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汗腺分泌减少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骨骼肌共29页文档

合集下载

2020年 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生物专题十一 人体的内环境稳态及免疫调节

2020年  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生物专题十一  人体的内环境稳态及免疫调节

专题十一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及免疫调节知识点一、稳态的生理意义1.内环境(1)体液:人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构成,后者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组成。

(2)体液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①血浆: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②组织液(又叫细胞间隙液):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③淋巴液(也叫淋巴):淋巴管内的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3)内环境是指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是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2.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有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三个方面。

(1)溶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其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而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2)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pH为7.35~7.45,能保持稳定与血浆中的HCO-3、HPO2-4等离子有关。

(3)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_℃左右。

3.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1)细胞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同时又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

(2)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等各个系统的参与,同时,细胞和内环境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4.内环境的稳态生理学家把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

(1)内环境稳态的基础:维持稳态的基础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进行。

①直接相关的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

②参与调节的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

(2)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其中最主要的调节方式为神经调节,而免疫调节是通过清除异物、外来病原体等对内环境的稳态起调节作用的。

(3)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体温调节机制解读

体温调节机制解读

体温调节机制解读作者:刘浩来源:《广东教学·教育综合》2018年第97期【摘要】无论是植物、动物、还是人,都存在体温调节功能。

体温调节是指自身的温度感受器在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下,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相对稳定的体温,能够让体内的酶保持最高活性,有利于细胞内各项生物化学反应的进行,正常进行各项生命活动。

【关键词】生物学科;体温调节人体、动物体和外界环境进行着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部分生物能够维持热量产生和散失的平衡,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相对稳定的体温,能够让体内的酶保持最高活性,有利于细胞内各项生物化学反应的进行,正常进行各项生命活动。

不能够维持相对稳定体温的动物,比如,两栖类的青蛙、爬行类的蛇。

当气温降低时,体温也随之降低,导致酶的活性降低,新陳代谢降低,以至于需要冬眠来度过低温季节。

恒温动物主要包括哺乳动物和鸟类。

在体温调节过程中,一些组织和器官起到的作用,值得我们去探究和发现。

一、怒发冲冠——立毛肌立毛肌是平滑肌的一种,与毛囊有关,又称为“竖毛肌”。

由梭形肌纤维束组成,一端与真皮的乳头层相连,另一端与毛囊中部侧面的结缔组织鞘相连。

当立毛肌收缩时,使毛发在皮肤表面竖立,皮肤被扭转而出现鸡皮疙瘩;当立毛肌舒张时,真皮层回复原有位置,皮肤的拉扯作用,毛发回到原位。

立毛肌的收缩和舒张,受到肾上腺素和神经系统的影响。

当遇到恐惧、惊悚、发怒的时候,神经系统兴奋,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多,立毛肌就会收缩。

于是,我们知道了有“怒发冲冠”这样的成语,比如说公鸡在为领地、交配等争夺打斗时,脖子上的羽毛会因为立毛肌收缩而根根竖立,提高威慑力。

当遇到寒冷的时候,特别是鸟类的立毛肌收缩,羽毛就会更加蓬松,有利于减少热量的散失而具有保暖的作用。

在人类进化形成之初,立毛肌和毛发也起着相同的作用。

体温调节综述

体温调节综述

体温调节的研究姬四征(091408127)专业:生物工程摘要:人和高等动物具有一定的体温,人和高等动物的体内深部温度是相对恒定的,体温恒定是机体新陈代谢和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

生理学所说的体温(body temperature),是指身体内部的平均温度,即体核温度。

人体的体温调节是个自动控制系统,控制的最终目标是深部温度,以心、肺为代表。

而机体的内、外环境是在不断地变化,许多因素会干扰深部温度的稳定,此时通过反馈系统将干扰信息传递给体温调节中枢,经过它的整合作用,再调整受控系统的活动,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体热平衡,达到稳定体温的效果。

人和其他恒温动物的体温,在体温调节机构的控制下,通过调节人体产热和散热的途径,如增减皮肤的血流量,发汗,战栗等生理反应,可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通常将通过人体生理活动变化而调节体温的形式称为自主性体温调节。

而将人在不同环境中的姿势和行为,特别是人为保温和降温所采取的措施,如增减衣着称为行为性体温调节。

自主性体温调节是体温调节的基础,是由体温自身调节系统来完成的。

调节的具体过程是经过神经反射和神经—体液调节。

体温调节是一个典型的自动控制功能。

动物保持体温相对恒定的能力,是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获得的较高级的调节功能。

体温即机体的温度,通常指身体深部的温度。

本文主要研究体温调节的机制以及体温调节的新进展。

关键词:体温调节平衡新进展1、体温调节中枢调节体温的中枢在整个中枢神经系统都有分布,但大量实验研究表明,只要保持下丘脑及以下神经结构完整,就能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

