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河油田托甫台区块构造特征简析

合集下载

塔河地层特征

塔河地层特征

塔河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构造单元主要在阿克库勒凸起,并包括顺托果勒隆起的北部、哈拉哈塘凹陷东部及草湖凹陷西部。

塔河地区为一以大型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为主的复合型油田。

主要目的层系为奥陶系、石炭系和三叠系。

阿克库勒凸起为由前震旦系变质岩基底上发育的一个长期发展的古凸起,发育震旦系至泥盆系海相沉积,石炭系至二叠系海陆交互相沉积,三叠系至第四系陆相沉积。

目前钻探揭示凸起主体部位自下而上发育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中统、塔河地区主要目的层系为三叠系、石炭系和奥陶系,其地质特征、岩性特征及电性特征简述如下:1.三叠系1.1地质特征塔河地区三叠系的顶界深度为4100—4290米,底界深度为4650—4830米,属陆相沉积,从北向南、从西向东具有加厚的趋势,与下伏古生代地层不整合接触。

下三叠统主要为灰绿、深灰色泥岩、灰色粉砂岩、砂岩,含孢粉、大孢子和轮藻化石及凝源类化石,厚度由北向南增加。

中、上三叠统包括三套由粗至细的旋回式沉积,每一旋回下部为辫状河三角洲砂岩、砂砾岩相,上部为浅-半深湖暗色泥岩相,部分地区为滨湖沼泽杂色泥岩相。

下旋回砂体以辫状河及三角洲平原相为主,中、上旋回三角洲平原与前缘砂体较为发育。

该层系是阿克库勒凸起主力油气产层之一。

1.2岩性及电性特征三叠系泥岩标志层自然伽玛值约为160API,地层电阻率值低于0.3Ω·m,该系自上而下分三个组段:哈拉哈塘组、阿克库勒组、柯吐尔组。

(1)哈拉哈塘组(T3h)该组上部为一厚层深灰色泥岩夹灰色细砂岩,标志层夹在泥岩当中,下部为灰色细、中砂岩、杂色砾岩夹灰色泥岩。

下部砂岩体即为三叠系“上油组”,其砂岩层曲线特征为:三条电阻率曲线呈高侵特征,深感应电阻率值在0.2-1.5Ω·m之间,中感应电阻率值在0.5-4.3Ω·m之间,自然电位曲线呈负异常,其数值在60-110mV之间,自然伽玛值相对于泥岩略低,数值约为50-75API,井眼较规则。

塔河油田托普区块二叠系高承压堵漏技术

塔河油田托普区块二叠系高承压堵漏技术

塔河油田托普区块二叠系高承压堵漏技术塔河油田托普区块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旗下的一座大型油田,是中国最大的陆上油田之一。

其中二叠系层位岩性复杂,钻井难度大,钻井过程中易发生高承压井漏问题。

本文就塔河油田托普区块二叠系高承压堵漏技术进行探讨。

一、高承压堵漏技术概述在油井生产中,由于地层压力、钻井过程中的操作不规范、沉积物等原因导致了井壁漏失,这些漏失会影响到油井的产油量、产气量,甚至引起井口爆炸等事故。

因此,堵漏技术在油田勘探、开发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承压堵漏技术是一种利用高强度材料经过化学反应生成致密的液体、固体堵漏剂,阻止井壁漏失的技术。

在油井生产中,采用高承压堵漏技术可以减少钻井工艺中产生的漏失,提高采油效益。

二、塔河油田托普区块二叠系高承压堵漏技术的具体操作步骤1. 评估井漏病害通过井下仪器、岩心分析等方式,确认井漏病害;分析特殊岩性的井壁泥浆液参数,优化井壁泥浆防漏措施,两者相结合,制定更完善的承压井漏防治方案。

