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黑变病课件
大肠黑变病53例分析

大肠黑变病53例分析摘要】探讨大肠黑变病的病因以及大肠黑变病与肿瘤的关系。
方法:回顾分析本院通过肠镜检查和病理确诊的53例大肠黑变病。
结果:大肠黑变病的致病因素为长期便秘,服用泻药,合并结肠癌2例。
结伦:大肠黑变病与长期便秘服用泻药关系密切,与结肠癌有一定关系。
【关键词】大肠黑变病色素沉着大肠黑变病(melanosis coli):指大肠固有膜内巨噬细胞含有脂褐素物质的一种粘膜色素沉着为特征的非炎症性的良性可逆性病变。
随着肠镜的广泛应用,本病的检出率日见增多,2002-2010年间我院4000余例肠镜检查病例中,共发现本病53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53例病例中,男28例,女25例,年龄21-75岁,平均46岁,病程6月-14年。
主要临床表现为便秘48例,便秘与腹泻交替、排便不畅、下腹隐痛5例;有50例长期服用泻药(如大黄苏打、牛黄解毒片、果导片、三黄片、排毒养颜胶囊、中药等),合并结肠癌2例。
2、内镜检查使用Ol ymp us电子肠镜,患者肠道准备清洁,51例送达盲肠,1例因乙状结肠包块、1例因直肠包块未能达到盲肠。
内镜下主要表现为大肠粘膜光滑,有棕色或褐色色素沉着,呈虎皮样、网条状或颗粒状分布,色素沉着区血管不易见到,肠壁软,蠕动尚可。
病变轻者仅见粘膜普遍灰暗,光泽度降低,见不到明显色素斑块。
病变分布全大肠35例,右半结肠7例,左半结肠9例,直肠2例。
合并结肠癌1例,直肠癌1例3、病理本组53例病例全部送检,病理组织学示粘膜上皮细胞大致正常,粘膜下层增厚,固有层有数目不等的含色素颗粒的单核吞噬细胞,有的散在,有的成簇出现,黑色素染色阳性。
4、讨论大肠黑变病是一种以大肠色素沉着为特征的非炎症性病变,被认为与便秘和长期服用泻药有关,其发生率文献报告在尸解标本中为0.04--11.2%[1],国内报告为0.06—5.9%不等。
我院检查发生率在1.25%左右。
经研究发现与年龄及饮食习惯在关,随着年龄增长,60岁以上人群多见,男女比例无明显差异;高蛋白、高脂肪、低纤维素饮食者易发生便秘,长期活动量少的易发生便秘,由于饮食习惯改变,大肠黑变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本组病例约2/3出现于2005年以后。
结肠黑变病诊断与治疗PPT

加强医疗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
推广先进的诊断和治疗技术,提高结肠黑变病的诊断率和治愈率
加强公共卫生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结肠黑变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及时发 现病变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高 脂肪、高糖、高盐饮食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 夜、过度劳累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过 度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 绪
避免长期服用某些药物
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可能导致结肠黑变病 避免长期服用泻药、减肥药等药物 避免长期服用含有蒽醌类药物的保健品 避免长期服用含有蒽醌类药物的化妆品
加强公共卫生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结肠黑变病的认识和 重视程度
提高公众对结肠黑变病的认识:通过媒体、社区、学校等多种渠道进行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结 肠黑变病的认识和了解。
