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秋词(其一)同步练习(含解析)北师大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秋词刘禹锡教案北师大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秋词刘禹锡教案北师大版
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秋词》,主要包含刘禹锡的《秋词》和《秋日登洪府台榭赏菊花》。教学重点为让学生理解并背诵这两首诗,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体会诗人对秋天的独特感受和赞美之情。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秋词》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秋词》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秋词》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答案:《秋词》的诗歌结构特点是先写景,后抒情。
例题4:请简要分析《秋词》中刘禹锡通过哪些语言技巧表达了秋天的特点。
答案:《秋词》中刘禹锡通过比喻、拟人等语言技巧表达了秋天的特点。
例题5:请简要分析《秋词》中刘禹锡通过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秋天的特点。
答案:《秋词》中刘禹锡通过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表达了秋天的特点。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文的学习,对诗歌的基本格式、韵律、意象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他们可能也对秋天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对秋天的景象有了一定的感知。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诗歌的学习是他们感兴趣的,尤其是具有生动意象和深刻情感的诗歌。在这个年龄段,学生的思维活跃,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他们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在学习风格上,他们更倾向于通过互动、讨论的方式来学习,喜欢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材料来辅助理解。
《秋词(其一)》【2021-2022七上语文期末复习古诗词鉴赏习题精编】(解析版)

《秋词》-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课内古诗词专项复习(解析版)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秋词(其一)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诗的一、二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排”有何妙处?【答案】1.①运用对比的手法;②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③表达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心境。
2.①一个“排”字写出了孤鹤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②抒发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③这正是诗人虽遭贬谪,却绝不消沉的顽强意志的生动体现。
【分析】1.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和感情理解。
从“自古”和“我言”可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从“悲寂寥”和“胜春朝”可知对比的内容是古人悲秋和“我”颂秋;一个“胜”字,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表达了诗人乐观豁达的性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2.本题考查炼字。
诗人以“鹤”自喻,视“鹤”为不屈的化身。
一个“排”字,表现了凌云的鹤,载着诗人的诗情,直冲云霄了;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
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活力,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以及积极进取的精神,这正是诗人虽遭贬谪却不颓废消沉的内心世界的写照。
3.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秋词(其一)(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诗中哪两个词点明秋日给人的不同感受?(2)“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赏析。
【答案】(1)寂寥、春朝(2)秋高气爽,天高云淡,满载诗人的诗情,将秋日的寂寥一扫而空。
【解析】(1)本题考查诗文内容理解。
第一、二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意思是: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寂寥”是以往文人墨客因秋天景色凄凉内心的感受;联系诗文三、四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日晴空万里,一只仙鹤排开云层扶摇直上,便引发我的诗情飞上云霄)”可知,作者因秋天天气晴朗,有白鹤扶摇直上飞上云霄,而有“胜春朝”之感。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秋词(其一) 采桑子 重阳 登高《秋词(其一)》刘禹锡简介 北师大版(2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秋词(其一) 采桑子重阳登高《秋词(其一)》刘禹锡简介北师大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秋词(其一) 采桑子重阳登高《秋词(其一)》刘禹锡简介北师大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秋词(其一) 采桑子重阳登高《秋词(其一)》刘禹锡简介北师大版的全部内容。
