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河油田油气地质特征2

合集下载

塔河油田二叠系火成岩地层钻井提速增效措施研究

塔河油田二叠系火成岩地层钻井提速增效措施研究

一、塔河油田二叠系火成岩地层地质概况作为海西构造运动产物,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广泛分布二叠系火山岩地层,一般由灰黑色的玄武岩、白灰色的凝灰岩和灰绿色的英安岩组成,常与上、下部地层不整合接触。

其中的凝灰岩是一种火山碎屑岩,成分主要是火山灰,外貌疏松多孔隙,粗糙,遇水后迅速膨胀、崩解;玄武岩属于基性喷出岩,其气孔及杏仁构造玄武岩是喷出岩所特有的,气孔充填物一般为方解石、蛋白石、绿泥石等,在钻井过程中极易发生漏失;英安岩为中性火成岩,具有斑状结构,斑晶主要为斜长石,大部分英安岩裂缝、孔隙发育。

由于岩石性质和构造决定了其地层岩性特点是硬、脆、易坍塌、掉块、稳定性差。

二、二叠系常规钻进方法存在的问题塔河油田二叠系厚度从几十米到几百米厚度不等,最长井段达五百多米,给钻进施工带来了困难对布置井位、井身结构和钻井周期造成很大的影响。

在塔河油田钻遇二叠系火成岩地层的井,多采用四级井身结构(直井),如10区、11区、12区、托普台地区等。

钻进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技术难点;(1)地层岩性为英安岩、玄武岩、凝灰岩,层厚从几米到几百米不等,破碎带、裂缝发育,地层压力一般1.21~1.23g/cm3左右,且坍塌压力不好掌握,地层极易坍塌、掉块、漏失(属于裂缝性漏失,严重时往往失返),稳定性差,钻进中埋钻、卡钻风险较大;(2)地层以火成岩为主,其岩性特点是硬、脆,机械钻速低且对地层钻头损伤较大,导致钻井周期增长;(3)二叠系平均埋藏深度4600-5600m左右,井段深度较深,井底为高温高压环境,对泥浆性能要求比较高;(4)由于该二叠系地层(一般上部为英安岩,中下部为玄武岩),易垮塌和漏失,在固井施工中易出现严重漏失,难以保证固井质量。

三、钻井提速增效措施针对二叠系火成岩井段长,容易产生掉块、应力坍塌,同时存在裂缝发育导致严重漏失,邻井在钻井、固井过程中均出现较大漏失,掉块卡钻和井漏风险比较大。

参考邻井实钻资料,尝试、探索使用低密度钻井液钻穿二叠系地层。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稠油采油工艺技术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稠油采油工艺技术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稠油采油工艺技术塔河油田是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油田之一,其主要储层为碳酸盐岩,且在该地区存在大量的稠油资源。

稠油是指在地质条件下形成的粘度较大的原油,其采收难度较大,但是稠油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塔河油田的稠油采油工艺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稠油采油工艺技术进行深入探讨。

一、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稠油特点1. 粘度大:稠油的粘度通常较高,常常高达数千mPa·s以上,这意味着在采油过程中将面临较大的抽油压力和输送难度。

2. 含油饱和度低:由于碳酸盐岩储层的特点,稠油的含油饱和度较低,通常在50%以下,这意味着在采油过程中需要采用高效的采油工艺技术以提高采油效率。

二、稠油采油工艺技术1. 稠油稀释技术稀释是指通过添加稀释剂,使得稠油粘度降低,便于采油和输送。

稀释剂可以采用溶剂、轻质原油、天然气等。

在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稠油采油过程中,稀释技术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稀释技术可以提高稠油的流动性,降低采油成本。

2. 热采技术热采技术是指通过注入高温介质或者直接加热地层,以提高稠油的流动性。

在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稠油采油中,由于地层温度较低,采用热采技术可以有效提高稠油的流动性,提高采收率。

