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边城》赏析
沈从文《边城》简介及赏析

沈从文《边城》简介及赏析-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沈从文《边城》简介故事发生在民国初年湘西山区一个偏远的小镇--茶峒城。
离城两里有一个渡口,摆渡的是70岁的老船夫和他的外孙女翠翠。
17年前,翠翠的母亲因和一个屯防军人相爱而有了孩子,结婚不成却又不愿私奔,便在生下孩子后喝了溪中的冷水死去。
17年后,当翠翠长到她母亲当年的年龄时,外孙女的婚事便成了老船夫的一块心病。
他只有一个夙愿,就是一定要把翠翠交给一个可靠的人。
茶峒城里有一位叫顺顺的船总。
他家拥有四条船的产业,在方圆几十里内颇有名望。
顺顺有两个相貌英俊的儿子,他们都长到了该娶亲的年龄。
天保大老生性憨厚、沉默寡言,傩送二老却眉清目秀,唱得一手好山歌,被当地人誉为戏台上的"岳云"。
兄弟俩从小一起长大,感情至深。
可在这件事上却发生了矛盾,因为他们同时爱上了翠翠。
翠翠年方十五,情窦初开。
虽然从第一个端午节夜晚偶然邂逅傩送,心中产生异样情感,但在傩送面前却总是躲躲闪闪。
这可难为了老船夫,当天保派人来提亲时,老船夫因不明翠翠心思,说话吞吞吐吐,引起了天宝的不满。
一天,兄弟俩终于在一个平静的溪边,不动声色地把话挑明了。
他们商定,同时到翠翠家对岸小溪的高崖上唱情歌,由苍天选择。
老船夫听到情歌,迫不及待地往城里向天宝报信,说事情有望。
不料,这歌却是傩送唱的。
半个月过去了,老船夫再没有听到情歌。
就在这时,噩耗传来,天宝在跟货船下川东经青浪滩时,由于婚事未成,胸中郁闷,不慎落水淹死了。
顺顺一家便将天宝的死怪罪于老船夫。
老船夫因此精神上受到沉重打击。
日子一天天过去。
老船夫渐渐知道了翠翠心中真正喜欢的人。
一日,在摆渡时,遇到傩送,老船夫有心招呼他,老二由于手足之情,不能忘记哥哥的死,便对老人报以冷眼。
老船夫又硬着头皮到顺顺家去提亲,又被顺顺拒绝。
诸多不顺和碰壁使老船夫更加为翠翠的命运担忧。
这时,中寨王团总派人到顺顺家为女儿提亲,他们拿一座新碾房做嫁妆,使顺顺欣然同意。
沈从文《边城》赏析

沈从文《边城》赏析好句:1、这小城里虽那么安静和平但地方既为川东商业交易接头处,因此城外小小河街,情形却不同了一点。
也有商人落脚的客店,坐镇不动的理发馆。
此外饭店、杂货铺、油行、盐栈、花衣庄,莫不各有一种地位,装点了这条河街。
还有卖船上用的檀木活车、竹缆与罐锅铺子,介绍水手职业吃码头饭的人家。
小饭店门前长案上,常有煎得焦黄的鲤鱼豆腐,身上装饰了红辣椒丝,卧在浅口钵头里,钵旁大竹筒中插着大把红筷子,不拘谁个愿意花点钱。
2、白日里无事,就坐在门口做鞋子,在鞋尖上用红绿丝线挑绣双凤,或为情人水手挑绣花抱兜,一面看过往行人,消磨长日。
或靠在临河窗口上看水手铺货,听水手爬桅子唱歌。
到了晚间,则轮流的接待商人同水手,切切实实尽一个妓女应尽的义务。
3、蓬蓬鼓声掠水越山到了渡船头那里时,最先注意到的是那只黄狗。
那黄狗汪汪的吠着,受了惊似的绕屋乱走,有人过渡时,便随船渡过河东岸去,且跑到那小山头向城里一方面大吠。
4、这两年来两个中秋节,恰好都无月亮可看,凡在这边城地方,因看月而起整夜男女唱歌的故事,皆不能如期举行,故两个中秋留给翠翠的印象,极其平淡无奇。
7、这些诚实勇敢的人,也爱利,也仗义,同一般当地人相似。
不拘救人救物,却同样在一种愉快冒险行为中,做得十分敏捷勇敢,使人见及不能不为之喝彩。
9、老船夫不论晴雨,必守在船头。
有人过渡时,便略弯着腰,两手缘引了竹缆,把船横渡过小溪。
有时疲倦了,躺在临溪大石上睡着了,人在隔岸招手喊过渡,翠翠不让祖父起身,就跳下船去,很敏捷的替祖父把路人渡过溪,一切皆溜刷在行,从不误事。
1.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
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
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
沈从文《边城》文学赏析

沈从文《边城》文学赏析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是一部杰作,它的艺术独创性主要在两个方面表现出来: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统中的顶峰之作,它巩固、发展和深化了乡土抒情模式;继鲁迅的《阿Q正传》之后重塑了中国形象。
沈从文《边城》文学赏析摘要:沈从文,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
其创作的小说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1934年10月生活出版社出版的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边城》通过展现自然美、民风美和人物美的画面以及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的人们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凉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进而让我们近距离地感受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边城、风情美、人物美、人性美、人生理想《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支撑起他所构筑的湘西世界的柱石。
矗立的白塔,古朴的吊脚楼,翠绿的河水,高耸的青山,一位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构成了一幅秀丽的山水画。
