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马营油田油气分布规律研究

合集下载

临清坳陷东部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的生烃演化

临清坳陷东部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的生烃演化

临清坳陷东部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的生烃演化李伟;李文涛;刘华;陈丽【摘要】为了明确临清坳陷东部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的生烃演化过程,对煤系烃源岩的热演化特征、生烃演化与构造-埋藏的时空匹配关系进行了动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临清坳陷东部上古生界煤系源岩具有多期次的生、排烃过程:初次生烃过程具有区域一致性,主要发生在印支期中三叠世末期,但生烃量有限;主要生烃过程发生在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现今进入生烃门限的深度在4 000 m左右.临清坳陷东部可以划分出中隆新隆、中坳新隆、中坳新坳等3种不同类型的盆地叠合单元,对于上古生界煤成气藏勘探而言,应在盆地叠合单元详细区划的基础上,重点在中坳新坳型叠合单元寻找那些主力二次生烃期较晚(古近纪末或新近纪一第四纪),且后期构造变动相对较弱的地区.【期刊名称】《煤田地质与勘探》【年(卷),期】2010(038)005【总页数】6页(P13-18)【关键词】生烃演化;煤系烃源岩;上古生界;盆地叠合单元;临清坳陷东部【作者】李伟;李文涛;刘华;陈丽【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山东,青岛,266555;中石化胜利油田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15;中石化胜利油田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15;中石化胜利油田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1east area of Linqing depression全球约有80%以上的天然气资源与煤系有关,煤成气是我国天然气勘探的主要方向[1-3]。

近年来,在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的苏桥—文安斜坡、黄骅坳陷的乌马营潜山、济阳坳陷的孤北低潜山、东濮凹陷的文留潜山等相继发现了一系列源自上古生界煤系源岩的油气藏,展现了良好的勘探前景[4-6]。

就临清坳陷东部而言,目前只有德1、贾 2井获工业油流,但其油源主要来自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段和沙四段的烃源岩,梁古1井获二氧化碳气工业气流,2007年在莘县凹陷康庄构造带完钻的高古4井在压裂初期最高产煤成气 22 256 m3/d,产煤成油30 m3/d,证明了本区有过煤成气的生成与成藏过程。

第六章油气分布规律及成藏模式研究

第六章油气分布规律及成藏模式研究

6 油气分布规律及成藏模式研究多年来,泌阳凹陷作为“小而肥”的典型而广为人知,各方面的基础研究工作比较充分,但是随着油气成藏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油田的勘探方向不断改变。

目前,在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寻找陡坡砂砾岩体形成的各类岩性油气藏成为该带的主要方向,与整个凹陷相比较,这一区带的成藏主控因素研究并不成熟,油气分布规律并不十分清楚,还没有一个成熟的油气成藏模式指导该区带的勘探,所以,分析这一区带的油气成藏规律,是指导下一步陡坡带油气勘探的关键。

6.1 成藏条件6.1.1储层发育特征6.1.1.1.储层概述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自西向东发现双河油田、赵凹—安棚油田和下二门油田。

双河油田、赵凹—安棚油田储层主要为核三段扇三角洲砂体,下二门油田储层主要为核二段侯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

双河油田储层为平氏扇三角洲砂体,纵向上基本包括了核三段所有砂组。

具有岩性粗、分选差、成熟度低、横向变化大、非均质强的特点。

靠近边界断裂的扇三角洲近源水下分支河道为块状砂砾和泥质的混杂堆积,泥岩隔层薄,储集性能差,含油情况不好。

扇体中部为远源水下分支河道和河道间沉积,岩性主要为砾状砂岩,储集物性变化较大:孔隙度33.71~0.97%,平均18.34%,渗透率0.01~15.8×10-3μm2,平均0.9658×10-3μm2。