热采技术包括蒸汽吞吐、燃烧加热、电热加热等。

3. 提高采油效率的注采技术在稠油采油过程中,为了提高采油效率,通常需要注入助驱剂或者调剖剂来改善地层流体性质,增加油水界面张力,减小相渗体积。

在注入助驱剂或者调剖剂的还需要注入高压清洗或者压裂剂来打破地层岩心,增加产油层渗透率,从而提高采收率。

4. 气体驱油技术气体驱油技术是一种通过注入高压气体来驱动油藏中的原油上升到地表的技术。

在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稠油采油过程中,由于稠油的粘度大、含油饱和度低,通常采用气体驱油技术能够有效提高采油效率。

5. 水驱技术水驱技术是指通过高压注水来增加地层压力,推动稠油向井口运移,从而提高采油效率。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藏录井油气显示特征分析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藏录井油气显示特征分析

的程 度 , 是 一件 非 常重要 的事情 塔 河油 田 目前 最常
系重质油 气 测显 示 微弱 或无 气测 显示 。根据含 气级
用 的油 气 录井 手段 有 气 测 录 井 和荧 光 录井 , 根 据 各
个 区块 奥 陶 系的 原油 性 质 存 在 差 异 , 录 井 过程 中要
把握 侧重 点 , 准确落 实油 气 水层 现就 常 用 的两种 油
层 的一种 最 简便 、 直 接 的手段 , 主要是 将岩 屑或 岩心
在荧 光灯 下 干照 、 湿照、 浸 泡 等确 定含 油面积 或发 光 面积 确定 含 油气 级 别 , 再 用 荧 光 标 准系 列 对其 发 光 颜色、 发 光强 度进 行 对 比确定 对 比级别 。 在荧 光 录井 过 程 中要 排 除钻 井 液 荧 光 背景 值 的 影 响 因素 , 所有 钻 井液 材 料 入井 前 均 要 检 查荧 光 是 否 超标 , 确 定钻
尽 管 乐 安油 田在构 造 上 相对 简 单 , 但 是储 层 复
钻 井地 质 的最 终 目的就 是 为 了发现 和研究 油气
层, 因此 , 在 钻井 过 程 中确 定有 没有 油气 显示及 显示 [ 参 考 文献 ] 刘东亮 , 刘 军, 等. 乐 安 稠 油 油藏 水平 [ 1 ] 翟永 明,
别 划分 标 准 ( 表1 ) , 分 为 富含 气 、 含 气 和 弱含 气 三种
级别。
表1 含 气 级 别 划 分 标 准
气 录井方 法叙述 如 下 。
3 . 1 气 测 录 井
在 石油 天 然气 的地 质 勘 探 中 , 气 测 录井 是 最 主
要 的油气 录井 手段 。气 测 录井 是通 过 色谱仪 监 测全

塔河油田志留系油气成藏特征及勘探方向

塔河油田志留系油气成藏特征及勘探方向
F ENG Xi n g - q i a n g,ZHANG Z ho n g — mi n,ZHANG We i - b i a o ( S I N O P E C 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o f P e t r o l e u m E x p l o r a t i o n a n d P r o d u c t i o n , B e i j i n g 1 0 0 0 8 3, C h i n a )
第2 7卷 第 1期 2 0 1 3年 2月




V0 l _ 2 7 No . 1
Fe b . 2 01 3
GEOSCIENCE
塔 河 油 田志 留 系油 气 成藏 特 征 及 勘探 方 向
冯 兴 强 ,张 忠 民 ,张 卫 彪
( 中 国石 化 石 油 勘 探 开发 研 究 院 ,北 京 1 0 0 0 8 3 )
摘要 :塔河油 田志 留系油气显示 良好 ,储层 以中低 孔 、低渗为 主 ,与上覆泥岩组 成 3套储 盖组合 ,其圈 闭和油气藏类 型可分 为构造油气藏 、地层油气藏 、岩性油气藏 以及复合油气藏 。通过 原油地球化 学特征 、 自生伊利 石 K—A r 测年及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研究表明 ,志 留系 以多期 充注 、多 期成藏 为特征 ,主成 藏期 为加里东 晚期 、海西期 和喜 山晚期 。 油气成藏 主要受构造及断裂发育程度 、优质储层 的控制 ,通过 综合分析认 为塔河南部 地 区是 寻找构造地层类 型油气藏
o i l a n d g a s e s i n Ta h e o i l i f e l d .Th e S i l ur i a n r e s e r v o i r p r o p e r t i e s i n g e n e r a l h a v e me d i u m- l o w p o r o s i t y a n d p e r me — a bi l i t y,a n d t h e o v e r l a y i ng s ha l e or f m 3 s e t s o f r e s e r v o i r — c a p a s s e mb l e s .T h e o i l — g a s r e s e vo r i r t y p e s i n c l u d e a n t i - c l i n e,s t r a t i g r a p hi c,l i t h o l o g i c a l a nd c o mp o un d o i l a nd g a s r e s e r v o i r s .T h e r e s e a r c h i n d i c a t e s t h a t t h e S i l u ia r n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田水同位素特征及地质意义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田水同位素特征及地质意义

