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07)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3)

1文字3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3)“塞士俱欢颜”?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选自朱熹、李幼武《宋名臣言行录》)(《高助》3页)[阐发与应用]2、名言。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塞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语)(《高助》第1版2003年第15次印刷)唐代诗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确实是千古名句。
笔者对其中的“寒士”一词的记忆尤为清晰。
事情是这样的:“寒士”指谁、那些人?曾折磨了我。
查1962年版《唐诗一百首》第47页:[解释]⑩俱---都。
全句说:普遍庇护天下的穷人,使他们个个都欢乐。
把“寒士”理解为“穷人”。
怪。
我知道封建社会的“士”不指目不识丁的百姓。
查中科院文学研究所编的《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对“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未作句、注释。
查萧涤非《杜甫诗选注》第179页:[一七]按此诗“寒士”,虽指贫寒的书生,但可以而且勇当理解为“寒人”。
有“寒士”这个词,没有“塞士”这个词,“塞士”是杨振中生造的。
“寒士”就是指贫寒的书生,扯到“天下的穷人”,是“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春秋公羊传•闵公元年》)的翻版。
经过这么一番折腾,我牢牢地记住了这个“寒士”。
《高助》冒出“塞士”是生造的,它无法冲破我记忆之网。
但是,害了孩子。
上海中高考作文里有一个错别字,扣1分,扣完5分为止。
阅读题写错别字,也扣分。
初高中生参加中高考,照《高助》文字写成“寒士”,是肯定要扣分。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高考阅卷是暗箱操作,只能查试卷的题头分加得对不对,不能查中高考试卷失分的情况。
166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63)

王坦乎?姚坦乎?-----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66)上海财经大学附中杨宝福71、王坦直言惊益王王,帝第五子元杰也。
尝作假山,召僚属置酒,众皆褒美,坦独俯首。
王强使视之,坦曰:“但见血山,安得假山。
”王惊问故,坦曰:“坦在田舍时,见州县督税,上下相急,父子兄弟鞭笞苦楚,血流满身。
此假山皆民租所出,非血山而何!”时帝亦为假山未成,闻之亟毁焉。
(选自《纲鉴易知录》)(《高助》132《高增》125《高新》104 )宋史载,赵元杰是宋太宗第五子。
在赵元杰身边不愿抬头看“假山”的名叫“坦”的人,姓什么?从短文的题目和引文括号中的“王”字看,杨氏认为他姓“王”。
其实,他姓“姚”。
《纲鉴易知录》,吴乘权著。
查中华书局1960年出版的八卷本《纲鉴易知录》,杨氏的引文无误(除标题和括号以及括号里的“王”字)。
在上述引文后面,有这样一段话:左右教王称疾,帝忧甚,召乳母问状。
乳母曰:“王本无疾,徒以姚坦检束,不得自便耳。
”帝怒。
这段话,似乎还不足以断定说“但见血山,安得假山”这句话的人,是“姚坦”而不是“王坦”。
查百衲本《宋史》卷二百七十七,列传第三十六,有这样记载:姚坦,字明白,曹州济阴人。
开宝中,以《尚书》擢第,调补将陵尉。
历隰州推官、将作监丞、知浔州。
太平兴国三年召还,为著作佐郎、通判唐州。
……坦性木强固滞。
王尝于邸中为假山,费数百万,既成,召宾僚乐饮,置酒共观之。
坦独俯首,王强使视之,曰:“但见血山耳,安得假山!”王惊问故,坦曰:“在田舍时,见州县催租,捕人父子兄弟,送县鞭笞,流血被体。
此假山皆民租税所为,非血山而何?”是时太宗亦为假山,闻而毁之。
笔者删去了二百多字,用了省略号。
省略号前面的“姚坦”就是省略号后面的“坦”。
删去了二百多字,可能影响结论的可靠性。
下面再引两段话加以佐证。
己酉,以两川盗贼,徙封益元杰为吴王,领淮南、镇江节度使。
初,考功郎中姚坦为益王府翊善,好直谏。
王尝作假山,所费甚广。
117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16)

“‘烛’与‘出’,均属词性活用现象”----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17)上海财经大学附中杨宝福230、黠鼠苏子夜坐,有鼠方啮。
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
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嘐嘐聱聱②,声在橐中。
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
”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
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耶?向为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选自苏轼《黠鼠赋》)[思考与练习](一)选择正确的译文“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译为:①这老鼠便闭上眼装作无法脱身的样子;②这老鼠眼见将被关住而不得逃跑了;③这老鼠见到皮袋被盖住而无法脱身呀;④这老鼠眼被关闭而不能脱身呀。
“是方啮也,而遽死耶”译为:①这老鼠刚才还在啃咬,怎么一下子就死了呢;②当时还在咬东西,怎么一下子就死了呢;③这老鼠刚才还在啃东西,难道闷死了;④是咬东西得老鼠,哪能一下子就死去。
(二)“使童子烛之”与“覆而出之”中的“烛”与“出”,均属于词性活用现象:①名作动—名作动;②名作动—名作使动;③名作使动—名作动;④名作动—动作使动。
(三)“既而复作”的“作”,与下面各句中哪个“作”意同:①有洪洞令杜君者,作而言。
(《狱中杂记》)②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
(《促织》)③此疫作也。
(《狱中杂记》)④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高助》423)参考答案229题:(一)④①(二)④(三)②(《高助》444)“‘使童子烛之’与‘覆而出之’中的‘烛’与‘出’,均属词性活用现象”的主语是“‘使童子烛之’与‘覆而出之’中的‘烛’与‘出’”,谓语是“均属词性活用现象”。
“烛”与“出”都是词,前者是名词,后者是动词。
可以说“‘烛’与‘出’都是词,属汉字”,不是“现象”。
词“烛”与“出”,怎么会“属词性活用现象”呢?应该这样表述:“使童子烛之”与“覆而出之”中的“烛”与“出”,均活用。
147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47)