扇端砂岩厚度变薄,岩性以细砂岩为主,物性较好,孔隙度15~20%,渗透率0.14~2.0×10-3μm2。

赵凹—安棚油田物源为平氏扇三角洲和栗园扇三角洲砂体,西北部赵凹地区储层主要为中深度层系的平氏扇三角洲砂体,岩性和物性与双河油田东部相似,南部安棚油田储层主要是栗园扇三角洲砂体,主要发育在核三下亚段,垂向上,随着时代的更新(从大仓房组至核三上亚段),石英含量由41.00%增加到68.49%,岩屑含量由39.90%减少到13.24%,长石含量相对比较稳定(15%~20%)。

长寿井的长寿经

长寿井的长寿经

2019年2月19日截至2月2日,冀东油田陆上采油二区通过精细化油水井管理,25口“长寿井”自2014年7月作业开井至今,累计产油11.7万吨。

该区“长寿井”占开井总数的22.7%,免修期超过1000天的“寿星井”达10口,其中唐71X2井免修期达1613天。

随着勘探开发不断走向深入,各类油藏平面、层间、层内“三大矛盾”突出,产量递减形势严峻。

这个采油区将油水井精细化管理作为夯实稳产基础的重要抓手,结合不同油藏、不同区块实际,有针对性地念好“防、养、勤”三字经,对每一口油井量身订制管理方案。

关键在“防”陆上采油二区所辖油藏的原油物性具有“四低两高”特征,即密度低、黏度低、胶质沥青质含量低、含硫量低,含蜡量高、凝固点高,致使油井易结蜡、易卡泵,管理难度大。

对此,这个采油区在深入摸索油井生产规律的基础上,精心制定“一井一案”管理套餐,增强油井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提升健康指数。

“要保持油井稳产,科学合理的防护措施非常重要,‘预防为主、上修为辅’是延长油井免修期的根本。

”陆上采油二区工程师刘磊说。

采油区、采油队两级技术人员对油水井实行分级承包管理,密切关注油井产量、电流、载荷等参数变化,及时优化调整油水井工作制度,摸索单井结蜡规律,合理洗井周期,最大限度延长油井免修期。

这个采油区在实践中总结提炼出五大清防蜡技术体系以及三套复合清防蜡工艺。

这些清防蜡管理手段的灵活应用,使油井平均检泵周期达到776天以上,超年度考核目标66天,其中唐71X2断块8口井免修期均超过3年。

前提在“养”“油井长寿,地层能量充足是前提。

为了控制地层压力下降,我们注重油藏综合治理,在注、采两端协同发力,夯实油藏精细注水开发基础。

”陆上采油二区副经理汤金奎介绍。

油井生产过程中,为了助力长寿井“养生”,这个采油区以“注上水、注够水、注好水”为导向,深入开展精细地质研究,大做水文章,以水治砂、以水换油、以水调向、以水治偏,补元气,增底气,蓄锐气,激发油井活力,从源头扼制住躺井的发生。

黄骅坳陷上古生界古构造恢复

黄骅坳陷上古生界古构造恢复

黄骅坳陷上古生界古构造恢复姚芳 卢异 王东林 王亚静 钟小刚 马东博 赵坤山 周莹(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摘 要 针对黄骅坳陷油气预探对古构造恢复的需求,结合盆地演化特点及相关资料,在对古构造恢复方法进行系统分析、优选的基础上,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数据,采用古水平面恢复法对黄骅坳陷上古生界进行古构造恢复,证实古水平面恢复方法是断陷盆地地震覆盖区快速开展古构造恢复、研究构造演化的有效手段。

通过古构造恢复,认识到黄骅坳陷中生代末期的古构造表现出大型帚状雁列的特点,该巨型帚状构造由乌马营-官西、徐扬桥-孔西-大中旺两个近南北向右阶雁列背向斜带与其东侧一系列北东向撒开的背向斜带组成;除徐西、沧东断裂外,盆内二级断层均产生于渐新世以后,且新生代大规模断裂改造作用也主要发生在渐新世以后,孔店组沉积早、中期的古构造形态与中生代末具有很大相似之处;侏罗纪期间,在南皮至东光一带以及古盐山地区存在古凹陷,凹陷带轴向南北,其间夹持的隆起构造是古生界原生油气一次生烃期间油气运聚的主导方向。