文章编号:1001-6112(2007)03-0292-06塔河油田奥陶系油田水同位素特征及地质意义贾存善1,2,马旭杰3,饶 丹2,高仁祥2(1.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 2.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 214151; 3.中国石化西北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乌鲁木齐 830011)摘要:塔河油田奥陶系地层水的 D(SM OW )分布于-44.7 ~-61.0 ,表明为古大气降水和原生沉积水的混合水,并以古大气水为主。

根据油田水的高压物性参数、HC O -3离子碳同位素、锶同位素87Sr/86Sr 比值等的横向变化规律,大致判断出塔里木盆地阿克库勒凸起古大气水的优势流动方向为从阿克库勒凸起的东北构造高地向鼻凸倾伏的西南方向流动,并且在此流动过程中由构造轴部向两翼分流,通过对断裂、裂隙等薄弱带的不断溶蚀扩大,最终形成塔河油田奥陶系复杂的碳酸盐岩岩溶缝洞系统,为油气聚集成藏提供了有效的储集空间。

因此,古大气水流动的方向对岩溶缝洞系统的分布以及缝洞单元的连通性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关键词:岩溶缝洞系统;同位素;油田水;奥陶系;塔河油田;塔里木盆地中图分类号:T E133 文献标识码:AISOTOPIC CHARACTERISTICS OF OIL FILED WATERSFROM ORDO VICIAN OIL ACCUMULATIONS IN TAHE OILFIELD AND ITS GEOLOGICAL SIGNIFICANCESJia Cunshan 1,2,M a Xujie 3,Rao Dan 2,Gao Renx iang 2(1.College of Resour ce &S af ety Engineer ing ,China Univer sity of M ining &T echnology ,Beij ing 100083,China;2.Wux i Resear ch I nstitute of Petr oleum Geology ,SI N OPEC,W ux i ,J iangsu 214151,China;3.Ex p lor ation &Pr oduction Resear ch I nstitute of N or thw est Br anch Comp any ,SI N OPEC,Ur umq i,X ingj iang 830011,China)Abstract:H y drog en isotope values( D)of oil field waters from the Ordovician oil accum ulations in Tahe oilfield co ver -44.7 ~-61.0 (SM OW),fro m w hich one can conclude that the oilfield w aters ar e mostly paleo atmo spheric w aters mixed w ith orig inal sedim ent seaw ater.Based o n the transv erse chang e tr ends o f the parameters in these oilfield w aters,such as high pr essure physical par am eter,carbon iso to pe o f H CO -3electronegativ e ion and87Sr/86Sr ratio of strontium iso to pe,one can ro ug hly deduce thatthe predom inant flow direction of paleo atmospheric w ater is from the no rtheastern tectonic high po sitio n to the so uthw estern plung e end of the Arkekule no se salient.In this process,the current flow ed from ax is to tw o w ing s of the tectonic,w hich w ould cut through w eakness belt of faults o r cracks and enlarg e the space by carbonates corro sion,finally form ed com plicated karst fracture cavity system o f the Ordovi cian carbonates in Tahe Oilfield.T herefore,the flow direction o f paleo atm ospher ic w ater controled the distribution o f fracture cavity system and connectivity of fr acture cavity cells.Key words:Karst fracture cavity system;isotope;oil field water;the Ordovician;Tahe Oilfield;the Tarim Basin 过去曾认为油田水代表原生水或原始捕集的沉积水。

