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笛协奏曲《走西口》的演奏分析

合集下载

鲍元恺弦乐四重奏《走西口》的创作分析

鲍元恺弦乐四重奏《走西口》的创作分析

鲍元恺弦乐四重奏《走西口》的创作分析鲍元恺,现任上海音乐学院弦乐教研室主任、教授,著名的弦乐教育家和演奏家,是中国极具影响力的大提琴演奏家和教育家之一。

他创作了大量的弦乐曲目,其中就包括了《走西口》这部弦乐四重奏作品。

《走西口》是鲍元恺在2012年创作的一部弦乐四重奏作品,这部作品总共有四个乐章,其中包括了“大漠风情”、“玉树雪山”、“天马行空”和“万里长城”。

这部作品的灵感来源于中国西部地区的丰富民族风格和宏伟的自然景观,音乐中融入了大量的民族音乐元素,展现了浓厚的民族情感和独特的地域特色。

在《走西口》中,鲍元恺运用了大量的艺术手法和技巧,展现出了他深厚的音乐功底和丰富的创作才华。

他在曲目中巧妙地运用了民族乐器的技巧和效果,如马铃琴、马头琴等,使得整个曲目充满了异域风情和浓郁的民族特色,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他在音乐结构和和声处理上融合了西方音乐的精髓,使得整个作品既有古典与现代的和谐之美,又有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之趣。

他还在曲调旋律的设计上下足了功夫,通过对旋律的精心编排和处理,使得每个乐章都具有了鲜明的主题和个性,令人耳目一新。

鲍元恺在《走西口》中还注重了对音乐情感的表现和情绪的传达,他通过对旋律、节奏和音色的处理,将西部地区的苍凉壮美、草原辽阔、高原雄浑等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为观众展现了一幅栩栩如生的音乐画卷。

在“大漠风情”这个乐章中,他运用了大量的弦乐颤音和滑音,模仿风沙呼啸的声音,令人仿佛置身于茫茫沙漠,感受到了浩瀚无垠的苍茫和渺小自己。

在“玉树雪山”这个乐章中,他则运用了大量的合奏和和声技巧,展现出层峦叠嶂、冰雪皑皑的雪山景色,给人一种清新悠远、清亮透彻的感觉。

而在“天马行空”和“万里长城”这两个乐章中,他则分别运用了明快轻盈的曲调和雄壮有力的旋律,展现出了西部地区高原旷野和万里长城的雄伟气势,令人有一种豪情壮志的感慨和豪放不羁的震撼。

鲍元恺的《走西口》是一部充满了时代气息和地域特色的弦乐四重奏作品,它展现了中国西部地区的独特魅力和浓厚民族情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鲍元恺弦乐四重奏《走西口》的创作分析

鲍元恺弦乐四重奏《走西口》的创作分析

鲍元恺弦乐四重奏《走西口》的创作分析鲍元恺是中国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和音乐教育家,他的作品涵盖了交响乐、室内乐、电子音乐等多个领域。

他的弦乐四重奏作品《走西口》以其独特的音乐语言和丰富的表现力受到广泛的关注。

这首作品不仅在演奏中具有挑战性,也展现了鲍元恺对于音乐创作的独特见解和深厚功底。

本文将对其《走西口》的创作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中的音乐特点和艺术价值。

我们来看《走西口》这首弦乐四重奏的标题。

西口,指的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种大型戏曲曲牌,被誉为中国戏曲交响乐的代表之一。

可以猜测《走西口》这个题目可能与中国西北地区的音乐与文化有关。

从音乐的角度来看,西北地区的音乐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鲍元恺可能希望通过这首作品展现出西北地区的音乐风情和文化特色。

这也与鲍元恺一直关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创作理念一脉相承。

在音乐结构上,鲍元恺的《走西口》采用了四重奏的形式,这种形式常见于室内乐作品中。

四重奏由两个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组成,每个乐器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共同演绎出美妙的音乐。

《走西口》整体结构紧凑,表现出作曲家对于乐器组合的精准把控和音乐构思的清晰度。

鲍元恺巧妙地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音乐元素,使得这首弦乐四重奏既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又兼具现代音乐的表现手法,展现出了作曲家独特的音乐语言。