《六国与秦》[思考与练习]9差错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47)
上海财经大学附中杨宝福
244、六国与秦
苏秦从燕之赵始合从说赵王曰臣窃以天下地图案之诸侯之地五倍于秦料诸侯之卒十倍于秦六国并力为一西面而攻秦秦破必矣今见破于秦西面而事之见臣于秦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
(选自《战国策》) [思考与练习]
(一)给上段文字加上标点。
(二)写出上文中的一个通假字。
(三)上文中有六个“于”,按次序逐一解释。
参考答案
243题:(一)略 (二)从同“纵”(三)比;比;被;被;被;被
(《高助》445)
一题名之误
题名《六国与秦》,在《战国策》里不存在。
二脱20字
查《传世藏书•杂史•战国策卷十九•赵策二••苏秦从楚之赵》和《四库荟要•战国策卷十九•赵策二••苏秦从楚之赵》(59册139页),“臣窃以天下地图案之”前脱20字。
三“243题”是空中楼阁
“243题”是空中楼阁,理由见辛文。
四“243题”不存在
“243题”不存在,理由见壬文。
五参考答案,全误
参考答案,全误,理由见葵文。
“纵”后漏句号,(三)最后一个“被”后也漏句号。
1。
67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67)

此“败”非彼“败”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67)
杨宝福
95、晏子论“社鼠”
齐景公问于晏子曰:“治国何患?”……。
熏之则恐烧其木,灌之则恐败⑥其涂。
……
(选自《晏子春秋》)[注释]
⑥败:毁坏。
又,《促织》:“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
”
(《高助》179《高增》169)
“灌之则恐败其凃”(《晏子春秋》)中的“败”,是动词,注释为“毁坏”,准确。
“败其涂”是动宾关系。
而“于败堵丛草处”中的“败”,作形容词,修饰名词“堵”,应改注释为“破旧”“破败”。
《文言文阅读初阶》(李圃编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和《高中文言文详译精析》(修订本,邓建烈主编,文汇出版社。
以下简称邓建烈《精析》)都把它译成“破”,这是准确的。
部编教材高中《<语文>教参》(第四册,第378页)收有《促织》,有关句译如下:
就早出晚归,提着竹筒丝笼,在破墙脚下。
荒草丛里,挖石头,掏大洞,各
种办法都用尽了,最终没有成功。
133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33)

10综合432 《学问之道》8差错---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33)上海财经大学附中杨宝福238、学问之道暑极不生暑而生寒,寒极不生寒而生暑。
屈之甚者信必烈,伏之久者飞必决。
故不如意之事,如意之所伏也;快意之事,忤意之所乘也。
消与长聚门,祸与福同根。
岂惟世事物理有然哉?学问之道,其得之不难者,失之必易;惟艰难得之者,斯能兢业以守之。
(选自《魏源集》)[思考与练习](一)给上段文字加上标点。
(二)找出上文中一个通假字。
(三)“决”解释为:①决定;②坚决;③急速;④迟缓。
(四)找出其中所有的反义词。
(五)从原文中摘出上述一段文字的主要意思。
(《高助》432)参考答案238题:(一)略 (二)信同“伸”(三)③(四)寒一暑;屈——信;快一忤;消一长;祸—福;得一一失;难—易(五)学问之道,惟艰难以得之者,斯能兢业以守之。
(《高助》445)一题名,误题名《学问之道》在《魏源集》中不存在。
二(三)不构成练习(一)1,失孤零零的陈述句,不构成练习。
理由见丙文。
(一)2,同样不构成练习。
三(三)是有语病的陈述句(一)1、2,都是有语病的陈述句,理由不赘述。
理由见丁文。
四“从原文中摘出上述一段文字的主要意思”“从原文中摘出上述一段文字的主要意思”,奇。
详见《“从原文中摘出上述一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34)》五参考答案、空中楼阁、“238题”不存在有参考答案、空中楼阁、“238题”不存在等差错,理由不赘述。
40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

