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大材料学院研究生复试 热处理-第五章

合集下载

西北工业大学热处理复习02

西北工业大学热处理复习02

第5章 金属强韧化导论2013-12-315.1 金属材料的强度、塑性和韧性¾ 力学性能是金属材料在受外加载荷作用时,或载 荷与环境因素(环境、介质和加载速率)联合作 用下所反映出来的性能¾ 表现为变形和断裂 ¾ 改善强韧性:金属材料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5.1.3 金属材料的强韧化¾ 强度和韧性,通常只能居其一 ¾ 强韧化方法,从材料学成分、组织(结构)与性能的思路可分为,添加合金元素的强韧化和改变组织 的强韧化 ¾ 与金属在变形和断裂过程中位错的运动、增值和交 互作用等微观过程有关 ① 合金化对金属材料强韧化的作用 ② 组织结构对金属材料强韧化的作用5.2 强化机制提高金属材料强度途径两种方法 ¾ 完全消除内部的缺陷,使它的强度接 近于理论强度¾ 增加材料内部的 缺陷,提高强度材 料无缺陷的 理论强度强度退火状态冷加 工状 态缺陷数量材料强度与缺陷数量的关系提高金属材料强度途径¾增加材料内部的缺陷,提高强度即在金属中引入大量的缺陷,以阻碍位错的运动① 固溶强化 ② 细晶强化 ③ 形变强化 ④ 第二相强化5.2.1 固溶强化™ 定义:当合金由单相固溶体构成时,随溶质原子含量的增加,强度和硬度上升,塑性和韧性值下降。

™ 本质:利用点缺陷对位错运动的阻力使金属获得强化 ™强化机理¾ 间隙固溶体a. 碳、氮等间隙式溶质原子嵌入金属基体的晶格间 隙中,使晶格产生不对称畸变造成的强化效应b. 间隙式原子在基体中与刃位错和螺位错产生弹性 交互作用,使金属获得强化。

¾ 替代式溶质原子在基体晶格中造成的畸变大都是球面 对称的,因而强化效果要比填隙式原子小12013-12-315.2.2 细晶强化™ 定义 ™ 强化机理¾晶界对位错滑移的阻滞效应当位错运动时,由于晶界两侧晶粒的取向不同,加之这 里杂质原子较多,增大了晶界附近的滑移阻力,滑移 带不能直接进入一侧晶粒中¾晶界上形变要满足协调性需要多个滑移系统同时动作,这同样导致位错不易穿过 晶界,而是塞积在晶界处 —晶粒越细,晶界越多,位错阻滞效应越显著,多晶体的强 度就越高5.2.3 形变强化(位错强化)™定义 ™强化机理金属在塑性变形过程中位错密度不断增加,使弹性应力 场不断增大,位错间的交互作用不断增强,因而位错的运动越来越困难—形变强化(位错强化/加工硬化)™作用¾提高材料的强度 ¾使变形更均匀 ¾防止材料偶然过载引起破坏形变强化是热处理不能强化的金属材料的主要强化方法。

西北工业大学-832材料科学基础

西北工业大学-832材料科学基础
第四部分 西北工业大学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初试专业课复习资料分析....8
4.1 参考书目....................................................................................................................................................8 4.2 海文专业课标准课程内部讲义—海文专业课学员享有............................................................8 4.3 考前三套模拟试题及其解析...............................................................................................................8 4.4 典型与重点题及其解析........................................................................................................................8 4.5 真题及其解析.......................................................................................................................................... 8 4.6 学术期刊及专著......................................................................................................................................9

