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合集下载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一、光的折射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定律: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⑵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射。

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0度。

二、透镜1、名词: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

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三、凸透镜成像规律凸透镜成像规律表:物距像的性质像距应用倒、正放、缩虚、实u>2f倒立缩小实像f<v<2f照相机< p="">f<u2f幻灯机uu放大镜四、眼睛和眼镜近视及远视的矫正:近视眼要戴凹透镜,远视眼要戴凸透镜.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1、物理学史研究光、热、力、声、电等形形色色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2、观察和实验是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来源3、长度测量的工具是刻度尺,长度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m;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km=1000m、lm=l0dm、ldm=l0cm、lcm=l0mm1mm=1000μn、lμm=1000nm4、长度测量结果的记录包括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

5、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误差。

误差产生的原因:①与测量的人有关;②与测量的工具有关。

任何测量结果都有误差,误差只能尽量减小,不能绝对避免;但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物态变化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物态变化

第三章物态变化§3.1 温度一、温度⑴定义:物理学中通常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二、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工具1.工作原理:依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温度计中的液体有水银、酒精、煤油等.2.常见的温度计: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三、摄氏温度(℃)——温度的单位1. 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定为100摄氏度,分别记作0℃、100℃,平均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2. 读法:(1)人的正常体温是37℃——37摄氏度;(2)水银的凝固点是-39℃——零下39摄氏度或负39摄氏度.四、温度计的使用方法1.使用前“两看”——量程和分度值;I .实验室用温度计:-20℃~110℃、1℃;(一般) 11.体温计:35℃~42℃、0.1 ℃;III.寒暑表:-35℃~50℃、1℃.2.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量程适当的温度计;如果待测温度高于温度计的最高温度,就会涨破温度计;反之则读不出温度。

3.温度计使用的几个要点⑴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泡在待测液体中,不能碰容器底或容器壁;⑵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等一会,不能在示数上升时读数,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⑶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五、体温计1.量程:35℃~42℃;分度值:0.1℃.2.特殊结构:玻璃泡上方有很细的缩口。

使用方法:用前须甩一甩。

(否则只升不降)☆典型例题图11.如右图所示,图1中温度计的示数为36℃;图2中的示数为二9℃。

分析:首先判断液柱的位置:可顺着液柱上升的方向观察,若数字越来越大,则说明液面在0℃以上,应该从0℃向上读;反之则说明液面在0℃以下,应该从0℃向下读。

2. 用体温计测量小强同学的体温是37.9℃,若没有甩过,用它只能测出以下哪位同学的体温( C )A.小红:37.6℃ ;B :小刚:36.9℃ ;C :小明:38.2℃ ;D :小华:36.5℃分析:体温计只升不降的特点。

八年级物理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物理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物理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归纳八年级物理上册涵盖了多个单元的知识,本文将对这些单元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力、压强与浮力1. 力的概念和单位:力是物体相互作用的表现,单位是牛顿(N)。

2. 力的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速度或方向。

3. 力的分类:接触力(弹力、摩擦力)和非接触力(重力、电磁力)。

4. 力的合成:力的合成原理和合成力的方向与大小的求解。

5. 压强:定义为单位面积上的力的大小。

公式为P = F/A。

6. 浮力: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浮力,大小等于排开的液体或气体的重力。

二、光的传播与反射1. 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和直线传播。

2. 碰到物体时的光: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之间的关系(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3. 镜面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作用、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4. 光的折射: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的折射规律(斯涅耳定律)。

5.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传播的直线路径。

三、声的传播与听觉1. 声源和声的传播:声音是物体振动引起的,需要介质传播,速度是不同介质中的声音传播速度。

2. 聆听声音的条件:声音在合适的频率范围内,声音的强度足够大,达到耳朵的最小可听阈。

3. 声音与物体振动的联系:不同物体振动的频率与发出的声音有关。

4. 声音的传播速度:固体>液体>气体,固体传播速度最快。

四、机械能与功率1. 动能和势能:物体的运动能力和位置能力。

2. 动能转化:势能转动能、势能转动能。

3. 动能定理:物体受力做功时,动能的变化量等于功。

4. 功率:功与时间的比值。

公式为P = W/t。

五、电学基础知识1. 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2. 电流和电路:电荷在导体中的流动,电路是电流的路径。