既让人想起陶渊明笔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世外桃园,又让人联想到马致远“小桥流水人家”般的悠闲恬淡。
然而,沈从文要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有这样和谐的田园牧歌的生活还有重塑民族品格的忧伤。
沈从文为这篇小说写体积是就声明:“我写这本书只预备给一些本身已离开学校或始终就无从接近学校,还认识些中国文字,置身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以及说谎造谣消息所达不到的那种职务上,在那个社会里生活而且极关心全个民族在空间与时间下所有的好处与坏处的人去看。
”他希望小说的读者是有理性的,应该是对中国现社会变动有所关心,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之处与目前堕落之处,和在那里很寂寞的.人从事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
《边城》是理想世界中的美丽湘西地域的风俗画。
正如沈从文说“我要表现的事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
”[1]因此小说用前三章描绘了湘西的山水风景以及当地的风俗习惯。
小说《边城》赏析

小说《边城》赏析小说《边城》赏析《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
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说《边城》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说《边城》赏析篇1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
出身于行伍之家。
创作丰富,有30多个小说集。
其作品大致可分为两个相互映照的世界:一是病态的城市,如《绅士的太太》《八骏图》《大小阮》等,这些主要揭示城市知识分子阶层的病态,个性压抑和性压抑。
二是表现湘西世界。
如《神巫之爱》《边城》《萧萧》《长河》《丈夫》《柏子》等。
代表作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
《边城》作于1934年。
《边城》的中心人物是翠翠。
《边城》是一曲充满爱和美的田园牧歌。
翠翠俨然是爱和美的化身,她是一个刚刚脱离脱离儿童气的船家少女,一举一动带着稚气,体现了一种童贞美。
她对爱情的渴望不是表现为强烈的追求,而是少女的朦胧向往,表现出山村少女的害羞矜持。
她心灵美好,犹如一曲湘西边地的纯朴、天真的歌谣。
通过翠翠的形象,通过作者所营构的古朴的意境,作者淡化了现实的黑暗与痛苦,讴歌了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和美的、人性的生活方式。
建构一出健康、活泼而又不悖于人性的“小庙”。
沈从文善于描写湘西边地特有的民俗风情,山光水色,以构成其理想的人生形态。
代表作《边城》即体现了这样一种审美追求。
首先,小说通过翠翠的纯朴,渲染了一种强烈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翠翠的童贞纯情、害羞矜持却又始终不渝,与当时的时代女性形成了强烈反差。
其次,小说描写了湘西边地特有风俗美和人情美,这种原始野性的风情和田园牧歌的情调淡化了社会矛盾;第三,小说不以曲折的情节取胜,而是创造了一种诗化的意境,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空间。
情绪的体操。
小说是存在着情节性的,但是它把情节性埋藏在诗情画意之中。
但,尽管作者淡化了翠翠爱情的失败的悲剧性和老艄公去世所带来的悲剧性,但悲哀的而充满无限期待的结尾实际上包涵着作者沈从文对传统的符合人性的农耕文明即将消失的无尽的隐忧。
沈从文边城赏析

沈从文边城赏析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部描写边疆女子命运的长篇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人物塑造、情感描写和主题探索三个方面对《边城》进行赏析。
沈从文在《边城》中刻画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
小说主要围绕着女主角莫小娘展开,她是一个生活在边疆小镇的乖巧女孩,她的命运被家族的传统观念和社会的压力所束缚。
莫小娘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温婉而坚强,善良而又矛盾。
另外,小说中还有一系列丰满的次要人物,如莫小娘的父亲、情敌苏文纨、莫小娘的表姐等,他们的形象都鲜明生动,各具特色。
沈从文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使得《边城》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
小说中的爱情线索是其中最为突出的情感描写之一。
莫小娘与苏文纨之间的纠葛令人动容,他们之间的爱情被家族和社会所阻碍,命运的不公使得他们的爱情充满了无奈和悲剧。
沈从文巧妙地通过细腻的描写,深入地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情感的纠葛,使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沈从文在《边城》中探索了许多深刻的主题。
其中之一是对传统观念的反思。
小说中莫小娘被家族和社会的传统观念所束缚,她的命运被限制在狭小的边疆之中。