西北工业大学材料考研材料科学基础PPT课件

西北工业大学材料考研材料科学基础PPT课件
2.力学性能:
(1)弹性模量是材料应力-应变曲线上弹性变 形段的斜率,在拉伸变形中通常称它为杨式模量, 以E表示。而结合键能是影响弹性模量的主要因 素,结合键能越大,则“弹簧”越“硬”,原子 之间距离的移动所需要的外力就越大,即弹性模 量越大。如金刚石具有最高的弹性模量值, E=1000GPa;其他一些工程陶瓷如碳化物、氧化 物等结合键能也较高,它们的弹性模量为250600GPa;由金属键结合的金属材料,弹性模量略 低些,一般约为70-350GPa;而聚合物由于二次 键的作用,弹性模量仅为0.7-3.5GPa。
质上是一个裸露的质子,对另一个电负性值较
大的原子Y表现出较强的吸引力,这样,氢原子
便在两个电负性很强的原子(或原子团)之间形
成一个桥梁,把二者结合。起来,成为氢键。所
以氢键可以表达为:X-H—Y。
氢与X原子
(或原子团)为离子键结合,与Y之间为氢键结
合,通过氢键将X、Y结合起来,X与Y可以相同或
不同。
正由于大多数工程材料的结合键是混合 的,混合的方式比例又随材料的组成而变, 因此材料的性能可在很广的范围变化。从
而满足工程实际各种不同的需要。
(4)结合键的本质及原子间距
固体中原子是依靠结合键力结合起来的
不论是何种类型的结合键,固体原子间 总 存在着两种力:一是吸引力,来源于电荷 间的静电吸引;二是同种电荷之间的排斥 力。当距离很远时,排斥力很小,只有当 原子间接近至电子轨道互相重叠时,排斥 与吸引力相等,两原子便稳定在此相对位 置上,这一距离r0相当于原子的平衡距离, 或称为原子间距。当原子距离被外力拉开 时,吸引力则力图使它们回到平衡距离r0
料硬而脆。原子排列不紧密,晶体结构复杂, 故共价键晶体陶瓷密度低。

复试专业课考试大纲——西北工业大学

复试专业课考试大纲——西北工业大学

研究生复试专业课考试大纲《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选做试题说明:下面大纲是按专业方向列出的,考试按专业方向命题,考生可任选其中一个方向的大纲复习,学生选做的方向试题可以与所报考的专业方向不同,但只能选其中一个方向答题。

1、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内容要求:(1)金属固态相变的概论:金属固态相变的平衡转变和不平衡转变,固态相变的均匀形核和非均匀形核。

新相长大机制和新相长大速度。

(2)钢的加热转变和钢的过冷奥氏体转变。

(3)珠光体转变与退回和正火。

(4)马氏体的晶体结构和转变特点,马氏体组织形态和机械性能。

(5)贝氏体贝氏体组织形态和亚结构,贝氏体转变的特点和晶体学,(6)钢的淬火。

(5)回火转变与钢的回火。

(6)钢的滲碳和氮化。

(7)钢的时效。

参考书目:胡光立,钢的热处理原理与工艺,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年2、高分子材料内容要求:(1)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原理:自由基聚合反应、阳离子型聚合反应、阴离子型聚合反应、缩聚反应。

(2)高分子的链结构和凝聚态结构:高分子链的构象、高分子链的柔顺性的表征和影响分子链柔顺性的结构因素;高分子材料凝聚态结构;高分子材料的非晶态结构、晶态结构、取向态结构、液晶态结构和共混态结构。

(3)高分子材料的主要性能:高分子材料的高弹性、粘弹性和力学性能;高分子的介电性能;高分子溶液。

(4)通用高分子材料:塑料、橡胶、纤维、胶黏剂及涂料基础知识。

(5)聚合物共混物和聚合物基复合材料:聚合物共混物的形态结构,聚合物共混物的性能,橡胶增韧塑料的增韧机理,聚合物基宏观复合材料。

(6)电子功能高分子材料:结构导电高分子材料、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电子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应用。

参考书目:张留成,高分子材料基础,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

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832材料科学基础考研资料

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832材料科学基础考研资料

关于考研,2015你下定决心了吗?做好准备迎接它的到来了吗?愿意花上一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全心投入到这场艰苦的战役中了吗?也许你还在犹豫、也许你陷入迷茫,但千万不要让时间犹豫、迷茫中溜走。