10综合71 68 56 56∨“是教子欺也”中的“是”,注释为“这是”---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40)杨宝福38.曾子杀猪明不欺曾子之妻……今子欺之,是⑦教子欺也。
”遂烹彘也。
(选自《韩非子》)[注释]⑦是:这是。
(《高助》71《高增》68 《高新》56 56∨)杨振中把“是教子欺也”中的“是”注释为“这是”;他在另一本书---《新编初中文言文助读》(东方出版中心,以下简称《初助》)第104页上,有下面一句含夹注的话:今子(你)欺(欺骗)之,是(这是)教子欺也。
……(选自《韩非子》)他把“是教子欺也”中的“是”也注释为“这是”。
可见,这是杨先生确定不易的观点,而不是由排校疏漏所造成的。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这句话怎么译呢?杨振中在《新编初中文言文助读》(东方出版中心)第103页上是这样译的:现在你欺骗他,这分明是教儿子骗人啊!我们把其中不应有的“分明”一词删去,可以看出,他是把“是教子欺也”中的“是”翻译为“这是”。
其注释“这是”中的“这”是代词,“是”是什么词呢?请看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第434--437页上的有关文字:是shi[动]主要起肯定和联系的作用,并可以表示多种关系。
谓语的主要部分在‘是’后边。
只能用“不”否定。
1、……4、主+是+动/形/小句。
有时带有申辩口气。
a、表示等同。
后面是动词时,主语可以是多种形式;后面是形容词时,主语一般为‘这,那’。
我们的任务~守卫大桥(=守卫大桥~我们的任务)|她最喜欢的不~当运动员|这~演戏,不~真的|这~鲁莽,不~勇敢|那~大错,不~小错由此可见,杨振中注释、译文“这是”中的“是”是动词,表示“今子欺之”与“教子欺”两者意思等同。
杨振中这样注释对不对,先看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第350页上的“是”条:是shi①正确。
与“非”相对。
《论语•阳货》:“偃之言~也。
”陶潜《归去来兮辞》:“觉今~而昨非。
119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19)

“每召见,皆赐坐与语”中省略了什么成分?----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19)上海财经大学附中杨宝福230、识弓与治国[唐]太宗谓萧瑀曰:“朕少好弓矢,自谓能尽其妙。
近得良弓十数,以示弓工。
乃曰:‘皆非良材也。
’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正,则脉理皆邪,弓虽刚劲而遣箭不直,非良弓也。
’朕始悟焉。
朕以弧矢定四方,用弓多矣,而犹不得其理。
况朕有天下之日浅,得为理之意,固未及于弓;弓犹失之,而况于理乎?”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
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
(选自吴兢《贞观政要》)[思考与练习](三)将“每召见,皆赐坐与语”中省略的成分补出。
(《高助》425)参考答案230题:(三)[太宗]每召见[京官],皆赐[之]坐与[之]语(《高助》444)一还省第二分句主语“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是复句,第一分句“每召见”省主语“太宗”,主语“太宗”承前省略。
二是省“京官”吗?杨振中认为“每召见”后面省略宾语“京官”。
此说有误。
(一)“京官”应是“五品以上的京官”。
《贞观政要》写得清清楚楚,是“京官五品以上”。
京城里的官儿多得很,京城里的七品芝麻官,太宗是不会“召见”的。
(二)“京官”应是“之”。
怎么补出“省略的成分”,是有规矩的,杨振中不明白。
这个规矩是,按照古代汉语的习惯补出“省略的成分”,不能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补出“省略的成分”。
如果《贞观政要》作者写出今天所谓的宾语的话,只可能写“之”。
杨振中自己也认为“赐”后省“之”,“与”后也省“之”。
三个宾语都是“之”,指代对象又相同。
一会儿省“京官”,一会儿省“之”,前言不搭后语,晕。
另外,“见”、“赐”、“与”和“以”后面是不是省宾语,请看张之强先生这样说:最好不要轻易的断言某句省略了宾语,出现了宾语就是有宾语,没有出现就是没有宾语。
最后指出,主语有省略与隐含两种情况,隐含主语不叫“主语省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表述431《蹇材望其人》[思考与练习](一) 1、2中的“哪”是疑问代词,末尾应是问号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07)
上海财经大学附中杨宝福
237、蹇材望其人
蹇材望,蜀人,为湖州倅。
……
(选自周密《癸辛杂识》)[思考与练习]
(一)选择
1、“仍见祀”的“见”与下列哪句中的“见”用法相同:①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于是见公输盘。
(《公输》) ④……故今具道所以,冀实或见恕也。
(《答司马谏议书》)
2、“此银所以为埋瘗之费也”中的“所以”与下列哪句中的“所以”用法相同: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③……许由、务光所以旷后世而不闻也。
(《原君》) ④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高助》第431页)
参考答案
237题:(一)④①
(《高助》第445页)
“‘仍见祀’的‘见’与下列哪句中的‘见’用法相同”中的“哪”是疑问代词,该句是疑问句,末尾应该用问号。
这样一改动,变成了问答题,与“(一)选择”不一致,与①②③④也不一致。
为了尊重原意,可作如下修改:
(一)选择
1、与“仍见祀”的“见”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
B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C 于是见公输盘。
(《公输》)
D ……故今具道所以,冀实或见恕也。
(《答司马谏议书》)
(一)2,差错与此相同,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