自由自在的状态中同时又无技术上的表达障碍写的关乎我个人的真实情感的小说。

从小说到电影的《阳光灿烂的日子》

从小说到电影的《阳光灿烂的日子》

从小说到电影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摘要】《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一部著名小说,后被改编成同名电影。

本文从创作背景和上映历程入手,分析小说和电影的故事情节、改编与拍摄过程、人物形象的异同点、主题表达方式,以及观众评价。

通过对比分析,探讨小说和电影的影响力和历史地位。

小说描绘青少年成长与爱情故事,而电影加入了更多视觉元素和音乐,强化了情感表达。

尽管两者在表现手法上有所不同,但都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和人性弱点。

观众对小说和电影的评价不一,但都认为它们值得一读一看。

小说和电影各有千秋,同样具有重要的文学和艺术价值,为中国文学和电影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小说《阳光灿烂的日子》、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创作背景、上映历程、故事情节、改编与拍摄过程、人物形象、主题表达方式、观众评价、对比分析、影响力、历史地位1. 引言1.1 小说《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创作背景小说《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中国作家王朔创作的一部风靡一时的现代文学作品。

该小说首次发表于1989年,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

王朔在创作这部小说时,受到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启发和感悟,他试图通过小说来揭示人性的复杂和矛盾,描绘出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些真实面貌。

小说《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创作背景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末的中国社会环境。

那个时期,中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创伤,社会思潮开始多元化,人们对生活和未来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追求。

小说的主人公九七和花旦,他们身处现代都市,面对着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现实,体验着爱情的甜蜜和苦涩。

王朔通过这对情侣的故事,揭示出人们在社会变革中的挣扎和迷茫。

《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创作背景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也折射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些普遍现象和人们的心态变化。

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写实的手法,成为当时文学界的一匹黑马,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和争议。

其创作背景也为后来的电影改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解读。

1.2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的上映历程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的上映历程始于1994年,影片由导演杨德昌执导,讲述了一个家庭的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王朔为例浅论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摘要:当今社会,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屡见不鲜,很多优秀的影视作品都是通过文学作品改编而来。

文学和影视早在八十年代就建立起了亲密的关系,发展至今,文学作品已经成为影视作品的重要取材方式之一。

王朔作为著名的文学作家之一,他的很多文学作品都被改编成了影视作品,大都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部分改编之后的电影甚至超越了文学作品,满足了很多人的审美需求。

但是,毕竟文学与电影属于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其在艺术表达形式上会存在着差异,本文将以王朔部分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为实例,通过思想主题、艺术风格、故事叙述、人物关系这几方面对原著以及改编电影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对比,剖析文学作品电影改编的成功与失败,对王朔文学作品电影改编做一简单评介并探讨今后文学与电影应该如何更好的结合,为大众提供更好的影视作品。

关键词:王朔;文学;电影;改编到目前为止,虽然有许多学者对王朔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进行了分析与评价,但是对于改编后的“王朔电影”与文学作品在艺术上的差异尚未有更深层次的探讨。

像李兴叶的《病态社会病态精神的真实写照——王朔电影的价值与失误》是从文学作品与电影作品在人物形象、社会影响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评价的;黎鲲的《王朔电影的社会意义探析》是从“王朔电影”对于传统文化的反叛、对小人物的怜悯等方面入手来分析其社会意义;而魏宇航的《王朔小说电影改编后的主题定位》也只是围绕改编电影对于文学作品主题的深化、弱化、转移、还原等方面进行探究。

此外,“王朔电影”在获得大众认可的同时也遭到了大众的强烈抨击,《文汇电影时报》有文章评价说“‘王朔电影’是堕落的代名词,是消极的情绪的传播者,是腐蚀观众心灵的文化垃圾”。