在学习上,历经了高考的拼搏,考研也许是最后的一次。

未来的路在你脚下,要坚信自己认真的抉择永远是正确。

《弘毅胜卷》的特点:1.“最全”:本资料把参考书可能考到的知识点都全部列出,并做了详细的讲解,并对历年真题进行透彻的解析;2.“最简”:为不增加考生负担,对考点的讲解,尽量做到精简,除去了教材繁琐臃肿的语言,直击要害;3.“最具实用性”:各高校考题的重复率非常高。

针对此规律,本资料将专业涉及到的真题举例附在每个考点后面,方便大家查阅。

4.“最具时效性”:本资料会根据最新的招生简章和目录、最新的参考书目和考试大纲对资料进行及时调整、更新,让弘毅胜卷臻于完善!提醒:为保证产品质量,我们在反盗版技术上投入了很大人力物力,首先在阅读体验上远远超越盗版资料(加了水印和红白页,复印基本看不清楚),同时弘毅考研每年均根据当年最新考试要求进行改版升级并提供超值的售后服务,并将后续重要资料分期发送,盗版将丢失这些重要资料,请考生务必谨慎辨别,不要为了省一点小钱购买其他机构或个人销售的盗版材料而耽误备考,甚至影响前途的大事情。

同时也请大家支持正版,你们一如既往的支持,是我们一直大力度的投入开发的动力。

如果亲在考研路上需要小伙伴,欢迎加入西北工业大学考研群:【140906749】考试科目:832材料科学基础适用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1、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考研复习指南2015版学院实力分析、专业信息介绍、历年报录统计、就业情况/发展前景、学费与奖学金、导师情况/出题老师、推荐参考书目、考试情况分析、备考复习建议、复试分数线、复试比例及实施办法、复试参考书目、复试准备和参考策略等其他常见问题。

2、832材料科学基础【08-12年】真题及答案(赠送14回忆版电子档真题)历年真题是除了参考教材之外的最重要的一份资料,这也是笔者编撰此资料的原因所在。

西工大《机械制造基础(含材料)》复试题库

西工大《机械制造基础(含材料)》复试题库

机械制造基础(含材料)1.生产大型锻件时应选用()。

A.自由锻造B.模型锻造C.胎模锻造D.三者皆可答案:A2.对同一种金属进行下列方式成形,其中采用()方式成形时变形抗力最大。

A.自由锻造B.轧制C.拉拔D.挤压答案:D3.大批量小直径的孔淬火后的精密加工应选用:()。

A.珩磨B.研磨C.铰孔D.拉削答案:A4.工件在安装定位时,根据加工技术要求实际限制的自由度数为六个,以满足加工要求,这种情况称为()。

A.欠定位B.不完全定位C.完全定位答案:C5.钢的普通热处理方法主要有()。

A.淬火B.退火C.正火D.氮化处理答案:A|B|C6.产生加工硬化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A.晶粒破裂细化B.位错密度增大C.晶粒择优取向D.形成纤维组织答案:B7.现要加工一批小光轴的外圆,材料为45钢,淬火硬度为HRC40~45,批量为2000件,宜采用的加工方法是()。

A.横磨B.纵磨C.深磨D.无心外圆磨答案:D8.主运动是旋转运动的机床有()。

A.车床B.磨床C.牛头刨床D.钻床E.插床答案:A|B|D9.对磨削加工说法正确的是()。

A.不能磨淬火钢B.适应性差C.精度高D.不能磨一般金属答案:C10.铸件内应力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铸件壁厚不均匀B.冷却速度不一致C.来自铸型或型芯的阻碍D.浇注温度过高答案:A|B|C11.钎焊接头的主要缺点是()。

