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21《桃花源记 》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桃花源记》(第2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桃花源记》(第2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桃花源记
课题
桃花源记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第二课时
③体现“桃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
3、你能发挥你的想象大胆的改写《桃花源记》吗?试一试,写好后老师给予面对面批改的机会标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学习
重点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学习
难点
初步体会陶渊明简洁而含蓄的语言。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
作者是暗示了:桃花源,本来就是虚构的,它只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1.找出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及人物言行等句子分析: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社会?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2.联系时代背景,说说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3.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陶渊明有没有暗示性的语言?
合作交流:
将自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先一对一解决,不能解决的在小组交流,实在不行的在全班“展示”时提出来。要求:起立交流,声音适度(以对方刚好能听清为宜)。
展示点评
巩固练习
1、课文中衍生出了不少至今仍在使用的成语,找一找,有哪些?查查词典看现在是什么意思。世外桃源(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后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用原文回答:
①体现桃花源自然环境优美的句子是:
②突出桃花源人和平、幸福生活的句子是:

山东省德州市八年级语文上册 21桃花源记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山东省德州市八年级语文上册 21桃花源记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21、课题:桃花源记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熟读并背诵全文。

2.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3.把握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要求学生运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像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4. 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学习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2、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一)预习导学: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开朗()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黄发垂髫.()便要.还家()刘子骥.()诣.太守()2.解释词语:为业:_____。

缘:___。

夹岸:______。

杂:___。

欣然:______。

鲜美:_____。

异:__。

穷:____。

舍:____。

豁然__________。

平旷:_____。

属:___。

悉: ___。

怡然自乐:_______。

所从来:_____ 咸:_____。

问讯:______ 先世:____。

妻子:_________。

邑人:_______。

不复出焉:______。

焉:_______。

间隔:______。

皆:______。

叹惋:_______。

延:___语告:________。

不足:_____。

既:_____ 志:_____。

诣:________ 如此______ 遣:_____。

3.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简介。

关于作者陶渊明:陶渊明,名潜,字元亮。

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

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

八年级语文上册 21《桃花源记 》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通用)

八年级语文上册 21《桃花源记 》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通用)

21 桃花源记【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掌握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部分文言常用词语。

2、掌握故事情节,了解创作方法,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3、学习记叙的详略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朗读并背诵课文,疏通文意【学习难点】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学法指导】(一)、初读课文,朗读指导(1、读准每一个字音;2、注意正确断句;3、尽量读出感情。

)(二)、再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1、字词句一一落实,尽量做到对译;2、尽量翻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

)(三)、三读课文,深化理解(1、分析内容;2、理解感情)【自学点拨】一、走近作者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

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

他拒绝同刘格的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

陶渊明:二、字词先通1、查词典,掌握成语“世外桃源”的含义。

世外桃源:2、查找工具书,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垂髫()发髻()俨然()阡陌()()诣太守()两鬓()邑人()豁然()遂()骥()郡下()3、预习时至少读课文5遍,而且必须是朗诵,不能默读。

【学习点拨】第一课时一、导入二、初读课文,进入意境、想象画面。

1、教师范读课文。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1课桃花源记学案2无解答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1课桃花源记学案2无解答新版[新人教版]

桃花源记 2学案导学 一、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了解古今异义现象;二、明白得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3、学习本文叙事脉络清楚、描述生动传神、语言精练准确的特点。

先学后教 一、初读课文,标注生字,通过查找工具书认准读音和字形:豁.然( ) 俨.然( )阡陌..( )垂髫.( )怡.然( )便要.还家( )距离..( )郡.下( )诣.太守( )刘子骥.()问津.( ) 其中人语.云( )二、再读课文,读顺句子,注意句子内的朗诵停顿。

如:a.武陵人/打鱼为业。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

三读课文,读懂文意,注意课文注释和一些古今异义词。

如: 古义 今义鲜美: ,交通: ,妻子: ,绝境: ,距离: ,不管: ,你再找几个如此的词语:四、翻译下列句子,然后结合讲义注释翻译课文。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五、向小组成员复述课文故事,然后理顺故事的脉络。

觉察桃花源→()→()→()→(寻觅桃花源)小组合作一、课文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表现村中人欢乐生活的句子是,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如何的思想情感?二、后世把“世外桃源”作为理想社会的代名词,细读课文,说说作者心中的那个理想社会有哪些吸引人的地址?三、渔人看到了、感受到了桃花源人美好的生活,为什么还要离开呢?作者写渔人和后来的许多人再也找不到桃花源,用意是什么?当堂达标一、文学常识填空:本文选自《》。