该研究成果对古构造恢复方法的选择及研究黄骅坳陷古构造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 古构造恢复 古水平面 层拉平 黄骅坳陷中图分类号:TE13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 9803.2021.01.021犘犪犾犲狅 狊狋狉狌犮狋狌狉犪犾狉犲狊狋狅狉犪狋犻狅狀狅犳狋犺犲犝狆狆犲狉犘犪犾犲狅狕狅犻犮犻狀犎狌犪狀犵犺狌犪犇犲狆狉犲狊狊犻狅狀YAOFang,LUYi,WANGDonglin,WANGYajing,ZHONGXiaogang,MADongbo,ZHAOKunshan,ZHOUYing犈狓狆犾狅狉犪狋犻狅狀犪狀犱犇犲狏犲犾狅狆犿犲狀狋犚犲狊犲犪狉犮犺犐狀狊狋犻狋狌狋犲狅犳犘犲狋狉狅犆犺犻狀犪犇犪犵犪狀犵犗犻犾犳犻犲犾犱犆狅犿狆犪狀狔,犜犻犪狀犼犻狀300280,犆犺犻狀犪犃犫狊狋狉犪犮狋:Accordingtothedemandforpaleo structuralrestorationinoilandgaspredictionofHuanghuaDepression,combinedwithevolutionfeaturesofbasinsandrelateddata,basedonthesystematicanalysisandoptimizationofpaleo structuralrestorationmethods,highresolution3Dseismicdataandpaleo horizontalrestorationmethodareusedtorestorethepaleo structureoftheUpperPaleozoicinHuanghuaDepression,bywhichthepaleo horizontalrestorationmethodisprovedtobeeffectiveforrapidpaleo structuralrestorationandstudyofstructuralevolutioninseismiccoverageareaoffaultbasins.Throughpaleo structuralrestoration,ithasbeenrealizedthatthepaleo structuresattheendofMesozoicinHuanghuaDepressionarefeaturedwithlargebroom shapedenechelon,whichconsistedoftwonearnorth southright stepenechelonanticlinalsynclinebelts,Wumaying Guanxi,Xuyangqiao Kongxi Dazhongwang,andaseriesofanticlinalsynclinebeltsspreadingnortheastonitseastside.ExceptforXuxiandCangdongfaults,thesecondaryfaultsinthebasinalloccurredafterOligocene,andthelargefaultreformationinCenozoicalsooccurredafterOligocene.Thepaleo structuralmorphologyoftheearlyandmiddlesedimentsofKongdianFormationisverysimilartothatofthelateMesozoic.DuringtheJurassic,paleo sagsexistinNanpi Dongguangareaandpaleo Yanshanarea,whichareaxiallynorth south,andtheupliftstructureclampedisthedominantdirectionofhydrocarbonmigrationandaccumulationduringtheprimaryhydrocarbongenerationofPaleozoicprimaryoilandgas.Theresultshavegreatvalueinguidingtheselectionofpaleo structuralrestorationmethodsandthestudyofpaleostructuresinHuanghuaDepression.犓犲狔狑狅狉犱狊:paleo structuralrestoration,paleo horizon,horizonflattening,HuanghuaDepression引用:姚芳,卢异,王东林,等.黄骅坳陷上古生界古构造恢复[J].录井工程,2021,32(1):114 119.YAOFang,LUYi,WANGDonglin,etal.Paleo structuralrestorationoftheUpperPaleozoicinHuanghuaDepression[J].MudLoggingEngineering,2021,32(1):114 119.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科技重大专项“大港油区大油气田勘探开发关键技术研究”(编号:2014E 06);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科技重大专项“大港油区效益增储稳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编号:2018E 11) 姚芳 高级工程师,1973年生,1997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资源勘查专业,长期从事油田综合地质研究相关工作。