3. 电阻和电阻率:物体阻碍电流的程度和导体阻力大小的量度。

4. 串联和并联:电流在电路中的分布方式。

六、电路与图像的形成1. 电池:正负极和电动势。

2. 电流方向:电子流动规定为负电荷方向。

3. 元件的作用:电源、导线、电表、电灯、电阻等元件在电路中的作用。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二物理知识点复习梳理归纳第一章机械运动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长度的测量是最根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单位及换算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常用的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1km=1000m=103m 1dm=0.1m=10-1m 1cm=0.01m=10-2m1mm=0.001m=10-3m 1μm =0.000001m=10-6m1nm=0.000000001m=10-9m3、正确使用刻度尺〔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量程是指它的测量围;分度值是指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2〕使用时要注意①尺子要沿着所测长度放,尺边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

②不利用磨损的零刻度线,如因零刻线磨损而取另一整刻度线为零刻线的,切莫忘记最后读数中减掉所取代零刻线的刻度值。

③厚尺子要垂直放置④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4、正确记录测量值: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1〕只写数字而无单位的记录无意义〔2〕读数时,要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不能防止,能尽量减小,错误能够防止是不该发生的减小误差的根本方法:屡次测量求平均值,另外,选用精细仪器,改良测量方法也可以减小误差6、特殊方法测量〔1〕累积法如测细金属丝直径或测纸的厚度等〔2〕卡尺法〔3〕代替法时间的测量1h=60min 1min=60s运动描述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这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我们平常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参照物〕而言的,所以,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描述是相对的2、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1〕参照物并不都是相对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只是选哪个物体为参照物,我们就假定物体不动。

〔2〕参照物可任意选取,但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不同。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第一章机械运动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单位:(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 (2)其它常见的长度单位及符号: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km dm cm mm μm nm 2、换算关系: 1km=1000m=103m 1dm=0.1m=10-1m 1cm=0.01m=10-2m 1mm=0.001m=10-3m1μm=0.000001m=10-6m 1nm=0.000000001m=10-9m 3、刻度尺的使用方法:(1)会放:左边刻度线与物体边缘对齐刻度平行并紧贴被测物体,不能歪斜。

(2)会读:视线要与尺面垂直;测量值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3)会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字和单位。

没有单位的记录是毫无疑义的。

注意:使用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观察量程和分度值的大小4、时间单位:国际单位:秒 S 其他单位:分 min 小时 h5、换算关系:1min=60s 1h=60min=3600s6、测量工具:秒表。

停表7、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就叫误差。

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误差不是错误。

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度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

8、误差的来源:(1)估读值跟真实值之间有一定的差异(2)仪器本身不准确(3)环境温度、湿度变化 9、减小误差的办法:(1)多次测量取平均值(2)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3)改进测量方法10、长度测量的方法(1)累积法:某些量值太小,不便于用工具直接测量,从而采取把若干个小量累计在一起,使他们成为一个较大的量,再进行测量,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测量的值。

