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理论》考试大纲

合集下载

传播学考试大纲

传播学考试大纲

传播学考试大纲第一篇:传播学考试大纲《传播学》考试大纲I 课程说明1、课程性质与设置说明《传播学》传播学课程是国内新闻传播学科必须开始的核心专业课程,目标是通过中西方传播学理论和实践的系统学习,使学生对传播学的发展,各种理论、流派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利用传播学知识,针对生活中纷繁复杂的传播现象,进行思考、辨析以及进行各种传播实践的实际能力。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A、了解传播学的产生、传播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等;了解传播学的学科背景,世界传播研究的发展潮流和中国传播研究的现状B、从传播者、受众、信息、符号、媒介、传播技巧、传播环境、传播效果等方面比较系统地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了解传播学与各相关学科的知识的交叉性,具备初步的应用传播学理论进行各领域研究的能力。

C、能运用相关原理分析传播现象并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熟练运用社会调查方法,形成较强的传播实践能力。

3、学习用书郭庆光《传播学教程》,2004年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II 课程内容和考核要求传播学教程大纲第一章传播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1、把握传播概念2、传播与信息信息定义、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3、传播的定义和特点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传播学的研究对象1、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3、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传播学的任务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1、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2、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1、口语传播时代2、文字传播时代3、印刷传播时代4、电子传播时代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1、符号的定义2、信号与象征符3、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1、意义的定义2、符号意义的分类3、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1、人类的象征行为2、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3、象征文化与现代社会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1、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2、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一)直线模式: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香农-韦弗数学模式(二)循环和互动模式: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3、传播过程的特点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1、传播过程研究与传播系统研究2、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3、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第一节:人内传播1、人内传播的定义2、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3、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米德关于内省式思考的观点第二节:人际传播1、人际传播的定义2、际传播的动机:人际传播的四个动机;库利的“镜中我”理论3、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人际传播的四个特点(渠道多方法活、意义丰富复杂、双向性强、非制度化);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两个主要研究领域4、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第一节:群体传播1、群体的特征与社会功能2、群体的概念3、群体的社会功能与意义4、群体传播及其内部机制5、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的形成:群体意识三个方面P92;群体意识的形成P925、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6、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7、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集合行为的概念;集合行为产生的三个条件;集合行为的三种特殊的传播机制第二节:组织传播1、组织与组织传播:组织的概念与结构特点;组织传播极其功能组织传播的定义;组织传播的四个功能2、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与机制3、组织外传播极其形态第七章大众传播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大众传播的定义;大众传播的特点;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拉斯韦尔的三功能学说、赖特的四功能说、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三功能观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1、大众报刊与大众传播2、电报、电影、广播与大众传播;3、电视媒介与当代大众传播的发展第三节: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1、大众传播与现代人生活:2、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3、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大众传播与现代化信息环境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第八章传播制度与媒介第一节: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1、国家与政府四个方面的控制2、受众对媒介控制的四种手段第二节: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1、麦奎尔的“规范理论”的六种类型2、资本注意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3、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第一节: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1、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一)媒介即信息(二)媒介:人的延伸;(三)“热媒介”与“冷媒介”;(四)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2、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一)“电视人”与“容器人”概念(二)电视与人的“充欲主义”(三)、新媒介的发展均势及其冲击(四)“电子乌托邦”思想项基本原则第二节: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播1、传播者与大众传媒:2、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3、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中的作用(一)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怀特的“把关”模式及后来对它的补充(二)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三)把关过程的实质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受众观第三节:“使用与满足”“使用与满足”的基本观点和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问题1、传播效果的概念含2、第二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传播效果研究的三个阶段3、70年代以来的宏观效果研究第三节: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1、传播主题与传播效果(一)信源的可信性效果(二)“休眠效果”2、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一)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二)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三)“明示结论”和“寓材料于效果之中”(四)“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五)“警钟效果”3、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一)舆论领袖(二)群体归属与群体规范的影响第十二章大众传播的宏观传播效果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1、“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及特点2、对“议程设置功能”的研究三种考察议程设置功能的机制(知觉模式、显著性模式、优先顺序模式)3、“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意义与问题第二节: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1、“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概要2、“沉默的螺旋”理论特点3、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与批判第三节: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1、“培养”理论的起源与背景2、“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第四节: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1、“知沟”理论产生的背景:蒂奇诺的“知沟”假说P2302、“知沟”理论及其反命题:3、“知沟”理论的应用研究极其意义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第一节: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概念第二节: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1、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情况2、信息与国家主权问题3、文化帝国主义问题第十四章传播研究史和主要学派第一节:传播学的起源、形成和发展1、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2、传播学的奠基者与学科开创者3、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传播的贡献第二节:传播学的主要学派1、传播学的经验学派:3、传播学的批判学派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略)III 题型举例一、填空题按照信息的发生领域,可以把信息划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____________。

