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小说(2)单元质量检测 粤教版必修4
【新】版高中语文第3单元小说2单元检测卷粤教版必修4

单元检测卷(三)(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什么样的著作才能被称作经典?判断一部文学作品是不是伟大的经典,通常有两个尺度:一个是专业尺度,一个是精神尺度。
用专业尺度来衡量,经典作品必须是自铸伟词、形式完美的;用精神尺度来衡量,它又必须表现人文情怀。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固然与人们的阅读、阐释和评价有关,从根本上讲,决定于作品本身的价值和品质。
概而言之,经典作品似乎都遵从以下几个律则:第一,易感性。
叔本华说:“我们发现每一位真正伟大的作家都尽可能洗练、明晰、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单纯质朴总是被看做真理的标志。
”真正的文学作品,都有朴素、明白的特点,都是让人一看就懂但又觉得意味无穷的。
比如唐诗、宋词、元曲,大都明白如话,清新自然。
其实,文学创作的一个美学原则,就是用最简约的形式,表达最丰富的意思,让读者费最少的力气得到最大的收获。
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仅仅二十个字,就写出了五个物象、三个动作、两种心象,描绘出一幅静夜思乡图,表达了一种流转无已的乡愁冲动。
第二,普遍性。
经典作品不是琐碎无聊的个人经验。
恰恰相反,在那些伟大的作品里,我们总是可以发现对有限的个人经验的超越,可以看到伟大作家对人类普遍经验的关注。
那些伟大的作品,都能让人们与作品中人物的情感产生强烈共鸣。
相反,那些由于种种原因轰动一时的作品,却终因缺乏普遍的人性内容,缺乏对人类命运的关怀,而被人们弃置一旁。
总之,经典是几乎所有人的朋友,是几乎所有人亲切而温馨的精神家园。
一切伟大的经典都具有灯与火的性质,既照亮世界,又温暖人心。
第三,永恒性。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夫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可以说,人类之所以写作,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希望借助作品的不朽,以实现精神的永生。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小说(2)单元综合检测(三)(含解析)粤教版必修4

单元综合检测(三)(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节日的意义,可以从文化、民俗学、经济等角度阐发,也可以放进文学世界理解。
传统节日不仅能保存民族历史记忆,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情感,增强民族认同,还能促进社会文化再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
从文学的角度观照传统节日,并不牵强.传统节日在传承过程中,一些原初的价值与功能或有所丢失,或发生变异,节日仪式中的功利作用悄悄向审美作用转移,端午节就是例子.端午又称“重午",阳气盛极,阴气初生。
为避邪气,用置菖艾、戴香包等方式防五毒、送瘟神。
延习既久,这些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具备了功利和美感的双重作用。
可见,在审美需求的层面,传统节日与文学有相通之处,因为节日带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
文学的功用,并不仅仅给人带来心灵的愉悦。
文学也经由审美活动,引发人们思考人的本原,即人从何而来、人之为人的意义和生命的终极价值。
清明扫墓祭拜,是追念先人与逝者、祈求保佑的虔诚表达;中元节送河灯,活着的人希望那些无所归依的魂灵也应被善待。
这些在固定时间里反复进行的活动,跟文学里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如出一辙.有些节日,由人类对自然的崇拜演化为人类对生活愿望的象征性表达,比如七夕节。
七夕节由“天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星座而来,反映了人类对天象的崇拜。
根据这一天象,产生了牛郎织女鹊桥会的凄美爱情故事.这个节日的诞生,可以说与文学生产同时进行。
