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加热配合油溶性降粘复合工艺在塔河油田的应用_郭娜
塔河油田超深超稠油矿物绝缘电缆加热技术研究

Q 总 =Q 升 +Q 散 ;Q 升 为混合液升温所需热量 , ;Q 散 为散热量 , ㊂ 式中 ,Q 总 为总发热量 , J J J 油井升温热量计算公式为 :
平均岩层温度 , 按梯度 2 . 2ħ/ 1 0 0 m㊁ 年平均气温 1 1ħ 取值 ㊂
4] 油井散热量计算公式 [ 为:
( ) 1
) ( ) Q 升 =0 . 0 1 1 5 7ˑm ˑC ˑ ( t t 2 0 y ;C 为原油比热容 , 取2 / ( ; 式中 ,m 为日产油量 , 为加热区平均油温 , ħ ; ㊃K) t . 5 k J k t t g 0 为加热区 y ) 2 π λ h( t t y 0 ( ) Q散 = T 3 ( ) l n D +2 σ -l n D / ( ; h 为加热区 长 度 ,m;D 为 油 井 套 管 直 径 ,mm; 式中 , λ 为加热区岩层综合导热系数 , W m㊃K) ㊂ σ 为岩层计算厚度 ,mm;T 为时间 , s 2 π λ k= ( l n D +2 σ) n D -l 则油井散热计算公式为 : 记: ( ) 4 ( ) 5 ( ) 6 ( ) 7
㊃s ,为超深超稠油 塔河油田稠油油藏平均埋深 5 4 0 0~7 0 0 0 m, 地面原油黏度 1 0 0 0 0~1 8 0 0 0 0 0 m P a
可靠 ㊁ 运行成本低而成为一种重要的节约掺稀油措施 ㊂ 但塔河油田在引进电加热降黏工艺时发现常规工 艺存在两方面问题制约其节约稀油效果 : 一是塔河油田超稠油黏温拐点深度随黏度增大有进一步加深的 趋势 , 普遍达到 2 0 0 0 m 以上 , 导致现有电加 热 杆 加 热 因 下 深 导 致 节 约 稀 油 效 果 不 佳 ; 二 是 塔 河 油 田 掺 稀生产 , 井口混合液量较大 , 对电加 热 杆 的 发 热 功 率 要 求 较 高 , 而 常 规 电 加 热 杆 因 绝 缘 层 耐 温 等 级 较 低 , 长时间生产易发生故障 ㊂ 因此 , 急需要 研 制 一 种 加 热 深 度 超 过 2 0 0 0 m 且发热量较高的新型加热设 备以满足塔河超深超稠油井井筒加热降黏的需要 ㊂
电加热集输在油田应用思考

电加热集输在油田应用的思考摘要:输油管道采用电加热集输,防止管中原油凝固是近几年来发展的一重高新节能技术。
电加热集输是用电能来补充管道在工艺生产过程中所散失的热量,以维持流动介质最合理的工艺温度范围。
但电加热集输技术还很不成熟,电加热埋地管道都存在着设计电加热功率过大的情况,一方面使生产的初投资增加,造成设备闲置、浪费;另一方面使运行管理不合理,增加了运行管理的困难。
关键词:输油管道;电力热集输;应用;思考一、概述(一)课题研究背景油气集输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油、气田生产过程中原油及天然气的收集和输送问题。
就油田的生产全局来说,油气集输是继油藏勘探、油田开发、采油工程之后的很重要的生产阶段。
如果说油藏勘探是寻找原料,油田开发和采油工程是提供原料,那么油气集输则是把分散的原料集中、处理使之成为油田产品的过程。
这过程从油井井口开始,将油井生产出来的原油、伴生天然气和其它产品,在油田上进行集中、输送和必要处理、初加工,将合格的原油送往长距离输油管线首站外输,或者送往矿厂油库经其他运输方式送到炼油厂或转运码头;合格的天然气则集中到输气管线首站,再送往石油化工厂、液化气厂或其他用户。
概括的说油气集输的工作范围是指油井为起点,矿厂油库或输油、输气管线首站为终点的矿厂业务。
油气集输流程:反应自井口产出油气经过集输,分离,计量,脱水,稳定,及其它处理,生产出合格的油气产品的全部工艺过程。
现在油田开发成本越来越来高,面临水、电、气所需能源紧缺的局面,同时随着油田开发难度的逐年提高以及物价上涨因素,建成一定产能的油田的建设投资也逐年提高。
因此,推广高效集输,寻找高效率、低能耗的集输方式,降低油田建设的投资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国内现状我们国家的油气集输的发展现状是高效油气集输,时间为90年代至目前,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已开发的主要油田都已进入高含水,节能降耗成为油田开发生产中至关重要的问题。