塔河油田奥陶系稠油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技术对策

塔河油田奥陶系稠油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技术对策

气的盆地 中, 是一种非 常特殊 的油 气藏资源 , 也是我国埋藏深 最大的稠 术的创新和突破是 目前研究的重点 。 油油藏 , 约为5 0 0 0 - 5 7 0 0 米, 储集体基本可分为 溶洞型、 裂缝型、 缝洞 型 结 柬语 综上所述 , 塔河油 田奥陶系稠油油藏具 有巨大 的开采价 值, 但是在 三类 , 非 均质性 特点是其 最主要 的特点。 该 油藏 在开发的过 程 中, 会表 为了有效解 决这些 问题 , 本地稠 现 出油 井的建产率低 , 缺 乏对单井 储量的有效 控制 , 出水 后油井 的产 量 实际的开采过 程 中却面临着 一些问题。
个油 井无法实现 对储 量的有 效控 制。 从 目前本油 田采 取 的相关措 施来 看, 提高产油 量的最佳途径 就是参稀采油 。 因为酸化技 术的使用对提 高 稠 油油井的生产能力具 有非 常重要 的作用 。 但 是以 目 前油 田稠油开采 的 实 际情况来看 , 这一技术 的开发还需 要进一步加 强 。 同时, 稠 油油藏 本 身性质 的复杂性 极大 地限制 了传统 开采 技术 的应 用 的储集空 间比较复杂 , 储集 的类 型和有 效储集体 的形态 以及具 体的分布范 围很难确 定。 这是因为, 塔河油 田处于 长期发 育古隆 起的 侧部 , 其油 藏是在 长期 的构造 运动和 岩溶作用的共 同影 响 下在 缝洞 型碳 酸 盐岩 中形成 的。 这 种 储层空 间主要包 括溶 蚀孔 、 溶蚀 洞、 微 裂缝等 , 具 有双 重或 多重孔 隙介质的储集 类型 。 第二, 油藏的 埋 藏 较深 , 无法有效确 定油 层厚度 。 其 埋深 约为5 0 0 0 - 5 7 0 0 米, 再加上 油
凝 固点都较 高, 所 以导 致其流 动性较差 , 很难 完成井 筒的升举操 作 , 影 响 了施工 和生产活 动的正常进行。 在这 种背景下, 如何采用科 学合理 的 开发技术 , 提高本地区的稠油油藏 开发效果 已经成为当前生 产工作 的重 点。 笔者结合稠油油藏 的地质特点, 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 一) 加强对稠 油油藏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 【 1 ] 刘嘉庆 , 李忠, 韩银学等. 塔河油田 上奥陶统 良里塔格 组碳 酸盐岩沉 要想 对本 地区的 稠油油 藏资 源进行有 效 开发 , 对其储 层空 间的地 积地球 化学特征与台地 演化[ A 】 . q , m科 学院地质与地球 物理研 究所. 中国科 质特点进行深入研究是非常有必要, 尤其是对岩溶缝洞的分布规律要有 学院地质与地球 物理研 究所 第 十届( 2 o i O 年度) 学术年会论文集( 上) 【 c 】 . 申国 全面 的认 知。 在此基础上 , 通过原油本 身的特点及其流体性 质和渗 流特 科 学院地 质与地 球 物 理研 究所 , 2 0 1 1 : 1 4 .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气藏的特征及缝洞单元划分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气藏的特征及缝洞单元划分

