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与《长河》
《长河》中的湘西世界

《长河》中的湘西世界作者:王雪来源:《语言文字学》2015年第01期摘要:《长河》为沈从文名作,是作者一九三七年回到湘西,并且在沅水中部一个县城里住了约四个月之后有感而写的一篇随记。
《长河》是沈从文一部未尽的长篇小说。
关键词:湘西;新生活;老人一、创作背景:长河写于1938年8月至11月间,1945年又作了大量的增补,它是沈从文20世纪40年代的力作,故也可作为解读当时作者思想的依据。
在写《边城》的过程中,沈从文曾经回过家乡,他当时就非常敏锐地发现他要写的东西,已是“过去”了:“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进步,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堕落趋势。
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点正直素朴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庸俗人生观。
”但这时《边城》已经写好第一章,他只好按原来的思路写好,同时也准备写一个与之相对照的东西,就是后来的《长河》。
早在沈从文写《边城》时,就预言到:“我并不即此而止,还预备给他们一种对照的机会,将在另外一个作品里,来提到二十年来的内战,使一些首当其冲的农民,性格灵魂被大力所压,失去了原来的朴质,勤俭,和平,正直的型范以后,成了一个什么样子的新东西。
他在给妻子的信中写“我已经为戴望舒写了一万字文章,与《边城》故事比肩,笔法同,人物不同”,这文章指的就是《长河》。
二、内容分析:沈从文在《〈长河〉题记》中说这部“作品设计注重在将常与变错综,写出…过去‟…当前‟与那个发展中的…未来‟。
”《边城》中的湘西世界是一个自足而封闭的世外桃源,远离现实,到了《长河》,沈从文的湘西世界似乎完成了一个历史阶段的跨越,写的是现实世界,表现的是现代社会环境中湘西发生的“变”,所以“新生活运动”、“特派员”、“保安队长”、“商会会长”等一系列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才有的东西,频繁出现在小说中。
而“…现代‟二字已到了湘西”,人们已经开始关注外部世界。
《长河》只完成了第一卷,是个未有完整意义的作品。
论《边城》和《长河》的思想艺术特色

重 于 知 识 分 子 自身题 材 的“ 由启 蒙 到 革 命 ” 狭 窄 性 , 文 学创 作 引入 了一 个 更 为 广 阔 的 “ 启 蒙到 民 间 ” 新 的 把 由 的
天 地 。 文 章 通过 分 析 这 两 部 小 说 , 以说 明 沈从 文 对 文 学 史的 艺术 贡 献 。 关 键 词 :沈 从 文 ;《 城 》 长 河 》 边 ;《 ;民 间
的立场 和 民间审 美观 念为 新 文学 注入 了新 鲜 的血 液 , 变 了原 来 偏 重 于 知 识分 子 自身 题材 的“ 改 由启 蒙
到革命 ” 的狭 窄性 , 文学 创作 引人 了一个更 为 广 阔的“ 把 由启 蒙到 民间 ” 的新 天 地 。沈 从 文 的创 作实 绩 ,
是这 种文 学潮 流变 化 的一枚 标 志性 的旗 帜 。这在 沈从 文来 说 也是 具 有充 分 自觉 的 , 以在 三 四十年 代 所 才会 有 因为 他 的挑 起 而 引发 的京 派海 派 、 家 从政 等一 系 列 的 争论 , 反 对 文 学走 向商 业 市 场 和从 属 作 在
中 图分 类 号 :2 6 6 I0 .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0 9—3 6 ( 0 1 0 10 0 0 2 1 ) 2—0 0 1 1—0 6