传播学基础理论考试大纲

传播学基础理论考试大纲

《传播学基础理论》考试大纲
第1章引论
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2.传播学的研究体系
3.传播学的形成及其发展历史
4.传播学的主要学派
5.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
6.传播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第2章传播论
1.传播的概念与特点
2.传播的分类
3.传播的功能
第3章传播过程
1.传播过程的静态描述
2.传播过程的动态分析
第4章人际传播
1.人际传播特征和功能
2.人际传播行为
第5章组织传播
1.组织和组织传播的特点
2.组织内传播
3.组织外传播
第6章大众传播
1.大众传播的特点与媒介
2.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3.大众传播的社会控制
第7章传播者
1.个人层面的传播者
2.组织层面的传播者
3.传播者与“守门”者
4.传播者的制度环境
第8章信息与符号
1.信息的传播分析
2.符号的传播分析
3.符号的分类
第9章传播媒介
1.传播媒介及其特点
2.传播媒介发展类型与规律
3.传播媒介本体分析理论
第10章传播受众
1.受众的特点、分类与权利
2.受众的心理与媒介接触行为
3.受众的反馈
4.受众分析理论
第11章传播效果
1.传播效果分析
2.传播效果的变项
3.传播效果研究理论
参考书:1、《基础传播学》,吕尚彬等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版。

2、《传播学通论》戴元光、金冠军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传播学概论考试题(含答案)

传播学概论考试题(含答案)

