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目标版、新版

合集下载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一、基础题(每题3分共25 题共75 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A.虚诞.(dàn) 癸.丑(kuí) 万殊.(shú) 峻.岭(jùn)B.殇.子(shāng) 会稽.(jī) 形骸.(hái) 会晤.(wù)C.悼.念(dǎo) 修禊.(xì) 骋.怀(chěng) 符契.(qì)D.嗟.悼(jiē) 流觞.(shāng) 激湍.(tuān) 曲.水(qǔ)2.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群贤毕.至(全) 少长咸.集(都) 茂林修.竹(修整) 清流激湍.(急流的水) B.畅叙幽.情(幽深内藏) 人之相与.(交好) 崇.山峻岭(高) 暂.得于己(短暂,一时) C.感既系.之(附着) 修短随化.(变化) 终期.于尽(至,及) 向.之所欣(过去,从前) D.喻.之于怀(比喻) 其致.一也(情趣) 列坐其次.(排列) 列.叙时人(一个个地) 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它的旁边,指水边)②所以..游目骋怀(用来)B.①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借指音乐)②不知老之.将至(之,取独)C.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交往)②或取诸.怀抱(从…中取得)D.①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导致)②未尝不临.文嗟悼(面对)4.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B.悟言一室之内C.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D.长乐王回深父5.下面“其”字的用法,与其他句不同的一项是()A.吾其还也 B.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C.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D.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6.下列加点字词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壬戌..(yǎo tiāo)旌.旗蔽空(jīnɡ)..(rén xū)举酒属.客(shǔ)窈窕B.桂棹.(zhào)冯.虚御风(pínɡ)嫠.妇(lí)横槊.赋诗(shuò)C.渺渺.(miáo)倚歌而和.(hè)扁.舟(biān)用之不竭.(jié)D.枕藉.(jiè)酾.酒临江(shī)渔樵.(jiān)山川相缪.(liáo)7.下列加点字与“故知一死生为虚诞”的“一”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扣舷而歌.之B.侣鱼虾而友.麋鹿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D.范增数目.项王8.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纵一苇之所如.(往)倚.歌而和之(循,依)B.白露横.江(笼罩)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C.正襟危坐..(端坐)击空明兮溯.流光(逆流而上)D.知不可乎骤得..(突然得到)目遇而成色.(美景)9.下列句子与“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B.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C.托遗响于悲风D.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10.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不敢与忤.视忤:逆。

[精品]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人教 新目标版

[精品]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人教 新目标版

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时间:120分钟总分:15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刺客列传》与《游侠列传》写的都是侠肝义胆、急人所难、为知己者死的侠义之士。

他们最为可贵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奋斗,不为名利而改变志节,不为权贵而放弃操守,在他们的心目中,“义”才是至高无上的。

他们本着“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为人准则,坚守自己的独立意志,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无怨无悔。

《刺客列传》中以荆轲为代表的义士,思想境界虽有高下、阔狭之分,但他们视道义高于生命、“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的优秀品质令司马迁大加赞扬。

豫让宁可让自己承受涂厕之辱、漆身吞炭之苦,也要采取他认为最正当的方式,不惜牺牲生命为智伯报仇;聂政完成严仲子所托后为不连累家人,最后竟“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荆轲为燕太子丹刺杀秦王,而使自己走上了不归路。

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这样表现朱家的侠义:“终不伐其能,歆其德,诸所尝施,唯恐见之。

振人不赡,先从贫贱始。

家无余财,衣不完采,食不重味。

”他“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的助人为乐精神已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为了体现郭解的侠义,司马迁则不厌其烦地列举了数例。

郭解处理姐姐的儿子被杀害的事例,说明了郭解明善恶、辨是非的正直;邻里从傲视他到“肉袒谢罪”的改变,说明了郭解以德服人的豁达……《史记》中的侠义之士是有着真正作为“人”的意义上的独立意志与高尚人格的。

