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哲学原理方法论总结
高中政治2024届高考复习《哲学与文化》哲学原理方法论总结

高考政治《哲学与文化》哲学原理方法论总结一、辩证唯物主义(第2、3、4课)(一)辩证唯物论【唯物论】(物质观、意识观、规律观,共9条原理)(第2课)1.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方法论]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即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要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2)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
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6.世界的物质性:(自然界本质上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是物质的,人的意识根源于物质。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定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
7.自然界物质性: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方法论]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8.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方法论]要坚持物质和运动相结合的观点,反对脱离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脱离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完整版)高中政治哲学原理及方法论大全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核心内容:物质、意识、规律、主观能动性)原理一物质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正确的意识对物质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方法论】:重视意识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2、物质决定意识【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原理二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
【方法论】:①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②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③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原理三人与自然的原理自然界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
【方法论】:要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原理四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原理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原理五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方法论】:①我们办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②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
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唯意识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原理六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事物的规律。
【方法论】: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完整版)高中政治哲学原理方法论归纳

哲学原理方法论+关键词一、辩证唯物论:1世界物质性原理: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反对:主观主义(主要包括教条主义或者本本主义、经验主义)。
一、辩证唯物论:2、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原理:①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②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世界③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世界,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能够阻碍事物的发展④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使人向上,催人奋进。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①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②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3、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地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
反对:①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②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4、物质与运动辩证关系原理: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方法论:要求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反对:①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②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5、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稳中求进)。
方法论:既要看到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又要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反对:①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②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不可知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6、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
方法论:承认规律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生活》原理、方法论整理

高中必备知识点大全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生活》原理、方法论整理一、辩证唯物论⒈世界物质性原理【原理】世界是物质的:①自然界是物质的;②人类社会是物质的;③人的认识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⒉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⑴物质决定意识【原理】物质是本源,意识是派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⑵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①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追溯过去,推测未来);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⒊规律客观性原理【原理】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方法论】①要求我们按客观规律办事,尊重规律,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②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即发挥主观能动性)⒋规律的普遍性(多数可以和“规律的客观性”原理一起用)【原理】规律是普遍存在的。
【方法论】①要求我们按客观规律办事,尊重规律,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②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即发挥主观能动性)⒌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关系原理【原理】①规律是客观的,客观规律制约着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哲学原理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总结\一、唯物论(辩证唯物论)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物质性原理)(1)原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2)方法论:这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1)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2)方法论:①人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应当尊重、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②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3.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1)原理:①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但是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无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
(2)方法论:①人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②人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③要把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②意识具有能动性,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方法论:①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②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5.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②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
③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人教版高中政治哲学矛盾原理方法论总结