2. 确认封堵井段通过连续测试、实验室岩心分析等手段,确认需要封堵的井段和封堵深度,制定工艺方案和技术措施。

3. 准备和配制堵漏液根据现场情况,准备所需设备和药剂,根据现场地质情况及需要堵漏的深度、位置、类型等要素,制备出适合的堵漏液体。

4. 执行封堵将制备好的堵漏液体注入井筒中,等待凝固至少48小时,直到堵漏剂完全凝结后,再进行后续作业措施。

5. 现场监控对已经进行了封堵的井段进行持续监测,确保堵漏效果达到要求。

6. 测试效果封堵后进行测试,验证封堵的效果。

三、总结高承压堵漏技术是一种在油井开采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技术手段。

塔河油田托普区块二叠系地层岩性复杂、钻井难度极大,采用高承压堵漏技术可以减少井漏问题的发生,提高采油效益。

在实际实践中,应注重多样化技术手段的探索与应用,协调上下游产业链条,方能有效推行高承压堵漏技术在油井生产中的应用。

四、高承压堵漏技术的优点高承压堵漏技术是一种新型堵漏技术,相对于传统的封堵技术,其具有以下优点:1. 堵漏效果好:高承压堵漏技术所采用的堵漏剂物质密度大、固化后硬度高,不仅能够完全填塞漏失区域,而且可以长期地保持其固态稳定性,确保管道和井筒的长期稳定性。

塔河油田探评井层位划分

塔河油田探评井层位划分
0.2 200
5610
4 0
5620
4 0 4 0 4
5630
0 4 0 4 0 4
5640
D3d
5650
0
5660
4
5670
0
5680
6 0 6
5690
0 6 0 6
5700
0
5710
6 6 6 6 6
5720
6
5730
6
岩性特征: • 本组以砂岩为主与泥岩呈略等厚互层,砂岩 呈灰白色,顶部局部见灰色粗砾岩。 电性特征: • 砂岩层:电阻率数值多在0.4-2.5Ω·m之间, 自然伽玛数值在30-45API之间,自然电位呈 负异常。 • 泥岩层:电阻率曲线基本重合或浅探测电阻 率小于深探测电阻率;自然伽玛多为尖峰状 高值。 界线划分依据: 本组砂岩石英含量高,多为石英砂岩,岩屑 呈现灰白色;下部地层岩屑、长石含时明显增 多,且砂岩多含沥青而呈现灰黑色、黑色,顶部 也见灰绿色砂岩,颜色为划分界线较为直观的方 法。上下地层砂岩钻时均较快且平稳。 界线之上自然电位负异常较为明显且曲线呈 锯齿状,之下电位值急升后趋于平衡,界线处呈 明显台阶状;自然伽玛值变化大,曲线呈尖锋 状,之下亦较平直,两条曲线在界线处均呈台阶 状。东河塘组砂岩电阻率曲线分异性明显好于界 线之下砂岩。由自然电位和电阻率分异性亦可说 明东河塘组砂岩孔渗性好于下部地层砂岩。
0.2 200
K1kp
4190
6 2
4200
6
4210
2
4220
6
4230
2
4240
6
4250
2
4260
6 2 6
4270
2
4280

塔河油田托甫台地区岩石力学参数和地应力试验研究及其应用

塔河油田托甫台地区岩石力学参数和地应力试验研究及其应用

塔河油田托甫台地区岩石力学参数和地应力试验研究及其应用张旭东;薛承瑾;张烨【摘要】针对塔河油田托甫台地区碳酸盐岩油藏高温高破裂压力特点,基于储层岩石力学参数试验和地应力室内试验,得出塔河油田托甫台地区6000m以下碳酸盐岩地层的平均弹性模量为39.23GPa,平均泊松比为0.268.最大主应力方向为64~91°;通过差应变法,得到地层的垂向应力梯度为0.025MPa/m,水平最大主应力梯度为0.02062MPa/m,水平最小主应力梯度为0.0155MPa/m.结合压裂井的具体井况,采用试验修正后的岩石力学参数和地应力参数,优化酸压裂缝模拟,实施精细改造,施工后结果表明,酸压取得了良好的预期效果.【期刊名称】《石油天然气学报》【年(卷),期】2011(033)006【总页数】4页(P132-134,138)【关键词】碳酸盐岩油藏;岩石力学参数;地应力;裂缝模拟优化【作者】张旭东;薛承瑾;张烨【作者单位】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储层改造研究所,北京,10010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北京,102249;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北京,100101;中石化西北石油分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57.2塔河油田托甫台地区奥陶系油藏储集体以碳酸盐岩溶蚀孔、洞、缝为主要储集空间,储集体以缝洞带为基本单元分布;油藏属于以弹性驱及弹性水压驱动为主的碳酸盐岩溶蚀缝洞型常规原油未饱和底水油藏[1]。

该区是以中轻质原油为主的中等粘度、中等含硫、高含蜡的常规原油,地层水为CaCl2型水,总矿化度138980~184071mg/L (平均162932mg/L左右),地温梯度1.78~2.35℃/100m,压力系数0.89~1.18,储层破压梯度0.0143~0.0186MPa/m。