井处于 同一压力系统内, 压力可以互相传递 , 因此在 定 时 间后 , ( ) 将处 于动 态平 衡 , 油 气 藏 只要 原 油

的物 性 和流体 性质 相对 均质 ,各 井 的压 降会 大致相 同, 即压 降趋势 一致 。 不 同油藏单 元属 于不 ,经 酸压 获 10 。 7 / m d的高 产 油流 ;而在 其 以西 1 m处 的 T 40井 未 解 释 出 k K2
制 , 河 油 田奥 陶系 残丘 圈闭 面积很小 , 般仅 为几 塔 一 平方 千米 , 而油气 藏 面积 则远大 于残 丘圈 闭面积 。 ( 油 气藏 受 储集 体 发 育程 度 的控制 , 集 体 2) 储
() 7 油藏 的流体性质变化较 大 , 密度轻 的仅
08 ,m , 的 可达 1 m3 . g 重 2 c . 0 以上 , 面 上 密 度 分 平 布轻 重 交叉 , 总体 上有东 轻 西重 的特征 。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海 油 气 地 质 2 0 年 第 1 07 2卷 第 1 期
用 常规 的勘探 评价 方法无 法 准确划 分储 量单 元并计
6 3 产水 2 3 。 4m / d, . m/ 6 d
00 % ~1.%, . 4 06 平均 07% , 7 的样 品 孑 隙 度 小 . 6 8% L
2 油气 藏 特 征
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油气藏是受构造一岩溶旋 回作用形 成 的缝洞 系统 控制 、由多个缝 洞单 元在 空
间上叠合 形成 的复 合 油气藏 ,具有 独立 的油气 水 系 统 和不规 则 的形 态… 。这 种缝 洞单 元 ( 又称 单 个油

力系统 , 就会具有不 同的地层压力变化特征。
类 干扰 试 井法 以相邻 井为基 本单 元 ,进行 井 组分 析 。 分利 用开发 过 程 中的井 间干扰 现象 , 充 如新 井投 产 、 作制 度 的改变 , 工 在邻 井观 察是 否存 在井 间

塔河油田雅开气田特殊类型气藏地质特征研究

塔河油田雅开气田特殊类型气藏地质特征研究
系及 第 四系 。 雅 开气 田主要 开 发 层 系 为 白垩 系 下 统 卡 普 沙
及 地 层 层 序

依 附 于 南 断层 的 断 背 斜 圈 闭 ,
)—1 : 回 日期 : 0 0 0 — 3 7 4修 2 1 — 9 0
素 华 ,9 2年生 , , 级 工程 师 , 要从 事 油 田开 发 研究 工 作 。地 址 :8 9 1 ) 疆 乌 鲁木 齐 市 长 春南 路 4 6号 中 国石 化 17 女 高 主 (3 0 1新 6 北 石油 科 研 生 产 园 区勘 探 开 发 研究 院 。 电话 :0 9 ) 10 8 。E— i: aw 6 1 @13cr (9 13 6 8 6 malz q e 9 1 6 . n s o
轮 台断裂 , 邻坝 南构 造带 , 北 西南 部 为波 斯 坦 ( 河塘 ) 造带 , 东 构 东
北部 是 二 八 台 一轮 台构 造带 ( 图
雅 开 气 田主要 发 育 逆 断层 ( 1 , 面倾 角 为 表 )断
6 。 5 。其 中 MQ1 南 断层 和 MQ 5 ~7 。 井 2井 南断 层 断
河 油 田 雅 开 气 田 构 造 位 置 图
t u t r l o a i n o k i s ed r cu a c t f l o Ya a Ga f l i
根 据钻井 揭示 , 开气 田发 育 的地 层有 震旦 系 、 雅
寒 武 系 、 陶 系下 统 、 炭 系下 统 、 叠 系上 统 、 奥 石 三 侏 罗 系 下统 、 白垩 系 下统 、 白垩 系上统 一 古近 系 、 近 新