用这种方法能够测出细铁丝的直径或一张纸的厚度。

(2)平移法:当物体的长度不能直接测量时,就要想办法把他等值平移到物体的外部,再用刻度尺测量。

(3)化曲为直法:将弯曲的轨迹变成直线来测量。

如测量地图上的铁路线长度,可用棉线与它重合,再拉直测量。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全)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全)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全)一、运动的描述- 运动的基本概念:位置、位移、速度、加速度- 速度的计算公式:平均速度、瞬时速度- 加速度的计算公式:平均加速度、瞬时加速度- 运动图表的解读与绘制二、力的作用- 力的基本概念:力的性质、力的单位-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的概念、惯性的原理- 牛顿第二定律:力的大小与加速度的关系、质量的概念与衡量-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与特点三、力的效果- 物体的平衡:平衡的条件、平衡力的合成- 物体的斜面运动:斜面的特点与力的分解- 物体的自由下落:重力的概念与计算、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四、力的工作- 功的概念与计算:功的性质、功的单位- 机械能的转化:动能和势能的概念与计算- 能量守恒定律:封闭系统的能量守恒五、简单机械- 机械的分类:杠杆、轮轴、滑轮等- 原理与应用:杠杆原理、滑轮组、机械效率的计算六、电的基本概念- 电荷的概念与性质:正电荷、负电荷、元电荷- 电流的概念与计量:电流的定义、电流的计量单位- 电阻的概念与计量:电阻的定义、电阻的计量单位七、电路基础- 电路的组成:电源、导线、电器- 串联与并联: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的特点与计算- 欧姆定律:电流、电阻、电压之间的关系八、静电现象- 静电的产生与消失:摩擦、接触、感应三种方式- 静电的有关现象:电荷的相互吸引和排斥、静电的运动和放电九、影响电阻的因素- 电阻与电线的关系:导线材料、导线截面积、导线长度- 温度对电阻的影响:电阻温度系数的概念与计算十、电能的转化与利用- 电能的转化:发电方式与原理- 电能的利用:电灯、电热器材、电动机等十一、光的反射与折射- 光的传播路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 镜面反射:入射角、反射角的关系- 折射定律:折射角、入射角、折射率之间的关系十二、光的色散与成像- 光的色散现象:光的折射与色散的关系-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凸透镜的特点与成像方式十三、声音的传播- 声音的产生:振动物体产生声音的原理- 声音的传播方式:机械波、纵波、横波- 声音在不同媒质中的传播速度十四、声音的特性- 声音的音调:频率与音调的关系- 声音的音量:振幅与音量的关系- 声音在空气和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差异十五、物体的状态变化- 固体、液体和气体之间的相互转变:凝固、熔化、汽化、冷凝等- 物质的热膨胀:热胀冷缩的原理与应用十六、热量与能量- 热量的传递方式:传导、对流、辐射- 能量与功的关系: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功的计算及单位十七、能源的利用与保护- 能源的分类: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等- 能源的利用与保护策略: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以上是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的知识点归纳总结,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八年级上册物理必背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必背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必背知识点一、物理量和单位物理量是能够用数值来描述的基本量,如长度、面积、时间、速度、质量、力等。

单位是表示物理量大小的标准,如长度的单位是米,时间的单位是秒,质量的单位是千克。

常用的国际单位制(SI)有长度单位米、时间单位秒、质量单位千克、电流单位安培、温度单位开尔文等。

二、运动学运动学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包括位置、速度、加速度等。

常用的运动学公式有:平均速度公式v=Δs/Δt,平均加速度公式a=Δv/Δt,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s=v0t+½at²,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v0+at等。

三、牛顿定律牛顿定律是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定律,包括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指物体若不受外力作用,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牛顿第二定律,也称为运动定律,指物体受力越大,加速度越大,与它的质量成反比;牛顿第三定律,也称为作用与反作用定律,指任何作用力都有一个相对的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四、功、能量、动能定理功是物体受力使其沿着力方向移动的过程中所做的功,功等于力乘以物体移动的距离,即W=Fs。

能量指物体由于位置、状态或其他因素所具有的能够引起物理变化的属性。

动能定理是指物体的动能改变量等于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功,即Ek=½mv²,W=ΔEk。

五、简单机械简单机械是指没有任何内部电、热、磁的机械结构,包括杠杆、轮轴、滑轮等。

它们的主要作用是改变力的方向、大小或形式。

以上就是八年级上册物理必背知识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必备16篇)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必备16篇)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第1篇xxx、温度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温度计制作原理: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摄氏温度的规定:把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定为100摄氏度。

4.温度计使用方法:(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的底部或侧壁;(2)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熔化和凝固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2.熔化的条件:到达熔点,继续吸热。

xxx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4.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三、汽化和液化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2.汽化现象:洒在地上的水变干了;3.汽化的两种方式:沸腾和蒸发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4.沸腾和蒸发的异同5.影响蒸发的因素:(1)液体的温度(2)液体的表面积(3)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6.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7.液化现象:雾的形成;露的形成;夏天冰糕冒白气。