笔者针对托甫台区块的地质、油层等特点,结合室内岩石力学参数试验和地应力试验,进行酸压裂缝数值模拟,优化工艺设计,取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

托甫台区缝洞型油藏见水机理研究

托甫台区缝洞型油藏见水机理研究

托甫台区缝洞型油藏见水机理研究托甫台区属于典型的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储集体主要由裂缝、溶孔及溶洞组成[1],油藏缝洞发育、油水关系复杂、控水难度相对较大。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随着地层能量不断释放,地层中以各种形式储存的地层水,逐渐被携带出来。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合理产能确定是世界性难题,没有成熟经验可借鉴。

本文通过总结见水特征、分析见水机理和影响因素,为提高油藏采收率提供技术支持。

标签:托甫台;缝洞型油藏;高产井;见水1.油藏概况和开发历程1.1油藏概况塔河油田构造位于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中段阿克库勒凸起西南部[2],阿克库勒凸起西部为哈拉哈塘凹陷,北部为雅克拉凸起,南部为顺托果勒隆起,东南部为满加尔坳陷,东部为草湖凹陷。

托甫台区奥陶系油藏位于塔河油田西南外扩部分,行政隶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和沙雅县境内。

1.2开发历程托甫台区块奥陶系油藏自2003年3月109井投产试采以来,根据开发历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试采阶段、建产阶段、稳产阶段及调整阶段。

2.高产井见水机理分析2.1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高产井见水特征塔河缝洞油藏油井开采过程中,底水经历水侵前(原始状态)—成锥期—托锥期—突破期4个阶段的变化。

托锥后期,水侵会使溶洞系统的压力发生震荡,这种震荡会导致井底流压、井口油压、套压或产量出现异常。

通过分析影响油井见水的地质因素、工程因素及油井生产特点,总结出缝洞油藏高产井见水异常信号特征,通过对油井生产中异常信号特征研究分析,为高产井产能调整提供依据。

2.2高产井见水前异常信号形成机理塔河油田奥陶系的主要储集体类型为溶洞型和裂缝-孔洞型。

高产井投产之,油井周围形成“压降漏斗”,随着开采的进行,水体经历水侵前—成锥期—托锥期—突破期4个阶段的变化。

图2-2为溶洞型或大孔洞型油藏底水锥进过程示意图。

开采初始阶段即水侵前,依靠地层的自身能量驱动流体,不考虑气量大小或假设气量相等,则井口压力与井筒流体压力之和等于井底流压(见图a);当生产时间为t1时,流压降低,地层压力系统不再平衡,底水推进维持压力平衡,高势能底水开始向低势空间渗流扩散,向井底方向流动的有效流速小于底水推进速度(v1图2-3为裂缝-孔洞型油藏底水窜进过程示意图。

塔河油田托甫台区块钻井技术实践与认识

塔河油田托甫台区块钻井技术实践与认识

塔河油田托甫台区块钻井技术实践与认识摘要:塔河油田托甫台区块是近年西北油田分公司重点勘探开发区块,随着这两年钻井探索,对该区块地层性质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由原来的探井到今天开发井,同类井设计钻井周期较原来减少近一个月,这给我们钻井速度有了更高的要求;本设计将分析该区块主要地层岩性特征,分析影响机械钻速的各种因素,同时重点从井身结构优化、钻头选型、pdc+螺杆技术、防粘防卡和测井遇阻分析、预防pdc泥包、井漏堵漏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提高优快钻进方案。

关键词:塔河油田;钻井技术;实践中图分类号:te24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3)01-0124-21.托甫台区块钻遇主要地层与岩性托普台区块地层发育较完全,由上而下钻井揭示的地层主要有第四系、第三系、白垩系、侏罗系下统、三叠系、二叠系中统、石炭系下统、泥盆系、志留系、奥陶系。

第四系——灰白色粉砂层、细砂层夹黄灰色粘土层。

第三系——库车组,岩性为棕灰、棕褐色泥岩黄、粉砂质泥岩与黄灰色细粒岩屑长石砂岩互层:康村组,浅灰、灰白色细粒砂岩、粉砂岩与棕灰、褐棕色泥岩、粉砂质泥岩略等厚互层,泥岩中含分散状石膏:吉迪克组,上部为蓝灰色泥岩与棕色粉砂岩、浅灰色细粒砂岩略等厚互层;下部以棕褐色泥岩夹棕色粉砂岩。

