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导学案2
短新闻两篇导学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案例分析的结果
案例名称:人民日报的“两微一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案例总结:总结了人民日报的“两 微一端”在短新闻导学案中的成功 经验,并提出了改进意见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案例分析:介绍了人民日报的“两 微一端”在短新闻导学案中的应用, 包括其特点、优势和效果
案例启示:从人民日报的“两微一 端”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 示,如何将其应用到其他领域
短新闻导学案的未来发展
第五章
未来发展的趋势
短新闻导学案将 更加注重学生的 主体地位
短新闻导学案将 更加注重实践性 和应用性
短新闻导学案将 更加注重与现代 信息技术的融合
短新闻导学案将 更加注重与其他 学科的交叉融合
未来发展的挑战
新闻行业的变革与竞争 短新闻导学案的普及与推广 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创新与发展的平衡与协调
实践应用的过程
确定教学目标:明确短新闻导学案的教学目标,确保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 相符合。
设计教学方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短新闻导学案的教学方案,包括教学 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
实施教学方案:按照教学方案,开展短新闻导学案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评估教学效果: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等方式,对教学 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
实践应用的效果
提升学生阅读兴趣和能力
增强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和 思考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培养学生新闻素养和综合能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促进教师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创新与 改进
短新闻导学案的案例分析
第四章
案例选择的理由
高中语文《短新闻两篇》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短新闻两篇》导学案别了,“不列颠尼亚”[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2、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查阅资料,自主地、纵深地了解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新闻知识(1)什么是新闻?(2)新闻的特点(3)新闻的结构2、字词(包括两篇)二、自主检查预习内容三、整体感知文本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交流问题1:读了这篇新闻,你有什么样的感觉?(扬眉吐气,大快人心——言之成理即可。
)交流问题2:以第一段为例,读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自豪喜悦庄重严肃)交流问题3:划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概括信息。
请思考:作者为什么用这么多表示时间的词语?(体现新闻的及时性和真实性。
)四、鉴赏课文(合作探究)对于香港回归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不仅仅是华夏儿女关心,世界各大媒体齐聚香港,截至1997年5月8日,就有778家传媒,8423人登记对交接仪式进行采访,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不辱使命,不负众望,高人一筹,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正是这篇《别了,“不列颠尼亚”》。
问题1:这则新闻为什么会获此荣誉?(提示:可以从那些角度考虑?如:它的标题、选材角度、语言等)问题2:如何理解课文标题的含义?(双关。
一方面,参加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
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被洗刷。
)问题3:本文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课后“研讨与练习”一)(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
如:提到港督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卑贱材料;而降旗的仪式,则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
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卑贱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
人教版必修一 短新闻两篇 学案

短新闻两篇》导学学案【学习目标】⒈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⒉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⒊激发爱国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⒈品味新闻独特的构思和精炼而富有深意的语言。
⒉探究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有机融合的写法,赏析借用现场景物寓意抒情的写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写作背景】(1)1841年1月26日,英国占领香港岛。
1842年6月,中英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8月29日,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屈辱的《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割让英国。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清政府被迫签定《北京条约》,将九龙半岛割让给英国。
1898年6月9日,英国驻华公使宾纳乐和李鸿章在北京签订“中英展拓香港界专条”,英国以租借为名,取得了新界,为期99年。
至此香港就完全被英国占领。
1997年7月1日,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一个有着特别意义的日子。
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钟声。
它向五洲四海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时刻到来了!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件百年盛事,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将永载史册。
(2)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
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尔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并于同年6月14日将首批犯人运抵奥斯维辛。
1941年对集中营进行了扩建,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
除斯塔姆拉格、布热津卡、莫诺维采三个主要集中营外,还有45个分营。
营内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要焚尸10万具。
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
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
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3)简介普利策新闻奖普利策新闻奖是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
自1917年以来每年颁发一次,分为14个新闻奖和7个艺术奖两类。
普利策奖每年评选一次,评选结果一般都在4月宣布,5月颁奖。