传统节日得以保存并成为中国人精神里不可剔除的部分,也依赖文学创造的艺术形象和语言篇章.从古代开始,对传统节日的吟咏,产生了大量的诗词歌赋。
说到春节就会想起王安石的《元日》,说到清明就会吟诵杜牧的《清明》……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向审美对象转化,文学起了主要作用。
成体系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
人类文明的进步,由科学不断地对原始思维构造的世界形象“去魅”,造成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的紧张,更重要的是对自然的科学认知使人类的精神世界失去不少光彩。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3单元-单元检测卷(word版,含答案)加精

单元检测卷(三)(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不肖.(xiào)伺.候(sì)违拗.(niù) 暴殄.天物(tiǎn)B.挑唆.(suō) 忌讳.(huì)估量.(liànɡ) 同仇敌忾.(kài)C.勾.当(ɡòu) 擎.起(qínɡ)舂.米(chōnɡ) 穿凿.附会(záo)D.气忿.(fèn) 口讷.(nà)哭丧.(sānɡ) 跄跄踉.踉(qiànɡ)答案 C解析A项“伺”读cì。
B项“量”读liɑnɡ。
D项“讷”读nè。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每个人都要善待他人,不管是旅途中的萍水相逢....,还是身边的亲朋四邻,只要人人都献出爱心,社会才能和谐美满。
B.对那些搬弄是非、唯恐天下不乱的人,我们深恶痛绝....,恨不能把他们全部扫地出门。
C.号称“甲兵强盛”的隋王朝,在瓦岗军等起义军的沉重打击下迅速土崩瓦解....了。
D.这次军事演习,蓝军一度处于劣势,他们在关键时刻反戈..一击,才夺回了战场上的主动权。
答案 D解析“反戈一击”比喻掉转头来反对自己原来所属的或拥护的一方。
此处望文生义。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除了继承史学著作的这一优良传统外,我们一定不能忘记,中国古典小说是继承了自唐宋以来即已广泛流行的讲唱文艺而逐渐发展下来的。
B.对这部小说的人物塑造,作者没有很好地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凭主观想象加了一些不恰当的情节,反而大大减弱了作品的感染力。
C.如“阿Q”、“WTO”一类的“字母词”已遍布汉字文化圈内,不仅进入了教科书,而且活跃在各类媒体上。
D.一些评论家认为:一部现代小说的优劣高下,不在于它是否塑造了典型环境、典型人物,而在于它构筑了独特的心灵世界。
【2020】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小说2单元质量检测粤教版必修4

C.“才”是“天之才”“地之才”“人之才”的统称,它概括了宇宙万物和人类的体性功能、生机动力。
D.“才”指的就是与“天之才”“地之才”相对并列的“人之才”。它融“天之才”“地之才”之精华为一身而具“性灵”特点,其常表现为人的智慧聪明、情思才干。
B.《红楼梦》中的“才”包含广博,但因书中所写的人物之才多为“文才”“诗才”,所以人们很容易把“才”等同于“文才”“诗才”,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C.《红楼梦》中女娲所炼“无才补天”的“通灵”之石,就是后来贾宝玉佩戴的“通灵宝玉”,这是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艺术表现。
D.在《红楼梦》中,“才”与“情”紧密相联,有“才”必有“情”,如林黛玉集才与情于一身,而“善”则属“品性”,是人的品德的主要内容,如贾宝玉对晴雯、袭人。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
绝大多数人几乎天生怕蛇,科学家认为这可能与人类早期的穴居生活有关,,有“恐惧”基因的人,会本能地躲开毒蛇的伤害。这意味着有“恐惧”基因的人生存能力更强。
A.因为毒蛇极易攻击穴居的人类,便慢慢形成了对蛇的“恐惧”基因
B.因为穴居人类慢慢形成了对蛇的“恐惧”基因,极易遭到毒蛇的攻击
C.即使穴居的人类极易遭到毒蛇的攻击,对蛇的“恐惧”基因也形成了
D.因为穴居的人类极易遭到毒蛇的攻击,便慢慢形成了对蛇的“恐惧”基因
