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匆匆》:最是韶光易把人抛
匆匆课文考知识点总结

匆匆课文考知识点总结一、匆匆课文内容概述《匆匆》是鲁迅创作的一篇古文,通过对“匆匆”这一现象的描写,揭示了人们匆忙的生活节奏与内心的苦闷。
文章开篇即描绘了大街上匆匆忙忙的人群,随后通过景物描写、对事物的思考以及与友人的对话等手法,从多个方面展现了人们的匆忙生活。
二、匆匆课文知识点总结1. 匆匆的生活节奏在《匆匆》一文中,作者通过精彩的描写,展现了人们的匆匆忙忙的生活节奏。
在大街上,人们匆匆赶路,行色匆匆,这种匆忙的状态贯穿了整篇文章。
这种生活节奏的加快,是当时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在现代都市中的焦虑与急迫感。
2. 落花在文章开头描写大街上匆匆忙忙的人群的时候,作者以落花作比,意在突出人们的匆忙和落花的匆匆、匆速,进而对人们匆匆忙忙的生活进行了印证。
这种情境对比的手法,让读者对人们的匆忙生活产生了更深刻的印象。
3. 对友人的对话在文章中,作者通过对友人的对话,展现了人们内心的苦闷与疲惫。
友人的闲谈中透露出对生活的厌倦和对世态的无奈,这种心情被成功地传达给了读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与说服力。
4. 作者的感受鲁迅在《匆匆》一文中描写了人们匆忙的生活,但是在文字中,他也流露出自己对匆匆生活的思考与感受。
他在文字中表达了对现代社会匆匆生活的无奈与遗憾,同时借此对读者进行劝诫,让人们在匆匆的生活节奏中寻找片刻的安宁与宁静。
5. 文学特色《匆匆》这篇古文,写作手法巧妙,情景描写感人。
在描写人们匆忙的生活时,作者使用了对景物的描绘、对人物的塑造以及与友人的对话等手法,使读者对匆忙生活与内心的苦闷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同时,作者还借助对那个时代社会现状的反映,对读者进行了思想的启迪与教育。
6. 社会反映《匆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状,表现出了人们匆忙生活的状态。
当时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让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快速发展的都市生活让人们感到压抑与焦虑。
这种现象在当时社会中非常普遍,鲁迅通过这篇文章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真切而深刻的描写。
匆匆演讲稿朱自清

匆匆演讲稿朱自清匆匆演讲稿。
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向大家讲述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匆匆》。
这篇散文以“匆匆”为题,通过朱自清先生独特的视角,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生活的思考,对人生的感悟。
在这篇散文中,朱自清先生以深沉的情感、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那些匆匆忙忙的人生,让我们不禁感叹时光的匆匆流逝,也让我们思考人生的真谛。
朱自清先生在《匆匆》中写道,“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也表现了对生活中种种无奈的领悟。
在我们匆匆忙忙的生活中,我们常常被琐事所累,被功利所困,而忽略了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东西。
我们应该像朱自清先生一样,停下脚步,静下心来,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去发现生活中的真谛。
朱自清先生在《匆匆》中还写道,“人生何处不相逢,何必匆匆。
”这句话告诉我们,人生中处处都有相逢,何必匆匆忙忙。
在我们忙碌的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放慢脚步,去欣赏身边的人和事,去体会生活的美好。
不要总是为了未来的成功而忽略了当下的幸福,不要总是为了追求物质而忽略了精神的满足。
朱自清先生的这番话语,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让我们明白了匆匆忙忙中的人生,更应该懂得享受生活的美好。
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匆匆忙忙的人生变得深邃而美好。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生活中的点滴,让我们在匆匆忙忙中停下脚步,去感受生活的美好。
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让我们学会放慢脚步,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去珍惜眼前的幸福。
朱自清先生的《匆匆》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让我们明白了匆匆忙忙中的人生,更应该懂得享受生活的美好。