这说明,调节体温的重要中枢位于下丘脑。

约在100年前就有人报告,局部损毁狗的下丘脑会引起体温升高。

本世纪40年代,神经生理学家曾以定向刺激法和局部毁损法证明下丘脑前部为散热中枢,后外侧部为产热中枢。

两个中枢之间有着交互抑制的关系,从而保持了体温的相对稳定。

60年代后,先后发现中枢神经系统中存在对温度敏感的神经元,特别是在下丘脑的视前区和前部对温热刺激敏感的热敏神经元的反应最灵敏。

体温调节生理学

体温调节生理学

体温调节生理学体温是人体内部恒定的温度,维持体温稳定对于保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体温调节生理学研究人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如何调节体温,以及体温异常时机体做出的调节反应。

一、体温调节机制人体通过神经和内分泌系统调节体温。

体温调节中枢位于大脑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

当体温过高时,中枢神经系统释放信号引起血管收缩、出汗、呼吸加快等反应,促使体温下降;当体温过低时,中枢神经系统释放信号引起血管扩张、发抖等反应,促使体温升高。

二、产热机制体温调节中的重要环节是产热机制。

人体通过代谢产生热量来维持体温。

代谢产生的热量主要来自基础代谢和活动代谢。

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安静状态下的代谢产热量,包括维持基本生理功能的能量消耗和组织修复、合成的能量需求;活动代谢是指人体在运动和活动中消耗的能量。

三、散热机制散热是人体维持体温平衡的重要途径。

人体通过皮肤的散热、呼吸道的散热以及汗液蒸发来实现散热。

皮肤的散热主要通过血管调节实现,当体温过高时,皮肤血管扩张,增加血流量,使热量通过皮肤散发出去;当体温过低时,皮肤血管收缩,减少血流量,减少热量的散发。

呼吸道的散热主要通过呼吸的气流带走热量。

汗液蒸发是通过皮肤释放汗液,然后汗液中的水分蒸发带走热量。

四、体温调节异常体温调节异常表现为发热和降温。

发热是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的症状,常见于感染、炎症等疾病。

降温是体温过低,常见于寒冷环境下长时间暴露或机体调节功能障碍。

发热时,机体的免疫系统会释放化学物质,激活体温调节中枢,使正常体温上升。

此时可以通过服用退热药物、物理降温等方式进行调节。

降温时,需要提供足够的外源性热量,适当增加室内温度、穿上保暖衣物等措施,促进体温恢复正常。

总结:体温调节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如何调节体温的科学。

人体通过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机制来保持体温平衡。

产热机制和散热机制是体温调节的重要环节。

体温调节异常表现为发热和降温,需要适当的措施进行调节。

高中生物—人体的体温调节

高中生物—人体的体温调节

冷觉感受器 热觉感受器
传入神经纤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神经中枢
体温调节中枢
传出神经纤维 效应器
皮肤血管、立毛肌 、汗腺
分布 皮肤、粘膜、
内脏器官
下丘脑
皮肤
寒冷和炎热环境中的体温调节

寒 冷 环


肤 冷 觉 感
脑 体 传入 温
传出

受 神经 调 神经





炎皮 肤
丘 脑
热温

环 境
觉 传入 感 神经 受
温 传出 调 神经 节



血管平滑肌收缩 皮肤立毛肌收缩
减少散热
骨骼肌战栗
肾上腺分泌 肾上腺素 甲状腺分泌 甲状腺激素
机体代谢 活动加强
增加产热
血管平滑肌舒张
增加散热
汗腺分泌汗液
体温恒定的意义
体温相对恒定,是维持集体内环境稳定, 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 条件。
体温的调节(寒冷时)
寒冷 刺激 皮肤的冷觉 兴奋 下丘脑体温
体温调节结构:
实验:保留下丘脑 体温恒定 体温调节的
破坏下丘脑
体温不恒定
主要中枢在 下丘脑
体温感觉中枢:大脑皮层
温觉感受器
感受器
皮肤、黏膜、内脏器官
冷觉感受器
皮肤对寒冷的反应
皮肤以哪些方式来减少热量的散失?
皮肤对炎热作出什么反应?
皮肤散热的途径有哪些?
与体温调节有关的结构
反射弧
具体结构
感受器
感受器
调节中枢
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血流量 立毛肌收缩→缩小毛孔、形成隔离层 →减少散热

体温调节与生理学机制

体温调节与生理学机制

体温调节与生理学机制体温调节是机体维持稳定内温的重要过程,保持恒温是人体生理机能的基本要求之一。

本文将探讨体温调节的生理学机制。

一、体温的产生和损失人体产生热量的主要途径是代谢,包括基础代谢率和肌肉活动。

同时,人体也通过多种途径损失热量,如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

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人体内外的热平衡。

二、生理机制1. 神经调节体温的调节主要通过中枢神经系统来实现。

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感受到体温的变化,并发出相应的指令进行调节。

当体温过高时,调节中枢通过神经冲动刺激皮肤血管舒张,促进散热;同时通过神经冲动刺激汗腺分泌汗液,促进蒸发散热。

当体温过低时,调节中枢则通过神经冲动刺激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同时通过神经冲动刺激骨骼肌收缩,产生额外的热量。