四、升华和凝华1.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

2.升华现象:衣柜里的樟脑丸过xxx段时间变小了;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干了xxx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4.凝华现象:霜的形成;窗玻璃上的“冰花”;树枝上的“雾凇”5.吸热与放热:熔化吸热、凝固放热;汽化吸热、液化放热;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第2篇xxx、本节学习指导本节中需要记忆的知识实在是太多,希望同学们勤奋些,当然理科的记忆不像文科那样可以的去背什么,而是多带着探索理解性去记忆。

本节特别要注意晶体、非晶体的融化、凝固的异同。

还要小心别把“熔化”写成“融化”。

二、知识要点1、物态变化通常情况下,物质存在的形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

物质的三种状态在xxx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样变化称为物态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末考试知识点(第一、六章参考之前教案)第二章声现象考点及知识点考点一、声音的产生(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固体、液体、气体振动都可以发声。

(2)振动可以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人不一定能听到;如果物体不振动,是决不会发出声音的。

(3)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考点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介质。

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叫做声波。

(2)真空不能传声考点三、声速(1)影响因素:声音的速度与传播声音的介质和温度有关。

(2)规律: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原因是:介质不同,其传播声音的性质、方式也不同。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液体,气体的传播速度最慢;同一种介质,当它温度改变时,传播声音的速度也有差异。

(3)15℃时,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为340m/s。

考点四、声音的三要素声音的三要素是指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

误区警示:人们常根据声音来判定发声体有没有问题,如挑碗时用小石块敲一下来听声音,人们依据的是声音的音调和音色,但主要依据是音调。

考点五、噪声的来源、危害和控制(1)噪声与乐音的区别和联系:(2)等级和危害:划分声音强弱等级的单位是分贝,用符号“dB”表示,人刚能听到的最弱的声是0 dB,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是30~40 dB,超过50 dB就会影响睡眠和休息。

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不能超过70 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 dB,突然暴露在150 dB的环境中,鼓膜会破裂出血,双耳会完全失去听力。

(3)噪声的防治:一般情况下,防止噪声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考点六、听不到的声音由于人耳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在这个范围内的声音称为可听声音。

人们把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叫做超声波。

如地震时产生的声波对人体会造成伤害,使人恶心,有的次声波会致人死亡。

考点七、声音的利用声音在社会、科技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一般可以概括为两类第一节:温度计一、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二、温度计:1.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2.摄氏温度的规定:0℃:一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的温度为0摄氏度100℃:一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的温度为100摄氏度3.温度计的种类:(如图甲、乙、丙。

)4.温度计的使用:①量程②分度值三、温度计的正确使用: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2.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读数时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5.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物态变化关系图第二节:熔化和凝固一、熔化和凝固的概念: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2.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1.海波:①晶体温度上升到熔点时才开始熔化,②晶体熔化过程中要吸热,但温度不变。

2.石蜡:①非晶体吸热时先变软后变稀,最后变为液体,②非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

3.熔化和凝固图象三、晶体和非晶体:1.晶体: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例如:萘、海波、食盐、冰、石英、各种金属)2.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3.非晶体:没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例如:松香、石蜡、玻璃、沥青)4.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5.同一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非晶体没有熔点和凝固点。

四、熔化吸热、凝固放热:任何物质熔化都要吸收热量,凝固都要放出热量。

第三节:汽化和液化:一、汽化和液化: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沸腾汽化蒸发二、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1.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2.沸腾时的特点:形成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水继续吸热,但只能不断地变成水蒸气,它的温度却保持不变——沸点。

3.沸腾的条件:需要达到一定温度,并不断吸热三、蒸发:1.概念:在液体表面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的汽化现象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蒸发沸腾相同点都是汽化现象,都要吸收热量。

不同点特点1.只发生在液体表面2.缓慢平和3.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1.同时发生在液体的表面和内部2.剧烈3.只在一定温度(沸点)发生影响因素1.液体温度的高低2.液体表面积的大小3.液体表面气流的快慢沸点受气压的影响(气压高,沸点高;气压低,沸点低)四、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液化放出热量。

