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提曼–伯朝拉盆地油气地质特征浅析
超深层油气藏石油地质特征及其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超深层油气藏石油地质特征及其成藏主控因素分析摘要:鉴于各地区的地质条件差异,结合前人的研究结果,确定超深层的油气层藏确定为6公里以上埋深。
在对其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和圈闭等进行的研究中,我们发现:相对于普通烃源岩,其烃源岩成熟较晚,成熟度较高。
在其形成过程中,不仅受到温度和时间的控制,而且还受到压力的影响。
储集层岩性以次生孔隙度为主,年龄较大,以碳酸盐岩岩性为主,相关占比约为33%;盖层以盐岩和泥质岩为主;圈闭类型以构造圈闭、岩性圈闭、珊瑚礁圈闭及复合圈闭为主。
在此基础上,文章对超深层油气藏地质特征以及成藏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针对我国超深层油气藏的开发,应重点关注低地温区、超高压系统次生孔、裂缝发育区、海相碳酸盐岩区、盐下地层及东海深水区等区域。
关键词:高温高压;超级深度;油气藏;石油地质1超深层油气藏成藏条件1.1构造环境(carbon)目前,国际上的超深层油气藏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不依赖于板块界面的被动陆缘盆地,另一种是与活动陆缘有关的陆缘盆地。
主要有裂谷盆地、被动陆缘盆地及前陆盆地[1]。
在前陆盆地内,主要是前渊构造区为主的超深层油气层分布。
这两类盆地是超深层油气藏发育最有利区,其原因在于:(1)储层厚度大,具备了超深层烃源岩的物源条件;(2)常伴随着异常的高压力,影响了烃类的产生与排放,使生油窗深度变小;(3)盆地深层易发育大量的裂隙、断裂,改善了储集层的储集特性,对排烃、油气富集起到了促进作用;(4)由裂谷、前陆两大盆地构成的构造圈闭,油气藏条件较好;1.2石油地质特征1.2.1烃源岩相对于常规烃源岩而言,超深层烃源岩的生烃主控因素除温度、时间之外,更多的是压力;超深层烃源岩因其埋藏深度大而具有较高的成熟性,其成熟性往往比其他地区要高。
在超深层的储集层中,储集层的温度已经超过了以干酪根生油理论所定义的“液态窗”。
近年来,大量的勘探工作表明,该温度范围内的烃类物质已突破了该极限,例如北海部分储集层可达165-175摄氏度。
西西伯利亚油气藏介绍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西西伯利亚盆地实验报告姓名:张泰祥学号:201107010213日期:2014/5/17指导教师:王权锋目录简述 (3)一、交通、自然地理、气候状况 (3)二、区域地质 (5)三、油田地质 (9)四、勘探开发简况及历史 (15)五、结论 (16)参考文献 (16)简述西西伯利亚盆地是俄罗斯最大、油气储量和产量最高含油气盆地。
面积35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超巨型盆地之一。
发现许多大油气田,构造简单,最大的罗马什金油田,面积4000km2。
其它不少的油气田的面积也有几百到上千km2不等。
本世纪三十年代开始进行油气勘探。
全盆地共发现油气田300多个。
93年剩余探明可采储量82.2亿吨,天然气储量39.62万亿方。
盆地远景资源量可望达到200~280亿吨,天然气远景可采储量40~60万亿方。
西西伯利亚是一个稳定的地台型盆地,油气资源丰富。
一个典型的克拉通内盆地。
不但在中生界地台沉积盖层中含有极丰富的油气资源,而且近年来对其基底的研究表明,在古生代也有厚度很大的地台沉积岩,并发现了志留系到下石炭统的碳酸盐岩沉积及礁岩建造,显示出广阔的前景。
一、交通、自然地理、气候状况西西伯利亚含油气盆地是俄罗斯联邦面积最大、油气储量最大和产量最高的一个含油气盆地,也是70年代以来世界上新开发的特大型含油气盆地之一。
其地理位置大体在东经60度以东,90度以西及北纬73度以南,54度以北的范围内。
盆地西缘以乌拉尔山脉为界,东缘以叶尼塞河为界,与东西伯利亚山地相邻,难免邻接阿尔泰山系和萨彦岭及哈萨克丘陵地带,北缘为喀拉海,濒临北冰洋。
盆地总面积约350万平方千米。
如把盆地向北部海区延伸大陆架部分也包括在内(现已探明有良好油气远景),西西伯利亚盆地总面积可达400~420万平方千米。
盆地内地地势低洼,平地海拔在150米以下,故有西西伯利亚平原或低地之称,区内湖泽分布广泛,有3000多个大小不等的湖泊或沼泽地。
总体上其地形是南高北低,缓缓向北倾斜,在北部的北极圈内包括半岛区是永久冻土带;中部,包括鄂毕河中游及额尔齐斯中游以北的广大地区遍布泥泞的沼泽;南部为草原。
西西伯利亚含油气盆地及典型油气藏

