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老二

合集下载

家有老二初长成的幽默说说

家有老二初长成的幽默说说

家有老二初长成的幽默说说
1、如此陪伴着小暖男长大,我是多幸福。

2、老二懂事了,长大了,嘴巴真是甜呀!
3、世间最美好的事情莫过于老二已长大而我未老。

4、好感动,感觉老二长大了。

5、老二越来越懂事了,慢慢长大,陪伴就是幸福。

6、老二慢慢长大,不经意间,发现他的一个表情一个习惯都在悄然变化着,突然意识到自己的一些行为对他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7、看着老二不断成长,越来越贴心,实在是太幸福了。

8、曾经的奶娃娃已长成参天大树,曾经的小豆丁已变成热血好儿郎。

9、好感动,感觉老二长大了。

10、老二慢慢长大了,也越来越暖心了。

家有二胎的幸福感悟语录

家有二胎的幸福感悟语录

1.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有两个孩子,修行的难度系数就加大了。

2. 普通的人生,二胎的家庭,凑成一个“好”字,就是幸福。

3. 儿女双全,凑成一个“好”字,是幸福,更是责任。

4. 妈妈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更是自己。

5. 有了二胎,家里变得更热闹,生活变得更忙碌。

6. 两个孩子的陪伴,让我感受到了人生的圆满。

7. 作为一个二胎妈妈,我感受到了更多的挑战和幸福。

8. 有两个孩子,意味着有更多的欢笑和泪水,有更多的人生感悟。

9. 家有二胎,生活充满挑战,也充满希望。

10. 两个孩子的成长,是我生活中最珍贵的财富。

11. 拥有两个孩子,意味着我们要更加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

12. 家有二胎,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付出和爱。

13. 看着两个孩子快乐成长,是我最大的幸福。

14. 儿女双全,是人生的一大美事,也是一大挑战。

15. 有二胎的家庭,懂得珍惜眼前的幸福,因为知道每一个瞬间都是独一无二的。

16. 两个孩子的陪伴,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17. 家有二胎,让我们学会了感恩、包容和理解。

18. 作为一个二胎妈妈,我感受到了生活的酸甜苦辣,但更多的是甜蜜。

19. 拥有两个孩子,是我们人生中最美好的礼物。

20. 两个孩子的笑声,是我们家庭最动听的旋律。

宅子现四喜,家中出能人。这四喜指的是什么?

宅子现四喜,家中出能人。这四喜指的是什么?