传播学概论考试题(含答案)一、单选题(共69题,每题1分,共69分)1.传播者对信息流通所进行的干预称为( )A、操控B、施控C、受控D、遥控正确答案:B2.中国古代官府用于传递朝政动态、政治情报的原始形态的“报纸”——邸报的传播形式是( )A、手抄书稿B、手抄报纸C、手抄新闻信札D、手抄文书正确答案:D3.早在1920年,在《自由与新闻》中,提出现代人“与第一手信息隔绝”的问题的学者是( )A、施拉姆B、拉斯韦尔C、李普曼D、罗杰斯正确答案:C4.政党报刊的特点是( )A、以政论为主B、面向的读者是社会上不定量多数的受众C、完全具备了现代媒介产业的经营形态D、以刊载低级趣味内容招徕读者正确答案:A5.“过程研究”属于传播学( )A、微观理论B、实用理论C、宏观理论D、分支理论正确答案:C6.批判学派引起的学界革命的直接策源地是在( )A、加拿大B、英国C、德国D、美国正确答案:B7.在信息时代,人类信息传播活动中遇到的全新问题是( )A、“黑客”的袭击B、虚假信息C、侵犯著作权D、黄色信息侵扰正确答案:A8.在1972年最早提出了“议程设置功能”的理论假说的是美国传播学家肖和( )A、罗杰斯B、麦库姆斯C、麦奎尔D、拉姆斯丁正确答案:B9.世界著名的因特网最初是( )A、作为一种组织传播网络发展起来的B、作为一种大众传播网络发展起来的C、作为一种电子通信系统发展起来的D、作为企业内部通信网发展起来的正确答案:C10.近代印刷报刊诞生以后,推动报刊业向大众化方向发展的关键,是17世纪兴起于欧洲的( )A、工业革命B、技术革命C、商业革命D、农业革命正确答案:A11.一般认为,新闻属于( )A、教育性信息B、刺激性信息C、维持性信息D、复原性信息正确答案:C12.世界上最早的无线电广播台——KDKA广播电台创立于( )A、1848年B、1920年C、1936年D、1923年正确答案:B13.符号制作涉及到信息流通过程的( )A、编码和译码B、译码C、编码D、反馈正确答案:A14.首先创办“便士报”的国家是( )A、英国B、法国C、美国D、意大利正确答案:C15.首先提出关于传播社会功能的传播学奠基人是( )A、卢因B、霍夫兰C、施拉姆D、拉斯韦尔正确答案:D16.在模式的类型中,最常用的是( )A、数学模式B、图像模式C、文字模式D、电子模式正确答案:B17.提出“偏倚时间的”媒介和“偏倚空间的”媒介两个概念的学者是( )A、戈夫曼B、英尼斯C、麦克卢汉D、梅罗维茨正确答案:B18.有助于提高敏感性问题回答率的提问方法是( )A、间接法B、虚拟法C、委婉法D、消虑法正确答案:A19.传播是人类社会中多层次、多渠道的信息交流活动,传播的功能是多方面、多元化的。

传播学与文化产业概论

传播学与文化产业概论

711《传播学基础理论》考试大纲I.考试性质《传播学基础理论》是新闻与传播硕士科学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四门科目之一。

《传播学基础理论》考试要力求反映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科学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客观地测评考生传播学的基本知识素养,以有利于选拔出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与传媒产业的发展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法治观念和国际视野、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

II.考查目标测试考生对新闻传播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2、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传播学理论约60%材料分析约40%Ⅳ.试卷题型结构名词解释20分简答题30分案例分析与论述题50分写作题(根据材料进行理论分析写作)50分Ⅴ.考查内容1、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2、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3、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4、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5、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6、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7、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8、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9、象征性社会互动10、传播的基本过程11、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12、人内传播13、人际传播14、群体传播15、组织传播16、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17、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18、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19、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20、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21、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22、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23、“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24、几种主要的受众观25、“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26、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27、传播产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28、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29、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30、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31、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32、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知沟”理论33、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34、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程序的争论35、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36、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37、传播学的主要学派38、传播学与调查研究39、抽样调查法40、内容分析法41、控制实验法885《文化产业概论》考试大纲I.考试性质文化产业概论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学生掌握大学本科阶段文化产业理论课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文化产业理论素质和知识水平,并有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专业上择优选拔。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大纲(2021-01)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大纲(2021-01)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大纲(2021-01)《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大纲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1年¥22.00《传播学概论》是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基础课。

其目的在于通过对该课程的讲授,使学生了解传播学的基本知识,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较为扎实的基础。

该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传播类型、传播过程、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传播效果、传播学流派、传播学研究方法等。

期末复习以阅读教材(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为主,同时关注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传播现象。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传播现象及历史发展一、什么是传播第一,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第二,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体现着一定的社会关系。

第三,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第四,传播之所以能够成立,是因为传受双方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二、传播的历史发展(一)口语传播时代(二)文字传播时代(三)印刷传播时代(四)电子传播时代第二节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及特征一、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二、社会信息系统及其特点(一)社会信息系统(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第一章复习题1、简述传播的含义。

P5-6 第一,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第二,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体现着一定的社会关系。

第三,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第四,传播之所以能够成立,是因为传受双方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2、迄今为止,人类的传播活动经历了哪几个阶段?p28-34 (一)口语传播时代(二)文字传播时代(三)印刷传播时代(四)电子传播时代3、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p6-8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4、简述社会系统及其特点。