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岩性为棕红、棕色细砂岩、粉砂岩,棕、浅棕色含砾中砂岩夹棕色粉砂质泥岩、泥岩:巴西盖组,浅棕色细粒长石岩屑砂岩与棕褐色泥岩呈等厚互层:舒善河组,岩性为棕色泥岩与棕红色细砂岩、粉砂岩互层。

侏罗系——深灰色、灰色泥岩。

三叠系——哈拉哈塘组岩性为深灰色泥岩,浅灰色细砂岩夹黑色泥岩:阿克库勒组岩性为深灰色泥岩夹浅灰色细砂岩,灰黑、深灰色泥岩夹泥质细粒砂岩,下部为浅灰色细砂岩、中砂岩、粗砂岩、砂砾岩夹深灰色泥岩。

二叠系——灰绿色英安岩、底部灰黑色玄武岩。

石碳系——下统上部为灰白、灰色含砾砂岩、中砂岩、细砂岩、粉砂岩与深灰色泥岩互层。

关于塔河油田“串珠状”构造的几点认识

关于塔河油田“串珠状”构造的几点认识

关于塔河油田“串珠状”构造的几点认识摘要:在碳酸盐岩岩溶储层预测中,溶洞的“串珠状”地震反射特征是一项很重要的标志,为了更好的分析“串珠状”的成因,本文进行了详细的正演模拟,展示了地震波场遇到溶洞时的传播特征,分析了模型中“串珠状”在炮集及剖面中出现的特征及规律,得出利用正演模拟获得最佳的观测系统参数。

关键词:溶洞串珠状正演模拟叠加偏移一、前言为了更有效地认识碳酸盐岩储层,应用物理模型技术模拟碳酸盐岩溶洞型储层,研究该类储层的地震响应特征和地震属性特点,是十分必要的。

在一般情况下,溶洞中充填油、气、水,充填后的溶洞和地层之间以及溶洞顶底的波阻抗界面可以形成多次绕射,对多次绕射波进行叠前成像,即可在垂直方向形成多个强能量团即“串珠”。

本文旨在通过针对塔河油田“串珠状”构造特征进行正演模拟,来获得有利于野外地震采集的观测系统参数,以更好的指导地震资料采集任务。

二、塔河地区“串珠状”构造的普遍性目前,塔河油田的勘探程度比较高,油田中的孔、缝、洞储油模式十分发育,并且该地区的“串珠状”构造特征清晰、明显,并且“串珠状”结构的存在具有普遍性,许多前期表现为弱反射的反射特征,这是由于地震采集资料的道距减小、相同大小面元的覆盖次数提高,“串珠”反射体能量增强,提高了缝洞体的识别能力。

依据S48井区和6-7区的高精度采集证明了:高精度资料对缝洞体的识别能力有较大的提高,因此有必要利用现有的采集技术及硬件条件进行重新采集,以下主要针对目标层进行正演模拟,分析与选取最佳的观测系统采集参数。

三、正演模拟分析地震信号的垂向分辨能力:设地层速度为V,子波的主周期为,主频为,则能分辨的地层厚度为:其中为地震有效信号的主频。

通过调研分析塔河地区的资料,针对溶洞模型的正演来研究塔河地区溶洞储层的波场特征与目标层中可分辨的溶洞大小,参数设定为:测线长8000m,深度2000m,速度参数如图5所示,溶洞尺度从左至右直径分别为10m、20m、30m、40m、50m、60m、70m,采用最小相位子波。

浅谈塔河油田托甫台区常见示功图分析及管理措施

浅谈塔河油田托甫台区常见示功图分析及管理措施

浅谈塔河油田托甫台区常见示功图分析及管理措施【摘要】塔河油田托甫台区地质状况复杂、原油物性变化较大,抽油机井工作状况复杂。

通过对机抽井示功图的实时采集和对比分析,能够快速并准确地识别油井故障,获知抽油泵的目前工作状况,从而可以选择合理的采油工作制度和检修泵措施,并提出相应的油井技术管理办法,提高油水井管理水平,为油田稳产增产奠定基础。

【关键词】托甫台抽油机井;示功图;管理办法1、前言示功图是反映抽油机悬点载荷随其位移变化规律的封闭曲线,其纵坐标为抽油机的悬点载荷,横坐标为抽油机的冲程。

示功图可以定性地分析抽油泵的工作情况,是了解泵在井下工作状况的重要手段,因此示功图可作为现场技术工作者判断机抽井工况和制定下步措施的依据。

此外,可以为节能提供依据,抽油机效率由地面效率和井下效率组成,地面效率为光杆功率与电机输入功率的比值,光杆功率与功图面积有关,当功图确定了我们就可以确定其地面效率,与井下效率比较就可以确定合理的电机输入功率,从而节约能耗。