A.焊接变形大B.热影响区大C.焊接应力大D.强度低答案:D12.最适用于大型箱体件上的孔系加工的机床是()。

A.镗床B.拉床C.钻床D.立式车床答案:A13.加工花键孔可采用的方法是()。

A.车削B.拉削C.铣削D.插削E.钻削答案:B|D14.降低切削温度最有效的措施是()。

A.降低切削速度B.降低切削深度C.降低走刀量D.浇注切削液答案:A15.CM6125型的基本参数是工件的最大旋转直径,为()。

A.25㎜B.125㎜C.250㎜D.500㎜答案:C16.顶尖、鸡心夹、拔盘等机床附件是用来加工()类零件的。

西工大材料学院研究生复试 热处理-第三章

西工大材料学院研究生复试 热处理-第三章
2
一、IT图
通过测定等温转变动力学曲线 而绘制。
特点:
1、形状呈“C” 形,又称C曲线 2、C曲线的拐弯处称“鼻子”,孕育期 最短,即完成转变所需时间最短 3、“鼻子”以上,随温度升高,孕育期 增长 4、 “鼻子”以下,随温度降低,孕育期 增长 5、过冷度大到一定程度,将不再发生 扩散性相变 6、(a) A1~550°C发生珠光体转变 (b) 550°C~MS发生贝氏体转变 (c) MS~Mf发生马氏体转变
27
§3-4 珠光体转变的动力学
一、珠光体转变的动力学特点(恒温下) 1、转变开始之前有一个孕育期,孕育期实际上 是一个等待期,等待浓度、结构和能量的起伏 刚好适合于生成珠光体的稳定晶核 2、当温度一定时,转变速度随时间延长出现一 个极大值 3、随着温度下降,珠光体转变的孕育期有一个 极小值,在此温度下,转变速度具有极大值 4、合金元素对其影响很显著
D m T m
2σVm ∆G = SC
T m
SC 临界片层间距,当S=SC时, 驱动力为零。
8
o 4σVm Tc 8.02 4 S= = × 10 Α ∆ H∆ T ∆T
S
珠光体的片层间距 ∆H 单位摩尔转变潜热 σ α/Fe3C间的比界面能
Tc A1温度 ∆T 过冷度 Vm 摩尔体积
珠光体的片层间距随过冷度的增大而减小,即 二者成反比;片层间距的细小程度受可能获得 的驱动力的限制。
20

二、领先相 珠光体由铁素体和渗碳体两相组成,因此就 有领先相的问题。一般认为渗碳体和铁素体均 可作为领先相。 过冷度小时渗碳体为领先相,过冷度大时, 铁素体为领先相。 亚共析钢中,铁素体为领先相;过共析钢 中,渗碳体为领先相; 共析钢中,二者都可 能成为领先相。 三、珠光体的长大方式 1、纵向长大,并且分岔向横向扩展 2、横向交替形核和长大

西北工业大学材料现代分析技术加试课程考试大钢研究生复试

西北工业大学材料现代分析技术加试课程考试大钢研究生复试

《资料的现代剖析技术》课程考试纲领一、X 射线的性质;主要包含 X 射线的实质、 X 射线的产生、 X 射线谱、 X射线与物质的互相作用,此中包含X 射线的散射,相关散射,非相关散射。

X 射线的汲取,X 射线的汲取与汲取系数。

二次特点辐射,俄歇效应。

试验过程的阳极与滤波片的选择。

二、X 射线衍射方向和 X 射线的强度;主要包含晶体几何基础,衍射的观点与布拉格方程,产生衍射的条件,衍射的方向以及布拉格方程的应用。

衍射实验方法等。

X 射线衍射强度, X 射线积分(累积)强度的计算,构造因子观点及计算。

三、X 射线物相的定性剖析和物相的定量剖析:剖析原理与方法,直接对照法,其余方法简介。

四、宏观应力丈量;内应力的定义, X 射线丈量单轴应力丈量的基来源理。

平面应力丈量原理及计算。

五、电子光学基础;电子波与电磁透镜,电磁透镜的像差与分辨本事,电磁透镜的分辨本事的影响要素及计算公式六、电子衍射;电子衍射基来源理及衍射基本公式、包含布拉格定律,倒易点阵与厄瓦尔德图解法,晶带定理与零层倒易面,构造因子与倒易点阵权重,偏移矢量与倒易点阵扩展。