油气集输流程和油气集输处理工艺,设备,更为突出强调高效节能。
稠油化学降粘在电热杆井中应用论文

稠油化学降粘在电热杆井中的应用【摘要】河口采油厂采油二矿有电热杆井45口,分布在沾18块、沾27-10块、义东沾4区、罗321-1块稠油区块,电热杆伴热生产耗电大、成本高。
本文详细论述了采用井筒加破乳剂降粘措施辅助开采稠油,有效节电、减轻抽油机负荷、延长抽油机设备使用寿命等,从而达到了降低开发成本的目的。
【关键词】化学降粘;替代电热杆;节能降耗河口采油厂采油二矿共有电热杆生产井45口,分布在太平油田沾18块29口油井,沾27-10块3口油井、义东沾4区10口油井、罗321-1块3口油井,原油密度0.975-1.01g/cm3,粘度2210-90344mpa.s,凝固点200c,属于稠油油藏。
1.破乳剂的作用机理及应用背景1.1破乳剂的应用背景沾18区、沾4区、沾27-10、罗321-1块油井原油粘度高,相对密度大,所以在开采过程中存在以下困难:(a)原油流动性差,回压较高,盘根易刺漏。
(b)抽油机负荷重,皮带磨损严重,电机、控制柜等电器设备容易烧坏。
(c)光杆下行困难,冲次低,生产参数不合理。
(d)冬季管线易发生堵塞、穿孔现象。
(e)根据沾18-3-14井的温度粘度曲线可知:温度每升高10℃,原油的粘度就会下降一半,所以对低含水油井采用单芯电热杆伴热生产,但耗能大、电费高,电加热控制柜价格高,井筒电缆维修费用高,且盗电缆现象时有发生。
以1口电热杆理论上为例:1口电热杆井日耗电费50kw×24h×0.68=816元;1口电热杆井月耗电费816×30=2.448万元。
在全厂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情势下,二矿把稠油井化学降粘管理作为实现降本增效的科学管理措施,指定专人专车加药,努力提高投资回报率和经济效益。
通过调查分析,全矿17口皮瓦封,6口因日液高、含水较高直接停电热杆,其它23口油井可考虑采取化学降粘辅助生产替代电热杆。
1.2破乳剂的作用机理破乳剂脱水的机理:目前公认的破乳机理是当破乳剂运行到油水界面后,破乳剂的结构导致其表面能增大,是一个不稳定的状态,其形成比较稳定的状态就是形成水包油的介稳状态。
电热采油降粘清蜡技术及应用

电热采油降粘清蜡技术及应用作者:周莉莎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4年第11期摘要:奈曼油田为低孔低渗的普通稠油油藏,原油含蜡量高、胶质+沥青质含量高、粘度高,在井下流动性差,易造成抽油机电流大、负荷重,洗井频繁、抽油杆断脱、检泵周期短,油井生产效率低。
为降低原油粘度,减少结蜡影响,奈曼油田应用了两种电加热采油工艺:空心抽油杆电加热和油管电加热采油工艺,实现了对油管内原油的加热,改善原油的流动性,保证了油井的正常生产,有效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关键字:空心抽油杆电加热工艺;油管电加热采油工艺;降粘清蜡;中图分类号:E9511 概述1.1油藏特征奈曼油田构造上位于奈曼凹陷中央洼陷带北段的双河背斜,属于低孔低渗的普通稠油油藏,地层条件下原油粘度大,油水粘度比高。
主要开发层系为九佛堂组,其中九佛堂组分为上段、下段,九上段含油面积7.87 km2,有效厚度26.1m,地质储量1297.6×104t,九下段含油面积5.04 km2,有效厚度23.2m,地质储量820.8×104tt,均是胶质+沥青质含量高。
1.2 存在的主要问题奈曼油田开井数82口,油井主要清防蜡措施采用热洗和化学清蜡,平均每2天需热洗1口井,需长期加药井有22口。
目前生产实际中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1)热洗容易造成地层污染,且洗井时又不产液,但结蜡严重,必须洗井清蜡,有时还需要洗井解卡来恢复生产,影响油井产量。
(2)化学清蜡剂周期性加药,作用时间不合理。
且奈曼油井含水率不是很高,达不到预期效果。