在音乐风格上,《走西口》呈现出鲍元恺独特的音乐风格和创作特点。

作品中融入了大量具有浓郁风情的旋律,丰富的和声以及丰富的音色变化,让音乐充满了生动的描绘力和强烈的表现力。

作曲家还巧妙地运用了变化多端的节奏,使得整个作品在节奏上富有变化,具有很强的动感与活力。

这些音乐特点使得《走西口》成为一首充满活力和表现力的作品,展现了作曲家丰富的音乐想象力和创作天赋。

鲍元恺的弦乐四重奏《走西口》是一部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特色和现代表现手法相结合的优秀作品。

作品在音乐结构上紧凑,音乐风格上独具特色,表现力上生动丰富,展现了作曲家对于西北地区音乐特色的深刻理解和表现。

竹笛协奏曲《走西口》的演奏分析

竹笛协奏曲《走西口》的演奏分析

竹笛协奏曲《走西口》的演奏分析作者:李庭来源:《当代音乐》2018年第01期[摘要]如今,竹笛的书籍主要由竹笛曲谱、入门教材和考级教材为主,仅有较少的竹笛理论教材。

本文将以竹笛协奏曲《走西口》的演奏为主要探究内容,系统性综合论述此作品的演奏要点、总体风格特征及其价值。

可以给学习竹笛协奏曲《走西口》的演奏者们有一定的实际指导,同时可以为竹笛教师教学此曲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竹笛;协奏曲;《走西口》[中图分类号]J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1-0107-03《走西口》是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创作的一首竹笛协奏曲,由作曲家南维德、魏稼稔和竹笛演奏家李镇三人共同完成。

乐曲最初为竹笛独奏与交响乐团协奏版本,后由王瑞林移植成为竹笛独奏与民族管弦乐队协奏版本。

该曲的演奏形式、音响效果和艺术形式在当时的年代背景下是极具创造性的,其展现出来的艺术效果对以后的作品来说都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峰。

其独特的文化主题,为“乐队化”的二人台音乐创作的未来发展开了一个好头,更刺激了作曲家们创作的激情和灵感。

音乐一经推出,它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在海内外广受流传并深受欢迎。

笔者选择从该曲的演奏角度出发点,对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为以后的演奏学习提供一手资料。

一、竹笛协奏曲《走西口》的创作背景竹笛协奏曲《走西口》取材于“二人台”传统剧目中最具代表性的剧目《走西口》。

“二人台”传统剧目《走西口》流行于山西北部、内蒙古中西部、陕西北部、河北北部,剧目主要描述的是一对农民夫妇新婚之时,正遇华北大旱,饥寒交迫,丈夫不得不外出走西口谋生,导致夫妻被迫分离的悲惨情景。

艺术表现形式上采用了“二人台”最具典型的一丑一旦的形式。

竹笛协奏曲《走西口》以“二人台”传统剧目《走西口》的唱腔曲调为基本素材进行改编创作,艺术形式上将一丑一旦转变为竹笛与乐队的对奏,极具“二人台”音乐特色。

全曲由“新婚”“哭别”“相送”和“盼望”四个部分组成,选用D调曲笛、A调梆笛、F调梆笛和降B调低音笛交替演奏,不同色彩的竹笛交替使用使得乐曲极具戏剧性。

新派竹笛协奏曲《走西口》的演奏分析

新派竹笛协奏曲《走西口》的演奏分析

新派竹笛协奏曲《走西口》的演奏分析作者:张爽来源:《艺术科技》2018年第10期摘要:竹笛是中国传统民族器乐中最重要的乐器之一,它有着极具穿透力的音色、独特的演奏技巧以及丰富的情感表现力,因此在中国乐器演奏发展的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竹笛的独奏艺术表演形式达到了空前的发展阶段,在南北两大基本派别上发展出另一个演奏流派——“新派”。