刘禹锡简介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汉族,中国唐朝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州),其先中山靖王刘胜,又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近人卞孝萱则提出刘禹锡是匈奴族后裔,出生于嘉兴的新说,据邓声斌先生考证其父刘绪遭遇安史之乱,举族东迁定居彭城.刘禹锡为贞元九年(793)进士。
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
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
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
后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刘禹锡的最后一任是太子宾客,故后世题他的诗文集为《刘宾客集》。
白居易赞其“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故刘禹锡又誉为中唐“诗豪”之称,是中唐杰出的政治家、哲学家、诗人和散文家。
一、简介刘禹锡,着名诗人,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与柳宗元并称“刘柳”.晚年在洛阳与白居易唱和较多,时称“刘白”。
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从事淮南幕府,入为监察御史。
王叔文用事,引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
转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秋词(其一)同步练习北师大版

秋词(其一)1.加点字注意。
寂寥.()春朝.()一鹤.()碧霄.()2.文学常识填空。
刘禹锡:字,洛阳人。
代著名的家和进步的家。
晚年在洛阳,和为诗友,并称“刘白”。
3.解释词语。
寂寥:春朝:排:碧霄:4.朗读古诗,划分节奏。
(每句只划一处)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5.诗的一、二句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用的是什么手法?答:6.读唐诗《秋词》,然后答题。
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
答:(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答:7. 阅读下面的散文,回答问题。
秋天的雕像(节选)徐刚挂在树上的黄叶高大的梧桐,有几片黄叶挂在树上。
刚刚过去的一阵秋风,没有能把它们卷走,而现在,田野上是平静的。
它们平静地挂在树枝上。
我经常被这样的黄叶所吸引,伫足而立,翘首而望。
一棵树和几片这样的叶子,仿佛就是一座大理石的浮雕,可以取出好几种名字──成熟者的像,秋的恋情等等。
在它们身上,色彩与线条都是最简单的,却又是最和谐的。
飘在空中的黄叶飘动着,时高时低。
旋转着,八方寻求。
想要嵌进天宇的一角,像古埃及的狮身人面像那样永垂不朽吗?呀!你这可敬可爱的小黄叶。
立体的。
透视的。
古典的。
现代的。
抽象的。
具体的。
这一切,你都兼而有之。
你在茫茫天宇中的飘游,也是为了启发人们的想象──关于诗与音乐,关于绘画和雕塑,关于春天到秋天的距离……自然,还有关于形象的生气感、动作感。
从时间概念而言,这是一片已经不再发绿而没有生命的黄叶。
但,它的迟迟不肯落地,它的流浪者的姿态,也许正是为着这一种提醒:成熟并不是死亡,消失是暂时的,创造是永久的……落在地上的黄叶黄叶在天上飘荡的时候,大地呼唤着:归去来兮,胡不归?终于,黄叶落地了,像晒太阳的老人一样娴静地、笑眯眯地看着这世界。
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潼关》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潼关》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期末课外古诗词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期末课外古诗词:一、秋词(其一)/XXX二、夜雨寄北/XXX一、《秋词》XXX原诗】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XXX。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XXX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主题思想】这首诗是XXX被贬朗州后所作。
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题】一、理解性默写:1、诗中能够表现诗人昂扬奋发的创作精神的句子:便引诗情到碧霄。
2、诗中体现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之作而具有独创的视角,运用鲜明的对比来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我言秋日胜XXX。
3、诗中描写秋天美景的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
二、赏析选择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这首诗通过对秋景的描写,体现了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
2、下列对《秋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秋日胜春朝”,用夸张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3、下列《秋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删除此段,因为文章中只有两道选择题,没有第三道题。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描写景色,与诗人的情感无关。
2、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中的“共剪西窗烛”表达了()A.与友人相聚的渴望B.对巴山夜雨的赞美C.对归期的不确定性D.对逝去时光的怀念答案:A。
C。
“何当共剪西窗烛”表达了诗人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渴望和期盼,希望在未来能够共同分享欢乐。
D。
本题无明显的段落问题。
2.B。
第二句并没有想象景象,而是写出了夜雨涨满秋池的景象,表现出诗人愁思的深重。
3.D。