基于此,奈曼油田采用了两种电加热采油工艺:空心抽油杆电加热和油管电加热采油工艺,给井筒油流增温、降粘、提高原油井筒内流动能力。
2 两种电热采油技术2.1 空心抽油杆电热采油装置构成及工作原理2.1.1 装置构成智能式中频电加热采油成套装置,由四大部分组成:电热采油专用中频电源、空心抽油杆、油井加热专用电缆(含钢管护套和橡胶护套)和空心抽油泵。
复合降粘剂对塔河稠油降粘效果评价

复合降粘剂对塔河稠油降粘效果评价摘要:针对塔河稠油高粘、地层水高矿化度的特点,研制出耐温耐盐及适用于较宽粘度范围、不同类型稠油的复合降粘剂。
室内实验结果表明,该复合降粘剂耐温达140℃,耐盐22×104 mg/L,加降粘剂为油水总量1%时,对于含水质量分数20%以上,粘度1×104mPa·s~100×104mPa·s的稠油有良好的乳化降粘性能(降粘率达99%以上),且与油田现场用破乳剂有良好的配伍性,脱水后稠油粘度与乳化前相比降粘率达36%以上,利于下步稠油管输,因此本复合降粘剂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塔河油田,复合降粘剂,特稠油,乳化降粘,破乳中图分类号:TE345文献标识码:A塔河油田具有埋藏深(5400~7000 m)、地层温度高(125~145 ℃)、粘度高(属特稠油),地层水矿化度高(20×104 mg/L),油品性质复杂等特点[1]。
由于油藏埋藏深,井筒举升过程中温度下降,原油粘度增大,容易堵塞井筒,使油井无法正常生产。
目前塔河油田使用的井筒降粘方式主要为掺稀降粘和掺化学药剂降粘,其中以掺稀降粘工艺为主。
掺稀降粘法[2-3]需要大量稀油,造成了稀油资源的浪费,且采油成本高。
掺化学药剂降粘法[4-8]工艺简单成本较低,相对易于实现,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目前的化学降粘剂选择性强,降粘率不高,耐温耐盐性差,对采出液破乳影响较大[9-11],且采出液破乳脱水后稠油粘度依然较大,稠油管输困难。
因此研制不仅能使稠油在开采过程中降粘效果好且在破乳脱水后仍具有较好降粘效果的复合降粘剂具有重要意义。
1 实验部分1.1 仪器与试剂试剂:复合降粘剂(自制),破乳剂DC-06、二联7027、二联5011(塔河油田提供),自来水(石油大学提供),塔河地层水(塔河油田提供)。
仪器:DV-11+Pro型粘度计(美国BR00KFIEID公司)、HH-1数显恒温水浴锅(巩义市予华仪器有限责任公司)、FLVKO搅拌器(上海弗鲁克公司)、DWY-1A型多功能稠油脱水试验仪(江苏姜堰市高分仪器有限公司)、电子天平、烘箱(上海一恒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电加热采油方式研究

技术与信息电加热采油方式研究王锡明(辽河油田茨榆坨采油厂机动采油大队,辽宁沈阳110206)摘要:针对具有开发前景的储层进行勘探开发,通过各种采油技术措施,提高油井的产量,满足油田开发的经济性要求。
分析油井的射孔井段的生产运行状态,通过压裂施工作业,提高储层的渗透性,通过电加热方式的应用,达到油田开发的经济性的要求。
关键词:电加热;采油方式;研究在油田采油生产过程中,采取电加热的采油方式,通过对加热棒的管理,不断提高井筒的温度,降低油流的粘度,提高油田采油的速度。
为了促进电加热技术的发展,对电加热技术的一井一策的设计,保证每口井具有特殊的加热程序,合理控制加热节点和加热时间,达到预期的产能指标。
1油藏开发的方式结合油田开发的实际情况,对于稠油油藏的开发,可以优选热力采油的技术措施,才能获得最佳的油井产能。
常规油田的开发,突出油流能量的消耗,尽可能应用油层本身做具有的能量,促使油井增产。
1.1低产油井的压裂投产措施针对低产能的油井,压裂投产技术措施的应用,促进油井产量的增加,满足油田开发对产量的要求。
对储量丰富的储层的开发过程中,经历了试油作业阶段,结合压裂试油试采的技术措施,实现油田的滚动开发效果,持续一定的高产的时间,获得油井的产量。
利用天然能量的开采阶段,充分发挥油藏本身所具有的能量,降低油流的压力损失,通过高效的生产管理,提高油井的产量。
随着油井的自然产能的下降,对油井实施增产技术措施,水力压裂是油田增产的关键技术措施之一。
油层的产量递减的速度比较快,需要人工补充能量的方式,促使油井增产。