单晶体电子衍射花式的标定,七、晶体薄膜衍衬成像剖析;薄膜样品制备,薄膜衍衬成像原理。

衍衬成像运动学理论,等厚消光条则,等倾消光条纹,缺点晶体的衍射强度,晶体缺点的察看,缺点不显衬度的判据。

八、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子束与固体样品作用时产生的信号,二次电子成像原理,二次电子容貌衬度的应用。

原子序数衬度原理及其应用,背散射电子衬度原理及其应用,汲取电子成像。

教课参照书:资料剖析测试技术-资料 X 射线衍射与电子显微剖析、周玉、武高辉,哈尔滨工业大学第一版社, 2004 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二、贝氏体转变晶体学
包含:A—BF;A—BC;BF—BC (BC指贝氏体碳化物) 1、A—BF B上:K-S关系,惯习面{111}γ B下:K-S关系、西山关系,惯习面{111}γ、{225}γ等 2、A—BC B上中的碳化物为Fe3C,具有Pitsch关系, (001)Fe3C // (225)γ ,[010] Fe3C //[110]γ ,[110] Fe3C // [554]γ ; 惯习面(304) Fe3C // (227)γ ,表明Fe3C析出自A 3、BF—BC B下中的碳化物为Fe3C和ε-碳化物,形成温度越低,ε越多 BF与Fe3C间具有Bagaratski关系和Isaichev关系 BF与ε-碳化物间具有Jack关系
4
二、下贝氏体( B下) 1、形成温度:贝氏体转变区下部温度范围 2、形态: • 低碳钢:板条状BF平行排列成束 • 高碳钢:片状BF,各片间呈一定交角 • 中碳钢:板条、片状兼而有之
BF下中分布有细小碳化物,与BF的长轴呈55~60°角
低碳钢
高碳钢
中碳钢
5
3、BF下的含碳量:过饱和 4、形成时有表面浮突 5、 BF下与γ之间具有K-S关系、西山关系 6、 BF下中有位错亚结构,位错密度高 7、钢的成分和形成温度对组织形态有影响: • C含量增大,碳化物量增加 • Al、Si含量增大,条内碳化物变为薄膜状富碳 奥氏体——准下贝氏体 • 形成温度越低, 碳的过饱和度越大,碳化物 分布越弥散
7
准贝氏体中的AR分为两类:ARI分布在BF条间 并与BF长轴平行;ARⅡ分布在BF条内且与BF长 轴约呈15~25°角。
8
在光学显微镜下, 准贝氏体组织呈粒 状和针状形貌,冷 速慢,粒状较多, 冷速快,针状较明 显。准贝氏体组织 具有优异的力学性 能。
慢冷 快冷
9
如果在贝氏体温度区长期等温,准贝 氏体中仍可析出BC,便形成了典型贝氏 体。透射电镜高温原位观察证实BC既可 从AR中析出,也可从BF中析出。 根据析出源及分布,将BC分三类: BC1析自ARⅠ,与BF平行,类似典型上贝 氏体;BC2析自ARⅡ,与BF呈15~25°角, 为非典型下贝氏体;BC3析自BF内,与 BF呈55~60°角,为典型下贝氏体(这也证 明BF是过饱和碳的)。这是贝氏体转变 的第二阶段。其力学性能下降。
29
二、贝氏体转变动力学图 • 呈C形,相变驱动力和扩散能力的矛盾所致 • P、B上、B下、等温M都有各自独立的C曲线
图5-22
30
三、影响贝氏体转变动力学的因素
1、C和合金元素 • C延缓B形成 • 合金元素除Co、Al外,均延缓B形成 • 合金元素的复合作用大于其单独影响的代数和 原因分析:Me降低C的扩散速度;影响Bs点,降低相变 驱动力;在奥氏体中强碳化物形成元素与碳形成原子 团,使共格界面移动困难。 2、奥氏体晶粒度和奥氏体化温度 • 晶粒度影响不大 • 奥氏体化温度越高,贝氏体转变越慢