“ 四” 五 以来 , 文 学一 直是 延续 在 一 条 被后 来 者 称作 是 “ 蒙 ” 思想 道 路 上 努力 经 营 , 条 思 想 新 启 的 这 道路 的基 本 思路是 以西方 现代 化 的成 果 为 动力 , 以一 系 列表 述 现 代 人 意识 的概 念 为武 器 , 努力 批 判 本 土文 化传 统 的保守 与落 后 , 判 民众 精神 状态 的愚 昧和 沉默 , 批 以唤起 民众 为 己任 , 思 想启 蒙 直接 推 向 把 实 际的政 治革命 。站在 文学 的立 场上 说 , 新文 学 的作家 们是 以审美 精 神来 推 动这 样 一 种 中 国式 的现 代 化进程的, 新文 学从 思想 追求 到语 言形 态 , 是 围绕 了这 一共 同 的 目标 而设 计 的 。也 正 因为 这 条 道路 都 的形 成 , 文学 一下 子 就与传 统 的文 学 道 路 拉 开 了距 离 , 且呈 现 出互 为对 立 的势 态 。从 “ 四” 新 并 五 初期 鲁 迅 为代表 的启 蒙文 学 到 2 O年代 末 以 巴金 为 代 表 的激 进 文 学 和继 而 出现 的左 翼 文 学 , 本 上 是含 有 基 这 样一 种思 路 。但是 , 当启蒙 文学 发 展 到左 翼 文 学 阶段 的时 候 , 自身 的 困境 也 相 应 地 出 现 了 。为 了 其 对 应这 种新 文学 自身 的 困境 , 9 0年 代 的作家 的文 学 创作 出现 了明 显 的分 化 , 了 巴金 和他 的一派 作 13 除 家 坚持走 启 蒙道 路外 , 了有 一部 分更 加 激 进 的作 家 走 上 左翼 激 进 的道 路外 , 除 还有 一 大 批 有 才华 的作
《边城》、《长河》3a空间性叙述与诗化小说的艺术特征

section of‘‘Border Town’’and‘‘The Long River'’is connected into a whole by space not
与传统小说注重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相比,诗化小说更注重自然 景物的描写,民俗风情的描述,意境的营造以及画面感的构建,从而达到小说诗化 的效果。文学本是时间的艺术,当诗化小说的作者不再追求连贯的故事情节和生动 的人物形象的刻画时,时间这一传统叙事线索就被弱化,空间作为另一个叙事维度 得到作者们的青睐。1945年,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约瑟夫·弗兰克提出了小说空间 形式理论。这一理论刚提出时,在学术界引起很大争议,后经戴维·米克尔森、左 伦等诸多批评家的研究、补充,这一理论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不断成熟发展起来。 这一理论认为,小说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展现的,这个整体是由很多分散的又互相联 系的部分组成的,这些部分虽然分散,但具有统一性,而这个整体的统一性存在于 空间关系中,而不是存在于时间关系中。这种空间统一性导致了空间形式的发生, 也使诗化小说中的空间性叙述有了理论依托。纵观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诗化小说的代 表作品,以空间线索取代时间线索,采用空间转换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成为一种重
development of plot.In the narrative structure,the structure of“Border Town'’and“The
Long River'’can be called‘'paintings in series”,each chapter ofthem Can form a painting, some are舭sh and elegant,and some are multicolored and bright.All the paintings Can be unified together by the theme and artistry,and form the paintings in series.111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poetic novels Can be seen by analyzing the spatial narrative of ‘‘Border Town'’and‘‘The Long River'’.
