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多人傻的音响发烧友—音响界十大谎言
音响购买的十要十不要(编外篇)

音响购买的十要十不要(编外篇)十一、要耳朵收货,不要耳边风老烧一般都有一句口头禅“耳朵收货”,意思很简单:自己听过才做数。
耳机或相关产品盲阻(不听就买)的人很多,因为体积小,价格也不太贵(相对音响而言),转手出二手啥的也容易,亏得不会多。
但音响不一样,出二手亏得很多,出二手相对也不容易(贵价器材,对于便宜的有源,可以忽略)。
所以,自己一定要去听一听,毕竟几千万余元(有些甚至更贵)的东西,买回来不合心意真的有时想砸的心都有。
最好的一个办法是找到有自己心宜音响的烧友,到烧友家听到的效果是最有保障的,环境也差不多。
合适就拷贝一套,少走很多弯路。
路费通常不是事,被网上毒文忽悠买回来想砸的话,那损失远远比路费要多得多。
去音响店呢,最大的一个事是销售员的贴身推销。
这种耳边风真别听,很多销售最擅长的事是踩别人再抬高自己。
这类话直接打断最好。
不要不相信自己的耳朵,那些销售大多比你还不懂。
那怕是菜鸟,你的耳朵跟别人也是一样的(聋子或老头子除外),好音响一样是会让你舒服和肾上腺素上升的。
十二、要用顶尖录音试音加多比较,不要听什么就用什么试音加冲动在选择音响试音时,很多人习惯使用自己平时经常听的音乐。
当然,用自己熟悉的音乐也基本是对的。
但是,如果自己平时就听听普通的流行音乐,尤其是录音并不算很发烧的mp3格式。
那么用来试音的话,很容易导致误判。
甚至差的音响听起来更好的可能也很大。
那么,哪些唱片会比较容易试出音响的好坏呢,找各大榜单,如刘汉盛榜、TAS榜、企鹅等都行,拿些最牛的录音碟。
当然,笔者曾经推荐了100张发烧录音专辑,里面有人声、JAZZ、轻音乐、古典、电影音乐等,都是又好听又发烧的那种,推荐各拿几张CD(或下载最好的无损)。
听熟悉后到试音的时候用,一般以人声、JAZZ、古典、电影音乐各一张,花几分钟还是能基本识别一套器材的表现了。
另外需要注意:JS那里的试音唱片大都是典型的味精碟,此类碟的最大特征就是让一般的音响都好听,最好不要用来试,嘿嘿。
烧友玩过N款音箱后,总结的发烧心得

烧友玩过N款音箱后,总结的发烧心得男人有几样东西不能碰,有人说是“黄赌毒”,也有人说是音响单反,也有人说古玩字画,而我到是觉得如果一个人有足够的理智,或者说是自控能力,那么他即便是玩这些(犯法的事不能碰),也不会沉迷,就像是我对玩音响的理解一样——小烧怡情、大烧伤钱!这几年我从一个音响菜鸟,成为一个对音乐和音响有一定心得和鉴赏能力的老鸟,从美声LX2,再到KEF code2,到现在的天弦UE,虽然都不是什么昂贵的器材,但却让对音响和发烧有了全新的认识,而在这个坛子里面得到过很多DX的帮助,一直想在论坛上写点什么,奈何一直懒,拖到现在,是时候交一份功课,一来可以给像我当初一样的菜鸟一些意见,二来算是给自己一个总结吧!小烧上路交学费,迷信“国外大牌”当决定买第一套HIFI音响的时候,真的觉得这很疯狂,一是自己离发烧很远,二是自己还是白纸一张,也不知道买什么样的音箱好,但听周边的人都说,要买大牌,要买国外货,我对此深信不疑,觉得国外大牌箱子,那肯定好啊,经过一翻考察,拖人花了五千大洋买了美声LX2书架箱,功放是朋友器材升级后,淘汰下来的建伍ka99,直接送我了,算是完成了HIFI的第一步,心里忒美!也没对比听过其他的HIFI器材,开始的时候也听不出来有多好,感觉是挺带劲的,后来泡论坛时间长了,看大家晒的器材,所说的什么脱箱感、空间感之类的东西怎么感觉不到呢,莫非是器材的问题?还是我这套系统有什么问题,于是乎网上恶补HIFI知识。