BC既可以自奥氏体中析出,也可以自铁素体中析出, 其晶体学关系尚无定论。
16
§5-3 贝氏体转变机理概述
贝氏体转变包括BF的成长和BC的析出二个基本过程。 关于贝氏体的转变机理,国际上争论不休,主要有切 变机制和扩散控制的台阶机制两大学派。
一、切变机制 1、柯俊和Cottrell(50年代初)发现贝氏体相变有表面
27
2、B长大速度与温度和含碳量的关系 • 温度越高,长大速度越快 • 350°C发生突变(上、下贝氏体长大速度不同) • 含碳量越高,长大速度越小
28
3、B转变不完全性的原因 • 形成富碳奥氏体,化学稳定性增加 • 贝氏体的比容较大,奥氏体产生机械稳定化 • 转变温度高,相变驱动力小 • 转变温度高,已形成柯氏气团,奥氏体热稳 定化 • 当Bf<Ms时,因M形成的机械稳定化作用,温 度越低,B转变越少
一、相变驱动力 柯俊认为贝氏体铁素体按切变机制形成,贝氏 体相变热力学与马氏体相变热力学相似,相变 驱动力∆GV必须补偿表面能∆GS、弹性应变能 ∆GE 、塑性应变能∆GP等: ∆G=- ∆GV+ ∆GS + ∆GE + ∆GP
23
与马氏体的不同: • BF含碳量低,使奥氏体与贝氏体铁素体的化 学自由能差增大,驱动力-∆GV大 • BF与奥氏体的比容差小,相变时因比容增大 和维持切变共格所引起的弹性应变能∆GE小 • BF与奥氏体的比容差小,相变时使周围奥氏 体的协作形变能∆GP小 所以,不需要马氏体转变时那么大的驱动 力,则Bs>Ms Bs 贝氏体开始转变的上限温度
24
二、Bs点及其与钢的成分的关系 • Bs点是表示奥氏体和贝氏体间自由能差达 到相变所需的最小化学驱动力值时的温 度,或者说Bs点反映了贝氏体相变得以进 行所需要的最小过冷度,高于Bs点则贝氏 体转变不能进行。
25
碳含量小于0.5%,∆F=0线为Bs点,即碳含量越低,Bs点越高 碳含量大于0.5%,Bs为一恒定值: Bs(°C)=830-270(%C)-90(%Mn)-37(%Ni)-70(%Cr)-83(%Mo) 适用于C=0.1~0.55%, Cr≤3.5%, Mn=0.2~1.7%, Mo≤ 1.0% , Ni ≤5%
26
§5-5 贝氏体转变动力学
一、贝氏体转变的动力学特点
形核长大过程、有孕育期、长大速度慢、转变不完全 1、B转变的全激活能Q
• 激活能随碳含量增加而增大 • 350°C(B上、B下过渡温度),lgτ50与1/T曲线的斜率变化 • QB上=126kJ/mol、 QB下=75kJ/mol,分别与C在奥氏体和铁素体 中的扩散激活能相当
2
§5-1 贝氏体的组织形态和亚结构
一、上贝氏体( B上)
1、形成温度:贝氏体转变区较上部温度 2、形态:成束、大体平行的板条状铁素体(BF)和条间 碳化物(粒状或条状)组成的非层片状组织,自晶界向 晶内生长,呈羽毛状。束的平均尺寸为有效晶粒尺寸, 束间位向差较大,板条间位向差小
3
3、BF上的含碳量:接近平衡态的浓度 4、形成时有表面浮突 5、 BF上与γ之间具有K-S关系 6、 BF上中有位错亚结构 7、钢的成分和形成温度对组织形态有影响: • C含量增大,板条变薄,碳化物量增加,由粒 状、链状变为短杆状 • Al、Si含量增大,条间碳化物变为薄膜状富碳 奥氏体——准上贝氏体 • 形成温度降低, BF上变薄,碳化物变细密
第五章 贝氏体转变