P9-11所谓社会信息系统,就是指社会中信息的产生、传递、接受和反馈的系统。

实际上,传播系统就是一个非常典型和严密的信息系统。

安徽2020年专升本《传播学》考试大纲

安徽2020年专升本《传播学》考试大纲

2020年专升本考试《传播学》考试大纲一、总纲本大纲适用于:安徽省属普通高校(以及经过批准举办普通高等职业教育的成人高等院校)的应届全日制普通高职(专科)毕业生;安徽省高校毕业的具有普通高职(专科)学历的退役士兵。

考试是国家承认的招收专科学生升入本科阶段学习的选拔性考试,旨在考核学生对于本课程是否达到进入本科学习水平的基本要求。

考试需在统一规定的时间内,采用闭卷方式进行。

本大纲旨在规定课程学习和考试的内容和范围,是实施课程考试的重要依据,也是指导学生高效学习的纲领性文件,有助于考试标准的规范化和具体化。

本大纲的制定旨在贯彻国家和安徽省的相关要求,依据有关政策文件,根据“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原则,实现培养广告传播应用性人才的目标。

《传播学》是广告学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考察目标为检验学生对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掌握程度,对国内外大众传播的历史和现状的了解程度;结合广告传播的具体实际,了解广告传播的基本逻辑与发展趋势。

通过传播学的学习,将为广告学专业其它核心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考试内容以传播学的基础概念为核心,围绕传播学的诞生和基本概念、传播的基本过程、大众传播及社会控制、受众研究、大众传播媒介和效果研究等内容展开。

考察强调知识的综合应用和灵活实践。

二、学科考查内容纲要(一)考核目标与要求本课程考试参考书目:《传播学概论》第二版,孙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1、能力目标(1)熟悉与掌握党和国家有关新闻传播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拥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2)遵纪守法,品行端正,热爱传播事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3)养成较强的传媒批判思维,能够独立思考、分析与参与当下的传播活动;(4)具有创新意识、创造精神,能够适应传播行业的发展需要。

2、知识目标(1)掌握传播学产生与发展的基本脉络;(2)把握传播学理论的基本框架,明确其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3)掌握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把它们运用到传播现象的实例分析中去;(4)掌握人类社会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结构与功能;(5)掌握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与各自的理论成果;(6)掌握人类的传播历史与各阶段的传播特征;(7)掌握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各阶段理论成果;3、素质目标(1)引导学生养成发散思维、独立思维与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逻辑判断能力。

《传播学综合》考试大纲

《传播学综合》考试大纲

初试科目《传播学综合》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及要求本科目主要考查传播学史、传播基本原理、传播理论及其应用、传播者和传播体制研究、传播内容与文化研究、传播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传播效果研究、国际传播、智能传播、新媒体传播、政治传播、媒介素养、性别传播等。

要求考生能熟练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重要理论和研究方法,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媒介现实问题、对解决方案进行思考的能力。