论_边城_和_长河_的思想艺术特色

第22卷第2期2011年4月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Ton gji U niversity Journal Social Science Section V ol .22No .2A pr .2011收稿日期:20110301作者简介:陈思和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学现代性研究】论《边城》和《长河》的思想艺术特色陈思和,刘诗哲(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3) 摘 要: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和《长河》代表了中国新文学的民间立场和民间审美观念,改变了新文学偏重于知识分子自身题材的“由启蒙到革命”的狭窄性,把文学创作引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由启蒙到民间”的新天地。
文章通过分析这两部小说,以说明沈从文对文学史的艺术贡献。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长河》;民间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60(2011)02010106“五四”以来,新文学一直是延续在一条被后来者称作是“启蒙”的思想道路上努力经营,这条思想道路的基本思路是以西方现代化的成果为动力,以一系列表述现代人意识的概念为武器,努力批判本土文化传统的保守与落后,批判民众精神状态的愚昧和沉默,以唤起民众为己任,把思想启蒙直接推向实际的政治革命。
站在文学的立场上说,新文学的作家们是以审美精神来推动这样一种中国式的现代化进程的,新文学从思想追求到语言形态,都是围绕了这一共同的目标而设计的。
也正因为这条道路的形成,新文学一下子就与传统的文学道路拉开了距离,并且呈现出互为对立的势态。
从“五四”初期鲁迅为代表的启蒙文学到20年代末以巴金为代表的激进文学和继而出现的左翼文学,基本上是含有这样一种思路。
但是,当启蒙文学发展到左翼文学阶段的时候,其自身的困境也相应地出现了。
为了对应这种新文学自身的困境,1930年代的作家的文学创作出现了明显的分化,除了巴金和他的一派作家坚持走启蒙道路外,除了有一部分更加激进的作家走上左翼激进的道路外,还有一大批有才华的作家开创了新的作家立场和创作道路,如沈从文、老舍、李劼人、萧红还有稍后的张爱玲等等,都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代表。
《长河·边城》读后感

《长河·边城》读后感天真善良、聪明乖巧、温柔清纯的妙龄少女——翠翠,唱出了对祖父的深切依恋;唱出了对爱情的真挚期盼;唱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翠翠与祖父的祖孙情,唱出了亲情的.无限;翠翠与天保兄弟的爱情,唱出了爱的美好与心的纯洁;天保与傩送的手足情,唱出了心的选择。
边城,唱出了人们淳朴的人情美。
一首首情歌唱出了爱的心;一把把虎儿草,唱出了情的真;一个个人唱出了世间的真情!《边城》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副画面:"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
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在如今,城镇的物质建设虽然显得腾飞发达,但是在建设的背后又显露出另一方面的破坏。
就像自然环境,是那样的污染不堪:树木被伐、空气干躁、噪声不断、垃圾成堆。
这样的环境,使人的身心受了严重的压抑。
所以,人又是那么向往农村那种清静、舒畅的生活空间。
或许这也是《边城》作者的思路。
并且在现今的时代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是那样的陌生和功利。
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卷入你争我夺的潮流当中。
在建筑物空间越来越狭小的同时,人与人的心灵同样显得狭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与人来往的途径是那样的便捷,但人的沟通却是那样的艰难。
一道墙,不单是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居住场所,也同时隔绝了人心灵的来往;一扇防盗门,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闯入,但同时也囚牢了自己与外界的联络。
而在《边城》里面让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景象。
"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
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年。
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
全版《边城》ppt课件

全版《边城》ppt课件目录•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分析•艺术特色与审美价值探讨•主题思想与社会意义挖掘•跨文化对比:东西方文学中的乡土情怀•知识拓展:沈从文其他代表作品导读01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沈从文及其文学成就代表作品《边城》、《长河》、《湘行散记》等,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
文学成就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以细腻、生动、富有诗意而著称,对后世作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边城》创作背景及历史意义创作背景20世纪30年代,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中,沈从文深感民族危机,希望通过文学作品唤起人们对乡土文化的热爱和民族精神的觉醒。
在此背景下,他创作了《边城》。
历史意义《边城》以湘西边境为背景,通过描绘一个纯净、美好的乡村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人性之美。