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教学详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教学详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掌握短新闻的写作方法。
(2)反复阅读两篇短新闻,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理解新闻的思想内容。
(3)赏析两篇短新闻中的细节描写和背景运用,学习记者的敏锐观察力和深刻洞察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两篇短新闻,提高学生的新闻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新闻中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
(2)体会新闻的价值和意义,增强学生的新闻意识和社会关注度。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阅读并理解两篇短新闻,掌握新闻的基本要素和结构。
(2)理解新闻的思想内容,赏析新闻的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体会两篇短新闻中所蕴含的深刻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
三、教学方法1. 阅读法:通过反复阅读,让学生感受新闻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加深对新闻的理解。
2. 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维能力。
4. 赏析感悟法:引导学生赏析新闻中的语言、细节描写和背景运用,感悟记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新闻视频或展示一些新闻图片,引导学生感受新闻的时效性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介绍新闻的特点和结构,引出两篇短新闻。
2. 作者简介及背景介绍(1)介绍两篇短新闻的作者和新闻背景,让学生了解新闻的来源和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思考新闻背景对新闻内容和意义的影响。
3.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两篇短新闻,学生听读,注意新闻的语音、语调和平仄。
(2)学生自由阅读两篇短新闻,要求读准字音,理解新闻的基本内容。
(3)指名学生朗读两篇短新闻,其他学生点评。
高中语文 4.1短新闻两篇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1

《短新闻两篇》教案一、整体把握《别了,“不列颠尼亚”》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1997年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
为了记下这一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最别致的一篇,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更加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消息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
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新闻事实的叙述。
本文就是以这样一种结构组织材料的。
第1段是导语部分。
它告诉我们,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这标志着长达150年的英国统治的终结。
下面的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
文章共有10段。
有8段写的是现实的场景,分别是:4时30分,末任港督的降旗仪式;4时40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7时45分,降旗仪式;0点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0点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这些仪式的叙述都很简洁,作者突出仪式本身的涵义,这表现在介绍了每一种仪式之后,作者总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使得每一个仪式都显示出历史的跨度,有着历史的意义。
作者并不直接出面发表议论,但是情感和评论都暗含其中。
比如:港督降旗仪式,作者说“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强调这次降旗不再是以往港督换任的重复,它是具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
对于在驻港英军总部附近举行的告别仪式,作者也只是提了一句,但作者随后捕捉到了一个典型的镜头:“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2016-2017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4.10《短新闻两篇》word导学案

短新闻两篇考纲要求: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3.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自主学习1.字音识记祷()告漂泊() 婆娑()起舞撰()写丰腴()噩()梦步履()瞩()目2.近义辨析(1)震动·振动①印尼海啸铺天盖地冲向沿岸建筑、道路,连大地也似乎________起来。
②音乐大厅里座无虚席,美妙的旋律时而清柔时而欢快地________着听众的耳膜。
(2)目前·日前针对________日本首相小泉不顾现实地又一次参拜靖国神社,我外交部发言人向准备访华的日本外交部发出了“________不方便接待”的通知。
震动振动日前目前3.查阅两则新闻的背景资料,并做简单地介绍。
①香港问题的由来②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4.什么是新闻?由那些要素构成?其内容由几部分组成?1)什么是新闻(消息)?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3)新闻内容由几部分组成?难点突破1、《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中,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作者集中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一天的几个具有典型性的场景,把生动的现场气氛传达给读者。
文章主要描写了哪几个场2、《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在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插入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背景材料的语句,并探讨这些背景材料有何作用。
3.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为新闻,我们分明能看到记者的感情也蕴涵其中,如文章开头写到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美好的景象,然而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个噩梦”,为什么?4.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人们看见了什么东西?其中的细节描写有什么表达效果?5.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消息与我们常见的消息有什么不同?延伸拓展一.阅读拓展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将在北京召开本报北京4月8日电国家工商总局今天宣布,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将于今年9月7日至10日在北京召开。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短新闻两篇(2)

一、导语设计随着不列颠尼亚的永远离去,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然而洗刷不去的永远是那腥风血雨的记忆。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我们民族所遭受的灾难在另一个国度也同样上演着。
纳粹在西欧酿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人间惨剧。
今天,让我们跟随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沉重的步伐走进布热金卡,用我们明亮的双眸审视纳粹德国的“杰作”,用我们善感的心灵去碰触那段不忍碰触的历史。