也有文章评价说“‘王朔电影’是对几十年前欧美关于‘垮掉的一代的翻版’”。

更有影视评论家看过电影《一半火焰,一半海水》后评论“王朔电影”为教唆人们犯罪的犯罪片。

①但是,在我看来,“王朔电影”却是不可多得的充斥着社会气息、反映现实的片子。

“王朔电影”通过对小人物卑微扭曲的灵魂的描写,来反映小人物对于自我和幸福的追求。

这正是“王朔电影”与其他同时代电影的不同之处。

而且王朔文学作品电影改编之后其在文学与电影的联系与差异方面处理十分到位,因此,我认为对于王朔文学作品电影改编在文学与电影艺术差异方面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自称“码字的”作家——王朔当代著名作家王朔原名王岩,是上世纪末最有争议的作家,自1978年开始创作以来,先后发表了《空中小姐》、《浮出海面》、《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顽主》、《千万别把我当人》、《橡皮人》、《玩的就是心跳》、《我是你爸爸》、《看上去很美》等中、长篇小说,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特殊的成长背景以及历史时代对王朔的创作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王朔幼时居住在军区大院儿,他和同伴每天所做的大都是分伙打仗、搞破坏一类的事情,军区大院儿里的“大杂院”式的自由生活给王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王朔早期创作的作品大都是以自己部队“大杂院”的成长经历为素材,在创作过几部侦探小说与言情小说后逐渐形成其自己所特有的创作风格。

王朔因其独特的叙述语言和戏谑、反讽的写作手法一时间成为文坛的另类,他的小说以写“文化痞子”、“顽主群像”居多,对白既充满活力又通俗易懂,对知识分子的精英立场以及权威话语都有不同程度的嘲讽。

他小说中的人物大都宣扬一种“我是痞子我怕谁”的精神,这与王朔自己所讲的“我是码字的”宣言一样,具有很深的反传统、反文化意识,成为当时一部分年轻人所追捧的精神偶像。

后来进入影视业,由王朔文学作品改编成的电影以及电视剧都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1988年米家山执导的由《顽主》改编的《顽主》、黄建新执导的由《浮出海面》改编的《轮回》、以及叶大鹰执导的由《橡皮人》改编的《大喘气》、夏钢执导的由《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改编的《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均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与欢迎。

王朔达到了他事业上的第一个高峰。

而这一年,也被中国影视界称为“王朔电影年”,这股王朔热被称为“王朔现象”。

1995年,姜文把王朔的原名小说《动物凶猛》改编成电影剧本并拍成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该影片连带姜文一炮成名。

2005年,由张元导演改编的王朔同名小说《看上去很美》也取得了相当辉煌的成就。

与此同时,王朔还参与和主导了众多有着广泛影响力的著名影视作品的编剧和策划,包括《顽主》、《北京人在纽约》、《非诚勿扰2》、《甲方乙方》等。

当然,经王朔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接下来本文将以王朔部分改编的电影为例就王朔文学作品与改编电影之间的艺术差异进行分析。

二、王朔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在当下,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逐渐成为了电影内容生产的重要方式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电影市场的繁荣,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有资料显示,在世界电影的年产量中,改编影片约占40%左右,我国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影片也日益增多,大体占全年故事片生产的30%左右,历届获“金鸡奖”的影片当中,从1981年到1999年,共19届“金鸡奖”评选,获奖电影中就有12 部是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②,以上数字足以说明对于文学作品电影改编研究的重要性,上世纪九十年代是文化的分水岭,在此之前,文学的地位很高,九十年代后,文学让位给影视,王朔恰是这两种文化交换过程中的润滑剂,王朔的小说中很少有人物心理及舒情描写,小说通篇为人物对白,且这些对白大都幽默、精彩,这为他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经王朔小说改编的电影除部分作品外大都沿袭了王朔小说的创作风格,人物性格刻画突出,相当真实地剖析了一部分青年畸形而卑琐的灵魂。

这些改编之后的电影除了少数改编失败以外,大部分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

但是,王朔的文学作品在改编成电影的同时也像其他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一样有利有弊,虽然部分影片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但是,文学作品与电影作品之间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阳光灿烂的日子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是由姜文导演的,改编自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是王朔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的作品中比较成功的一部影片。

作品对文革时期青少年的生活状态以及青春期的迷茫有着极为真实的描绘,运用了当时在中国还比较少见的一些超现实手法,以作家王朔与导演姜文曾经的生活经历为原型,讲述了文革中的北京,一群生活在军区大院儿里的孩子们,在灿烂的阳光与鲜红的红旗下冒险、冲动、失败、成长,灿烂的阳光照耀着他们走过自己鲜活的青春。

文革中的世界天翻地覆,而这群生活在部队大院的孩子们依然在自己的天地里享受着属于他们的阳光灿烂的日子。

有些人说《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一部革命片,但在我个人看来《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一部地地道道的描写青春的电影,它写出了青春的激扬、冒险、无极限,让观众能够看到青春的活力,仿佛世界再乱也阻挡不了青春的张扬。