作者,又名,字,世称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朝代)闻名田园诗人。

不满那时现实,弃官归隐。

《桃花源记》、是传世名篇。

咱们还学过他的诗《》《》。

二、说明下列字词缘()芳()落英()缤纷()异()穷()复()恍如( )才( )平旷( )俨然( )属( )阡陌( )悉、咸( )黄发垂髫( )怡然( )乃( )具( )问讯( )叹惋( )延( )语(yù)( )扶向( )及( )诣( )遣( )欣然( )规( )【一词多义】处处志之()打鱼为业()村中闻有这人()志寻向所志 ( ) 为不足为外人道也()闻具言所闻()便舍船()其中往来种作()寻向所志()舍屋舍俨然()作设酒杀鸡作食()寻寻病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桃花源记》(第1课时)学案(无答案)(新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桃花源记》(第1课时)学案(无答案)(新版)

第21课桃花源记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第一课时
预习导学
2、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豁然开朗〔〕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黄发垂髫〔〕便要还家〔〕及郡下〔〕刘子骥〔〕诣太守〔〕与外人间隔〔〕3、归纳本课的文言知识点
〔1〕古今异义词:
鲜美句子: 古义:今义:
交通句子: 古义:今义:
妻子句子: 古义:今义:
绝境句子: 古义:今义:
无论句子: 古义:今义:
缺乏句子古义:今义;
(2)一词多义
舍: 便舍船〔〕屋舍俨然〔〕
寻: 寻向所志〔〕寻病终〔〕
志: 处处志之〔〕寻向所志〔〕
〔3〕通假字
便邀还家。

通,。

合作探究
1、疏通文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
2、初读思考:
〔1〕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
〔2〕标出文中能表现渔人行踪的词语。

当堂检测
2、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表达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

3、解释以下句中加横线的字
①渔人甚异之〔〕②具答之〔〕
③复前行,欲穷其林〔〕④欣然规往〔〕
⑤诣太守〔〕⑥未果,寻病终〔〕
4、把以下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缺乏为外人道也。

八年级语文上册 21《桃花源记》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21《桃花源记》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21. 桃花源记【学习目标】1、认读生字,能正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3、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

【知识链接】4、了解“记”这种文体。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多用来记载事物,有的作者还会在记载事物的同时,发表一些议论和感慨。

《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都是非常有名的“记”,《湖心亭看雪》虽不以“记”名篇,实际上也是一篇“记”。

2、了解作者。

见《同步》83页第一课时【自主学习】一、课前预习。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疏通文意。

将翻译有困难的文言文写在下面,小组集中后在课堂上提出。

二、了解本课文言文知识。

1、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2、古今异义。

(结合课后第四题)(1)阡陌交通..交通:古义,;今义,往来通达,或各种运输的总称。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今义,毫无出路的境地。

(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论:此处为;今义,是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鲜美:古义,;今义,味好,香浓。

(5)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古义,;今义,不满不充分。

(6)诣太守,说如此..。

如此:古义,;今义,这样。

3、一词多义。

(把已经了解的词语画上记号)舍:①便舍船,从口入(放弃、舍弃,动词)②屋舍俨然(房屋,名词)③退避三舍(行军三十里为一舍)志:①处处志之(作标记,动词)②寻向所志(作的标记,名词)③《三国志》(记事的书或文章,名词)寻:①寻向所志 (寻找,动词)②未果,寻病终(随即、不久,副词)③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寻常,形容词)其:①复前行,欲穷其林(其:这、那)②既出,得其船(其:他,代渔人)乃:①见渔人,乃大惊(乃:就,于是)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乃:竟,竟然)并: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并:全部)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并:一起,一同)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为:作为)②不足为外人道也(为:对,向)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给)4、文言句式。

八年级语文上册 21《桃花源记》(第2课时)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21《桃花源记》(第2课时)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桃花源记第2课时【课前探究】1、古今异义鲜美:古义今义交通:古义今义2、朗读课文3、自学3-5自然段【预习交流】1、交流古今异义词2、组内朗读3、小组内交流不能理解的字词【互助提升】1、疏通文意 3、4、5自然段要求: ——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内合作疏通文意;不会的做好记录。

2、小组讨论疏通文意(个别抽查)【体验成功】1、“见渔人,乃大惊”中的“乃”字写出了什么?2、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又是什么?3、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又是什么?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为什么说桃花源是“绝境”?5、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的原因是什么?6、请找出桃源中人热情好客的语句。

7、这明明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可文末为什么要写刘子骥“欣然规往”一事?韩愈说“桃源之说诚荒唐”,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要“荒唐”地虚构出这样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模式呢?【快乐心得】【中考写真】一、结合语境,将下列句子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他人思想汽车驰骋的高速公路,却不给自己的思维,①。

我们把自己的头脑,②,却不给自己的发现,留下一个小小的储藏盒。

A.①留下一条细细的羊肠小道②变成收藏古今图书、储存海量知识的图书馆B.①留下一扇小小的窗户②变成收藏古今图书、储存海量知识的图书馆C.①留下一条细细的羊肠小道②变成搜罗最新倍息、网罗八面来风的集装箱D.①留下一扇小小的窗户②变成搜罗最新信息、网罗八面来风的集装箱二、从2008年开始,国务院规定每年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各放假一天,此举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