泡论坛,看音响杂志,去音响展,看看到底是哪的问题。
最终综合起来考虑有可能是功放和音源的问题。
于是跟朋友借了他的斯巴克265 Ai合并级功放和Dantax CD试了下效果,仔细听了下赵鹏、蔡琴等几首歌,发现没什么太大的区别,第一次有点对“国外大牌”产生了怀疑,于是网上搜了搜,原来美声这个品牌已经被国内某公司收购,生产也都在国内了。
这莫非就说传说中的“假洋鬼子”....看来得换换音箱了!默默低烧矢志不移,苦心人天不负虽然被“假洋鬼子”伤害,但我内心还是觉得要国外货就是好,只要买到正宗的大牌,音质一定会好的,但买什么品牌的音响心里还是没谱,慢慢碰。
关于“音响十大谎言”,从“哥德巴赫”和“雨滴速度”谈线材等问题,阐述观点(完)

关于“音响十大谎言”,从“哥德巴赫”和“雨滴速度”谈线材等问题,阐述观点(完)看到【强文翻译】- 《音响界的十大谎言》!!!一文,/read.php?tid=688183 正巧有空,谈谈自己的见解一、关于“线材谎言”我不太同意作者的观点。
对于线材问题,我向来反对愤世嫉俗地以类似“骗钱”之类词汇一言以蔽之。
线材对于普通发烧友来说,最大的现实意义是什么?——“调音工具”。
有一定可以肯定:贵的线材未必比比廉价的线材更适合您手中的系统,只选对的,不选贵的。
关于到底是“改善”还是“改变”这也是“线材有用论”和“线材无用论”争论的中心议题之一,我简单阐明观点1.从“音质”角度看,因为其本身至今并无客观定量标准,所以线材对音质产生的“改变”是绝对的,是“手段”;而“改善”是一种相对的、主观的结论,是“目的”。
使用线材归根结底是“通过线材让声音去接近听者的喜好”,调好了,线材和系统很搭,因为线材这一环节带来的“改变”让整个系统发生了“改善”;配合得一般或者调不好,线材和系统不搭,那就是毁誉参半,甚至劣化、负面影响更多。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线材有用论”更多是强调线材能够作为一种调音工具来改变系统的最终声音表现,它确实可以影响到声音,如果用的好了,是有可能获得改善的,扬声器和音源的能力获得最大程度的释放。
2. 从线材制造商角度看,低价、平价,高价所投入的成本和市场定位是有着差距的。
AQ低档的眼镜蛇,几十美元的价位,对于美国这样一个产业工人4W美元年收入的国家,它只能提供一种不难听,基本平衡,信息量也有的水准,买回家后让系统正常运转起来,其核心价值就是传输信号,听个响;平价可以用到一部分技术,让各种型号的产品具备该品牌的音色特点,中档产品大家都负担得起,特点和缺陷共存,所以它们才是最有玩头的一类,它给发烧者一个发挥的平台,在音源、放大器、扬声器三大件基本确定的情况下,尽力发掘系统特点,同时掩盖其缺陷,获得一个平衡、音色还原自然准确、分析力层次感兼备的系统,“只买对的,不选贵的”这话主要就是针对中档产品。
音响购买的十要十不要(上)

音响购买的十要十不要(上)小文是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给有意购买音响的朋友一个选择的思路。
本文的另一个出发点是音响是买来听音乐用的,而非用来看电影玩游戏之类。
所以,如果你的用途不是以听音乐为主,大可不必遵循。
另外,事事有例外,真正选择的时候也不必过于拘泥。