于1964 ~ 1967年由地 震勘探查明构造形态, 1966年发现了上白垩 统赛诺曼阶气层, 1978年投入开发。
乌连戈伊气田位于乌连戈伊隆起上,构造 走向为南北向,属于侏罗纪以来的继承性 隆起
1960~1975年:大规模勘探开发阶段 工作重点在盆地中部和北部,完成了区域地球物理详查工作, 并对盆地沉积地层、构造特征和石油地质特征等方面进行研究。 到1975年已发现240多个油气田,大油田有苏尔古特油田、普 拉夫丁油田、马蒙托夫油田、萨马特洛尔油田等,大气田有扎 波利亚尔气田、乌连戈依气田、扬堡气田等。
总厚度为5000~7000m。
•中-下侏罗统:为陆相至三角洲相砂岩、泥岩, 厚600~700m;
•上侏罗统:滨海相泥岩,富含沥青质,厚80~100m; •下白垩统:浅海相-滨海相的砂岩、泥岩旋回沉积,
席状砂发育,呈南北向延伸,构成了多 产层,一般厚100~300m; •上白垩统及下第三系:为湖相、三角洲相到陆相的 碎屑岩沉积,富含腐殖型有机质及褐煤, 形成了气田的主要含气组合; •第四系:缺失上第三系,直接覆盖在渐新统上。
•可分为三个沉积旋回: 侏罗系-亚晋第阶、 亚晋第阶-土仑阶、 土仑阶-渐新统。
每个沉积旋回都以海侵开 始,过渡到湖相及三角洲 相,最后以陆相沉积结束。
•三套含油气组合岩系: 侏罗系、下白垩统、 上白垩统;
西西伯利亚盆地油气勘探历史
1934~1959年:区域地质-地球物理的油气普查、勘探阶段 1948年以前,油气普查、勘探集中在盆地西部和南部外围构造 带中,以古生界为目的层,未发现油气田;1950年后展开了以 中生界为目的层的区域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调查。
油气田论文doc

西西伯利亚含油气盆地油气地质特征科目:油气田地质学姓名:学号:20130402班级:资源勘查4班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2015年12 月15 日目录1.引言 (3)1.1 地理位置 (3)1.2 勘探历程 (4)1.3 构造分区 (5)1.4 地层特征 (6)2.生储盖组合 (8)2.1油气的生成 (8)2.2油气的储集 (8)2.3油气的盖层 (9)3.典型油气田(萨莫特洛尔油田) (9)3.1概述 (9)3.2生储盖组合 (10)3.3油气藏类型 (10)3.4油气分布规律和成藏主控因素 (11)3.4.1 油气分布规律 (11)3.4.1.1 AB油层 (11)3.4..12 BB油层 (11)3.4.2 成藏主控因素 (12)3.4.2.1烃源岩和生排烃中心对油气分布的控制 (12)3.4.2.2二级构造带对油气分布的控制 (13)3.4.2.3地层不整合对油气分布的控制 (13)4. 勘探前景评价 (14)5.参考文献 (14)西西伯利亚含油气盆地油气地质特征1.引言1.1 地理位置西西伯利亚含油气盆地位于苏联乌拉尔山脉东侧,是苏联面积最大、油气储量和产量最多的一个含油气盆地。
盆地内地地势低洼,平地海拔在150米以下,故有西西伯利亚平原或低地之称,区内湖泽分布广泛,有3000多个大小不等的湖泊或沼泽地。
总体上其地形是南高北低,缓缓向北倾斜南部为草原中部为沼泽,北部被永久冻土所覆盖,因此,该地区大部分地区交通条件恶劣。
(右图为俄罗斯的油区和油气田分布图)西西伯利亚是一个稳定的地台型盆地,一个典型的克拉通内盆地。
不但在中生界地台沉积盖层中含有极丰富的油气资源,而且近年来对其基底的研究表明,在古生代也有厚度很大的地台沉积岩,并发现了志留系到下石炭统的碳酸盐岩沉积及礁岩建造。
西西伯利亚分为10个油气区自北向南为亚马尔含油气区,戈达含油气区,纳德姆-普尔含油气区,塔佐夫斯基含油气区,中鄂毕含油气区,前乌拉尔含油气区,费多罗夫含油气区,开梅索夫含油气区,瓦休干含油气区,白土根含油气区。
准噶尔盆地乌伦古坳陷西南斜坡带烃源岩特征浅析

准噶尔盆地乌伦古坳陷西南斜坡带烃源岩特征浅析准噶尔盆地乌伦古坳陷西南斜坡带是中国重要的石油勘探区之一,该地区具有丰富的烃源岩资源。
本文将对该地区烃源岩特征进行浅析,以期对石油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地质背景乌伦古坳陷位于中国新疆准噶尔盆地西部,属于古生代潜地层盆地。
该地区构造活动频繁,形成了丰富的油气资源,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石油公司的投入。
烃源岩是石油生成的重要物质基础,而烃源岩的类型、分布及演化特征对石油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烃源岩类型乌伦古坳陷西南斜坡带的烃源岩主要分布在下古生界至中生界,主要类型包括泥页岩、煤系地层和油页岩。
泥页岩是石油和天然气的主要来源,煤系地层则是天然气的重要来源,油页岩则是形成致密油和页岩气的重要岩层。