1.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①降低温度②压缩体积2.电冰箱的工作原理:(制冷剂:氟利昂)第四节:升华和凝华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现象,升华需要吸热。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现象,凝华需要放热。

第四章光现象考点及知识点考点1、光源概念本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分类人造光源如电灯、点燃的火把、油灯、燃烧的蜡烛等自然光源太阳、水母、萤火虫、恒星说明注意光源指的是自身能发光的物体,不包括反射光的情况。

如月亮是靠反射太阳的光,自行车的尾灯、公路上的交通标志牌及放电影时的银幕是靠反射射向它们的光以引起路人或观众的注意,它们本身并不能发光,因此不是光源考点2、光的直线传播重点掌握以下三点:(1)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同一种均匀介质。

光只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才能沿直线传播,如果介质不均匀,即使在同一种介质中,光的传播路线也会发生弯曲。

如地球周围的大气层是不均匀的,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太阳光进入大气层后,传播方向就会发生弯曲,早晨当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时,我们就看见它了。

(2)光线:表示光的传播径迹和方向的直线叫光线,一般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

光线并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为非作歹形象、直观的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方便研究光学现象而假设虚构的,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3)常见的现象:①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

如图: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位置看到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④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考点3、光速光是宇宙中最快的使者,在真空中的速度C=3×108m/s=3×105km/s。

光在其它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真空中的速度小,在水中的速度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

规律总结:光能在真空中传播,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考点4、光的反射现象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概念:入射点: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交点入射光线:射向反射面的光线反射光线:从反射面反射出去的光线法线:经过入射点所做的反射面的垂线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误区警示:①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是有方向的,当用字母表示时,应沿光线的传播方向叙述字母,如入射光线为AO,反射光线为OB。

②法线是为了科学准确地描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而引入的一条“辅助线”,本身并没有具体的物理意义。

③反射角与入射角都是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不是与反射面的夹角。

3、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关于该定律的几点拓展:A.当入射光线垂直射向平面镜时,反射光线沿原路返回,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重合,即三线合一。

此时,入射角、反射角均为0度。

B.光路可逆原理误区警示:反射角和入射角的逻辑关系:因为先有入射光线,然后才有反射光线;同样的道理,先有入射角,然后才有反射角,也就是说,入射光线决定反射光线,入射角的大小决定反射角的大小,所以,在光的反射定律中,我们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只能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分类:⑴镜面反射: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条件:反射面平滑。

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

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⑵漫反射: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考点5、平面镜成像(1)平面镜:1、成像特点:①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物大小相等④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2、“正立”“等大”“虚象”“像、物关于镜面对称3、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4、作用:成像、改变光路5、实像和虚像: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6、平面镜成像的作图问题一般分为两类:①已知平面镜、物体和像的三者中的两者的位置关系,求剩余一项的位置。

此种类型的问题,我们可以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来作图②求可见范围,此种类型问题,我们可以利用光的反射规律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来作图。

规律总结:作图的方法有两种: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成像规律,具体用哪种方法,要根据题目的要求。

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作图,先要确定像的位置;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作图,先要画出法线。

考点6、光的折射现象(1)定义:光从一种透明介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介质时,在两种物质的分界面上,光线的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改变,一部分光线返回原来的介质,发生反射现象,另一部分进入另一种介质中发生折射现象。

因此光的折射现象就是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的现象。

(2)光的折射定律: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⑵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射。

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 0 度。

(3)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4)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海市蜃楼误区警示:因为先有入射光线、入射角决定折射光线、折射角,所以在叙述折射规律时,应注意两者的因果关系,考点7、光的色散(1)光的色散现象:当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时,分解成七种色光的现象。

这种现象说明了: ①白光不是单色光,而是由各种色光组成的复色光②不同的单色光偏折的程度不同,红光最小,紫光最大。

(2)物体的颜色①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

在光的色散实验中,如果在白屏前放置一块红色玻璃,则白屏上的其它颜色的光消失,只能留下红色,说明其它色光都被红玻璃吸收了,只能让红光通过。

如果放置一块蓝玻璃,则白屏上呈现蓝色。

②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