一、要2.0音响,不要2.1音响就听音乐而言,这条基本上是公认的黄金定律了。
2.0的音响,通常会更适合于音乐的重播。
主要原因是2.0的音响,高中低频衔接会更加自然,尤其是中频会更容易做好。
而对音乐重播更言,中频才是最重要的。
对低频而言,2.0的音响比较容易得到有质感的低频。
而2.1的低音炮由于放在地上,又是使用的大口径喇叭,低频很容易没有解析和弹性而只有量感。
对看电影来说可能反而会感觉过瘾的话,对欣赏音乐而言,只会有害而无益了。
二、要性能,不要外观和功能首先要说的是,这里的不要只是不要过分强调外观和功能。
也不是说功能多的音响就一定不好,这类产品市面上也有,还不少。
可惜很遗憾,极少有能跟性价比挂钩的。
原因很简单,所有这些东西都是有成本的,不管你用不用得着,你都得为此付钱。
功能多的产品厂商的定位通常就是以实用为主的,在音质上或多或少会有妥协(不作妥协的价格也不便宜)。
这类产品市场竞争比较大,相应的营销费用高,通常并不便宜。
音响界有一句名言就是“多个香炉多个鬼”,功能多了,要想得到更好的音质,就会更为困难。
别的不说,光线路之间的各种干扰就很难解决。
个人建议呢,选择音响时多关注音质和价格,至于功能吧,够用就好了。
外观嘛,好看当然重要,不过如果音质够好,工业品外观你也觉得好看的。
三、要小喇叭(箱子),不要大喇叭(箱子)很多刚入门的烧友在选择音响(音箱)都有一个心理,认为喇叭8寸的效果一定好过6.5寸,6.5寸的效果一定好过5寸喇叭。
同时希望音箱越大越好,最好是落地。
这种想法看上去是对的,实际上基本是错的!首先要说的是:同样价格下,市面上的音响产品基本上效果是反过来的。
如何识别音箱真假

如何识别音箱真假 现在的音响市场龙蛇混杂,很多的音响水货,假货,山寨货横行霸市,个别的商家 为了利润不惜欺骗消费者,造成了大部分人对整个音响行业的误解,下面教大家几招 如何识别音箱假货,以及在选购音响方面的知识。
一、水货、贴牌
在市场当中,能看到贴有"商检标志"的音响产品几乎凤毛麟角,纵使有也不代表是 真的。大约有5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贴牌货,40%的水货充斥在市场中,你的眼睛够亮吗?请注意:包 装的质量要好,印刷要清晰,产地一定要明确,做工是否精良。好的箱子做工是非常 精细的,尤其是木质音箱,木纹清晰有条理。 二、广告 因为很多国人对广告很迷信、盲从,于是就有大量的厂商、甚至名牌企业在广告 上大做文章,误导消费。这样,市场上就出现了什么"数码电视"、"数字化彩电"、"hiend功放"、"hi-end音箱"等等。不管广告做的多么的厉害,归根结底,我们还是需要 看的是音箱,现在的广告有钱随便做的,所以并不要完全的相信广告。 三、价格 音响市场的价格并不像手机、电视等电子产品那么透明化,所以有部分商家打出 低价的口号,卖的却是一些低档的假货音响。在这里提醒大家,一定要小心商家的价 格陷阱,不要一看到价格便宜,就直接去买,一定要先看看大家的评价,在亲耳试听 下效果如何,这样才可以保证即买到便宜实惠的音响,又不至于买到假货音响。 以上资料由深圳市一禾音视频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HiFi毁一生”,从入烧到退烧你需要入手的音箱都在这了

“HiFi毁⼀⽣”,从⼊烧到退烧你需要⼊⼿的⾳箱都在这了近两年,多媒体有源⾳箱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势头很猛,随着⽤户对于⾳质的追求越来越⾼,进⼀步推动了中⾼端有源⾳箱市场的发展。
