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子独奏曲《姑苏行》的音乐内涵
姑苏行赏析

姑苏行竹笛独奏曲《姑苏行》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堪称民族音乐的经典之作。
该作品曾先后入选大学、中学音乐教材。
因此,对《姑苏行》的创作内涵的解读是十分必要的。
笔者认为,《姑苏行》的创作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乐曲的形态结构与表现内容展开过程在“情感”层面上的同构关系的完美表达,乐曲深含昆曲之韵与苏州园林之美在“典雅”层面上达成共构的深层意蕴,曲笛的风格与江南丝竹的独特技法凸显江南风味的张扬,时代特征承载的人类追求“和谐、安宁”的终极理想的愿望。
正是这几个方面的内涵才彰显了《姑苏行》独特的艺术魅力。
以下笔者分别论述之。
创作内涵之一:乐曲的形态结构与表现内容展开过程在“情感”层面上的同构关系的完美表达一首作品的本质是作者的主观意识、情感的对象化,是对象化了的物质形态。
因此,对作品创作内涵的解读首先不能离开对作者的认识。
孟子说“读诗要知人论世”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在对《姑苏行》的创作内涵解读之前,有必要对作者的情况作一个了解。
《姑苏行》的作者是我国著名竹笛演奏家江先渭,他于1929年出生于山东威海。
自幼喜爱音乐并跟随哥哥学习京胡、唢呐、竹笛、笙、打击乐器的演奏方法,13 岁便能较为熟练掌握上述乐器的要领。
其后四年随全家赴大连卖艺维持生活,耳闻目睹人民的苦难,遂于1947 年参加革命成为军队文工团的一员,1955 年调入解放军前线歌舞团工作。
江先渭在工作中不断地刻苦钻研、探索,广泛吸收民间音乐精华,自学成才,吹拉弹所不能。
同行甚至称他:凡有眼的就能吹,有弦的就能拉,有点的就能打,其中尤其精通竹笛。
由于其演奏技艺高超,曾多次参与国内外重大演出,并享有外媒称“东方魔笛”美誉。
江先渭不仅演奏才能出众,在创作方面也有特出贡献。
《姑苏行》是其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962年。
苦难的岁月磨练了作者的坚强意志,苦难的经历塑造了作者乐观的情感。
当这些财富化为作者的意象性对象时,其作品已经具有了自在的美。
传统的形式美学流派甚至认为,音乐的美就在于乐音的运动。
中国十大笛子名曲之一《姑苏行》

中国十大笛子名曲之一《姑苏行》《姑苏行》创作于1962年,作者是著名笛子演奏家,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一级演员江先谓。
他平时喜爱戏曲,对京剧、昆曲等戏曲音乐耳熟能详,当年没有什么系统的笛子练习曲,他就经常把吹奏戏曲音乐片段来练习气息,音乐和指法上的技巧。
当时他拿到了一个战友给他的昆曲音乐的片断,不足30小节。
于是他就经常吹奏,愈吹愈感回味无穷。
恰逢当年遇上了全军文艺团体汇演,团里有创作新作的任务,他就把这段优美的昆曲片断发展成为一个结构完整,音乐表现丰富的笛子独奏作品。
他因经常去苏州演出,对苏州园林秀丽的风光情有独钟,故定名《姑苏行》。
1963年首次录成唱片,因其旋律优美,典雅,抒情,内涵意境深刻,深受广大竹笛演奏者和听众喜爱,因此很快就在大江南北传播开来了。
此曲在旋律创作手法上采用了昆曲音调素材和富有民族调声的音阶,在曲式结构上又吸收了西洋音乐所采用的复三部曲式的创作方法,在当时的民族器乐作品中颇具新意。
回顾以前的竹笛曲目,多以民间音乐,戏曲音乐直接发展而成,缺乏音乐情绪的跌宕起伏和结构整体与局部的对比统一,因此,《姑苏行》一面世便大获好评。
乐曲一开始是一段宁静的引子,主要表现了人们即将看到姑苏园林之前的美妙遐想,宁静中带有旋律的起伏和情绪的变化,整个引子由宁静——激动——宁静。
旋律多采用长线条,长音短音错错落落快慢有序。
好似来到园林门前,由外向内眺望,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假山喷泉在晨雾之中依稀可见,朦胧神秘中格外富有诗意,通过富有诗意的景色描绘刻画出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向往。
接着是呈示部A段开始,抒情优美的行板,恰恰符合了游人进入园林后边走边看,脚步悠然而轻松,欣赏美景时发自内心的愉悦之情。
此段共分三小段(a、b、c),第一部分行板第一至第15小节(a段)着重描写了乐曲的主题“行”。
行板应稍慢一些,此段音调由昆曲的一个曲牌“节节高”演变而来。
第二部分(b段)在第16小节至第27小节在音响在a段有明显的区别。
浅析竹笛作品《姑苏行》