“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并不会让人感到累赘,而是增强了诗歌的回环往复的意境,表达出诗人思念之情。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秋颂》同步练习题 北师大版(2021学年)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秋颂》同步练习题北师大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秋颂》同步练习题北师大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秋颂》同步练习题北师大版的全部内容。
《秋颂》一、积累整合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眸.子()飒.爽( )孤傲.()红寂寥.()摄.住( ) 明澈.()2、按原文填空秋是___的季节,是___的季节,却也是___的季节。
它饱经了春之___与夏之____,不再以受____,_____为荣。
3、补全词语(1)无动___,___ (2)__尘__,___(3)闲的__,___(4)无法__,__二、思考与探究1。
课文主要写了秋的哪些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章“颂”了秋的什么品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作者写秋风时,说到“代谢秋是谢。
生死就是生死,悲观就是悲欢"这表达了作者臬的思想感情,你从中悟到了什么哲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三、课外拓展空山鸟语①到山上来,我最喜欢的事就是听鸟叫.②当然,山上有的是娇艳的花、婆娑的树,有的是奇崛的岩石、爽飒的风、飘逸的云朵;在山上,每一片风景,都会使你神迷。
《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潼关》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期末课外古诗词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期末课外古诗词:一、秋词(其一)/刘禹锡二、夜雨寄北/李商隐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四、潼关/谭嗣同一、《秋词》刘禹锡【原诗】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背景】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
失败被贬。
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秋词二首》就是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
【主题思想】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作。
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赏析】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是诗人刘禹锡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
原诗两首,这是其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
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
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七年级语文《秋词二首》(其一)测试题(含答案)

《秋词二首》(其一)测试题一、单选题(共3道,每道2分)1.下列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寂寥:冷清萧条。
B.春朝:春天的早晨。
C.排:推开,有冲破的意思。
D.碧霄:蓝天、青天。
答案:B解题思路:春朝:春天。
“朝”在此是日、天的意思,“春朝”对应“秋日”。
相同的用法如:今朝。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词语释义2.“自古逢秋悲寂寥”。
在大多数人看来,秋天是萧瑟的,但是有些诗人用积极的眼光看待秋天,赞颂秋天的美丽,抒发豪迈与积极向上的情感,以下诗句没有体现“悲寂寥”的是( )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B.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C.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D.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答案:C解题思路:“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这句诗出自于苏轼的《赠刘景文》,表达的是积极向上的情怀。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诗文理解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借秋景抒豪情、发议论的即兴诗。
B.诗人借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C.诗人认为自古以来的伤春悲秋的文人墨客只会无病呻吟,没有可取之处。
D.这首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来表达情怀。
答案:C解题思路:刘禹锡并没有贬低“自古逢秋悲寂寥”的文人,只是表明个人昂扬向上的态度。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诗文理解二、填空题(共2道,每道2分)4.刘禹锡《秋词二首》(其一)这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由此可见,刘禹锡不愧有____之称。
答案:诗豪解题思路:刘禹锡性格刚毅,有豪猛之气,虽然经历多次贬谪,但始终不曾绝望,一直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
他的诗简洁明快,风情俊爽。
被白居易称为“诗豪”。
试题难度:知识点:文学常识5.刘禹锡、柳宗元曾参加中唐政治革新,以图打击宦官势力、革除政治积弊,但改革触犯了守旧势力利益,革新运动失败,二人皆被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词(其一)》同步练习一、基础攻坚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文学家宋濂写给马生的赠序,文中自述少年时求学之艰难来勉励马生珍惜良时,刻苦学习。
B.奥楚蔑洛夫这个“变色龙”是俄国作家契诃夫在小说《变色龙》中刻画的一个走狗形象,契诃夫和《我的叔叔于勒》作者莫泊桑都是世界短篇小说巨匠。