二、文本解读(一)信息筛选1、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被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最大的“杀人工厂”,据统计报道有400万人在这里遭到了杀害。
这篇消息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
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
请同学们默读这篇新闻史上的佳作,然后根据文章思路拟写一个阅读提纲。
2、文章一上来就有段震撼人心的议论,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第1、2段。
能不能找出表现作者倾向的关键词?明确:“可怕”“居然”“不该”。
3、“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景象!然而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难道作者不喜欢这一切?为什么?“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居然”用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明确:出人意料。
4、第2段连用了4个“不该”,既然阳光不该有,鲜花不该有,绿草不该有,甚至孩子的嬉笑,那在这里——布热金卡本来应该有什么?明确:灰暗的天空,凋零的花朵、令人窒息的悲剧。
5、既然如此,那么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手法?明确:作者正是用了反语。
这儿固然景色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
6、布热金卡到底有着怎样的历史呢?大家能从文中找出这些背景材料吗?明确:在第3、4、5段有交代。
作者说,那些“惨状被人们讲过很多次”,所有的事情都已经是旧闻了,奥斯维辛也不再有“可供报道的新闻了”。
(二)分析鉴赏1、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报道呢?明确:从第6段可以看出,作者到这里访问感到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是记者的良心在催促他。
高一《短新闻两篇》导学案

高一《短新闻两篇》导学案【教学目标】.掌握新闻的基本知识:基本结构包括标题、导语和主体。
基本特点是简洁、客观、及时。
2.了解香港历史及回归背景;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相关情况。
3.读准“紫荆”、“婆娑”、“噩梦”、“嬉笑”、“撰写”、“雏菊”、“窒息”等字音。
4.《别了,不列颠尼亚》能从原文筛选相关信息,按照“导语”、“主体”的格式梳理新闻的基本事件;能区分新闻事实、背景材料和主观评价;能对新闻中的描写和背景材料的作用做分析;能赏析标题及文中“日落仪式”、“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等含义丰厚的词句;能找出文中的对比并分析其作用。
5.《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能勾画筛选人们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时表情变化的句子;能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明确这是用人们的感情变化来侧面烘托集中营的恐怖;能筛选出细节描写的句子,如“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等,体会它们饱含的情感;能分析中对照和反衬手法的运用,并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能深入理解“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背后所具有的东西。
【教学重点】.按照“导语”、“主体”的格式梳理新闻的基本事件;2.能对新闻中的描写和背景材料的作用做分析;3.赏析标题及文中含义丰厚的词句,体会它们饱含的情感;4.分析中对照和反衬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分析中对照和反衬手法的运用。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教学环节教师行为学生活动一、导入《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学习(10分钟).引导回顾新闻知识,展示新闻结构:①标题。
②导语:在新闻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
③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新闻内容的主要部分。
④背景:是新闻事实相关的背景信息,无固定的位置,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
新闻的要素:五个“W”和一个“H”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何果新闻的特点:及时性、真实性2.简介香港历史,图片展示.参与介绍香港历史2.回顾新闻知识,参与交流介绍3.做好笔记二、自主阅读探究(10分钟)展示,提出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既简洁又蕴含丰富的语言;
2、体会作者谴责纳粹,呼唤和平的思想情感。
【课前预习】
1、背景知识
奥斯威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陆军司令希姆莱1940年4月下令建造的,距波兰首都华沙300多公里,是波兰南部奥斯威辛市附近40多座集中营的总称。
奥斯威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二战期间,上百万人在这里被德国法西斯杀害,因此又有“死亡工厂”之称。
杀死110万~150万人——据英国《卫报》报道,路透社和英国广播公司等机构公布数字显示,历史学家的最新研究结果发现,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存在的4年多期间,先后关押过数百万人。
其中有110万到150万人在这里丧生。
100万犹太人丧命——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为实施犹太种族灭绝政策而建立的,惨死在该集中营的犹太人达100万左右。
逃生20万人——在1940年到1945年期间,从奥斯维辛集中营幸运逃生的人总数仅为20万。
1.4万条人发毛毯——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在该集中营中发现了1.4万条人发毛毯。
幸存7650人——苏联红军解放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时候,只找到7650名幸存者,其中有130名儿童。
7000名纳粹警卫——在奥斯维辛集中营担任警卫的纳粹德军人数大约为7000人,其中包括170名女纳粹成员。
每天屠杀6000人——1944年前后,纳粹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屠杀达到了非常疯狂的程度。
几乎每天有大约6000人被残忍杀害。
42座集中营的总和——奥斯维辛集中营是党卫军首领希姆莱于1940年4月下令建造的,是波兰南部奥斯维辛市附近3座主营和39座小集中营的总称。
关押者波及30个国家——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被关押的大多数是犹太人,此外还有吉普赛人,波兰、苏联等国的战俘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30多个国家的平民。
7.7吨头发——苏联红军解放奥斯维辛集中营时,在该集中营发现了纳粹德军没来得及运走的7.7吨头发。
可想而知,有多少人曾经在此饱受折磨,经历不幸。
普利策新闻奖是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
自1917年以来每年颁发一次,分为14个新闻奖和7个艺术奖两类。
普利策奖每年评选一次,评选结果一般都在4月宣布,5月颁奖。
普利策奖每年评选一次,代表美国新闻界的最高成就。
该奖以约瑟夫·普利策的名字命名,他是美国著名的报纸编辑和经营者,先后买下了圣路易斯的《电讯报》和《纽约世界报》,并创立了编辑写作制——即记者采写的材料由编辑润色、整理、综合成稿件见报。
这种写作规则,至今仍是整个新闻界的普遍原则。
普利策1911年去世,为纪念他的贡献,人们于1912年设立了普利策新闻奖。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获得普利策新闻奖,其颁奖词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在文章中不掺杂任何个人的想法,完全是客观地陈述)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
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
自省。
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
2、语言知识
婆娑
..嬉.笑凋.谢撰.写步履.