加强公共卫生宣传:通过宣传海报、宣传册、宣传片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提高公众对结肠黑变病 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提高公众对结肠黑变病的重视程度:通过宣传和教育,让公众认识到结肠黑变病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提高公众对结肠黑变病的重视程度。
加强公共卫生策略:通过制定和实施公共卫生策略,提高公众对结肠黑变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降 低结肠黑变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制定并实施有效的公共卫生策略,预防和控制结肠黑变病的 发病率
01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结肠黑变病的认识和预 防意识
02
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倡导健康饮食、适量运动、戒 烟限酒等健康生活方式
03
加强医疗保障:提高医疗保障水平,确保患者得到 及时有效的治疗
04
加强监管:加强对食品、药品、环境等方面的监管, 防止有害物质对结肠黑变病的影响
大肠黑变病86例分析

大肠黑变病86例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大肠黑变病(MC)内镜下的表现,以及与大肠息肉和大肠癌的关系。
方法:选择从1996~2005年我院经大肠镜检查的5328例中诊断的MC 86例,观察其内镜下表现。
对确诊MC的患者,要求每6~12个月随访1次。
结果:内镜对86例MC病例中78例患者进行了6~60个月随访。
其中随访期≥36个月47例,大肠镜下MC病变处黏膜的颜色较前有所变浅,随访期≥24个月20例,大肠镜下MC病变处黏膜的颜色较前无变化或有不同程度的加深,病理改变仍完全符合MC特点。
随访期6~12个月11例,大肠镜下MC病变处黏膜的颜色较前有不同程度的加深。
所有患者的病理改变仍完全符合MC特点。
本组中有8例并发大肠息肉,无1例发展为大肠恶性肿瘤。
结论:MC的诊断主要是依靠大肠镜检查,对早期或可疑病例可结合病理组织学检查。
【关键词】黑变病;大肠;内镜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86例患者中男32例,女54例,年龄33~81岁,中位年龄58.3岁,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习惯性便秘史,病史2~25年,有长期口服大黄苏打片、便塞停、番泻叶、麻仁丸、芦荟胶囊、排毒养颜胶囊等泻药史。
1.2 内镜下表现:86例均经电子大肠镜检查确诊。
部位多见于近端结肠,但常累及全结肠。
大肠黏膜呈全结肠弥漫棕褐色或黑色颗粒状色素沉着、黏膜呈浅褐色、棕褐色或黑褐色,其间可见乳白色线状、条索状、或网状黏膜,整个肠黏膜面呈虎皮样、龟背样或网状条索样或类似槟榔切面的外观。
可伴有细颗粒样增生和息肉等改变。
在细颗粒处、色素沉着处或息肉处活检。
病理报告为光镜下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形态正常,固有膜内散在或密集分布巨噬细胞,胞浆内充满黄色色素颗粒,黑色素染色呈阳性,均符合MC改变。
1.3 随访:MC的患者每6~12个月来访1次。
详细询问并记录服用泻药的品种及剂量,复查电子大肠镜及病理活检。
将随访获得的资料与既往的资料进行比较。
2 结果对86例MC病例中78例患者进行了6~60个月随访。
大肠黑变病(精)

MC是否癌前病变是目前争 论的焦点,尽管一些研究 表明,泻药中的一些成分 具有潜在的基因毒性如致 癌力,但泻药的长期应用 是否加重其致癌性目前尚 无定论。
七、MC的治疗
1、去除诱因 对于服用刺激性泻剂者,首先停药,用 润滑性泻剂并增加纤维素和水的摄入。 对否认服用泻剂者,应仔细了解其生活 习惯,某些中药及美容类药品也含有蒽 醌类成分,不应忽视。
四、病理改变