1.2注水开发方式的应用通过注水开发的阶段,利用水驱的能量,将油层中的油流驱替出井,提高油井的产量。
解决储层的天然能量下降,储层的物性差的问题,对产量递减严重的井筒进行改造,通过强化注水的方式,保证注入水的驱油效果。
当油井见水甚至被水淹后,可以将油井转为注水井,重新进行水驱路径的更新,对注水开发后期的油井进行优化管理,加强对低渗透油藏的注水,降低高渗透油藏的注水,防止油层被水淹,导致油田综合含水率上升,影响到油田的产油量。
油田电场降粘技术应用成效

油田电场降粘技术应用成效论文摘要:AOT装置利用电器元件较多,尽管运行功率较小,电流较低,但长时刻持续运行,电器元件可能损坏。
关于已建管道的节能改造,为降低改造投资,建议设1套AOT装置。
为保证运行平安,末点温度正常操纵,起点设外输压力异样报警,在AOT装置发生故障后,及时提高外输温度。
通過引入高压电场降低原油粘度技术,在某联安装AOT原油处置装置,能够降低原油凝固点℃。
在目前外输压力、外输温度不变的条件下,能够提高输量%。
通过现场实验,提出AOT装置改良方法。
1 概述某采油厂,某联合站外输油管线于1992年建成投产,管径为φ159×6,管线全长,最初任务是将某矿某A联地域净化油输送至某B 联,随着外围零散区块的开发,目前还承担C联的输油任务,最大外输量1200m3/d,外输压力。
由于运行连年,管线侵蚀严峻,管壁变薄,在压力作用下,管线常常发生穿孔泄露,从2004年11月29日发生第一次穿孔以来,呈逐年上升趋势。
2020年共计泄漏原油,淹地1875m2,一是知足不了环保要求,二是土地补偿费较高。
因此,采纳AOT降粘装置外输原油进行处置,研究降低原油粘度、降低起点外输压力,解决管线穿孔问题,延长管线的利用寿命的新技术。
2 AOT装置降粘原理AOT(Aplied Oil Technology)技术是利用精准操纵的电磁场对原油进行处置,以达到有效降低原油粘稠度的专利技术。
大体原理:原油中含有大量的蜡和胶质,在高温状态下,蜡以蜡晶微粒形式存在,在温度降低时蜡析出,而胶质一样为链状结构,分子体积和分子量均较大。
在流体中,这些微粒杂乱无张的散布将增加流体的阻力,阻碍到流体的流动性。
将强电场作用于原油流动的方向(即管线的方向),因为原油中的悬浮质和基液有着不同的介电常数,悬浮质(石蜡,沥青或其它悬浮质)将会被极化,单极子的相互作用会使得他们聚集起来在场效应的方向上聚集。
一旦悬浮质粒子沿着场效应的方向聚集了,对称性将被破坏,粘度变成了各向异性。
油管电加热新技术应用效果分析(1)

油管电加热新技术应用效果分析作者:邹金龙摘要:本文提出一种油管电加热新技术,它利用油井中的油管作为热源体,将电能转化成热能,直接加热井筒内的液体,使液体温度升高到油井的熔蜡点,促使井筒内的蜡融化。
电能由配电变压器输出,经油管下部油套接触器连接到套管,形成一个完整的回路,本技术有效的解决了采油管理过程中,油井结蜡问题及减少了洗井液对地层的污染问题。
关键词:油管;电加热;熔蜡点;井筒和洗井液一、概况我区是一个具有四十多年开发历史的老区,主要负责黄、于、热油田开发管理,三个油田由于地质构造复杂,断块小,储层连通性差,全区共62个区块,目前仅12个区块不同程度的注水,部分区块仍然依靠天然能量开发,地层能量亏空严重。
我区可动用地质储量3313.4万吨,可采储量647.6万吨,累计核实产油量525.5万吨,核实累计产液量871.2万方,可采储量的采出程度为81.2%,地质储量的采出程度为15.9%。
目前油井开井数104口,其中自喷井5口、抽油机井99口,日产液674方、日产油205吨、日产气5.5万立方米。
二、清防蜡工作存在问题(一)低产低压油井水洗用量大、排液周期长,水洗严重影响单井生产时率,严重污染地层。
2012年我区抽油机井日均开井数80口,日均产油量160吨,单井日均产油仅为2吨,3吨以上油井12口,占总开井数15%,3吨以下油井68口,占总开井数85%,85%为低产低压井,且漏失严重。
全年油井热洗共129井次,入井水量8772方,单井入井水量68方,通过观察单井热洗排液期一般为3-5天,通过计算单井平均影响产油量8t/周期,热洗平均周期为60天,全年单井洗井6次,单井影响生产时率高达30天,全年累计影响产油量6192t,但清防蜡方式依然以传统的热洗和加药为主。
不合理的清防蜡方式严重制约着我区正常的生产管理工作。