圈 闭 面 积 82k 高 点 埋 深 30 0m, 闭 闭 合 高 . m, 6 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油砂7.15米,油浸18.39米,油斑6.16米, 油迹0.76米
测井:油气层16.5米,油水同层27米
二、油气勘探成果
T728、S99井区为区域构造低部位背景下的构造型油气藏,而T727、
S102、S108、S98井等钻遇的为大型地层—构造—岩性复合型油气藏。 S
N
S98
S102
S108
T727
5851-5859.39m井段DST测 试 ,折日产液1.15m3 ,折算 日产水12方.结论:水层
沙99井东河砂岩岩芯照片
8 回次取芯,含油粗砂岩
11回次取芯,浅灰色粉-细砂岩,发育浅绿 灰色泥质条纹,无显示
11回次取芯,含稠油中粒石英砂岩
10回次取芯,褐色油浸细粒石英砂岩,发育 粉砂质层纹(无显示)
T
C1kl
S-D
O3
O1-2
三、综合研究成果
塔河油田油藏剖面图(EW)
E
C1kl D3d
T O1
O2+3 O2+3
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储集体以及石炭系海岸潮坪-障壁坝、扇三 角洲相砂岩储集体、三叠系辫状三角洲相砂岩储集体与其上覆盖层 组成较好储盖组合,提供了形成大型复式油田的有利储集空间。
三、综合研究成果
沙76 沙86
位于塔河油田西南部的S76井 于2000年7月18日完钻。 9月 21日对奥陶系底部井段射孔酸 压日产油96方,含水60%。
OO2-33
O 1+2
2002年以来,部署在桑东地区 的沙96、101井相继在奥陶系 获得油气突破,发现9区奥陶
系油气藏
沙96
沙101
对 奥 陶 系 中 统 5700-5782 米 酸 压 , 日 产 凝 析 油 19.2 方,天然气9.2万方。
沙67
S66井( 6mm油嘴 日产油106.8m3 ),
5662 5674
2000年以来又继续向西南扩 大,部署的沙76、86井相继在 奥陶系获得油气突破,发现7
区奥陶系油气藏
2001年3月20日对上部生物 滩(礁)相灰岩孔隙型储 层井段射孔酸压,投产后 日产150多方原油,实现了 新地区、新领域的油气突 破,发现了塔河油田7区。
T728 S109
S99
东河砂岩顶面呈向 南抬升形态
三、综合研究成果
三、综合研究成果 1、塔河油田特征
沉积构造演化
中新生代沉积—第二套区域盖 海西晚期运动—圈闭成藏阶段
层形成及低幅度圈闭形成、次 生油藏成藏阶段
海西晚期运动—主要成藏阶段 石炭系海陆交互相碎屑岩建造—第一套区
域盖层形成
海西早期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型储层形成 志留—泥盆系克拉通内坳陷碎屑岩建造 寒武—奥陶系克拉通盆地台地型碳酸盐岩建造
指示以含水为主,该段上部层段的流 1 体性质无法判断。
5)泵出流体电阻率接近0.4欧姆米 1 (在4869米和5028米),由开泵到
1 稳显定,电示阻率和由0.油2变化气到0.层4欧姆集中在上部。
米,即说明开始时仍反映泥浆的特 征,达到0.4欧姆米时应该受地层 流体性质的影响,而由常规资料可 知:本井的地层水电阻率要比泥浆 低得多,因此,0.4欧姆米的指示 要么反映地层的含烃特征,要么是 仪器异常的结果。
钻时1 50
油气层 差油层
第一回次取芯:5526.47—5533.68米,浅灰褐色 油浸石英细砂岩,见黑褐色原油渗出
东河砂岩段:5526—5605米,厚79米
录井显示:总显示厚度11.73米,
水层
油砂10.9米,油浸1.05米,油斑0.44米, 油迹0.25米
测井:油气层9米,差油气层11.5米
90
S46井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发现井为1996年部署的S46井。 该井于1997年2月6日对奥陶系裸眼井段进行中途测 试,日产原油212.54m3,气14×104m3,首先实现了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的重大突破。
沙46
1997年相继部署的 S48井,在奥陶系 获得了油气突破。 S48井于5363m进入 奥陶系之后发生严 重漏失,放空 1.5m,于97年10月 26日开井投产, 9mm油嘴日产油 430m3,气 1.4×104m3。发现 了塔河油田3区 、 4区 。
SINOPEC区块
CNPC区块
S99
T728 T727
S102
T707
S86 S108
S98
T453
S101 S96
沙 99 井 石 炭 系 砂 砾 岩 段 + 东 河 砂 岩 段
6 系 统组段 0
0


CAL(in) 16
SP(mV)
深度
100 (m)
GR(API) 150
Vsh
0
1
5775
沙99井石炭系-泥盆系钻井综合成果图
奥陶系碳酸盐岩大型不整合-古岩溶圈闭油藏特征
1)储集层特征 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储集层主要分布在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 中奥陶统一间房组和中—下奥陶统鹰山组。
塔河地区奥陶系划分对比表
国际方案 中国阶 中国南方阶 岩石地层 原方案 2000
五峰阶
桑塔木组