在故事叙述上,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的回忆叙述是凌乱的、零碎的。

小说是由中年的马小军在火车站遇到余北蓓而激发的回忆而引出的全场,小说主人公“我”陷入了对过去阳光灿烂下的美好回忆,零星的记忆中有米兰、高洋、汪若海、于北蓓、高晋以及主人公马小军等这一群青年男女,他们的少年光是在阳光灿烂下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日子里懵懵懂懂的渡过的,回忆里有朋友、有暴力、有嫉妒、有爱情,但是他们依然生活的很灿烂、很阳光。

在小说中可以感受到他们那个时代、那个年纪的美好情怀。

而经由姜文改编以后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则少了一些零星、琐碎,多了一些相对完整的叙事。

电影一开始是主角马小军的一段关于北京、关于阳光、关于记忆的独白来引出全场,之后则通过嘹亮的军歌、绿色的军装、遍地的红旗、朴实的军区大院、金黄的阳光等给人以鲜明、激昂、怀旧、留恋的美好印象与向往。

整部影片将马小军对“米兰”的迷恋为主要线索,将马小军因米兰所有的情绪变化贯穿成一条主线引导整部影片,将青春期的萌动描写的十分到位。

与之前的小说《动物凶猛》相比,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更整体性更强,叙事能力和表现手法更丰富。

可以说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对小说《动物凶猛》的提炼和升华。

在创作风格上,小说《动物凶猛》不似王朔创作的其它小说那样满篇都充斥着反讽与调侃,他带有明显的个性化,从主人公马小军的视角以独特的叙述方式来阐述一个关于青春的故事。

在改编的过程中导演姜文在尊重原作创作风格的基础上对原著进行了剧情重组与整合,将原著中一些比较残酷的情节进行了修改,并且在电影中加入了许多原著所没有提及的详细的情感描写,更为逼真的描绘出了青春的暴力、幼稚和无知。

例如:增加了看露天电影及少年们溜进电影院看“受批判”的、“有毒”的电影的情节,孩子们受到高官的训斥,老高官一副装腔作势的神态振振有词的对他们进行政治教育,并为自己不合理的行为带上政治的高帽,老头一本正经的高官形象与电影屏幕下他那矮小的身影形成强烈的对比。

这位高官就像时代的小丑一样引人发笑。

姜文这样的改编,比小说时不时插入的时代环境叙述更具有形象性和表现力。

姜文对原著的这些细节的修改恰到好处的表现出了那个时代的特征,通过展现马小军这一青少年从暴力无知成长到成熟稳重的男人来反应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混乱与成长。

整部电影人物和故事背后的精神内涵与王朔小说的精神内涵一脉相承。

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从整体而言甚至比原著《动物凶猛》更具有冲击力。

在人物塑造上,姜文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刻意增加了原著中没有的人物----傻子。

导演没有给这个傻子姓氏,也没有给这个傻子家庭背景,甚至没有给他几句台词,这个傻子的出现给整部影片增添了不少笑料。

但是,导演增加这样角色的目的难道只是博观众一笑嘛?答案是否定的。

看过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的人都应该可以注意到这个傻子,在电影的前半部分傻子的形象是骑着一根木棍,当马小军他们骑着老式自行车从他身边走过去的时候,他只会说一句“古伦木”、“欧巴”,而到了电影的后半部分傻子依然骑着木棍,马小军他们坐着汽车跟他打招呼时,他嘴里嘟囔的却是九十年代的网络语言----“傻逼”,让观众不禁在啼笑之余感悟到时代的变迁,无论从他们的衣着、交通工具还是生活用语,人们在时代的进步中都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就连头脑不大清楚的傻子也不可避免的被新时代洗礼。

傻子的变化正是时代变化的标志,傻子的进步正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在这一角色上,导演可谓是独具匠心,较之原著有过之而无不及。

另外,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导演姜文将原著中高晋、高洋人物的名字改名为刘思甜、刘忆苦,这样的改编看似只是一个人物名字符号的变动,其实导演姜文是别具用心的,在他看来“忆苦”、“思甜”是对一个时代的怀念,这样两个名字很容易就能将人拉进那个混乱的年代,让人回忆起那个时代的那些事、那些人。

更能深刻的反映出这部作品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涵,这样的表达也比原著显得更具有张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