C.从《秋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我们看到了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积极乐观的人生情怀,从《陋室铭》中更看到了他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D.不管是追忆童年读书生活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是怀念恩师的《藤野先生》,还是叙述回故乡见闻感受的《故乡》,都是鲁迅在《朝花夕拾》里的回忆。
答案:D解析:《故乡》不是《朝花夕拾》里的文章。
点评:对于课本上的课文,不能偏颇,大致内容、主题,涉及到的文学常识要心中有数.更不能放弃课内只顾课外,要从课内中学到语文的基础知识及赏析文章的方法,并和课外的拓展阅读结合起来,做到课内外结合,使语文能力和素养得到提高。
2. 下列划线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秋.风萧瑟一叶知秋.春华秋.实B.香远益.清多多益.善精益.求精C.执策而临.之临.危不惧居高临.下D.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决胜负.忘恩负.义答案:D解析:A秋:季节;B益:更加;C临:面对;D负:背;失败;背弃,辜负。
点评:考查实词,从句子或词语结构出发便能辨别一个词的词性,通过词性来推导词义就简单多了。
3. 对《十五夜望月》王建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A.第一句中的“地白”,是在描写庭院中的地面在皎洁月光照耀下,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
B.第二句“冷”字既是描写了秋夜露珠的清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独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
C.第三句中的“人尽望”写明月当空,庭院中明如白昼,各种景物、人都可以清楚清楚地看到。
D.第四句的意思是,在这八月十五之夜,不知那深深的秋思落在谁那里,表达了诗人的怀乡之情。
并非真不知,而是极写秋思的浩茫浑涵,似虚而实,深得诗歌含蓄之美。
答案:C解析:“今夜月明人尽望”意为:人人尽望着明月,而不是各种景物、人都可以清楚清楚地看到。
点评: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文大意,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和情感。
4.对《十五夜望月》王建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是()A.诗的开篇描绘出十五夜的明朗素洁的景象,为下文写秋思作铺垫。
B.“冷露无声湿桂花”中的“桂花”,固然是写庭院中的桂花,但又可联想到神话故事里的月中桂树、吴刚、嫦娥等,诗的意境十分悠远。
C.诗的最后一句写“秋思落谁家”,一个“落”字,用得十分妥帖新奇,给人以动的形象感觉,仿佛愁思在随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
D.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优美的想像,渲染了元宵佳节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思,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答案:D解析:D项中“元宵佳节望月”是错误的,从“冷露无声湿桂花”一句能看出是秋季,应该是八月十五。
点评:诗文的理解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理解诗人写作意图;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内容;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理解所表达的感情和作品主题。
5.对《渔家傲秋思》这首词解说有错误的一项是()A.“衡阳雁去无留意”的意思是连衡阳飞来飞来的大雁也不愿意留下来。
B.“四面边声连角起”中的“边声”指的是边塞上引起人们悲愁之情的笛声、马声、号角声等。
C.“浊酒一杯家万里”的意思是端起一杯浊酒来解愁,却想到了万里之外的家乡。
D.“将军白发征夫泪”中的“将军”是作者自称。
答案:A解析:A项衡阳这一地方的大雁都往南方飞去了。
点评:考查对诗句的理解,此类题目一定要要求学生结合全诗来推断。
6.下面的表述无误的一项是()A.我国唐代、宋代、元代文学的高峰分别是诗、词、曲,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宋词的代表作。
B.《论语》是道家经典之一,共20篇,作者是春秋时期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
C.《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骆驼祥子》,长篇小说《茶馆》等。
D.冰心,原名谢婉莹,其诗集《繁星》《春水》体现了母爱、童真、自然三大主题。
答案:D解析:A《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中的小令。
B《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C《茶馆》是话剧。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与名著的掌握,做好此题,主要靠平时的积累和识记,尤其是要注意识记文学体裁,作家作品常识,主要人物,主要情节,主题思想。
7.下列诗文默写与原文一致的一项是()A.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白居易《观刈麦》)B. 征逢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C.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燕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D.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答案:A解析:可用排除法做此题,B项中“逢”应为“蓬”,C项中“燕”应为“雁”,D项中“身前”改为“生前”。
点评:古诗文默写题要加强平时的记忆和积累,默写的总体要求是准确,理解到位,尤其是此题是单选题,更需要精确无误。
只要平时加以注意就很容易得分。
8.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都正确的一项是()A.他从庄稼人的饱经忧患、历尽风霜和辛勤劳作中,品出了秋的收获里充满了苦、辣、酸、甜的滋味。
B. 这些事实证明:有毒液体的泄露已经污染了河道,将危害当地居民健康,所以这片水域将暂时封闭。
C.“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这句词是指古代的杭州,但更适合现代的杭州。
D.站在悬崖边上朝下看,需要勇敢;走下悬崖,却只需要傻瓜,一步之差,拉开了勇敢与傻瓜的距离。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B. 这些事实证明:有毒液体的泄露已经污染了河道,将危害当地居民健康。