作品在抗战时期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对弘扬民族精神和传承乡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湘西地域文化与民俗风情湘西地域文化湘西地区位于湖南省西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地理环境。
这里的民间文化、民间艺术、民间信仰等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民俗风情湘西地区的民俗风情多姿多彩,包括婚丧嫁娶、节庆活动、民间艺术等方面。
例如,苗族的“赶秋节”、土家族的“摆手舞”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动。
这些民俗风情在《边城》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为作品增添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02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分析主要情节梳理及结构特点情节梳理开篇描述边城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气息,接着讲述翠翠与傩送的相遇、相识、相爱,以及他们面临的重重困难和最终悲剧结局。
结构特点以翠翠和傩送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穿插描写边城的风俗民情和自然风光,情节紧凑、起伏跌宕,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人物关系图谱及性格特点人物关系图谱以翠翠为中心,向外辐射出与傩送、爷爷、天保等人物的关系,形成一个复杂而紧密的人物关系网。
性格特点翠翠善良、纯真、执着,傩送勇敢、热情、坚定,爷爷慈祥、宽厚、坚强,天保豪爽、直率、重情重义。
2024版《边城》优秀课件

2024/1/26
6
02
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分析
2024/1/26
7
主要情节梳理及结构特点
引子
介绍茶峒的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为故事展开 做铺垫。
相遇
翠翠与傩送的偶然相遇,展现两人纯真善良的天 性。
端午赛龙舟
描绘茶峒人欢度端午的热闹场景,同时表现翠翠情 窦初开的少女情怀。 2024/1/26
爱情萌芽
2024/1/26
20
沈从文其他代表作品简介
《长河》
以湘西沅水流域为背景,描绘了 一幅绚丽多姿的乡村生活画卷, 反映了沈从文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2024/1/26
《湘行散记》
是沈从文根据回乡途中的所见所闻 写成的散文集,展现了他对湘西自 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细腻感受。
《从文自传》
是沈从文的一部自传体小说,通过 对自己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生活的回 忆,展现了他独特的成长经历和心 路历程。
2024/1/26
探讨《边城》中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的现实意义,以及如何在当下社会中 实践和推广这一理念。
26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2024/1/26
27
表达上与《边城》有异曲同工之妙。
03
莫言
莫言的小说在魔幻现实主义风格上与《边城》有所不同,但他的作品中
也有对乡村生活和人性的深刻关注。他的小说《红高粱家族》等作品就
展现了这种发展关系。
22
06
思考题与课堂互动环节
2024/1/26
23
针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提出问题
描述《边城》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 向,并分析这些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
代表作品
《边城》、《长河》、《湘行散记》等,被誉为“乡土文学之 父”。
《边城》及其之后:现代性转变中的伦理图景——以《边城》、《长河》、《雪晴》系列为中心

《边城》及其之后:现代性转变中的伦理图景——以《边城》、《长河》、《雪晴》系列为中心
陈彦
【期刊名称】《文艺理论研究》
【年(卷),期】2012()6
【摘要】1934年之后,沈从文的湘西书写从传奇故事转而为历史面向的经验展开,把人物活动镶嵌于历史性的"经验景片"中,以细致呈现湘西古老社区生活面临的现代转变,而这转变不仅见诸于心理、观念层面的现代惊奇与眩惑,更深刻表现在地区权力关系和道德秩序面临的冲突与危机,以此形成有别于传统的伦理图景。
虽然湘西书写中现代城市文明批判的心理、观念主题还在,但是因为触及到地区生活和权力关系变化的经验深层,《边城》及其之后湘西书写的伦理指向,显然和沈从文更为深刻的现实关切相联系,那就是湘西将向何处去?中国将向何处去?
【总页数】7页(P134-140)
【关键词】湘西书写;经验景片;社区生活;权力关系
【作者】陈彦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
【相关文献】
1.由《边城》和《长河》看沈从文乡情和思想的转变 [J], 陈姗姗
2.《<边城>中乡村民俗文化的现代性阐释》研究综述 [J], 王菲斐
3.守常中的变异——解读沈从文的《边城》与《长河》 [J], 胡晓波
4.从《边城》到《长河》看"人事"之变
——从《边城》题记中的伏笔说起 [J], 田海林;夏津蓉
5.现代性、反现代性与《边城》中的金钱意象 [J], 陈雪;刘泰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边城》:艺术特点
❖ 《边城》平凡的人物,平凡的梦,平凡的坎 坷,可是表现了不平凡的美和不平凡的思想 内涵和时代意蕴。
❖ 1、写人物每用烘托法 ❖ 如写翠翠像山头的黄麂,像小兽物。 ❖ 如写二佬,不正面描写他的英俊与英勇,却
从老船夫的话中露出来。
一、《边城》:艺术特点
❖ “我听着船上人说,你上次押船,船到三门 下面白鸡关滩口出了事,从急浪中你援救过 三个人。你们在滩上过夜,被村子里的女人 见着了,人家在你棚子边唱歌一整夜,是不 是真有其事?”