这一流派既融合了南北派的传统特点,又创立了有别于传统的新的演奏技法。

竹笛协奏曲《走西口》是“新派”演奏风格中颇具代表性的一首。

本文分析新派竹笛协奏曲《走西口》的演奏技巧,这不仅可以让竹笛学习者深入体会新派竹笛的演奏技巧,更能通过这些技巧来理解作品的内涵,为竹笛学习者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新派竹笛;演奏技巧;作品分析1 新派竹笛的特点竹笛是中国民族器乐中最重要的乐器之一,拥有漫长而久远的发展历史,在中国器乐演奏的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新中国成立后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竹笛发展蓬勃辉煌的时期,形成了两大基本派别——“北派”和“南派”。

20世纪50年代末,“新派”产生,创始人是著名的竹笛演奏家刘森先生,其创新后的技法主要体现在“气、指、唇、舌”4个方面。

他以充满激情且富于歌唱性的演奏风格开拓了新的竹笛发展道路,并扩展了竹笛的音域,后人将这既融合了南北派又有别于传统的风格称为“新派”。

它是近代出现的比较重要的流派,其独特的音乐语言风格、悠扬如歌的笛声至今仍被世人所喜爱。

2 新派竹笛协奏曲《走西口》的演奏分析《走西口》这部作品是“新派”作品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

该作品采用的是五声民族调式,典型的“二人台”风格。

全曲总共分为5个部分。

2.1 乐曲引子乐曲首先选用D调曲笛演奏,由一句悲切的、颇有力度的引子点题,起始句的音头要注意力度上的把握和速度上的控制,第一小节第一拍的附点宜演奏得夸张、有劲。

第二拍的下滑音要用到“新派”中的气滑音与气冲音相结合的演奏技巧,并加之气震音,要求用气息去作强弱的变化。

浅议《走西口》民歌丰富多变的演唱形式

浅议《走西口》民歌丰富多变的演唱形式

作者: 彭桂云
作者机构: 中南林业大学音乐学院
出版物刊名: 音乐创作
页码: 171-173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1期
主题词: 走西口;民歌;演唱
摘要:�走西口》民歌是经过民间无数次再创作而形成的一种地方艺术形式,极具地域特色,能综合地体现多种多样的音乐风格。

因此,其演唱形式也是极为丰富多彩的。

本文以二人台《走西口》的演唱为例,首先对《走西口》民歌“推、躲、让、闪”四种基本唱法进行了探究,然后又对花花腔、装饰音等一些特殊唱法进行了分析,揭示了《走西口》民歌演唱丰富的美学内涵。

浅谈关于山西民歌《走西口》的演唱方法与音乐分析

浅谈关于山西民歌《走西口》的演唱方法与音乐分析

Northern Music 1052017年第10期(总第322期)北 方 音 乐Northern MusicNO.10,2017(CumulativelyNO.322)浅谈关于山西民歌《走西口》的演唱方法与音乐分析李婧熙(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摘要】山西,自古以来就是一块风水宝地,悠悠汾河水,巍巍太行山,人说山西好风光。

但由于山西地处黄土高原,特殊的地质条件使得自然灾害频频发生,最为常见的就是旱灾。

旱灾的特点是持续时间长,少则几个月,多则长达十几年,遍布山西全境,老百姓们过着水深火热的日子,民不聊生。

走西口,这首山西民歌,就是以此为背景,旋律的婉转起伏唱出了多少陕西人民的苦难心声。

让我们铭记那段悲凉的,充满血和泪的历史……【关键词】走西;民歌演唱;音乐分析【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识码】A 山西,位于黄河中游。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之一,蕴藏着丰富的民间宝藏。

民间流传的歌谣历史悠久、风格多样、曲调优美动听,脍炙人口,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民歌是千百年来劳动的人民实践的产物,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走西口》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优秀的民歌作品。

走西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迁徙”事件之一,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走西口又叫“走口外”,西口是指“杀虎口”。

以前的山西人走出杀虎口,经过蒙古草原,进入蒙古境内以此谋生。

由于山西地处黄土高原,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恶劣,但由于山西地处黄土高原,特殊的地质条件使得自然灾害频频发生,最为常见的就是旱灾。