在今年7⽉中旬的时候,我们曾针对⽬前中国有源⾳箱市场的发展现状发起了⼀项⼩调查,主要是为了了解当前中国消费者对有源⾳箱市场在各类问题上的真实看法和诉求。
有趣的是,在围绕产品展开的相关问题上,有⼀项投票结果让我们感到很意外:⽹友对桌⾯HiFi⾳箱的关注度,远远⾼于蓝⽛⾳箱、AI智能⾳箱和电视⾳响,甚⾄⽐传统桌⾯有源⾳箱的关注度还要⾼出22个百分点,以51.6%的投票数⾼居有源⾳箱类型关注榜⾸位。
这样的结果也反映出,⽤户对于⾳质的要求⼀直都处于上升趋势。
对于⼀款⾳箱来说,只有⾳质好,才能真正打动⽤户的⼼。
然⽽,⽬前市⾯上的桌⾯HiFi⾳箱种类繁多,但绝⼤多数消费者⼜没有条件去试听每⼀款⼼仪的产品,所以经常会为⼊⼿哪⼀款⾳箱⽽苦恼。
当然我们也早已发现这⼀问题,所以今天借着这个机会,我们将按照从⼊门发烧到⾼端HiFi系统的进阶顺序,由浅⾄深地为⼤家推荐值得⼊⼿的精品。
不论你是初烧⾳乐爱好者还是多年的⽼烧⽤户,相信都能在今天这篇精品推荐中,找到属于你的那款桌⾯HiFi⾳箱。
—1—初烧⼩⽩怎么选?千元国产精品给你好听百元价位经典之作:惠威D1080-IVB书架⾳箱对于那些刚刚步⼊初烧阶段的⾳乐爱好者来说,他们⼿上或许没有太多预算,但同时⼜希望能够提升⾳乐体验。
其实⽬前这类⽤户的数量相当庞⼤,他们也代表了⼤多数普通⾳乐爱好者对影⾳娱乐体验的需求。
所以针对这部分⽤户,我们今天推荐的第⼀款产品是来⾃于惠威的D1080-IVB,它是惠威D1080经典系列的⾼端升级版书架⾳箱,于2016年上市,售价860元。
惠威D1080-IVB书架⾳箱单元⽅⾯,惠威D1080-IVB使⽤20mm⾦属球顶⾼⾳单元,中低⾳单元则使⽤了惠威经典之作--M200MKIII的5英⼨中低⾳单元,中频饱满醇厚,低频下潜有⼒。
汽车音响改装的十大误区

汽车音响改装的十大误区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升,汽车保有量的不断上升,对车内的享受当然也变得追求化,细看当今的汽车后级市场,有改车身颜色的,改车内饰颜色的,改动力的,改音响的等等。
而在这中众多的改车中就以音响改装最为火热,从简单的加一对高音头或者是换一对喇叭到全车的音响系统全部从新设计。
从几十块到几十万费用的的音响加装改装都见证着音响已经成为人民在驾驶车辆时的必须品。
那么是不是什么样的音响都可以呢华成汽车音响旗舰店提醒各位车主,一定不要盲目的进行改装,一定要找寻,专业的机构,才能享受到超好的效果。
下面谈谈当今汽车音响改装的十大误区。
十大误区之一:车主普遍认为在车上喇叭装的越多,音响效果出来更好。
喇叭越多,音响效果就越好。
这是现在很多车友都普遍认为的一大误区,其实不然。
在音响当中喇叭的数量和音质的效果是没有等比关系的。
喇叭的数量在于精而不在于多,只要各个喇叭单元的岗位对了,音质自然就出来了。
喇叭多只会破坏掉整个音场的效果。
十大误区之二:按车子的原车位安装,改装不留痕迹。
请大家分清楚什么是改装改,就是改动,改变的意思。
特别是现在有些车子有些本来就没有高音的,这样的车难道我们就单单只换个中低音喇叭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吧。
而现在最常用的改装方法是,为了得到更好的音场效果,通常都会把高音倒模在A柱上,因为高音是有很强的指向性的,而且穿透力弱,所以把高音改装在A柱上是很有必要的。