解析:选D 根据横线前后的内容,横线处应解释人类形成对蛇的“恐惧”基因的原因,表述主体前后应该一致,故应选D。
4.填入下列文段横线处的句子,语序恰当的一项是(3分)( )
解析:选D A项,“智慧聪明、情思才干”是“才”的表现。B项,是对“才”的评说,无内涵。C项,依据文意及“一干裙钗、几个异样女子的‘小才微善’”可知此处的“才”仅指“人之才”。
2021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小说(2)单元检测(含解析)粤教版必修4

2021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小说(2)单元检测(含解析)粤教版必修4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惶悚./怂.恿口讷./呐.喊穹.顶/琼.浆B.思忖./肘.子虫豸./稚.气重.听/伯仲.C.暴殄./义诊.穿凿./作.坊偏裨./裨.益D.弑.君/擦拭.敌忾./气概.垓.心/核.心2.下面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18岁的周洋在温哥华冬奥会上不负众望,赢得短道速滑女子1 500米比赛金牌。
心直口快的周洋不忘父母含辛茹苦养育之恩,对中央电视台的记者说,拿了金牌可以让父母生活得更好一点。
她的回答受到中国体育官员于再清的批评:首先还是要感谢国家。
但网民们特别是年轻网民对于再清批评意见的指责却不绝如缕。
A.不负众望 B.心直口快 C.含辛茹苦 D.不绝如缕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朝鲜半岛韩朝争端问题上,我们一贯信奉通过对话谈判和平解决的主张,并经过各个渠道坚持不懈地做了朝鲜半岛双方和有关各方的工作。
B.近三年来,我国突发环境事件的总量居高不下,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处置难度大,这给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带来巨大挑战。
C.在过去的59年中,亚运圣火一路相传,见证着亚洲人民为了地区发展、人民幸福、社会进步、国家富强而作出的不懈努力,见证着亚洲前进的足迹。
D.近年来,俄罗斯积极出台新的学前教育政策,大幅度增加了对学前教育的公共经费投入,甚至把许多原属于政府管理的大楼拿出来办幼儿园。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排列最恰当的一组是( )外来文化的到来,给自己的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有助于作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样,外来文学的进入也毫无例外地影响着本民族作家的创作,因为外来文化的优质东西,将有助于作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小说单元测评(2) 粤教版必修4

第三单元小说单元测评粤教版必修4)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组是。
A寒颤./颤.栗孽.障/分蘖.竭.力/断碑残碣.B重.听/重.镇硝.烟/销.售籍.贯/杯盘狼藉.C差.别/差.池跺.脚/垛.口陨.落/殒.身不恤D殷.红/殷.切蝙.蝠/蹁.跹绮.丽/掎.角之势解析:读音分别为:A项,hàn/hàn,niè/niè,ié/ié;B项,hòng/hòng,iāo/iāo,í/í;C 项,chā/chā,duò/duò,ǔn/ǔn;D项,ān/īn,biān/iān,qǐ/ǐ。
答案:D2下面语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传说中曹操有72疑冢,因为史书没有记载,我们可以权当故事去听,但河南安阳“曹操墓”的“发现”,却使这个故事扑朔迷离....起来。
与其他的考古发掘不同,“曹操墓”被发现一经公布,便被广泛质疑,并立即在学术界形成了“挺曹”和“反曹”两派,双方引经据典....,针.锋相对...。
这是曹操做梦也想不到的,他死后1 800多年,居然成了珍贵的“资源”被争夺;也想不到,生性忧心忡忡....的他,在死后1 800多年,又制造了一起引发公众关注的疑案。
A扑朔迷离B引经据典C针锋相对D忧心忡忡解析:A项,“扑朔迷离”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容易看清真相。
B项,“引经据典”指引用经典著作中的语句或故事作为依据来论证。