四川会理南部地质构造研究及意义

四川会理南部地质构造研究及意义

四川会理南部地质构造研究及意义
唐晓洁;聂成敏;刘蓓蓓;赖川
【期刊名称】《世界有色金属》
【年(卷),期】2016(0)13
【摘要】四川会理南部处于我国南岭东西向构造带的西段。

由于长期而多次的地壳运动,使得区内地质构造呈现复杂的景象。

通过对区内构造期次的研究可知,基底构造为东西走向,新元古代及其以后的盖层构造为南北走向。

由于区域受力不均,使一些区域性断裂出现扭动或走向滑动,其形成的低序次构造(断层或破碎带)往往控制工业富集矿体的分布。

利用这一规律,再结合物化探圈定的矿致异常,可指导寻找隐伏矿床。

【总页数】2页(P32-33)
【关键词】构造期次;成矿作用;四川会理
【作者】唐晓洁;聂成敏;刘蓓蓓;赖川
【作者单位】四川省核工业地质局二八一大队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48
【相关文献】
1.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南部乌马营地区构造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J], 张志攀;罗波
2.走滑与伸展叠合区构造特征及石油地质意义———以渤海南部BZ251/1S油田
为例 [J], 张晓庆;李伟;杨波;宿雯;吴智平;刘超;姜治群;
3.四川省会理县南部地质构造研究及其意义 [J], 巨哲
4.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地区延长组深水沉积构造特征及地质意义 [J], 王振;张元福;张娜;高勇;焦朝维;白一鸣;张博文;魏康强
5.倒转构造及其在四川构造地质研究中的意义 [J], 刘树根;罗志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乌夏地区隐蔽油气藏成藏条件及其分布规律

乌夏地区隐蔽油气藏成藏条件及其分布规律

积 的非渗 透地 层所 覆 盖 , 形成 地层 不整 合遮 挡 圈闭 ,
油 气在其 中聚集 就形 成地层 不整 合遮 挡油 气藏 。例 如 夏 9井 区 三叠 系克拉 玛依 组与 二叠 系风城 组不 整 合 遮挡油 藏 ( 4 剖 面 位 置 见 图 1 , 9井 区位 于 图 , )夏
2 1 岩性 上倾 尖灭 油气 藏 .
作者简介: 白振 华 ,9 2年 生 , 0 9年毕 业 于 中 国石 油 大学 ( 18 20 华
东) 矿产 普查 与 勘 探 专 业 , 主 要 从 事 油 气 藏 勘 探 评 价 研 究 工 现
作。 项 目来源 : 国 石 油 2 0 —2 0 中 0 5 0 9重 点 项 目“ 噶 尔 盆 地 西 北 缘 准 滚 动精 细 勘 探 ” 目部 分 研 究 成 果 。 项
乌尔 禾组 油气藏 属 于岩性 尖灭 油气 藏 ( 2 剖 面 位 图 ,
置见 图 1 。乌 尔 禾 组 与 百 口泉 组 扇 群 的左 翼 与其 )
右侧 的泥 岩带相 邻 , 岩性砂 体 向泥 岩 区尖灭 , 是岩性
尖灭 圈闭发 育 的有利 区 。
玛0 7 0 玛0 6 0 玛0 l 0 玛O 9 0
性 和复合 油气 藏 ] 。从 探 明储 量来 看断层 一岩性 油 气藏位居 首 位 , 占全 区 的 2 ; 次是 岩性 油 气 9 其
藏’ 占全区的2 ; 不整合一断层油气藏探明储量
收 稿 日期 : 0 9—1 —2 ; 回 日期 :0 9—1 20 0 2改 20 2—0 4
扇体 分布广 泛 , 隐蔽油 气藏勘探 的有 利地 区 。 是
图 1 乌夏 地 区构 造 纲 要 图 和 油藏 剖 面 位 置 示 意