理论示功图就是认为光杆只承受抽油杆柱与活塞截面积以上液柱的静载荷时,理想条件下的示功图具有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实测示功图是在各种外界因素条件下测得的,要比理论图形复杂很多。

因此,要正确的分析机抽井的生产情况,就必须全面地掌握油井的动态、静态资料以及设备的状况,结合示功图的变化找出油井的主要的问题,采取适当的措施,提高油井产量和泵效。

2、托甫台区地质特征及开发现状2.1托甫台区地质概况塔河油田位于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南部,在奥陶系大型古潜山背景上形成了大型地层不整合古岩溶圈闭。

托甫台区位于塔河油田西南外扩部分,构造位置位于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中段阿克库勒凸起西南斜坡部位,工区总面积899.2km2。

托甫台区块奥陶系储层基质孔隙度较低,储集空间分为孔隙、裂缝、溶蚀孔洞3大类。

托甫台区块奥陶系碳酸盐岩物性总体比较差,储层非均质性较强,区内储层整体发育程度不高,溶洞规模相对主体区较小,高角度裂缝密度远低于主体区,裂缝品质低于主体区块,且分布不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塔河油田托甫台区块构造特征简析
摘要:通过对新疆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托甫台区块TP208井实钻录井、测井及区域资料的综合分析,对三叠系、二叠系、石炭系、泥盆系、志留系和奥陶系内各层系界面纵横向展布形态进行对比,阐述不同期次的地质构造运动对本区块地层沉积的影响,以及最终形成目前的构造格局特征。

关键词:区域构造阿克库勒油气藏地质背景
新疆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托甫台区块,是中石化西北油田近年来的勘探开发新区块,也是增储上产的主力区块。

TP208井位于托甫台区块的东南部,该井于2009年10月13日开钻,2010年3月8日完钻,完钻井深6462.00m,层位O2yj。

通过对该井的实钻录井、测井、测试及区域邻井资料综合分析对比,对托甫台区块的构造特征进行简要分析。

1 区域构造特征
TP208井位于托甫台构造东南边缘带,塔河油田七号区块西南部,属阿克库勒凸起西南斜坡部位。

阿克库勒凸起位于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中段南翼,西邻哈拉哈塘凹陷,东靠草湖凹陷,南接满加尔凹陷及顺托果勒隆起,北邻雅克拉断凸、库车凹陷。

加里东中期-海西早期,在区域南东-北西向的挤压背景
下,碳酸盐岩台地遭受改造、淹没、消亡,鼻凸形成以及陆屑海岸沉积发展时期,形成向西南倾伏的北东向展布的大型鼻凸,总体表现为南西低、北东高。

地表淡水沿断裂下渗、溶蚀,形成加里东期古岩溶缝洞。

晚奥陶世-中泥盆世,随着满加尔周边沉降盆地向前陆盆地转化,原台地建造在晚奥陶世末消亡。

中泥盆世末的海西早期运动,强烈的构造隆起与陆源碎屑注入,使塔河地区主体上奥陶统-中泥盆统剥蚀殆尽,中-下奥陶统也受到部分剥蚀。

海西中-晚期,本区进入以挤压为主的构造开合旋回,志留系与泥盆系不整合面以上,泥盆系东河塘组-下石炭统向鼻凸高部上超。

中二叠世-晚二叠世末,发生海西晚期和末期运动,本区受强烈南北向挤压,发生构造变形,断裂活动强烈,形成晚二叠世岩浆裂隙型喷溢。

海西晚-末期运动,还使本区整体抬升遭受剥蚀,大部分地区缺失上石炭统-下二叠统,中-上二叠统仅在鼻凸周围局部残存,个别地方下石炭统也缺失,三叠系超覆于中-下奥陶统之上。

印支-燕山期,本区在南西-北东向挤压应力作用下,形成北东向张性断裂,造成下侏罗统沉降、沉降中心从三叠系向北东迁移,中、上侏罗统缺失。

喜马拉雅期是塔河地区构造调整时期,阿克库勒凸起受水平挤压作用,库车前陆盆地沉降中心向南迁移而产生不均衡急剧沉降,塔河地区早古生界与晚古生界不整合面以上地层由原来整体南倾在喜马拉雅末变为整体北倾,形成明显的北低南高北倾单斜构造格局,并使前期形成的油气藏发生相应的调整与油气再充注重新成藏,部分油气沿断裂向上运移而在三叠系、侏罗系形成次生油气藏,阿克库勒凸起最终定型。