光镜下:粘膜固有层有大量密集或散在 分布的含有色素颗粒的巨噬细胞,组织 体积较大,严重者胞浆内充满脂褐素样 色素颗粒细胞核被覆盖不易看见。部分 病变色素颗粒可存在于细胞外,并可见 浆细胞、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用银氨液浸染法检验,黑色素阳性反应。
四、病理改变
电镜下:
1、占肠管基底部的内分泌细胞数目增多,细胞内充满 了神经内分泌颗粒,呈短杆状及椭圆形,十分致密。 少数颗粒见双层膜结构亮晕。 2、上皮细胞的线粒体内出现致密涂染的圆形物无分布 上的规律可循。 3、固有膜内除血管、神经纤维结构外,在见到吞噬色 素颗粒的巨噬细胞的同时见有纤维母细胞的吞噬现象, 其胞浆内出现数目不等的色素颗粒,这些颗粒的形状 和结构与巨噬细胞内的色素颗粒相同,同时见数量不 等的浆细胞、淋巴细胞、肥大细胞及嗜酸性白细胞。
六、与其他疾病的关系
2.与结肠癌的关系
MC与结肠恶性肿瘤的相关性问题一直备受关注,相关 研究屡见报道,但大规模的对照研究报道较少结论不 尽一致。目前对此问题仍在争论中,国内外学者在内 镜与组织学随访中均观察到正常大肠粘膜-MC-腺瘤 样息肉-肿瘤的病变过程。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研究显 示,蒽醌类泻剂可诱导结直肠粘膜上皮细胞凋亡导致 MC,但在严重的MC病例,肠上皮细胞的凋亡似乎被延 缓,并造成大肠腺瘤管延长,提示MC避过了某种保护 机制而成为大肠癌的危险因素。
结肠黑变病护理业务学习PPT课件

第一部分:什么是结肠黑变病
临床表现:结肠黑变病的临床表现包括 腹痛、排便变化、腹泻、便血等。
第二部分:结 肠黑变病的护
理要点
第二部分:结肠黑变病的护理要点
早期筛查和诊断:规律进行结 肠镜检查和其他相关检查,及 早发现结肠黑变病。
结肠黑变病护理业务学 习PPT课件
目录 第一部分:什么是结肠黑变病 第二部分:结肠黑变病的护理 要点 第三部分:结肠黑变病的护理 团队合作 第四部分:结肠黑变病预防和 管理 第五部分:结肠黑变病的新进 展和研究方向
第一部分:什 么是结肠黑变
病
第一部分:什么是结肠黑变病
结肠黑变病的定义:结肠黑变 病是一种恶性肿瘤,起源于结 肠上皮细胞,并且具有高度恶 性和侵袭性。
第三部分:结肠黑变病的护理团队合作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和责任:提供心理支 持、协助康复服务等综合性工作。
第四部分:结 肠黑变病预防
和管理
第四部分:结肠黑变病预防和管理
提倡健康生活方式:饮食健康 、适量运动、避免吸烟和酗酒 等,降低患结肠黑变病的风险 。
定期检查和筛查:根据个人情 况,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等相 关筛查,及早发现结肠黑变病 。
术前准备和护理:为患者进行 手术准备,包括术前禁食、解 剖学标记等,并提供术前心理 支持。
第二部分:结肠黑变病的护理要点
术后护理和康复:术后进行规律的护理 ,包括伤口护理、饮食指导、活动训练 等,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第三部分:结 肠黑变病的护
理团队合作
第三部分:结肠黑变病的护理团队合作
护士的角色和责任:负责患者 的日常护理、记录病情变化、 提供教育指导等。 医生的角色和责任:负责诊断 和治疗结肠黑变病的全过程, 并提供专业建议和指导。
大肠课件-PPT文档资料

放射治疗方式
• 术前放疗优点 ①癌细胞的活性减弱 使手术时 播散或残留的癌细胞不易存活 ②对巨大而固定 估计切除有困难的癌肿 术前放疗可使瘤体缩小 从而提高切除率 ③放射生物学研究表明术前癌 细胞对放射线的敏感性较术后高 剂量:40~45Gy 不增加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疗 效 • 术后放疗:术后放疗优点:①手术中对可能残留 肿瘤的部位进行标记定位使照射部位更精确 具 有选择性 效果更佳 ②原发肿瘤切除后 肿瘤 负荷显著减少有利于提高残留癌对放射线的效应 • 术中放疗:术中对疑有残留癌处和不能彻底切除 处 用β线进行一次大剂量照射
肠镜所见
CT 肠癌肝转移
“牛眼 征”
诊 断
早期诊断本病!