所以这片水域将暂时封闭。
C.“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这句词是指古代的杭州,但更适合现代的杭州。
D.站在悬崖边上朝下看,需要勇敢;走下悬崖,却只需要傻瓜。
一步之差,拉开了勇敢与傻瓜的距离。
点评: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尤其注意易错易混的标点符号。
9.下列诗文默写与原文不一致的一项是()A.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登岳阳楼》)B.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C.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嵌进你的肩膊,——祖国啊!(《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D.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正确默写。
C项中“嵌”应为“勒”。
点评: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与归类,诗词各种考查大。
古诗文名句的默写,要想不失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
10.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禀告滑稽险象叠生随机应变B.归咎潺弱骇人听闻恪敬职守C.鄙夷阴霾囊萤印雪肃然起敬D.匀称酬和望眼欲穿鳞次栉比答案:D解析:用反选排除法,有错就排除,A项“叠”为“迭”,B项“潺”为“孱”,C项“印”为“映”,故选D。
点评: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词义字义辨析判断。
11.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李白《渡荆门送别》)赏析:“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汇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赏析: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这里的“圆”字与前面的“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难以言其妙处。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
C.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赏析:这是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以“异”字统领,突出塞外与中原地区秋景的不同。
D.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这两句诗描写出诗人的“手掌”终于摸到了“一角依然完整”的土地,那里就是没有被日本帝国主义践踏的解放区。
可是由于祖国的大片土地已被日本帝国主义所占领,因此,诗句在感情表达上,依然是忧郁的、冷色调的,表达出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说的情感。
答案:D解析:D中感情表达已变成暖色调的,激昂,表达出诗人必胜的革命信念。
点评:从“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等词语便可知道答案。
12.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A.《世说新语》是南宋彭城的刘义庆和他的门客所作,记录了汉末到东晋时期许多上层人物的言谈和轶事。
B.《天净沙· 秋思》的作者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马致远,天净沙是曲牌名,与戏曲的格律有关,秋思是题目,与词的内容与主题有关。
C.现代作家冰心原名谢婉莹,其代表作主要有《繁星》、《春水》、《寄小读者》。
表现童真、母爱、大自然是冰心作品的主要内容。
D.《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编写,与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答案:A解析:熟记《世说新语》的文学常识。
点评:“文学常识”的考查旨在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加深对那些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作品的了解。
它主要考查:(1)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2)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与代表作。
13.根据语境,下列句中加点词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李克强总理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为创业者点赞..:高手在民间,破茧可成蝶。
B.天气预报早晨就有雨,但老天偏偏酝酿..了一整天,到得晚上,才淅淅沥沥落起了雨。
C.专心致志是他最大的优点,上课时任何人进入教室或站在窗口走廊,都不会引起他的侧.目而视...。
D.春天,不知名的小花过一阵换一个颜色,实在是赏心悦目....,小花仿佛知道人们的心意,一直开到秋末。
答案:C解析:C项“侧目而视”意思是不敢用正眼去看,形容拘谨畏惧或愤怒的样子。
用在这里不恰当。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词语的理解与辨析能力。
要想正确的运用成语,必须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
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词义的范围、词义的轻重、感情色彩等。
14.对《山坡羊·潼关怀古》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元散曲,“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题目,作者是元代散曲家张养浩。
B.“聚”和“怒”写出了山河的动态与灵性,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悲愤伤感之情。
C.“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道出了全文主旨,揭示了统治者压迫人民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