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哲学原理的方法论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原理及方法论总结大全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总结大全生活与哲学是高中政治必修四的内容之一,通过学习这一部分内容,可以使同学们对生活的本质与意义有更深的认识,同时也能够培养同学们的思辨能力和理论素养。
下面是对生活与哲学的原理与方法论进行总结的大全:一、生活与哲学的关系:1. 生活与哲学的互为基础关系:生活是哲学的基础,而哲学又回应和指导生活。
2. 生活与哲学的相互渗透关系:哲学离不开生活的经验,生活的实践又需要哲学的指导。
3. 生活与哲学的统一关系:哲学的任务是要把握生活的本质,帮助人们认识和改造生活。
二、生活与哲学的目的:1. 通过哲学来认识生活的本质和意义,使人们能够对生活有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2. 通过哲学的指导,使人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从而使生活更有意义和价值。
三、生活与哲学的哲学观点及其含义:1. 辩证唯物主义:生活是一个对立统一的过程,对生活的认识要进行辩证的思考。
2. 实践哲学: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认识生活的本质和意义。
3. 唯物辩证法:生活是一种发展的过程,要从事物的矛盾与发展,去认识和改造生活。
4. 历史唯物主义:生活是历史的产物,要通过研究历史,了解生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
四、生活与哲学的方法论:1.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
2. 综合与分析的关系:对生活的认识要进行综合分析,既要看到生活的整体,又要看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3. 具体与抽象的关系:对生活的认识既要关注具体的事情,又要从中抽象出普遍规律。
4. 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要以历史为鉴,从历史中汲取生活的经验和教训,同时又要关注现实的变化和发展。
五、生活与哲学的误区:1. 只重理论,轻实践:哲学的任务不仅仅是研究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实践。
2. 整体论与个别论的片面性:对生活的认识不能只看到整体,还要关注个别的具体情况。
3. 只讲概念,不注重举例:概念与实例相结合,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哲学原理。
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知识点总结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知识点总结(辩证)唯物论1.自然界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进展是客观的。
【办法论】:这就要求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爱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意识可以正确反映客观事物②意识可以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进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进展。
【办法论】:(1)一切从实际动身,实事求是。
(2)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3. 规律的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别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既别能制造规律,也别能改变或泯灭规律。
【办法论】: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
【注意】:(1)凡是说到人们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取得了成功(或遭到了失败),一定是遵循(或违背)了某种客观性(如:自然界的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假如人们科学办事,同样坚持了实事求是原则。
(2)把握例词:实事求是、遵循和依据规律、因为人的活动而造成某种消极后果、拔苗助长、依照生产力调整生产关系、面向市场、“顺天者存、逆天者亡”、“天行有常,别为尧存,别为桀亡”、生态失衡。
4.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原理内容】、【办法论】:规律是客观的,但并别意味着人在规律面前XXX 为力,人能够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依照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注意】:把握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例词:努力、艰难奋斗、决心、坚韧、百折别挠、“两军相遇勇者胜”、“有志者事竟成”等。
(唯物)辩证法1.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
【办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咨询题。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方法论整理

哲学原理及方法论(辩证)唯物论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1)一切从实际出发(2)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党的指导思想、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计划之间的关系,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说明社会主义既是物质的富有,也是精神的富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说明各地在发展经济,在制定政策时须从本地实际出发。
2.规律的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规律,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各项工程、宏观调控等工作中,要按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说明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根本点,正是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才取得了巨大成就。
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说明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是由于人们没有遵从客观规律的结果。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2>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人类各项成功的活动都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合。
高三政治哲学原理方法论的总结

高三政治哲学原理方法论的总结高三政治哲学原理方法论的总结1. 辩证唯物论【原理】自然界是按照其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方法论】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反对】在实际工作中,违背自然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1)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反对】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
【应用范围】应用此原理:①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党的指导思想、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计划之间的关系,即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②说明社会主义既是物质的富有,也是精神的富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③联系我国国情、省情,围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社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等问题进行分析。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原理【原理】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追溯过去、推测未来。
)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反对】反对否认意识能动反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反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为什么要树立求真务实的精神;重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艰苦奋斗作风(弘扬载人航天精神、抗洪精神等);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八荣八耻”的荣辱观;加强“诚信”;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必须提高创新意识,落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
(完整版)高中政治哲学原理方法论归纳