其实现在的店家在倒模上基本都是为车主做义务的,因为倒模一对A柱最少也要花6小时以上,而且技术要就相对较高,而改装店家为了能让音响的系统更好的发挥出效果都是只收回点材料费。
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是做的非常好的。
真正的雷锋精神,而且还没有写在日记本上。
十大误区之三:线材是不值钱的。
线材是不值钱的,相信这句话改装店家都听的不少吧。
其实现在的线材只要去想想,现在的铜多少钱一斤就可以知道线材值不值钱了。
在电源线上,只要是稍微好点的线都要好几百块一捆,而且才有那么的10来20米。
音响发烧友都是些什么人?音响发烧是否真的很烧钱

音响发烧友都是些什么人?音响发烧是否真的很烧钱音响发烧多年,接触过不同的发烧友。
发现发烧友群体可以分为很多派别的。
不一定很烧钱,也有特烧钱的。
和各自的目的玩法有关。
大致上可以分为四类人,第一类人属于技术人员出身或叫理科人,或许不能说所有设备工作原理都懂,但基本的原理还是知道的,属于理性发烧的群体,音响对这类人来说就是听音乐的设备,也有可能是学习巩固理论知识的载体。
音响商最不喜欢的就是这种客户,因为哪个东西重要要花点钱哪个东西不重要不需要花太多钱都很清楚,有想法自己就DIY上了。
另外就难免会跟其他发烧友(以下第二类)科普一些知识,会影响音响商。
这一类基本除了买碟和基础设备,还真没花多少钱,倒是很花时间。
不过乐在其中,偶尔还能学到新知识。
谁叫音频信号是那么复杂呢。
这类人一般在技术论坛上比较多发言,不怕理解错,因为讨论有益。
第二类,不懂技术,甚至有点道听途说,购买设备又不想花太多钱,这类在音响发烧这个小众市场内存量最多,商家虽然不大喜欢但也很在意,因为卖给他们设备可能真不赚什么钱(相对),但胜在换机快,基本在中低端折腾,小书架,小功率功放,经常会做冤大头买一些高端品牌的换壳低端设备,比如德国MBL3万几的CD机,但其实是一部两千的马兰士换个壳。
偶尔被忽悠一下还能花大半套设备的价格买条对设备没提升但心理很满足的电源线或其他摆摆样子的小配件。
骨子里认为是贵的一定好。
这类人最大的愿望就是成为后面谈到的第三类发烧友。
这类人一般在网上会晒他们能接触到的贵价器材。
第三类,土豪级别,同时真爱音乐,这类发烧友真的喜欢音乐并愿意为好声音埋单,同时认为与其浪费时间去了解技术问题,不如直接花钱了事,器材听到哪个说好花钱就行,商家很喜欢这种客户,豪爽。
一般也是一些成功人士,10万买对喇叭线眼睛不眨一下。
天然认为低价的东西一定不好,哪怕实际对比下低价好于高价依然会选高价,因为在这类发烧友的经历里,价格和价值是等同的。
所以你发现什么价格不高又真的不错,性价比超高的东西千万别推荐给他们,他们会看不起你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多人傻的音响发烧友—音响界十大谎言引用林肯(Abraham Lincoln)的名言:你可能在某些时候愚弄了一些人,但不可能永远地愚弄所有人!这句话似乎用于Hi-End音响十分适合。
我真的很怀疑,现在的人似乎比我年轻时代的人更好欺骗。
我们不会往我们的鞋子里放磁铁。
Police也不会用通灵术来寻找失踪的人。
自希特勒之后不再有国家元首聘用占星家。
我们绝大部分人都毫无保留地相信科学。
当Hi-Fi的时代来临之际,Paul Klipsch,Linclon Walsh, Stew Hegeman等等工程师是我们的音响资讯的来源。