让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会放慢脚步,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去珍惜眼前的幸福。
让我们用心去体会朱自清先生的这番话语,去感悟生活的真谛,去过上更加充实、美好的生活。
最后,让我们牢记朱自清先生的这番话,不要让匆匆忙忙的生活耗尽了我们的热情,让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用心去体会生活的真谛。
如何朗诵杨维桢的《匆匆》

如何朗诵杨维桢的《匆匆》介绍《匆匆》是著名作家杨维桢创作的一首诗歌,以冷静而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人生匆忙的现实和无常的命运。
朗诵这首诗歌不仅可以感受到文字的美感,更能引发对生活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本文将介绍一些朗诵《匆匆》的技巧,帮助您更好地演绎这首优美的诗作。
熟悉诗意在朗诵之前,首先要仔细阅读理解《匆匆》的诗意。
诗中通过描绘人们匆忙的生活节奏和短暂的人生,引人深思。
只有深入理解诗意,才能准确地传达出杨维桢所想要传达的情感。
把握节奏与韵律《匆匆》的诗行流畅,用词简练。
朗诵时要注意把握好诗的节奏和韵律感。
对于每一个词语的停顿和语气的把握要准确,以使诗歌的意境能够得到准确的呈现。
注重音乐表达诗歌是音乐的一种表达方式,朗诵时可以注重运用音乐表达的方式。
比如可以在朗诵的过程中,通过音高的变化、音量的增减以及语调的转折,来表达出诗歌中所蕴含的情绪变化。
情感的流露《匆匆》揭示了人生短暂、匆匆的真实,朗诵时要将这种情感通过声音和语气的变化,流露出来。
在某些关键的词语或句子处,可以加强语气,使其更加鲜明地表达出对时间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思考。
适时的停顿停顿可以帮助听众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所朗诵的内容。
在适当的地方停顿,可以使语句更加清晰明了,同时也能帮助观众更好地体会到诗歌的情感和表达。
配合肢体语言除了声音的表达,适当运用肢体语言也可以增强朗诵的效果。
通过优雅的手势和面部表情,可以更好地传达出情感和诗歌所要表达的意义。
小结朗诵《匆匆》需要对诗人的诗意有深入的理解,并把握好节奏、韵律和音乐表达。
通过适时的停顿、情感的流露和配合肢体语言,可以更好地呈现出这首诗歌的美感和意义。
希望以上技巧能帮助您朗诵出一份精彩的《匆匆》。
《匆匆》散文赏析

《匆匆》散文赏析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散文吧?散文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
相信很多人都觉得散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匆匆》散文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匆匆》散文赏析篇1《匆匆》是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因而在教学设计时,加强有效的课前预习,要求学生根据课文需要收集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及代表作品,以及朱自清写《匆匆》的时代背景。
通过搜集信息、帮助自己理解课文。
当时的作者刚刚二十出头,大学毕业,正是大展宏图之时,但社会的动荡,令作者感到前途渺茫,作者不甘心就此碌碌无为,但又找不到奋斗的目标,心情特别压抑,因此写下了这篇散文。
我让学生在阅读文章之前了解这一背景,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帮助。
拉近了作者作品与读者的距离,使学生能站在作者所处的环境中去想作者所想,与作者产生共鸣,更加深刻地体会作者当时孤独无助,寂寞彷徨的思想感情,不再游离于作品之外。
其次在教学中,我采用让学生自读自悟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从而帮助学生领略朱自清朴实而又细腻的文笔,在头脑中留下优美的语言,留下美好的情感,促进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匆匆》散文赏析篇2朱自清的散文诗《匆匆》写于一九二二年三月二十八日。
时是“五四”落潮期,现实不断给作者以失望。
但是诗人在彷徨中并不甘心沉沦,他站在他的“中和主义”立场上执着地追求着。
他认为:“生活中的各种过程都有它独立的意义和价值——每一刹那有每一刹那的意义与价值!每一刹那在持续的时间里,有它相当的位置。
”(朱自清《给俞平伯的信》二二年十一月七日)因此,他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打下深深的脚印”(朱自清《毁灭》)以求得“段落的满足”。
全诗在淡淡的哀愁中透出诗人心灵不平的低诉,这也反映了“五四”落潮期知识青年的普遍情绪。
《杂剧·老庄周一枕胡蝶梦》古诗_作者史九散人_古诗杂剧·老庄周一枕胡蝶梦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_语文迷

第一折(冲末扮蓬壶仙长上,云)莫瞒天地莫瞒心,心不瞒人祸不侵。
十二时中行好事,灾星变作福星临。
小圣乃蓬壶仙长是也。
今有太白金星,传玉帝敕命,为因大罗神仙升玉京上清南华至德真君,在玉帝前见金童玉女,执幢幡宝盖,不觉失笑。