俗话说,宅子现四喜,家中出能人。

这四喜指的是什么?四喜指的是:堂前有飞燕、喜鹊常临门、忠犬守门户、枯木发新枝。

宅子现四喜,家中出能人,这是民间十分流传的说法。

中华文明传承五千载,历代先人善于观察,从日常小事中总结出大道理,世代相传。

通过宅子四喜,把家人的运势与居住环境联系起来,可见古人以物寓意的智慧,扒开现象看本质,从而参透人生的轨迹。

那么家有四喜,家中出能人,道理何在呢?一、堂前有飞燕:燕子是跟人类很亲近的鸟类,喜欢筑巢在房檐和厅堂上面,燕子能住的家庭大多和睦、友善、欢乐。

说明这个家庭兴旺、心顺、人缘好,后代必然多出能人了。

传说咱这村上,晚清时有一大户人家,人丁兴旺、良田千亩。

房檐下有很多燕窝,燕子每天围着庄园上下翻飞。

老人去世前,给两个儿子分了家产。

老大勤俭持家日子兴旺红火,老二则坐吃山空家道逐日衰败,整天不是唉声叹气,就是争吵打架,他家的燕子都飞到老大家筑巢了。

从此,老二的日子一天不如一天了。

二、喜鹊常临门:喜鹊爱吃腐肉,有肉丢弃的家庭必定富足,家里出能人很好理解。

有食物,喜鹊就会常临门光顾了。

民间有”喜鹊当头叫,好事要来到“的说法。

相传喜鹊本是天庭传令官,长着一身洁白的羽毛。

盘古开天地有了人,玉帝有意让人长生不老,拟诏:“人者脱壳,蛇者剥剥,牛老搁搁。

”然后派喜鹊在三天内传诏下界。

蛇是喜鹊的舅舅,它不忍心舅舅被人剥皮,于是改诏在南天门念成:”人者搁搁,蛇者脱壳,牛者剥剥。

“玉帝一听诏书被改,拿起案上的砚台打向喜鹊,墨水染黑了喜鹊背上的羽毛,接着被玉帝将喜鹊罚于人间,专给人报喜,不许报忧。

三、忠犬守门户:农村有“猪来穷,狗来富,猫来开档铺”的俗语。

从前大多数都是穷人,更没有多少财产。

很多人吃不饱饭,更没有能力养猪养狗了。

只有大户人家才养得起狗,让狗看家把门,或者有贵重财物的地方有狗把守。

因此,在世人的眼里,有狗的家庭就是非贵即富,家里出能人也不难理解。

四、枯木发新枝:古时候,宅子种花栽树的家庭,多是富足之人。

家有老二_描写爸爸的作文400字

家有老二_描写爸爸的作文400字

家有老二_描写爸爸的作文400字
说起“老二”,他可是我家的二掌柜。

虽然家中年龄数他最大,但是也排不上老大。

老二有一个外号——瘦猴。

他的身高与体重不成正比,整个人就像是一根细长的火柴棍,与我站在一起,说相声去正好。

老二的性格用猪来形容真是一点也不过分。

他像猪一样会吃,每次吃饭,吃到最后,餐桌上剩的菜啦、汤啦,最后都会统统进入他的肚子,他的肚子就像“垃圾桶”一样。

不过,我还真纳闷:这么会吃,也没见他中年发福,挺出猪肚子来。

老二不但会吃,还像猪一样特别会睡觉,我们家每天起得最迟的非他莫属。

有一天他居然从晚上十点睡到了第二天下午的两点。

我的妈呀,足足睡了十六个小时呢!
听完我的叙述,你们一定以为老二有点无能吧。

那你们可就大错特错了。

老二可是个全能型的人物,他是学建筑的,在公司里担任总经理一职。

他不但知识丰富得像台电脑,身上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能
力呢。

你看,家里什么东西坏,老二能立马修。

不要说换灯泡、修空调,连需要专业技术的电脑修理活儿,老二也能轻松搞定。

我们家的老二厉害吧!他可是无所不能的。

不说你也猜到了,他就是我的老爸。

“老二”来了,“老大”该怎么办?——关于二孩家庭中对“老大”的心理健康教育

“老二”来了,“老大”该怎么办?——关于二孩家庭中对“老大”的心理健康教育

幼教特教YouJiaoTeJiao教师·TEACHER0802019年2月Feb.2019一、“老二”到来之后“老大”的表现(一)嫉妒心变强当家里只有“老大”时,玩具零食等都归他一人,同时家庭也都把重心放在“老大”身上,给予全部关爱,“老大”早已习惯这种家庭氛围、相处模式。

自从“老二”到来,原有模式就发生了改变,爸爸下了班先去抱“老二”,妈妈平时陪“老大”的时间也在不断缩减。

通过访谈得知,有时“老大”也会说出“妈妈只爱弟弟妹妹,不爱自己”的话语。

这都在一定程度上证明因为“老二”的到来,“老大”产生了嫉妒心。

(二)安全感降低,部分行为退化对于在幼儿园的“老大”来讲,他们大都面临着入园焦虑以及和“老二”分享父母爱的双重焦虑,因此情绪会产生一定的波动。

在访谈中,其中几位妈妈指出,大宝现在会经常让抱抱,让陪自己玩耍、讲故事。

以前也会有这样的情况,但自从“老二”到来,这些情况发生的频率较之前来讲增加了许多。

此外,还有部分家长指出,大宝好像回到了更小的时候,明明自己会穿衣服,现在非要帮助才能穿上;看见弟弟妹妹喝奶瓶,自己也要喝;吃饭的时候要有人去喂;晚上也不愿意自己一个人睡,非要有人陪伴。

之前这些事情对于“老大”来讲基本都能办到,自从有了“老二”,他们掌握的这些技能好像突然消失,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行为退化现象。

(三)经常哭泣或沉默不语“我们家大宝不知道怎么了,最近她好像不怎么爱讲话了,以前幼儿园里发生什么好玩的事情,她都会主动给我讲,但现在她回到家里就坐在小凳子上不说话,我叫她她也不回应。