三、烃源岩特征1. 有机质丰度高乌伦古坳陷西南斜坡带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一般在1%以上,最高可达6%左右。
有机质丰度是烃源岩成熟度的重要指标,高有机质丰度意味着更高的石油生成潜力。
2. 有机质类型多样该地区的烃源岩中含有多种类型的有机质,包括藻类、植物残体、腐殖质等。
这种多样的有机质类型为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提供了更多的原料来源,也为多油源烃类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3. 成熟度适中乌伦古坳陷西南斜坡带的烃源岩成熟度适中,一般处于成烃过程的最佳时期。
成熟度适中是石油生成的必要条件,过高或过低的成熟度都会影响石油的形成。
4. 层位分布广泛烃源岩在该地区的分布较为广泛,不仅在古生界地层中有分布,也在中生界地层中有分布。
这种广泛的层位分布为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条件。
四、成因分析乌伦古坳陷西南斜坡带的烃源岩形成主要受到了古地质构造、古气候和古生态环境的影响。
长期的古构造活动为有机质的聚积和保存提供了条件,古气候和古生态环境则为有机质的丰富积累提供了条件。
海陆相互转换和紊乱构造对古生物群落的影响也为烃源岩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五、总结乌伦古坳陷西南斜坡带的烃源岩具有丰富的资源量和良好的地质条件,是石油勘探的重要资源基础。
全球油气分布规律

3.9 0.0 0.0 1.8 0.0 5.4 6.8 0.1 5.3 0.1 0.2 0.3 0.5 0.3 0.4 0.8 32.7
一、世界油气资源的分布概况
1、油气主要分布于大油气田 、 世界各大洲均已发现了油气。 世界各大洲均已发现了油气。
石油总储量中一半分布在几十个特大油田。 石油总储量中一半分布在几十个特大油田。
T.A. Fitzgeald(1980)油田规模分类 Fitzgeald(1980)油田规模分类 规模 ×108bbl 特大油田 >50 大油田 5050-5 较大油田 5-0.5 小油田 <0.5
0.20
3.52 0.39 2.88
1.05 0.10 0.73
全世界100亿吨以上国家 伊郎 阿布扎比 科威特 伊拉克 沙特阿拉伯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剩余石油探明储量(亿吨) 350 122.4 125.8 128.2 153.5 353.3 400
全世界50-100亿吨国家
科 威 特 中 立 区
叙 利 亚
也 门
油气储量
非洲石油产量已占全 球产量的11% 球产量的
45 40 35
30.7
非洲
40.2
30 25 20 15 10 5 0
利 亚 拉 贝 哥 尔 及 安 阿
0.0 0.5 0.3 12.5
7.4 4.8 2.1 0.0 0.0 0.0 0.0 0.1 0.0 0.0 0.0 0.0 0.0 0.0 0.0 0.4 0.0 0.4
俄罗斯东萨哈林-鄂霍茨克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俄罗斯东萨哈林-鄂霍茨克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田院生;谭卓;田继先;郑力;王建宁【摘要】以石油地质理论为基础,应用含油气系统评价方法,分析了俄罗斯东萨哈林—鄂霍茨克盆地的构造沉积演化特征和油气地质条件。
盆地主要经历了裂谷期、转换拉伸期和反转期三个构造演化阶段。
转换拉伸期形成了上渐新统达耶组—胡林组泥页岩、下中新统威宁组—达吉组煤系地层和中—上中新统奥科贝凯组—努托瓦组下段泥页岩等3套海相优质烃源岩,同时发育了钻井已证实的3套有利储盖组合。
储层以海相三角洲砂岩为主,储集物性好。
反转期构造运动使得盆地发育了构造、构造-地层等多种类型的圈闭。
盆地生储盖组合和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形成了较好的匹配格局,成藏条件优越。
目前已发现的油气田主要分布在盆地西部地区,指出盆地东部海上的奥道普金凸起、南奥道普金凸起、柴沃坳陷内凸起带以及陆上的奥哈凸起、塔姆列夫凸起为盆地的有利勘探方向。