通过莫小娘的命运,沈从文对传统观念的束缚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呼吁人们要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和自由。
此外,小说还涉及到了性别、家庭、爱情等多个主题,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探索,沈从文呈现了一个真实而复杂的边疆社会。
《边城》是一部充满人情味的小说,通过对人物塑造、情感描写和主题探索的精彩描绘,展现了一个真实而复杂的边疆社会。
沈从文以其独特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使得《边城》成为了一部经典之作。
读完《边城》后,人们会对边疆女子的命运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对传统观念的束缚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对爱情和人性有更加深入的思考。
这些都使得《边城》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作品。
《边城》的全文赏析

《边城》的全文赏析《》的主要的冲突矛盾在于傩送和天宝之间的争取翠翠的事情上。
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下面小编供大家带来《边城》的全文赏析。
一、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
写于1934年的中篇小说《边城》,便是一部充溢着浓浓湘西乡土味、乡土情的佳作。
作者以清丽的笔触,描写了撑渡船的老人与他的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纯朴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的爱情悲剧。
小说以牧歌式的情调描绘出田园诗般的边城世界。
这里的人民保持着淳朴自然、真挚善良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他们诚实勇敢、乐善好施、热情豪爽、轻利重义、守信自约,“凡事只求个心安理得”,俨然是一个安静的平和的桃源仙境。
这里的人民,诗意地生活,诗意地栖居。
这是抒,也是风俗画。
作品没有惊心动魄的社会巨变和激烈复杂的矛盾冲突,但风格深远自然、清灵纯朴、和谐隽永,如一幅美丽的乡村图画,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
他的也独具魅力,为现代散文增添了艺术光彩。
一些后来的作家曾深受他创作风格的影响。
二、内容辑要:内容辑要(梗概)提示川湘交界的茶峒边城依山傍水,远离尘嚣,和平安详,如世外之境。
城边“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
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沈从文《边城》赏析

沈从文《边城》赏析《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
《边城》正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正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
作者想要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
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而边城的青山绿水是美的,边城的故事是美的,边城人那种沉浸于生活、融会于自然的心态也是美的。
标签:沈从文;边城;爱;凄美一、创作背景《边城》这部小说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在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中排名第二,仅次于鲁迅的《呐喊》。
(一)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年出生于湖南湘西凤凰县,六岁进入私塾,十四岁之后便无心上学,于1917年8月进入地方土著部队。
1922年夏天,五四运动波及湘西,受其影响,沈从文只身来到北平,寻求新的文化。
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到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一生经历坎坷,1988年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二)时代背景《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沈从文的代表作。
1931年的社会虽然动荡不安,但总体上还是稍显和平。
这个时候,中国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着人性的本质。
1933年冬天,沈从文的母亲病重,1934年1月,沈从文回到湘西,但他发现家乡已经不是记忆中的样子了,”现代”二字到达,充斥着唯实唯利庸俗的人生观,正直朴素的人情美快要消失了,使沈从文生出了很多人生感慨。
1934年回湖西,沈从文希望通过自己对相西的印象,描写一个近似于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给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条明路。