”“我们家大宝最近好像受了很大委屈似的,总会莫名其妙地哭,我问了幼儿园老师,老师也说我们家孩子最近特爱哭,我也不知道哪里惹到他了,有时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劝他。

”这是访谈时一些父母告诉笔者的。

同时通过搜集相关案例,笔者发现自从“老二”到来之后,“老大”确实相比之前情绪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四)故意和“老二”起冲突,甚至会欺负“老二”通过搜集近两年的新闻案例,笔者发现许多“老大”欺负“老二”的情况,有的“老大”还会用脚踢“老二”,甚至会直接打“老二”头部,还有的“老大”会和二宝争夺玩具等。

老二爹不疼娘不爱_家有俩宝,老大是儿子,老二是爹

老二爹不疼娘不爱_家有俩宝,老大是儿子,老二是爹

老二爹不疼娘不爱_家有俩宝,老大是儿子,老二是爹儿子出生了,刚刚三岁,老公就为儿子买了一套航空母舰的拼装玩具。

买回来儿子高兴极了。

可没想到,他只能看,不能动。

眼巴巴的看着爸爸在那拆开了摆弄,儿子急了也要参与,一次两次三次,终于,爸爸发火了,竟然和儿子理论起来,说他弄丢了零件,找不到没完。

眼看着父子俩在那里争论,我在一边哭笑不得。

安慰哭泣的儿子,安抚暴脾气的爸爸。

夜晚来临,望着一大一小,我真想对儿子说:你让着你爸点,他比你还麻烦。

记得老公在我生孩子前,一直挺爷们啊,怎么面对儿子,就表现的不淡定了呢?我和闺蜜们聊过,他们虽然哈哈大笑,却纷纷表示自家老公的种种婴儿表现。

的确,他们始终童心未泯,这让生过娃的女人们,觉得既好笑,有心酸。

记得一次访谈上,高情商的刘嘉玲姐姐这样打趣过梁朝伟:甩手大掌柜。

嗨,以香港人,对老公有这样的评价,估计也实在是无计可施了吧。

可曾经的那句我负责养家,你负责貌美如花的话,老公你还记得吗?到如今,却留下我一个人面对大大小小的孩子发呆。

当然,成熟的男人不是没有,只是绝少,并那个女同胞遇到,也是天大的荣幸和福分。

起码证明她命太好。

但作为普通命运的我们,面对二胎一样的老公该怎么办呢?哄,就是一个字。

说真的,百试不厌的哄,让任何一个男性变身超人。

就算他的童心有冒头,也要不予余力的及时哄,让他在你的引导下,认识到自己男子汉的存在。

同样,家有男孩的母亲也要抓住,他们的这一共同特点,保证百试不爽。

尽管婚姻生活问问多多,但有信念的女人一定能够一一化解,百炼成精。

当然,好好爱自己的同时,才能照顾好,教育好家里这一大一小“两胎娃感谢您的阅读!。

多子女家庭教育的案例

多子女家庭教育的案例

多子女家庭教育的案例我有个朋友,家里有三个孩子,老大是个女孩,叫萌萌,老二是男孩,叫淘淘,最小的也是个男孩,叫闹闹。

这家里啊,每天就像在上演一场又一场的趣味大戏。

萌萌作为姐姐,本来一直都是家里的小宝贝,享受着全家人的宠爱。

可是自从淘淘出生后,情况就有点不一样了。

淘淘这个小子啊,从小就调皮捣蛋,但又特别机灵,很会讨大人欢心。

比如说,有一次家里来客人了,萌萌在旁边乖乖地坐着,而淘淘呢,就跑前跑后地给客人拿拖鞋、端水果,还特别有礼貌地问好。

客人一个劲儿地夸淘淘懂事,这时候萌萌心里就有点不舒服了,觉得自己被忽视了。

那天晚上睡觉前,萌萌就跟妈妈说:“妈妈,自从弟弟出生后,你们都不喜欢我了,只爱弟弟。

”妈妈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妈妈就想了个办法,每次有什么好事儿,就会让孩子们一起参与,还特别强调姐姐的重要性。