《刺客列传》中的义士,所作所为均是为报答知遇之恩。

“士为知己者死”是他们最高的道德标准与行为准则。

专诸与公子光、豫让与智伯、聂政与严仲子、荆轲与燕太子丹……他们不是仆与主、臣与君的隶属或等级关系,也不是雇佣或利益交换关系,他们是平等的。

专诸、豫让、聂政、荆轲等的壮举不是为了获利,也不是为了谋权,完全是因为他们得到了一份信任、一份赏识、一份重托,就因为这份厚重的情谊,他们愿意赴汤蹈火,他们明知走上的是一条不归路,却无怨无悔,视死如归。

精品最新人教版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精品最新人教版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甘谷一中2017——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一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诗歌是生活的审美超越郭国昌①古人云:“诗言志”。

诗歌是表达人的内心情感的。

尽管胡适、陈独秀等人倡导“文学革命”时对古典诗歌进行了大力否定,但是他们并没有完全抛弃那些可以超越时代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诗歌观念。

即使在现代诗歌受到人们广泛质疑的今天,“诗歌是人的内心情感的表达”的看法恐怕还是具有合理性的。

然而,诗歌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是从哪儿来的呢?艾青说:“生活是艺术所以生长的最肥沃的土壤,思想与情感必须在它的底层蔓延自己的根须。

”只要翻开郭沫若、艾青、穆旦等人的作品,我们就会发现他们的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②但这并不是说只要生活着就会有新的诗歌情绪发生。

诗人不但要生活着,而且要生活得更具广度,更有深度。

诗人的生活范围不应当只局限在个人的小圈子里,而应该面向广阔的社会生活,与普通大众生活在一起,进入到他们的精神世界里去。

胡风说:“诗歌是发自作者对于现实人生的感受或追求,只有人生至上主义者才能够成为艺术至上主义者。

”其实,对于真正的诗人来说,生活与艺术是统一的,诗歌的情绪蕴藏在身后的生活土壤中。

诗人应当经常地询问自己:“我被生活感动过吗?”如果生活感动了诗人,这表明诗人是在以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生活着,是在真正体验着普通大众的人生。

只有生活在感动的世界里,诗人所获得的诗歌情绪才会是真诚的,包含了人类普通的精神追求,而不至于纯粹是一种封闭孤独的自我情绪的宣泄。

③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情绪和感受并不能全部进入到诗歌的创作中。

因为,文学的创作过程是一种审美选择的过程,是一种情绪升华的过程。

诗歌的创作需要饱满的情感。

读郭沫若的诗,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渴望民族新生的期盼;读艾青的诗,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面对民族抗争的悲壮;读穆旦的诗,我们感受到的是个体生命在艰难境遇中的痛苦。

2019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2019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2019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80后”文学叙事的影像化和非历史化就叙事的整体而言,“80后”文学基本摒弃了上个世纪80年代小说以伟大想象、宏伟场景见长的叙事方式,而延续了自90年代开始我国小说出现的以日常叙事为主的方式,其中又渗透着叙事的非历史化和影像化,而且这种叙事方式在“80后”文学这里有发扬之势,它无疑是在精英理想受阻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过程中产生的,它拥有社会、经济、文化的多重支持,依恃着具体而特殊的物质环境与精神背景。

“80后”文学作者从小浸染在由动画和艺术电影构成的世界里,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某个似曾相识的动画形象,或者直接诉说电影对他们生活和文学创作的影响。

在张悦然的长篇小说《樱桃之远》的序言《她的姿态,她的方式》中,莫言这样说道:“在故事的框架上,我们可以看到西方艺术电影、港台言情小说、世界经典童话等的影响。

在小说形象和场景上,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动漫的清峻脱俗,简约纯粹。

”影视文化以其可感的形象性解放了人们被传统的语言传播所限制的视觉经验,最大限度地开发着文学语言在飘渺无形的、没有边际的、无法物化的想象的潜能。

xx年郭敬明根据电影改编的同名小说《无极》多次写到神奇的咒术:“那一声尖锐的弦音突然地出现在黑夜的天空上弥漫开来,整条街上的人全部惊呆了,抬起头看着突然出现在沉月轩上空的这个巨大的红色透明的形空间,不懂咒术的人以为遇了邪,而稍微懂点咒术的人,全部都吓傻了。