C项,“针锋相对”指针尖对针尖,比喻行动或者观点完全对立。
D项,“生性”与“忧心忡忡”不搭配。
答案:D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温家宝总理9月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关于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处理情况,研究部署加强环境保护工作。
B国家发改委日前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开展月饼市场价格专项整治活动,重点检查是否存在通过过度包装、搭售贵重物品的手段变相提高价格的行为的发生。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小说(2)单元质量检测粤教版必修4

单元质量检测(三) 小说(2)(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基础知识训练(15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周星驰的作品一贯保持“猜不透”的风格,在发布会上,他对最新影片《美人鱼》的。
具体故事守口如瓶....②2016年巴西奥运会上,中国选手孙杨再次初试锋芒,战胜自己的对手,夺得男子200....米自由泳冠军。
③杭州彩民刘先生8元中体彩“超级大乐透”2 040万,面对记者提问,刘先生怕泄露。
身份会惹来麻烦而三缄其口....、丑态百出,最终不得不如实交代了自己④在大量的犯罪证据面前,犯罪分子抱.残守缺...的罪行。
⑤董卿休假风波再次点燃了“央视主播离职”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凡离职的主播,。
对于走的“原因”都讳莫如深....⑥最近,湖南张家界大峡谷高空玻璃桥成功合龙,但很多专家认为其危险性近似与虎谋...皮.,不值得其他旅游景点效仿。
A.②③⑥B.②④⑤C.①③⑤D.①④⑥解析:选C ①守口如瓶:形容说话慎重或严守秘密。
符合语境。
②初试锋芒:比喻刚开始显示出力量或才能。
与前面“再次”矛盾,不合语境。
③三缄其口:形容说话十分谨慎,不肯或不敢开口。
符合语境。
④抱残守缺:抱着残缺陈旧的东西不放。
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进。
不合语境。
⑤讳莫如深:紧紧隐瞒。
符合语境。
⑥与虎谋皮:跟老虎商量要它的皮,比喻跟所谋求的对象有利害冲突,决不能成功。
后多指跟恶人商量,要他牺牲自己的利益,喻指一定办不到。
不合语境。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3分)( )A.日本的海上巡逻机于2月2日下午2点左右,在日本青森县西南大约150多公里处发现正在航行的中国海军舰队。
B.据媒体发布的广东全省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50.3%的受访者表示最期望子女从事的职业是医生,位列“最期待”职业榜首。
C.我们曾经推崇鲁迅怀疑、批判和抗争的精神,然而在当下,不但这种精神没有被很好地继承,而且被很多人遗忘甚至铲除。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小说(2)过关检测(含解析)粤教版必修4

第三单元过关检测(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基础演练(20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①殊不知黄药师一生纵横天下,对当时礼教世俗之见最是憎恨,行事说话,无不离经叛道....,因此在江湖中获得了一个“邪”字的名号。
②许多学生不喜欢改作文,因为要改好一篇作文,有时既要重新审视立意、结构等大的方面有无问题,还得搜索枯肠....润色语句。
③当下,很多明星都怕述而不作....而被历史忘记,所以不管会不会写,都纷纷发表自己的个人作品,一时间娱乐圈仿佛人人都成了作家。
④这一次大赛所聘请的该市师范大学的教授和专业团体的专家,都是巧言令色....的高手,他们的点评制造了令观众眼前一亮的效果。
⑤马年的春节期间,大连地区降水偏少,在除夕至初七这8天时间里,即使是阴天,也时而拨云..见日..,并没有出现降雪的天气。
⑥在中国市场上,联想智能手机的销量比苹果大,传统电脑上联想的销售也让其美国对手们甘.拜下风...。