油井伴生气实施发电

油井伴生气实施发电
3大港南部油田天然气发电情况
大港油田从2001年开始引进第一台发电机组,目前已经形成50台的生产规模。南部油田尽管起步较晚,从2003年底才开始试验应用,但发展较快,其中2004年投产10台,2005年年初又新上发电机组11台,目前已经形成21台机组的生产规模,累计装机功率6320kw(其中额定功率为400kw的机组12台,120kw的5台,260kw和2(X)kw机组各两台),分布在9个联合站点和3个单井发电点,日发电能力接近11万kw刀1,日发电最高水平10.5万kV的叭。
1.2机组采用美国先进电子调速系统,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反应较快,能够精确的控制速度。
1.3机组安装有机油和冷却水温度高报警装置,超信号,同时发电机的主控开关如出现自动掉闸,会自动停机。
1.4机组主控开关具有过流及短路保护功能,同时机组安装有逆功率继电器,当机组并联或并网运行过程中产生逆功率时,可自动切断主控开关,并发出声光报警信号。
综合上述分析,天然气发电机组正常运行过程中的投人产出比为24:125.7,即1:5.24。
5前景展望
5.1目前,油田利用天然气实施发电,主要集中在天然气比较集中的联合站点,而大多数单井所产天然气量有限,不能满足发电机组要求,仍然随意外排到大气中,造成能源浪费。
建议除了将多口油井的气量污染环境集中回收,形成规模进行发电以外,可以在单井安装单缸发动机组,直接将天然气燃烧热能转化为机械能。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于产气量小(>240mVd)但较平稳的油井。由于避免了发电所需要的并网、计量等一次性投人,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
资源节约与环保第21卷第4期 24-25页
合理利用油井伴生气实施发电
刘永沧 尚文斌 天津市大港油田第三采油厂

黄骅坳陷南区扭动构造特征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黄骅坳陷南区扭动构造特征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北 西 向调 节 断层 ( ) 人 伸 展 断 裂 系统 ¨ 而 另 带 归 0,

盆地第 三 纪 断 陷 区 之 一 。 根 据 现 今 地 质 构 造 特 点
可分 为 1 2个 次 级 构 造 单 元— — 两 个 凸起 : 店 凸 孔
起 、 黑 凸起 ; 凹 陷 : 东 凹 陷 、 皮 凹 陷 、 庄 徐 5个 沧 南 常 凹陷、 吴桥 凹陷 和山鼻 状 构 造带 、 光 鼻 状 构 造 带 ; 盐 东 两
裂构 造带 。这 些 凹陷 和 凸起 近雁 列 状 展 布 ( 1 。 图 )
从 断 裂方 向来 看 , 黄骅坳 陷新 生代 断 裂 主要 由北 东一 北北 东 向断裂 和北 西 一 东西 向 断 裂 两 组 断 裂 系 统 近
力 学机 制 及其 展布 特 点 , 为认 识 扭 动 构 造 对 圈 闭 形 成及 油 气运 聚 的控 制作 用提 供依 据 。
12 4 ) 0 2 9
摘要: 在研究黄 骅坳 陷断裂系统的基础上 , 通过力 学分 析认 为黄骅坳 陷在第 三系 盖层 中极难 出现 明确的走 滑断裂 , 但形 成大量斜 向滑动 断层 , 具有典型 的扭动 构造 特点 。扭 动构造 包括 直扭型 和旋扭 型两 种 , 中沧 东断 裂 、 西断 其 徐 裂、 南皮北 一 山隐伏断裂 以及皂坡一 盐 故县 隐伏 断裂带所 围限的区域 以发 育直扭 型构造样 式为 主, 组成 “ 字形 、 ” 雁列 式及… 形 断裂 构造 样式等 。在豫冀鲁 巨型帚状构造体 系和边 界大 断裂共 同作用 下 , S’ 以南皮 洼陷 为漩涡 中心 , 形成 帚状 旋扭构造样式 。这~旋扭 构造样式在南皮北一 山隐伏 断裂带南 部 的乌 马营地 区表现最 为 明显 , 次为 沧东断 盐 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乌马营油田油气分布规律研究
【摘要】针对乌马营油田断层发育、构造破碎、成藏规律复杂等难点,笔者以精细构造解释为基础,结合构造特征、油源条件等分析,创新运用分区带研究的模式,实现了增储上产双丰收,对我国复杂断块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乌马营;构造特征;区带研究;成藏规律;滚动勘探
引言
乌马营油田位于渤海湾盆地孔南地区黄骅凹陷,构造处于灯明寺断裂构造带东北部。