比如说去动物园,妈妈会说:“萌萌,你是姐姐,你要带着弟弟们一起看动物哦,你最熟悉这些动物了。

”然后在看动物的过程中,妈妈也会时不时地夸萌萌照顾弟弟们照顾得好。

慢慢地,萌萌就又找回了那种被重视的感觉,也不再觉得弟弟是来抢爱的了。

但是啊,这家里的事儿就没个完。

等闹闹出生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闹闹年龄小,哭起来那是惊天动地的,大家就会不自觉地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他身上。

淘淘就不乐意了,他觉得自己也还是个孩子,怎么现在大家都只关心小弟弟了呢。

有一次,闹闹哭了,妈妈赶紧去抱闹闹哄他,淘淘就在旁边故意把玩具弄得特别响。

妈妈一看就明白了,她把闹闹哄好后,就拉着淘淘的手说:“淘淘啊,你小时候也像闹闹一样,一哭大家就都围着你转呢。

现在你是大哥哥了,能帮妈妈一起照顾弟弟吗?”淘淘听了,特别自豪地挺起小胸脯说:“行!”从那以后,淘淘就真的像个小大人一样,经常帮妈妈照顾闹闹。

这个家庭的教育啊,就是在不断地平衡孩子们之间的关系。

爸爸妈妈不会因为某个孩子小就过度偏爱,也不会忽视任何一个孩子的感受。

他们还会让孩子们明白,兄弟姐妹之间是要互相照顾、互相友爱的。

家庭称谓大全

家庭称谓大全

家庭称谓❤❤❤❤❤❤❤❤❤❤❤❤❤❤❤❤❤❤❤❤❤❤❤❤❤❤❤❤❤❤❤❤❤❤意义:一个家庭,亲戚之间,历史形成了传统的亲族传承关系,互相之间根据辈份沿袭而固定成各种称谓。

这种称谓,口头的称谓与书面的称谓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而且对外人和互相之间的当面称谓也不尽相同。

称谓的书面、口头、对人、当面虽有不同,但其本质的辈份却是一致的,内涵是完全一样的。

子女称父亲口头当面称呼是:“爸爸”、“爹”、“达达”,“爸爸”的称呼在城市中普遍,而“爹”、“达达”、“大”在山西的农村中普遍。

字面上或对外人称父亲为“爸爸”、“父亲”、“家父”、“高堂”、“老爷子”、“老爹”、“老人家”、“老头子”等等。

子女称母亲口头上当面叫“妈”、“娘”、“妈妈”。

字面上或是对外人说时称之为“母亲”、“家母”、“我妈”“老母亲”“老娘”“老太太”“老妈”、“高堂”等。

子女称父母双亲时,当面口头叫“爸妈”、“二老”、“爹娘”等。

书面或对外人时称“双亲”、“二老爹娘”、“二老”“父母”“爹娘”等。

孙子称祖父,口头当面称呼为“爷爷”、书面或对外人时称“祖父”、“爷爷”。

口称曾祖父为“老爷”,书面或对外人称之为“曾祖父”。

高祖,口称“老老爷”书面为“高祖父”。

孙子称祖母,口称当面时叫“奶奶”,书面或对外人说时为“祖母”、“奶奶”。

口称曾祖母为“老奶”、高祖母为“老老奶”。

书面称曾祖母为“曾祖母”,高祖母为“高祖母”。

父亲的哥哥,口头当面称“大爷”、“大伯”、“大大”或“大爹”、“二爹”等。

书面或对外人时则称之为“伯父”。

父亲的弟弟,口头当面称为“叔叔”、“大叔”、“二叔”“三叔”或“大爹”、“二爹”……等。

书面或对外人时称之为“叔父”、“大叔”、“二叔”……等伯父的妻子,当面口头称“大娘”、“大妈”、“二娘”、“二妈”等。

书面或对外人称“伯母”、“大伯母”、“二伯母”等。

叔父的妻子,当面称“婶娘”、“婶子”。

书面对人称“婶母”“婶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要有了老二,就让老大独睡
记忆中,我似乎没有和父母一起睡觉的经历,当然刚出生的时候肯定是有,但很遗憾,那时候我还没有记忆。