A.①③⑤B.②④⑤C.①②⑥D.③④⑥: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
在句子中,明星们的“述”并不是阐述别人的学说。
用在这里属望文生义。
④巧言令色:用花言巧语和媚态伪情来迷惑、取悦他人。
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
用在这里属误用贬义词。
⑤拨云见日:拨开乌云见到太阳。
比喻冲破黑暗见到光明;也比喻受到启发,思想豁然开朗;也比喻冤屈得到申雪;也比喻疑团消除,心里顿时明白。
这里属望文生义。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A.中国科学院最近研究发现,喜马拉雅山冰川退缩,湖泊的面积扩张,冰湖溃决危险性增大,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B.长江中的江豚被誉为“水中大熊猫”,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也是《华盛顿公约》确定的全球濒危物种之一,再不加以保护,15年后将会灭绝。
C.专家认为,我国人均饮茶量每天不足10克,加之大部分农药不溶于水,茶叶中即使有少量的农药残留,泡出的茶汤中也会农药含量极低,对人体健康影响不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质量检测(三) 小说(2)(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基础知识训练(15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周星驰的作品一贯保持“猜不透”的风格,在发布会上,他对最新影片《美人鱼》的具体故事守口如瓶....。
②2016年巴西奥运会上,中国选手孙杨再次初试锋芒....,战胜自己的对手,夺得男子200米自由泳冠军。
③杭州彩民刘先生8元中体彩“超级大乐透”2 040万,面对记者提问,刘先生怕泄露身份会惹来麻烦而三缄其口....。
④在大量的犯罪证据面前,犯罪分子抱残守缺....、丑态百出,最终不得不如实交代了自己的罪行。
⑤董卿休假风波再次点燃了“央视主播离职”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凡离职的主播,对于走的“原因”都讳莫如深....。
⑥最近,湖南张家界大峡谷高空玻璃桥成功合龙,但很多专家认为其危险性近似与虎谋...皮.,不值得其他旅游景点效仿。
A.②③⑥B.②④⑤C.①③⑤D.①④⑥解析:选C ①守口如瓶:形容说话慎重或严守秘密。
符合语境。
②初试锋芒:比喻刚开始显示出力量或才能。
与前面“再次”矛盾,不合语境。
③三缄其口:形容说话十分谨慎,不肯或不敢开口。
符合语境。
④抱残守缺:抱着残缺陈旧的东西不放。
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进。
不合语境。
⑤讳莫如深:紧紧隐瞒。
符合语境。
⑥与虎谋皮:跟老虎商量要它的皮,比喻跟所谋求的对象有利害冲突,决不能成功。
后多指跟恶人商量,要他牺牲自己的利益,喻指一定办不到。
不合语境。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3分)( )A.日本的海上巡逻机于2月2日下午2点左右,在日本青森县西南大约150多公里处发现正在航行的中国海军舰队。
B.据媒体发布的广东全省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50.3%的受访者表示最期望子女从事的职业是医生,位列“最期待”职业榜首。
C.我们曾经推崇鲁迅怀疑、批判和抗争的精神,然而在当下,不但这种精神没有被很好地继承,而且被很多人遗忘甚至铲除。
D.一种新型的袖珍电脑将亮相本届科博会,它采用语音输入、太阳能供电,具有高雅、时尚、方便、环保的功能和作用。
解析:选B A项,不合逻辑,“大约150多公里”的“大约”和“多”不能一起使用;C项,语序不当,“不但”放在“这种精神”后;D项,“采用”后面缺宾语,“高雅、时尚”与“作用”和“功能”搭配不当。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绝大多数人几乎天生怕蛇,科学家认为这可能与人类早期的穴居生活有关,,有“恐惧”基因的人,会本能地躲开毒蛇的伤害。
这意味着有“恐惧”基因的人生存能力更强。
A.因为毒蛇极易攻击穴居的人类,便慢慢形成了对蛇的“恐惧”基因B.因为穴居人类慢慢形成了对蛇的“恐惧”基因,极易遭到毒蛇的攻击C.即使穴居的人类极易遭到毒蛇的攻击,对蛇的“恐惧”基因也形成了D.因为穴居的人类极易遭到毒蛇的攻击,便慢慢形成了对蛇的“恐惧”基因解析:选D 根据横线前后的内容,横线处应解释人类形成对蛇的“恐惧”基因的原因,表述主体前后应该一致,故应选D。