2. 激素调节体温的调节还受到激素的影响。

甲状腺素可以提高基础代谢率,增加热量的产生。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可以促进脂肪分解,增加热量的产生。

生长激素和性激素在儿童和青春期也参与了体温调节的过程。

3. 脑部结构的参与下丘脑的温度调节中枢除了受到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还受到脑部其他结构的参与。

比如,脑垂体分泌的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可以导致体液欠缺,刺激渴觉中枢,引起口渴和饮水,进而影响血液浓度和体温的调节。

4. 外界环境因素体温的调节还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

温度、湿度和风速等因素会直接影响体温的调节过程。

当外界温度高于体温时,人体会通过出汗等方式散发热量,而当外界温度低于体温时,人体会通过皮肤血管收缩等方式减少散热以保持体温稳定。

总结:体温调节是通过神经、激素和脑部结构等多个生理机制共同来实现的。

这一调节过程对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了解体温调节的生理学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体的正常生理过程,并为一些体温异常的病症提供参考。

体温调节归纳总结

体温调节归纳总结

体温调节归纳总结体温调节是人体维持稳态的一个重要过程。

通过调节体内的热量产生和散发来确保体温在适宜的范围内。

本文将对体温调节的机制和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一、体温调节的机制1. 神经系统调节:体温调节中的主要参与者是位于脑下部的视床核。

它通过调节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来实现体温的调节。

当体温过高时,视床核抑制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减少热量产生和促进热量散发,从而使体温降低。

当体温过低时,视床核刺激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增加热量产生和减少热量散发,从而使体温升高。

2. 内分泌系统调节:内分泌系统中的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等激素参与了体温调节的过程。

甲状腺素能够调节基础代谢率,影响体内的热量产生。

肾上腺素能够增加身体的糖原分解,从而增加能量代谢和热量产生。

二、体温调节的方法1. 汗腺散热:通过汗腺排出汗液,随着蒸发散发体内的热量,从而降低体温。

这是人体最常见的散热方式。

当环境温度较高或者人体运动剧烈时,汗腺会被刺激增加出汗量。

2. 血管调节:通过扩张和收缩血管来调节热量的散发和保留。

在高温环境下,血管会扩张,增加血液流经体表的面积,促进体内热量的散发;在低温环境下,血管会收缩,减少血液流经体表的面积,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发。

3. 代谢调节:通过调节身体的新陈代谢来影响热量的产生和散发。

新陈代谢速率的提高会导致热量的增加,降低体温;而低新陈代谢速率则会导致热量减少,升高体温。

三、体温调节的影响因素1. 环境温度:环境温度的升高会增加人体的热量负荷,刺激汗腺排汗和血管扩张,促进热量散发。

而环境温度的降低则会减少体表的热量散发,使体温升高。

2. 睡眠状态:人在睡眠时,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减弱,体温较低,这是体温的低谷期。

而在清醒时,交感神经系统活跃,体温升高。

3. 年龄性别:儿童的体温调节能力相对较差,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女性的体温调节相比男性稍差,激素变化会导致体温波动较大。

总结:体温调节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通过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以及多种方式的热量散发,确保人体的体温维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生物体温调节

生物体温调节

肾上腺素增加,代 谢加快,立毛肌 收缩,骨胳肌战 栗,产热增加
皮肤血管舒张 血流增加, 散热增加
汗液分泌增加,
散热增加
体温恒定 意 义
体温恒定
保证了酶的活性,维持内环境稳定是新陈代谢 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人的体温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人在寒冷的环境中停留过久,产热不能补偿 散热时,体温将降低,导致代谢紊乱。 由于环境间温度太高或其他环境原因导致体 内产生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发时,体温将升高,导 致代谢紊乱。医学上称为中暑。
由于疾病(如病菌感染)引起体温调节中枢 不能正常调节体温时,人虽然处于炎热的环境中 也会觉得寒冷,通过增加产热和减少散热使体温 升高,导致代谢紊乱。医学上称为发热。
体温调节
大脑
下丘脑
产热
骨骼肌、内脏
动态平衡
散热
皮肤汗腺及血管活动
• 体温是产热、散热对比的结果,是一个恒定的动 态平衡。 1、 产 热 ① 通常环境中 安静时,内脏(肝脏)为多;运动时,骨骼肌增 加60倍,占2/3以上。 ② 寒冷环境中 机体通过寒颤性(战栗)产热和非寒颤性(非战 栗)产热两种形式, 增加产热量以维持体温。
散热过程
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 寒冷环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皮肤中冷 觉感受器
传入 神经
增加产热, 减少散热
①皮肤血管收缩 ②立毛肌收缩 ③骨骼肌战栗 ④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 ⑤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释放激素促使甲状腺分泌甲 状腺素
下丘脑中体 温调节中枢
传出 神经
通过神经-体液调节 发出信息
散热减少:汗腺分泌减 散热增加:汗腺分泌增 散热减少 下丘脑 少,毛细血管收缩; 加,毛细血管舒张; 感受到变化 产热增加 产热增加:肌肉、肝脏 产热减少:肌肉、肝脏 等的产热增加。 等的产热减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