%East Sakhalin-Okhotsk Basin has experienced three tectonic evolution stages, rifting, extension and inversion stages. It is shown that during the extension stage, three sets of excellent source rocks developed, including Upper Oligocene Dae-Khurye mudstone, Lower Miocene Uyni-Dagi coal series and Middle-Upper Miocene Okobykai-Nutovian mudstone source rocks. Confirmed by drilling data, three favorable reservoir-cap assemblages are then distinguished. Most of reservoirs consist of marine deltaic sandstones with good reservoir property. Tectonic movements during the inversion stage made a group of structural traps, structural-lithological traps and other typed traps develop in the basin. Good match of the source-reservoir-cap assemblages with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migration decides goodconditions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for the basin. Excepting most of discovered fields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basin,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prospective structural areas are offshore Audopukin Uplift, South Audopukin Uplift and the uplift zone in Chayvo Depression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basin, as well as onshore Aukha Uplift and Tamlev Uplift.【期刊名称】《海相油气地质》【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9页(P50-58)【关键词】东萨哈林-鄂霍茨克盆地;古近纪;新近纪;生储盖组合;油气成藏;勘探前景【作者】田院生;谭卓;田继先;郑力;王建宁【作者单位】中国石化集团国际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中海油研究总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中国石化集团国际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国际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1俄罗斯东萨哈林—鄂霍茨克盆地,又称北萨哈林盆地,位于俄罗斯东部沿海区(图1),面积约21.6×104km2,其海上部分位于俄罗斯萨哈林岛东北部及鄂霍茨克海中北部,面积约19.7×104km2,大部分位于深水区;陆上部分位于萨哈林岛,面积约1.9×104km2[1-2]。
伏尔加-乌拉尔盆地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潜力分析

摘要 : 尔加一 乌拉 尔盆地是俄 罗斯 陆台向乌拉 尔褶 皱带过 渡的前 陆盆地 。盆地 内丰 富的油 伏 气资源是 广泛发 育的优质烃 源岩 、 良好 的储 盖组合 和 圈闭条件 综合作 用的结果。二 叠纪, 随着 乌拉 尔山隆起 , 陆盆地形成 , 前 烃源岩 成熟并达到生烃高峰 , 大量油气运移至附近的构造高点 , 形成 多个大规模油气田。盆地 东部和南部 的小构造、 非构造 圈闭以及 深层 , 资源潜力很 大 , 是
奥 陶一 志 留系 ; 上构 造 层 为 地 台 盖层 , 由广 泛 分 布
的泥 盆一二 叠 系 以及 部 分地 区分 布 的 中新 生 界组 成, 以近海相 、 浅海 相和蒸 发 相为 主 , 盆地 内大 部分 油 气聚集 在该 层 中 。
1 2 沉 积构 造演化 . 伏 尔加 一乌 拉尔 盆地演 化 过程 复杂悠 久 , 以 可 划分 为 6个 阶段 : 底形成 阶段 、 基 贝加尔 运动 阶段 、
1 7×1 一 4 3×1 一 m , 0 ~ 7 0 平均 为 1 9×1 m 。 5 0一
段为 前陆 盆地形 成 、 大量 生 烃 阶 段 , 成 多个 大规 形 模油 气 田。