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边城课文赏析

边城课文赏析边城课文赏析“边城”是沈从文理想人生的缩影,是他远离“边城”而作于都市的梦。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边城》课文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边城》课文赏析《边城》是沈从文美丽而带点伤感的恋乡梦,是沈从文理想的世界,诗意的世界。
边城的人民,诗意地生活,诗意地栖居。
《边城》进述的是一个哀婉而凄美的爱情故事: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
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
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了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
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
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
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
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
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
外公为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
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小说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和人性美。
沈从文以如椽巨笔,为我们绘就了一幅如诗如画、如梦如烟、田园牧歌式的美丽的湘西世界。
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曾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准确理解这段话是把握作品内蕴的一条重要线索。
多数论者在立论时往往对“不悖乎人性”视而不见,而只抓住“优美、健康、自然”等亮丽的词以及作品所显现出来的美丽光环,得出《边城》所要表现的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形式”,所要赞颂的是“人性美”等论断。
我认为这是片面的。
在沈从文的社会思想和美学思想中,“人性”是一个极重要的概念,是统领其小说内容的灵魂,正如作者所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从文《边城》赏析
作以希实现他“用一枝笔来好好保留最后一个浪漫派在二十世纪生命取予的形式”。
下面我们将从《边城》的文学美感、沈从文创造寓意、凤凰古城的现状这三方面来赏析。
关键字:边城之美、沈从文眼里的边城、凤凰的现状
小说《边城》进述了一个哀婉而凄美的爱情故事: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
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
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了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
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
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
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
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
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
外公为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
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对小说有了一定的阅读之后,我就从下面这三方面来解读《边城》。
一、边城之美
<1>、自然美景。
在小说中,地处湘川黔三省交界的边城茶峒,青山
绿水,美不胜收。
有着最淳朴地自然本色,天是蓝的,水是清澈的。
美好的心情离不开美丽的风景,有了这样美丽的景色,自然就觉得一切都是美好的。
相对封闭的小城,除了那本色的山与水,还有河边的吊脚楼,临河的小街。
有河的地方自然就是一道风景线,沱江的美通过它沿途的山和小镇自然流露出来。
有了这样的美景,就自然可以理解为何有那么多的人会趋之如骛奔向凤凰。
而这部小说的美,也就有了可以让人陶醉的基础。
<2>乡土之美,
这里没有工业,少了大城市的机器喧嚣和吵杂。
商业也只是一些老百姓自发地进行地一些日用必须品的交易。
“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
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做为人家所在的旗帜。
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处不朗然入目。
黄泥的墙,乌黑的瓦……”。