窒.息祷.告雏.菊花
【整体感知】
1、文章开篇就向我们展示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嬉笑”,应该说是一幅非常美好的和平景色,但是作者却认为“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为什么呢?作者这样说是什么用意呢?
2.作者说这里曾经是一个人间地狱、杀人工厂,那么这个人间地狱由哪些地方组成呢?
【课堂探究】
1、人们在参观时都有什么反应,请勾画出人们参观时表情变化
......
....的句子,说说为什么会有这
种变化
...(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分析体会文章细节描写的效果:
(1)“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2)“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的丰满,可爱,皮肤洗白,金发碧眼。
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
(3)“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有何深意?(4)、为什么要多次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既如此,为什么还要写下这样的新闻呢?
【达标训练】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A.凝(níng)重怀疑(yí) 规模(mó) 模样(mó)
B.瞩(zhǔ)目叮嘱( zhǔ) 婆娑(shā) 袈裟(shā)
C.明媚(mèi) 倒霉(méi) 嬉笑(xī) 喜悦(xǐ)
D.凋(diāo)谢绸(chóu)缎撰(zhuàn)写编纂(zuàn)
2.下列各组词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A.漂扬掩印紫荆花婆娑起舞
B.恶梦心志健全绿树成阴
C.雏菊嬉笑巨幅表情默然
D.致敬夜幕细腻世人瞩目
3.填入下文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①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
②大块小块的新绿有的浓有的淡,随意地铺着
③树上的嫩芽儿也密了
④树上的枝芽儿密密的
⑤咕咕的冬水在田野里起着水泡
⑥田里的冬水也在咕咕的起着水泡。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②③⑤D.①④⑥
4. (2010全国卷Ⅰ)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在下面横线上写出四个关键词。
据报道,我国国家图书馆浩瀚的馆藏古籍中,仅1.6万卷“敦煌遗书”就有5000余米长卷需要修复,而国图从事古籍修复的专业人员不过10人;各地图书馆、博物馆收藏的古籍文献共计3000万册,残损情况也相当严重,亟待抢救性修复,但全国的古籍修复人才总共还不足百人。
以这样少的人数去完成如此浩大的修复工程,即使夜以继日地工作也需要近千年。
关键词:
【课外拓展】
日本为何又“独特”?
——有感日媒体报道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
近日,世界各国媒体都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纪念日。
记者发现日本的同行们却在以“敏锐独到”的眼光,报道着这一人类当代历史长卷中极不平凡的事件。
24日,第59届联大召开纪念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特别会议。
《读卖新闻》在25日的晚刊,《朝日新闻》在26日的日刊以很小的篇幅予以了“关注”,这两家日本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不约而同”将报道聚焦在“阿拉伯国家缺席这一特别会议”上;《产经新闻》在26日的日刊中以较大篇幅对27日将举行的纪念活动做了报道,但它的重点是分析欧洲的扩充前景及影响。
日本媒体对此“独到”的报道,仅仅只是显示了他们独特的新闻观吗?
日本驻联合国大使大岛贤三,在此次联大特别会议上表示,日本对其所造成的“巨大伤
害和痛苦”表示懊悔和道歉,但那时日本也有所善举——日本驻立陶宛使馆的一名官员曾经通过签发签证救了近千名犹太人,而且战后的日本已经从联合国的敌人变成了对联合国做贡献最多的国家之一。
其言外之意,今天的日本已经完全超脱了那段历史,成为了一个充满功德的国家。
事实果真如此吗?
答案当然都是否定的。
所谓的“独特”、“功德”,其根源正在于对历史的浅层反思,对错误的轻描淡写。
如果说日本已深刻认识到其过去的滔天罪行,那么它就不会在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一意孤行,不会在教科书编写上篡改历史,不会对毒气弹、慰安妇事件闪烁其辞。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再次站在善和恶的门槛前,日本到底是“择其善者而从之”,还是继续与撒旦为伍呢?(2005年《文汇报》驻东京记者丛云峰1月26日电)。