那些不知道e的x次积分为何物的无知怪异的评论家依旧活在黑暗的未来。
在现有的知识图谱里,今天的音响科学比起最初的年代,明显进步多了。
在时代的这端有不少精明的从业者却远比奠基者出类拔萃。
然而在黑暗的那端,一个无知迷信和欺诈的时代却掌握了统治权。
为何和如何会这样,已经在我们以前出版的文章中有完全的阐述。
现在我们就重点说说那些容易使人掉进陷阱的谎言。
1. 关于线材的谎言逻辑上不应以此谎言来作为开头,因为线材属于配件,不是主要的音响部件。
不过这却是最巨大、最卑鄙、最令人气愤、最侮辱人智慧的谎言,而且还是发烧领域中最骗钱的谎言。
所以我必须把这个放在最前面来说。
这个谎言就是:高价喇叭线和信号线比标准或一般的线材有更好的声音。
这个谎言已经在阳光下被诚实的权威人士一次又一次地戳穿、耻笑和驳倒。
但许多无辜者却无从分辨。
最简单的事实就是:阻抗、感抗和容抗这三个线材的参数,是唯一能够影响在声波频率范围内的性能的参数。
信号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被天价线材还是被便宜线材传送着。
当然,你还要为一个做工良好的插头、屏蔽处理和绝缘处理等等付出一些代价,以保证线材能够可靠和稳定工作。
还有就是你要注意线材不宜过长,避免阻抗过大,信号衰减过多。
然而,在基本的导电性能中,一对优质的衣架刮掉两端拉直后,一点也不比价值2000美元的神奇线材差。
18美分一尺的16号电灯线也是如此。
天价线材是电子消费品中的一个最大的骗局。
看到几乎所有的音响出版物都胆怯地向线材商投降,真的令人感到沮丧。
2. 关于电子管的谎言这个谎言也是属于周边问题,因为在这个硅时代,电子管已经与主流不相干了。
在Hi-End音响市场里,这是一个普遍深入的谎言。
数一下高端音响杂志里面的胆机广告的页数所占的比例,难以置信啊,但事实就是如此。
当然,里面的观点就是:在音响应用中胆机比石机更高级。
你可别不相信哦。
电子管对于大功率无线电发射和微波炉等来说是非常合适的。
不过,在这个时代的转折点,对于某些产品来说则不是这样说。
例如:功放、前级和CD机DVD机等。
那电子管有什么问题吗?没有,真的……镶金牙有什么问题吗?那怕是门牙?没有,这只不过是另一个较具有吸引力的选择而已。
在一个音响设备里,电子管能够做到的,晶体管也同样能够做到,而且可以做得更好,代价更低,可靠性更高。
即使是世界上最好级别的胆机放大器,失真度也比同等级别的晶体管放大器要高,而且在机子寿命期中,胆机需要的维护更多(更换管子,调整偏置电压等) 那些8瓦特单端三极电子管放大器这种白痴设计就不算在内了,因为他们没有相似的晶体管设计相比较。
关于胆味,这种故意的染色,晶体管系统也能够很容易模仿这种失真的声音,如果设计师想要这样做的话。
当然,确实存在一些久经世故的音响设计师会考虑使用电子管,不过这种少数的又成功的特例难以园那些劝你购买陈旧技术的电子管商人的谎言。
3. 关于反数码的谎言你可能经常听到有人说:“数码声比模拟声差太多了。
”“数码化音频就像一幅粗劣,由一个个粗点组成的报纸图片。
”“奈奎斯特采样定理完全行不通,那个CD的44.1KHz的采样率不能够解决极高频段的问题,因为只有那里的一个周期仅有两三个采样点。
”“数码声音,即使在最好的状况下,也会发干发刺。
”诸如此类,等等。
这实属无知胡言和故意误导。
谎言在主流中很少得到支持,因为数码科技已经获得了完全的认同。
