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专题复习
初中化学 无明显反应现象的化学反应探究 精华知识点总结

【探究与结论】现有下列信息
20 ℃ NaOH Na2CO3
(S)/g
20 ℃ NaOH Na2CO3
(S)/g
NaOH
109
NaOH
17.3
Na2CO3
21.8
Na2CO3
<0.01
请你和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一起利用以上资料信息再设计实验Ⅲ,证明CO2确实与
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
2. 二氧化碳与水(压强差法) 原理分析:二氧化碳为气体,随着反应的进行,密闭容器内压强会减小,以下方 案是利用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压强减小的特点来设计的。 实验设计:如图分别向两只集满CO2的塑料瓶A、B中加入等体积的水和NaOH溶 液。
观察塑料瓶B的变瘪的液发生了反应。
实验Ⅲ:将CO2分别通入__乙__醇__溶__液___和_饱__和__的__N__a_O_H__乙__醇__溶__液___中,观察现象, 看到的现象是_乙__醇__溶__液__不__变__浑__浊__,__饱__和__的__N__a_O_H__乙__醇__溶__液__变__浑__浊_____。
2. CO2通入NaOH溶液中没有明显现象,CO2与NaOH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呢?某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对此进行了探究。
三、实验设计 (一)验证反应物消失或减少 1. 中和反应(指示剂法或者其他试剂) (1)在NaOH溶液中加入足量稀盐酸 滴加酸碱指示剂或测定溶液的pH:判断溶液酸碱性的变化;加入可溶性铜盐、镁 盐:观察__是__否__有__蓝__色__、__白__色__沉__淀__生__成____。 (2)在稀盐酸中加入足量NaOH溶液 加入活泼金属或碳酸盐:观察__是__否__有__气__泡__产__生____; 加入难溶的碱或金属氧化物:观察是否溶解。
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

NaHCO3 溶液
NaOH 溶液
Na2CO3 溶液
加入稀盐酸
现象Ⅰ
无明显变化 产生气泡
加入澄清石灰水
溶液变浑浊 无明显变化
现象Ⅱ
加入 CaCl2 溶液
无明显变化 溶液变浑浊 溶液变浑浊
加热溶液至沸腾,将 气体通入澄清石灰
水
澄清石灰水 变浑浊
澄清石灰水 澄清石灰水 无明显变化 无明显变化
表中的现象Ⅰ为_________,现象Ⅱ对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2)实验过程
1.你能说出以下实验设计所依据的共同原理吗?
个人设计
111
浓NaOH溶液
2.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
,看到
现象,也说
明该反应确实发生了。
小结:以上方法是通过
或
证明反应发生
了。
练习:
(2012 北京市)同学们发现 NaOH 溶液与 NaHCO3 溶液混合后无明显现象,产 生疑问:两种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在老师的帮助下,他们通过以下探 究过程证明 NaHCO3 溶液与 NaOH 溶液发生了反应。 (1)实验装备 ①查阅资料:NaHCO3+NaOH=====Na2CO3+H2O ②用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 NaHCO5、NaOH 和 Na2CO3 三种溶液进行如下实 验,为设计实验方案提供参考。
课题
2013 年 3 月 29 日
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
课型
复习 课 1 时
主备教师
孔岩
副备教师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形成探究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提高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教法与学法
梳理探究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2024年九年级中考化学专题复习:科学探究题

2024年九年级中考化学专题复习:科学探究题1.竹炭包具有较强的吸附性,可以除去冰箱、车辆中难闻的气味而广泛受到群众的喜爱,这种产品可以对室内甲醛、一氧化碳等气体进行吸附。
某化学兴趣小组对竹炭进行初步探究。
【提出问题】竹炭中是否含有碳元素。
【猜想与假设】竹炭中含有碳元素。
【查阅资料】①新鲜的血液,遇一氧化碳由鲜红变为暗红。
①氢氧化钠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可以吸收二氧化碳。
①氧化钙和氢氧化钠固体可作干燥剂。
①加热或点燃不纯的可燃性气体可能会发生爆炸。
【设计实验】将竹炭充分燃烧,检验其产物,以证明竹炭中含有碳元素。
所用装置如图所示。
(1)A装置的作用。
(2)实验开始后,观察到D装置中产生白色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装置中新鲜的鸡血变为暗红色,说明竹炭中(填“含”或“不含”)有碳元素,写出C 装置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
(3)小明认为可以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替换原装置中的F装置,你认为(填“可以”或“不可以”),原因是。
2.为使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视化”,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开展了下列实验。
①、按图1进行实验,使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可视化”。
(1)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说明氢氧化钠溶液pH 7(填“>”“=”或“<”)。
(2)将稀硫酸缓慢注入瓶中并振荡,观察到红色褪去,说明氢氧化钠与硫酸发生了反应,此时瓶中溶质(酚酞除外)一定有。
①、按图2进行实验,使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可视化”。
(3)将注射器中相同体积的NaOH溶液和水同时注入锥形瓶中,观察到的现象,说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①、进行下列实验,使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可视化”。
(4)向盛有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的密闭隔热容器中不断加入稀盐酸,利用数字传感器上的计算机绘制出加入稀盐酸的体积与溶液温度的图象,如图所示。
当加入盐酸mL时,盐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
【总结反思】对于没有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为了证明反应的发生,可以借助指示剂、测量温度变化、比较物质的溶解性、借助传感器等,提供间接的实验证据。
15无明显现象的反应