在规定发布之前,某民意测评机构做了“你更喜欢过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目还是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西方节目”的调查。

以下是调查的数据统计。

日(1)根据上表得出结论:①在我国中,②在我国中,(2)对国务院的举措,你所持的态度及理由:态度:赞同理由:①②三、课外文段:太阳路小的时候,我们最猜不透的是太阳。

那么一个圆盘,红光光的,偏悬在空中,是什么绳儿系着的呢?它出来,天就亮了,它回去,天就黑了;庄稼不能离了它,树木不能离了它,甚至花花草草的也不得离了它。

【K12教育学习资料】八年级语文上册 21《桃花源记》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K12教育学习资料】八年级语文上册 21《桃花源记》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21《桃花源记》
______最新最全精品教育资料
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地方?哪些
作者用一个似假似真似虚似实的动人故事,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资丰富,风俗、解释加黑的词。

最新最全精品教育资料
_______________ .寻向所志
_____
.穴中人告诉杨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别人求取食物。

写渔人看到的桃花源人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的句子是:___________
七、说说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对这种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最新最全精品教育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桃花源记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掌握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部分文言常用词语。

2、掌握故事情节,了解创作方法,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3、学习记叙的详略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朗读并背诵课文,疏通文意
【学习难点】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
【学法指导】
(一)、初读课文,朗读指导(1、读准每一个字音;2、注意正确断句;3、尽量读出感情。

)(二)、再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1、字词句一一落实,尽量做到对译;2、尽量翻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


(三)、三读课文,深化理解(1、分析内容;2、理解感情)
【自学点拨】
一、走近作者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

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

他拒绝同刘格的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

陶渊明:
二、字词先通
1、查词典,掌握成语“世外桃源”的含义。

世外桃源:
2、查找工具书,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垂髫()发髻()俨然()
阡陌()()诣太守()两鬓()
邑人()豁然()遂()
骥()郡下()
3、预习时至少读课文5遍,而且必须是朗诵,不能默读。

【学习点拨】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初读课文,进入意境、想象画面。

1、教师范读课文。

2、自由朗读、注意以下句子的断句《注:对偶句、四字句要读出对称感来》
A、忘路/之/远近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B、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草,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学生放生读、大胆读、力求有所提高。

4、各小组齐读课文、要求吐字清晰响亮、节奏要准、要读出韵律。

要求:①读准重点字音。

②读好重点句子的停顿。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对本文进行创造性复述
(点拨: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并插入一些话,使整个故事连贯起来)
2、了解本文思路:发现桃花林——()——()
3、桃花源让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三个单音节词语概括、、。

4、借助课下注释和文言注释资料,了解文章大意。

5、重点词句归类:
①、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②、古今异义
阡陌交通古义:今义:
率妻子邑人古义:今义:无论魏晋古义:今义:见太守,说如此古义:今义:芳草鲜美古义:今义: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今义:来此绝境古义:今义:
③、一词多义
舍①便舍船()②屋舍俨然()
寻①寻向所志()②寻病终()
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志①处处志之()②寻向所志()之①忘路之远近()②渔人甚异之( )③处处志之()
21 桃花源记陶渊明
姓名:班级:学习日期:年月日
第二课时
四、三读课文,深化理解
1、熟记课下注释中的重点词语。

2、重点句子翻译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③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④不足为外人道也
(一)、分步品味课文
A、桃源之“美”
①:找出描写桃花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得句子
外部环境:
内部环境:
②:思考: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美,你看”。

的句式描绘一番。

B、桃源之“乐”。

①:思考: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快乐的,文中那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请用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看。

C、桃源之“奇”。

①、思考:桃花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

那么,桃源奇
在何处呢?请你以“奇,那是因为”。

的句式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
(点拨:尽量用原文的句式回答。

)
(二)、桃源胜境究竟在什么地方?是真有实景还是纯属虚构?作者为什么要虚构?
(三)、有人说《桃花源记》体现了作者消极避世的思想,有人说体现了作者积极的理想最求,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点拨:自己查找有关资料发表看法)
【课堂检测】
1、对照注释,解释下列词语。

为业:( ) 夹岸:( ) 杂:( ) 异:( ) 穷:( ) 平旷:( ) 属:( ) 悉:( ) 怡然自乐:( ) 咸:( ) 问讯:( ) 先世:( ) 邑人:( ) 不复出焉:( ) 间隔:( ) 皆:( ) 语云:( ) 不足:( )
既出:( ) 诣:( ) 遣:( )
3、阅读第一、二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

⑴、解释文中词语。

①缘:②俨然:
⑵、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①渔人甚异之:
②林尽水源: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⑶、写出本文中的五个成语
⑷、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
A 比喻
B 夸张
C 借代
D 对比
⑸、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