的怀抱;还有几只蝴蝶在花海中悠闲地飞过来飞过去,一派多么美 好的景象,让人心旷神怡。听众们也跟着这些游人们醉倒在这般美 丽的园林景象之中。a,b两段有点有面,有粗有细,更加细致地描 绘了一幅江南水乡图。第三部分第28至第39小节c段,最明显的变化 就是力度比b段有了增强,多情,是a,b两段的一 个总结,强烈地表现了人们欣赏到美丽事物之后抑制不住的兴奋之 情。这一小段的最后两小节渐弱渐慢,是整个A段的情绪高潮,为B 段的开始埋下伏笔。
最后一部分是呈示部A段主题的再现,速度与A段相比更比更 加地缓慢。采用再现的手法从而使我们听众再一次回味了浓浓的姑 苏风光江南风情,充满了对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的向往憧憬之情和 夕阳西下,游人们对美丽风光的依依不舍之情。在这一段运用了 几个高音“do”的打音,极具感染力,在倒数第二小节渐慢的低音 “sol”上做了延长记号,让人回味无穷。最后落在主音“do”的长 音上,由强渐弱再慢慢消失,给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和游人们对美 景的依依不舍体现地淋漓尽致,也把听众们的思绪带向了远方,一 个更加宽阔,美丽,自由自在,富有诗情画意的世界。更加充分的 呼应主题,进行总结。
三、结语 演奏者想要更好地把握音乐的情感,为听众带来更好地艺术作 品,自身的努力与不断地练习基本技能是硬件设施,而真正让你走 进听众内心的是通过反复地参与和思考使自己置身于音乐作品之中 进行深层次的理解,这样才能完美地演绎一首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 江明惇.中国民族音乐[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2] 袁志钟,郑月明.中国笛子艺术大师俞逊发传[M].花木兰文化出版社, 2016. [3] 钟活明.《姑苏行》中的叠音、打音和颤音[J].大舞台,2013.
◎ 器乐演奏实践
黄河之声 2019年第23期 总第548期
姑苏行介绍

笛子独奏曲<<姑苏行>>的音乐内涵及其演奏风格在我国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长河中,音乐文化是这一历史文化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民族音乐由远古发展到现在,由民间发展到现今的学院派,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历程。
民族音乐的发展推动了民族器乐的发展,竹笛作为民族器乐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员,是各族人民最喜爱的乐器之一,在它几千年漫长发展历程中,它以独有的魅力和风韵,赢得了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并以大量诗文对竹笛艺术作了神奇美妙的描摹。
尤其在唐宋诗篇里,不难发现有赞颂竹笛艺术的生动咏述。
到了近代,竹笛艺术日趋完善,运用范围也不断扩展,几乎涉足了各个音乐邻域,京剧,昆剧乃至各种戏曲音乐,各地民音乐及部分曲艺音乐都离不开竹笛的伴奏。
而以崭新的独奏姿态展示在音乐舞台上,还是在五十年代。
著名笛子演奏家冯子存在1953年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大会上,以精湛的技艺,奔放的激情,成功地演奏了两首独奏曲<黄莺亮翅>和<喜相逢>博得了全场喝彩。
从此,竹笛独奏形式陆续出现在各地舞台上,并成了舞台上不可缺少的重要艺术表演形式之一。
这期间,一大批民间竹笛艺术家以全新的面貌加入了专业音乐行列,以他们多彩的竹笛艺术活跃在舞台上。
使数千年来作为配角的竹笛以主角的神采登上国内乐坛,并且风糜世界舞台。
竹笛独奏艺术的确立及其蓬勃发展,促进了竹笛艺术的曲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演奏技法不断完善和创新,笛曲的题材更加广泛,创作手法更趋新颖,结构形式更加多样。
笛子独奏曲<姑苏行>便是其中一首脍炙人口,久奏不衰的优秀曲目。
<<姑苏行>>创作于1962年,作者是著名笛子演奏家,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一级演员江先谓。
据江才讲,他平时喜爱戏曲,对京剧,昆曲等戏曲音乐耳熟能详,当年没有什么系统的笛子练习曲,江才就经常把吹奏戏曲音乐片段来练习气息,音乐和指法上的技巧。
当时他拿到了一个战友给他的昆曲音乐的片断,不足30小节。
笛曲《姑苏行》与《喜相逢》演奏风格探析