玉帝怪怒,贬大罗神仙下方庄氏门中为男,名为庄周,游学将至杭州。
此人深爱花酒,恐他迷失正道,差小圣领着风、花、雪、月四仙女,先到杭州内,化仙庄一所,卖酒为生。
着四位仙女化为四个妓者,等侯庄周来时,先迷住他。
待太白金星到时,自有点化处。
(下)(生扮庄子上,云)窗前十载用殷勤,多少虚名枉误人。
只为时乖心不遂,至今无路跳龙门。
小生姓庄名周,字子休,祖贯山东曹州人氏。
因天下大乱,跟先祖前来四川居住。
我兄弟四人,父母俱亡。
颇有些家赀,三水哥哥收掌。
我在学中读书,晚上睡不着,便思想人有生死,不能逃的。
小生前岁往岭南探亲,及至回家,与小生送别的朋友,一半死了。
小生叹惜为人在世,会几个士大夫之人,死而无怨。
小生但会朋友,便问那里好散心,都说杭州鱼米之地,小生因此一径的来到杭州,去城不远。
小生平日爱的是花酒,不知怎么说?若是有弹唱的送酒,小生也吃不醉。
远望见城边酒店中坐着个老者。
试问他一声:卖酒的有酒么?(蓬壶上,云)是谁叫?有酒。
(生云)好酒取二百文钱的来。
(蓬壶云)先生一位客,缘何用二百文钱的酒?敢吃不了。
(生云)你不认的,我是四川庄子休,我若用心吃,一千钱的酒,我也吃了。
(蓬壶云)既如此,任从尊意。
先生,我这杭州城,有几个唱的,在这庄西边。
请他来同席,只费两壶酒,可也不可?(生云)甚好,老者你就去。
(蓬壶下)(引四旦上)(见科)(生云)你这四位大姐,都是院里的?会甚么吹弹?(四旦云)所事都会。
先生要甚杂剧,俺就扮来。
(生云)好大话也。
我说出来,你说不会,怎了?(四旦云)人会的,俺便会。
人知道,俺便知道。
(生云)既如此,您将乐器各作四句诗,都要有出处的言语。
(一旦云)苍梧云气赤城霞,锦乐钧天帝子家。
劝君惜取少年时――读《匆匆》有感600字

劝君惜取少年时――读《匆匆》有感600字语文课上,读了朱自清的《匆匆》这篇散文,让我受益匪浅,不禁感慨时光易逝,岁月如梭。
《匆匆》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朱自清二十四岁时,感叹自己的人生已经过了八千多个日子,但还是两手空空,一无所获。
作者对过去的时光无比惋惜。
文中最能震撼人心的句子要属这一句:燕子去了,又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呢?是啊,燕子可以再来,柳树可以再青,桃花可以再开,但流逝的日子能再回来吗?关于时间,有人辨认出,时间长像是海绵里的水,只要挤到总是可以有的;有人感叹,黑发无人知晓勤学晚,黑首方悔读书晚;有人感叹,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有人生气,花掉存有重启日,人无再少年。
古往今来,凡是有所成就的人都是惜时如金的楷模。
晋代的司马光为了写书,把自己的枕头做成圆球形状的,只要睡觉时头从枕头上掉下来就会醒,于是他就起来写书,最后他写出了传世巨作《资治通鉴》。
法国大作家雨果为了节省时间,把自己的一头金发全部剃掉变成了光头。
只要有人请他去参加宴会,他就会风趣的摸着自己的光头说:“我这样子登不了大雅之堂,还是不去了。
”后来写出了世界名著《巴黎圣母院》。
同样,浪费时间的人,时间可以把他们甩得很离。
在这方面,我自己也存有深刻的教训。
几年前的假期,数学老师布置了“每天搞20道奥数题”的作业,写下作业时我就想要反正假期除了好多天不心急。
可是,要到返回学除了三天的时候,我忽然辨认出奥数作业还差许多,没办法只好每天开夜车狂补。
三天下来筋疲力尽我眼圈都白了。
现在想一想,真不必须。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珍惜时间,发奋读书吧!。
朱自清《匆匆》经典语录

朱自清《匆匆》经典语录朱自清《匆匆》经典语录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说到语录,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语录是指富有哲理与特殊意义的名人之言、网民言论、社会事件所产生的新词条。
还苦于找不到优秀的语录?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朱自清《匆匆》经典语录,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我的时间就在这纸与笔,思维与字迹快要接触的那一刹那匆匆而过。
——朱自清《匆匆》2.太阳它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朱自清《匆匆》3.离家时故作轻鬆,留给娘的是匆匆。
——李剑青《匆匆》4.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你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朱自清《匆匆》5.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朱自清《匆匆》6.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朱自清《匆匆》7.我赤裸裸的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
——朱自清《匆匆》8.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
《匆匆》问题探讨_1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下载与阅读!