小时候,我最羡慕弟弟可以在爸爸妈妈怀里撒娇,尤其让我不能忍受的是,每天晚上他们在床上打滚、躲猫猫,欢声笑语洒遍了整个屋子,而我,只能躺在自己的小床上忍受着嫉妒的折磨,默默地流泪。

有一次,我实在太想上父母的床了,我使了个小心眼:故意尿在床上。

我本来以为,我把床尿湿了,他们会把我抱到他们床上的。

结果却是,我被打了屁股,接着独自在换了床单的床上继续哭泣。

考上研究生那年,妈妈问我有什么心愿,这是她第一次这样问我,我激动得要抓狂,却无比小心翼翼地问:我能不能在你的床上睡一晚上?那天晚上,我躺在妈妈身边,却一直在悄悄地哭,心里感觉无比幸福,我的妈妈,是如此地接纳我,让我和她睡在一起!
有了老二后,我们可能有各种各样的理由要把老大转移到别的床上,比如床太小,比如怕老大压着老二,比如怕老二吵着老大等等。

但是,为人父母的,请稍稍等一下,能不能站在老大的立场上想想他心里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老二一来,他不光得到的爱少了,连睡觉的位置都要被霸占呢?真的要分床,能不能在老二还没出生之前就先分了?能不能妈妈带老二睡,爸爸带老大睡?或者,能不能把家里床搞成榻榻米床,全家人都在上面睡?
不要当着一个孩子打骂另一个孩子
小时候,弟弟很淘气,下河摸鱼,上树掏鸟窝,放学不回家,这些几乎是他每天都干的事情,所以,挨打于他而言更是家常便饭。

为人父母都这样,打孩子时很生气,打完又后悔,想尽办法补偿孩子。

弟弟经常被打,也经常被补偿,父母打完后常常会说:我们是因为爱你,想要你好才打你的。

弟弟被打的痛,我没有切身感受,但这些话我却听在耳朵里,他是怎么样被补偿的,我也看着眼里,最后在我心里形成了一个观念:打是因为爱,被打是幸福的。

所以,偶尔我也会故意找打,每次打的时候我都咬紧牙关,绝不认错,以至于父母每次打我都下手很重,打到没力气了才放手,很遗憾,被打后我并没有感受到他们对我的补偿,因为这时候愤怒充斥在我的心头,补偿我已经看不见了。

长大后,谈恋爱,我也会打人,甚至,我会希望被人打(当然,当时我自己是意识不到的),“打我呀,有本事你打我呀!”这样挑衅的话,抱歉,我真的说过。

孩子打架,大人不要插手
小时候,邻居这样形容我们姐弟俩:你俩哪天要是不打架,太阳就没办法落山。

那时候,我们每天都会打架,长大一些我上寄宿学校了,每次见面就打,一直打到我上大学。

其实我和弟弟感情一直很好,但不知道为什么见面就会打。

现在我知道了,我们都想得到父母的关注,想要以此来判断他们到底爱谁更多一些。

因为每次打架,父母都会来插手,他们作为裁判会判断出谁是挑衅者,然后以暴制暴,把挑衅者打一顿。

被打的孩子心里有气,父母前脚离开,后脚俩孩子又打起来了。

现在想来,父母真的很不容易,俩孩子整天打架,没有一刻安静的时候,确实烦都烦死了。

但他们确实没有采取正确的方式来处理我们打架的事,孩子之间有不打架的吗?让他们自由自在地打去,大人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孩子们自然就会找到合适的相处模式了,哪里还用得着父母成天当裁判,废脑筋?
不要拿两个孩子来对比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做父母的是要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优势,发挥自己的特长,而不是总是说:“你看谁谁谁怎么着,你怎么就不学学呢?”
那时我最恨父母骂弟弟:你为什么就不能上课听讲?你只要听五分钟,就比你姐姐听四十五分钟成绩好!你聪明,你就是兔子,她就是乌龟,龟兔赛跑,现在乌龟都跑你前面去了,兔子你还在睡觉!
这是在骂他呢还是在骂我?被骂的兔子弟弟委屈地哭着,旁边的乌龟姐姐头都快要低到地上了。