长期以来对乌马营油源认识程度低、油气运移指向不明朗、主控油源断层不清,导致油气分布规律[1]不明确,后备资源严重匮乏。

为进一步挖掘剩余油潜力,缓解资源接替不足的矛盾,需要开展成藏规律分析[2],进而部署滚动勘探井位,达到滚动增储及建产能双丰收的目标,实现资源的有效接替。

1、构造精细解释
构造是地质研究前提,为确保构造解释的准确性,本次应用2010年新采集处理的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充分利用构造解释中关键技术与先进的手段,开展构造精细解释,精确识别小断层,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3,4]。

关键技术
针对乌马营构造错综复杂,解释难度大,主要利用优势频带相干数据体水平切片、变速成图及三维可视化等手段指导层位追踪和
小断层解释,并利用时间切片和相干切片分析断层的平面展布。

1.1.1优势频带相干数据体识别小断层技术
利用优势频带相干数据体识别小断层,在地震资料的处理过程中,根据断层的断距确定合理的地震波的频率,进行带通滤波,从而提高对小断层的识别能力。

1.1.2变速成图技术
纵向上速度的变化对低幅度油藏的影响较大,精确落实低幅度构造成为低幅度油气勘探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工作中先求得各井点的平均速度,然后利用井点约束、平面插值的方法绘制出反射层面的平均速度场。

本次根据研究区内31口井的精细层位标定成果,建立了乌马营地区精确的速度模型。

1.1.3三维可视化技术
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可以对构造解释成果进行立体显示,描述出断层和层位的空间展布形态,特别是针对断层的断点进行检测,确保构造解释的合理性。

2、油气分布规律研究
针对乌马营油源认识程度低、油气运移指向不明朗、主控油源断层不清,导致油气分布规律不明确的难点,在前述构造精细解释的基础上,对本区油源条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结合本区构造特点,创新开展分区带研究,进而总结出乌马营油田油气分布规律[5,6]。

2.1油源分析
乌马营油田的油源被证实的有两套,孔二段暗色泥岩生油形成油藏,上古生界煤系地层生气形成气藏[7]。

本区沙三段暗色泥岩也具有较强的生油能力。

沙三段下段泥岩埋深超过生油门限。

乌马营油田沙三段暗色泥岩发育厚度在100米以上,最厚的在400米左右,而沙三段生油门限为2800米,沙三段下段泥岩埋深均超过生油门限。

研究区存在三个局部凹陷区。

平面上在沙三下存在3个局部凹陷区,其埋深均超过生油门限,目前东部凹陷有完钻井控制,并且钻遇大套泥岩。

生化资料证实沙三段具有生油能力。

沙三段和孔二段均可以生油形成油藏,而深层煤系地层则可以生气形成气藏,改变了以往孔二段单一生油的认识,说明乌马营油田具有发育规模性油气藏资源基础。

2.2区带研究
根据乌马营地区构造特点,综合考虑断层的掉向、圈闭类型、油源条件以及含油层系的不同等多种因素,将该地区以乌马营断层和灯4井断层两条主要断裂系统为分界线,划分成三个区带进行研究:灯4井断层上升盘群带,乌马营断层上升盘群带,地堑带。