”这样的描写,其形象性、视觉冲击力极易让读者产生看电影的感觉,然而强烈的画面感阻止了审美意蕴的复合性和心理刻画的纵深感。

现代性确立的历史观成为文学艺术表达的基础后,人类生活的历史化,也就使文化艺术的表现具有精神深度,而这个深度主要是由“苦难”构成其情感本质。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中国政治体制的改变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新人教版

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新人教版

2019学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一语文试卷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现代文阅读(36分)(―)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个国家、民族的服饰,是这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符号.它是这个国家、民族人文精祌的体现,深沉地蕴涵着这个国家、民族的心理、气质、品格、神韵,它给人们以国家的认同感、民族的认同感、文化的认同感,以及宗教的认同感。

这种认同感是文化亲和力、国家凝聚力、民族生命力的源泉。

中华民族服饰文化有无比悠久的历史、光彩夺目的剖造、均丽多姿的样式,在世界服饰文化中无与伦比,具有重要地位。

中华民族的服饰可溯源到旧石器时代的用树叶、兽皮遮体,“上古穴居而野处,衣毛而冒皮”,后世的人们用丝麻的织品来替代兽皮,将丝麻织品染成五色,制成服饰,这便是“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乾坤有文①,故上表玄,下裳黄”。

上衣下裳样式的确立,这含着深刻的文化思想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将宇宙天地、乾坤阴阳等形而上的道理寓于形而下的服饰之中的“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精神。

可见,中华民族的服饰从一开始,便被视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民族精神的表征。

殷周以后,服饰“以五采章②施于五色作服”,五色的不同相色服饰表示不同等级,衣服上不同的纹饰亦体现不同等级,把服饰当作礼仪的内容之一。

服饰作为社会政治典章制度、等级名分、贵贱之别的表征,具有稳定钍会枝序、巩固社会人际关系的功能,所以受到历代王朝的重视。

汉以后,历代冕服制度都有所改革,到隋唐而历宋元明清,服饰文化丰富多彩,灿烂美观,既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 又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在世界服饰文化中独占鳌头,凸显了中华民族服饰文化无限的魅力,为人们所赞扬敬服。

隋唐服饰沿袭汉魏,有所改革,但无论男士都分礼服与便服两种。

靖文帝杨坚定《衣服令》,规定皇帝服饰有衮冕、通天冠、白纱帽等,后又有所增如,皇太子、百官的服饰也各有规定. 康初高祖李渊制定《衣服令》,对皇帝、皇太子、皇后、钱等都做了规定:官员的常服服色基本按品级分为紫绯、绿、青等。

2019学年高一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新版)新人教版

2019学年高一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新版)新人教版

2020届高一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语文考生注意: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所有试题均为必考题。

共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锦中,蜀锦最有人气,云锦最为贵气,而宋锦尽显文人雅士之韵,有“锦绣之冠”的美名。

宋锦,是指具有宋代织锦风格的锦缎,始产于南宋高宗年间,因产地主要在苏州,故又称苏州宋锦。

明清以后织出的宋锦称为“仿古宋锦”或“宋式锦”,统称“宋锦”。

宋锦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织造上一般采用“三枚斜纹组织”,两经三纬,经线用底经和面经,底经为有色熟丝,作地纹;面经用本色生丝,作纬线的结接经。

