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哲学原理
高二《哲学》基本原理及方法论(好用)

高二《哲学》基本原理及方法论第一部分辨证唯物论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原理内容]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②无论是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还是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它们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这种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性,就是物质性。
③整个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方法论]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即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根据客观事实,决定我们的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等主观的东西。
2、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推动人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从而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歪曲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从而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客观事实决定我们的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等主观的东西,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另一方面,要充分重视和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用正确的思想和科学理论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规律是客观的原理[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不可抗拒的,还表现在它是不可创造和消灭的。
[方法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规律观,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
4、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原理[原理内容]①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③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人们办事情的过程,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而要把事情办好,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高二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总结

高二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总结第一课原理与方法论:(辩证唯物论)1.物质决定作用原理及方法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这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2.意识反作用原理及方法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这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补充)自然界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考试时最好用第五课——1 )自然界是客观的。
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人类意识产生后,自然界及其规律仍然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而存在。
这要求人必须尊重自然界及其规律的客观性,否则要受到规律的处罚。
①人能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和改造自然物,(向自然索取,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是人的本质能力的体现,但是人在自然面前不能随心所欲。
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②人类改造自然,开发资源,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开发和治理环境。
5.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原理及方法论:(1)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离不开运动,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运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观点,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这要求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要坚持物质和运动密不可分,善于在事物的运动中去认识事物,把握规律,使自己的思想适应变化了的客观情况,按变化了的客观规律办事。
既要反对唯心主义,又要反对形而上学观点。
Eg.“刻舟求剑”6.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这要求我们即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
高二政治名言警句体现的哲学原理

论物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1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
2 .气者,理之所依也;子不语怪、力、乱、神: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3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4 .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违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
5 .按图索骥: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6 .画饼充饥: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没有认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7 .掩耳盗铃: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违背了物质的客观性。
8 .智子疑邻: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
人们必须以站在正确立场观察事物。
910.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11.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2.审时度势: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13.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惩罚。
14.目无全牛;庖丁解牛:把握客观规律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5.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把革命精神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16.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7“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体现的哲学道理是:人们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客观事实的评论也会不同。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受到主观因素的制约。
18我国南北朝时期的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
体现的哲学道理是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高二《生活与哲学》原理方法论概括

A.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
B.重视部分,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发展
发展的观点
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途径)
A.对未来充满信心;B.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状态)
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
要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和方法论
原理
方法论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坚持实践第一,积极投身实践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要以先进的社会意识为指导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要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指导。
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选择。
高二《生活与哲学》原理方法论概括
总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涵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三个部分。
辩证唯物论原理和方法论
原理
方法论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高考政治 哲学原理总结(选修)1

高二年级政治期末复习哲学基本原理(选修)高二政治组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部分。
一、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包括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一)辩证唯物论(课本称呼: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五课)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3.规律具有客观性与普遍性,要求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同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怎样做到从实际出发?①要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④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辩证唯物论核心词:物质、意识、规律(二)认识论(课本称呼: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六课)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要求我们立足实践,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推动作用。
要求我们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2.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是客观的,要求我们坚持真理;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高二政治哲学知识要点

高二政治哲学知识要点哲学是高二政治必学的内容,有哪些知识要点是需要学生掌握的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二政治哲学知识要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政治哲学知识要点(一)1.物质的概念: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放映的客观实在叫物质。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也是根本特性、本质属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有了人脑不一定就有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存在。
3.意识能动作用包括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和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两个方面。
4.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主观因素:立场,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知识构成。
5.①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②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a.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b.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③怎样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a.反对主观主义;b.要坚持全面地、整体地、发展地看“实际”6.主观和客观“具体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符合当地的实际,主观和客观“历史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符合当时的实际。
7.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湿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二者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展开的。
高二政治哲学知识要点(二)1.物质意识辩证关系?答: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促进,错误阻碍.2.一切从实际出发含义及重要意义?答:即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它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的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是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出发点.3.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基本派别?答:基本问题即物质意识的关系问题,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高二主要哲学原理

高二主要哲学原理辩证唯物论1、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原理内容: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2、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正确地反映物质,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正确的意识能推动物质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另一方面要重视精神的力量,处理好主客观关系。
4、自然界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方法论:我们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在改造自然过程中,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5、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原理原理内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规律是客观的,客观规律制约着主观能动性发挥。
方法论:我们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唯物辩证法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
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和条件性原理原理内容: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方法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必要的联系。
3、因果联系原理原理内容: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
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之中。
方法论:要求我们根据原因预见结果,根据结果探究原因,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4、发展的观点原理内容: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把事物如实地看作一个发展的全过程;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高二哲学原理-方法论总结

方法论: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和优化趋向。进 一步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从整体出发,统筹考虑、优化组合。
九、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原理:一切事物都处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
原理:矛盾是普遍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事物发展的始终。(事 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全面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 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原理: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பைடு நூலகம்面都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 殊性是事物千差万别的根本原因。 方法论: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一刀切”、“一风吹”。
统进
十、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方法论:坚持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
原理: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方法论:注重量变的性质和方向,对于积极的量变要积累,对于消极的量变的要 防微杜渐。
原理: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会发生质变。 方法论:坚持适度原则
八、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 方法论: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 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原理:部分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的过程中处于 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务和服从于整体。但是,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 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还会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 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不能只重视整体的作用,同时还要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使整体 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哲学原理总结辩证唯物论(5个原理)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
整个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方法论: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要求人们在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中必须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
2、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原理:内容: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3、意识的能动性原理:内容:一方面,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和特征,而且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另一方面,意识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规律的客观性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表现在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
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蛮干的主观主义。
5、规律性客观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有所建树,就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制约,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的实际条件出发,还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要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是相统一的。
)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2个原理)1、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的根本动力、检验的标准和最终目的;认识(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阻碍作用。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思想僵化。
2、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内容: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人的认识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反复的过程。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唯物辩证法(15个原理)1、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事物的联系又是客观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改变条件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2、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原理: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区别:第一,二者的内涵不同。
不应把事物及其过程与构成它的部分等同起来。
第二,二者地位与功能不同。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当部分以合理、有序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理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体的功能就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力量削弱,甚至相互抵消,整体的功能就会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联系:二者不可分割,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
‚二者互相影响,整体处于统率的决定地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反之,部分也制约整体,有时关键部分的性能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ƒ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方法论:既要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又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3、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
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弄清事物在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阶段;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5、矛盾普遍性原理:内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
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反对一点论。
6、矛盾特殊性原理:内容:矛盾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7、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总和同类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总要服从这类事物的一般规律,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要一分为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8、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原理:内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但次要矛盾反过来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9、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原理:内容:矛盾主次方面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
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10、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内容:所谓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个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所谓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个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紧密相联的。
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离开两点谈重点或离开重点谈两点,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我们应该在认识和解决问题时要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11、量变和质变辨证关系原理:内容: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首先都是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备就没有质变的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当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会引起质变。
事物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这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
方法论:我们应该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客观事物质变创造条件;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坚持适度的原则;12、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内容: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
方法论: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既要坚信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对前途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勇敢地迎接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挫折。
1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原理: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最根本的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孤立的、静止的、片面地看问题。
方法论:要在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努力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逐步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切忌用孤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2个原理)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内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首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其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重大的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承认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同时得视社会意识的能动反作用。
自觉地树立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
2、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内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①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②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应做到①相信群众②依靠群众③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