❖ 《长河》全书计划,想以湘西为背景,写在 国共内战的时代风暴中(1927-1936)发生 的变化。
❖ 《长河》从1938年6月动笔写作,几经修改, 到1942年5月,完成第一卷,近13万字。
❖ 《 长河》第一卷的出版屡遭删削。
❖ “被中央宣传部删去一大段。”
❖ 黄永玉:“《长河》应该是《战争与和平》 那么厚的一部东西啊!写《长河》之后一定 出了特别的事,令这位很能集中的人分了心, 不能不说是一种损失。真可惜。”
❖ 现代化大潮呼啸而来,卑微的个体无能为力, 不能筹划出一个新世界。
一、《边城》:悲剧意蕴分析
❖ 《边城》悲剧所揭示的就是人们面对现代文 明的焦虑与不安。
❖ 笼罩着《边城》的独孤、悲凉、伤感、忧郁 的情绪,也笼罩了沈从文的整个文学世界。
❖ 沈从文对底层小人物、民族、国家未来的忧 虑,使他的文学世界整体上打上了悲凉的印 记。
❖ 一方面,代表金钱婚姻的天保给老船夫祖孙 两带来了莫名的恐惧。
❖ a、天保送鸭子给翠翠 ❖ b、拿着礼品请媒人提请 ❖ c、天保提亲后,翠翠总是无端哭泣,老船夫
的忧虑一天天加重。
❖ 一方面,代表美的、理想爱情的傩送与翠翠 之间隔着一座碾坊,给老船夫带来了不安。
❖ 溪边的老船夫---城里的顺顺。
❖ 乡下人沈从文---都市
❖ 《长河》的“常”的一面主要体现在人物夭夭、老 水手等形象身上,具有人性美、人情美。
❖ 橘子园主长顺公正无私,勤劳俭朴,德高望重
❖ 夭夭黑里俏,乖巧活泼
❖ 老水手经历了人生的风浪依然天真不世故
❖ 地方上的人勤劳纯朴,如撑渡船老头,如地头上橘 子只吃不卖,如种出二十六斤的大萝卜等等。
❖ “常”的另一面体现在民情风俗、生活方式 上,具有乡土抒情诗般的美。
职守,船总顺顺扶危解困仗义疏财。 ❖ 美:风景美、人情美、人性美 ❖ 善:人人正直、热情,人生形式美丽、自然
健康,不悖乎人性。引起读者向上、向善的 憧憬。
一、《边城》:悲剧意蕴分析
❖ 《边城》约7万字,实际上是一部最长的诗。 全书21节,每节两千到三千多字,每一节是 一首诗,连起来成一首长诗,又像是21幅彩 画连成的画卷。
❖ 《边城》是古今中外最别致的一部小说,是 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仙女。
❖ 《边城》是一首诗,是二佬唱给翠翠的一首 情歌。
❖ 《边城》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一、《边城》:悲剧意蕴分析
❖ 为什么作者要把它写成一个悲剧? ❖ 1、沈从文的美学观,“美丽总令人忧愁”,
美的事物总不能长存。 ❖ 2、沈从文对民族未来的忧虑。
❖ 地方风景沉静优美,物产丰饶,人勤地丰。 ❖ 明黄如火的橘子,堆成小山的南瓜、白菜,
红透半边天的枫木坳枫叶。 ❖ 大帮商船回来靠岸时,船主、水手们的忙碌,
谈得投机时上岸喝包谷烧酒。
❖ 节日里的敬神风俗,唱戏酬神,都保存着过去几千 百年来的习惯。
❖ 社戏散场后“两岸小山都成一片紫色,天上云影由 黄而红,由红而紫,太空无云处一片深青,秋天来 特有的澄净。在淡青色天末,一颗长庚星白金似的 放着煜煜光亮,慢慢向上升起。远山野烧,因逼近 薄暮,背景既转成深蓝色,已由一片白烟变成点点 红火。”
❖ 一切光景无不神奇而动人!