(二)清防蜡方式单一,结构不合理,缺乏针对性我区2013抽油井清防蜡方式以传统的热洗和化防为主(所占比例超过80%),电加热及电磁防蜡技术为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加热配合油溶性降粘复合工艺在塔河油田的应用X郭 娜,李婷婷,杨祖国,丁保东(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11) 摘 要:塔河油田稠油油藏具有埋藏深、地层温度高的特点,地面原油粘度高达2000000mPa·s (50℃)。
超稠油在地层条件下流动性好,在井筒举升过程中随着温度的降低在3000m左右逐渐失去流动性,需要井筒降粘措施才能采出地面。
在前期开展的化学降粘和电加热降粘工艺等研究基础上,开展了电加热配合油溶性降粘复合工艺研究,利用电加热杆与油溶性降粘工艺有效组合,提高井筒温度场,进而提升降粘剂性能。
累计开展现场试验3井次,平均节约稀油率达到50.92%,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超稠油;电加热;油溶性降粘;节约稀油 中图分类号:T E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3)5—0123—03 塔河超稠油油藏埋深5800~6500m,地层温度130~145℃,地面原油粘度48170mPa・s~2000000mPa・s(50℃),原油密度平均1.0194g/ cm3,属于超稠油范畴,极其复杂的油品性质和超稠超深的特点增加了井筒降粘的难度。
油田开发中存在的主要矛盾是:在油藏条件下原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较好的供油能力,原油进入井筒后向地面流动的过程中随着井筒温度的降低,原油粘度增大,在3000m左右逐渐失去流动性无法流到井口,因此需要井筒降粘措施才能将原油采出地面。
目前塔河油田稠油开采的主导方式仍是掺稀油开采,掺稀工艺为塔河油田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油田超稠油区块高效开发,出现了掺稀油资源短缺的局面。
前期开展的水溶性化学降粘、油溶性化学降粘及电加热等单一井筒降粘工艺节约稀油效果有限,无法进行大规模推广[1,2]。
在室内实验基础上,开展了电加热配合油溶性降粘复合工艺研究,使复合降粘技术应用于更高粘度范围的稠油降粘,为塔河稠油降粘提供技术支撑。
1 复合降粘工艺原理1.1 电加热杆降粘原理空心抽油杆井筒电加热工艺是利用集肤效应原理将电能转化为热能,对油井井筒进行沿程加热,热效率高。
电流从井口经加热电缆输送到井下,后经空心杆内返回地面构成回路。
当电流通过空心杆内部时,在集肤效应原理作用下空心杆外壁发热,热量通过杆壁传导给周围的原油,利用稠油粘度的温度敏感性,原油吸收热量后黏度显著下降,有效提高井筒稠油的温度,降低稠油的粘度,提高了原油的流动性,使油井恢复生产能力[3]。
图1 电加热系统结构图1.2 油溶性降粘原理图2 油溶性降粘剂作用示意图123 2013年第5期 内蒙古石油化工X收稿日期:2012-12-22基金项目:中石化十条龙支撑项目“塔河稠油掺稀开采油溶性降粘剂研制与应用”(S21000)。
作者简介:郭娜(1984-),工程师,2003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石油工程专业,现从事稠油开采工作。
油溶性降粘剂分子借助形成氢键的强能力和渗透、分散等作用进入胶质和沥青质片状分子之间,部分拆散平面重叠堆积而成的分子聚集体,在沥青质芳香片分子周围形成降粘剂溶剂化层,导致沥青质芳香片无规堆积、结构比较松散,有序程度降低,空间延展度减小,从而降低稠油体系的粘度[4,5]。
1.3 复合降粘原理电加热杆配合油溶性降粘复合工艺是将电加热的物理降粘及油溶性降粘剂的化学降粘方法进行复合,利用物理法热效应提高井筒流体温度,一方面降低流体粘度,有利于化学降粘剂与井筒流体的混合;另一方面,提高温度,使体系活化能增加,分子间运动加剧,有利于油溶性降粘剂化学效应的发挥,两种降粘工艺协同作用,提高油井综合降粘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稀油用量。