本科目满分150分。

二、考试内容第一部分:理解传播学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2.主流范式的诞生与发展3.批判研究与多元化4.中国传播学研究的本土化发展5.传播学子领域:跨文化传播学、国际传播学、发展传播学、健康传播学等第二部分:传播1.传播的概念2.人类传播演进的历史进程3.人类传播发展的规律与趋势第三部分:传播研究方法的应用1.问卷调查及其他社会调查统计方法2.实验法3.内容分析法4.文本符号与话语分析5.深度访谈、民族志与质化的社会调查方法6.个案研究法7.其他方法第四部分:传播类型1.内向传播2.人际传播3.群体传播4.组织传播5.大众传播6.传播的功能研究第五部分: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1.不同视角下的传播过程2.重要的传播模式第六部分:传播者与传播的控制研究1.社会制度、媒介控制与媒介规范理论2.控制的不同形态3.把关研究4.媒介垄断、媒介组织及其结构5.媒介专业主义及其反思第七部分:传播内容与文化1.大众传播内容的特征2.大众传播内容的商业化3.大众文化第八部分:传播媒介1.媒介及认识媒介的基础性原则2.各种媒介的比较与选择3.新媒介与媒介融合4.媒介与技术理论5.西方媒介产业第九部分:受众与用户1.受众的概念、特征、类型2.受众观的变迁与受众理论3.受众主体与受众行为4.从受众到用户的转变第十部分:传播效果1.传播效果的认知历程2.各种传播效果理论3.传播效果的普遍取向第十一部分:智能媒体传播1.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2.智能媒体传播的理论3.智能媒体传播的特点4.虚拟现实与未来影像5.智能技术在新闻领域中的应用6.社交网络与智能媒体传播7.平台社会8.5G 与融媒体建设9.未来媒体与未来社会的反思与前瞻第十二部分:传播研究的专题领域1.治国理政新理念中的传播思想2.国家发展战略与传播媒体3.全球化与大众媒介、发展传播学、文化依附、全球传播4.国家形象与大众媒介5.媒介事件6.媒介素养7.消费主义与大众媒介8.阶层、社会公平与大众媒介9.广告研究、公共关系、危机传播、品牌战略10.传播研究的其他前沿课题第十三部分:传播理论在媒介实践中的应用1.社会理论:从大众社会到网络社会2.规范理论3.受众理论4.效果理论5.批判理论和文化理论6.传播政治经济学7.传播全球化与跨文化传播8.媒体与新技术革命第十四部分:传播与政治1.传媒法规与传媒规制2.舆论生态与舆论引导3.政治传播的议程设置4.国际传播秩序与信息战5.其他相关课题第十五部分:传播与社会1.社会阶层与受众分化2.大众传播与社会治理3.媒介素养与社会代沟4.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传播与媒介研究中的应用5.其他相关课题三、试题类型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等。

传播学考研大纲

传播学考研大纲

传播学考研⼤纲中外传播史复习⼤纲识记部分:考察范围⼀般为重点媒介、传媒界主要⼈物、重要传播事件、名作、名篇等,答题六七句即可。

领会部分:注意完整地阐述切题的主要知识点,不少于10句话,但⼜不要太枝蔓。

综合论述部分:要求史论结合,既有史实,⼜有思想观点。

在考试时,标⽰为论述题的,答案⼀般不少于20句话;标⽰为综合论述题的,⼀般应在400字以上,并且有头有尾,前后呼应,似⼩论⽂。

复习要点中国新闻传播史第⼀章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识记部分1、⽊铎2、露布3、邸报4、⼩报5、揭帖⼆、领会部分1、为什么说中国古代报纸产⽣于唐代?2、报纸产⽣前,中国古代有哪些传播⼿段和传播载体?3、中国古代报纸发展简况。

三、综合论述部分1、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事业有哪些特点。

第⼆章近代报刊的传⼊(1815-1873)⼀、识记部分1、《察世俗每⽉统纪传》2、《申报》⼆、领会部分1、简述鸦⽚战争前外⼈在华办报的特点。

三、综合论述部分1、如何评价鸦⽚战争后⾄甲午战争前外⼈在华办报活动?第三章民族新闻事业产⽣(1873-1898)⼀、识记部分1、王韬2、《万国公报》3、《中外纪闻》4、《强学报》⼆、领会部分1、诞⽣于洋务运动中的第⼀批近代国⼈报刊的特点。

2、时务⽂体如何形成,有何特点?三、综合论述部分1、试述维新运动与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联系。

第四章清末民初时期(1899-1919)⼀、识记部分1、《清议报》2、《⼤公报》3、《民报》4、邵漂萍5、林⽩⽔⼆、领会部分1、简述清末民初我国通讯事业的诞⽣和发展情况。