这种构造格局有利于隆起上及其东南向三面油气源区生成的油气沿
奥陶系顶部不整合面及断裂长期持续的向隆起高部位运移,即塔河油田奥陶系中统、中-下统碳酸盐岩储层具有形成大型油气藏的地质背景。

2 托甫台区块构造特征
塔河油田托甫台区块,位于阿克库勒凸起西南岩溶斜坡部位,有利于岩溶发育,形成岩溶缝洞型储集体。

井区东与塔河油田七号区块相接,西南为托甫台区块主体部位,东南为阿克亚苏及哈德构造带,北与牧场北4号构造相接,TP208井位于托甫台区块东南部位。

本井区在海西晚期构造运动的挤压应力作用下发生断裂、变形,形成整体向北西方向倾斜的缓斜坡。

TP208井属于阿克库勒凸起西南缘岩溶斜坡发育带,岩溶作用相对较强,为碳酸盐岩储层发育区。

构造圈闭形成于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类型多样,主体上以T50(前中生界顶面)和T60(志留与泥盆系界面)两个大的角度不整合反射界面,形成上、中、下三层不同结构的构造格局。

中新生界发育较齐全,T50之上晚古生界及全部中新生界地层,整体表现为向西北倾斜的单斜,由T50地震反射波形态和井区资料可见,T50之上地层呈近似均匀坡度向北西方向倾斜,地层倾角约3~6°,最小处仅0.7°,最大处10°,其间断层、圈闭等地质构造欠发育。

从T56(卡拉沙依与巴楚组界面)地震反射波形态和井区资料可见,T56整体表现为向北西倾
斜大格局,但在本井四周呈平台状,局部背、向斜、圈闭等构造不发育;石炭系下统卡拉沙依组、巴楚组,泥盆系下统东河塘组地层与前中生界地层相似,也为北西向单斜,且坡度更缓,地层倾角约1~4°,最小处仅0.5°,几乎为水平沉积,从构造演化次序及格局推测,前中生界构造形态应为T60的继承与演化。

T60和T70(志留与奥陶系界面)之间保存了志留系下统地层,构造形态仍为北西向倾斜单斜,志留系中上统地层在本区缺失,志留系下统塔塔埃尔塔格组、柯坪塔格组直接超覆于奥陶系上统桑塔木组之上。

本井区T70反射界面之下,中-上奥陶统表现为由西向东方向呈阶梯状抬升的斜坡,随着奥陶系地层整体向东部抬升,延伸至相邻塔河油田七号区块时中-上奥陶统被严重剥蚀。

但在托甫台区块整个奥陶系地层连续完整沉积,仅上奥陶统桑塔木组沉积厚度就达459.00~527.00m,包括“恰尔克组红色标志层”在本区是最具有代表性,也是发育最稳定、最完善的。

井区上奥陶统桑塔木组、良里塔格组及中统一间组均表现为由东向西倾斜的缓坡,地势整体较为平缓,地层倾角约2°~5°,在距本井5~3km的东部和北部发育小型的背斜构造,在距本井3~4km的西部发育复式褶皱。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距本井125m的西侧发育一条大型逆断层,平面延伸约10km,最大断距约100m,最小断距约10m,该断层在空间上横贯井区南北方向,时间上从奥陶系中统一间房组上延至奥陶系上统桑塔木组,跨越了良里塔格、恰尔巴克组,从T70桑塔木组波及到T74一间房组,甚至可能穿插到了奥陶系中-下统。

从T70、T72(良里塔格组和桑塔木组界面)、T74地震反射波形态可见,井区奥陶系上统桑塔木组(T70)界面)、良里塔格
组(T72界面)继承了T74构造格局,在本井区周围古地势依然较为平缓,呈缓坡向西倾斜,地层倾角变得更小。

3 结语
由以上分析可见,塔河油田托甫台区块古生界到中新生界地层发育较全,构造格局以斜坡为主,相对较为简单,但斜坡带强烈的岩溶作用和本区的大型逆断层,使油气与构造关系变得复杂起来,需要我们对局部和隐蔽构造进行更进一步的细致研究,才能更好的利用构造特征进行油气勘探开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