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原理方法论关键词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总结(包括原理方法论)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总结(包括原理方法论)《生活与哲学》是高中政治必修四的重要内容,它涉及到人们的生活观、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形成与发展。
通过学习《生活与哲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人生意义的追求,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念,并对个体如何在浩瀚的宇宙中找到真理、追求幸福给予指导。
在学习过程中,原理与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下面将对其进行总结。
一、原理《生活与哲学》的原理涉及到人生观、价值观、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与人生、精神世界与人的存在等方面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原理包括:1. 人生观的形成与发展原理:人生观是人类对于自身存在的基本看法和评价,它是在实践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
个体的人生观受到社会、历史、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实践中不断变化和发展。
2. 人的本质与存在的关系原理:人的本质是人的存在的根源和决定因素。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在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的。
3. 人与自然的关系原理: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关系。
人对自然的认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人类对自然的改造是为了满足人类自身的需求。
4. 科学与人生的关系原理:科学是对客观世界进行客观研究和客观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
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造和发展社会,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
二、方法论《生活与哲学》的方法论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
其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是研究事物及其运动变化的科学方法,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是用唯物史观来看待、研究、分析历史事实和社会现象的方法。
具体方法包括:1. 辩证法:辩证法是研究矛盾的普遍规律性和事物发展的科学方法。
辩证法强调对矛盾和矛盾的斗争的认识和处理,对事物发展的总揽和把握。
2. 比较研究:比较研究是通过对不同事物的比较,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 实践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对理论的检验,才能认识和把握真理。
人教版 高中政治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 原理与方法论 知识总结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原理与方法论知识总结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考点1. 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①要求我们遵循规律,正确认识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吗,与自然和谐相处。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提高意识自觉性与预见性。
考点2.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关系。
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处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既要反对脱离运动讲静止,也要反对脱离静止讲运动。
考点3. 物质决定意识原理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考点4. 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内容: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联系考点3辩证答题)方法论: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推动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考点5.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关系的原理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
考点6.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归宿的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特别注意辩证答大题!)方法论: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反对把理论和实践割裂开来。
考点7. 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原理内容:真理具有条件性和具体性(同时出现在同一考点)方法论: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考点8.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反复过程曲折,认识无限无止境)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二部分:唯物辩证法●联系●考点9.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都处于联系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①我们要坚持联系的观点;②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原理及方法论总结大全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总结大全生活与哲学是高中政治必修四的内容之一,通过学习这一部分内容,可以使同学们对生活的本质与意义有更深的认识,同时也能够培养同学们的思辨能力和理论素养。
下面是对生活与哲学的原理与方法论进行总结的大全:一、生活与哲学的关系:1. 生活与哲学的互为基础关系:生活是哲学的基础,而哲学又回应和指导生活。
2. 生活与哲学的相互渗透关系:哲学离不开生活的经验,生活的实践又需要哲学的指导。
3. 生活与哲学的统一关系:哲学的任务是要把握生活的本质,帮助人们认识和改造生活。
二、生活与哲学的目的:1. 通过哲学来认识生活的本质和意义,使人们能够对生活有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2. 通过哲学的指导,使人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从而使生活更有意义和价值。
三、生活与哲学的哲学观点及其含义:1. 辩证唯物主义:生活是一个对立统一的过程,对生活的认识要进行辩证的思考。
2. 实践哲学: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认识生活的本质和意义。
3. 唯物辩证法:生活是一种发展的过程,要从事物的矛盾与发展,去认识和改造生活。
4. 历史唯物主义:生活是历史的产物,要通过研究历史,了解生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
四、生活与哲学的方法论:1.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
2. 综合与分析的关系:对生活的认识要进行综合分析,既要看到生活的整体,又要看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3. 具体与抽象的关系:对生活的认识既要关注具体的事情,又要从中抽象出普遍规律。
4. 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要以历史为鉴,从历史中汲取生活的经验和教训,同时又要关注现实的变化和发展。
五、生活与哲学的误区:1. 只重理论,轻实践:哲学的任务不仅仅是研究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实践。
2. 整体论与个别论的片面性:对生活的认识不能只看到整体,还要关注个别的具体情况。
3. 只讲概念,不注重举例:概念与实例相结合,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哲学原理。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_原理及方法论总结大全-推荐下载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辨证唯物论)【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辨证唯物论)(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二、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辨证唯物论)【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错误倾向】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三、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辨证唯物论)【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生活与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总结-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总复习提纲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1、意识的能动作用(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②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使人悲观消沉。
【方法论】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2、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1)【原理内容】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原理内容】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②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A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B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使人悲观消沉。
【方法论】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3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尊重客观规律(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3)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4)反对夸大意识能动能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1)、K原理内容』: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
(2)、K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①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主要原理和方法论知识整理

《生活与哲学》主要原理和方法论一、辩证唯物主义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一)辩证唯物论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3)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①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
③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反映)。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观点。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载体)。
脱离物质的运动也是根本不存在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题)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2、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
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意识的作用: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③总之,意识具有能动性,它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要求我们重视发挥正确意识的能动作用。
3、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1)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四大板块的划分及识别的关键词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四大板块的划分及识别的关键词板块一、唯物论(又叫辩证的唯物论,教材第四、第五两课的内容)该板块的关键词共六个大字:物质、意识、规律1、原理: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经常出现的关键词:“根据或针对…情况,制定或实行…方针、路线、政策、发展战略”/立足或着眼于…情/2、原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发挥正确意识的能动作用经常出现的关键词:意识的双重作用,取得成功或失败/强调科学发展观/爱国主义精神/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条件、克服困难/3、原理:规律客观性与普遍性。
方法论:我们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经常出现的关键词: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受到规律的惩罚(如环境)/做事遭遇失败/办事情要讲究科学态度/讲科学/办事情要坚持实事求是/板块二、认识论(教材第六课的内容)该板块的关键词共六个大字:实践、认识、真理1、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共包括四点内容: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真理性认识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经常出现的关键词:如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等等。
格言:实践出真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路遥知马力/是不是金子,一炼就知/路不险,则无以知马之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2、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追寻真理经常出现的关键词:得出某种认识,需要再认识/山外有山,学无止境/3、原理: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经常出现的关键词: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观点或者认识/对某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板块三、辩证法(又叫唯物辩证法,教材第七、八、九、十课内容)该板块的关键词共十二个大字:即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否定观(一)联系观1、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普遍性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经常出现的关键词:影响/制约/关系到/引起/相结合/合作/协作/协调/正确处理…之间的关系/…一体化、系统化/有利于/会促进/会带来/2、联系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①要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必背要点