盆地结 晶基底 顶 面 整 体 向东 南 方 向倾 斜 。盆 地 内部有 小 幅度 的起伏 , 成 隆起 和坳 陷 , 起之 形 隆 间一般有 鞍部相连 。从北 西一南东 向区域 剖面上 可 以看 到 ( 1 , 图 ) 鞑靼 隆起 以西 结 晶基 岩起 伏 变化 不
收 稿 1 :O 12 2; 回 日期 :0 2 7 1 3期 2 l 12 改 2 10 0
基金项 目: 国家油气重大专项“ 全球常规油气资源潜力分析与未来战略选区” 2 l Z OO 8一 0 ) (O 1 X 5 2 o 1 作者简介 : 法贵方 ( 9 5 , , 18 一) 女 助理工程师 , 0 2 8年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地质勘探 专业 , 1 年毕业 于中国石油大学 ( 0 2 1 0 北京 ) 油气 田开 发地 质专业 , 获硕 士学位 , 现主要从事海外油气勘探开发综 合地质、 储量评估与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pen Journal of Nature Science 自然科学, 2019, 7(1), 1-10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9 in Hans.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ojns https://doi.org/10.12677/ojns.2019.71001
Characteristics of Petroleum Geology and Exploration Prospect Analysis of Timan-Pechora Basin, Russia
Houwu Liu Great Wall Drilling Company, CNPC, Beijing
Received: Dec. 19th, 2018; accepted: Jan. 1st, 2019; published: Jan. 8th, 2019
Abstract The Timan-Pechora Basin is the second largest oil and gas producing basin in Russia (the West-ern Siberia Basin is the first). It experienced 2 stages of basin evolution including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basin stage and foreland basin stage. The basin was filled with Paleozoic domi-nated sediments which are around 12 km thick. Four sets of source rocks are developed in the Upper Ordovician-Lower Permian succession. Main reservoirs of oil, condensate and gas are from Mid-Upper Devonian and Carboniferous-Lower Permian. There are totally 3 regional and 2 semi-regional seals in the basin. Stratigraphic-structural play is the main reservoir type. Oil and gas vertically and laterally migrated to accumulate into reservoirs. Regionally, oil, condensate and gas are mostly distributed in the mid-eastern and southern parts of the basin, where large highs and foredeeps are develope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exploration poten-tial of the basin is optimistic. The offshore part of the Timan-Pechora Basin is the highly prom-ising zone where is the extension of petroleum accumulation zones with known hydrocarbon discoveries onshore.