《匆匆》问题探讨
导读:《匆匆》是20世纪20年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散文,当时朱自清是北京大学哲学系的毕业生。
年纪轻轻,心中抱负无以施展,他当时的心境肯定是悲凉的。
作者写《匆匆》恐怕有当时情感的自然流露:对虚度时光的无奈和惋惜,对自己的前途不明感到彷徨!
果真如此吗?我在教完这篇课文后,忽然冒出这样一个想法:作者难道不在说明自己前面的日子匆匆忙忙,但过的很实在!课文的第三段,作者用巧妙细腻的笔触,带出了一连串时光易逝的例子,他能这么惋惜时光的流逝,说明他能珍惜现在有限的时光;他说自己的徘徊和匆匆放在一起,说明在思索中有奋进,有新的收获!他在文中写到:我赤裸裸的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作者是愿白走这一遭吗?没有!在以后的日子,他留学日本,执教清华、西南联大,最后因拒绝接受美国的救济粮,贫病交加,于48年在北平逝世。
综观以上朱自清先生的足迹,鄙人认为把朱自清的《匆匆》,这么一篇可以流传千古的美文的内涵定义为:旧时代的年轻人有所觉醒,但因前途不明而彷徨。
这样的定位是有所偏颇的。
我们现在有的学者太重视历史的通性,不去太多的研究,考证作者当时的心境,这种做法是不太严肃的。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话《匆匆》:韶光最易把人抛
——六下语文课文《匆匆》(朱自清)赏读
荆州小学杨梅
对话,是一种交流的方式。
在阅读活动中通过“对话”来展开交流,应该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一、与文本对话——感知文意
读一篇文章,我们首先应该关注的是文章的内容,即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
怎样关注呢?我们可以尝试着一段一段地阅读理解,先弄清楚每一段写的是什么;然后再合起来作整体上的把握。
我们不妨先来试着看一下:
——第一段,写到了燕子的去来,杨柳的枯青,桃花的谢开;写到了对“我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不知所终”的疑问。
——第二段,写到了自己的日子渐去渐少,而以前的日子已溜去得无声无息、无影无形,“我”因此而恐慌得流汗,悲伤得流泪。
——第三段,写到了时间的来去匆匆:它在小屋里“轻轻悄悄地挪移”;它从“洗手的水盆里、吃饭的饭碗里、凝然的双眼里”匆匆过去;它又从“手边过去”、“身上跨过”、“脚边飞过”、“叹息里闪过”……
——第四段,写到了“我”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徘徊、匆匆;写到了“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如薄雾被初阳蒸融”,没“留着些什么痕迹”;写到了生命苦短,不愿在世间“白白走这一遭”的感怀……
——最后一段,再次写到了“对日子一去不复返”的探询和追问。
当我们这样逐段地领会文章的具体内容以后,就会对全文的内容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全面理解了。
于是,我们就会慢慢明白——作者在文中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反复地叙写了“时间匆匆而逝,日子一去不返”的不可逆转,真实地反映出自己因“时光飞逝,时不我待”而产生的无奈和感伤的心境,同时深切地表达了自己不虚度时光、要有所作为的志愿。
二、与作者对话——探究写法
读懂文章的内容之后,我们接着会问:作者是怎样来写的呢?