钱塘江阶 临湘阶

良里塔格组

宝塔阶 艾家山阶
三、综合研究成果
塔河油田地层综合柱状图
地层层序
塔河油田主体-阿克 库勒凸起是在前震旦系变质 岩基底上发育的古生代凸起 ,发育有震旦系至志留系海 相沉积、泥盆系至二叠系海 陆交互相沉积、三叠系至第 四系陆相沉积。
主要目的层为奥陶系
、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
三叠系
0

15
泥盆 上统 东河 0

砂岩
沙99 井— T707 井
塔河油田油藏剖面图(EW)
C1kl D3d
T O1
O2+3
三、综合研究成果
总体上下奥陶统具有由东南往西 北,凝析气→中质油→重质油 。
稠油和重质油区 中质原油区
凝析气区
三、综合研究成果
奥陶系碳酸盐岩大型不整合-古岩溶圈闭油藏特征
沙76 井— LN46


8井 8
三、综合研究成果
塔河油田的基本构架: 奥陶系碳酸盐岩大型不整合-古岩溶圈闭油藏具有大面积连片
不均匀含油特点;其上叠加成带分布的石炭系、三叠系低幅度背斜 及构造—岩性复合型圈闭,由断裂、不整合勾通形成次生油藏。纵 向上具有“复式”成藏组合特征 。
塔河油田油藏剖面图(EW)
灰岩角砾
含油溶洞
T403晶岩溶角砾岩,残留溶洞中含 油
裂缝
T403井高角度构造溶蚀缝,半充填状充满原油
沙47井5443m,构造裂隙
洞穴充填物空隙含油
沿缝合线白云石化形成的 黑色斑块状空隙含油
硅质团块
泥质、方解石充填
三、综合研究成果
奥陶系碳酸盐岩大型不整合-古岩溶圈闭油藏特征
2)油气分布特点
油气层海拔高差最大超过600米,油气主要分布在不整合面以下300米范围内 。纵、横向上不同密度的原油并存是一大特点。
中奥陶统5960米以下 获低产稠油
S94
3月8日测试7mm油嘴 日产稠油75方,密度
1.0017g/cm3
S99
中奥陶统测井过程中 6150米以下获稠油
S102
S92 S96
S91
对中奥陶统5692.5-5722 米酸压测试初产稠油 336方/日。
S101
对 中 奥 陶 统 5700-5782 米 酸压,日产凝析油19.2方, 天然气9.2万方。

系统 段
5842
5850
5900
5919
7
油迹 油浸
8
油斑 油油浸迹 荧光 油迹
9
油浸 油迹 荧光 油油油迹浸斑
10 油迹
油迹 油斑 荧光
11 油荧油迹光迹
荧光 油迹 荧光
12 油迹
油斑
13
油斑
14 油迹
油斑 油斑
15
油迹
油迹
东河砂岩段累计见油迹以上显 示29层,累厚37.83米.
其中:油浸4层,累厚5.09米.油 通斑过本井8M层DT在,进累行的厚测压、1分1析.5、6米.油迹17层,
上奥陶统5627.5-5699.2 m井段中 途测试折算日产油19.91方,气22.2 万 方 。 中 奥 陶 统 日 产 油 36.2 方 , 天 然气26万方。
二、油气勘探成果
位于塔河油田外围的沙94、沙99、沙102等井实钻在6000米以下中奥陶统获工 业油气流或见油气层,从纵向上和平面上扩大了塔河油田的勘探范围。塔河油 田外扩稳步发展。
4区
沙48 沙46
3区
沙7
S47井奥陶系裸眼测 试,7mm油嘴日产原 油109.9m3。
99年又继续向西扩大,部署的沙66、67井相继在 奥陶系获得油气突破,发现6区奥陶系油气藏
在牧场北3号构造上部署的 S67井,奥陶系射孔后酸 压,8mm油嘴初期日产油 432m3,获高产油气流
5491
沙66
5575
90
地深
层度
0
0 5360
5370 巴 楚 组 砂 泥 岩
5380 互 层 段
5390
5400
5410
东 河 塘 5420 组
5430
5440
S108井巴楚组-东河塘组-柯坪塔格组
AC 40
RFOC
0.2
200 0
GR
150
岩性柱
油气 测井 取 显示 解释 芯 0.2
RILM
200 50
SP
RILD
取样等方面的测试作业,可以得出
累厚21.18米 如下几点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