首先应做到对有症状就诊者不漏诊大 肠癌的诊断 认识大肠癌的有关症状(如排便习惯与粪 便性状改变、腹痛、贫血等) 提高结肠癌的警惕性 早期诊断的关键 及早进行X线钡剂灌肠或结肠镜检查
治
疗Βιβλιοθήκη 关键在早期发现与早期诊断,从而 能有根治机会。 一、外科治疗 二、经结肠镜治疗 三、化学药物治疗 四、放射治疗 五、手术后的肠镜随访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一、粪便隐血检查 无特异性 方法简便易行 作为普查筛检或早期诊断的线索 二、结肠镜检查 对大肠癌具确诊价值 直接观察全大肠的肠壁、肠腔的改变,并确定肿瘤的部位 、大小及浸润范围,取活检可获确诊。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三、X线钡剂灌肠 最好采用气钡双重造影,可发现充盈缺损、肠腔狭窄 、粘膜皱襞破坏等征象,显示癌肿部位和范围。 四、其他影像学检查 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显像(CT) 超声结肠镜 五、其他检查 血清癌胚抗原(CEA):对本病的诊断不具有特异性, 但定量动态观察,对大肠癌手术效果的判断与术后复发 的监视,均有价值。
大肠黑变病专题宣讲

七、MC治疗
4、护理干预 心理护理(正确地教诲患者认识疾病,重建患
者战胜疾病信心) 饮食护理(多进高纤维素等可改进便质饮食) 理疗护理(如腹部按摩) 药品排便(如使用开塞露) 良好环境维持 人工排便
大肠黑变病专题宣讲
第34页
七、MC治疗
5、重在预防 防止便秘 主动治疗便秘 少服及不服蒽醌类泻剂 必要时规则服用胃肠动力药 主动治疗合并病 定时复查肠镜
大肠黑变病专题宣讲
第19页
五、大肠黑变病诊疗
主要依靠纤维结肠镜检验。 活检示粘膜固有层巨噬细胞内脂褐素沉
积为确切诊疗依据。
大肠黑变病专题宣讲
第20页
五、大肠黑变病诊疗
肠镜下分Ⅲ度(依着色轻重)
大肠黑变病专题宣讲
第21页
Ⅰ度:黏膜呈浅淡褐色或者更浅,有不
对称浅白褐斑迹,血管纹理欠清楚,着色黏 膜与正常组织分界欠清楚。
大肠黑变病专题宣讲
第32页
七、MC治疗
3、手术治疗
对已经合并腺瘤、恶变或者高度恶变可 能患者,可行对应手术治疗,对造成MC 原发病已经含有手术指征者,亦应行手 术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能够手术 到达去除梗阻目标,手术方式选择当遵 照以患者得到治疗而最小受到损伤为标 准。
大肠黑变病专题宣讲
第33页
大肠黑变病专题宣讲
第12页
三、病因学
2.药品原因 蒽醌类泻药药动学机理主要是因为:
(1)蒽醌及其衍生物如三羟甲基蒽醌等含有胆碱样作用, 可兴奋平滑肌上M受体,使肠蠕动增加
(2)抑制肠细胞膜上Na+-K+-ATP酶,妨碍Na+转运,使 肠内渗透压增高,保留大量水分,促使肠蠕动而排便
(3)部分蒽醌甙自小肠吸收后,经肝转化为甙元,再刺 激盆腔神经从,增加肠蠕动而致泻。
大肠黑变病21例临床镜检分析及预防保健

大肠黑变病21例临床镜检分析及预防保健健大肠黑变病是指大肠黏膜色素沉着,引起非炎症性良性病变,原因未明属临床少见病,但近年来发病率有所增加[1]。
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7年5月~ 2009年5月进行肠镜检查2100例,结合病理切片共查出大肠黑变病21例,现总结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21例患者来自本院门诊肠镜检查室,所有病例均经病理切片明确诊断。
其中男11例,女10例。
年龄32~78岁,平均60岁。
临床症状:均有长期便秘史,左下腹胀痛,大便带粘液等症状,2例伴有肝硬化史。
共同特点:长期服用牛黄解毒片(丸)﹑潘泻叶、大黄苏大片、果导片及中药等导泻剂半年以上。
检查方法:所有病例肠镜检查前晚口服硫酸镁或甘露醇,中药泻法或附加清洁灌肠法性肠道准备,采用电子肠镜PentaxEC-3801F型系统检查。
2 结肠镜诊断结果21例中病变多位于近端累及右半结肠患者16例,5例为全结肠病变;13例肠镜进入回肠末端未见异常色泽。