染色用纯天然的染料,先将丝根据花纹图案的需要染好颜色才能进入织造工序。

染料挑选极为严格,大多是植物染料,也有小部分矿物染料。

宋锦全部采用手工染色而成。

宋锦图案一般以几何纹为骨架,内填以花卉、瑞草,或八宝、八仙、八吉祥。

八宝指古钱、书、画、琴、棋等,八仙是扇子、宝剑、葫芦、柏枝、笛子、绿枝、荷花等,八吉祥则指宝壶、花伞、法轮、百洁、莲花、双鱼、海螺等。

宋代织锦吸取了当时成熟的花鸟画的写生风格,又发展了遍地锦纹,形成色彩更加复杂的丝织品。

宋锦在纹样组织上精密细致,质地坚柔,平服挺括;在图案花纹上对称严谨而有变化,丰富流畅而又生动;在色彩运用上艳而不火,繁而不乱,富有明丽古雅的韵味。

宋锦,除用于袍服衣着外,还大量用于书画卷轴类技艺装裱。

清康熙时长洲褚人获著《坚瓠集》记:“锦以宋织为上。

泰兴季先生家藏《淳化阁帖》十帙,每帙悉以宋锦装其前后,锦之花纹二十种,各不相犯……一人以厚赀得之,取其锦二十片,货于吴中机房为样,竟获重利。

”自清代以来,苏州宋锦一直远销北京、上海等地,如北京荣宝斋、上海朵云轩等都是苏州宋锦织造户的老主顾。

明清时期的宋式锦,根据工艺的精粗、织物的厚薄和使用性能,可分为重锦、中锦、匣锦三大类,其中以重锦最名贵,是清宫廷专用的珍贵产品。

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

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

靖远四中2019-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试卷高一语文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夏商周三朝,被中国传统史学家称为“三代时期"。

商人性格活泼,注重感官享受,殷墟妇好墓挖掘出的210件礼器中,仅酒器就有方彝、尊、献、壶、爵等15种175件,占全部礼器的74%,酒器在墓葬中的批量摆置反映了商人重酒的风气、《诗·商颂·烈祖》中强调祭祖时美酒的重要性,“既载清酤,赉我思成"。

张光直在《商代的巫与巫术》中提出:“酒是一方面供祖先神”可见早期的祭祀离不开酒,而祭祀时候的饮酒也有特别的规定,一般先由巫师或祭司饮酒,传达神灵的旨意。

上世纪80年代出土的平民墓葬中,有随葬品的均为爵、觚等酒器。

商代酒器最简单的组合是一爵一觚、现代考古学家认为,这种酒器之因此命名为“爵”,是由于它的造型像一只雀鸟,前面有流,好像雀喙,后面有尾,腹下还有细长的足,而古代“爵"与“雀”同音通用。

宾主酒酣耳热之时,乐舞表演将把宴会的气氛推向高潮、依照《商颂》中的描述,重要的祭礼都以舞队的“万舞”开始,伴随着鼓、管、钟、磬等乐器的伴奏,最后在盛大的宴飨中结束。

被总称为“万舞”的舞蹈包括舞者手持马辔的武舞,以及脚踩双杆,类似高跷的林舞。

与商代不同,周代的酒成了王室弘扬“礼制”与仪典的载体,饮酒聚宴往往只是繁琐而庄重的祭祀典礼结束后的附属程序。

关于饮宴具体制度,《礼记》记载了特别多严格要求,比如参与祭祀宴会者的身份不同,其使用的酒器也有所差异:“宗庙之祭,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尊者举觯,卑者举角。

”祭祀之时,酒之种类不同,摆放位置也有严格繁琐的规定,比如明确要求祭典时,淡薄的酒放置于内室,甜酒在门边,浅红色的酒在堂上,清酒在堂下。

周平王东迁洛邑后,周王室对诸侯国的控制能力一落千丈,随之的春秋战国时代“礼崩乐坏”,个人一辈子活自由化,诸子百家兴盛。

[精品]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新版

[精品]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新版

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第二次大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考试时量为150分钟,满分为150分。