❖ "这一家人.......一切附予农村社会的节会与禁 忌,都遵守奉行,十分虔敬。正月里出行, 必翻阅通书,选个良辰吉日。惊蛰节,必从 俗做荞粑吃。.....八月敬月亮,必派人到镇上 去买月饼,办节货,一家人团圆赏月。冬天 冬蛰,在门限边用石灰撒成弓形,射杀百虫 。从应有情景中,一家人得到节日的解放欢 乐和严肃心境。”
❖ 《边城》是散文诗的画卷,《长河》具有这 些,但不止这些。还可听到时代的锣鼓,鉴 察人性的洞府,生存的喜悦,毁灭的哀愁, 从而映现历史的命运。
❖ 《长河》第一卷,全书11章。
❖ 小说写的是辰河中部吕家坪水码头及其附近 小村萝卜溪的人与事,时间是1936年秋天。
❖ 主要人物萝卜溪橘子园主滕长顺、守祠堂的 老水手、夭夭、三黑子、保安队长、吕家坪 镇商会会长等人。
❖ “边城”充满了牧歌情调,但无法掩盖命运 的悖谬,生命的孤独与悲凉。
❖ 沈从文与鲁迅一样虚无,洞悉了存在荒诞的、 无理性的本质。(社会、人生都不是如乐观 的启蒙者认为的那样可以用理性掌控把握 的。)
❖ 2、时代的悲剧体现为,现代化大潮挟金钱裹 挟而来,处于边缘处境的老船夫根本无法抵 拒,使他无力为翠翠筹划未来。
❖ 沈从文:“就我所熟悉的人事作题材,来写 这个地方一些平凡人物,生活上的“常”与 “变”,以及在两相乘除中所有的哀乐。”
❖ 《长河》的“常”指的是:传统湘西的人性 美、人情美、风俗美。
❖ “农村社会所保有那点正直素朴的人情美。"
❖ “祖母或老姑母行勤俭治生、忠厚待人处, 以及在素朴自然景物下,衬托简单信仰,蕴 蓄了多少抒情诗气氛。”
❖ 一是在二佬和大佬在月夜里,二佬给翠翠唱 歌以后,大佬驾船下滩落水身亡。
❖ 二是老船夫被顺顺父子误会,翠翠的婚事无 着落,老船夫在一个雷雨之夜去世。
一、《边城》:艺术特点
❖ 突转这一艺术结构 ❖ 一方面可以使沈从文尽情地抒写理想的人类
乐园图景; ❖ 另一方面也使其小说具有坚实的社会历史基
础和人生哲学厚度。
一、《边城》:悲剧意蕴分析
❖ 《边城》的悲剧原因以及悲剧意蕴何在? ❖ 视频《品读<边城>》
❖ 悲剧原因及意蕴:
❖ 1、谁也无过错,都是偶然惹的祸。赞美《边 城》的人性、人情、风俗美。
❖ 2、碾坊为标志的封建宗法和金钱的破坏,对 封建传统的批判,对翠翠、傩送理性自觉的 赞美。
❖ 3、老船夫、中寨人的滑巧,批判人性堕落, 主张要人性自然。
❖ 这一悬疑的结尾,令人回味不尽。 ❖ 暗示了随时听从死神召唤的水手生涯的悲剧
性; ❖ 也暗示翠翠、傩送以及湘西,不可知的命运; ❖ 同时与全书如梦如烟的迷离悲凉气氛相应合。
一、《边城》:艺术特点
❖ 7、诗化散文化的特征 ❖ 《边城》、《萧萧》、《三三》、《丈夫》、
《长河》、《贵生》等湘西题材小说都具有 诗歌、散文、小说故事融为一体的文体综合 的特征。
❖ 《边城》等小说的诗化、散文化,打破了当 时占主导地位的小说观念。沈从文成为诗化 小说的大家,在文学史上影响深远。
二、《长河》:“常”与“变”
❖ 1934年阔别家乡12年之久的沈从文重返湘西, 给张兆和的信里写道:
❖ “这里的一切使我感慨之至。一切皆变了, 一切皆不同了,真是使我这出门过久的人很 难过的事!”