《生活与哲学》重点哲理(必背)1、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①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这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②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把握、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人类,要求我们在尊重规律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2)物质与意识关系原理及方法论: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要求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意识,坚持求真务实精神,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意识阻碍事物发展;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使人悲观,丧失斗志。
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思想意识。
(4)实践与认识关系原理及方法论: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要求我们要立足实践,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人的实践活动有巨大推动作用,要求我们要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5)认识过程原理及方法论: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不断深化认识、扩展认识、将认识向前推移。
(6)真理原理及方法论:真理具有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发展真理。
(7)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直接现实性2、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①总特征——联系观、发展观②实质与核心——矛盾观(1)联系观原理及方法论:①联系具有普遍性(3句)、客观性(2句)、多样性,要求我们用联系观点看问题;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必须分析和把握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思想政治哲学原理方法论+关键词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辩证唯物论(唯物论)1、【世界物质性原理】(物质决定意识)【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主要包括教条主义或者本本主义、经验主义)。
2、【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原理】:①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②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③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世界,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能够阻碍事物的发展④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使人向上,催人奋进。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①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②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3、【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地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
【反对】:①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②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4、【物质与运动辩证关系原理】【原理】: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方法论】:要求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5、【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整个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既要看到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又要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不可知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6、【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即坚持实事求是),而不能违背规律。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7、【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可以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改造客观世界)。
【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反对】:①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②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8、【自然界客观性原理】唯物认识论(认识论)1、【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即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②同时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指导作用,而错误理论则把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方法论】:①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②要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反对】:①脱离实践,夸大认识的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②只承认实践决定作用,忽视认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错误。
2、【真理客观性原理】:【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由于真理所反映的对象——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具有客观性,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因此,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真理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方法论】:①划清真理与谬误的界限。
②坚持用实践去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坚持真理,做到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反对】:①混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
②用真理去检验认识的正确性。
3、【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是客观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即真理是有条件的:(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①正确认识真理适用的范围与条件,坚持与时俱进。
②坚持从实践出发,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检验和发展真理【反对】:①认为有绝对真理的存在。
②把真理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③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4、【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上升性原理】【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由于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人们对于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从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唯物辩证法(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A.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联系普遍性原理】【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联系是普遍的。
世界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整个物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Ⅰ】【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客观的,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反对】:①否定联系的存在,②主观臆造联系。
3、【联系的客观性原理Ⅱ】【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方法论】:尊重客观联系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4、【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原理】【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也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反对】:以一种联系概括事物之间多种多样的不同联系,否认联系的多样性。
5、【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②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也会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①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②必须重视部分,搞好局部,用局部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6、【系统和要素关系原理】【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系统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①认识角度: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
②实践角度:要求我们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B.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1、【发展的普遍性和发展的实质原理】【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之中,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都在不断变化发展中,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
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反对】:形而上学的静止论(如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抱残守缺和安于现状)2、【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因也不能撇开外因单独起作用。
3、【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方向(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方法论】: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成长,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现实要求】:①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
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同时要准备走曲折的路。
【反对】:①盲目乐观主义;②悲观主义。
【方法论】: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现实要求】: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坚持对外开放的有机统一。
②个人成长要正确地对待外部条件,顺境不陶醉,逆境不悲观。
【反对】:①否认内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决定作用,②忽视外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影响。
4、【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的两种状态,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不断的经过从量变到质变再从新的量变到新的质变两种状态循环往复,永不停息的向前发展【方法论】:①重视量的积累(防止消极量变、促进积极量变),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要果断的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③坚持适度原则(需要保持事物性质时)。
【反对】:①忽视量的积累,急于求成、盲目乱干或不去防范于未然;②忽视质的飞跃,条件具备时优柔寡断,畏缩不前。
③忽视度的把握,不注意“过犹不及”C.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1.【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原理】: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方法论】: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2、【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始终不可分割。
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方法论】: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既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又要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反对】:割裂对立统一关系,离开对立谈统一或离开统一谈对立。
3、【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矛盾的客观性是指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