不过这个谎言却依然在一些音响世界的非主流,未获重生的Hi-End音响沙龙和各种各样的刁偏的听音室里流传着、延续着。
最可笑的反数码谬论的表现竟是:喜欢LP多于CD,而不是喜欢模拟母带多于数码母带。
模拟母带与数码母带之间的争辩还未知谁胜谁负。
吱吱声、噼啪声、爆豆声胜过背景宁静的数码信息坑?这是一个对客观事实的变态抗拒。
这里有一些读电子工程二年级学生也能给你证明的事实:数字音频是百毒不侵的,但模拟音频永远做不到,0和1在信号路径中决不会像模拟音频那样被改变。
即使是今天音响发烧中最低端的44.1KHz的采样率。
也能够分解所有的声音频率,不会引起任何音频范围内的信息损失。
那些两个采样点如何能够还原20KHz的疑问是幼稚的曲解奈奎斯特采样定律的行为。
至于为什么有些模拟录音听起来更好呢,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录音师的功劳。
在麦克风摆位,声音电平,平衡度和均等化处理上做得很好。
还有就是录音的地点非常符合听觉声学。
某些早期的数码录音也确实是硬和刺。
但这并不是因为它是数字音频,而是工程师还在以模拟方式思考,修正预先估计但其实不存在的损失。
当今最好的数码录音是有史以来最好的录音模式。
公平起见,我们必须承认最高技术的模拟录音和最高技术的数码录音师可以相媲美的。
尽管如此,在专业领域里模拟录音的拥护者已非常希少。
4. 关于听音测试的谎言本刊的普通读者都知道如何反驳那些对ABX测试持相反意见的老烧的谎言。
大致的方法如下:ABX 方法需要A设备和B设备在电平匹配度在正负0.1dB内(很多人听过LP与CD的对比后认为LP音质较好的,其实就是上了电平匹配的当),你可以随意听A和B,你想听多久都行,如果你认为他们有不同,你可以要求听X, 而X其实就是A或者B的其中一个(这是由双盲系统随机决定的),允许你随时对A/X或B/X进行比较。
随意多少次都可以。
然后决定X=A还是X=B。
因为如果是完全靠瞎猜,命中率会在50%左右。
为了统计的正确性最少要测试12次。
(16次更好,20更加好)。
没有比这个更好的科学方法来测试你是在听不同的东西还是在听同一个东西的了。
那些偏执的烧友会告诉你双盲测试完全行不通,因为每个人都知道Krell比Pioneer 好声。
但如果他们在双盲测试中无法分辨的话。
那么ABX方法就会被认为是行不通的,这就是他们的理论。
如果每个人都知道Joe比Mike高,但如果他们测出身高都正好是5尺11又1/4寸的话,那么尺子肯定有问题,是吧。
最通常的反驳意见就是:ABX测试方法压力太大,如果你说:让我们来看看你能听力有多好吧。
他们也许会说,没时间,因为要测16次。
或者说所需太多的设备等等。
教你一个方法如何揪出一个反对以及混淆ABX测试的伪君子:如果你问他们相信其他AB测试的方法吗,他们可能会说相信。
然后你问他到底靠什么办法分辨:1.用不同的电平?2.还是偷看?然后你就等着他们如何恼羞成怒吧。
5. 关于负反馈的谎言在放大器或者前级中使用负反馈?太糟糕了! 完全没有负反馈?真不错!这种误导被广泛地流传着。
负反馈其实是一个在电路设计中很有用的工具。
它能够减少失真提升稳定性。
只有在晶体管放大器设计得的铜器时代,早在60 70年代,负反馈的使用不得当,效果很不理想,而且会遇到很多问题。
这就是迷信无负反馈的起源。
在80年代初期Edward Cherry和RobertCordell在质疑的阴影之下,使其真相水落石出。
负反馈只要严格遵守其基本准则来使用,完全是有利无害的。