笛曲《姑苏行》与《喜相逢》演奏风格探析笛曲《姑苏行》与《喜相逢》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两首著名笛曲,它们的曲目优美动听,演奏风格各具特色。
本文将分别对这两首曲目的演奏风格进行探析,希望能够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这两首笛曲的特点和风采。
笛曲《姑苏行》是中国古典音乐中的经典之作,由吹奏乐器笛子演奏而成。
该曲传说发源于江苏省苏州市,曲调婉转悠扬,在演奏中能够表现出江南水乡的柔美和秀丽。
笛曲《姑苏行》的演奏风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曲调的处理。
在演奏《姑苏行》时,演奏者需要对曲调进行精准的把握和处理,将曲调中的起承转合表现得淋漓尽致。
还要注重对曲调的层次感和节奏感的把握,做到音符的连贯和平稳。
其次是音色的塑造。
笛曲《姑苏行》的演奏需要充分发挥笛子的音色特点,表现出柔和、清澈而富有感染力的音色。
演奏者要通过气息的控制和吐纳的运用,使得笛音有起伏和情感的表达,让听者产生共鸣。
再次是对情感的表达。
《姑苏行》传达了一种婉约、柔美的江南情怀,演奏者在演奏时需要将这种情感融入到音乐中,通过音乐的表达来诉说江南人的生活情趣和美好愿景。
在演奏中要注意情感的转折和高潮的处理,使得整个曲目的情感表达更加饱满和深刻。
最后是对技术要求的把握。
《姑苏行》的演奏在技术上要求较高,演奏者需要对吹奏技巧和乐器的操作有较高的要求,尤其是在音域的掌握和变化、音准的掌握以及对音乐细节的处理上,都需要有较为扎实的功底和细致的训练。
与《姑苏行》相比,笛曲《喜相逢》在演奏风格上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魅力。
《喜相逢》是一首富有喜庆和活泼气氛的笛曲,曲调欢快明快,给人以愉悦和舒畅的感觉。
在演奏《喜相逢》时,演奏者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演奏风格。
首先是节奏的掌握。
《喜相逢》的曲调快速明快,节奏活泼轻快,要求演奏者在演奏时要有稳定而敏捷的节奏感,不但要注意节奏的准确性,还要注意强弱的变化和动态的处理,使得整个曲目富有层次感和动感。
其次是动态的处理。
《喜相逢》的演奏中需要灵活地运用动态的变化,通过音乐的轻重缓急来表现出喜庆气氛的欢快和活泼。
笛子曲姑苏行简介

笛子曲姑苏行简介《姑苏行》是笛子演奏家、作曲家江先谓于1962年创作的一首笛子曲,是一首由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受的竹笛经典名曲。
下面就让店铺给大家介绍一下笛子曲《姑苏行》的相关信息吧!笛子曲《姑苏行》的创作背景姑苏行是江先谓先生在1962年创作的,渲染出如画般秀丽的苏州园林美景。
一方面,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真正翻身作主人,因此,整个国家在各个领域都沉静在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中。
在文艺北方音乐羽万方数据上的反应是创作出反映新中国新气象的,积极向上的作品。
作者把这种美好的愿望投射到作品中去是很自然地表达。
另一方面,当时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
中国人越是在苦难的时候越不会被打垮,也越是需要乐观精神。
江先渭先生穷苦人出生,苦难的经历告诉他,必须坚强、乐观面对新生活。
同时,他对新生的中国充满希望。
正是这样的情怀催生了这首乐曲。
曲作者说,《姑苏行》的诞生,共有五大因素催成:一是旋律因素,他无意间得到一段昆曲牌的引子,整天拿它来练气,竞越练越有味;二是生活因素,江老经常到苏州,对苏州园林情有独钟;三是组织因素,团里要求每个演奏员必须要创作自己的曲目到北京会演;四是灵感因素,江老在一次午睡时,突然灵感降临,一下就构思完成了《姑苏行》的框架;五是战友因素,《姑苏行》创作完成后,曲名并练时乐团战友有的说叫《苏州乐》,有的说叫个吹长号的广州籍演奏员(根据回忆名为吕爵文)提出叫《姑苏行》,画龙点睛便一锤定音。
笛子曲《姑苏行》的演奏技巧《姑苏行》这首乐曲的旋律取材于昆曲音乐,曲式为“慢(A)——快(B)——慢(A1)”加引子组成的三段体结构。
乐曲技巧采用的是江南丝竹中典型的“颤、叠、赠、打”的手法,手指要灵活并具有弹性。
同时,要求气息饱满、流畅;音色上要追求“润、厚、松”与甜美。
引子,散板。
其音乐表现的是一个“晨”字。
力度弱起渐强,旋律音域由低向高进行,如旭日渐渐东升,描写出了江南春早、万物荣欣、一派祥和的迷人景象。
A段,优雅的行板。
竹笛曲子最好听的十首