Keywords Timan-Pechora Basin, Petroleum Geology, Oil and Gas Distribution, Exploration Prospect, Russia
俄罗斯提曼–伯朝拉盆地油气地质特征浅析 刘厚武 中国石油长城钻探工程公司,北京
收稿日期:2018年12月19日;录用日期:2019年1月1日;发布日期:2019年1月8日
文章引用: 刘厚武. 俄罗斯提曼–伯朝拉盆地油气地质特征浅析[J]. 自然科学, 2019, 7(1): 1-10. DOI: 10.12677/ojns.2019.71001 刘厚武 摘 要 提曼–伯朝拉盆地是排名在西西伯利亚盆地之后的俄罗斯第二大产油气盆地。盆地经历了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和前陆盆地2个发育阶段,沉积了以古生界为主的厚约12 km的地层。上奥陶–下二叠统共发育了4套烃源岩,其中上泥盆统多曼尼克组的页岩和泥灰岩最为重要,油气主要储于中、上泥盆统和石炭系–下二叠统储层,盆地共发育3套区域性和2套半区域性盖层。成藏组合以地层–构造油气藏为主,油气运移方式既有垂向运移又有侧向运移。区域上,油气大多分布在盆地中东部和南部的大型隆起区和前渊凹陷带。分析表明该盆地依然有较好的勘探前景,最大的潜力区是盆地陆上油气聚集区向北延伸到伯朝拉海域的部分。
关键词 提曼–伯朝拉盆地,石油地质,油气分布,勘探潜力,俄罗斯
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俄罗斯提曼–伯朝拉盆地油气资源丰富,油气勘探始于19世纪中叶,近年来屡有突破,稳产找新将依然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Driscole (1995)等人认为盆地主要经历前寒武纪的早期拉张和石炭纪后的碰撞2个阶段[1];Ulmishek (1988)等人指出富含有机碳的晩泥盆世多曼尼克组泥岩对全盆地的生烃贡献起主
导作用[2];Dedeev (1994)统计出盆地碳酸盐岩与碎屑岩比例为6:4,且提出多期次多方向油气运移方式[3];Petroconsultants (1996)和Bogatsky (1993)统计发现油气探明储量主要来自构造圈闭,其次是地层圈闭,而
板块碰撞导致的地层倒转为大型圈闭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4] [5]。 本文以最新获取的油田储量数据为基础,应用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方法,从沉积演化、烃源岩、储集层、盖层、油气成藏组合与运移等方面归纳了该盆地的油气地质特征,分析了油气分布的规律及主控因素,预测了有潜力的勘探区域和层系,为进一步研究该盆地与下一步的勘探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和依据。 2. 基础地质特征
2.1. 地质概况 提曼–伯朝拉盆地位于俄罗斯欧洲部分东北缘,行政区划属科米自治共和国和阿尔汉格尔斯克省涅涅茨基民族州。盆地东至乌拉尔山,西南到提曼山岭,北濒巴伦支海,轮廓为一个巨大的倒置三角形,面积约35 × 104 km2 (图1) [6] [7]。沉积地层以古生界为主,最大厚度约12 km。
该盆地地势平坦,西部和西南部的提曼山岭是一条北西–南东向延伸的低山脉,长达800~900 km,宽约40~400 km,是美晋河与伯朝拉河的分水岭。本地区海拔在南部200~250 m,北部可达470 m。提曼山岭以东是属于苔原覆盖的低丘陵平原。自西向东,主要构造有伊日马–伯朝拉凹陷、伯朝拉–科日瓦长垣、科尔文长垣、霍列伊维尔凹陷、瓦兰杰伊–阿齐瓦构造带等(图1) [7] [8] [9]。