时至今日,现在的那些唯无负反馈至上者,要么是撒谎,要么是无知的。
6. 关于煲机的谎言这是一个被广泛地反复地宣传的谎言,使你相信各种音响设备甚至线材,煲机一段时间后,例如一天,一个星期,一个月后,声音会更好。
这纯粹是屁话。
开机后电容会在几微秒内充电,因温度不同产生的偏置电流也会在数分钟内稳定。
在一个设计正确的放大器或者前级或者CD 机,它的开机第一小时的表现和使用1000小时后的表现,是没有分别的。
至于线材就更不用说了,讨论它是玄学,而不是科学。
不过,喇叭等设备的确是需要一段时间运作以达到最佳表现的,这是因为它们是有运动构造部分的,是需要外力驱动的机械设备。
这跟汽车的引擎和活塞等是一样的道理。
但这并不意味一个好的喇叭刚开箱的时候声音就会很差。
打个比方:一部才开了10公里的新车,会很不好开?会比旧车差很远?7. 关于双线分音的谎言即使老烧也有不少人掉进这个陷阱里。
音箱制造商则是设置这个陷阱的参与者。
他们会告诉你双线分音的效果是跟双放大器分音的效果一样的。
甚至有不少音响界德高望重者向这份利益的大餐卑恭屈膝,向市场的现实投降,他们应该感到罪过。
而事实上:双放大器分音在某些情况下是有意义的,即使是使用被动式分音器。
但双线分音则纯粹是骗人的巫术。
如果你把一对喇叭线的末端接在另一对喇叭线连接的地方,在电子原理上完全没有改变,物理学称之为叠加定理。
叠加定理规定:在整个网络同时施加许多电压期间,流过线性网络中某点的电流等于各个电压单独作用在该点产生的各个电流分量之和。
类似地,在同样条件下,任意两点之间的电压等于各个电压单独作用在该两点之间产生的电压之和。
无论是音响销售员和音响发烧友,只要谁能够证明出相反理论的话,都应该去获得科学奖项和学院荣誉。
不过我们也得公平地说一句:双线分音其实也并无什么害处,只不过它其实并不能起什么作用而已,就好比在鞋里面装一块磁铁。
8. 关于电源处理器(俗称清水电源)的谎言这个标题所要说的话,都在Bryston的产品手册里面都说了:所有Bryston放大器的电源供电方面都包含了一个精心设计的高质量专用电路,以防止无线电波,线路穿刺和其他电源线等问题。
Bryston的功放不需要特别电源处理器,只需要把插头直接插到墙插上就可以了。
他们所说的这些,其实也是所有设计优良的放大器所具有的特点。
他们可能不一定跟Bryston具有相同的PSRR和性能。
不过他们做到能够直接插到墙插上而不需要其它特别的电源处理。
如果你能够买得起一个高价的电源处理器,你也可以买得起一个设计优良不需要特别的电源处理的放大器。
电源处理器对你毫无作用。
(请注意,我们不是在谈论给电脑设计的浪涌保护设计的开关电源,它们可比Tice 音响魔盒便宜得多,而且它们会比这个音频设备受到更多的电源干扰,例如打印机等外围设备)关于“干净”电源,其中最大和最愚蠢的的谎言就是:你需要一个特别设计的高价电源线来获得可能是最好的声音。
所有额定处理内部交流电压和电流的电源线的性能与其他电源线都一样,天价电源线是一个欺诈,你的音响电路并不知道,也不需要关心在变压器的交流端用什么电源线。
它们所需要关心的是直流端所需的电压和电流。
想想吧,你的汽车需要关心用什么管子来给它加油吗?9. 关于CD处理的谎言我们暂时把思想回朔到聚**年代,当我们用各种神奇的液体喷撒在LP 碟上的时候,会产生一些提升回放的效果,其实是喷出来的气压清理掉某些凹槽中的残渣从而减少底噪与失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