以下是竹笛曲子最好听的十首及其详细介绍:
1.《扬鞭催马运粮忙》:魏显忠于1969年创作的笛子独奏曲,生动地表现了丰收后人们热情高涨、欢歌笑语的场面。
2.《姑苏行》:采用昆曲音调,具有江南风味,表现了人们游览姑苏古城时的欢快心情。
3.《喜相逢》:原为内蒙古一首民间乐曲,后被山西梆子、二人台吸收为过场音乐,用来伴奏戏中角色入洞房、拂试灰尘等动作。
它主要表达的是亲人惜别和重逢时的心情。
4.《五梆子》:一首非常经典的笛子曲,表现了人们对旧社会的苦难和新时代的期望。
5.《鹧鸪飞》:乐曲通过对鹧鸪飞翔的形象描绘,表现了人们向往自由、追求光明的崇高愿望。
6.《小放牛》:一首欢快的笛子曲,表现了农村儿童天真活泼的形象和他们在田间地头的欢乐生活。
7.《牧民新歌》:表现了内蒙古人民在草原上欢快歌舞的场景。
8.《春到湘江》:一首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笛子曲,描绘了春天湘江两岸的美丽景色和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9.《梅花三弄》:中国古典乐曲中表现梅花的佳作,早在唐代就在民间广为流传。
10.《妆台秋思》:听着这充满着凄楚、哀怨、思念的笛曲,我们似乎来到了两千年前那秋风漫天,草黄叶枯的草原上,就在匈奴大单于的王宫里,王昭君在她的梳妆台前,对着镜子中的自己,默默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亲人,笛声缓缓的旋律就像是她的诉说,诉说她在汉宫中备受冷落的悲愤,诉说她离乡千里的孤寂。
这些曲目各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有的表现了人们的情感和生活,有的描绘了自然风光和动物形象,每一首曲子都能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和启发。
笛曲《姑苏行》与《喜相逢》演奏风格探析

笛曲《姑苏行》与《喜相逢》演奏风格探析1. 引言1.1 笛曲《姑苏行》与《喜相逢》的背景介绍笛曲《姑苏行》与《喜相逢》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两首著名笛曲,都是古典音乐中的代表作品。
《姑苏行》是清代著名笛子演奏家丁世光所创作,曲调优美,富有古典气息,被誉为"东方第一箫曲"。
而《喜相逢》则是清代笛子演奏家沈新所创作,曲调欢快、明快,表现了喜悦和欢乐的氛围。
这两首曲子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演奏难度,曲调虽然简单,但要求演奏者具有高超的技巧和表现力。
《姑苏行》以其婉转悠扬的旋律和细腻动人的情感表达而著称,而《喜相逢》则以其欢快热烈的节奏和鲜明的对比展现了不同的音乐魅力。
这两首曲子在中国传统音乐演奏中占据重要地位,被广泛传颂和演奏。
它们不仅展示了古典音乐的魅力,还代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和传统。
通过对这两首曲子的演奏风格和艺术特点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推动古典音乐的发展和传承。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笛曲《姑苏行》与《喜相逢》的演奏风格进行深入分析,探讨这两首曲目在演奏中的特点和风格差异。
通过比较两首曲目的演奏方式,揭示其独特的表现技巧和音乐特色,探讨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如何运用技巧和表现方式来呈现乐曲的内涵和情感。
也旨在总结笛曲《姑苏行》与《喜相逢》的演奏风格特点,探讨这两首曲目对于笛曲的发展和传承的意义,以及展望未来笛曲演奏风格的发展趋势。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深入了解并挖掘笛曲演奏中的魅力和艺术价值,为笛曲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2. 正文2.1 笛曲《姑苏行》的演奏风格分析笛曲《姑苏行》是一首富有江南水乡风情的传统曲目,其演奏风格一直备受关注。
在演奏《姑苏行》时,演奏者需要充分表现出江南温婉柔和的特点,这要求演奏者在演奏中注重细腻的情感表达和流畅的音乐语言。
在演奏技巧方面,要求演奏者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底,能够灵活运用吐音、泻音等吹奏技巧,使乐曲更加生动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