一、《边城》:艺术特点
❖ 五四之后占主体地位的小说观念:结构、人 物、环境三分法。
❖ 结构:情节要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 人物:典型人物、典型性格 ❖ 环境:环境决定性格,典型环境
一、《边城》:艺术特点
❖ 《边城》既讲述了翠翠与傩送、天保之间的 爱情故事,小说的每一章节单独来看又是极 其优美的记述风土人情的散文,其中又洋溢 着浓浓的诗意。
❖ 4、一种想象中国的方法:牧歌形象,国家被 动现代化的屈辱、隐忧。 (另一种形象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愚昧贫病形象)
❖ 5、沈从文的自叙传,沈从文就是翠翠,翠翠 的悲剧是沈从文爱情、理想在现实面前屡屡 碰壁、挫伤的投射,也是一代旧知识分子命 运的反映,湘西少数民族长期遭受压迫、欺 凌的反映。
一、《边城》:悲剧意蕴分析
❖ 被视为蛮族的少数民族---汉族
❖ 偏僻的湘西----中国
❖ 落后的中国----西方
❖ 边缘与中心对立的思维模式,已经超出了对 一己命运的观照,而将目光投向了湘西在中 国的边缘处境,并进一步关注思考中国在现 代化大潮放在惘惘的 命运与时代的威胁下,使他陷入莫名的惶恐 与不安之中,最终孤独死去,把后代依然留 在孤独的边缘境遇里。
上眼睛玩味,像嗅一朵鲜花似的。 ❖ 两年前的端午节翠翠初次见到二佬后,沉默
了一个晚上。翠翠心里偷偷想着二佬,端午 节又来了,听到鼓声,翠翠应该会想到很多 很多。可是作者只淡淡地写道:
一、《边城》:艺术特点
❖ “远处鼓角已起来了,她知道绘有朱红长线 的龙船这时节已下河了。细雨还依然落个不 止,溪面一片烟。”
❖ 沈从文是老船夫,翠翠是沈从文的湘西。 ❖ 《边城》的悲剧是老船夫无法为翠翠筹划未
来的悲剧。 ❖ 体现的是面对现代化大潮,沈从文对湘西、
对中国命运的忧虑。 ❖ 《边城》的悲剧一方面来自命运,一方面来
自时代。
❖ 1、命运的悲剧体现在老船夫为翠翠的将来筹 划,可是无论怎样努力,还是失败了。
❖ 与世无争善良的老人,认真,忠实,本分的 一生,换来的却是一出人生的悲剧。
❖ 《边城》照原计划写成了“与生活不相粘附 的诗”,以悲剧性的结局埋下了沈从文的悲 哀和伤感、忧愁。
❖ 使沈从文难过的事留在了《长河》里。
❖ 1937年抗战爆发,沈从文再一次返乡,在沅 陵住了几月,直到1938年4月启程去昆明。
促成了《湘西》和《长河》的诞生。
❖ 1938年6月,沈从文在昆明开始创作《长 河》。原本打算写3卷,近50万字的规模。
一、《边城》:艺术特点
❖ 4、对话具有泥味和土香 ❖ 老船夫:“翠翠,我看了个好碾坊,碾盘是
新的,水车是新的,屋上的稻草也是新的, 水坝管着一绺水,急溜溜的,抽水闸板时, 水车转得如陀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