针对油溶性降粘剂与塔河稠油作用的温敏性开展了实验,结果显示随温度升高稠油粘度逐渐下降,但油溶性降粘剂作用后的稠油粘度更低,油溶性降粘剂在较高温度下也具有较好的降粘性能。
图3 油溶性降粘剂与塔河稠油粘温图2 油溶性降粘剂研制及室内评价研究思路:以破坏稠油中胶质沥青质的层状结构以及破坏稠油空间网络结构为出发点,合成具有梳状结构和含极性基团、柔链、分子量适度的油溶性共聚物。
以苯乙烯、马来酸酐、(甲基)丙烯酸酯等为原料,合成了一种具有对稠油降凝降粘效果显著的三元共聚型油溶性降粘剂。
苯乙烯的加入使分子的油溶性增加;甲基丙烯酸酯中长的碳链成为共聚物中的非极性链段,同时也是梳状结构中的梳齿;马来酸酯酐能够将原油中的胶质、沥青质中原有的氢键打开,部分拆散平面重叠堆砌而成的聚集体,最终使沥青质胶质所形成的空间网络结构破坏,使其包裹的石油轻质组分释放出来,达到降低油的结构粘度的目的[6-9]。
对油溶性降粘剂进行了室内评价实验,将稠油与稀油混合后配制成粘度在10000~20000mPa ・s 的油样,加药浓度在5000mg /L 时,在50℃测算其降粘率。
室内实验结果表明,该药剂对塔河稠油具有较好的降粘效果,平均降粘率达到38.73%。
3 油溶性降粘配合电加热现场试验表1油溶性降粘剂室内评价实验数据油样稀稠比加药浓度(mg /L )空白粘度(mPa ・s )加药后粘度(m Pa ・s)降粘率(%)1#0.40∶1500020601720065.052#0.35∶15000189191236034.673#0.15∶1500015195984035.244#0.20∶15000170911368019.96平均5000179521077038.73评价思路:为准确评价工艺效果,取掺稀未加热时和掺稀电加热时两次基值,评价出复合工艺降粘效果并分别评价电加热工艺降粘效果和油溶性降粘工艺效果。
评价方法:采用的工艺复合方式为电加热杆配合油溶性降粘工艺,评价指标统一采用掺稀比降低幅度(即相对节约稀油率%)。
计算方法:稀稠比降低幅度=基值掺稀比-评价阶段掺稀比基值掺稀比×100%3.1 总体评价情况电加热杆配合油溶性降粘工艺在塔河油田超稠油区块开展了3次现场试验,平均掺稀比降低幅度为50.92%。
表2 电加热杆配合油溶性降粘现场试验情况井号产液(t/d)产油(t /d)井温(℃)掺稀量(t /d)掺稀比节约稀油率(%)电加热油溶性复合降粘T HS 1基值56.1455.6560.3118.272.1316.941.3158.21试验82.282.1472.4673.450.89T HS 2基值62.3262.1861.58123.19 1.9821.4238.1159.53试验86.2486.1263.1369.050.8T HS3基值58.5158.5157.1261.79 1.0619.2215.7935.01试验69.2668.7160.247.160.69平均19.1831.7450.92124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3年第5期 3.2 典型井例分析THS 1井是塔河油田一口超稠油自喷井,2011年9月-11月开展了电加热配合油溶性降粘开采的复合工艺试验。
电加热期间井口温度上升12℃,掺稀比由2.13下降至1.77,平均掺稀比下降幅度达到16.9%;复合降粘期间掺稀比由掺稀时2.13下降至0.89,平均掺稀比下降幅度达到58.21%,预测出油溶性降粘工艺稀稠比降低幅度约在41.31%左右。
与电加热期间基值相比,工艺复合降粘评价期间产油量由55.65t /d ↑82.2t /d ,日增油26.55t。
图4 T HS1井电加热配合油溶性降粘复合工艺试验曲线4 结论与认识¹以苯乙烯、马来酸酐、(甲基)丙烯酸酯等为原料,合成的三元共聚型油溶性降粘剂对塔河油田超稠油具有显著的降粘效果。
º电加热杆配合油溶性降粘复合工艺实现了物理降粘和化学降粘的有机结合,通过加热井筒实现了更好地发挥药剂效果以及节约稀油的目的,现场试验稀稠比降低幅度高达50.92%。