2.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它由运用竹签作筹码来进行运算的“筹算”演变而来。

《老子》中提到“善计者不用筹策”,《孙子》《管子》等著作中也有“算”“筹”二字出现,可见春秋战国时期筹算已比较普遍。

唐代末年,已见筹算乘除法的改进,到宋代产生了筹算的除法歌诀。

但由于史料匮乏,珠算究竟起源于何时,至今尚无定论,算盘是何人发明也无从考察。

从现有资料看,“珠算”一词最早见于东汉徐岳《数术记遗》:“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

”可见东汉已出现了珠算方法及理论。

北周甄鸾为此作注说:把木板刻为三部分,上下两部分用于停放游珠,中间部分用于确定算位;每个算位各有五颗珠,上面一颗,作数五,下面四颗,每颗作数一。

但这种计算工具与现代算盘形制不同,现在通行的“穿档算盘”,算珠穿在“档”上,可以沿档上下滑动。

档中横以梁,通常梁上方每档穿两珠,每珠作数五,梁下方每档穿五珠,每珠作数一。

定位后拨动算珠,就可做加减乘除及开乘方等运算。

“算盘”名称最早见于宋代算书《谢察微算经》,因此可以确定至迟在宋代算盘就已出现。

1921在河北巨鹿宋人故宅出土的一颗木制算珠,鼓形,中间有孔,与现代算珠相似。

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中“赵太丞”药铺的柜台上有一形似算盘之物,经中日两国珠算专家确认,那就是与现代算盘形制类似的穿档算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学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一年级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文化软实力”的说法源自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

一般来说,软实力是一种隐形的力量,蕴含在文化、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和国际形象四个载体中。

在这四个载体中,文化是核心,其他三个组成部分也都深深地烙上了文化的影子。

甚至有人直接把软实力解释成文化力。

基于此,文化软实力就有了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软实力就是指“软实力”;狭义的文化软实力,则是构成软实力的文化要素。

文化软实力的形成必须依赖先进的文化,而这种文化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相应的时代和社会,才能更好地促进个人全面自由的发展,才能体现出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

在国内,它通过文化建设不断增强本国文化的认同感,抵御国外一些敌对文化理念的侵袭,大大增强国内民众的凝聚力。

通过吸收国外先进文化元素和不断改造本国文化中落后的成分,使本国文化更加适应当前形势,更好地指导经济建设,更好地彰显本国文化的强劲生命力。

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兼容并蓄、富有活力的本国文化必将为国外受众所认可,使本国所奉行的理念得到传播,从而大大提升国家形象和影响力。

文化软实力产生于一定的文化资源。

这些资源包括国家价值追求、社会理念、宗教信仰、道德规范,还包括风俗习惯、民族精神、国民素质、文学艺术等,还与教育、科技、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文化软实力产生的根本是人们对本国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接受。

与传统手段相比,非强制手段是文化软实力实现的手段,而国家的综合国力是文化软实力的力量表现形式。

在现实社会中,往往存在重器不重道的现象。

它表现在国家综合实力的建设上,就是重视提升硬实力而不重视提升文化软实力。

重视提升硬实力是对的,文化软实力也一定要以硬实力为基础。

事实上,硬实力的提升会极大地推动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但这并不意味着硬实力提升之后,文化软实力就会自然提升。

正确的态度是,硬实力与软实力并重,寓软实力于硬实力之中,既见物又见精神。

(摘编自舒刚《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研究》)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理论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其中文化是最核心的要素。

B.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既可抵御敌对文化理念的侵袭,又可提升国家的影响力。

C.提升国家软实力其实就是要吸收国外的先进文化来改造本国文化中的落后成分。

D.硬实力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基础,只要打好硬实力基础,就能有效提升软实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分别从概念、作用、产生以及与硬实力的关系四个方面来阐述文化软实力。

B.文章深入论述了软实力和硬实力的价值,通过对二者的比较突出了软实力的价值。

C.论述文化软实力在国内、国际的作用时,作者对其在国内所产生的作用论述较细。

D.文章既从理论上阐释文化软实力,也针对现实中的错误认识指出如何提升软实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一个国家只知提升硬实力,从不重视软实力,那么它将很难有强大的凝聚力。