原理方法论记忆一卡通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8个)原理名称对立统一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矛盾即对立统一。
(1)对立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斗争性是绝对的。
(2)统一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方法论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全面的观点看举例(1)对立: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产阶级是统治者、剥削者,而无产阶级是被统治者、被剥削者,两者地位和利益是相互对立的。
性;同一性是相对的。
问题。
反对用片面的(2)统一:它包含两个方面,矛盾双方相互依赖,双方共同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同一以差别和对立观点看问题。
我们要在对立中把相互依赖: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一定条件相互转化:塞翁失马、置之死地而后生、居安思危(1)“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为前提;握统一,在统一中把和。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2)斗争性寓于同一性握对立。
“不是冤家不聚头”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3)矛盾双方既对立又(2)生活中和自己如:对环境资源的保联系最多、关系最密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远护与开发;对传统文切的亲人和朋友,往东变化和发展。
化的继承与创新;经贸关系中的合作与竞争;往也是同自己发生矛盾最多的人。
“同行是冤家”(3)猫和老鼠、鹿和狼。
矛盾双方相互转化原理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我们要积极创造条置之死地而后生件,使矛盾向有利方虚心使人进步向转化,趋利避害。
事事有矛盾:自然矛盾具有普遍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即事事有矛盾;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领域都普遍存在着矛盾。
时时有矛盾:人,从生到死,时时刻刻存在着矛盾。
人们每天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有一部分细胞在死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原理总结整理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原理总结整理一.唯物论基本原理和方法论1.世界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打算意识。
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动身,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
2.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1)人能够能动地熟悉世界: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方案性①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制造性和自觉选择性(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进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进展。
①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整和掌握作用。
昂扬的精神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使人丢失斗志。
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气。
((3)一切从实际动身,实事求是)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①物质打算意识,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动身、使主观符合客观;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方案性、主动制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进展。
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定的、稳定的联系。
①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制造,也不能被毁灭,是不行违背的。
①规律是普遍的,事物在运动变化进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①必需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反客观规律,一旦违反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处。
①人可以在熟悉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依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①要把敬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忱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5.规律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①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求敬重客观规律。
①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熟悉、把握和利用客观规律。
①要把敬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忱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6.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物质和运动是不行分割的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方法论总结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总结一、辩证唯物论1、自然界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在人类产生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方法论:1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2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因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3、物质和运动的相互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3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方法论:1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2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和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错误观点..4、运动和静止相互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区别:二者含义不同;二者性质不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 2联系: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方法论:1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还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2既要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又要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5、规律的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规律;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方法论: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6、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7、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方法论:1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2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8、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方法论:1一切从实际出发2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二、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辩证否定观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普遍的..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2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3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1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2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因此;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4、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2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当各部分以合理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3整体和部分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方法论:1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2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5、系统优化的方法原理原理内容: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方法论: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认识..6、发展的观点普遍性及实质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方法论: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1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2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3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7、量变和质变相互关系原理及方法论事物发展状态原理原理内容: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方法论: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1坚持适度原则;控制量变的限度2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3要重视量的积累;为质变创造条件..8、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和方法论事物发展趋势原理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方法论:既要坚定信心;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和人生道路上的曲折..9、矛盾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即对立统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方法论: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善于全面分析矛盾;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反对片面性、一点论..10、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原理内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方法论: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1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二者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要把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结合起来..1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13、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时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弄清事物的性质..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14、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原理内容: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2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忽略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略矛盾的次要方面..3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抓住主要矛盾;在研究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4反对“一点论”和“均稳衡论”的错误观点..15、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原理原理内容: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它根本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动;因而看不到事物的联系变化和发展..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逐步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三、认识论和实践论1、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实践决定认识理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思想僵化..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内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方法论:1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3、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内容: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3认识具有上升性..人的认识运动不是圆圈式的循环运动;而是波浪式、螺旋式的前进或上升..因此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方法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1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2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5、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原理原理内容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方法论要求我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要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1改造自己的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3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四、历史唯物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和群众史观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起重大的阻碍作用..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方法论:尊重社会实际;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3、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原理内容: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和矛盾分析方法;认识和把握阶级社会的各种现象;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4、群众的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方法论:同群众实践相结合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各自基本内容、地位;原因;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5、人生价值原理原理内容:人生价值包括两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个人的社会价值;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即个人的自我价值;亦即贡献与索取;贡献与索取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方法论:树立正确价值观;在贡献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6、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内容1价值观是人们在价值基础上形成的如何断定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2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①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不同..②价值观不同;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向不同..③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3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与社会有不同的导向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7、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1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就称为价值判断..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选择;就称为价值选择..2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8、集体主义价值观是正确的价值取向原理内容1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2它正确地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3它是我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力量源泉..方法论要求我们①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②要顾全大局;反对小团体主义..③要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9、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原理原理内容在人生价值的两方面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应该是居于首位的;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因为: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方法论①在实现人生价值过程中;将贡献与索取有机结合起来;②利用和创造条件;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聪明才智;发扬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顽强奋斗精神..10、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影响;社会的发展要靠全体社会成员自觉努力才能实现;个人活动受社会环境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11、个人和社会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人类结成社会而生活、存在和发展..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个人与社会相区别;不能等同..个人与社会相比较;社会更为根本;起着决定作用..另一方面;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人的发展更需要社会提供种种条件..任何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所有个人及其集体努力的结果;一切个人活动的总和构成社会的整体运动及其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总结一、(辩证)唯物论1、自然界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在人类产生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方法论】:(1)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2)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因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物质和运动的相互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3)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1)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2)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和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错误观点。
4、运动和静止相互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区别:二者含义不同;二者性质不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
(2)联系: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1)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还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既要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又要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5、规律的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规律,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6、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7、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1)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2)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8、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1)一切从实际出发(2)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二、(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辩证否定观)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联系是普遍的。
(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2)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3)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联系是客观的。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1)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2)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因此,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总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2)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
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当各部分以合理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之和。
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
(3)整体和部分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响。
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
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1)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2)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5、系统优化的方法原理【原理内容】: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认识。
6、发展的观点(普遍性及实质)【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2)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3)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7、量变和质变相互关系原理及方法论(事物发展状态原理)【原理内容】: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方法论】: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
(1)坚持适度原则,控制量变的限度(2)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3)要重视量的积累,为质变创造条件。
8、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和方法论(事物发展趋势原理)【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法论】:既要坚定信心,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
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和人生道路上的曲折。
9、矛盾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即对立统一。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善于全面分析矛盾,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反对片面性、一点论。
10、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原理内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
【方法论】: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1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相互联结的。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
二者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要把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结合起来。
1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3、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
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时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弄清事物的性质。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4、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原理内容】:(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忽略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略矛盾的次要方面。
(3)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抓住主要矛盾;在研究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4)反对“一点论”和“均稳衡论”的错误观点。
15、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原理【原理内容】:(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它根本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动,因而看不到事物的联系变化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