实验设计
所用方法 探究角度
向NaOH溶 滴加_无__色__酚__酞___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指示剂法
液中加入足 加入可溶性铜盐、镁盐:观察是否有蓝色
中
量稀盐酸 或白色沉淀生成
验证反应
和
加入活泼金属或碳酸盐:观察是否有__气__泡__ 其他试剂 物的消失
反 向稀盐酸中
产生
法
或减少
应 加入足量
加入难溶的碱或金属氧化物:观察固体是
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
(1)首先注入瓶中的药品是_水__(填“水”或“氢氧化钠溶液”)。
(2)ab段压强变大,原因是 _注__入__水__后__,__瓶__内__容__积__变__小__,_
_气__体__被__挤__压__,__压__强__增__大__。
(3)对比曲线中_b_c_段和
图1
图2
_d_e_段,可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2. (2020苏州)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CO2能否与H2O反应。滴加盐酸,待 试管乙中液体变红后,将其加热至沸腾,红色不褪去。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D ) A. 甲中逸出的气体只含CO2 B. 乙中液体变红,证明CO2能与水反应 C. 加热后红色不褪去,说明碳酸受热不分解 D. 欲达到实验目的,可将盐酸改为稀硫酸
加入足量_稀__盐__酸___: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
实验
实验设计
设计实验检验CO2和水单独存在时均不能使紫色 石蕊纸花变色,而CO2和水共同作用后能使紫色 CO2与 石蕊纸花变色 水反应
所用方法 探究角度 对比实验法
验证有新 、
物质生 指示剂法
跟踪训练
1. (2022嘉兴)判断物质之间是否发生化学反应需要证据支持。在一定量 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适量稀盐酸后,能证明两者发生化学反应的 是( A )
基于UbD_理论的初中化学复习教学设计——以“有反应无明显现象的实验探究”为例

教学·现场基于UbD理论的初中化学复习教学设计———以“有反应无明显现象的实验探究”为例文|柳翔《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
通过实验探究可以帮助学生获取化学知识,激发化学学习兴趣,培养科学素养。
”因此,本教学设计以“有反应无明显现象的实验探究”为例,基于UbD(“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理论进行设计,旨在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教学设计将遵循《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所提出的课程理念,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核心素养为目标,通过实验探究有反应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能力。
同时,本教学设计还将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认知特点,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总结形成对化学反应的深入理解。
一、教学背景“有反应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是初中化学复习课中一种挑战性的实验主题。
本文着眼于那些化学反应并不通过明显变化表现的物质,学生往往难以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来判断这些化学反应。
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实验,从“无明显现象”到“呈现出可观察变化”,意在教导学生从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探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等方面入手。
本次复习主要以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为例,基于UbD理念,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观察、思考,并最终收集数据以得出结论。
二、教学目标1.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有反应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的本质和规律。
2.学生掌握“没有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相关题目的解题方法和思路。
3.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设计并完成有反应无明显现象的实验,提高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能力。
4.学生形成对化学反应的深入理解,培养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知识,这个反应会生成什么呢?生1: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2023年中考化学复习课件-如何证明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

实验 现象
鸡蛋进入集气瓶中
气球变大
烧杯中的水倒流 进锥形瓶中
探究二 从反应物的减少或消失的角度出发
活动讨论二: 以上实验能否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
了反应?
不能!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而氢氧 化钠溶液中有水,无法证明是二氧化碳溶于水或与水反 应使气压减小,还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使气压减 小。
数字化实验---压强传感器 (拓展)
总结规律:
➢起始压强短暂不变的原因:
反应尚未开始/未振荡
➢ 压强一段时间不变的原因:
发生无气体生成或消耗的反应/反应已经充分进行
➢ 压强短暂增大的原因:
液体推入,占据气体体积
➢压强增大的原因:
放热/生成气体
➢压强减小的原因:
吸热/消耗气体/气体溶于水
课堂总结
证明二氧化 碳和氢氧化 钠溶液反应 的实验设计
问题提出
活动讨论一: 可以从哪些角度出发设计实验证明无现象的反应 发生呢?(以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反应为例)
反应物减少或消失
新物质的生成
探究一 从新物质的生成角度出发
2NaOH+ CO2 =Na2CO3 + H2O
证明新物质碳酸钠的生成
稀盐酸 稀硫酸
Ba2+
H+
CO32-
?
Ca2
+
探究一 从新物质的生成角度出发
实验操作
取少量该溶液放于试 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
实验现象 有 有气泡 产生
解释与结论 说明该溶液已变质。变质的原 因是 2NaOH+ CO2 =Na2CO3 + H2O (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提出问题2 该溶液变质程度怎样?提出猜想猜想一:已完全变质,该溶液中溶质只含 Na2CO3;猜想二:部分变质,该溶液中溶质含有 查阅资料 氯化钡溶液呈中性。实验探究2
无明显现象化学反应的判断