旱灾的特点是持续时间长,少则几个月,多则十几年,遍布山西全境,老百姓们过着水深火热的日子,民不聊生。

但是勇敢的山西人民并没有向困难低头,向命运妥协,他们毅然决然背起行囊,离开家乡,为了家里的老少亲人,自己孤身一人跑到口外谋求生路。

竹笛协奏曲《走西口》的演奏分析

竹笛协奏曲《走西口》的演奏分析

竹笛协奏曲《走西口》的演奏分析《走西口》是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创作的一首竹笛协奏曲,由作曲家南维德、魏稼稔和竹笛演奏家李镇三人共同完成。

乐曲最初为竹笛独奏与交响乐团协奏版本,后由王瑞林移植成为竹笛独奏与民族管弦乐队协奏版本。

该曲的演奏形式、音响效果和艺术形式在当时的年代背景下是极具创造性的,其展现出来的艺术效果对以后的作品来说都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峰。

其独特的文化主题,为“乐队化”的二人台音乐创作的未来发展开了一个好头,更刺激了作曲家们创作的激情和灵感。

音乐一经推出,它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在海内外广受流传并深受欢迎。

笔者选择从该曲的演奏角度出发点,对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为以后的演奏学习提供一手资料。

一、竹笛协奏曲《走西口》的创作背景竹笛协奏曲《走西口》取材于“二人台”传统剧目中最具代表性的剧目《走西口》。

“二人台”传统剧目《走西口》流行于山西北部、内蒙古中西部、陕西北部、河北北部,剧目主要描述的是一对农民夫妇新婚之时,正遇华北大旱,饥寒交迫,丈夫不得不外出走西口谋生,导致夫妻被迫分离的悲惨情景。

艺术表现形式上采用了“二人台”最具典型的一丑一旦的形式。

竹笛协奏曲《走西口》以“二人台”传统剧目《走西口》的唱腔曲调为基本素材进行改编创作,艺术形式上将一丑一旦转变为竹笛与乐队的对奏,极具“二人台”音乐特色。

全曲由“新婚”“哭别”“相送”和“盼望”四个部分组成,选用D调曲笛、A调梆笛、F调梆笛和降B调低音笛交替演奏,不同色彩的竹笛交替使用使得乐曲极具戏剧性。

下面,本文将分段对该曲的演奏及艺术表现进行分析研究。

二、《走西口》的演奏及艺术表现1引子乐曲由5小节的引子开始,D调曲笛演奏,以开门见山的形式使乐曲直接进入悲剧性的情绪。

演奏时注意起始句的音头须粗犷有劲,并加以花舌技巧演奏,要注意力度上的把握和速度上的控制,第一拍的附点节奏演奏应时值充分、音色夸张。

第二拍的小二度下滑音需用半孔指法下滑演奏并結合气息的下滑,但要注意音色饱满。

浅析山西山歌《走西口》的艺术特征

浅析山西山歌《走西口》的艺术特征

浅析山西山歌《走西口》的艺术特征作者:李裕彤来源:《北方音乐》2020年第11期【摘要】马渡乡位于四川省宣汉县西北边境一隅,巴河和州河分水岭的木龙山把它挡在了山北边位于巴河一级支流碑河的中游,凭借天时地利的条件,成为宣汉、达县、平昌、通江和万源结合处的民歌之乡。

马渡民歌传承巴风土韵,仍然保留有强烈的名族特色。

本文通过对马渡民歌《摘菜苔》产生的背景、作品的艺术特点、艺术审美及情感的发展变化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展示了《摘菜苔》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关键词】马渡民歌;《摘菜苔》;艺术魅力【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1-0043-02【本文著录格式】李诚.论马渡民歌的艺术魅力——《掐菜苔》[J].北方音乐,2020,06(11):43-44.在四川民歌中,马渡民歌传承巴风土韵,保有强烈的名族特色。

马渡乡位于宣汉县西北边境一隅,巴中市平昌县、达州市通川区与其交界。

马渡有自然的小寨子石林等天然风景区,民歌在得天独厚的条件下更加自然。

马渡民歌对于达州民歌乃至川东民歌都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一、四川民歌的起源与发展(一)清代以前四川民歌的发展历程先民巴人在漫长的原始社会变迁中创造了原始的音乐。