§5-1 贝氏体的组织形态和亚结构 §5-2 贝氏体转变的特点和晶体学 §5-3 贝氏体转变机理概述 §5-4 贝氏体转变热力学分析 §5-5 贝氏体转变的动力学 §5-6 贝氏体的机械性能 §5-7 魏氏组织
1
• 贝氏体转变又称为中温转变 • 贝氏体具有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变形、开裂倾向小, 贝氏体等温淬火是一种重要的热处理工艺 • 连续冷却也能得到贝氏体组织 • 贝氏体组织复杂、多样,对其转变机理分歧很大,对贝 氏体的定义尚无统一的认识。 • 一般认为贝氏体是条片状铁素体和碳化物组成的非层片 状组织 • 掌握贝氏体转变的基本特点、规律、组织形态、性能及 其影响因素
12
(二)粒状贝氏体
1、形成温度:稍高于B上形成 温度,在低、中碳钢中存在 2、形态:条状亚单元组成的 板条状铁素体和在其上呈一 定方向分布的富碳奥氏体 岛(有时还有少量碳化物) 3、碳含量:近于平衡态 4、有表面浮凸效应 5、有位错亚结构 6、富碳奥氏体会部分转变为 马氏体,变为M-A岛
13
(三)反常贝氏体
6
三、准贝氏体 为了避免BC的出现,在贝氏体钢中加入 Si、Al等阻碍碳化物析出的合金元素, 使得贝氏体转变明显分为两个阶段。在 贝氏体孕育期内,过冷奥氏体形成贫碳 区与富碳区,BF在过冷奥氏体的贫碳区 切变形成,其间分布着富碳的残余奥氏 体薄膜(AR),此时处于贝氏体转变的初 期阶段,此类贝氏体即为准贝氏体。
21
二、扩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制的台阶生长机制
Aaronson (60年代) 利用热离子发射显微镜观察到先共析 铁素体台阶的形成和长大,得到上贝氏体台阶长大的照 片,认为贝氏体是非层片的共析反应产物,提出贝氏体 转变的台阶生长机制,台阶移动速度受碳在奥氏体中的 扩散控制。
γ α
台阶机制长大示意图
22
§5-4 贝氏体转变的热力学分析
31
3、应力和塑性变形 • 拉应力加速贝氏体转变 • Bs以上高温变形,延缓 B转变; Bs以下低温变 形,加速B转变 原因:高温变形产生多边 化亚结构,破坏了晶粒的 延续性,BF共格生长受 阻;低温变形,产生大量 位错,加快C扩散,A中存 在应力也有利于B形核。
图5-23
32
图5-24
33
4、奥氏体冷却中在不同温度的停留 • 在P-B区间的亚稳定区停留(Bs点以下),加速B形成(规程1)。原 因:停留时,奥氏体中碳化物析出,降低了奥氏体的含碳量。 • 在B区上部停留,使A部分转变,减慢随后在更低温度的B转变(规 程2)。原因:高温区部分B上转变后,使A中碳量增高;高温区停 留,促进了A的热稳定化。 • 在贝氏体区下部或马氏体区停留,使A部分地发生转变,将使随 后在更高温度的B转变加速(规程3)。原因:较低温度发生的转变 在A中产生的应力,促进了随后在较高温度的B转变的形核。
浮突效应,认为与马氏体的相似,提出了贝氏体相变 的切变机制。认为:BF以切变共格方式形成并长大, 同时还有碳原子的扩散及其碳化物的析出,所以整个 过程受碳原子的扩散所控制。
17
• 温度较高,C的扩散能力强, 可从BF中扩散出去,也可扩 散离开周围的奥氏体,形成 无碳化物贝氏体 • 温度稍低,碳可从BF中扩散 出去,但在奥氏体中扩散不 充分,因而在BF板条间富 集,析出碳化物,形成上贝 氏体 • 温度较低,碳在铁素体中的 扩散也很难,只能在BF的某 些晶面或缺陷处偏聚,并析 出碳化物,形成下贝氏体
一、贝氏体转变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