哲学原理方法论+关键词一、辩证唯物论:1、世界物质性原理: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反对:主观主义(主要包括教条主义或者本本主义、经验主义)。
一、辩证唯物论:2、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原理:①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②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世界③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世界,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能够阻碍事物的发展④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使人向上,催人奋进。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①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②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3、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地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
反对:①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②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4、物质与运动辩证关系原理: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方法论:要求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反对:①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②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5、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稳中求进)。
方法论:既要看到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又要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反对:①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②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不可知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6、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
方法论:承认规律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方法论整理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方法论整理(辩证)唯物论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方法论】:(1)一切从实际出发(2)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党的指导思想、基本路线、方针2.规律的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方法论】: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各项工程、宏观调控等工作中,要按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2>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处理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原理内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不【方法论】: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不能混淆不同性质的事物,因为“万物莫不相异”;说明我国农村7.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相互联结的。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方法论】:这一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原理也【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8.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主要矛【方法论】: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坚持(注:主次矛盾的关系原理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关系原理结合起来就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是10.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事物发展原因原理)【原理内容】:<1>事物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2>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3【方法论】: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完整版)高中政治哲学原理及方法论大全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核心内容:物质、意识、规律、主观能动性)原理一物质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正确的意识对物质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方法论】:重视意识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2、物质决定意识【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原理二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
【方法论】:①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②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③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原理三人与自然的原理自然界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
【方法论】:要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原理四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原理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原理五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方法论】:①我们办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②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
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唯意识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原理六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事物的规律。
【方法论】: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政治必修四哲学原理和方法论总结

政治必修四哲学原理和方法论总结
政治必修四的哲学原理和方法论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中的两种对立观点,其中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思想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则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意识,物质是意识的表象。
2.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矛盾的斗争和统一推动的,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变化的多样性;历史唯物主义则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3.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辩证法是一种观察事物发展的方式,通过分析矛盾、转折和否定之否定等过程揭示事物的本质;形而上学则是一种抽象、片面和静止的观察方式,忽略了事物的变化和矛盾。
4. 实证主义和批判思维:实证主义强调通过观察和实验来验证科学理论,注重客观事实的规律性;批判思维则认为科学理论应该具有批判性和创造性,深入分析事物的本质和社会的利益关系。
5. 价值观念和社会效益:哲学原理和方法论也涉及到对于价值观念和社会效益的讨论,如何实现人民的利益最大化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
总体而言,政治必修四的哲学原理和方法论主要强调辩证唯物
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强调矛盾和变化的普遍性,提倡科学的观察和批判思维,并关注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效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的方法论总结
【原理内容】自然界是按照其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方法论】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反对】在实际工作中,违背自然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
(1) 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反对】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
【应用范围】应用此原理:①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党的指导思想、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计划之间的关系,即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②说明社会主义既是物质的富有,也是精神的富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③联系我国国情、省情,围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
谐社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等问题进行分析。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追溯过去、推测未来。
)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反对】反对否认意识能动反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反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为什么要树立求真务实的精神; 重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艰苦奋斗作风(弘扬载人航天精神、抗洪精神等); 树立“以人为本” 的科学发展观; 坚持“八荣八耻”的荣辱观; 加强“诚信” ;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必须提高创新意识,落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
【注意】①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②不能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不可分割的。
③意识的反作用具有两重性,认为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观点是错误的。
④任何情况下从理论(马列主义、毛泽
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出发的观点
是错误的
【原理内容】(1)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2)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人在规律(条
件)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发挥有利条件的作用,限制不利条件的破坏作用,甚至创造条件变害为利),为人类谋福利。
【方法论】既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正视条件,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实事求是; 同时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二者结合起来。
【反对】割裂二者的辩证关系,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 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条件)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应用范围】运用此原理分析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本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计划生育与人口老龄化等)、三大产业的调整、各行各业的股份制改造,我国的对外贸易、外交政策、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载人航天事业、基因工程、坚持科学发展观、自主创新等方面说明人类各项成功的活动都是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相结合。
【注意】①规律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人们可以改变条件从而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而不是改变规律。
②规律是客观的,但不是永恒不变的,规律会随着事物的性质、条件不同而变化。
【原理内容】(1)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运动。
(2)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3)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方法论】看待和分析任何事物,都不能把它看成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在运动中把握事物的,不能静止地看问题,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反对】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 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反对】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把世界说成是绝对静止不变的形而上学观点; 一是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上,把事
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知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原理内容】规律是物质运动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具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规律的客观性包含三层含义:第一,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第二,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不可抗拒的,还表现在它是不可创造和消灭的
; 第三,规律的客观
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
灭规律,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规律观,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做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反对】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按规律办事,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说明我们在实际工
作中,也要解放思想,达到解放思想同实事求是的统一; 说明我们在各项工程、宏观调控等工作中,要按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说明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根本点,正是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才取得了巨大成就。
人类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
关系的过程中,首先要服从自然,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实际
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