4.填入下列文段横线处的句子,语序恰当的一项是(3分)( )内心里拥有善,,,。
积淀在我们血液里的和融化在我们脚步中的,都是这样一点一滴播撒和积累下的善。
,从而形成一泓循环的水流,,。
①看见贫穷而情不自禁地产生同情②看见寒冷而愿意去雪中送炭③才会看见弱小而自觉前去扶助④我们在感动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感动着⑤滋润着我们哪怕苦涩而艰难的日子⑥帮助我们度过相濡以沫的人生A.④①③②⑥⑤B.③②①⑥⑤④C.③①②④⑤⑥D.④③②①⑤⑥解析:选C 根据前后连贯的原则,③句应接在首句后;根据逻辑关系,“同情”与“雪中送炭”形成递进关系,并与后文“积淀在我们血液里”和“融化在我们脚步中”相契合,所以①②应接在③后;④与“循环”相应;⑤⑥句是递进关系,应排在句末。
5.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朝鲜已经进行了四次核试验,大大重挫了国际社会在促使朝鲜弃核上的努力。
①说有什么经验的话,②大国协作是有效影响朝鲜行为的重要方式,除此之外,能影响朝鲜的外部行为方式极少。
“萨德”入韩使得中美韩在应对朝鲜核问题上的协作几乎难以为继。
通过美韩在韩国部署“萨德”,我们③隐约感受到美韩已经在解决朝核问题上放弃与中国合作的意味。
这对于解决朝鲜核问题而言极为危险。
④没有中国的合作,⑤朝鲜拥核将成为现实,弃核就是一句空话;⑥美韩就通过战争方式解决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解析:选“如果……就……”在这里用在开头不妥;③处表示语意的递进,用“甚至”,不填也可以;④处下面几句是针对上面一句的原因;⑤⑥所在的句子为并列关系,每一处又构成了选择关系,可以用“要么”。
二、阅读能力训练(59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9分)《红楼梦》和中华文化周汝昌《红楼梦》以前的章回体“稗官”“野史”绝无如此弘广深厚的文化内涵容量,曹雪芹以前的作者群,也不曾有过像他这般才情灵慧的大手笔:两者凑泊,形成了诞生这部伟大的文化小说的历史条件,正所谓前无史例,后继为难。
那么,这部小说究竟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文化的哪些精髓、何等光芒呢?简要而言,有两条主脉,贯串了全书。
这两条主脉,并非我辈读者的臆想创说,实由作者自己明文提醒,即:一干裙钗、几个异样女子的“小才微善”。
一部大书的主题眼目,豁然尽展于此。
作者的文风,语淡而意蕴,然其含蕴至丰。
吾人须知:一“才”一“善”,便是雪芹对我中华文化这精髓命脉的最经济的简括和深识。
才是什么?一般理解大抵以为是指“文才”“诗才”,在《红楼梦》而言更是如此“无疑”的事意。
其实这是看错了。
试看:一、“无才可去补苍天”——石头;二、“才自精明志自高”——探春;三、“都知爱慕此生才”——凤姐;四、“试才题对额”——宝玉;五、“才选凤藻宫”——元春;六、“才华阜比仙”——妙玉。
这些例中,只有宝玉所试之“才”实指文才,其余诸人,皆非此一狭义可限。
最明显的是探、凤二例,凤是今之所谓“文盲”,其才与诗文了无干涉。
元春入选,明言是由“贤德”。
妙玉的才,以仙为喻,亦非仅指能诗而已。
这样一说,则《红楼梦》所重之才,所包甚为广博。
原来,“才”是中华大文化中的一项至关重要的节目,是中华民族对客观世界的一种高层次的认识感悟。
在《易经》的《说卦》中就已提出了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是谓“三才”的理念。
三才概括了宇宙万物和人类的体性功能、生机动力,而人居三者之中,为“天地之心”,独占“性灵”之位。
这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哲思的另一逻辑形式。
天之才,表现为风云雷电,节序光阴。
地之才,表现为山川动植,品类众生。
人之才,则表现为智慧聪明,情思才干。
所谓“天人合一”,实即“天人本一”,人也是天的一部分,也是天的精华体现。
所以,在《红楼梦》中原始根由是女娲炼石,石乃“通灵”——是为天人一体可以互感互通这中华哲思的“艺术解说”。
“才”,从汉字造字学来讲,它是植物生长而未成待展的意象——有如“半木”之形。
而“华”即生命的升华,在植物表现为开花,在人则表现为“才华”。
而才华者,在农工则为良耕巧匠,在士子即为诗圣文宗,在妇女亦必心灵手巧,针黹皆能。
此在古时,势所定才,“贵”“贱”分途,男女异致,而“才”的木质(体性)却是“其致一也”。