»针对塔河油田井口温度低、含水低的稠油井,应用电加热杆配合油溶性化学降粘技术不但能够有效的节约稀油用量,同时具有较好的增油效果,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1] 李平,赵海洋,廖志勇,等.塔河油田西北部稠油基本性质研究[J].新疆石油地,2010,12(6):601~603.[2] 赵海洋,王世洁.塔河油田井筒降粘技术分析与评价[J].石油钻探技术,2007,35(3):82~84.[3] 林日亿,李兆敏,董斌,等.塔河油田自喷深井井筒电加热降粘技术研究[J],2006,8(4):67~70.[4] 秦匡宗,郭绍辉.石油沥青质[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24~60.[5] 常运兴,张新军.稠油油溶性降粘剂降粘机理研究[J ].油气田地面工程,2006,4(4):8~9.[6] 张太亮,龚科.高效油溶性稠油降粘剂CYJJ 的合成研究[J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07,6(2):50~52.[7] 秦冰,罗咏涛,李本高,等.稠油油溶性降黏剂结构与性能的关系[J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12,5(5):499~504.[8] 杨嘉羚,常景龙.对新型降凝剂研究的评述[J ].油气储运,1997,16(5).[9] 王霞辉,李季,张秀莲,等.塔河油田油溶性降粘剂的合成及室内评价[J].化学工程与装备,2009,3(3):65~67.Application of Tubing Electric Heating Technology and oil -soluble Viscosity Reducer in TaHe OilfieldGUO N a ,L I T ing -ting ,YAN G Zu -guo ,DI N G B ao -dong(Eng ineering and Technolog ical Institute,N orthw est Branch of Sinopec,Urumqi,Xinjiang ,830011)Abstact :T ahe oilfield is characterized w ith ex traordinary depth 、hig h for matio n temper ature,heavy oil viscosity is as high as 2000000mPa .s (50℃)o n the g round .Heavy o il has g ood liquidity in the form ation co nditions,but as the tem perature low er in the shaft lifting process ,it lost liquidity at the depth o f 3000meter s.It needs w ellbo re v isco sity measures to lift oil out of the gro und.On the basis of research of chemical viscosity and electrical heating viscosity ,r esearcher carried out the electric heating fit and oil -so luble viscosity co mpo site technolog y r esearch,using electric heating rod and oil soluble viscosity process effectiv e co mbinatio n ,improve the w ellbore temperature and v isco sity ag ent perfo rmance .T hr ee wells are co nducted ,average save thin o il rate is 50.92%,g ood result is g ained .Key words :Heavy Oil;Electricity Heating Technolog y;Oil-soluble Viscosity;Save T hin Oil125 2013年第5期 郭娜等 电加热配合油溶性降粘复合工艺在塔河油田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