三、综合论述部分1、民国初年办报⾼潮中新闻事业的变化第五章五四运动时期(1915年-1921年)⼀、识记部分1、《新青年》2、"四⼤副刊"3、北京⼤学新闻学研究会4、徐宝璜⼆、领会部分1、简述五四运动时期我国民营报纸的发展情况三、综合论述部分1、述评:《新青年》的发展变化及其在新⽂化传播进程中的功绩。

第六章⼤⾰命时期(1921-1924)⼀、识记部分1、《世界⽇报》2、新记《⼤公报》3、国闻通讯社4、申时通迅社5、⼽公振⼆、领会部分1、简述中国⼴播事业的出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理论》考试大纲
《传播学教程》《传播学引论》部分
总体上以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为基本理论框架,结合李彬《传播学引论》相关理论问题和知识点,同时注意结合传播实践和传播热点问题进行复习。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1、识记传播的定义、特点
2、识记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3、领会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理解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运用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分析人类社会传播现象和问题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1、识记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及其特点
2、识记信息社会内涵
3、分析传播媒介的进化于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1、识记符号的定义、分类和基本功能
2、识记意义的内涵
3、理解人类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的产生
3、理解分析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1、识记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2、识记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3、分析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1、识记人内传播的定义、特点
2、分析人内传播的互动性
3、理解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内省式思考
4、识记人际传播的定义、特点和社会功能
5、分析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相互作用
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1、识记群体的特征和社会功能
2、识记群体传播的内部机制特征
3、识记组织传播的特征及其机制
第七章大众传播
1、识记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和社会功能
2、应用分析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理解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问题
第八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1、分析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和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机制
2、理解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和民主参与理论
3、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和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
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1、分析哈罗德·伊尼斯、麦克卢汉等人的媒介理论及其意义与局限性
2、分析尼尔·波斯曼的媒介环境学观点
3、识记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的特点、组织目标和制约因素
4、分析大众传媒的公共性与公益性
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
1、识记大众与大众社会的主要特点
2、识记几种主要受众观的基本观点
3、分析“使用与满足”理论及其研究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1、识记传播效果的含义和类型
2、识记子弹论、“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理论的主要内涵
3、识记霍夫兰与耶鲁研究的主要内容
4、分析传播主体、传播技巧、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的关系
第十二章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1、识记“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内容、特点,分析议程设置理论的意义
2、识记“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基本内容、特点,分析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意义
3、识记“培养”理论的基本观点,分析“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
4、识记“知沟”理论及其反命题的基本内涵、分析信息社会中阶层分化问题
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1、识记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概念
2、分析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
3、识记文化帝国主义的内涵
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1、识记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及其重要贡献
2、识记批评学派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3、识记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
4、识记文化研究的基本观点
附论:
1、理解批判视野中的全球化和大众传播
《传播的观念》部分
总体要求:通读全书,把握传播学领域各种理论学说的概况和代表性理论家的主要观念,并能结合传播实际现象加以运用,在此基础上重点复习如下内容。

第一章
识记部分:
1、控制论
2、系统
3、系统论
4、信息论
5、熵及负熵
领会部分:
1、信息是如何量度的
2、维纳的社会传播理论
3、如何理解系统是一种关系结构
第三章
识记部分
1、结构主义
2、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领会部分
1、三种内容性语言
2、福柯的“圆形监狱”理论
第六章
领会部分
1、文化工业的生产意义
2、为什么说媒介话语具有自恋性?
第七章
领会部分
1、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
2、象征域
3、现代性的建构过程包含哪三个内容?
综合运用部分
试用社会文化现象说明葛兰西所谓政治领导权与社会领导权的区别。

《传播学研究方法》部分
总体要求:在通读全书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下列内容:识记部分
1、数理统计法
2、内容分析法
3、调查研究法
4、控制实验法
领会部分
1、选题的原则
2、分析利用文献资料的方法
3、传播学中常用的几种实验设计
4、耗散结构论方法
5、行为科学研究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