从我们现存的任何一部分音乐作品分析,原始的音乐起源于劳动生活、巫术神话。

夏以后的商和西周,音乐与灿烂的青铜文化达到了当时的水平巅峰。

两千多年前的初汉,巴人的乐舞迎来了它的第一次转型,汉王刘邦的政权给巴人的乐舞带来它第一次荣耀的血统和地位上的提升。

巴人的乐舞成为了宫廷舞,成为了官方典礼的乐舞的巴人舞在这一时间曲目得到了极为强力的发展。

咸宁元年,诏定庙乐。

曾停止了巴乐舞在宫廷中的演出。

至梁,暂时恢复。

到了隋朝,隋文帝采用了牛弘的建议“即非整典,悉罢不用。

”至唐代,巴渝舞便彻底退出了宫廷音乐的舞台。

虽然清商乐中仍有巴渝舞曲名目,但其本身的曲调已经完全丢失。

曾经“巴渝歌”随着战争传入楚境,被称之为“下里巴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郾 “ 哭别冶 部分 这一部分 “哭别冶, 表达新婚夫妻哭别时撕心裂肺的伤 感情绪, 单一部曲式结构, 节奏较自由, 用 F 调梆笛演奏, 商调式。 在中国民族调式中, 商调式是具有伤感、 幽怨的 调式, 作曲者巧妙地在此段中运用商调式, 在通过历音、 花舌、 滑音、 颤音等具有渲染力的演奏技法表达夫妻被迫 分离时悲愤的情绪。 演奏时应注意情绪夸张, 强弱对比明 显, 通过竹笛的演奏技巧模仿人哭泣的感觉。
107
当代音乐·2018 年第 1 期
小节, 如谱例 2:
气震音使用频繁而变化丰富, 随着音乐情绪的变化而变化, 音乐情绪激动时幅度大、 频率快, 音乐情绪平缓时幅度小、 频率慢, 值得一提的是:
如谱例 5: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这三小节实际演奏为宫音与羽音交替演奏的 6 个上、 下滑, 这是具有 “ 二人台冶 音乐特色的演奏手法, 演奏上 应注意下滑较快且具有停顿感, 上滑稍慢顺势滑上去, 连 续六个上、 下滑音应做渐强处理, 给第 115 小节的强奏作 一个铺垫, 以表达新婚时欢快热烈的音乐情绪。
如谱例 1:
演奏时注意起始句的音头须粗犷有劲, 并加以花舌技 巧演奏, 要注意力度上的把握和速度上的控制, 第一拍的 附点节奏演奏应时值充分、 音色夸张。 第二拍的小二度下 滑音需用半孔指法下滑演奏并结合气息的下滑, 但要注意 音色饱满。 第二小节是小二度复滑音, 需要用 “ 半孔冶 指 法演奏, 要求手指灵活自然, 音色圆滑但不拖泥带水, 八 拍的长音要由弱渐强, 气息上应当运用幅度较大频率较快 的气震音, 达到悲壮震撼的音乐效果。 由于二人台音乐的 特点是粗犷、 高亢、 热烈的, 再加上乐曲戏剧性、 悲剧性 的特点, 整体演奏特别要注意音色的结实、 稳定、 穿 透 力强。
[ 收稿日期] 2017-10-12 [ 作者简介] 李摇 庭 (1990—摇 ) , 男, 湖南安化人, 硕士, 吉首
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教师。 ( 吉首摇 416000)
二、 《走西口》 的演奏及艺术表现 1郾 引子 乐曲由 5 小节的引子开始, D 调曲笛演奏, 以开门见 山的形式使乐曲直接进入悲剧性的情绪。
[关键词] 竹笛; 协奏曲; 《走西口》 [ 中图分类号] J63摇 [ 文献标识码] A摇 [ 文章编号] 1007-2233 (2018) 01-0107-03
摇 摇 《 走西口》 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早期创作的一首竹笛 协奏曲, 由作曲家南维德、 魏稼稔和竹笛演奏家李镇三人 共同完成。 乐曲最初为竹笛独奏与交响乐团协奏版本, 后 由王瑞林移植成为竹笛独奏与民族管弦乐队协奏版本。 该 曲的演奏形式、 音响效果和艺术形式在当时的年代背景下 是极具创造性的, 其展现出来的艺术效果对以后的作品来 说都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峰。 其独特的文化主题, 为 “ 乐 队化冶 的二人台音乐创作的未来发展开了一个好头, 更刺 激了作曲家们创作的激情和灵感。 音乐一经推出, 它就产 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在海内外广受流传并深受欢迎。 笔者 选择从该曲的演奏角度出发点, 对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分析, 为以后的演奏学习提供一手资料。