DOI: 10.12677/ojns.2019.71001 2 自然科学 刘厚武 1.瓦兰杰伊–阿齐瓦构造带 2.沙普基纳–尤里亚哈长垣 3.米恰尤–帕什宁长垣 4.大瑟年凹陷 Figure 1. Regional structure map of Timan-Pechora Basin 图1. 提曼–伯朝拉盆地区域构造图
2.2. 盆地演化及地层 提曼–伯朝拉盆地基底形成于贝加尔构造运动期(前寒武纪晚期),由火山岩碎屑岩和变质岩组成[10]。沉积演化可简单的分为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和前陆盆地2个阶段[1] [7] [8]。
2.2.1. 被动大陆边缘盆地阶段
前里菲期–晚寒武世的拉张作用导致了北–北西走向的由火山岩充填的地堑带的形成。奥陶纪持续的拉张促使乌拉尔洋开启,而且在演化中的大陆架和斜坡上沉积了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在早古生代,被动大陆边缘沉积了远源碳酸盐岩。到中泥盆世(艾菲尔期–弗拉期),在浅海和滨海环境广泛沉积了大量碎屑岩,这些碎屑岩来源于早泥盆世地层倒转发生上拱产生的基底隆起形成的山脊。中弗拉期的沉降作用导致了浅海环境的形成,而且在陆架边缘和基底隆起周围形成了大量的碳酸盐礁体,被多曼尼克组富含有机质的页岩和泥灰岩所分开。
2.2.2. 前陆盆地阶段
乌拉尔洋在早石炭世开始闭合,使盆地发生倒转。在维宪期(早石炭世),沉积了大量碎屑岩,被石炭系和下二叠世的石灰岩和蒸发岩夹层所覆盖。在萨克马尔–亚丁斯克期(早二叠世),东欧板块和西伯利亚
DOI: 10.12677/ojns.2019.71001 3 自然科学 刘厚武 板块开始碰撞。挤压和逆冲作用导致了乌拉尔山西部前陆盆地的形成。前渊充填了晚二叠世到三叠纪的超过2000 m厚的磨拉石沉积物。 三叠纪北极隆升使盆地北部地壳减薄,而且使盆地向北倾斜:盆地北部地台区沉积了上二叠统和三叠系沉积物,而且近海部分被侏罗–白垩系沉积物覆盖。 中渐新世已存断层的再次活动被认为与北冰洋板块运动有关,这使得乌拉尔山和盆地内的地层倒转,造成了大规模的地层剥蚀。在陆上部分,上新统和第四系河湖相碎屑岩不整合覆盖在下白垩统和更年轻的沉积物之上[8]。 提曼–伯朝拉盆地沉积盖层以明显的角度不整合覆盖在里菲–文德系基底之上,而且地层较完整。沉积盖层厚度在提曼一带仅数百米,在地台的深洼地内为6~8 km,到前乌拉尔凹陷达10~12 km (图2) [7]。 3. 油气地质特征
3.1. 生储盖特征 3.1.1. 烃源岩 盆地主要发育4套烃源岩,时间范围是晚奥陶–早二叠世(图2,表1)。其中最重要的一套是弗拉–法门阶(上泥盆统)多曼尼克组的暗色页岩和泥灰岩[2] [11] [12] [13]。该地层的形成得益于中弗拉–杜内期的浅海封闭环境和低的沉降速率[14]。多曼尼克组的厚度范围为13~500 m,有机碳(TOC)含量较高,为0.1%~23.6%,镜质体反射率(Ro)为0.76%~1%,表明该套烃源岩成熟度较高,它在整个盆地广泛分布[15]。这套烃源岩有非常大的生烃潜力,在伊日马–伯朝拉凹陷质量最好。油气田在该组中的分布明显受多曼尼克组烃源岩的控制:在多曼尼克生烃区以外的区域没有油气显示。其余的烃源岩有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中泥盆统页岩以及下二叠统页岩和煤层[8]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