内镜下表现为黏膜色泽的改变,呈浅褐色、棕黑色、黑褐色或间加灰白色网状条纹,或花斑样弥漫分布于大肠黏膜上,部分色素颗粒状,血管纹理隐约可见或消失,视野反光减弱,显得暗淡,甚至黑暗无光。
病理检查:21例均见色素沉着处黏膜固有层内有较多含色素颗粒的吞噬细胞,用银氨液染法检验,黑色素阳性反应。
符合大肠黑变病的病例改变。
8例伴有单发或多发性息肉,病理诊断为腺瘤性息肉或腺癌,部分上皮呈轻中度增生,有恶变可能,因此发现息肉及时给予摘除[2]。
3 讨论大肠黑变病是一种非炎症性、良性、可逆性的以色素沉着为特征的病变。
其病因目前仍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该病变发生与长期服用蒽醌类泻剂,包括番泻叶、波希鼠李皮、芦荟、大黄等有关,这类药物含树脂性物质,在大肠内合成色素颗粒,沉着于固有层,被单核细胞吞噬而形成黑变,且黑变程度与服蒽醌类泻剂的时间及总量成正比[3]。
大肠黑变病临床多认为由于饮食习惯不良,导致胃肠功能紊乱,排便不规律产生便秘;精神及肛周病变引起的便秘;其它临床疾病如妇科病中会阴下降综合征;外科病如直肠套叠等引起的排便困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流行病学
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
结肠黑变病无特异性症状和体征,主要有腹胀、便秘 及排便困难,少数患者有下腹部隐痛及食欲欠佳等
多数来源于纤维结肠镜检,少数来自病 理尸检。
二、流行病学
在临床中,内镜下被确认患大肠黑变病, 几乎都有长期便秘史,有服用含有蒽醌 类泻药的病史。
Nusk等报道在一组包括大肠癌、大肠腺瘤及对照人群 中有17.5%(97例)服用蒽醌类泻药,12%有镜下黑 变病,40%病理上有黑变病,而未服用此类泻药患者 中仅2%有镜下黑变病。
六、与其他疾病的关系
2.与结肠癌的关系
MC与结肠恶性肿瘤的相关性问题一直备受关注,相关 研究屡见报道,但大规模的对照研究报道较少结论不 尽一致。目前对此问题仍在争论中,国内外学者在内 镜与组织学随访中均观察到正常大肠粘膜-MC-腺瘤 样息肉-肿瘤的病变过程。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研究显 示,蒽醌类泻剂可诱导结直肠粘膜上皮细胞凋亡导致 MC,但在严重的MC病例,肠上皮细胞的凋亡似乎被延 缓,并造成大肠腺瘤管延长,提示MC避过了某种保护 机制而成为大肠癌的危险因素。
5.其他因素 有人报道尿液也可能是MC的因素之一。 Berg报道大肠代膀胱术后发生了MC。外 伤以后,慢性腹泻患者发现MC也有报道。
四、病理改变
MC的特征病理表现为肠粘膜固有层及粘 膜下层中的巨噬细胞中大量色素沉积, 严重者可堆于细胞外,HE染色可发现轻 度粘膜慢性炎性改变粘膜下层通常有轻 度水肿,依沉积量的不同可分为病理、 镜下MC。
三、病因学
2.药物因素
药物是导致MC最重要的发病因素之一已被广泛接受。 这也是各原因中最为重要,且可以造成直接沉积及间 接转化的因素。多数研究资料表明,黑变病与蒽醌类 泻药(大黄、番泻叶、波希鼠青皮、芦荟等)的临床 相关程度达90%上。 含有大黄蒽醌的药物:果导片、番泻叶、麻仁润肠丸、 复方芦荟胶囊、三黄片、牛黄解毒片、排毒养颜胶囊 及减肥茶
紊乱或消失,色素沉着较密集,着色黏膜与正常组织 分界欠清晰。
Ⅲ度:黑褐色,黏膜表面完全被黑褐色素覆盖
,呈豹纹样,黏膜表层血管纹理紊乱或消失。
六、与其他疾病的关系
1.与大肠息肉的关系 MC伴息肉,息肉表面多颜色如常,隆起 于色素沉着的肠粘膜中,清晰可见。因 此,如发现大肠粘膜色素沉着区有粘膜 无色素沉着,应警惕大肠新生物发生的 可能。
四、病理改变
光镜下:粘膜固有层有大量密集或散在 分布的含有色素颗粒的巨噬细胞,组织 体积较大,严重者胞浆内充满脂褐素样 色素颗粒细胞核被覆盖不易看见。部分 病变色素颗粒可存在于细胞外,并可见 浆细胞、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用银氨液浸染法检验,黑色素阳性反应。
四、病理改变
电镜下:
1、占肠管基底部的内分泌细胞数目增多,细胞内充满 了神经内分泌颗粒,呈短杆状及椭圆形,十分致密。 少数颗粒见双层膜结构亮晕。 2、上皮细胞的线粒体内出现致密涂染的圆形物无分布 上的规律可循。 3、固有膜内除血管、神经纤维结构外,在见到吞噬色 素颗粒的巨噬细胞的同时见有纤维母细胞的吞噬现象, 其胞浆内出现数目不等的色素颗粒,这些颗粒的形状 和结构与巨噬细胞内的色素颗粒相同,同时见数量不 等的浆细胞、淋巴细胞、肥大细胞及嗜酸性白细胞。
一、概述
首次报道于1825年:Billiand 在 1825 年 发现了结肠粘膜黑色素沉着的现象,并 对其进行了描述
纤维结肠镜出现后开始了对此病的研究
二、流行病学
曾被认为是一种罕见的大肠疾病。 近10年MC病明显增多,逐渐跨入常见病
行列,可能与结肠镜的普及,内镜医师 对MC认识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及便 秘患者增加有关。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病因学
3.食物滞留 有学者提出该病的发生是食物残渣滞留在 酶的作用下蛋白分解转变成色素颗粒沉 积于肠壁粘膜而成黑变。这常见于慢传 输型便秘,肠不全梗阻(结肠机械性或 功能性梗阻)的患者。
三、病因学
4.炎症刺激 部分慢性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而 无服泻药病史的患者也出现了大肠黑变 病。
三、病因学
大肠黑变病
一、概述
大肠黑变病(Melanosis coli,MC)
是指以大肠黏膜黑
色素沉着为特征的非炎
症性肠病,其本质是结
肠黏膜固有层内巨噬细
胞含有大量脂褐素。该
病属于良性可逆性疾病
范畴。
一、概述
好发部位:近段结肠 可波及到乙状结肠及直肠,甚至十二指
肠、胃。 病变部位广泛程度提示病情严重程度。
三、病因学
1.长期便秘
有报道指出有MC患者有便秘而无服泻药史在便秘缓解 后黑变亦减轻,提示便秘是引起MC的重要原因。其具 体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目前资料显示是由于便秘引 起大便在结肠停留时间过长,滞留的粪便刺激肠壁, 诱导肠壁细胞凋亡而造成肠壁细胞受损,凋亡小体 (凋亡细胞)如组织碎片被增多的固有层吞噬细胞溶 酶体转化为脂褐素或其他色素,这些色素不断地沉积 于固有层中,最终形成典型的MC。
三、病因学
2.药物因素 蒽醌类泻药的药动学机理主要是由于:
(1)蒽醌及其衍生物如三羟甲基蒽醌等具有的胆碱样作 用,可兴奋平滑肌上的M受体,使肠蠕动增加
(2)抑制肠细胞膜上的Na+-K+-ATP酶,阻碍Na+的转运, 使肠内渗透压增高,保留大量水分,促使肠蠕动而排 便
(3)部分蒽醌甙自小肠吸收后,经肝转化为甙元,再刺 激盆腔神经从,增加肠蠕动而致泻。
五、大肠黑变病的诊断
主要依靠纤维结肠镜的检查。 活检示粘膜固有层巨噬细胞内脂褐素沉
积为确切诊断依据。
五、大肠黑变病的诊断
肠镜下分Ⅲ度(依着色的轻重)
Ⅰ度:黏膜呈浅淡褐色或者更浅,有不
对称浅白褐斑迹,血管纹理欠清晰,着色黏 膜与正常组织的分界欠清晰。
Ⅱ度:棕色或深棕色,正常黏膜表层血管纹理
二、流行病学
MC累及结肠近端肠段较远端为多,不同 于其他结肠疾病病变以远端多见,这可 能与事物残渣在右半结肠中停留时间较 长或右半结肠的结构而使药物作用于右 半结肠较左半结肠多见。
三、病因学
黑变是由于结肠壁的巨噬细胞中色素沉 积。
色素沉积的原因主要倾向于两个方面, 一种是各种原因造成的黑色素形成于肠 腔后被直接吞噬沉积,二是由于各种原 因造成肠壁细胞凋亡,凋亡小体被巨噬 细胞吞噬后在细胞内被转化为脂褐色素 造成沉积。
二、流行病学
朱宝欣等研究发现40岁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 性,这可能与中青年妇女分娩后易发生便秘而 滥用泻药或出于减肥美容等目的而服用含蒽醌 类成分的美容养颜产品有关。
郑松柏等分析730例MC认为,总例数男性略多 于女性,但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男性。分组分 析表明老年组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而中青年组 则女性高于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