首先,要注意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一般的,通过我们反复的阅读,作者的写作思路会慢慢由模糊而清晰地从字里行间凸现出来。
我们来看一下,作者先是从眼前春景中所常见的自然现象着笔,燕子去了再来,杨柳枯了再青,桃花谢了再开……由此触景生情,自然联想到人生命中的日子;接着是写自己生命中的“八千多日子”,已经消失得无声无息、无影无形;再接着是具体形象地描绘了一日一夜中时光的匆匆流逝;然后是通过写现实生活中的“徘徊”、“匆匆”以及“过去的日子不留痕迹”,来反思怎样“走”以后的人生之路;最后再以问句回应开头,收束全文。
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全文的写作思路简洁地归纳为:“引出日子——过去的日子——眼前的日子——将来的日子——追问日子”。
接着,我们可以在阅读中进一步思考作者在文中运用的写作手法。
1.以有形写无形。
如第一段中的几个猜测式的追问,作者设想“时间”可“偷”可“逃”,可“藏”可“躲”,
赋予时间与“燕子”“杨柳”“桃花”一样的形象,化无形为有形。
又如第三段,细致刻画时光流逝的踪迹:它伶俐地“跨过”,轻盈地“飞去”,悄然地“溜走”,急速地“闪过”……赋予无形的时间以有形的动态。
再如“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赋予时间以形态、以色彩、以动感,仿佛作者看到了、触到了时间的流逝……
2.对照烘托。
例如,文章一开头便以“花木鸟的周而复始”和“人类生命的一去不返”相对照,烘托作者怅然若失的情绪。
又如,以“我生命中的日子(像针尖上一滴水)”与“时间的流(大海)”相对照,凸显生命的渺小和时间的永恒,烘托出作者惊恐感伤的心情。
再如,将“日子逃去如飞”与“自己的生命未留着些什么痕迹”相对照,烘托作者感伤时光飞逝而无所作为的焦虑心情……
3.巧用修辞。
文中运用了众多的修辞手法,如排比、比喻、拟人、反复、设问、反问等,这些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不仅很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给文章增添了不少的文学色彩。
其中最独具匠心的是问句的运用。
全文一共运用了十二个问句,这些问句彼此勾连,层层叠进,它们不仅带引出文章中的大部分内容,而且成为连结作者思想感情的纽带。
这些问句问而不答,而将要答的意思隐含其中,既表现出作者微妙的内心情感,又启迪读者思索,显得尤为含蓄别致。
另外,我们还可以有意识地注意一下作者的语言特色。
如将口头语与书面语、白话文与文言文巧妙融合,使文章的语言显得清新自然、亲切流畅;如构造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的句子,使得语句结构和谐,感情婉约;如运用“匆匆”、“斜斜”、“轻轻悄悄”、“伶伶俐俐”等众多叠词,增添文章语言的韵致;等等。
三、与自我对话——体味情感
通过上面的理解和分析以后,掩卷而思,会生发这样的念头:这样的一篇文章,能够带给我们怎样的教益和启迪呢?
作者在文中所表露出来的情感,有对时间无情流逝的恐慌和焦虑,有对日子一去不返的无奈和感伤,有对生命苦短而还未有所作为的深思和探求……从这些看来,文章中似乎流露出一种难以排遣的悲观情绪。
确是如此。
这时,我们需要来关注一下文章的写作背景。
从文后的时间批注可知,本文写于1922年3月28日——这正是“五四运动”处于低潮,作者思想十分苦闷的时期。
正如作者在《转眼》中所写到的“看不清现在,摸不着将来”,他徘徊于人生的十字路口,感到无限的空虚和怅惘。
这正是文中“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的真实写照。
但是,我们结合文末的一句“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以及他在文中接连不断的追问、反问和质问来看,我们又分明地感觉到作者不满于自己“徘徊”的思想状态,不甘心虚掷光阴成为生命的“匆匆”过客;作者在彷徨中并不甘心沉沦,他有着他自己执著的追求。
这样看来,作者寄予在全文中的感情还是健康向上、催人进取的。
综观作者对“生命中的时间”的体验和感受,我们不难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人生韶华易逝,青春难再,年青人应该珍惜自己拥有的光阴,努力追求和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是啊,远在一个世纪之前的大作家朱自清尚且懂得爱惜时光,不甘虚度生命,力求有所作为,更何况我们这些处于二十一世纪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