B.如果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体系不能被认同和接受,就很难产生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C.一个国家即便有很强的文化软实力,但如果不能与时俱进,也会渐渐丧失其优势。

D.如果大量吸收国外先进文化元素,使本国文化具有多国文化要素,就会得到国际认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收获苏雪林⑴一九二四年,我由法国朋友介绍到里昂附近乡村避暑,借住在一个女子小学。

因在假期,学生都没有来,校中只有一位六十岁上下的校长苟理夫人和女教员玛丽女士。

⑵我我所在的学校开课本来就迟,我在这里住了一夏,又住了半个秋天;每天享受新鲜的美食,我的体重竟增加了。

⑶到了葡萄收获的时期,村里处处贴了,大家都到田里相帮采摘葡萄。

⑷记得一天傍晚,我和苟理夫人同坐院中菩提树下谈天,一个脚蹬木屐、腰围犊鼻裙的男子到门口问道:“我所邀请的采葡萄工还不够,明天你们几位肯来帮忙么,苟理夫人?”⑸我认得这位威尼先生,他在村里颇有田产,算是一位小地主。

他平日白领高冠,举止温文尔雅,俨然是位体面的绅士,在农忙的时候,却又变成一个满身垢腻的工人了。

⑹苟理夫人答应他愿意帮忙,又问我愿否加入。

她说,相帮采摘葡萄并不是劳苦的工作,一天还可以得六法郎的工资,并有点心晚餐,她自己是年年都去的。

⑺我并不贪那酬劳,不过她们都去了,独自一个在家很闷,不如去散散心,便答应明天一同去。

⑻第二天,太阳的第一缕光线由菩提树叶透到窗前,我们就收拾完毕了。

苟理夫人和玛丽女士穿上围裙,吃了早点,大家一齐动身。

路上遇见许多人,男妇老幼都有,都是到田里采摘葡萄去的。

这里是产葡萄的区域,几十里内,尽是人家的葡萄园,到了收获时候,阖村差不多人人出场,所以很热闹。

⑼威尼先生的葡萄园,在女子小学的背后,由学校后门出去,五分钟便到了。

威尼先生和他的四个孩子,已经先到园里。

他依然是昨晚的装束,孩子们也穿着极粗的工装和笨重的破牛皮鞋。

另有四五个男女,想是邀来帮忙的工人。

⑽那时候,麦陇全黄,而且都已空荡荡的,只有三五头白色的牛,静悄悄地在那里吃草。

无数参差不齐却株距相等的白杨,似一支支朝天绿烛,插在淡青朝雾中;白杨外隐约看见一道细细的河流和连绵的群山,不过烟霭尚浓,辨不清楚,只见一线银光,界住空蒙的翠色。

天上紫铜色的云像厚被一样,将太阳包裹起来;太阳却不甘蛰伏,挣扎着要探出头来,时时从云阵缝隙处漏出奇光,似放射了一天银箭。

这银箭落在大地上,立刻传明散采,金碧灿烂,渲染出一幅奇丽的图画。

等到我们都在葡萄地里时,太阳早冲过云阵,高高升起了。

红霞也渐渐散尽了,天色蓝莹莹的似一片清的海水,近处黄的栗树红的枫,高高低低的苍松翠柏,并在一处,化为斑斓的古锦;秋,供给我们的色彩真丰富呀!⑾威尼先生田里葡萄种类极多,每一球不下百余颗,颗颗匀圆饱满。