(1)这些充满了自然真朴与生息传神的描写,给人以极美的享受。
对于那些已经厌烦了大都市的摩登生活的人来说,这样的一个社会简直就是梦幻。
沈从文创作这部小说的时候正式20世纪30年代,那是的中国内乱不断,同时大城市里也早已习惯了西方现代的生活方式。
人们对于真切的乡土之美十分怀恋。
<3>绝美爱情。
爱情从来都是文学的宠儿和主角。
离开了爱情的文学,就像是少了肺的躯体,怎么能正常呼吸呢?爱情之吸引人在于那是人之共有和人之真情。
诸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又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不管是中外文学,对于爱情从来都是不吝惜墨水的。
沈从文当然也没用
忘记这点,在《边城》中也给我们读者呈现了一美好的爱情故事。
小女孩翠翠和天保傩送兄弟情感纠葛的爱情悲剧,表现了人性美中最为真挚而浪漫的爱情。
小说的开头就叙述了一个悲凉而浪漫的爱情故事,它是全文的爱情故事的一种隐喻。
老船夫的独身女儿,也就是翠翠的母亲和一个边戍的军人有了隐情,在军人的纪律和爱情的抉择中,军人选择了服毒自杀,翠翠的母亲在生下女儿翠翠后喝冰冷的溪水自杀追随他的情郎而去。
他们的故事是一种偶然的悲剧,但是在小说中它并非这样认为,更多的是把这种爱情悲剧放大和重复,让这种浪漫和悲凉在下一代中继续延续。
我们可以从另外一种角度可以推想,翠翠的母亲上一代即老船夫他自身是不是也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呢?为什么老船夫在一个偏僻的山野而住?为什么他对周围的人那么的洒脱与超凡?为什么他对自己女儿和孙女追求人性和纯真的爱情那么的支持?这一切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他的爱情,从而可以说小说中的悲凉而浪漫的爱情是一种人性的传承,表达了一种人性中对爱情的执着和爱情的结局注定着一种悲凉。
爱情通常很美很浪漫,但是它总是和凄凉联系在一起,也许人希望能所得到就是那浪漫后的凄凉。
(2)
小说的美是小说里的,而沈从文缘何有心创作了这样一部美的小说也是我们值得探讨的。
二、沈从文的创作寓意
<1>沈从文的创作源头
1922年,沈从文脱下军装,来到北京,他渴望上大学,可是仅受过
小学教育,又没有半点经济来源的他,最终只能在北京大学旁听,后来一边在香山慈幼院打工,一边勤奋写作。
在他生活最绝望的时候,曾写信给郁达夫求助。
郁达夫登门看望了这位衣衫褴褛的湘西青年,慷慨解囊,并写下激愤的《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
1924年,沈从文迎来命运的转机,他的作品陆续《晨报》、《语丝》、《晨报副刊》、《现代评论》上发表。
四年以后,当他迁居上海,与丁玲、胡也频一起创办《红黑》杂志时,已是一位小有名气的青年作家了。
随着创作的渐入佳境地,他在社会上也渐渐有了令人羡慕的地位。
但是,他发现,自己始终与都市文明有一种难以消除的隔膜,他将这种隔膜称为“乡下人”和“城里人”的隔膜。
他与“城市”的隔膜,不仅仅是经济和社会地位的悬殊和所谓文明教养的差异,最根本的,他与城市人在生活、经验、知识乃至价值观上,具有后天无法沟通的天壤之别。
他的生命、情感,已经留在了那个给他生命、知识和智慧的湘西,他每天坐在屋中,耳朵里听到的,却不是都市大街的汽笛和喧嚣声,而是湘西的水声、拉船声、牛角声……(3).这一切的组合,变成了《边城》这部小说的创作之源。
<2京派小说之流
“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
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
沈从文则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
(4)他创作了这样一部乡土气息的小说,想通过次来引领或者说带动一点小说创作中对“纯正的文学趣味”的追
求,而乡土气息浓厚的地方,也就自然成了他的首选。
小说里的边城很美,也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前往,而我也恰巧那是被吸引的游客之一。
三、凤凰古城现状
坦白地说,凤凰早已不是那个沈从文笔下的那个小镇了。
太浓厚的商业氛围,让她成为了一个浓妆艳抹的妓女。
沱江依旧在,吊脚楼也依旧在。
只不过两边都成了各式的商铺,卖当地特产的、卖银饰和服装的、酒吧、客栈。
更多的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紧凑的购物中心。
南来北往的游客东奔西窜,此起彼伏的照相声咔咔嚓嚓。
偶尔能看到几个身着当地服饰的老妪,也是在卖着鲜花或者让人照相。
那本来浓厚淳朴的民风,也渐渐地被降低了含量。
在来之前,网上就有各种谨防被宰的提示。
虚高的物价和不地道地所谓特色美食,让我们一行失望万分。
或许,小说里的太过美好,我们对它的希望也太大。
本来小说就是小说,那样一个湘西世界本来就只应该存在于小说中。
如若刻意去找个地方把它现实化,那也不过是我们的一厢情愿而已。
凤凰的浓妆艳抹并不能否定《边城》的美好,相反更加在现实的对比中凸显出了《边城》之美。
沈从文在后来曾经表白:“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小说以牧歌式的情调描绘出田园诗般的边城世界。
这里的人民保持着淳朴自然、真挚善良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他们诚实勇敢、乐善好施、热情豪爽、轻利重义、守信自约,凡事只求个心安理得”
《边城》是一部好的小说,这个好,见仁见智。
引用来源:
(1)《边城》小说里的描写
(2)搜狐博客
(3)百度百科,人物沈从文
(4)百度百科。
京派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