《红楼梦》首标一字曰“才”,其故在此。
有才者,必有情,“才情”一词,紧系两者,是以曹雪芹又曰其书“大旨谈情”。
那“微善”的善,又当何解呢?“善”的包容量也十分广博,但,通俗地讲,它的主意义在于品德——品德与才情,正是我上文所标明的两大主脉。
两者并驾而方轨,成为中华民族对于“人”的基本要求,亦即“鉴定”人的超标准尺度。
简单地“区分”:才属情,善属性。
孟子主性善。
《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是为旧时启蒙教材的第一义。
《四书·大学》开头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在曹雪芹书中竟两次分引过,堪称特例。
贾宝玉公然宣称:除“明明德”外无书!从这一点来看,曹雪芹所称于那些“闺女”(一干裙钗,异样女子)者,也应是“善”在性地心田——至少是以品德为主,而其他材具技能居次。
至此可知,一部《红楼梦》,主旨为的是给女儿传神写照,阐发幽光,而其所传,不离“才”“善”两端。
即此一条主旨要义,亦足以可晓悟,这是中华民族的一部“文化小说”,名实相副,当之无愧,何用谦虚。
(节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6.下面对文中“小才微善”的“才”的概念的理解,切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才”就是指人的智慧聪明、情思才干,它包括文才、诗才、理家才等。
B.“才”是中华民族对客观世界的一种高层次的认识感悟,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
C.“才”是“天之才”“地之才”“人之才”的统称,它概括了宇宙万物和人类的体性功能、生机动力。
D.“才”指的就是与“天之才”“地之才”相对并列的“人之才”。
它融“天之才”“地之才”之精华为一身而具“性灵”特点,其常表现为人的智慧聪明、情思才干。
解析:选D A项,“智慧聪明、情思才干”是“才”的表现。
B项,是对“才”的评说,无内涵。
C项,依据文意及“一干裙钗、几个异样女子的‘小才微善’”可知此处的“才”仅指“人之才”。
7.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作家曹雪芹弘广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修养和杰出的才情灵慧融汇聚合,促成了他的伟大“文化小说”《红楼梦》的诞生。
B.《红楼梦》中的“才”包含广博,但因书中所写的人物之才多为“文才”“诗才”,所以人们很容易把“才”等同于“文才”“诗才”,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C.《红楼梦》中女娲所炼“无才补天”的“通灵”之石,就是后来贾宝玉佩戴的“通灵宝玉”,这是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艺术表现。
D.在《红楼梦》中,“才”与“情”紧密相联,有“才”必有“情”,如林黛玉集才与情于一身,而“善”则属“品性”,是人的品德的主要内容,如贾宝玉对晴雯、袭人。
解析:选 B B项,文中只说有宝玉的文才,而选项中说“所写的人物之才多为‘文才’”。
8.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推理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深厚弘广的文化和杰出的才情灵慧一直未能在同一作家身上兼具,所以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之前未产生伟大的“文化小说”;这之后,如果有作家兼具这两个素质,就必定能创作出类似《红楼梦》的伟大“文化小说”。
B.才与善,二者并驾而方轨,成为中华民族鉴定人才的超标准尺度。
小说作品只要表现其中一条主旨要义,就堪称“文化小说”。
C.小说《红楼梦》表面只写“一干裙钗、几个异样女子”的“小才微善”,实际全书深蕴丰厚广大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称其“文化小说”,名实相副。
D.除《红楼梦》外,中国古典小说再无第二部“文化小说”,原因就是那些小说既无多少中华传统文化的因子,更没有扣住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来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