这种骂造成了弟弟盲目骄傲,而我则盲目自卑,拼了命以各种方式求得父母认可:不是说我成绩好是因为努力吗?!那好,我也叛逆一回,不读书,逃学看电影,考试乱写乱画,期中考试平均分不超三十分,班级倒数第三,期末考试拼命几天,考个年级第一给你们看看;不是说我笨吗?大家都说我是文科天才,我就学理科,读完理学学士,读工学硕士,向你们证明我不是傻瓜!
事实上,我的这些证明只说明了一点:我确实是个傻瓜,向不接纳你的人拼命证明自己,以求得他们的认可,是永远都不会成功的,更重要的是,这些错位的方式,确实害了我自己。

接纳孩子,请从接纳他们的不同开始吧!
告诉孩子:你对他的爱不会因为任何人而改变
我一直都记得四岁那年夏天,睡午觉醒来,找不到爸爸妈妈,邻居在窗户边对我说:你爸爸妈妈不要你了,他们带你弟弟走了。

我着急得当时就要从窗户跳出去,却忘了打开房门就可以直接出去,大家看我那副傻样,笑得前仰后合,午后的阳光明晃晃的,刺得人眼睛生疼,多年过去,我依旧记得,那刺眼的阳光,刺耳的笑声和那种绝望。

大人们最喜欢的似乎就是对孩子恶作剧,看着他们委屈得想哭又不敢哭的模样,比如,家里生了老二,总有人会说:你妈妈不爱你了,她爱的是你弟弟。

如果能够阻止,请不要让别人对你的孩子说这样的话,这话大人都知道是假的,但孩子不知道,他们会真的很伤心,很绝望,会不断试探父母是否真的会抛弃他们。

如果你不能阻止别人开这样的玩笑,那么一定要告诉孩子,你对他的爱不会因为任何人而改变,他永远都是你最爱的那个小宝贝。

跟老大解释:吃奶与妈妈的爱无关
弟弟母乳喂养到两岁多,而我,很遗憾,没有吃过一口母乳。

实话讲,我很嫉妒,觉得这是妈妈不爱我的铁证。

当然我现在知道了,不是妈妈不愿意给我吃奶,而是因为我出生时,她也是第一次做母亲,没人指导,没有正确的知识,她不知道如何母乳喂养。

但妈妈,你为什么从来没有告诉我呢?如果你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告诉我这些事实,我想我一定不会难过那么多年的。

而对于那些两个孩子都成功母乳喂养的妈妈,也一定要告诉老大,老二吃奶只是因为他还小,还不会吃饭,吃奶与妈妈的爱,无关。

不要告诉老大:你是哥哥(或者姐姐),你应该让着弟弟
这句话几乎被每一个有两个孩子以上的家庭都奉为圣经,你是哥哥,所以玩具要先让弟弟玩,你是哥哥,所以零食要先让弟弟先吃,你是哥哥,所以弟弟打你不可以还手,等等。

试想一下,有几个孩子会想:嗯,我是哥哥,所以我需要让着弟弟?还是他们更多的可能会想:妈妈不爱我,她比较爱弟弟,所以什么都要我让着弟弟?更有可能的是,父母说这句话是针对某件事的,希望大的能让着小的,而在大孩子心里解读的却是要把爸爸妈妈让给弟妹。

这样长大的孩子会产生严重的不安全感,认为自己“没资格”享受自己的人生,为什么我需要让着弟妹?因为我不够好。

当两个孩子年龄差距小于两岁时,这种没资格感会更严重。

每个孩子都需要“特殊时光”
家里有俩孩子后,父母时间会更不够用,但即使这样,也要挤出时间和俩孩子单独在一起。

如果可能,把老二寄在别人家,和老大单独出去玩半天,如果可能,老大上幼儿园时,和老二来一段高质量的陪伴。

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安排,对孩子,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孩子通过特殊时光能深切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独一无二的爱,即使他们对父母有什么不满,即使他们心里有什么伤痕,也能通过这段时间得到最大限度的修复。

每一个父母都能给一个孩子百分之百的爱,爱不是数学题,不是说生了两个或者多个孩子,爱就变成了百分之五十甚至更少,如果有两个孩子,从今天起,请告诉每一个孩子:你拥有我全部的爱!
(作者:云香。

此文已发表在《祝你幸福最家长》2014年第6期中。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