采下时放在大箩里,用小车载到他家榨酒坊。

我们一面采,一面拣最大的葡萄吃;威尼先生还送来装在瓶中榨好的葡萄汁和切好的面包片充作点心;但谁都吃不下,因为每人工作时,至少吞下两三斤葡萄了。

⑿天黑时,我们到威尼先生家用晚餐。

那天帮忙的人,同围一张长桌,都是脚蹬木屐、腰围围裙的朋友,无拘无束地喝酒谈天。

玛丽女士讲了个笑话;有两个意大利的农人合唱了一阕意大利的歌;大家还请我唱了一支中国歌。

我的唱歌,在中学时常常是不及格的,而那晚居然博得许多掌声。

⒀这一桌农家饭,我们吃得比巴黎大餐馆的盛宴还痛快。

⒁我爱我的祖国。

然而我在祖国只尝到连续不断的破灭的痛苦,却得不到一点收获的愉快。

过去的异国之梦,重谈起来,是何等的教我亲恋啊!(选自苏雪林散文集《绿天》,北新书局 1928 年版)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是一篇出色的把绘景与抒情结合到一起的散文,开篇几段,近乎平直的叙说,简练明晓,作者闲适的心情却可感。

B.一大段描绘早晨景色的文字,既似一幅立体的油画,又似一幅幅跳动的画页,写尽了绮丽动人、瞬间变化的晨辉景象。

C.作品描写到“我”与当地人的交往情形,感受到他们的真挚情谊及勤朴性格和自己在与他们一起生活时的愉快心情。

D.文章最后突然一转,记忆中欢快的情形被时下“破灭”感的“痛苦”所替代,重点突出了对现实的不满;对比分明,有力深沉。

5.结合全文,请分析题目“收获”的含意。

(5分)6.作品中有一大段早晨的景物描写,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6)(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光明网):中国拥有 3000 多家制笔企业,年产圆珠笔近 400 亿支,堪称圆珠笔第一大国。

但令人尴尬的是,这 400 亿支圆珠笔笔尖上的球座体,从设备到原材料,都高度依赖进口。

明明是制造业大国,为什么连小小的笔尖都无法做到完全自主研发自主生产?时间流转,尴尬的局面终于发生了变化: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圆珠笔尖。

圆珠笔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

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工序。

笔头里面有不同高度的台阶和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分之一毫米的数量级。

而笔头的关键部位更是要细上加细——在笔头最顶端的地方,厚度仅0.3-0.4 毫米。

极高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要求,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又不能开裂,小小“笔尖”着实考验着中国制造。

科研人员们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向世人展现了大国工匠应有的风采,笔尖钢的元素配比参数终于浮出水面。

也正是因为他们贯彻了“工匠精神”,才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

一场关于“笔尖工艺”的硬仗,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同时也让真正的精英们站在了行业的制高点上。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当下,我们正努力走在成为制造业强国的路上。

面对现实的挑战,我国制造业不断寻求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之路。

而在转型提质的过程中,践行“工匠精神”则显得格外关键。

相信在未来,“工匠精神”也定将引领中国制造业走向“以质取胜”的新阵地。

材料二(央视新闻客户端):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问题的缩影。

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同样任重道远。

中国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说:“制笔行业现阶段与国外的差距,应该说不完全是技术上的。

现在主要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这些都是有一定差距的。

整个中国的制造业都比较浮躁,而且现在这种形势更是如此。

”来自一线的制笔企业负责人陆宪明说,一次去日本制笔企业参观的经历让他难以忘怀:“在一个日本制笔企业,我看到在笔头的生产线上,一个女工,大概 45 岁左右,她从工位里面拿出笔头清洗好,推到边上检验台做记录,这么厚的本子,我一看这个本子她大半本记掉了,这样一本东西要从开始记到现在,没有五年十年是不会有这么厚的,说明他们的员工工作的那种专注仔细。

现在中国企业的员工流动比较大,技术含量不够,积累不够,经验不够,这种差距,你就很难培养出那种专心细致的工匠来。

所谓工匠精神确实是需要一种耐心的、踏踏实实的精神,心无旁骛、专心一意把一件事情做好。

这是我们目前最差的地方。

”材料三(新浪网):不久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太原主持会议时指出,“去年,我们在钢铁产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