2.3油气分布规律
2.3.1乌马营上升盘群带。

油气主要来源于北部生油凹陷的沙三段和孔二段,沿乌马营断层上升盘反向断鼻中聚集成藏,主要发现有乌8、乌17沙河街低幅度边底水油藏和乌7孔二段岩性油藏。

2.3.2地堑带。

地堑带油气主要来源于东部凹陷沙三段、孔二段和上古生界煤系地层[6],沿断层上升盘反向断鼻或者多条断层夹
持的垒块中聚集成藏。

主要发现有乌34沙河街、乌18、乌3孔一段油藏,和乌31-22孔一段气藏,孔一段含油高度较大,油层井段长,形成较大规模的油气藏。

如乌18井孔一段含油井段长达330米。

2.3.3灯4井上升盘群带。

油气主要来源于南部凹陷沙三段、孔二段和上古生界煤系地层,沿断层上升盘反向断鼻中聚集成藏。

本区勘探程度较低,仅有3口探井,暂未发现油气藏圈闭,下步将对该区加大滚动勘探力度。

3、应用成果
根据区带划分结果,结合油气分布规律及其成藏特征,在乌马营全区优选出乌17、乌16-5、乌7等3个滚动目标,部署井位4口,完钻2口,新增地质储量75万吨;待钻2口,预计新增地质储量229万吨。

乌19-10井投产日产油20吨,增储18万吨。

乌19-10井位于乌马营断层上升盘群带,钻遇油层15.9米/10层。

投产日产油20吨,含水6.0%,累产油1222吨,累产水218.45方。

新增地质储量18万吨。

乌16-5井在乌马营断层下降盘钻遇油层,增储57万吨。

乌16-5井位于地堑带,钻遇油层17.6米/5层。

首次在乌马营断层下降盘钻遇油层。

该区新增地质储量57万吨。

乌7井区开展孔二段油藏研究,预计增储229万吨。

乌7位于乌马营断层上升盘群带,针对乌7井孔二段开展规模增储研究,部署滚动井1口,预计新增含油面积1.24平方公里,新增地质储量229万吨。

4、结论与认识
通过本次研究,打破了乌马营油田以往较为单一的油源认识,其存在三套油源,油源条件充足,生烃量较大,在全区范围内的沙河街组、孔一段和孔二段均具备发育规模性油气藏的潜力,这些认识转变了找油的思路,拓宽了找油的方向。

此次乌马营油田整体上划分为三个区带,每个区带都有各自的主控断层、油源和成藏类型,此次划分不但理顺断裂系统和油藏关系,而且为乌马营油田实现规模增储创造了条件。

乌16-5首次在乌马营断层下降盘钻遇了沙三和孔一上油层,打破断层下降盘不能成藏的固有观念,扩宽了乌马营油田找油领域,下步建议加大油源断层下降盘研究力度。

参考文献
[1]夏国朝,郑泰山,金惠玲等.乌马营油田油气分布规律[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4).
[2]张福利.黄骅坳陷乌马营地区构造特征与油气富集规律[j].石油仪器,2007,(02).
[3]卢刚臣,孔凡东,李建英等.乌马营地区一种特殊的断裂组合形式[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1,(06).
[4]石宁,张金亮.断块油藏开发后期精细构造研究[j].特种油
气藏,2008,(6).
[5]李涛.东营凹陷中浅层断裂运聚特征与油气成藏规律研究
[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6.
[6]乔日新.油气田在区域构造上的分布规律[j].物探与化
探,1994,(1).
[7]张金川,金之军,庞雄奇.深盆气成藏条件及内部特征[j].石油实验地质,2002,(3).
[8]孙国栋,李宇志,刘克奇等.东辛油田馆陶组、东营组油气分布规律及成藏主控因素[j].特种油气藏,2006,(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