无明显现象化学反应的判断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常常会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但也有一些化学反应在发生时,根本就没有明显的实验现象发生,这对于初学化学者来说,如何正确理解这些反应,又如何能正确判断这些化学反应是否发生等存在着一定的迷惑;并且,近几年来中考命题中,常出现有关该问题的“实验设计、试验探究、试验评价”等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的新型题目,所以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更加迫切。
那么,对于这类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如何判断呢?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来入手:一、从化学反应的原理和特点入手,设计一些特殊的实验装置,加以判断:如:在“CO2 +2NaOH == Na2CO3 + H2O”反应中,根据“二氧化碳气体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导致气体体积减小”这一原理和特点分析,只要该实验在一密闭容器中进行,就可以导致压强减小,有针对性地设计实验装置,就能观察到一定的实验现象,从而判断此化学反应的发生。
例如:气球膨胀塑料瓶变瘪 U型管内液面左侧上升右侧下降形成喷泉类似设计装置很多,不再一一列举。
二、从化学反应的实质过程入手,借助一些药品的帮助,加以判断1 借助酸碱指示剂对于酸碱中和这类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我们可以通过其酸碱性的改变,借助于酸碱指示剂,通过其颜色的变化来判断物质已经发生了化学反应。
如:在“NaOH + HCI == NaCI +H2O”反应中,无论是酸中和碱,还是碱中和酸,混合溶液的酸碱性(度)已经变化,我们就可以采用滴入酸碱指示剂的方法,紫色的石蕊试液和无色的酚酞试液都可以采用,但通常多采用无色的酚酞试液,因为其颜色的对比非常鲜明。
当然,我们也可以借助对应的石蕊试纸或pH试纸对混合后的溶液进行测定,从而间接判断反应的进行。
又如:在“CO2 + H2O ==H2CO3”的反应中,我们也是借助了酸碱指示剂紫色的石蕊试液,通过“溶液由紫色变红色”这一现象,来判断出碳酸的生成,得知反应的发生。
江苏中考化学总复习无明显现象反应的探究

专项(五) 无明显现象反应的探究类型一中和反应1.25 ℃ 时,向20.0 mL质量分数为30%的盐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溶液的pH与所加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关系如图G5-1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图G5-1A.b、d两点对应溶液的pH:b>dB.所用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一定为30%C.向b点对应的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呈无色D.d点对应的溶液中溶质是NaCl和NaOH2.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过程,测得烧杯中溶液的pH随滴加液体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图G5-2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G5-2A.图中a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Cl和NaOHB.由a点到b点的pH变化过程证明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C.向图中c点所示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D.该实验是将盐酸逐滴滴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3.[2019·海南]现有如下药品:NaOH溶液、浓硫酸、Na2CO3溶液、Fe、Mg、酚酞试液、蒸馏水用来进行酸碱中和实验。
请回答:(1)实验时涉及图G5-3所示的实验操作,其中错误的是(填序号)。
图G5-3(2)小明进行酸碱中和实验:在一支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再向其中滴加稀硫酸,振荡,最后滴加2滴酚酞试液,振荡,溶液不变色。
小明据此判断酸和碱恰好完全反应。
①小红认为小明的结论不一定正确,理由是。
②请在小明实验的基础上,选用提供的药品继续实验,判断酸和碱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实验方案为。
4.[2019·遵义]在研究“酸碱中和反应”时,某兴趣小组同学想证明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进行了如下探究:(1)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再逐滴加入稀盐酸,并不断搅拌(如图G5-4Ⅰ)。
用数字化传感器测得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前后的温度变化情况(如图Ⅱ)。
图G5-4由实验现象和曲线变化情况分析可知,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并(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专题复习
首师大附属丽泽中学张海艳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通过化学反应方程式推测化学反应的现象。
(2)巩固初中化学接触过的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验证方法。
(3)运用所学解决中考题目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复习旧知,归纳总结探究无明显实验现象化学反应的方法
(2)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初步形成学科综合思想和科学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互助学习模式,让学生体会君朋互助,共同进步的快乐。
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精神,培养学生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3)通过学生亲身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的验证方法
难点:运用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