如谱例 3:
此处为第 140 小节, 其实际演奏时要使用 剁 音 技 巧, 谱例 中 的 前 三 拍 都 应 加 高 音 “ do 冶 作 装 饰 音, 依 次 作 “ sol冶 “ fa冶 “ mi冶 的下行剁音, 以模仿人悲恸欲绝时大声 抽泣的声音。 除跺音技巧外, 这部分也大量的运用滑音技 巧, 滑音技巧是非常擅长表达悲伤情绪的技巧, 为了充分 运用此演奏技法, 曲作者兼演奏者创造性地将竹笛第六孔 下方增开了一个孔, 以解决 “ do冶 到筒音 “ re冶 无法滑奏 的问题。
当代音乐 2018 年第 1 期 MODERN MUSIC
竹笛协奏曲 《走西口》 的演奏分析
李摇 庭
[摘摇 要] 如今, 竹笛的书籍主要由竹笛曲谱、 入门教材和考级教材为主, 仅有较少的竹笛理论教 材。 本文将以竹笛协奏曲 《走西口》 的演奏为主要探究内容, 系统性综合论述此作品的演奏要点、 总体 风格特征及其价值。 可以给学习竹笛协奏曲 《走西口》 的演奏者们有一定的实际指导, 同时可以为竹笛 教师教学此曲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 竹笛协奏曲 《走西口》 的创作背景 竹笛协奏曲 《走西口》 取材于 “ 二人台冶 传统剧目中 最具代表性的剧目 《走西口》。 “二人台冶 传统剧目 《走西 口》 流行于山西北部、 内蒙古中西部、 陕西北部、 河北北 部, 剧目主要描述的是一对农民夫妇新婚之时, 正遇华北 大旱, 饥寒交迫, 丈夫不得不外出走西口谋生, 导致夫妻 被迫分离的悲惨情景。 艺术表现形式上采用了 “ 二人台冶 最具典型的一丑一旦的形式。 竹笛协奏曲 《 走西口》 以 “二人台冶 传统剧目 《 走西口》 的唱腔曲调为基本素材进 行改编创作, 艺术形式上将一丑一旦转变为竹笛与乐队的 对奏, 极具 “二人台冶 音乐特色。 全曲由 “新婚冶 “ 哭别冶 “相送冶 和 “ 盼望冶 四个部分组成, 选用 D 调曲笛、 A 调 梆笛、 F 调梆笛和降 B 调低音笛交替演奏, 不同色彩的竹 笛交替使用使得乐曲极具戏剧性。 下面, 本文将分段对该 曲的演奏及艺术表现进行分析研究。
2郾 “ 新婚冶 部分 第一部分 “新婚冶, 表现的是新婚夫妻的快乐生活和对 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 这一部分是带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 采用了 a-b-a1 的曲式结构。 a 部分, D 调曲笛演奏, 作曲 家运用了徵调式, 以慢起渐快的形式将新婚喜悦的情绪逐 步带入, 演奏上应注意: 慢起渐快时的速度把握, 不能突 快亦不能渐快过缓, 进板之后速度稳定至 144 拍每分钟左 右, 整段旋律具有北方特色, 演奏时不宜演奏得过于平稳 连贯, 应带跳跃感, 每小节的第一个音音量稍作强调以突 出音乐情绪的喜悦感; b 部分, 用 A 调梆笛快速跳跃的吐 音技巧演奏, 调式上采用宫调式, 完全采用新主题新材料, 旋律短小精练, 形成了与 a 部分鲜明的对比; a1 部分是第 a 部分的再现, 与第一个部分的尾部得到呼应。 演奏上的处 理与 a 部 分 也 是 基 本 一 致,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第 112 至 1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